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主流思想

绝密★启用前 定陶一中高三历史试卷之 必修三古代中国主流思想提升卷卷 考试范围:xxx ;考试时间:45分钟;命题人:xxx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1卷 一、单选题 1、中华法系的特征是“以礼入法”,这里的“礼”主要指( ) A.等级 B.教化 C.习俗 D.祭祀 2、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 A.“心外无物” B.“天地为万物之本” C.“夫形于天地之间者,物也” 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3、“从来皇帝的尊号中都有‘奉天承运,继天立极,’这样的字样。明明是流氓地痞,靠杀人放火、打家劫舍发迹的人,只要一登皇位,就自然而然戴上这样神圣的光环。” 曾为皇帝制造神圣光环的历史人物是( ) A.老子 B.董仲舒 C.李贽 D.梁启超 4、下列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的言论中,哪一项不利于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 ) A.“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B.“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 C.“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D.“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5、 魏源在19世纪50年代写道:“西方人讲礼貌、正直、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夷'。”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为“夷”,但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作“洋”了。 该变化反映了( ) 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6、《汉书?武帝本纪》记载:元封元年春,武帝登临嵩山,随从的吏卒们都听到了山中隐隐传来了三声高呼万岁的声音。所以“山呼”万岁后来就成为臣子朝见皇帝的定仪。 “山呼”万岁实质是宣扬( ) A.皇权至上 B.君权神授 C.天赋人权 D.天人合一 7、 徐中约著《中国近代史》中记载:“民国的建立并没有带来和平、秩序和统一;相反,民国早期的特征是道德沦落、君主复辟运动、军阀割琚,以及帝国主义势力加剧。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 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运动来唤醒国家及人民。” 上述材料中,徐中约先生在强调哪一个关键词( ) A.沦落 B.复辟 C.革新 D.唤醒 8、 近代中国,新兴的知识分子不仅公开介绍西方科学技术、法律及政治制度,而且宣称中国的哲学、伦理观念、自然科学、社会学说和制度,都应该彻底重估,参考西方重新创造。 这些主张( ) A.催生了洋务运动 B.促成了戊戌变法 C.推动了新文化运动 D.指导了辛亥革命 9、吴歌,又称为江南小调、俚曲。魏晋以来,(吴歌)就已被士大夫们改编传唱,……(人们)喜欢劲歌狂舞,还在人际交往中应酬唱和,成为文人雅士的社交礼仪……宋代之后有所改变,逐步变为“浅吟低唱”。 吴歌从“劲歌狂舞”转为“浅吟低唱”的原因是( ) A.异端思潮的影响 B.散曲等艺术形式的兴起 C.国家分裂,民族融合 D.人们的个性受到压抑 10、从孔子提出“仁”到孟子主张“仁政”、再到荀子强调“仁义”,儒家思想的早期发展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是( ) A.从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描绘设计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B.统治者要“仁者,爱人”,被统治者要“克己,顺服” C.依靠礼仪法治的教化规范,把小人变成君子,凡人变成圣人 D.从强调“三纲五常”入手,构建一个大一统的社会 11、 清末民初“国学”兴起,国学大师刘师培认为“西人社会之学可以考中国造字之原”,又以中土文字的涵义证实西方社会学的观察。引用西方自希腊、 罗马以至近代哲学、宗教、学术的种种观念,来阐明中国的经子诸学“合于西儒”。王国维主张将中国原有经、史、子、文四部分别纳入哲学、史学、文学、心理学、伦理学等等西方的分科系统之内。 这表明他们( ) A.复兴国学以抵制西方文化侵略 B.对中国文化持全盘否定态度 C.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转型 D.用西方文化改造中国传统文化 12、导致近代中国人由学习西方“器物”转向学习“制度”的决定因素是( )

5页

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不断加深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C.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不断走向科学

D.中国无产阶级独立登上政治舞台 13、 《孟子·梁惠王上》中说,其宣扬的是( ) A.回归小国寡民的消极思想 B.地主阶级以民为本的思想 C.儒家仁义孝悌纲常礼教 D.男耕女织的优点 14、 清流派在晚清政坛上十分活跃,他们品评人物、抨击时政、弹劾权贵,是中国传统士大夫的代表。李鸿章评价说:“此辈皆少年新进,毫不更事,随便寻个题目,信口开河,畅发一篇议论,藉此以露头角;而国家大事,已为之阻挠不少。” 李鸿章意在表明( ) A.清流派是传统儒家伦理道德的捍卫者 B.清流派的作为不利于洋务推进 C.清流派品行端正,有政治操守 D.清流派表里不一,顽固保守 15、学者张岂之曾说:“思想究竟解放在哪里?不是循环,进化论是不断地向前发展,逐步地向前发展。” 下列主张体现因“不断地向前发展”而动摇了“循环论的思想”的是( )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 C.“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D.“儒有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橹” 16、 荀子在《解蔽篇》中说:“今诸侯异政,百家异说,则必或是或非,材料所述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开始走向分裂 B.社会出现急剧转型 C.“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D.各诸侯国混战不止 17、 据记载,鲁国的执政大臣季康子问政于孔子说:“如杀无道,以就有道,说:“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这说明孔子主张( ) A.无为而治 B.仁政治国 C.以德治民 D.严刑治民 18、下面的漫画反映了某种政治思想。对这种思想的认识,错误的是( ) A.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仁政”主张 B.是对统治阶级“虐民”“扰民”的否定 C.体现了在治国问题上要顺应民心、民意 D.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经济发展 19、 韩非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理论包括法、术、势等内容。 上图中寓意“术”的应该为( ) A.车身 B.缰绳 C.马鞭 D.马匹 20、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陈荣捷教授说:“朱熹在重新肯定儒家的基本学说时,也同时带给了儒家学说新的转变……它使儒学有了整体、和谐的发展,赋予了儒学一个新的面貌。” 朱熹思想所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 A.知识分子埋头科举不问政事 B.封建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形成 C.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在潜滋暗长 D.农民起义受到社会的广泛谴责 21、“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是著名和尚慧能的佛偈,其修炼的意境与下列哪种哲学吻合( ) A.“道无为而无不为” B.“格物致知” C.“致良知” D.“万物皆生于两” 22、张鸣教授在《重说中国近代史》中说,当时我们只要了白菜,福没有要到种子和种植方法;通商贸易,没有按规勝出脾;经济改革,也没有走完该走的路。 以下救国思想中能印证此观点的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兴民权、开议院” D.“德先生”和“赛先生” 23、 1916年,有人在某报刊上发表文章说:“若夫别尊卑,重阶级,主张人治,反对民权之思想之学说,实为制造专制帝王之根本恶因。吾国思想界不将此根本恶因铲除净尽,则有因必有果,无数废共和复帝制之袁世凯,当然接踵应运而生,毫不足怪。” 此报刊应该是( ) A.《时务报》 B.《民报》 C.《申报》 D.《新青年》 24、 观察下列历史人物与书影,哪项说法与史实不相符合( )

A.该书对当时思想的解放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B.图中人物早期都是封建纲常伦理道德

C.“师夷长技以制夷”即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与制度 二、材料题 25、人类文明历经千百年的隔绝、碰撞、交融,不断走向新的“解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间发生了人类精神的奠基。这个时代称为“轴心时代”。在此时代中,许多杰出的思想家几乎同时产生于中国、印度与西方,而他们互不知晓。 ——摘编自雅斯贝斯《哲学导论》 材料二 李贽: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顾炎武:且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置四海之困穷不言……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无见其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王夫之: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 ——李贽《藏书》、顾炎武《亭林文集》、王夫之《思问录》 材料三 主张改制的人,往往引证中国历史及孔子之言,以破中国不能维新之说。……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倡导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到西方的影响。真正了解西方文化,又能洞悉中国病源所在的为严复。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1.结合所学,指出“轴心时代”中国思想家孔子、老子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在西方学术史上的地位。 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李贽、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 3.材料三中“证明孔子亦是一位维新派”的思想家是谁?他在这方面的代表作是什么?概述严复在宣传维新理论上的贡献。 26、阅读下列材料: 鸦片战争后,先进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浪髙过一浪。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不断探求强国之路。 材料一 对于洋务运动,当时的人颇有批评,以下看法较具代表性: 刘锡鸿:中国空虚不在无船无炮,而在无人无才,此皆政教之过也;西洋技巧文字,似不可纷纷讲求,致群鹜于末,而忘治道之本;不思整饬纪纲(纲常伦理),而惟骛心于凶器之末何欤? ——《刘光祿遗稿》 郭嵩焘: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日本仿行西法,大小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中国专注于造船、制器、练兵)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自以为安。 ——《伦敦与巴黎日记》 材料二 二十多年前草写《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时候,我所看见康氏的著作不过是现在所看见中的一小半。他的思想,我既不能有全面的认识,也不曾作深入的剖析。因此我的论断不免有舛误的地方。例如我说:“康氏以立宪为保皇之手段,故其所号为假民权。托孔子以为变法之口实,故其所号召者为假维新。”多看他的著作,细研他的思想之后,我发现这个论断几乎与真相恰相反背。现在我认为这两句话可以改为“康氏以保皇为立宪之手段,其所号召者为渐进之真民主。谓孔子为改制之圣人,其所企求者实为制度与思想之一体维新。” ——萧公权《问学诛往录》 材料三 在北京大学1918年11月所组织的演讲中,李大钊说:“我老老实实讲一句话,这回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不是哪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这新纪元的世界改造,就是这样开始。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 ——《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12月6日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刘锡鸿和郭嵩焘主张的不同之处。据此分析两者分别代表哪一派别? 2.根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大钊演讲的题目。这反映中国思想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前期中国思想解放的特点。 27、材料一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史记?太史公自序》 材料二 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类》 材料三 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 请回答: 1.材料一对儒学的社会价值有着怎样的认识? 2.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根据材料二,说明其“新”在何处? 3.材料三提出了哪些新的观点?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 28、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统一思想,归本儒家,便是要使全国人有一致的信仰,让大家在相同的目标下,致力于共同的利益,所以统一思想是有其必要的因此我们平心而论,董仲舒统一思想,尊崇儒术的呼吁,其功当多于过。 ——李威熊《董仲舒与西汉学术》

材料三 秦以后的中国文化曾遭受三次厄运,一次是秦始皇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再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在这三次中,要算董仲舒所发动的这一次对封建政权的长期巩固所起的作用最大,对文化的危害也最为长远。 ——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以后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2.材料二、三中两位学者对董仲舒的评价有何不同?原因何在? 3.你认为评价历史人物应遵循怎样的原则?

5页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答案: A 解析: 这里的“礼”指等级名分制度;教化指以德教化,故B 项不对;C 、D 两项显然错误。2.答案: A 解析: 王安石认为形体是一个人存在的根本,想,故此二者相互对立,A 项为正确答案。B 、C 、D 三项均强调天地或物质为万物之本原,与王安石的观点相近,故均可排除。 3.答案: B 解析: 授”,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人民要服从天子的统治,这为皇帝戴上了神圣的项。 4.答案: A 解析: 四个选项中,A 项体现的是道家“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B 现了孟子的土地私有化及民本思想,D 项体现了法家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B 、C 、 D 建制过渡的形势需要,故答案为A 项。 5.答案: A 解析: 材料中魏源对西方人的评价,以及对西方人称呼由“夷”到“洋”的变化,度的转变,这源于对西方了解的不断增多和深入。 6.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于君权神授,故B 项正确。 7.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道德沦落、君主复辟运动、军阀割据,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故选D 项。 8.答案: C 解析: 材料反映了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的思想,一致,故选C 项。 9.答案: D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理学中压抑人性思想对文学的影响。“异端思潮的影响”出现应该是明朝以后,故A 式的兴起应该是元朝,故B 项错误;国家分裂,民族融合是宋词产生的背景,化的主因,故C 项错误;宋代理学兴起,为“浅吟低唱”正是这种心境的反映,故D 项正确。 10.答案: A 解析: 孔子强调“仁”,即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的“仁义”则是指仁爱和正义,宽惠正直。三人的共同点都是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故A 期儒家思想与阶级对应起来显然是错误的;C 项表述错误;D 项则是西汉时董仲舒的思想。 11.答案: A 解析: 明清之际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循礼”“秉礼”,遵循等级秩序,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明清时期启蒙思想不成熟主要原因是资本主义萌芽稀疏微弱,进人崩溃阶段,故选A 项。 12.答案: B 解析: 鸦片战争之后地主阶级改革派掀起了向西方学习“器物”的思潮,但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中国人开始了向西方学习“制度”,制度变革的维新变法运动和革命推翻清政府统治的斗争,但这两者背后的经济根源则是相同的,即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故选B 项。 13.答案: B 解析: 孟子的核心思想是“仁政”,让统治者以民为本,给农民土地,故B 项符合题意。小国寡民是老子的主张,排除八项;材料没有涉及纲常礼教,排除(:项;材料没有提及精耕细作,排除D 项。 14.答案: B 解析: 命题人考査的是西学东渐。材料主要说明李鸿章认为清流派虽然是传统儒家伦理的捍卫者,且大多品行端正,但是不利于洋务运动的推进,b 项符合题意;A 、 C 两项不是李鸿章的主要意图;D 项不能从材料推出。故正确答案为B 。 15.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査维新思想。A 、B 两项都未动摇“循环论的思想”;D 项属于顽固派的观点,没有体现“不断地向前发展”和动摇了“循环论的思想”;C 项是维新思想,是维新派利用进化论的观点论证变法的必要性。故选C 项。 16.答案: B 解析: 战国时期社会急剧转型引起的大变革,使诸侯国出现了不同的政治实践,也使各思想家对社会的发展和天下兴亡产生思考,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故选B 项。 17.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孔子反对无道刑杀,而主张有道,善待百姓,这是“以德治国”的表现,所以C 项正确。A 项属于道家思想;B 项属于孟子思想;D 项属于法家思想。 18.答案: A 解析: 从画中文字不难看出该思想体现的是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故A 项说法错误。 19.答案: B 解析: 在韩非的思想中,术指国君驾驭群臣的权术。如果将韩非的学说比喻为一辆马车,那么君主是驭手,臣民是拉车的马,势是打马的鞭子,法是车身,术是控制马的缰绳,故答案为B 项。 20.答案: B 解析: 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他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就是用儒家道德伦理遏制人欲,从而形成封建的道德规范,故选B 项。 21.答案: C 解析: 慧能的佛偈与王阳明的“致良知”的哲学思想吻合,故选C 项。 22.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没有要到种子和种植方法”,以及“经济改革,也没有走完该走的路”可知是洋务运动,B 项是洋务运动的口号,所以B 项符合题意,故选B 项。 23.答案: D 解析: 该文发表于1916年,其核心观点是批判封建专制思想,主张根除帝制的思想根源。与此思想观点对应的运动是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新青年》,故选D 项。 24.答案: C 解析: 魏源的新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中的“长技”指的是西方先进的技术,并不包括制度,故答案为C 项。 二、材料题 25.答案: 1.孔子:仁、礼、中庸;老子:道、无为、小国寡民。苏格拉底: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自我”;亚里士多德: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 2.李贽:反对盲从孔子,认为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顾炎武:注重实学,经世致用;王夫之:强调“天地之化日新”,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 3.康有为。《孔子改制考》。翻译《天演论》;宣传、提倡进化论、成为维新派的理论武器。 解析: 1.本题考査古代和近代中外思想家的主张及其历史地位,引用的历史资料较为庞杂,时间跨度较大,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因此综合性较强。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以及描述和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第一小问属于基础知识的再现,回顾所学知识归纳总结即可;第二小问要运用高度简练的语言进行概

括,重点要突出二人对西方哲学发展的贡献。

2.要读懂材料,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核心思想, 切忌脱离材料进行概括,同时注意语言要简练,不可照搬材料

原文。

3.第一小问根据“谓经书系孔子假古人言论,按自己的想法写成”不难判断出此人应为康有为,第二小问亦可迎刃而解;第三小问主要结合严复的《天演论》及其思想进行论述。

26.答案:1.不同之处:刘锡鸿认为中国的纲常伦理是“本”,郭嵩焘认为西方政教是“本”;刘锡鸿主张整饬纲常伦理,郭嵩焘主张不仅学习西方技术,还要学习西方制度。

立场:刘锡鸿代表地主阶级顽固派;郭嵩焘代表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

2.特点:利用传统儒家思想,宣传维新变法。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强;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斗争策略的需要。

3.题目:《庶民的胜利》。

变化: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向苏俄学习,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4.特点:各阶层参与探索,具有广泛性;始终以救亡为主题,具有爱国性;主张学习西方,推动进代化,具有进

步性;前后相继,具有阶段性;不断探索,具有连续性。

27.答案:1.认识:认为儒学有助于维护封建等级秩序。2.把理和儒家传统道德结合起来(或把儒家传统道德上升到理的髙度)。

3.批判君主专制,藐视君主权威,主张限制君主权力。

4.春秋战国——儒家学派产生;西汉——儒家成为正统;宋明——儒学发展为理学;明清——儒学受到冲击,但仍是主流。

28.答案:1.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原因:汉初的黄老之学无法满足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要求;董仲舒兼采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使其具有综合性、时代性和实用性;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能够通过思想统一来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

2.不同:材料二肯定了“独尊儒术”对维护国家统一的作用;材料三在肯定其对巩固封建政权所起的作用的同时,主要强调了它对文化发展的危害。原因:评价的视角、关注问题的重点不同。

3.把历史人物放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去评价。

答案第1页,总1页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产生与百家争鸣;两汉时期的百家的罢黜与儒术的独尊;宋明时期理学的产生与发展;明清时期对传统儒学的批判和发展四个重要的阶段。从这四个时期的内容上看,以一贯之的都与儒学有关,于是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它对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影响深远,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同时,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秦朝受到打击、西汉成为正统思想、宋明进一步发展、明清衰落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儒家思想不断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以完善自身,达到满足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需要。作为统治者不管采取何种思想,都是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 一、“百家争鸣”思想的形成、主要成果及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思想领域异常自由和活跃的时期,几乎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此时的“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其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原因: 第一,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第三,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第四,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汇编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试题汇编 (2016浙江文综,12).古代中西思想既有差异,也有相当接近的地方。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道德自觉”和“有益于人类、培养善人”的思想即属于后者。下列学派中接近上述思想的是 ①儒家学派②墨家学派③斯多亚学派④智者学派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2015课标Ⅱ,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2015安徽文综,12). 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2015山东文综,13)《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A.兼爱尚贤B.主权在民 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 (2014山东文综,13)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这一做法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2014海南单科,1)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A.君主无为而治 B.强化血缘等级 C.推行礼乐仁政 D.实行严刑峻法 (2012山东文综,9)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2012海南单科,2)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A.民本思想B.仁政思想C.礼法并重D.礼治为先 (2015天津文综,14).(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极为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已、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已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 (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6分) 材料二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已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教之。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

高考历史备考笔记 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笔记、提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纲要求】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课程标准】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了解孔子、孟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朝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的 发展。 ◇【知识整合】 一、知识点梳理: 1、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①、各诸侯国政治改革的需要; ②、私学兴起,相对自由的学术风气的影响; ③、封建经济的产生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④、自然科学的发展提升了人们的认识水平。 2、列举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并作扼要评价。 儒家:孔子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政治思想——①、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②、提出“正名”主张。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习要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 “学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 评价——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被推崇为“圣人” 孟子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 哲学思想——“性善说”。 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 人格精神。 评价——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 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 奠基人。 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 生很大影响。 荀子哲学思想——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儒家思想的演变 演变线索:春秋(孔子建立)——战国(孟子,荀子发展,蔚然大宗)——秦朝(焚书 坑儒,遭到打击,法家思想为治国思想)——西汉武帝(董仲舒改造,正统思想,汉初采用道家无为而治思想)——魏晋南北朝(佛道盛行,面临挑战)——隋唐(三教合一)——宋明(冲击融合形成新体系理学)——明清(批判继承,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儒家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位的原因:是否顺应了时代发展及统治者加强君主专制,巩固统治的需要 孔子孟子荀子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经济基础变化→上层建筑变化→意识形态变化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分封制瓦解 3阶级关系上:“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重用。 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诸子百家思想主张见教材 百家争鸣的意义: (1)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儒家: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道家: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②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③“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董仲舒改造儒学: 无为而治”(道家)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表现-----休养生息政策 影响-------积极影响:经济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强盛 ------- 消极影响:潜伏危机:王国问题;土地兼并严重;边境匈奴问题。 有为”加强中央集权, 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

历史必修三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概念阐述】 1.中国传统文化 “文化”的概念见仁见智,一个比较笼统的说法是:文化是指一种由历史延续下来、被深深地植根于一个民族心中的、无论何时何地何种阶层都无须思索地信奉和认同,并且在他们的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会始终表现出来的传统精神。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明历史长河的文化积淀,其内容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各个门类,包括中国历史发展各个时期的文化积累,包括中国社会和中华民族的风土人情,等等。 2.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 年)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汉书?艺文志》将战国时期的主要思想学派分为十家——儒、墨、道、法、阴阳、名、纵横、杂、兵、小说。西汉人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将小说家去掉,称为“九流”。“十家九流”就是由此而来的。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传统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企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于是出现了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西汉时期由董仲舒提出,被汉武帝接受并且推行的文化政策。董仲舒在原来儒学的基础上,吸收了法、道、墨等诸家有利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合理因素,将其发展成为新儒学。在此基础上,他建议汉武帝禁止不利于统治秩序的各家思想,以新儒学作为治理国家的根本,这样就形成了新儒学一家独大的局面。西汉的“罢黜百家”与秦朝的“焚书坑儒”不同,它并不是采用暴力的方式控制人们的思想,而是采用由政府主导的方式推崇儒学,从而使得其他各家学派丧失了生存与成长的群众基础。而新儒学能够实现独尊,也是兼收并蓄的结果。4.宋明理学 “理学”一词始于南宋,现在专指宋以来形成的社会学术体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理学专指程(二程)朱(朱熹)的思想体系,而广义的理学是指宋代以来以“理”、“心”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伦理道德体系,是儒学文化的新发展。儒学在魏晋时期玄学化,在唐代又遭受了来自佛教和道教的冲击,其政治统治的思想基础地位发生了动摇,同时大量少数民族的汉化,将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也融入中国的主流文化中,当时的知识分子认为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体系已经被颠覆,因此,提出了重振儒学、修身治国的要求。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以周敦颐、朱熹等为代表的一批人,在儒学的基础上,吸收了佛教和道教中的某些教化的学说,以“理”为核心重新构建了社会伦理道德体系,强调人的自我约束和社会规范,构建了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道德体系。陆九渊、王阳明等人继续发扬了这种社会道德体系,强调“心”的完善,将理学发展至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道德体系。后代的统治者将理学推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理学作为当时有思想、有见识的中国人思考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哲学体系,有其积极的意义。理学有利于塑造注重主观意志、注重自我的社会责任,发愤图强的民族精神。 5.三纲五常 古代中国伦理道德体系的核心内容。最早出现在何晏对《论语》做的集解中,后经董仲舒的发展,到宋代经朱熹改造后成为伦理道德的最高规范。三纲指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

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3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考法1 “百家争鸣”的背景及影响 ◎背景(时代特征) 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中国重要的社会转型期 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势力崛起;各国变法 经济:铁犁牛耕促进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 阶级:士阶层崛起和受重用 文化教育:“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 ◎影响 各学派相互吸收融合,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体系,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社会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中国两千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考法2 诸子百家代表人物及其思想1.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思想及地位 2.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思想及地位 3.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思想及影响

代表:战国时期的韩非子、商鞅等 韩非子的思想 (1)以法治国,变法革新 (2)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强调中央集权 影响:适应了建立统一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在西汉以后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4.墨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与思想 代表人物:墨子 思想 (1)兼爱(“兼相爱,交相利”) (2)非攻 (3)尚贤 (4)节俭 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考法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背景(1)汉初的“无为而治” ①背景: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破坏严重。 ②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 ③表现:与民休息(措施:萧规曹随) ④影响 积极影响:经济恢复,社会安定,国力日盛,儒学复苏。 消极影响: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2)汉武帝的“有为” ①背景 a.经济恢复和增强; b.危机加剧,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匈奴为患; c.道家无为而治思想不适应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需要 ②目的:为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形势 2.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体系 代表作:《天人三策》《春秋繁露》 思想 :

必修3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单元) ◇【考试说明】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与老子的思想、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成);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3、宋明理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 ◇【知识整合】 一、知识点梳理: 1、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①、社会处于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期,处于大动荡、大发展、大变革时代; ②、私学兴起,相对自由的学术风气的影响; ③、封建经济的产生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④、自然科学的发展提升了人们的认识水平。 2、列举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并作扼要评价。 儒家:孔子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政治思想——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习要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学思结合”、 “当仁不让于师”。 评价——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 的主流。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被推崇为“圣人” 孟子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 哲学思想——“性善论”。 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评价——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 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荀子哲学思想——①“仁义、王道”、“君舟民水” ②“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 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评价——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 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道家:老子哲学思想——①、“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②、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评价——①、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 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3、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有什么重要意义? ①、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4、简述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①、春秋末产生,其创始人是孔子,提倡“仁”“礼”的学说,但未被统治阶级所重用。

中国近现代主流思想的演进

中国近现代主流思想的演进 一、总特征:日趋理性化、科学化;由向西方学习(器物→制度→思想文化),到向苏俄(苏联)学习(革命→建设),再到走自己的路(革命→建设);由走资本主义道路,到走社会主义道路;由照搬别国模式,到从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 1、向西方学习(西学东渐局面的形成发展):向西方学习器物(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思想文化(资产阶级激进派)。(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主要涉及西方近代宗教、科技、艺术) 2、向苏俄(苏联)学习: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十月革命、中共初期的城市斗争革命道路、建国初期的建设道路(大多照搬苏联模式)。 3、走自己的路:毛泽东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1956年后开始探索适合国情的建设道路、改革开放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二、演进概况 (一)地主阶级富国强兵的救国(自救)思想 1、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抵抗派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 (1)背景;战前思想界死气沉沉;民族、统治危机加深,经世致用思想重新提倡;鸦片战争的震动。 (2)概况:林则徐开眼看世界(设译馆译夷书,如《各国律例》、《四洲志》);学习西方(仿制西方战船;主张建设近代海军)。魏源据《四洲志》等成《海国图志》(西方史地),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姚莹《康輶纪行》注重研究西藏,并建议清朝提防英国侵略西藏。徐继畬《瀛环志略》介绍世界各国史地。 (3)特点(评价):有鲜明时代变化印记,核心是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器物);有浓厚封建纲常色彩;开阔人们眼界,引导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牢笼,面对现实,注目世界,探索救国之路;基本未实践。 (4)特点的原因:当时对东西方差距认识有限;属地主阶级,出发点是维护中国封建“天朝”体制。 2、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中体西用)主张 (1)背景目的:清朝面临内忧外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统治阶级分化出洋务派;洋务派有实力,且得列强赏识慈禧暂时支持;总理衙门的建立、推动;中外出现暂时“和好”局面;为了解决内忧(为主)外患。 (2)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3)代表: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4)实践:办近代(机器生产之意)军事工业、民用工业(辅助军事工业;分洋商之利)、海防、教育(办新式学堂、留学教育,以培养洋务实用人才)。 (5)败因:中体西用(只学技术,不学制度),舍本逐末(根本);缺乏健全有力领导核心;列强为难;顽固派破坏。 (6)评价:进步:指导了洋务运动,促成了中国国防(军事、海防)、经济、教育近代化开端。引进了西方先进科技,培养了一些实用人才;冲击了封建教育制度;促进了思想解放;分化出早期维新派;促进了西学传播。 局限:目的具有反动性;舍本逐末,结局注定失败。 (二)农民阶级的救国救民思想 1、洪秀全的拜上帝教理论 (1)目的:发动群众,推翻清朝,建立平等平均的人间天国(实质为绝对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

一、原因 1、经济,铁器牛耕的使用 2、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3、阶级,士阶层活跃 4、教育,私学兴起 二、主要派别 (一)道家 1、宇宙观:万物本原——道(客观唯心) 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日道。 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③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政治:无为而治 ①太上,不知有之 ②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③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 3、理想国:小国寡民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4、哲学:辩证法:矛盾对立统一,相互转化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行,高下相盈,音色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1、万物相对——放弃无差别观念——绝对精神自由 2、齐物——万物本质相同——逍遥(无所恃) 3、宇宙观:天与人不相胜 (二)儒家 1、仁:仁者爱人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③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已矣。 2、礼:(周)等级名分制度——正名 ①周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②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 ③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3、德:政治,为政以德(民本思想) ①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②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③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④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4、中庸之道 5、伦理观:性相近 6、宇宙观:敬鬼神而远之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发展

专题一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发展 1.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盖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断的精神实质较为接近的是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民为根本 C.天下为公D.民贵君轻 2.五四运动时期进步的思想家把李贽当作反孔的先驱,冯元仲称赞他“手辟洪蒙破混茫,浪翻古今是非场。通身是胆通身识,死后名多道益彰。”以下哪一项观点最有可能是他的主张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 C.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D.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3.李贽认为,“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这表明他 A.坚决反对孔子的主张B反对以孔子的思想作为衡量是非的标准 C.不愿与孔子同流合污D极力抨击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 4.商鞅主张“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从他们所处的历史时代看,两人的主张 A.都反映了自然经济的实质B都反映了小生产者的要求 C.都有利于当时经济的发展D都有利于加强封建统治 5.李贽称赞汉朝卓文君“善择佳偶”,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称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上述材料主要反映了李贽 A.揭露道学家的虚伪面目 B.反对男尊女卑的观念 C.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D.反对封建纲常礼教 6.张岱年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指出:“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这里的“先天不足”是指 A.知识分子群体不够强大B.当时我国资本主义经济不够充分 C.民众的公民意识尚未觉醒D.专制集权体制顽固持久 8.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由此形成什么思想 A.经世致用思想B.批判君主思想.C.自由平等思想D.重农抑商思想 10.法家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当代必然胜过古代,人们应该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与法家这一思想最为相近的思想家是 A.朱熹B.陆九渊C.李贽D.王夫之 11.黄宗羲说:“天地之生万物,仁也。帝王之养万民,仁也。自三代以后,有以不仁得天下者,则日食、地震应之,再不仁者则自遭陨灭。”其主要的观点是 A.“天人感应”B.“仁”对社会治乱的重大影响 C.君主是天下之大害D.“天行有常” 12.王夫之提出“天理”即在“人欲”之中,批判“去人欲,存天理”,还要求富民大贾成为“国之司命”。这些思想主张 A.反映了农民阶级建立平等社会的愿望B.反映专制主义制度逐渐动摇 C.是早期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反映D.反映工商业发展后市民的一些要求 13.李贽说:“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他认为“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

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点详解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①各诸侯国政治改革的需要 ②私学兴起,相对自由的学术风气的影响 ③封建经济的产生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④自然科学的发展提升了人们的认识水平 2.列举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并作扼要评价。 儒家:孔子哲学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政治思想——①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②提出“正名”主张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习要实事求是、 “学而时习之”、“学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 评价: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被推崇为“圣人” 孟子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 哲学思想——“性善说” 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评价: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被尊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荀子哲学思想——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 ②“性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 政治主张——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 评价:①基本继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长时间不为正统儒家重视。②作为战国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 道家:老子哲学思想——①“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论” ②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面及转化) 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评价:①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庄子哲学思想——“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 “消遥”(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 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 文学成就——寓言、散文蕴涵深邃的哲理智慧和神奇的浪漫主义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 法家:韩非思想主张——①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②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第三讲 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

第三讲古代中国的主流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考点一: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及其影响 一.知识网络 二.核心梳理 促进了当时中国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的繁荣,奠定了中国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对社会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如: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法家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的理论武器,道家思想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中的哲学思想。 三.思维点拨 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考点二:儒家思想的演变 一.知识网络 二.核心梳理 1.春秋战国时期儒学创立与发展: 孔子提出“仁”和“礼”;孟子将孔子的政治主张发展为“仁政”,提出“民贵君轻”,主张“性善论”;荀子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儒学的体系更加完整。 2.汉代儒学: (1)思想来源:以儒学思想为骨干,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 (2)理论核心:“天人感应”学说、君权神授。 (3)新增内容: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大一统。 (4)评价: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确立了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一定程度上限制君主的权力。 (1)李贽及其思想:他自称“异端”,力图冲破传统儒学的束缚,有强烈的追求个性和发展经济的要求。基本主张: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认为人皆有私欲,主张个性自由。(2)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主张 ①政治上: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独裁,提出限制君权、倡导言论自由的设想。 ②经济上:重视发展工商业,提出“工商皆本”的思想。 ③思想上:批判程朱理学脱离实际,提出“经世致用”的思想,主张为学应求务实,关乎国计民生。 三.思维点拨 ——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儒家思想所倡导的“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当今公民的道德规范;“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以人为本”思想当今民主政治建设的借鉴;“和为贵”与“和而不同”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等等。

必修三专题复习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必修三专题复习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讲百家争鸣 课标: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010年考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知识归纳: 一、历史背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 2.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正在形成。 3.政治上:分封制瓦解,新兴封建阶级正在形成。 4.文化上:礼贤下士,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5.直接原因:不同阶级代表著书立说,形成“争鸣”局面。 二、“百家争鸣”的概况 1.儒家 (1)孔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推崇为“圣人”。Ⅰ.政治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 ①“仁”即“仁者爱人”,反对统治者实行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调整好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爱人”就要遵循“忠恕”之道。 ②“礼”就是要“克己复礼”,符合西周名分等级制度。实现“礼”,就要“正名”,做到贵贱有序、名正言顺。 ③“为政以德”,在以“德”、“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Ⅱ.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Ⅲ.教育思想:办私学(打破了奴隶主垄断教育的局面)。教学对象——“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当仁不让于师”:学习方法——“温故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Ⅳ.文化典籍: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 评价:①“仁者爱人”具有积极性,“克己复礼”具有保守性。②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 (2)孟子——战国著名的思想家,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被尊为“亚圣”。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

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一讲 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 二、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1、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 运动,成为当时各诸侯国变法革新的理论基石 2、它使战国时期成为我国古代思想最 的时期(另一个比较活跃时期是 ) 3、它奠定了中国 发展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 ① 学说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② 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③ 思想中的 精神成为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④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 第二讲 从汉朝到明朝儒学的发展演变 一、汉代儒学 1、董仲舒新儒学的构成: (骨干) + + + 二、宋明理学 1、宋明理学的实质:维护 和 (因为其天理就是“三纲五常”) 第三讲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

一、明清之际的主要思想家及其思想主张 1、离经叛道的李贽 ①破除个人迷信和教条主义,否定孔子的思想是“” ②认为“万物皆生于两”,否定“”是万物的本原 ③认为人皆有,追求物质享受是“秉赋之自然”,揭露了道学家鼓吹“,”的虚伪 ④宣称“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批判封建,提倡个性和男女 2、猛烈抨击君主专制的黄宗羲 ①宣称是“天下之大害”,抨击君主专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②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倡导言论,建立自下而上的机构 ③批判“重农抑商”,主张“” 3、大力倡导经世致用的顾炎武 ①大力倡导,为后世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提供了思想源泉 ②认为“天下兴亡,”(梁启超概括) ③主张因地制宜,发展工商业 4、具有唯物思想的王夫之 ①认为世界是的,是不断的,有可循 ②鼓吹“大贾富民者,(掌握国家命脉)也” 5、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理学的不同角度: ①黄宗羲从批判的角度,批判理学的“天理” ②顾炎武从倡导的角度,批判理学的空谈 ③王夫之从论述和的角度,批判理学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指出,诸子学说不仅在内容上差别明显,而且在流传的地域上也有不同。比如道家在楚国兴盛,①在鲁国兴盛,②在三晋与秦国兴盛。①②对应的学术派别是() A.儒家、墨家 B.法家、兵家 C.儒家、法家 D.墨家、法家 2. (2013北京模拟)陈寅恪认为宋朝“尚气节而羞势利”,这是因为当时() A.理学逐渐盛行 B.商品经济繁荣 C.儒学受到冲击 D.中央集权加强 3. (2014·陕西西安质检)董仲舒说:“(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下面说法中,最符合材料本意的是() A.在孔子“仁”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天人感应” B.在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君权神授” C.在荀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天人合一”思想 D.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 (2013江门模拟)汉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和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体现了怎样的思想() A.“君权神授”思想 B.“大一统”思想 C.反专制思想 D.理学思想 5. “治天下者既轻其赋敛矣,而民间之习俗未去,蛊惑不除,奢侈不革,则民仍不可使富也。”由此可见,黄宗羲主张() A.工商皆本 B.整顿吏治、惩治腐败 C.治贫与治愚相结合D.减轻人民负担 6. (2014·吉林模拟)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下列各句中与这段话在含义上近似的是() A.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B.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C.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7. “不仅是朱学失去了活力,而且对儒家精神作其他理解的学派,也因此受制于政治符号化了的朱学,而失去了自由思考与表达的权利。一句话,儒家的思想活力被儒家的政治化所吞没。”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朱熹创立理学使儒家思想失去活力 B.儒家思想与政治结合失去活力 C.理学压制其他学派的自由发展 D.专制权力的强化使儒家思想失去活力 8. (原创题)有史学家认为:汉武帝时,儒学家开始使儒学走上了宗教化的道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练习题(无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一单元练习题(无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 1.“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这一观点 出自先秦() A. 儒家 B. 法家 C. 墨家 D. 道家 2.战国时期,士已逐渐转变为社会上的一个阶层。这个阶层成为上(统治者、官吏和 剥削者)与下(被统治者、民、被剥削者)交流、转换的中间地带。古希腊社会商业化加速了商业中产阶级的迅速发展,从而改变了古希腊社会的政治力量结构。材料中社会新阶层的出现() A. 满足统治阶级需要 B. 加重下层民众负担 C. 推动社会转型发展 D. 激化已有社会矛盾 3.出生于安徽蒙城的庄子,“尝为蒙漆园吏,后弃官隐居,编织草鞋、濮垂钓。楚威 王厚礼延请,许其为相,庄嘲而不纳,终身不仕”。庄子“终身不仕”的决定与他哪一思想有重要关联() A. 以德治民 B. 崇尚自然,清净无为 C. 追求法治 D. 相互关爱,反对战争 4.战国时期,墨家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道家学派在《庄子》中发挥想象将孔子描 绘成道家代言人,法家学派在《韩非子》中将孔子法家化。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战国时期思想界出现了统一趋势 B. 儒家思想受到人们普遍认可 C. 孔子思想与各派学说有交叉之处 D. 人们的思想在当时比较自由 5.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逐步告别“小国寡民”时代,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下 列项中,与“小国寡民”相关的是() ①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 ②屈原追求的“美政”理想 ③罗马法的基础 ④雅典民主制的重要条件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④ D. ③④ 6.汉武帝“独尊儒术”、李贽批判孔子、康有为尊孔子为改革先师、袁世凯“尊孔复 古”、新文化运动中“打倒孔家店”、“文革”中的“批林批孔”、当前的“孔子热”,既是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孔子的命运。以下各项中,能够用来解释孔子“命运”的比较科学的观点是() A.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B.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C. “历史就是过去的人和事” D. “历史就是昨天与今天永无休止的对话” 7.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 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这体现了() A. 民贵君轻的主张 B. 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C. 克己复礼的思想 D. 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8.顾准认为“如果着重于‘僭主’一词的篡夺者或僭窃者的意义,那么,我国战国时 代分晋的三家韩、魏、赵是僭主,取代姜齐的田成子是僭主,崛起于草莽的刘邦也是僭主。”“文武周公的道统,从殷商‘法统’的观念看,又何尝不是僭主?”然而,中国有“僭主”之实,为何没有“僭主”之名呢。这反映了古代中国 A. 篡夺政权被视为大逆不道 B. 实力成为君权合法的重要条件 C. 古代天命观思想深入人心 D. 国家大一统成为历史发展趋势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必修三)详解

必修三专题1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百家争鸣出现的时间?经济根源?意义? ①春秋战国;②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兴起; 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道家、法家、墨家基本观点? ①道家:无为而治、小国寡民、顺应自然、朴素辩证法 ②法家:法治、中央集权、改革 ③墨家: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3.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什么?除此之外还有哪些思想?教育实践有哪些活动? ①仁;②克己复礼、以德治民、有教无类;③首创私学、整理六经 4.孟子和荀子思想观点有何不同? ①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②荀子:仁义和王道、君舟民水、性本恶 5.董仲舒的思想观点是什么?有何目的?起到怎样的作用? 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适应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③加强中央集权;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6.董仲舒儒学与孔子思想不同境遇的原因是什么? ①董仲舒儒学适应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需要;②孔子思想不适应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需要 7.太学建立的时间?影响? ①汉武帝时期;②打破贵族时代为官的成规;提高儒学地位,是教育官方化的标志 8.理学的核心是什么? ①以理为核心 9.董仲舒新儒学与理学的新儒学有何不同? ①董:吸收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思想;②理学:吸收佛教、道教思想 10.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世界的本原及认识论上有何不同? ①本原:理(程朱理学);心(陆王心学) ②认识论:格物致知(程朱理学);反省内心、致良知(陆王心学) 11.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书名是?作者是谁?该作者的什么思想禁锢了人们的私欲? ①《四书章句集注》;②朱熹;③存天理,灭人欲 12.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著作?主要观点?各自影响?共性影响?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共性有哪三点? ①李贽:《焚书》、《藏书》 观点:反对以孔子是非为标志;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批判道学家虚伪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提纲)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提纲) &1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2.孟子 (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3.荀子 (1)主要思想: 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在讲完本子目后,归纳孟子、荀子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孔子的思想及早期儒学的基本特征。(二)其他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2 一、儒学兴起的背景(春秋战国——秦朝儒家思想的地位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经过孔子、孟子、荀子的创立和发展,早期儒学在社会上很有影响,称为显学。 2.秦朝,“焚书坑儒”,使儒学受到压制,儒学走向低潮。

思考:战国和秦朝文化氛围有何不同?原因何在? 战国:百家争鸣:各国纷争,尚未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学术氛围较宽松 秦朝:国家完成统一,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巩固统一,必须加强思想控制 (1)原因: ① 秦朝统一后,并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 ② 儒生,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圣贤言论,批评时政,不利于秦朝的统治。 ③导火线:关于郡县制与分封制之争。 (2)概况 ①焚书: 焚书的范围:六国的历史记载+私人收藏的书+严禁私下谈论 +严禁私藏禁书 不焚的书:《秦记》+博士管理的文献+有实用价值的书籍(医药、卜筮、种树) ②坑儒:警告文化人 (3)评价: ①实质:文化专制政策 ②积极:在当时是必要的,有利于加强思想控制,一定程度上维护统治 ③消极:a 、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浩劫。 b 、使儒学走向低潮 C 、受到主流文化的批判 二、兴起的表现 A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1. 原因: (1)现实的需要: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但也面临许多问题,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 ① 政治:王国问题 ② 民族关系:北方:匈奴+南方西南地区 ③ 经济: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 (2)用人政策:汉武帝起用“贤良文学”的儒生,担任官职,以备咨询治国方略 (3)个人发挥: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发挥——新儒学,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其建议得到采纳。 、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 、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 c 、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发挥“仁政”:轻徭薄赋 d 、针对为人处事标准,提出“三纲五常” 2.影响: (1)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2)结束各学派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百家争鸣局面彻底结束),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3)起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4)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推动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B 、汉代的教育体制——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