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患者的护理

感染性腹泻的基本概念及影响
谁容易感染
所有人均可能感染,但儿童、老人和免疫功能低 下者风险更高。
特别是在卫生条件差或食物安全不达标的环境中 ,易发病。
感染性腹泻的基本概念及影响 何时就医
出现严重脱水、持续高热、血便等症状时应及时 就医。
早期干预可以减少并发症和提高治愈率。
护理措施及注意事项
护理措施及注意事项
如何进行护理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勤洗手,尤其是在处 理食物或照顾患者后。
使用肥皂和清水至少洗手20秒,必要时可使 用含酒精的洗手液。
护理措施及注意事项
如何补充液体
给予患者口服补液盐溶液,确保摄入足够的 水分和电解质。
轻度脱水患者可在家中自行补液,重度脱水 者需入院治疗。
护理措施及注意事项
饮食调整
咨询医生了解适合的疫苗接种时间和类型。
预防措施
公共卫生教育
加强对社区的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感染性 腹泻的认识。
通过讲座、宣传材料等多种方式传播相关知 识。
总结与展望
总结与展望
护理的重要性
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痛苦,促 进恢复。
护理人员需具备专业知识,及时掌握患者动态。
总结与展望
未来研究方向
建议患者在症状减轻后逐步恢复饮食,选择 易消化的食物。
避免油腻、辛辣及乳制品,适合食用米粥、 面条等。
监测与评估
监测与评估
如何监测病情
定期观察患者的腹泻频率、体温及脱水情况。
记录每日排便次数和性状,有助于医生评估病情 变化。
监测与评估
何时调整护理方案
若患者症状加重或未见好转,需及时调整护理措 施或联系医生。
感染性腹泻患者的护理
幼儿园培训感染性腹泻

教育幼儿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不吃不洁食 品,不喝生水。
3
培养幼儿自理能力
鼓励幼儿自己洗手、洗脸、穿衣等,提高自我保 健能力。
食品卫生与安全管理
加强食品采购和储存管理
01
选择新鲜、卫生的食品原料,储存时保持干燥、通风、防鼠防
虫。
严格食品加工过程
02
食品加工过程中要保持清洁卫生,生熟食品分开处理,避免交
报告流程与责任人
发现病例立即报告
一旦发现幼儿出现感染性腹泻症 状,应立即向园方报告,并通知
家长及时带幼儿就医。
指定责任人
幼儿园应指定专人负责感染性腹 泻的防控工作,包括制定防控方
案、组织培训、监督落实等。
建立档案
对发现的感染性腹泻病例,应建 立健康档案,记录病情、治疗情 况等信息,以便追踪管理和评估
季节性
感染性腹泻的发病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如细菌性腹泻多发于夏秋季,而 病毒性腹泻则四季均有发生。
临床表现及危害
临床表现
感染性腹泻的临床表现包括腹痛、腹泻、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者可导 致脱水、电解质紊乱、休克等并发症。
危害
感染性腹泻不仅会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还可能引起暴发或流行,对 社会和公共卫生造成危害。特别是对于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一旦发生感染性腹泻 疫情,很容易造成传播和扩散,给儿童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心理疏导与家园共育
心理疏导
针对患儿及其家长可能出现的焦虑、恐慌等情绪,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安慰,减轻其心理 压力。
家园共育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协作,共同关注患儿的身心健康。通过家长会、家园联系栏等途径, 向家长普及感染性腹泻的防治知识和方法。
健康教育
在幼儿园内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师生对感染性腹泻的认识和预防意识。教育幼儿养成 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不吃不洁食品等。
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

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感染性腹泻(Infectious Diarrhea)是指由细菌、病毒或寄生虫等微生物感染引起的腹泻疾病。
感染性腹泻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是导致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准确的诊断对于及时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传播至关重要。
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病原学诊断三个方面。
在临床表现方面,患者通常会出现腹泻、腹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
这些症状的出现需要结合患者的个人史和疫情史来进行分析。
在实验室检查方面,可以通过粪便常规、粪便培养、血液常规和血液生化等检查来确定病原体的种类和数量。
此外,病原学诊断是诊断感染性腹泻的关键,可以通过病原体的培养、PCR检测、抗原检测等方法来确定感染的病原体。
在临床实践中,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医生可以结合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来进行诊断。
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要排除其他引起腹泻的疾病,如功能性腹泻、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等。
因此,全面的临床评估和实验室检查是确诊感染性腹泻的关键。
除了诊断标准外,感染性腹泻的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
根据病原体的种类和患者的临床症状,可以选择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或抗寄生虫药物来进行治疗。
此外,对于腹泻患者,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口服补液、静脉输液等方式来进行治疗。
感染性腹泻的预防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预防方面,可以通过加强个人卫生、饮食卫生、饮用安全水源、接种疫苗等方式来减少感染性腹泻的发生。
此外,对于食品加工和饮食环境的卫生管理也是预防感染性腹泻的关键。
总之,感染性腹泻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准确的诊断标准对于及时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传播至关重要。
医生在诊断过程中需要全面评估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排除其他引起腹泻的疾病,从而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同时,预防感染性腹泻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加强个人卫生、饮食卫生、饮用安全水源等方式来减少感染性腹泻的发生。
感染性腹泻

O139群霍乱弧菌是1992年在印度、孟加拉、 泰国等地出现的大批霍乱样腹泻的病人吐泻物中 分离到的一种新型的霍乱弧菌。由此菌株引起的 疾病在临床和流行病学上与O1群霍乱弧菌无法区
分,故也被WHO定为霍乱。由于人群对O139群霍乱
3 反应恢复期:
泻吐逐渐减轻而停止,脱水表现好转, 尿量增加,多数症状消失。 部分患者出现发热反应,体温38~39℃, 持续1~3天,自行消退。 此期持续2~4天。
霍乱总病程不长,一般3~7天。
实验室检查: (一)血液检查:血液浓缩表现。 (二)尿常规检查:可见蛋白、白细胞、红细胞、 管 型等。 (三)粪常规检查:为水样便,无炎症细胞成分。 (四)粪便细菌学检查: 1 粪便悬滴检查及制动试验:在暗视野显微镜下 发现有小亮点划过视野,为动力阳性,表明标本 中有弧菌(不一定为霍乱弧菌),如再滴加诊断 血清,在上述镜中,看不到小亮点划过,为制动 试验阳性,提示有霍乱弧菌。
2 粪便直接涂片镜检:可见排列成鱼群状的革兰 染色阴性的弧菌。
3 霍乱弧菌培养:将粪标本接种于碱性蛋白胨水,
6-8小时后,取表面菌膜,接种在庆大琼脂或 TCBS琼脂上。将可疑菌落直接与诊断血清作玻片 凝集试验,阳性可确诊。 (五)血清学诊断:患霍乱后,血清中可出现抗
菌抗体和抗毒抗体。抗菌抗体与第5病日出现,
对症治疗:卧床休息,腹痛者可应用解痉药, 高热者可用小量退热剂。。
补液治疗:有液体丢失者均应给予口服补液 或静脉补液治疗。 病原治疗:肠毒素引起者可不用抗生素,侵 袭性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可给予抗生素治 疗,常选用氟喹诺酮类药物、三代头孢菌素 及氨基糖甙类抗生素。
四 致腹泻性大肠杆菌肠炎 致腹泻性大肠杆菌肠炎是由能使对人体发 生腹泻的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组疾病。
临床流行病学-感染性腹泻

霍乱弧菌的生存能力
一般在未经处理的河水、塘水、井水、海水中可 存活1~3周,在蔬菜、水果上存活1周左右 对热、干燥、直射日光、一般消毒剂都很敏感, 加热55℃ 10分钟可杀死,煮沸后立即被杀死, 但对低温和碱耐受力强 0139群霍乱弧菌在水中的生存能力比埃尔托生物 型强
13
霍乱毒素
Ⅰ型毒素:为内毒素,耐热,系脂多糖。 Ⅱ型毒素:为外毒素,即霍乱肠毒素。不耐热( 56℃,30分钟可灭活)及酸。霍乱肠毒素是使机体 水和电解质从肠腺大量分泌,形成霍乱腹泻症状的 重要物质。 Ⅲ型毒素:耐热,可从菌细胞扩散出来,容易透析 ,在发病作用上的意义不大。
所致疾病
霍乱 弧菌性肠炎
细菌性痢疾
沙门菌肠炎
旅行者腹泻,婴幼儿腹泻 痢疾样腹泻 婴儿腹泻 出血性肠炎 弯曲菌肠炎 急性胃肠炎、假膜炎肠炎 腹泻、伪膜性肠炎等 小肠结肠炎 感染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
病毒性腹泻
阿米巴痢疾 感染性腹泻
细菌是最早被确认的感染性腹泻的病原体,也是感染性腹泻病原体中最大的一个家族,而且最为常见. 20世纪70年代,随着电镜和免疫 电镜技术发展,人类致泻性病毒逐渐被发现和引起重视.引起感染性腹泻的人体寄生虫主要是原虫. 感染性腹泻病原体种类繁多,广泛 存在于环境中,所引起的人类腹泻也多种多样.
感染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infectious diarrhea)
指由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或寄生虫引起的、以腹泻 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肠道传染病
腹泻:每日排便3次或以上,且排便量和粪便性状异常
稀便,水样便,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
急性腹泻---急性起病,病程2周以内 迁延性腹泻---超过2周但未超过2个月 慢性腹泻---反复发作,持续2个月以上
14
霍乱病原菌主要致病因子是霍乱毒素,此外,菌毛、鞭毛和其他毒素也起一定作用
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

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感染性腹泻是指由细菌、病毒或寄生虫等微生物感染引起的腹泻疾病。
其临床表现以腹泻、腹痛、发热等症状为主,严重时可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及时准确地诊断感染性腹泻对于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传播至关重要。
一、临床表现。
感染性腹泻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腹泻、腹痛、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
腹泻多为水样便或稀便,次数增多,伴随腹痛、腹胀。
恶心、呕吐多见于胃肠道病原体感染,发热则是机体对病原体的免疫反应。
二、实验室检查。
1. 粪便常规检查,包括外观、隐血、白细胞、寄生虫卵等指标。
水样便、脓血便、白细胞增多、寄生虫卵阳性可提示感染性腹泻。
2. 病原体检测,包括常见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的检测。
常用的方法有培养、PCR、抗原检测等。
三、影像学检查。
对于疑难病例或有并发症的患者,可进行影像学检查,如腹部B超、CT等,以排除其他疾病或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四、临床诊断标准。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结合流行病学史,可进行感染性腹泻的临床诊断。
一般来说,符合以下条件可考虑为感染性腹泻:1. 急性发病,腹泻次数增多,伴有腹痛、发热等症状;2. 粪便常规检查阳性,如水样便、脓血便、白细胞增多等;3. 病原体检测阳性,明确感染病原体。
五、诊断注意事项。
1. 临床医生在诊断感染性腹泻时,应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饮食史、旅行史等流行病学史,有利于确定感染的可能病原体;2. 在进行实验室检查时,要注意采集标本的方法和时间,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3. 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等,应特别注意感染性腹泻的诊断和治疗。
六、结语。
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是临床医生的重要工作之一,准确的诊断有助于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防止疾病的传播和并发症的发生。
因此,临床医生应加强对感染性腹泻的认识和诊断能力,提高对患者的诊断准确性和治疗水平,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感染性腹泻的诊断与治疗

感染性腹泻的诊断与治疗感染性腹泻是指由各种致病微生物引起的一种病症,常伴随腹泻、腹痛、腹胀等症状。
这些微生物可能来自食物、水源、环境污染等。
尤其在气温升高和饮食不合理的情况下,感染性腹泻的发病率会增加。
因此,对于此病症的诊断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
一、诊断1. 症状表现感染性腹泻的典型症状是腹泻、腹痛和腹胀,有时伴有发热和恶心等症状。
患者可能有水样便、黏液便或血便等。
腹泻持续时间一般为3-7天,但有些病例可能会持续更长时间。
2. 病原学检查若症状明显,且诊断不明确时,应进行病原学检查。
传统的病原学检查方法包括:细菌培养、血清学检测、细胞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等。
其中,多数病原体的培养需要比较长时间,且对细菌培养技术要求较高。
目前,PCR技术已经成为了最为广泛使用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
二、治疗1. 改善营养腹泻带来的失水和电解质失衡会导致脱水、血压下降等严重后果。
因此,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是治疗感染性腹泻的关键之一。
同时,合理摄取营养,保证机体对病原体的免疫力,有助于加速康复。
2. 细菌抗生素当感染性腹泻明显且症状较为严重时(如水样便、发热、腹痛等),可考虑使用细菌抗生素。
但需要根据病因确定具体的抗生素,并避免过量使用或不合理使用,防止肠道环境的破坏和细菌耐药性的出现。
3. 草药治疗传统中医学认为,腹泻、痢疾、消化不良等症状是由于肠胃功能失调导致。
因此,在治疗感染性腹泻方面,草药也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
常用的草药有黄连、黄柏、苦参、半夏、白术等。
总而言之,感染性腹泻虽然常见,但临床上仍需注意诊疗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在治疗感染性腹泻时,要针对病原体进行合理的治疗,同时也注重纠正营养不良,促进康复。
在平时的生活中,要注意卫生、保持个人卫生习惯及饮食,防止感染性腹泻的发生。
感染性腹泻健康教育

感染性腹泻健康教育感染性腹泻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多由细菌、病毒或寄生虫感染引起。
它通常表现为腹泻、腹痛、恶心、呕吐和发热等症状,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不便和困扰。
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感染性腹泻,预防和控制该疾病的传播,本文将介绍一些相关的健康教育内容。
1. 感染性腹泻的病因和传播途径感染性腹泻的主要病因包括细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病毒(如诺如病毒、轮状病毒)和寄生虫(如蠕虫、原虫)等。
它们通过食物、水源、接触传播(如不洁手或物品)以及人际传播(如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
2. 预防感染性腹泻的措施-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正确使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特别是在接触食物、使用卫生间后以及与患者接触后。
- 饮食要注意安全卫生,选择新鲜、熟透的食物,避免生食和不洁食品,尤其是在外就餐时。
- 饮用水要保证安全,尽量选择煮沸水或瓶装水,避免直接饮用自来水或未经消毒的水源。
- 避免与感染性腹泻患者密切接触,尤其是在病情严重或病原体未明确的情况下。
- 定期清洁和消毒环境,特别是厨房、卫生间等易受污染的地方。
3. 感染性腹泻的诊断和治疗感染性腹泻的临床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在确诊后,医生会根据病情的轻重和病原体的类型,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一般情况下,治疗包括补充液体、控制症状、纠正电解质紊乱以及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的使用。
4. 感染性腹泻的并发症和预后感染性腹泻如果得不到及时和有效的治疗,可能会引发一些并发症,如脱水、电解质紊乱、肠道出血等。
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经过适当的治疗和护理,感染性腹泻的预后通常是良好的,症状会逐渐缓解并康复。
5. 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推广途径健康教育对于预防和控制感染性腹泻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可以提高公众对感染性腹泻的认识和了解,培养正确的卫生习惯,减少感染的风险。
推广途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在学校、社区、医院等场所开展相关的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如讲座、培训班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病原体特征
(五)弯曲菌 主要引起国内许多地区的感染率仅次于志 贺菌和致泻性大肠杆菌。
主要病原体特征
(六)轮状病毒 目前已知轮状病毒可分为7个组 (A~G),其中A~C组轮状病毒 能引起人类和动物腹泻。
传染源
病人
腹泻病人和亚临床病人是重要的传染源
烦躁,声嘶,口渴
眼窝深陷,两颊深凹
舟 状 腹
“洗衣工手”
皮肤干皱、湿冷无弹性
3.并发症
1. 急性肾功能衰竭:严重脱水导致休克,引起肾脏缺血、 缺氧 肾功能衰竭多发生在病后7~9天。
感染性腹泻
——腹泻病是发展中国家儿童死亡的首要原因 ——我国每年有8.36亿人次患腹泻,其中5岁以下
小儿有3亿人次 ——我国估计腹泻病年发病率约为0.7次/人,5岁
以下小儿的年发病率为1.9次/人 第一位是志贺氏菌及轮状病毒
———
第二位是肠致泻性大肠杆菌 第三位是空肠弯曲菌及沙门氏菌 第四位及第五位是非O1/非O139群霍乱弧菌 目前,最严重的问题是病原菌的耐药。 如志贺菌对现有的抗生素耐药;霍乱及伤寒的 耐药、大肠杆菌的耐药等。
主要病原体特征
(三)沙门菌
在沙门菌中,伤寒沙门菌(S. typhi)和副伤寒沙门菌(S. paratyphi)分别引起伤寒和 副伤寒,病后可获得牢固免 疫力。其他沙门菌引起一般 感染性腹泻
主要病原体特征
(四)埃希菌
一般不致病,是人类和动物肠道中 的正常菌群。常见的致泻菌有: 肠产毒性大肠杆菌、肠侵袭性大 肠杆菌、肠致病性大肠杆菌、肠 出血性大肠杆菌。
感染性腹泻防制中的主要问题
(一)发病率高 (二)诊断困难 (三)病原体耐药严重 (四)病原体变异与新病原体
对策与措施
(一)加强健康教育,改善环境和饮食卫 生状况
(二)研制高效多价疫苗 (三)建立快速诊断方法 (四)加强病原体耐药性研究和控制 (五)建立和完善疾病监测体系
几种重要的感染性腹泻
霍乱
流行特征
地区分布 全世界分布,发展中国家流行较严重
时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高峰 人群分布:婴幼儿和青壮年较高 流行形式:散发、爆发或流行
流行因素
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自然因素如气温、降雨等,在腹泻病的流行中起一定作用,但 社会因素的影响更为重要。
病原体特点与腹泻病流行
病原体变异和新病原体的出现
引起肠液 过度分泌
霍乱肠毒素 腹泻
主要致病 物质
致病物质
毒 素
1. 霍乱肠毒素(CT ) 2. 小带联结毒素 Zot 增加肠黏膜通 透性
3. 辅助霍乱肠毒素Ace 肠段积液 侵袭力
1.毒素共调菌毛 2.辅助定居因子 3.鞭 毛
CT的结构
由一个A亚单位和5 个B亚单位构成的 多聚体,不耐热。
B亚单位: 与小肠粘膜上皮细胞 GM1神经节苷脂受体 结合;
病理生理
1. 水的丢失:引起程度不等的脱水,严重者引起周围循环 衰竭,致使重要器官缺血、缺氧,功能障碍。病人每天
大便的排出量为:
轻型:1000~3000ml; 中型:4000~8000ml; 重型:>8000ml,有的可达18000ml。 2. 电解质丢失:霍乱病人的粪便为等渗性的,其电解质的 含量为:钠:135mmol/L 氯:100mmol/L 钾:15mmol/L 碳酸氢根:45mmol/L。 注意:其中的钾和碳酸氢盐的浓度是血浆的2-5倍。
腹泻的概念
* 腹泻的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 (1次/日、2-3次/日)
* 性质、性状改变:稀薄、水分增多,每日 排便量>200g。含有未消 化的食物或脓血、粘液。
感染性腹泻
各种病原体肠道感染引起之腹泻,均称为感染性腹泻,这是 广义上的感染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可由病毒、细菌、真菌、原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 其流行面广,发病率高,是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疾病
常见病原体主要有三大类:细菌、病毒、寄生虫
主要病原体特征
(一)霍乱弧菌 在外界环境中的生存力较强,但 对酸、热及消毒剂抵抗力很低。 感染后可获得同型细菌2年以上 的免疫力
主要病原体特征
(二)志贺菌 主要致病因子是侵袭力、内毒素 和外毒素。感染后对同型细菌 具有一定免疫力,但免疫期较 短、不巩固。
1.生 物 学 性 状 2.发 病 机 理 3.临 床 表 现 4.并 发 症 5.诊 断 6.治 疗
Cholera
Cholera
一. 生物学性状
形态与染色
1. 呈弧形或逗点状; 2. 革兰阴性; 3. 有单鞭毛,运动
活泼。
扫描电镜图
二.发病机理
经过口胃
霍乱弧菌
小肠
依靠tcpA介导粘附于肠粘膜表面, 迅速繁殖,产生肠毒素,
——导致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
2.临床表现
1. 潜伏期:一般为1 ~ 3天,短者3~6小时,长者7天。 2. 泻吐期:先泻后吐,无腹痛无里急后重,大便初为稀便,后为
水样便,常见为黄水样、清水样,少数为米泔样或洗肉水样,无 粪臭味,每日数次至十数次甚至更多。少数病人有呕吐。一般无 发热,少数有低热。持续数小时至1~2天。 3. 脱水期:表现为:程度不等的脱水,周围循环衰竭,电解质丢失, 代谢性酸中毒,重要脏器功能障碍。常见的为肾脏、大脑、心脏 等。 4. 反应期:脱水纠正后,约有1/3的病人出现发热反应,约38-39oC, 1~3天自行消退,儿童多见。与毒素的回吸收有关。 5. 恢复期:脱水纠正后,临床症状逐渐消失。
霍乱肠毒素致小肠过度分泌的机制
结合
神经节苷脂 GM1
由A1A2 毒素
两部分
A
A1 A2
由5个结合部分
与GM1结合
B
A1具有酶的活性, 结果促使ATP转变 引 起 前 列 腺 素合 成与释 放增加 。PGE使 腺苷 酸环化 酶(AC) 活 性 增高,
为cAMP
cAMP水平升 高,导致肠腺 上皮细胞分泌 功能亢进,大 量水和电解质 在肠腔堆积, 引起剧烈腹泻。
病原携带者 受感染的动物
包括患病和(或)受感染的动物(包括家畜、 家禽及一些野生动 物)
传播途径
经水传播
霍乱、伤寒和副伤寒
经食物传播
多为爆发,沙门菌肠炎、痢疾等
经接触传播 经苍蝇等媒介生物传播
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 对于不同的病原体,免疫力持续时间不同 人群易感水平随年龄的上升而有所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