话题阐释型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高考写作】语文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提示及参考标题

语文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提示及参考标题01.有人曾说世界上只有两种动物能到达金字塔顶,一种是老鹰,一种是蜗牛。
请以这句话所蕴涵的哲理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审题提示:“到达金字塔顶”即意味着取得成功或目标实现;老鹰到达顶端,归功于它有一双矫健、敏捷的翅膀;蜗牛能到达顶端,则归功于它的吃苦耐劳和执著精神。
立意提示: 1 、持之以恒的努力,能弥补先天的缺陷(着眼于蜗牛)2、成功离不开超群的实力(着眼于老鹰)3、如果你缺少优越的条件,你仍有成功的机会,只要你够勤奋而且有恒心;如果你拥有出众的天赋,也不排斥仍需要坚持不懈的毅力和勇气(着眼于老鹰和蜗牛)参考标题:1、创业中的蜗牛精神(着眼于蜗牛)2、凡人想成功,该走蜗牛路(着眼于蜗牛)3、是只蜗牛又何妨(着眼于蜗牛)4、用坚持向成功挺进(着眼于蜗牛)5、成功源于对生命的执著(着眼于蜗牛)6、执著努力,打造成功的宝剑(着眼于蜗牛)7、超群的实力是成功的保证(着眼于老鹰)02.根据下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一只蜗牛,很想做成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开始它想东游泰山,一直爬到山顶,可一计算,要实现这个计划,至少需要3000年时间,只好忍痛放弃这个打算。
后来它又想南下爬到长江边上,看一看奔腾的江水,可一计算,至少也需要3000年时间。
蜗牛知道自己的生命非常短暂,不禁十分悲哀,于是什么也不肯做,最终死在了野草丛中。
这是一个寓言故事,主人公蜗牛想干什么?它干了没有?最终是什么结果?沿着材料分析,会明确:蜗牛想干“惊天动地”的事,可因为两个目标都太遥远,使宏伟的计划流产.放弃了大目标后的蜗牛“十分悲哀,什么也不肯做,一蹶不振,死于草丛.蜗牛的悲剧原因是什么?一是立志不切实际,好高骛远,一是不肯脚踏实地,从平凡的小事入手来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这就是寓意,是材料的主旨.蜗牛的悲剧对人来说应该吸取那些教训,有哪些启迪?这就是确定目标要恰当,勇于拼搏,永不放弃;正视现实,笑对人生;干大事要从小事做起,人贵有实干精神.心动不如行动03.一棵有毒的树矗立在路旁。
材料作文审题和立意

例4:阅读下面的村料,根椐要求写一篇文章。有一次,我去 听一位小学老师的公开课。他在黑板上写了五道题,然后 让一名学生上台来做。3×9=(27)4×9=(36)5×9=(45) 6×9= ( 54 ) 7×9= ( 62 )当这名学生写完最后一题的答案 “62”时,台下多数同学都大声喊起来:“老师,他错了, 最后一道题答错了……”我满以为那位老师会马上纠正这名 学生的错误,没想到他却说了一段让我至今记忆犹新的话。 他说:“最后一道题是答错了,可大家为什么只说他答错 的这道题,而不说他前面四道题都做对了呢?看来,我们 是多么容易发现别人的错误,而忽略别人的正确…… 要求:1.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自选角度,自拟题目, 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2.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 发表见解……但不要对材料扩写、续写、改写。3.除诗歌、 戏剧外,文体不限。4.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在名、校名、 人名。
在吃的问题上,孔子曾有过这样一些议 论:“饭菜越精致越细腻越好,颜色不好看 的东西不吃,变质变味的东西不吃,肉割的 不方正不吃”……时隔两千多年,我们再来 品味这些话,感到它谈论的不仅是一种饮食 习惯,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阅读品位, 一种审美倾向,一种人生追求……
现在,请你任选一种角度,由此及 彼,生发联想,写一篇550字左右的文 章。文体不限,文题自拟。
在吃的问题上,孔子曾有过这样一些议 论:“饭菜越精致越细腻越好,颜色不好看 的东西不吃,变质变味的东西不吃,肉割的 不方正不吃”……时隔两千多年,我们再来 品味这些话,感到它谈论的不仅是一种饮食 习惯,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阅读品位, 一种审美倾向,一种人生追求……
现在,请你任选一种角度,由此及 彼,生发联想,写一篇550字左右的文 章。文体不限,文题自拟。
风,从水面走过,留下粼粼波 纹;阳光,从云层走过,留下 丝丝温暖;岁月,从面庞走过, 留下条条皱纹…… 我们也在走过,走过一条条道 路,走过一座座城市;也走过 自己的青春,走过自己的生命。 走过的,可以是空间,也可以 是时间;可以实实在在,也可 以虚无空幻…… 请你自选角度,自定文体,自 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 的文章。
话题作文审题与立意

话题作文 审题与立意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202X
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掌握话题作文审题的三个步骤
让学生了解掌握话题作文立意的三种方法
话题作文的构成
01.
材料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
03.
话题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
02.
提示语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
04.
以“永不凋谢的玫瑰”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看过后再把它送回来。”听了小朋友的话,校长……校长会怎样说,怎样做呢?同学们议论开了,有的说,教育小朋友不能损害公物;有的说,该教她一点植物学常识;有的说,该摘一朵玫瑰奖励她,因为他是一个有爱心的孩子;……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地阐述观点。
、进门:整体感知(材料、话题、写作要求)
例1:有这么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一户人家,生了三个儿子。一个眼睛失明,一个天生驼背,一个天生跛脚。他们的父母让眼睛失明的学占卜,让天生驼背的搓麻绳,让天生跛脚的在家纺线织布。后来三个儿子都过得很好,衣食不愁。
三个儿子三个残疾,弄不好会成为一个家庭的沉重负担。可作为父母,他们没有怨天尤人,没有埋怨命运的不公,没有把他们看成家庭的不幸破罐子破摔,更没有把他们当作负担累赘而鄙夷嫌弃;而是怀着深沉的爱心,把残疾儿子当作有特长的人来看待,理智地为他们计划深远,让他们各自干自己适合干的事情,从而使个个都能扬长避短,自食其力。
话题作文不会偏题吗?
话题作文因为可以自定立意,缺少了限制,偏题离题的情况大为减少。但也出现跑题情况。高考中,不少考生不知道中心突出的重要性,审题构思时只有一个模糊的大概的主题,没有突出的中心,写作时跟着感觉走,这样的文章除了自我感觉良好外,很难得高分,有的还被判离题。
2024山东省济宁市中考语文真题写作话题解读与参考范文““面对问题的态度”

2024山东省济宁市中考语文真题““面对问题的态度”审题立意及范文题立意指导+写作素材+作文提纲+范文示例+中考作文预测+真题改编(举一反三练习)【济宁市二〇二四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语文试卷】一、审题步骤与方法1.材料类型识别:本次材料属于观点性材料,主要探讨了面对问题的不同态度及其影响。
. 考查特点:•思维深度:考察学生对问题本质的理解和思考。
•价值导向:引导学生正视问题,鼓励积极面对并解决问题的态度。
•联系实际: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或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和论述。
审题方法:•整体把握:快速读完材料,理解核心观点。
•关键词提取:找出“问题”、“害怕”、“逃避”、“直面”、“解决”、“成长”等关键概念。
•对比分析:对比不同态度的后果。
•个人化思考:思考自己或他人面对问题时的态度和行动。
二、材料分层解读审题材料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提出问题):“学习和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种问题。
”•第二层次(不同态度):“有人害怕问题,逃避问题;有人则直面问题,想方设法解决问题,甚至主动去寻找问题。
”•第三层次(观点升华):“其实,问题才是我们成长的机会。
”三、结合解读所得的材料立意立意方向:强调面对问题的积极态度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倡导勇于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精神。
四、标题参考•《问题,成长的阶梯》•《勇者无惧,智者善解》•《面对问题,拥抱成长》五、写作素材提供及在写作中的运用指导(一)个人经历与成长故事素材示例:回忆起初一的时候,我在数学竞赛中遇到了一道极其复杂的几何题。
我几乎想要放弃,但是想到老师常说的一句话:“问题,是成长的阶梯。
”于是,我决定直面挑战,花了一个周末的时间研究题目,查阅资料,最后在老师的帮助下找到了解决办法。
这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只有面对问题,才能真正成长。
运用指导:•在开头部分引入这个故事,可以先简单描述问题的困难程度以及自己的初始反应。
•在主体段落,详细描述解决问题的过程,包括查阅资料、求助于他人等尝试,展现解决问题的艰辛与坚持。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3

有这样一则材料: 青少年喜欢思考问题,渴望以真诚的心和社会 对话,和父母对话,和老师对话,甚至同大自然 对话。 请根据这个材料,联系实际,写一篇作文。 这样就便成了材料作文的命题 。命题明确要求根 据材料,本材料的中心是青少年渴望交流、渴望 理解,作文就限制了要写青少年的个体或群体, 而不能写成年人,只能写交流理解,不能写努力 学习、追求理想等别的东西。
试拟题目,审题立意: 1《弯腰之美》 2《泼向“车薪”的“杯水”》 3《珍爱生命》
1《弯腰之美》
类比材料:一个患腿疾的人到医院去就医。当他拿着大夫 开的处方离开时,大夫突然对举步维艰的他说:请等一等。 这时,大夫弯下腰去,为他系好了松开的鞋带。戴安娜王 妃去探视爱滋病患者时,在他们的病床前亲切地弯下腰去, 用手与他们的病体接触。 议论:人的腰肢应该挺直----在权贵面前;人的腰肢应该 弯下----在弱者面前。弯腰是美丽的,弯腰的美丽是人性 的美丽。男孩弯腰是在向生命致意,大夫弯腰是在向善良 致意,戴妃弯腰是在向高贵致意。
2《泼向“车薪”的“杯水”》
类比材料:展开成语“杯水车薪”并赋予新意。 议论:我赞美那泼向车薪的杯水,如果只有一杯水都舍得 倾一己之所有,奋不顾身地扑向烈焰,那么,车薪的火势 必将得以减弱甚至完全熄灭。一对角膜固然不能使千万盲 人复明,但对每一个失明的个体而言,一对角膜就是一个 世界!一份捐助固然不能使所有失学儿童重返校园,但对 每一个失学者来说,一份捐助就可能彻底改写命运!一千 声浩叹比不上一次行动,学着那男孩样子做起来吧,趁你 脚下的“小鱼”还没有干死,伸出你的手,馈赠它们一片 神奇的蔚蓝。
3《爱恨总关情》
类比材料:一个荒唐的男人在暮年突然良心发现,历尽千 辛万枯找到了那个曾被他无情辜负过的女人。他问她是否 可以原谅自己,她说:“我没有一天不在恨你!”男人听 罢不禁心花怒放,他想:这么多年过去了,她还能够恨我, 这说明她心里一直都有我的位置啊! 议论:爱与恨本是一对孪生兄弟,爱之愈深,责之愈切。 鲁迅先生说得好: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向 前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 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 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啊。在我看来,主 持人最大的悲哀不是被人否定,而是被人冷落。
材料作文审题和立意(2018.10.)

例3:看下面两则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 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 A、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B、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审题分析:这两则材料的观点是对立的。材料A 说明环境可以改变人的思想品质,强调客观环境对人 的巨大影响,材料B说明人即使处在污浊的环境中, 也能不受污染,形成并保持高尚的思想品德,强调的 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找它们的关联时两方面都要注 意到。如果仔细分析,就会看出,这两则材料虽然是 对立的,但又是统一的。即都是说人或事物与环境的 关系。据此可拟题为:出身并不决定人生;命运之舵 自己掌控。
2、父亲和儿子走在雪地里,看到远处有一棵大树,就对儿子说:“我们来 比赛,看谁在雪地上跑出的线最直。”儿子听了就很小心地走,不断注意自己的 双脚,把一只脚慢慢放到另一只脚前面。好不容易走到大树旁,看见父亲已经先 到,他并不觉得意外,但父亲走的路比较直,却令他吃惊。原来父亲明白要走成 一条直线,最有效的方法不是光看着脚,而是注视着前方的目标。只要眼睛始终 不离开大树,就能走成一条直线。
审题 立意 拟题
阅读分析材料: 先圈定话题(写作范围), 再审定立意(观点主张), 然后根据立意拟两个标题(简练醒目), 最后根据某一个标题,找一个论据,写成 一段不少于100字的文字。 每题共20分, 话题2分,立意2分,两个标 题各3分,论据语段10分。
1、茉莉、白兰、米兰等花香气袭人,但不艳丽;牡丹、君子兰、 郁金香等花虽不很香,但显得华贵奇异;玫瑰花色彩缤纷,美艳动 人,而且不失清香,但它浑身是刺。有人说,香花不美,美花不香, 色香兼有则带刺。
比如“百折不挠方为英雄本色”、
“坚忍不拔才能走向成功”、
“人生就是要向自我挑战”、 “ 挑战人生的极限”、
“人生的目标永远在巅峰”等
[优秀作文]材料话题作文的审题和立意教案
![[优秀作文]材料话题作文的审题和立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630fc42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ed.png)
优秀作文——材料话题作文的审题和立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材料话题作文的基本审题方法,包括抓关键词、理解材料含义、分析材料结构等。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写作思维品质。
3. 帮助学生确立合适的立意角度,使作文内容具有深度和广度。
4. 提升学生作文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材料话题作文的审题方法:抓关键词、理解材料含义、分析材料结构。
2. 立意技巧:提炼中心思想、抓住矛盾冲突、发掘背后的意义。
3. 实例分析:分析优秀作文的审题和立意过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材料话题作文的审题方法和立意技巧。
2. 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确定合适的立意角度,使作文内容具有深度和广度。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优秀作文,引发学生对审题和立意的关注。
2. 教学环节一:讲解材料话题作文的审题方法,如抓关键词、理解材料含义、分析材料结构。
3. 教学环节二:讲解立意技巧,如提炼中心思想、抓住矛盾冲突、发掘背后的意义。
4. 教学环节三:实例分析,分析优秀作文的审题和立意过程。
5. 练习环节:让学生现场进行审题和立意练习,教师给予指导。
6. 总结环节: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提醒学生在写作中注意审题和立意。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自己的学习心得。
2. 选取一道作文题目,运用所学的方法进行审题和立意练习。
3. 提交练习成果,教师进行批改和反馈。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互动、练习环节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材料话题作文审题和立意的掌握程度。
2. 关注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思维品质,如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创新表达等。
3. 结合学生提交的作文,评价其立意深度和广度,以及作文内容的丰富性和语言的准确性。
七、教学策略1.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优秀作文为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审题和立意的过程。
2.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的本质。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与立意(高中)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与立意(高中)一、文题选材的木匠来到山里,当他看到一堆奇形怪状的树根时,认为是无用之材,摇摇头就走了;不久,一位根雕艺术家也来到这里,看到树根,喜出望外,就把它们拾回家,加以雕琢。
树根变成了精美的根雕艺术品。
根据以上材料,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二审题立意1、这堆树根,在木匠眼里,不是材;而在根雕艺术家眼里,却是材。
是“材”还是“非材”,是由于木匠和根雕艺术家选材的标准不同,选材的角度不同。
由此可见,标准和角度决定了判断的对象是材还是非材。
这就可以引发我们联想到现实社会,各行各业对所需之“材”有不同的标准。
对人亦如此,不能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
社会是丰富多彩的,标准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
大自然不仅需要高山,也需要大川;不仅需要参天大树,也需要小草。
社会不仅需要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也需要工人、农民、教师、医生。
教育也不能仅用一个标准去衡量学生,多一条标准就多出一个人才。
2、可以再深入探究:同样的树根,为什么在不同的人眼里,得出“材”与“非材”截然相反的看法呢?又是因其不同的用途决定的。
可见,有用与无用又是判断材与非材的条件。
在你眼里有用就是材,在我眼里无用就是非材。
3、“材”与“非材”并且绝对的,二者之间往往可以互相转化。
关键在于如何开发、挖掘“非材”的潜能,变“非材”为“材”;使用不当,也可成为“非材”。
4、看似无用的“非材“,经过“雕琢”,一样可以成为有用的“材”。
材使用不当,也可成为非材等等.总之,这个话题,虽然以树根为例,但明显具有比喻的含义,可以由“物”及“人”,由物之“材”而谈及“人才”。
5、也可从材料中提炼出:我们需要有发现美的眼光;学会审美;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等。
三、本次习作问题分析本则材料的重点是关于“材”与“非材”的问题。
但不少同学并没有抓住这一点立意,而是打了擦边球,有的甚至偏离题意。
例如:1、学会调整自己、变通自己;放飞自我,实现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话题阐释型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庄照岗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601.兰德: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英国诗人瓦特?印度小说家普列姆昌德:在人类生活中,竞争心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东西。
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竞争可能是建设性的,也可以是破坏性的。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800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年全国二卷高考作文题:2.2019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李清照)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
(魏源)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
(鲁迅)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读了上面六句,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
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字。
800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年高考全国多则多元型的名言警句阐释作文有常见的三句型,也有创新型的17这些类型的阐释型作文审题,要求从六句名言中任选两三句为基础立意。
二卷作文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考生拿到题目之后,首先要全第一,明确材料类型,整体把握材料的核心指向。
面地关照各个句子,虽然几句名言在形式、内容上可能并不相同,但在内涵上却有共通性、互补性,会有共同的指向,核心的话题,考生就要抓住这个核心话题展开构思立意,这样可以保证符合题意,不偏题、不跑题。
比如题目一,三句名言都围绕“竞争”展开,考生审题时就要抓住“竞争”这个核心展开思考,纲举目张,接着进行具体化的分层论述。
把握住了名言的核心指向,这只是审题展开的第第二,逐则分析,找出关系点。
一步,接下来需要逐则分析每一句名言的涵义,清晰而具体地把握其表层意思、深层指向与潜在针对性,并理清句子涵义之间的关系,可能是对立,可能是互补,可能多元,还可能一句是另外两句的整合。
比如作为“竞争”,瓦特?兰德的话强调不争,突显的是一种达观、自在、自信的人生态度,普列姆昌德的话从正面突出的竞争的意页 1 第义,马歇尔的话比较辩证,整合了前两句的涵义,既看到了竞争的建设性,也预料了竞争可能带来的破坏性。
比较其异同,权衡其利弊,选择自己赞同又有话可第三,比较分析,综合确定立意。
说的一句进行立意构思,从多角度、多层次去阐释概念、论证观点。
这里角度可以是并列式的,也可以是递进式的,还可以是对立式的,可以由个人到社会,由个性到共性,由历史到现实,由结果到影响。
比如如果赞同普列姆昌德的话,可以从以下角度展开构思:竞争源于压力,产生动力,竞争对个人的激励鞭策作用,让竞争对个人的意义:人不在懈怠;竞争能让我们更加努力拼搏进步;竞争使人更勇敢;竞争能增强人的自信心;竞争激发个人潜力;给各行各业带来活力,各出精品,竞争使大家各呈奇技,竞争对社会家国的意义:让国家在竞争中不断强大,落后就要挨打,只有敢于竞争,直面竞争,在竞争中赢得先机,占据优势,国家与民族才能兴旺发达。
世界也会在竞争的多姿多彩。
任何观点都不是绝对正确的,都需要一定的第四,思考观点成立的条件与语境。
前提与条件,也只有在这些前提与条件下讨论才有意义,才有价值。
比如我讨论竞争的意义,也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这个世界的资源是有限的,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任何获得都需要拼搏争取的,即竞争不可避免,竞争无所不在,竞争必须是公平,也必须是理性的,而消极懈怠,不思进取,必将被社会、时代所抛弃,淘汰出局。
如果就事论事,就只能触及皮毛,第五,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进行深度思考。
得到一个肤浅的认识,想要渗透其中深层的哲理,就要善于由表及里,深入挖掘内在涵义,从中悟出与生活相关的道理,构思时可就人生的某一个侧面写出自己的哲理思考。
比如“不争”:不争的背后是一种自在,一种坦然,是懂得生活真谛之后毅然决无数沉浮后的淡泊。
不争是万千阅历后的看破,饱经沧桑后的睿智,然的放下与洒脱。
不争是一种转向,由外在转向内在,由关注金钱名利转向精神心灵。
不争的人心灵更纯净,内心更安静,他们闲看庭前花开花落,静看天边云卷云舒。
有时候不争,比能是内心的不执不迷,一种自信,争会争之人有福多了。
不争还是一种清醒,一种达观,不贪不念。
人生无常,世事难料,不为艰难困苦而却步,不为鲜花掌声而迷失,方显英雄本色。
高山无语,深水无波。
心灵淡然若水,人生便如行云流水,轻盈飘逸。
佳作示范:纯粹地拥有竞争心邓淑欣正处科技发达的年代,竞争心被当作滑稽的戏码,与世无争被苟且偷安的人捧上神坛,对此本末倒置之状我深感痛心。
安于现状的人总把不争当作懒惰的借口。
科技发达的年代难道不是几十年前祖辈们苦苦竞争的功劳吗?那些在二战中与别国竞争求进步的祖祖辈辈难道是假的?不!他们的精神深植在每个国人的心中,流淌在国人的热血中。
昔有谭嗣同“岂有不流血页 2 第之革命”领导变法维新,今有航天科技人员秉承工匠精神在竞争场上夹缝生存。
难道他们教会我们的只是与世无争,安然处世?罡风呼啸,也依旧怀揣一颗竞争心,方能进步。
常言道: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竞争在人类社会中一朵“无实花”,因为不懂竞争,我们经历了屈辱的侵略史,因为懂得竞争,中国人民走出水深火热。
普列姆昌德说的竞争心的意义远不止于此,恰如四五十年代德国兴起的“吃潮”“冰箱潮”种种丑态,西方文化俨如消失殆尽,而四十年后的德国,却是一个连底层扫街工人都可以每年出国旅游的国家。
诚然,是竞争心推动了社会进步,让德国披上华丽外衣东山再起。
但人们也总会提起伊战,想起魏晋风流,可细而观之,这也只是极端个例,不足以以偏概全地否定竞争。
竞争过度让伊战的爆发触及无数无辜者的生命,可美国从此学会了在国际赛场上不得鲁莽。
魏晋风流则相反,人们夸夸而谈的“阮籍胸中垒块,故须酒浇之,”那是他们皆意有所郁结,才选择躲避政治黑暗的官场而处之以明哲保身。
但生命的本真是追溯生命的价值,今天的我们谈何“郁结”“避世”,应该狠狠地把“老虎”关进权力的牢笼里。
马克吐温就曾说过:“黄金时代在我们身前而非身后。
”在竞争中求进步才是普世价值之所在。
人类进步的道路如荆江般九曲回环,认识到竞争的破坏性和建设性到学会权衡,需要觉悟,由此反映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的水平。
竞争不是去听文雅而冗长的委婉之词,而是真枪实干。
生活中有太多被污名化的竞争,脱下污名化的外衣,还竞争一个真相,给自己和社会一次机会,恰如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同等重要。
不争方能得始终方子茵与人世无争,不屑与人世有争。
也许你认为这是一种消极的逃避态度,但我看到的,却是在认清世事后,仍能“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爱秋月春风”的恬静淡然的人生智慧与处世之道。
不与人争,并非是一种放弃有所作为的心态,而恰恰是一种不忘初心、不为追名逐利去做自己心中所属之事的人生观。
正所谓“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在被竞争观念充斥着的当今社会,竞争心不断鞭笞着人们为了赢取他人、争名夺利而玷污着本该是一尘不染、无比纯粹之事,导致当今各行业皆飘荡着铜臭之气。
著名财经作家岁生日的信件中说道:“喜欢,是一切付出的前提。
吴晓波先生曾在写给他女儿18只有真心的喜欢了,你才会去投入,才不会抱怨这些投入,无论是时间、精力还是感情。
而这一切,无关物质与名利,更无关攀比与竞争。
”诚然,诸如居里夫人之提炼镭,默默地进行这一次又一次的实验,本着将科学事业作为生命的初心,而不是为了去与他人竞争科学界的光环,最终使她的美丽跨越百年,生生不息。
因为热爱,而非竞争,才能无怨地付出,才能方得始终。
页3 第寻找自己价值的真正勇者的选择。
是一种看透浮世之后仍能豁达于世、不与人争,苏东坡在王安石变法相争无果、乌台诗案被贬后,没有再去纠结变法是对是错,没有“人生如梦,在赤壁之处高呼再去竞争谁能在朝中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是欣然离去,一尊还酹江月”;在泥泞小道大喝“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不是逃避,而是他知道,竞争所带来的后果必是两派对立、政治腐败,民间亦再无安宁之日,既不争可换自身逍遥,不争可得百姓祥和,又何不淡然处世?而竞争的孰是孰非,千百年后,后人自有论断。
不与人竞争,不抱着处处攻击他人、处处带刺提刀防人、处处不予人以活路的竞争心,才有陶潜之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得,才有杨慎“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豪气,才有竹林七贤“齐万物兮超自得,委性命兮任去留”的淡泊。
古时崇尚无为,却从来都非无所作为,而反观今时,却处处提倡着只为名利与竞争的处世之道。
有人说,竞争心能促进社会发展。
诚然,有竞争心并非什么不可饶恕之事,也确是人之常情。
但看今日之社会,电影市场上,导演为竞争票房、争抢话题,而越发肆无忌惮,下跪炒作之事层出不穷,微博排片之战更是司空见惯;而房地产大亨为竞争钱财、竞争土地资源,强取豪夺,无所不用其极;各大演员花旦,为竞争知名度,争相以私事博尺度、占话题,而忘却了自己演艺之本心。
岂不悲哉!我想,只有逍遥无所待,不背负着竞争所带来的压力去行事,才能方得始终,抟扶摇而上九万里的罢!年全国二卷出现的多则名言题型,在审题时遵循上述审题方法的基础上,17至于还要注意一下几点:具体来讲,第一,准确理解各句意思,注意其来源,不可断章取义。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周易·象传》,下句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意思是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地,君子处世,也应像天一“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
出自杜甫《月夜忆舍弟》,表达了杜甫身陷战乱之中思乡怀远的感情。
这种思念之情也可以上升到故乡或者国家层面,表达对故乡或者国家的思念情怀。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出自李清照的词《鹧鸪天·桂花》,从花色入手,用通俗花色的碧红争艳来比衬桂花的轻淡暗黄,从而歌咏其性柔情疏而内香清远的高雅品性,表现了包括李清照在内的古代文人的谦虚,修内,淡泊,自信脱俗的情怀。
“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出自魏源的《默觚·治篇十二》,意思是君子接受胸怀天下,言论信息范围的大小与自己的见识深浅大小是有关系的,表达了放眼世界,,敢当”敢说,敢作,这才可望敢想,兼听博取的胸襟、开放与远见。
“必须敢于正视,日写的一篇杂文《论睁了眼看》。
语意直白,中心意思就是227出自鲁迅1925年月要“敢于正视”,表现了其敢于正视人生,正视历史,正视现实问题的担当与勇气。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出自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表达了作者广阔的胸襟与气吞山河的信念,勉励大家要努力奋斗,做时代的弄潮儿。
页 4 第一是“合理引用”,即考生在写作中要引用材料中第二,明确要求,完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