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_典故_的思考_徐志学
关于_典故_的思考_徐志学

2010年第10期兰州学刊N o.102010总第205期L an zhou xue kan G enera.l N o.205关于/典故0的思考徐志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上海200062)[摘要]当前研究典故的相关文章或著作中,相关术语所指的对象有的互有交叉,有的互相冲突,特别是典故所指,大致分三种情况:一种指言语作品中有来历出处的语言形式,一种指言语作品中有来历出处的语言形式及其来历出处,一种指言语作品中有来历出处的语言形式之来历出处。
这种现象,既反映了人们关于典故所指认识上的分歧,又给人们认识了解典故带来困惑,不利于典故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文章从用典语言形式与其来历出处的相互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指出典故所指的对象为用典语言形式之来历出处。
[关键词]典故;用典语言形式;典故所指[中图分类号]H109.41文献标识码2A1文章编号21005-3492(2010)10-0202-04[收稿日期]2010-05-21 [作者简介]徐志学,男,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博士生。
典故一词,较早见于5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6:[1]/陛下至德广施,慈爱骨肉,既赐奉朝请,咫尺天仪,而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
0但就目前所见,直到清代末期,近现代学者才开始对/典故0进行阐释。
此前的历代学者大多从修辞的角度,以用典为中心,从用典的经验、要求、分类等方面研究,关于典故的定义不见论述。
形成这种情形的主要原因如下:最初的时候,用典就是运用典章、制度等,少有修辞的含义。
5左传#宣公十二年6:[2]/百官象物而动,军政不戒而备,能用典矣。
0我们现在所说的修辞意义上的/用典0,前人称为/用事0或/事类0等。
锺嵘5诗品#序6:[3]/若乃经国文符,应资博古;撰德驳奏,宜穷往烈。
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0刘勰5文心雕龙#事类6:[4]/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
0/事0于古人而言是无需阐释的。
浅谈语文典故教学与历史之关系

浅谈语文典故教学与历史之关系作者:吴汉强来源:《读天下》2020年第05期摘要:在中学的语文教学中,有许多有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风土习俗的故事和传说,于是,许多人便误认为这些典故都跟历史有关,学生如有不解,便认为是历史没学好,是历史知识没搞透,是对历史知识的匮乏、其实,这不单是对学生的误解,也是对历史学科知识的误解,固然。
许多历史传奇人物传下千古美谈和历史是紧密相连的,但也有更多才子佳人、文人趣事的典故和历史却渐行渐远,甚至几乎已经脱离历史单独存在了,于是,历史学科便不再对这类典故长篇累牍了。
笔者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和中学历史教学多年,在这方面有深刻的体会,下面就它们之间的联系,略谈一二。
关键词:中学语文,典故教学,历史关系中学语文教学碰到的有些典故,与历史已经几乎无关了,历史书上也不会留下片言只字,因为它们已经属于语文教学的范畴了,和历史已经割离开来,如“入木三分”这个成语,也是一个出名的典故,它是晋朝书法家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字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有三分深,形容书法有独特和高深的造诣。
现在也用来比喻分析问题见解深刻。
那在介绍这一典故时,就没有必要对纷繁复杂的东西晋王朝进行详细讲解,王羲之的书法造诣也和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要求没有很大的联系,学生只知道“入木三分”是什么意思就行了。
历史教材书上也只是把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合在一起总的来介绍的。
如义务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第一课冰心提到的“柳州风骨、长吉清才”,教材上是这样解释的,“柳宗元那样雄伟有力的风格,李贺那样清新不凡的才气”,如果不对这一典故详解,学生可能不知所云,但如果涉及更多的历史知识,可能就是南辕北辙了。
就是在七八年级的历史教材教学中,也只是简谈了唐朝的历史背景和政权更迭,对外的民族关系,在文化这一栏也没有专门突出柳宗元怎么怎么样、李贺怎么这么样。
但对于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和天才“诗鬼”就这么简单走过却是不行的,这就需要我们从文学的范畴去介绍这两位诗人,要从他们的贡献上去评价两位诗人,而不是简单的归纳成历史人物,因为柳宗元后面我们会碰到他的很多作品,如《小石潭记》《捕蛇者说》。
浅谈徐寿的“格致”思想

浅谈徐寿的“格致”思想徐寿(1879-1931),湖南浏阳人,清代康熙志士徐福槐的玄孙,为中国近现代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是中国近代新教育运动的先驱者之一。
他在中国教育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创办了湖南省第一所民办高等教育机构——湖南格致书院,他的“格致”思想对中国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徐寿的“格致”思想,是他长期探索教育改革的成果,也是对中国传统教育的批判和超越。
他的“格致”思想主张,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为目标,通过自由探究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动手能力。
他主张课程内容应当紧密结合社会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际工作能力。
徐寿的“格致”思想反映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和对近代科学文化的吸收和借鉴。
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很多思想和价值观是有益的,但也存在着一些陈旧和束缚人思维的观念。
他主张,要善于运用新的科学知识和方法,对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创新,使之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
徐寿的“格致”思想还包含着对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思考和探索。
他认为,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必须从教育入手,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为国家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他提出了“中西结合”的教育模式,即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引进西方现代教育理论和方法,使之相互融合,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体系。
徐寿创办的湖南格致书院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标志性事件,这所书院以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优良的教育质量而闻名于当时。
书院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提供全面的教育机会,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
通过引入西方科学知识和文化,书院开拓了中国学生的视野,培养了一大批有识之士。
徐寿的“格致”思想对中国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理念影响了中国教育改革的进程,推动了中国教育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
他所创办的湖南格致书院也为后来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今天,徐寿的“格致”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面对快速发展的社会和复杂多变的知识体系,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成语典故在七年级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探讨

成语典故在七年级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探讨郑州市57中徐冉编码: 研究类型: B文科[摘要]为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求,历史教学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拓展学生的历史思维,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本文结合七年级学生学情以及教学实践,探讨成语典故在历史教学中的合理运用,以期为历史课程教学提供借鉴和思考。
[关键词]历史教学成语典故文化素养国家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一线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诸如课程资源开发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能力,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等等,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学生的发展,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按照2011年颁布的《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历史教学通过普及历史常识,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更加注重历史教学的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综合性。
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历史学科是一门起始学科,这一时期,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显得尤为重要,奠定学生历史学习的良好基础将对其整个初中学段的学习大有裨益。
在七年级的历史教材中,成语典故资源随处可见,巧用成语典故,可以增强历史学习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的同时,提高历史学习能力,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历史教学激荡智慧的火花,提高学生历史素养,增强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虽然历史典故的掌握可以使历史学习事半功倍,但在笔者的调查中了解到,学生对历史典故的掌握情况并不容乐观,譬如成语典故概念模糊,对成语典故的出处内涵不清楚,认识也停留在表面肤浅的层次等。
因此,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多途径的运用成语典故,深化学生对成语典故的认识,成为历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实地调查以及切身的实践总结,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成语典故的历史教学:一、以成语典故导入课堂教学“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导入环节虽然在一节课中只占用很少的时间,但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却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中学生成语典故作文素材库

中学生成语典故作文素材库举一反三一天,“至圣先祖”孔子对他的学生们说:“如果你只占一个角落,不占三个角落,就不会再发生这种事了。
”这意味着,如果我引用一个角,你应该能够灵活地推断出其他三个角。
如果你不能,我就不再教你了。
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可以灵活的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心底徐庶是三国时刘备的军师。
他多谋善断,料事如神,深得刘备的信赖。
有一次,徐澍看穿了“八门金锁阵”,打败了曹操的官兵。
曹操的将军曹仁拒绝接受失败,深夜出发抢劫新野的据点。
徐舒早就料到曹任离开樊城时,会趁虚而入。
结果范城倒下了。
曹仁从许昌撤退,为曹操感到羞耻。
曹操说:“刘备一定有人能为他谋划!”曹操找到了徐舒,想骗他和徐昌住在一起。
他们抄袭了徐舒母亲的笔迹,给徐舒写信。
徐舒看到这封信,得知母亲在许昌,只得含泪告别刘备。
徐舒说:“我现在失去了我的母亲。
我陷入了混乱。
这没用。
从现在起请不要说再见!”方寸:指人的心。
成语“方寸之地”指人的心绪。
致歉战国时候,有七个大国,它们是秦、齐、楚、燕、韩、赵、魏,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这七国当中,又数秦国最强大。
秦国常常欺侮赵国。
有一次,赵王派一个大臣的手下人蔺相如到秦国去交涉。
蔺相如见了秦王,凭着机智和勇敢,给赵国争得了不少面子。
秦王见赵国有这样的人才,就不敢再小看赵国了。
赵王看蔺相如这么能干。
就封他为“上卿”相当于后来的宰相。
赵王如此看重林相如,却惹恼了赵国将领的正直。
他想:我为赵国而努力奋斗。
不如林相如好吗?林相如一言不发,但他的地位比我高!他越想越不相信。
他气愤地说:“如果我遇到林相如,我会当面让他难堪,看看他能对我做些什么!”廉颇的这些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
蔺相如立刻吩咐他手下的人,叫他们以后碰着廉颇手下的人,千万要让着点儿,不要和他们争吵。
他自己坐车出门,只要听说廉颇打前面来了,就叫马车夫把车子赶到小巷子里,等廉颇过去了再走。
让政治课堂有趣起来——成语典故在哲学教学中的运用

想问题、 做事情有何启示?请 同学们带 着
这 几 个 问题 自学 教 材 。经 过 这 样 的 导 入 , 能 迅 速 集 中学 生 的注 意 力 , 引 导 学 生 进 入 本 节 课 的 教 学 环节 当 中 。
又如 , 塞翁 失马 , 安知非福。 体 现 了 矛
刻哲理的成语典故 ,都能促使学生思考 ,
9
一
—
—
—
——ຫໍສະໝຸດ ~一 让 政 治 课 堂 有 趣 起 来
成 语典 故在哲学教 学 中的运 用
麓福建省清流县第一中学 许光伟
摘要: 为 了激 发 学 生 的 学 习 兴 趣 , 活 跃课堂气氛 , 提 高课堂 效益 , 把 成 语 典 故 运 用 到 哲 学 教 学 中 ,能 加 深 学 生 对 知 识 的 理 解 ,对 培 养 学 生 的 思 维 能 力 和 知 识 的巩固会起 到一定 的作 用, 同时 , 在运用 过 程 中选 用 的 成 语 典 故 要 准 确 、通 俗 易 懂、 适量 、 注 意 教 学 的深 浅 度 。
人以智 慧的启迪 、情感 的陶 台和 美的享
受 。思 想 政 治 课 是 一 门理 论 性 强 、 概 念 比
以使 抽象问题具体化 、深奥哲理通俗化 、
枯 燥 问题 趣 味 化 ,以 加 深 学 生 对 哲 学 概 念、 观点和原理的理解。 如: 对 症 下 药 。 符 合 矛 盾 特 殊 性 的 原 理, 要 求 我 们 在 观察 和 处 理 问 题 时 要 坚 持 具体 问题 具 体 分 析 。 “ 因地 制宜 ” 、 “ 因材 施教” 、 “ 量体裁衣 ” 、 “ 一 把钥 匙 开 一 把 锁 ” 以及 “ 世界 上没有完全 相同 的指纹 , 没 有 完全相 同的两片树 叶 ” 、 “ 万物 无相异 ” 等
徐文长智慧的典故

徐文长智慧的典故徐文长,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智者和哲学家,他以其卓越的智慧和深思熟虑的见解而闻名于世。
徐文长的智慧典故被后人广泛传颂,成为人们学习和借鉴的对象。
以下是一些关于徐文长智慧的典故,希翼能够为您带来启示和思量。
典故一:徐文长的智慧之道徐文长是一位智者,他往往被人们请教各种问题。
有一次,一个年轻人来找徐文长,问询人生的意义和目标。
徐文长耐心地听完年轻人的问题后,他微笑着回答道:“人生的意义和目标在于追求真理和智慧。
通过不断学习和思量,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实现自身的价值。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徐文长认为人生的意义和目标不在于追逐权力和财富,而是在于追求真理和智慧。
惟独通过不断学习和思量,我们才干够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世界,实现自身的价值。
典故二:徐文长的智慧之勇气徐文长的智慧不仅表现在思量和见解上,他还展现出了勇气和决断力。
有一次,一个国家的君王请徐文长为他解答一个重要的问题,但这个问题涉及到了君王的权力和地位,普通人都不敢直言。
徐文长在听完君王的问题后,毫不犹豫地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用镇静和客观的态度分析了问题的本质,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建议。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徐文长的智慧不仅表现在思量和见解上,更表现在他敢于直言和勇于面对问题。
他以镇静和客观的态度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这种勇气和决断力令人钦佩。
典故三:徐文长的智慧之谦虚尽管徐文长有着卓越的智慧和见解,但他却从不自诩和炫耀。
有一次,一位学者对徐文长赞叹不已,称他为“智慧的化身”。
徐文长听后微笑着说:“智慧无所不在,它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
我只是竭力去发掘和运用智慧而已。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徐文长的智慧之所以深受人们恭敬和钦佩,不仅在于他的见解和思量,更在于他的谦虚和平和。
他认为智慧无所不在,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去发掘和运用智慧,而不是把智慧归功于自己。
典故四:徐文长的智慧之善良徐文长不仅是一位智者,他还以其善良和仁爱而闻名于世。
20个历史故事及哲理故事汇总

20个历史故事及哲理故事20个历史故事及哲理故事汇总导语:写作文需要素材,讲演需要素材,好的作文,好的演讲都是好的素材呈现出来的,素材有了,自信便有了,功夫自然流露于言表。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20个历史故事及哲理故事汇总,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砖儿何厚,瓦儿何薄马德林冲被高太尉陷害刺配沧州。
在野猪林,董超和薛霸受陆虞侯的指使,要趁机结果了林冲的性命。
就在薛霸举起水火棍,往林冲的脑袋劈下来的刹那,松树背后突然雷鸣似地喊了一声,一条禅杖飞了过来。
随后,花和尚鲁智深便跳将出来,吓得董薛二人大气不敢出。
鲁智深扯出戒刀,割断捆绑林冲的绳子之后,开口便是一句:“兄弟,洒家忧得你好苦。
”从世俗的层面讲,鲁智深根本犯不上冒死去救林冲。
因为,他们不过是几面之缘。
第一次见面,是鲁智深在大相国寺为一伙泼皮无赖们耍禅杖,被墙外的林冲看见,他不由得赞了一句:“端的使得好!”再后来,就是鲁智深陪着林冲喝过几回闷酒。
也就是说,他们之间除了英雄间的惺惺相惜,根本谈不上交情。
倒是陆虞侯这厮,怎么也让人想不到他会害了林冲。
他俩是什么交情呢?富安第一次向高衙内介绍时说:“陆虞侯陆谦,他和林冲最好。
”那么,林冲怎么评价他们的关系呢?火烧草料场后,林冲一脚踏住陆虞侯的胸脯,一手拔出刀来,搁在他的脸上,骂道:“奸贼,我自幼与你相交,今日倒来害我!”你瞧瞧,原来,这陆虞侯打小就跟林冲好得一塌糊涂。
——最好的哥儿们,下了最狠的毒手。
再说说卢俊义。
他被吴用诓骗到梁山,小住了一阵子。
回来后,就被梁中书抓进了大牢。
管牢的节级(牢头)是一个叫蔡福的人,在打过卢俊义三十杀威棒之后,准备回家一趟。
他刚出门,墙下转过一个人来,手里提着个饭罐,面带忧容,蔡福认得是浪子燕青。
蔡福问:“燕小乙哥,你做什么?”燕青跪下,眼里噙着泪花,说:“节级哥哥,我家主人卢员外吃屈官司,这是小人在城外讨得半罐子饭,烦请节级哥哥做个方便,送饭与他吃。
”其时,卢俊义已众叛亲离。
管家李固在官府那里告了他,说他投奔了梁山,不但趁机吞了他的万贯家产,而且还跟他的娘子贾氏做成了一路——也就是说,媳妇也背叛了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第10期兰州学刊N o.102010总第205期L an zhou xue kan G enera.l N o.205关于/典故0的思考徐志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上海200062)[摘要]当前研究典故的相关文章或著作中,相关术语所指的对象有的互有交叉,有的互相冲突,特别是典故所指,大致分三种情况:一种指言语作品中有来历出处的语言形式,一种指言语作品中有来历出处的语言形式及其来历出处,一种指言语作品中有来历出处的语言形式之来历出处。
这种现象,既反映了人们关于典故所指认识上的分歧,又给人们认识了解典故带来困惑,不利于典故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文章从用典语言形式与其来历出处的相互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指出典故所指的对象为用典语言形式之来历出处。
[关键词]典故;用典语言形式;典故所指[中图分类号]H109.41文献标识码2A1文章编号21005-3492(2010)10-0202-04[收稿日期]2010-05-21 [作者简介]徐志学,男,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博士生。
典故一词,较早见于5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6:[1]/陛下至德广施,慈爱骨肉,既赐奉朝请,咫尺天仪,而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
0但就目前所见,直到清代末期,近现代学者才开始对/典故0进行阐释。
此前的历代学者大多从修辞的角度,以用典为中心,从用典的经验、要求、分类等方面研究,关于典故的定义不见论述。
形成这种情形的主要原因如下:最初的时候,用典就是运用典章、制度等,少有修辞的含义。
5左传#宣公十二年6:[2]/百官象物而动,军政不戒而备,能用典矣。
0我们现在所说的修辞意义上的/用典0,前人称为/用事0或/事类0等。
锺嵘5诗品#序6:[3]/若乃经国文符,应资博古;撰德驳奏,宜穷往烈。
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0刘勰5文心雕龙#事类6:[4]/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
0/事0于古人而言是无需阐释的。
直到清代始见修辞意义上的/用典0说法。
袁枚5随园诗话6卷七:/用典如水中着盐,但知盐味,不见盐质。
0把/事0称为/典0,大概始于明代。
明杨慎5升庵全集6卷五十二5古文引用6:/凡传中引古典,必曰书云、诗云者,正也, 5左传6中最多。
0典故,指典制和掌故。
从汉代至清代,典故的这方面意义一直没有大的变化,用例在5二十五史6里可谓随处可见。
但在明、清两代其含义逐渐发生转变,渐具有现代修辞学意义。
明余继登撰有5典故纪闻6一书,从其内容来看,/典故0含义已有转变迹象。
清方世泰5辍耕录6:[5]/当取诸唐以前。
唐以后故典,万不可入诗,尤忌以宋元人诗作典故用。
0此处的/典故0与我们今天所讲的典故在内涵上当是一致的。
管锡华5论典故词语及其使用特点和释义方法6:[6]/-典故.,原意指典制和成例。
清代起转生二义。
一指后世使用的故事。
如昭槤5啸亭续录#大戏节戏6-其时典故如屈子竞渡,子安题阁诸事,无不谱入,谓之月令承应.者是。
一指后世使用的诗文词句。
如赵翼5瓯北诗话#查初白诗一6-语杂诙谐皆典故,老传著述岂初心.者是。
0大约清末时期,学者们开始界定典故。
5辞海61947年版的定义为/谓故事也。
01979年版在原有定义的基础上作了补充与完善,加上了/有来历出处的词语0这一表述。
此后,大型辞书,如5辞海6、¹5辞源6、º5汉语大词典6»等均有小异大同的定义:一指/典制和掌故0;二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0。
当然,也存在一些见仁见智的定义,如5古汉语成语典故词典6:[7]/典故:习用的固定词组、句子的原式及其变式,语言简练,意思精辟,表现力强而有故事可据者为典故,或称事典。
0随着典故研究的深入开展,学界对典故定义多有不同见解。
管锡华5论典故词语及其使用特点和释义方法6[8]指出:/典故0是指被后世所用的故事和诗文词句。
张履祥5典故#典故系列和典故辞典的编纂6:[9]/典故是诗文中引用历史故事和成言成辞、佛事俗谚等经过概括、改造、创制而成的浓缩凝聚性的含典词语。
0朱学忠5典故研究之我见6[10]指出:(典故)指古代诗文引用的有来历、有出处、有派生义的特殊语词。
郭蓉5典故研究文献综述6[11]认为:典故,是古代文献典籍中储存的、为古人创作所广为征引的一类特殊的语料群。
贾齐华5典故研究三题6[12]指出:/典故是用典者所依据的前代故事和诗文语句。
0吴直雄5典故界定多歧义3辞海4定义应遵循)))论典故的定义6[13]列举了人们对于典故定义的七种类型和九种各自有别的意见与定义,认为:5辞海6定义应遵循。
我们认为,目前通行的典故定义存在以下值得商榷的方面。
第一,/诗文中0或/诗文等作品中0的局限性。
从理论上讲,任何文体或文章都可能引用故事或有来历出处的词语。
显然,/诗文0或/诗文等作品0并不能涵盖所有,其没有涵盖的作品里引用的故事就有可能被排除在典故集合之外。
如果说凸显诗文是因为诗文里用典较多,那么碑202文也应该被凸显,因为夸张地讲,碑文是无一字无来历的。
可见,/诗文中0或/诗文等作品中0之类的限定语有一定的局限性,值得推敲。
第二,/古代故事0的双重模糊性。
从逻辑上来说,古代可以相对今人来说,也可以相对作者来说。
相对今人来说,其最后的时限难以确定;即便可以确定,为什么此前的故事被引用后就成了典故,此后的故事就不可以呢?是永远都不可以,还是若干年之后就可以呢?相对作者来说,古代同样难以确定具体期限,是以年代定,以朝代定,还是以语言特征来定,都没有明确的规定。
而且,古人用典有用同一时代故事的,如北魏5元袭墓志6:/君珪璋内映,风飙外发,声迈云巾,才超日下。
0(5.175)¼/日下0较早见于南朝宋刘义庆5世说新语#排调6:[14]/荀鸣鹤、陆士龙二人未相识,俱会张茂先。
坐,张令共语,,陆举手曰: -云间陆士龙。
.荀答曰:-日下荀鸣鹤。
.0古代以帝王比日,帝王所住地为/日下0。
对今人来说,其自然是古代故事,可对墓志作者来说,南北朝却算是同一时代。
吹毛求疵的话,/故事0的含义及判断标准也还没有较为明确的说法。
故事若指故实(5国语#周语上6:/赋事行刑,必问于遗训,而咨于故实。
0韦昭注:/故实,故事之是者。
0), /古代0似显多余;若与现代的/故事0意义相同,似乎又失却本真。
另外,从语法上来说,/有来历出处的词语0并不受/古代0修饰限定,也就是说,引用的现代有来历出处的词语自然也是典故。
同样是典故,何以/故事0受古代限制,/有来历出处的词语0并不受此限制呢?可见,/古代0这一限定语也值得推敲。
第三,/古代故事0、/有来历出处的词语0和典故所指。
根据定义,可以确定/有来历出处的词语0为典故所指对象。
/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0,典故所指是古代故事,还是出现在诗文中的语言形式,我们不得而知。
如果典故所指的对象为古代故事本身,即指向典籍文献中储存的相关语料,而不是诗文中的语言形式,那么,/有来历出处的词语0就不应该是典故所指的对象,因为典故所指的对象应当如同古代故事本身一样为/有来历出处的词语0之来历出处。
如果典故所指的对象为诗文中的语言形式,那么,这种语言形式也可以说是有来历出处的,就不必费力说/引用的古代故事0了。
还有,有来历出处的语言形式不一定都是词语,如此定义会把有来历出处的非词语形式给排除在外了。
综合以上几个方面,可知目前通行的典故定义存在诸多值得推敲之处。
其主要原因在于该定义从用典的角度并且按照传统的事典、语典的分类来界说典故,没有认清典故的所指对象。
典故定义的讨论在继续,有关典故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涌现出不少相关的学术论文和专著。
但由于典故的定义没有统一,很多文章或著作中的相关术语所指的内容也不一致,特别是典故所指的对象迥然不同。
略举例如下:例1:典面即指典故的相对稳定和精炼的语言表达形式。
[15]例2:许多典故源于历史事件、神话传说、宗教故事、文学文本以及古人虚构的故事,这些/故事、传说0等通常被常规化和抽象化,浓缩或载取其中几个关键词或字构成典故。
[16]例3:首先,典故必须是有出处的。
所谓出处,即/典源0,指的是典故最早脱胎的典籍和所记载保存的故事、词句。
[17]例4:汉语典故在用典实践中发生的从典源到用典词语和典故意义的各种不同程度的流变,说明典故是汉语中一种极为活跃的语言成分。
[18]例5:色斯语出5论语#乡党6:/色斯举矣,翔而后集。
0 /色斯举矣0,何晏集解引马融曰:/见颜色不善则去之。
0后人用这个典故一般表示/见机远遁以逃避迫害灾祸0之类意思。
[19]例6:而典故至少包括典源、典面,它不是语言词汇中的备用材料。
[20]由例1可知,典面是典故在言语作品中的表现形式。
那么,虽然还不清楚典故所指,但典面和典故所指的对象应该是不同的。
由例2(案:例中的/载取0,换为/截取0更合乎文意。
)可知,/关键词或字0被截取后构成典故,那么,典故所指的对象当为言语作品中的用典语言形式,也就是例1的典面,这就和例1的典故所指有了一定的冲突。
由例3可知,典源是典故所较早见于的典籍及其所记载的故事和词句,是典故的出处。
那么,典源和典故的所指是不同的。
由例4可以看出,典故是汉语的语言成分。
由例5可知,典故所指的对象至少包括用典语言形式。
例6表明,典故至少包括典源、典面,且不是语言词汇中的备用材料。
这一点和例2、例4有冲突。
不仅如此,和例5也有冲突。
因为例5表明,典故是语言词汇中的备用材料,这样作者自己也前后矛盾了。
当前相关术语的界定也反映了人们关于典故所指对象认识上的不一致、甚至相互冲突的状况。
典面。
罗积勇5用典研究6:[21]/典面即指典故的短语化的语言表达形式。
0(即我们所指的用典语言形式。
)唐子恒5汉语典故词散论6:[22]/典面就是后人使用典故时形成的话语。
0(亦即我们所指的用典语言形式。
)丌文香博士论文5汉语典故词语研究6(山东大学,2008):/典面,指典故的形式。
0(即我们所指的用典语言形式之来历出处,是典故所指的对象。
)典源。
罗积勇5用典研究6:[23]/典源,指典故的原始出处及其意思。
0唐子恒5汉语典故词散论6:[24]/典源就是典故的出处。
0丌文香博士论文5汉语典故词语研究6(山东大学, 2008):/典源,,指和典故词语有关的最早的典故。
0典形。
唐子恒5汉语典故词散论6:[25]/同一个典故往往会有许多不同的典面,我们称之为不同的典形。
0丌文香博士论文5汉语典故词语研究6(山东大学,2008):/典形,指典故词语的形式。
0其他发表的文章里还有更多不一致的相关表述,不再列举。
可以看出,不仅典故所指大家的看法不一致,也不仅使用相关术语时大家界定不同,单是学者自己的研究中在表述典故所指时也没做到前后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