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卡病毒防控方案

合集下载

寨卡病毒预案

寨卡病毒预案

南昌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寨卡病毒病(Zika)应急处理预案为做好寨卡病毒病的预防控制工作,早期发现疫情,及时采取积极有效地预防控制措施,防止疫情蔓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有关规定的精神和要求,特制定本处理预案。

一、成立医院寨卡病毒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魏友平副组长:黄效忠、张悦、胡晓宇、唐清美、舒秉俊、徐余波、王茜成员:陈建建、杨继敏、万水珍、段淑云、芦盛贞、熊跃、徐小平、张黎明、钟标、桂宇芳、吴敏、罗光渠、姚启文、徐迅、陈华、应为峰、孙宁、马跃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全院范围中寨卡病毒病的疫情监控,疫情处理病人救治工作的组织领导,协调工作。

领导小组下设传染病防控管理组、医疗专家组、后勤保障组和秘书组。

(一)传染病防控管理组组长:张悦副组长:万水珍、段淑云、芦盛贞组员:陈智华、张黎明、谢红、彭群、宋小兰、陈敏、王超、詹军华防疫组职责为:负责疫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的技术指导和实施,提出控制疫情的意见建议、措施及效果评估、消毒隔离工作,负责寨卡病毒病的疫情报告,严格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疫情扩散。

(二)医疗专家组组长:唐清美副组长:杨继敏、芦盛贞成员:陈建建、章永南、熊江琴、樊萍、张太阳、李宇丹、胡苏平、龚水萍、万锦华、冯志、何青云、徐小平、张黎明、刘冬香、郭艳、付莲英、熊年秀、涂长英、胡江敏、陈淑玲、徐爱玉、杨海兰、熊继华、李桂芳、熊琼、邝梨花、陈萍医疗专家组职责为:负责寨卡病毒病例诊治工作的技术指导,参与疑难病的会诊,积极救治病人,降低病死率。

(三)后勤保障组组长:舒秉俊副组长:罗光渠组员:熊跃、孙宁、陈华、姚启文、徐迅、马跃东后勤保障组职责为:负责后勤保障体系的系列化服务,做好媒介监测与控制,参与协调组织。

(四)信息管理组组长:唐清美副组长:吴敏、桂宇芳成员:欧阳龙明、芦盛贞、付莲英、应为峰、闵宇燕、郭小梅秘书组职责为:负责突发传染病事件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通报制度。

寨卡病毒病的防控详解

寨卡病毒病的防控详解
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叮咬传播。临床特征主要为 发热、皮疹、关节痛或结膜炎,极少引起死亡。
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 单股正链RNA病毒 直径20nm 有包膜 包含10794个核苷酸 编码3419个氨基酸
根据基因型别分为 非洲型 亚洲型 本次美洲流行的为亚洲型
寨卡病毒主要特性
寨卡病毒病防控方案 (第一版)
寨卡原本是非洲乌干达南部一片丛林的名字
2016年1月29日在乌干达拍摄的寨卡森林。新华/法新
1947年在乌干达Zika森林的恒河猴血清中分离 1948年在同地区的非洲伊蚊中分离 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发现人感染 1964年尼日利亚首次发现人感染寨卡感染病例,随后传播至东南亚
埃及伊蚊主要分布于海南省、广东省雷州半岛以及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德宏州、 临沧市等地区;白纹伊蚊则广泛分布于我国河北、山西、陕西以南广大区域。
临床表现


潜伏期:目前尚不清楚,有限资料提示可能为3-12天。 传染期:患者的传染期尚不清楚,有研究表明患者早期产生病毒血症,并具 备传染性。大多为隐性感染,约20%出现临床症状,且症状较轻。
诊 断
(一)诊断依据。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相关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 (二)病例定义。 1.疑似病例:符合流行病学史且有相应临床表现。 (1)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4天内在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报告或流行地区旅行 或居住。 (2)临床表现:难以用其他原因解释的发热、皮疹、关节痛或结膜炎等。 2.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且寨卡病毒IgM抗体检测阳性。
寨卡病毒的抵抗力不详。
黄病毒属的病毒一般不耐酸、不耐热。 (60℃30分钟可灭活,70%乙醇、1%次氯酸钠、脂溶剂、 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均可灭活。)

寨卡病毒防控方案

寨卡病毒防控方案

寨卡病毒病防控方案寨卡病毒病(ZikaVirUSDiSeaSe)是由寨卡病毒(ZikaVirUS)引起并通过蚊媒传播的一种自限性急性疾病。

寨卡病毒于1947年首次在乌干达从恒河猴体内被发现,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的人体中分离到。

2007年以前,全球仅报告14例寨卡病毒病散发病例,2007年首次在太平洋岛国密克罗尼西亚的雅普岛发现寨卡病毒暴发疫情,其后发现寨卡病毒感染病例和暴发疫情的国家及地区有增加趋势。

2015年5月,巴西报告首例寨卡病毒病病例,截至2016年1月底,巴西等24个美洲国家和地区报告本地感染病例。

同时,欧洲人北美等地的多个国家报告发现输入性病例,我国台湾也报告1例来自泰国的输入性病例。

在寨卡病毒疫情发生时,巴西等国新生儿小头畸形病例数显著增加,现有证据提示,新生儿小头畸形可能与孕妇寨卡病毒感染有关。

疫情的快速蔓延以及与小头畸形之间的可能因果关系,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存在可传播寨卡病毒的媒介伊蚊,近年来与之传播方式相似的登革热输入性疫情持续增多,并在南方部分省份引起了较大规模的暴发疫情。

随着与相关国家或地区人员往来的日益密切,我国存在寨卡病毒输入风险。

特别是我国南方地区夏秋季节伊蚊密度较高,一旦有病例输入,不排除在局部地区发生本地传播扩散的可能。

为指导各地做好寨卡病毒病的预防控制工作,特制定本防控方案。

-、疾病概述(一)病原学。

寨卡病毒属黄病毒科(FIaViViridaC)黄病毒属(FIaViVirUs),呈球形,直径约为40-70nm,有包膜。

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长度约为10.8Kb,分为亚洲型和非洲型两个基因型,目前在南美地区流行的病毒为亚洲型。

寨卡病毒与同为黄病毒属的登革病毒、黄热病毒及西尼罗病毒等存在较强的血清学交叉反应。

病毒可在蚊源细胞(C6/36)、哺乳动物细胞(Vero)等细胞中培养繁殖并产生病变。

寨卡病毒的抵抗力不详,但黄病毒属的病毒一般不耐酸、不耐热,60°C30分钟可灭活,70%乙醇、1%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照射均可灭活。

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

寨卡病毒病诊疗方案

2.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且寨卡病毒IgM抗体检测阳性,同时排除登革热、 流行性乙型脑炎等其他常见黄病毒感染。 3.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经实验室检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 • (1)寨卡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 (2)分离出寨卡病毒。 • (3)恢复期血清寨卡病毒中和抗体阳转或者滴度较急性期呈4倍以上升
,4-6小时1次,儿童5-10mg/kg/次,每日3次。 • 3.伴有结膜炎时可使用重组人干扰素α滴眼液,1-2滴/次滴眼
,每日4次。
(三)中医药治疗。
• 本病属中医“瘟疫·疫疹”范畴,可参照“疫疹”辨证论治。

1.邪犯卫表证。

症状:皮疹、发热、恶风寒、咽痛、肌肉骨节疼痛,或见肌肤疹点隐约,或头颈皮肤
一、病原学
• 寨卡病毒是一种蚊媒病毒,于1947年首次在乌干达恒河猴中发现。 属黄病毒科黄病毒属,为单股正链RNA病毒,直径40-70nm,有包 膜,包含10794个核苷酸,编码3419个氨基酸。根据基因型别分 为非洲型和亚洲型,本次美洲流行的为亚洲型。
• 寨卡病毒的抵抗力不详,但黄病毒属的病毒一般不耐酸、不耐热。 60℃30分钟可灭活,70%乙醇、0.5%次氯酸钠、脂溶剂、过氧乙 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均可灭活。
(二)传播途径
根据监测,我国与传播寨卡病毒有关的伊蚊种类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 其中埃及伊蚊主要分布于海南省、广东省雷州半岛、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 德宏州、临沧市以及台湾部分地区;白纹伊蚊则广泛分布于我国辽宁、河北、 山西、陕西、甘肃、四川、西藏一线及以南广大区域。
(三)人群易感性。
• 人群普遍易感。曾感染过寨卡病毒的人可能对再次感染具有免疫力。
乳动物细胞(Vero)等方法进行分离培养,也可使用乳鼠脑内接 种进行病毒分离。

寨卡病毒病应急处理预案

寨卡病毒病应急处理预案

寨卡病毒病应急处理预案引言:寨卡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发的一种由蚊虫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其症状包括发热、皮疹、关节痛和结膜炎等。

寨卡病毒最初在非洲和亚洲流行,但近年来已扩散至全球范围,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公共卫生危机。

为了保障公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制定一份完善的寨卡病毒病应急处理预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针对寨卡病毒病的特点和应急处理措施,提供一套全面有效的预案。

一、灾害背景1.1 寨卡病毒病的传播途径及特点寨卡病毒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尤其是伊蚊(Aedes aegypti)和埃及斑蚊(Aedes albopictus)传播最为常见。

此外,寨卡病毒也可以通过性传播、血液传播和垂直传播等方式传播。

1.2 寨卡病毒病的症状及危害寨卡病毒感染的主要症状包括发热、皮疹、关节痛和结膜炎等。

寨卡病毒对孕妇和胎儿的危害性较大,容易导致胎儿发育不良和神经系统损伤。

此外,寨卡病毒还与格林-巴利综合征和特发性脑炎等疾病有关。

二、应急处理措施2.1 公众教育和宣传针对寨卡病毒病的应急处理,公众教育和宣传是至关重要的一项措施。

应当通过各种途径,如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向公众普及寨卡病毒病的相关知识和防护措施,提高公众的预防意识和能力。

2.2 蚊虫防控措施蚊虫是寨卡病毒传播的重要媒介,因此加强对蚊虫的防控是应急处理的重要措施之一。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蚊虫防控:- 清除蚊虫滋生的场所,如清理废弃物和积水等。

- 做好个人防护,如使用蚊帐、驱蚊剂等。

- 加强蚊虫监测和宣传,提醒公众注意蚊虫防控工作。

2.3 医疗救治和监测在应急处理寨卡病毒病时,医疗救治和监测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

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建立健全的病例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和报告病例。

- 加强医疗机构的医疗能力,确保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救治。

- 做好寨卡病毒病疫情的监测和分析,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三、相关机构的职责和协调为了保障寨卡病毒病应急处理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各相关机构合作协调,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任务。

登革热及寨卡病毒病的防治 修改版1

登革热及寨卡病毒病的防治 修改版1

墨西哥 萨尔瓦多 巴拿马 危地马拉 洪都拉斯
3例 3,836例 99例 1例 2例
其他输入病例国家: 澳大利亚 3例 中国台湾 1例 以色列 1例 佛得角 4,164例
委内瑞拉 7例
厄瓜多尔 6例
圭亚那 1例 苏里南 5例 法属圭亚那 1例
暴发疫情国家/地 区(5) 散发病例国家/地 区(25)
输入病例国家/地区 (16)
登革热出血
26
巴西卫生部2016年1月12日通报,
可能与寨卡病毒感染有关的小头畸形病例356例。
27
寨卡病毒病皮疹及结膜炎
28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寨卡病毒 登革热 白细胞总数减少,多数病例有血小板减少。
尿常规
/
可见少量蛋白、红细胞等,可有管型出现。
-超过半数的患者转氨酶、乳酸脱氢酶升高, 部分患者CK/CK-MB、BNP、肌钙蛋白、尿 素氮和肌酐升高。 -部分患者可出现低钾血症等电解质紊乱; -出凝血功能检查可见纤维蛋白原减少,凝 血酶原时间和部份凝血活酶时间延长,重症 病例的凝血因子Ⅱ、Ⅴ、Ⅶ、Ⅸ和Ⅹ减少
(1)发热,起病突然,体温迅速达 39°C以上,热性多呈双峰热或鞍型 热。 (2)皮疹:病后2-5日出现,1-3日内 消退,一般与体温同时消退
(3)三痛三红:头痛、眼眶痛、肌 临床症状 肉痛;颜面潮红、颈红、胸背红 (4)出血:发病后5-8日,可出现于 不同部位 (5)淋巴结肿大,全身淋巴结可有 轻度肿大,伴触痛
33
诊断
三、寨卡病毒病 •疑似病例
• 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2天内在寨卡病毒感染病
例报告或流行地区旅行或居住。 • 临床表现:难以用其他原因解释的发热、皮疹、 关节痛或结膜炎等。

对付“寨卡病毒”的10招妙方

对付“寨卡病毒”的10招妙方

对付“寨卡病毒”的10招妙方在拉美甚至美国快速散播、造成婴儿严重畸形的寨卡病毒,目前不但无药可医,也没有预防的疫苗,那要如何防范?美国公卫官员说,寨卡病毒可能比原先设想的更恐怖,对美国造成的冲击也出乎预料,如何阻止病毒的传染还有控制蚊虫就成了重要的工作。

个人还有官方能做些什么来避免染上寨卡病毒呢?英国广播公司BBC整理出了下列的10种方法。

1.使用防蚊剂既然是经由蚊虫叮咬传染的病毒,避免被叮咬就是最重要的预防工作,美国的疾病管制中心CDC建议使用“经过测试”的防蚊剂。

要认明防蚊剂的成分,不是每种防蚊剂都能有效地避免蚊虫叮咬。

也就是含有俗称待乙妥DEET或者俗称皮卡离叮(羟乙基哌啶羧酸异丁酯)成分的防蚊剂。

专家建议的是发现有蚊虫的时候,立即按照包装上的指示使用这些防蚊剂,如果要涂抹防晒乳液的话,应该先涂抹防晒乳液、接着再使用防蚊剂,因为防晒乳液可能会盖住防蚊剂。

大部分的防蚊剂都可以供孕妇安全使用,不过最好在使用前先征询医生的意见。

2.穿长袖的衣物专家建议在可能疫区穿着宽松的长袖上装和长裤,衣料的厚度也应该要能够让蚊虫无法穿透叮咬。

另外还有一种含有氯菊酯成分、将防虫药物混入纤维内的特殊衣料,不过只有几个国家可以买得到。

要注意的是防蚊剂不要用在被衣物遮盖住的肌肤部分,因为衣物的阻挡,防蚊剂无法挥发,可能就会降低其防蚊的效果。

3.住所做好防蚊措施专家建议在疫区的时候,尽可能地“实体隔绝”你自己和蚊虫,例如随手关门、关窗还有装置纱窗。

而晚上睡觉的时候使用蚊帐,能够加多一层的保护,寨卡病毒的主要媒介就是埃及斑蚊,这是一种攻击性很强、喜欢在日间出没的蚊虫。

4.注意积水除了要小心不让蚊虫进入室内之外,更重要的就是不让蚊虫孳生,专家警告说,积水就是蚊虫孳生的温床。

美国与拉美的环保部门都要求民众注意可能让蚊虫孳生的积水之处,例如地面上、水桶内、花瓶、猫狗食盆、鸟笼以及盆栽地方的积水,这些地方都可能让蚊虫产卵、孑孓生长。

最新寨卡病毒应急处置流程

最新寨卡病毒应急处置流程

最新寨卡病毒应急处置流程1. 引言寨卡病毒是一种由两株斑蚊(Aedes aegypti和Aedes albopictus)传播的病毒。

随着寨卡病毒的全球传播,为了及时有效地处理寨卡病毒的紧急情况,制定相应的应急处置流程非常重要。

2. 通知和动员- 一旦寨卡病毒的疫情爆发或有寨卡病毒感染病例报告,应立即通知相关部门(卫生部门、环保部门等)和社区居民,提醒他们注意症状和防护措施。

- 同时,动员相关专业人员(医务人员、卫生环保工作者等)参与应急处置工作。

3. 紧急响应和调查- 组织专业人员迅速前往疫情爆发地点,进行现场勘查和抽样调查。

- 加强对斑蚊的监测和控制,消除病媒蚊的滋生地。

- 收集并分析病例数据,确定感染范围和传播途径。

4. 防治措施- 加强公众教育,向居民宣传寨卡病毒的传播途径、症状和预防措施,鼓励个人和社区采取措施防止病毒传播。

- 开展全面的环境卫生整治,加强清洁卫生工作,减少蚊虫滋生和繁殖的环境。

- 配发防护用品,如蚊帐、灭蚊液等,提供给居民使用。

- 加强医疗救治能力,设置寨卡病毒疫情监测点,提供及时的诊疗服务。

5. 持续跟踪和评估- 持续跟踪疫情发展,及时调整应急处置策略和措施。

- 对应急处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提出改进意见。

6. 国际合作和信息共享- 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合作,共享相关病毒信息和处置经验。

- 参与国际病毒监测网络,及时获取寨卡病毒的最新信息。

7. 应急管理和预案完善- 不断完善寨卡病毒应急处置预案,提高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 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应急处置的应变能力。

8. 结语寨卡病毒的紧急处置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专业人员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通过建立健全的应急处置流程,能够更好地保护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建立寨卡病毒检测能力
建立和逐步推广寨卡病毒的实验室检测技术。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 尽快建立实验室检测的相关技术和方法,做好实验室技术和试剂储备,逐 步提高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该病的实验室检测能力,以应对可能发生 的疫情。
谢谢!!!
感谢下 载
各县(区)内出现首例病例,暂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求在2小时内向 所在地县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 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报告。接到报告的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应当在2小时内向 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报告。
三、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预防输入。 1.关注国际疫情动态 密切追踪寨卡病毒病国际疫情进展信息,动态开展风险评估,为制定和调
3.病例搜索
对于输入病例,应详细追查旅行史,重点在与其共同出行的人员中搜索。 如病例从入境至发病后1周曾在本县(区)活动,还应在其生活、工作区域 搜索可疑病例。
4.病例管理
对急性期病例必须采取防蚊隔离措施,防蚊隔离期限从发病日起不少于7 天,且应持续到发热症状消退。重症病例应住院治疗。
医疗卫生人员在开展诊疗及流行病学调查时,应采取标准防护。在做好病 例管理和一般院内感染控制措施的基础上,医疗机构应落实防蚊灭蚊措施, 防止院内传播。
2.传播途径
(1)蚊媒传播为寨卡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蚊媒叮咬寨卡病毒感染者而被 感染,其后再通过叮咬的方式将病毒传染给其他人。
(2)人与人之间的传播。
母婴传播:曾自孕妇胎盘中检测出寨卡病毒,提示寨卡病毒可通过胎
盘由母亲传染给胎儿。此外,有寨卡病毒血症的孕妇,可能会在分娩过程
中将寨卡病毒传播给新生儿。在乳汁中曾检测到寨卡病毒核酸,但尚无寨
卡病毒通过哺乳感染新生儿的报道。
血液传播和性传播:寨卡病毒有可能通过输血或性接触进行传播。截
至目前,已各报告1例可能通过输血传播和性接触传播的病例。
3.人群易感性
包括孕妇在内的各类人群对寨卡病毒普遍易 感。曾感染过寨卡病毒的人可能对再次感染具 有免疫力。
4.潜伏期和传染期
(1)潜伏期:目前该病的潜伏期尚不清楚,有限 资料提示可能为3~12天。
(2)传染期:患者的传染期尚不清楚,有研究表 明患者早期产生病毒血症,并具备传染性。
5.发病季节特点
发病季节与当地的媒介伊蚊季节消长有关, 疫情高峰多出现在夏秋季。在热带和亚热带地 区,寨卡病毒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
二、报告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现寨卡病毒病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或确诊病例时, 应于24小时内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报告疾 病类别选择“其它传染病中的寨卡病毒病”,如为输入性病例须在备注栏 注明来源地区,统一格式为“境外输入/X国家或地区”或“境内输入/X省 X市X县”。
(三)媒介监测与控制。 1.日常监测与控制 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领导并组织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以社区 为基础的伊蚊密度监测,包括伊蚊种类、密度、季节消长等。 2.应急监测与控制 在伊蚊活动季节发现输入或本地感染寨卡病毒病病例时,应启动应急监测。
(四)宣传与沟通。
存在流行风险的地区应采取多种有效形式,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开展健康教育活
1.病例监测与早期发现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发现发热、皮疹、肌肉关节痛的患者,应注意了解患者 的流行病学史(流行地区旅行史),考虑本病的可能,并及时采样送检。 此外,对于新生儿出现小头畸形的产妇,如有可疑流行病学史,也需考虑 寨卡病毒感染的可能。
2.流行病学调查
对相关病例进行个案调查,重点调查病人发病前2周的活动史,查明可疑 感染地点,寻找感染来源;同时调查发病后一周的活动史,开展病例搜索, 评估发生感染和流或地区时,应严格做好个人防护措施,防止蚊
虫叮咬。若怀疑可能感染寨卡病毒时,应及时就医,主动报告旅行史,并接受医学
随访。
(五)培训和实验室能力建设。
1.强化医务人员培训,提高疾病识别能力
开展医务人员诊疗知识培训,提高疾病诊断与识别能力。重点地区应在每 年流行季节前,开展医务人员寨卡病毒病相关知识的强化培训,增强对寨 卡病毒病的认识,及时发现和报告疑似寨卡病毒感染病例。
整本地防控策略与措施提供依据。 2.根据需要发布旅行健康提示 各地卫生计生部门协助外交、商务、旅游及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做好前
往寨卡病毒病流行区旅行者和海外中国公民的宣传教育和健康提示。 3.做好口岸卫生检疫 卫生检疫部门一旦发现疑似病例,应及时通报卫生计生部门,共同做好疫
情调查和处置。
(二)病例监测与管理
动。宣传要点包括:寨卡病毒病由伊蚊(俗称花斑蚊或花蚊子)叮咬传播;伊蚊在
水缸、水盆、轮胎、花盆、花瓶等积水容器中繁殖;清除积水、翻盆倒罐,清除蚊
虫孳生地可以预防寨卡病毒病流行;在发生疫情的地区要穿长袖衣裤,在身体裸露
部位涂抹防蚊水、使用驱蚊剂或使用蚊帐、防蚊网等防止蚊虫叮咬。
除一般旅行健康提示外,应提醒孕妇及计划怀孕的女性谨慎前往寨卡病毒病流
寨卡病毒病防控方案
蜀山区南岗镇卫生院 2016年3月31日
一、疾病流行病学概述
1.传染源和传播媒介 (1)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感染寨卡病毒
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是该病的可能传染源。 (2)传播媒介:埃及伊蚊为寨卡病毒主要传播媒
介,白纹伊蚊、非洲伊蚊、黄头伊蚊等多种伊 蚊属蚊虫也可能传播该病毒。
根据监测,我国与传播寨卡病毒有关的伊蚊 种类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其中埃及伊 蚊主要分布于海南省、广东雷州半岛以及云南 省的西双版纳州、德宏州、临沧市等地区;白 纹伊蚊则广泛分布于我国河北、山西、陕西以 南的广大区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