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

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
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

1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相等

2边角边公理(SAS) 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3 角边角公理( ASA)有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 推论(AAS) 有两角和其中一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5 边边边公理(SSS) 有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6 斜边、直角边公理(HL) 有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7 定理1 在角的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8 定理2 到一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同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9 角的平分线是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10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即等边对等角)

21 推论1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

22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23 推论3 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24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等角对等边)

25 推论1 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6 推论2 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27 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28 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上的一半

29 定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和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30 逆定理和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31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可看作和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32 定理1 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33 定理2 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对应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34定理3 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交点在对称轴上

35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36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即a^2+b^2=c^2

37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有关系a^2+b^2=c^2 ,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38定理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39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40多边形内角和定理n边形的内角的和等于(n-2)×180°

41推论任意多边的外角和等于360°

42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1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43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2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44推论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45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3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46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1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7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2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8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3 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9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4 一组对边平行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50矩形性质定理1 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51矩形性质定理2 矩形的对角线相等

52矩形判定定理1 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矩形

53矩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54菱形性质定理1 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55菱形性质定理2 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56菱形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即S=(a×b)÷2

57菱形判定定理1 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58菱形判定定理2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59正方形性质定理1 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

60正方形性质定理2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并且互相垂直平分,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61定理1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的

62定理2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63逆定理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

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64等腰梯形性质定理等腰梯形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65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66等腰梯形判定定理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67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68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

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

69 推论1 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与底平行的直线,必平分另一腰

70 推论2 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平分第

三边

71 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

的一半

72 梯形中位线定理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

一半L=(a+b)÷2 S=L×h

73 (1)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a:b=c:d,那么ad=bc

如果ad=bc,那么a:b=c:d

74 (2)合比性质如果a/b=c/d,那么(a±b)/b=(c±d)/d

75 (3)等比性质如果a/b=c/d=…=m/n(b+d+…+n≠0),那么

(a+c+…+m)/(b+d+…+n)=a/b

76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对应

线段成比例

77 推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78 定理如果一条直线截三角形的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那么这条直线平行于三角形的第三边

79 平行于三角形的一边,并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三边对应成比例

80 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和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

81 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 两角对应相等,两三角形相似(ASA)

82 直角三角形被斜边上的高分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原三角形相似

83 判定定理2 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SAS)

84 判定定理3 三边对应成比例,两三角形相似(SSS)

85 定理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与另一个直角三

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成比例,那么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

86 性质定理1 相似三角形对应高的比,对应中线的比与对应角平

分线的比都等于相似比

87 性质定理2 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88 性质定理3 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89 任意锐角的正弦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弦值,任意锐角的余弦值等

于它的余角的正弦值

90任意锐角的正切值等于它的余角的余切值,任意锐角的余切值等

于它的余角的正切值

91圆是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92圆的内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93圆的外部可以看作是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的点的集合

94同圆或等圆的半径相等

95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圆心,定长为半

径的圆

96和已知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着条线段的垂直

平分线

97到已知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个角的平分线

98到两条平行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和这两条平行线平行且距

离相等的一条直线

99定理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

100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101推论1 ①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②弦的垂直平分线经过圆心,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③平分弦所对的一条弧的直径,垂直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另一条弧

102推论2 圆的两条平行弦所夹的弧相等

103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

104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心角所对的弧相等,所对的弦

相等,所对的弦的弦心距相等

105推论在同圆或等圆中,如果两个圆心角、两条弧、两条弦或两

弦的弦心距中有一组量相等那么它们所对应的其余各组量都相等

106定理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等于它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107推论1 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同圆或等圆中,相等的圆周角所对的弧也相等108推论2 半圆(或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90°的圆周角所

对的弦是直径

109推论3 如果三角形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的一半,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110定理圆的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并且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

的内对角

111①直线L和⊙O相交d<r

②直线L和⊙O相切d=r

③直线L和⊙O相离d>r

112切线的判定定理经过半径的外端并且垂直于这条半径的直线是圆的切线

113切线的性质定理圆的切线垂直于经过切点的半径

114推论1 经过圆心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切点

115推论2 经过切点且垂直于切线的直线必经过圆心

116切线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切线,它们的切线长相等,

圆心和这一点的连线平分两条切线的夹角

117圆的外切四边形的两组对边的和相等

118弦切角定理弦切角等于它所夹的弧对的圆周角

119推论如果两个弦切角所夹的弧相等,那么这两个弦切角也相等

120相交弦定理圆内的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

相等

121推论如果弦与直径垂直相交,那么弦的一半是它分直径所成的

两条线段的比例中项

122切割线定理从圆外一点引圆的切线和割线,切线长是这点到割

线与圆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比例中项

123推论从圆外一点引圆的两条割线,这一点到每条割线与圆的交点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

124如果两个圆相切,那么切点一定在连心线上

125①两圆外离d>R+r ②两圆外切d=R+r

③两圆相交R-r<d<R+r(R>r)

④两圆内切d=R-r(R>r) ⑤两圆内含d<R-r(R>r)

126定理相交两圆的连心线垂直平分两圆的公共弦

127定理把圆分成n(n≥3):

⑴依次连结各分点所得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内接正n边形

⑵经过各分点作圆的切线,以相邻切线的交点为顶点的多边形是这个圆的外切正n边形

128定理任何正多边形都有一个外接圆和一个内切圆,这两个圆是同心圆

129正n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n-2)×180°/n

130定理正n边形的半径和边心距把正n边形分成2n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131正n边形的面积Sn=pnrn/2 p表示正n边形的周长

132正三角形面积√3a/4 a表示边长

133如果在一个顶点周围有k个正n边形的角,由于这些角的和应为360°,因此k×(n-2)180°/n=360°化为(n-2)(k-2)=4

134弧长计算公式:L=n兀R/180

135扇形面积公式:S扇形=n兀R^2/360=LR/2

136内公切线长= d-(R-r) 外公切线长= d-(R+r)

八年级数学上册全等三角形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八年级数学上册全等三角形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一、八年级数学轴对称三角形填空题(难) 1.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BC CD = ,对角线BD 平分ADC ∠,连接AC ,2ACB DBC ∠=∠,若4AB =,10BD =,则ABC S =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0 【解析】 【分析】 由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角平分线的性质可推出AD ∥BC ,然后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和已知条件可推出CA=CD ,可得CB=CA=CD ,过点C 作CE ⊥BD 于点E ,CF ⊥AB 于点F ,如图,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已知条件可得DE 的长和BCF CDE ∠=∠,然后即可根据AAS 证明△BCF ≌△CDE ,可得CF=DE ,再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即得结果. 【详解】 解:∵BC CD =,∴∠CBD =∠CDB , ∵BD 平分ADC ∠,∴∠ADB =∠CDB , ∴∠CBD =∠ADB ,∴AD ∥BC ,∴∠CAD =∠ACB , ∵2ACB DBC ∠=∠,2ADC BDC ∠=∠,∠CBD =∠CDB , ∴ACB ADC ∠=∠,∴CAD ADC ∠=∠, ∴CA=CD ,∴CB=CA=CD , 过点C 作CE ⊥BD 于点E ,CF ⊥AB 于点F ,如图,则152 DE BD ==,12 BCF ACB ∠=∠, ∵12BDC ADC ∠= ∠,ACB ADC ∠=∠,∴BCF CDE ∠=∠, 在△BCF 和△CDE 中,∵BCF CDE ∠=∠,∠BFC =∠CED =90°,CB=CD , ∴△BCF ≌△CDE (AAS ),∴CF=DE =5, ∴11451022 ABC S AB CF =?=??=. 故答案为:10.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讲义)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讲义) ? 课前预习 1. “完全重合”的意思是“形状相同、大小相等”,下列图形能够完全重合 吗,为什么? ①把长方形纸片对折再沿折痕剪开,重叠放置后,任意剪下一个三角形,从而得到的两个三角形; ②三棱柱上下底面的两个三角形; ③学生用的含有30°角的三角板(带孔)中内外两个三角形; ④张贴在家中的世界地图和手机上的世界地图. ? 知识点睛 1. 由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三条线段_________________所组成的图形叫做 三角形.三角形可用符号“________”表示. 2. 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全等用符号 “_________”表示.全等三角形的__________相等,____________相等. 3.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精讲精练 1. 如图,△ABC ≌△DEF ,对应边AB =D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 应角∠B =∠DEF ,_________,__________. F E D C B A A C B 1 2 O 第1题图 第2题图 2. 如图,△ACO ≌△BCO ,对应边AC =BC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应角∠1=∠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如图,△ABC ≌△DEC ,对应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应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4. 如图,△ABC ≌△CDA ,对应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应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E D C B A

全等三角形概念与性质

全等三角形概念与性质 第一部分:知识点回顾 1.全等三角形: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1)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2)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如上图:△ABC和△A1B1C1是全等三角形,记作△ABC≌△A1B1C1,符号“≌”表示全等,读作“全等于”. 其中,AB=A1 B1、AC=A1C1、BC=B1C1;∠A=∠A1、∠B=∠B1、∠C=∠C1. 补充:(1)全等三角形面积相等、周长相等; (2)全等三角形对应线段(高、角平分线、中线)相等; (3)翻折、平移、旋转前后的三角形全等 第二部分:例题剖析 例1、如图4,△ABC≌△ADE,∠E和∠C是对应角,AB与AD是对应边,写出另外两组对应边和对应角; 分析:由已知△ABC≌△ADE,∠C=∠E,AB=AD,得点C与点E,点B与 点D为对应点,然后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可得答案。 解:∵△ABC≌△ADE,∠C=∠E,AB=AD, ∴AC=AE,BC=DE; ∴∠BAC=∠DAE,∠B=∠D. 点评: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解题用到的知识点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应注意各对应顶点应在同一位置.根据对应角对的边是对应边,对应边对的角是对应角解题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例2、若△ABC≌△DEF,且△ABC的周长为20,AB=5,BC=8,则DF长是多少? 分析:由△ABC的周长为20,AB=5,BC=8,可求出边AC的长度, 再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求出边DF的长。 解:∵△ABC的周长为20,AB=5,BC=8, ∴AC=20-5-8=7, ∵△ABC≌△DEF, ∴DF=AC=7.

八年级全等三角形单元测试卷(解析版)

八年级全等三角形单元测试卷(解析版)一、八年级数学轴对称三角形填空题(难) 1.在等腰△ABC中,AD⊥BC交直线BC于点D,若AD=1 2 BC,则△ABC的顶角的度数为 _____. 【答案】30°或150°或90° 【解析】 试题分析:分两种情况;①BC为腰,②BC为底,根据直角三角形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判断出∠ACD=30°,然后分AD在△ABC内部和外部两种情况求解即可. 解:①BC为腰, ∵AD⊥BC于点D,AD=1 2 BC, ∴∠ACD=30°, 如图1,AD在△ABC内部时,顶角∠C=30°, 如图2,AD在△ABC外部时,顶角∠ACB=180°﹣30°=150°, ②BC为底,如图3, ∵AD⊥BC于点D,AD=1 2 BC,

∴AD=BD=CD, ∴∠B=∠BAD,∠C=∠CAD, ∴∠BAD+∠CAD=1 2 ×180°=90°, ∴顶角∠BAC=90°, 综上所述,等腰三角形ABC的顶角度数为30°或150°或90°. 故答案为30°或150°或90°. 点睛:本题考查了含30°交点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分类讨论是解题的关键. 2.在直角坐标系中,O 为坐标原点,已知点 A(1,2),点 P 是 y 轴正半轴上的一点,且△AOP 为等腰三角形,则点P 的坐标为_____________. 【答案】 5 4),0, 4 ?? ? ?? 【解析】 【分析】 有三种情况:①以O为圆心,以OA为半径画弧交y轴于D,求出OA即可;②以A为圆心,以OA为半径画弧交y轴于P,求出OP即可;③作OA的垂直平分线交y轴于C,则AC=OC,根据勾股定理求出OC即可. 【详解】 有三种情况:①以O为圆心,以OA为半径画弧交y轴于D,则OA=OD= = ∴D(0); ②以A为圆心,以OA为半径画弧交y轴于P,OP=2×y A=4, ∴P(0,4); ③作OA的垂直平分线交y轴于C,则AC=OC, 由勾股定理得:OC=AC, ∴OC=5 4 , ∴C(0,5 4 ); 故答案为: 5 4),0, 4 ?? ? ?? .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1》教案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1》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掌握“边边边”条件的内容,并能初步应用“边边边”条件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2 能力目标: 使学生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如何探索研 究问题,并初步体会分类思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思想目标: 通过画图、比较、验证,培养学生注重观察、善于思考、不断总结的良好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利用边边边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 难点: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全等三角形? 2、全等三角形有什么性质? 3、若△ ABC DEF,点A与点D,点B与点E是对应点,试写出其中 相等的线段和角. (二)新课讲解: 问题1:如图:在厶ABC 和厶DEF 中,AB=DE,BC=EF,AC=DF, ∠ A=

∠ D, ∠ B= ∠ E, ∠ C= ∠尸则厶ABC和厶DEF全等吗 问题2: △ ABC 和厶DEF全等是不是一定要满足 AB=DE,BC=EF,AC=DF, ∠ A= ∠ D, ∠ B= ∠ E, ∠ C= ∠ F 这六个条件呢?若满足这六个条件中的一个、两个或三个条件,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吗? 一个条件可分为:一组边相等和一组角相等 两个条件可分为:两个边相等、两个角相等、一组边一组角相等 探究一: 1.只给一个条件(一组对应边相等或一组对应角相等) ①只给一条边: 2?给出两个条件: ①一边一内角: ②只给一个角:

两个三角形若满足这六个条件中的三个条件能保证它们全等吗? 满足三个条件有几种情形呢? 3.给出三个条件 三个条件可分为:三条边相等、三个角相等、两角一边相等、两边一 角相等 例:画△ ABC,使 AB=2,AC=3,BC=4 画法:1画线段BC=4 2分别以A 、B 为圆心,以2和3为半径作弧,交于点C 则厶ABC 即为所求的三角形 ②两内角: 内 角

全等三角形边边边说课稿

12.2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边边边判定)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边边边》,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方面谈谈我对这一节课的的认识和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前后联系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边边边》是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第二节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的有关要素和性质、全等图形的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它与前面学习的全等三角形的特征及后面将要学习的三角形全等的(“SAS”、“ASA”、“AAS”)判定方法作为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核心 内容,为后面学习奠定基础,本节课主要内容是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SSS)。 2、教学目标 学习数学,不仅要学习重要的数学概念、方法、结论,还要领略到数学的精神和思想方法,这应该是数学学习所追求的目标。具体来说,本节课我确定以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SSS”)条件的内容; ②能初步运用“SSS”公理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③发展学生有条理的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探索交流、分析归纳等活动,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②体会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和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在数学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探究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大胆猜想、乐于探究的良好品质以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有关三角形全等的应用,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辩证思想,感受数学美。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整节课都是围绕着探索三角形全等的“SSS”的判别方法进行的, 因此本节课的重点 ..我确定为:掌握三角形全等的条件“SSS”,并能利用它判定两三角形是否全等。由于本课时是探索两三角形全等的起始课,学生以前未曾接触,一时难以确定探究方法而感到经验的局限,加之多次使用分类讨论的方法对学生理解有一定的 困难,所以我把这节课的难点 ..确定为探索思路的选择和探索三角形全等的“SSS”条件的过程。 4、教学用具:三角尺、圆规,三角支架、硬纸板、大头针。 二、说学情

全等三角形单元测试题

全等三角形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 1.下列三角形不一定全等的是( ) A .有两个角和一条边对应相等的三角形 B .有两条边和一个角对应相等的三角形 C .斜边和一个锐角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 D .三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 2.下列说法: ①所有的等边三角形都全等 ②斜边相等的直角三角形全等 ③顶角和腰长对应相等的等腰三角形全等 ④有两个锐角相等的直角三角形全等 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3.如图,AB 平分∠CAD ,E 为AB 上一点,若AC=AD ,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BC=BD B.CE=DE C.BA 平分∠CBD D.图中有两对全等三角形 4.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自D 向AB 、AC 两边作垂线,垂足为E 、F ,那么下 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 ) A.DE=DF B.AE=AF C.BD=CD D.∠ADE=∠ADF 5.在△ABC 中,∠B=∠C ,与△ABC 全等的三角形有一个角是130°,那么△ABC 中与这个 角对应的角是( ). A .∠A B .∠B C .∠C D .∠B 或∠C 6.如图所示,BE ⊥AC 于点D ,且AD=CD ,BD=ED ,若∠ABC=54°,则∠E=( ). A .25° B .27° C .30° D .45° 7.如下左图,△ABC 中,∠C =90°,AC =BC ,AD 平分∠CAB 交BC 于点D ,DE ⊥AB ,且AB =10 cm , D A C E B

F E D C B A 则△BED 的周长为 ( ) A .5 cm B .10 cm; C .15 cm D .20 cm 8.如上右图,AB=AC ,BE ⊥AC 于E ,CF ⊥AB 于F ,则①△ABE ≌△ACF ;②△BOF ≌△COE ;③ 点O 在∠BAC 的角平分线上,其中正确的结论有( ) A .3个 B .2个 C .1个 D .0个 9.如图,在△ABC 中,AD 平分∠BAC ,过B 作BE ⊥AD 于E ,过E 作EF ∥AC 交AB 于F ,则( ) A 、AF=2BF; B 、AF=BF; C 、AF>BF; D 、AF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1练习题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SSS) 1.如图,若AB=CD,AC=DB,能够判定哪两个三角形全等?说明理由 2.如图,△ABC中,AB=AC,AD是BC边上的中线,∠B与∠C有什么关系?试说明。 3.如图,点B、E、C、F在同一条直线上,AB=DE,AC=DF,BE=CF,则AB和DE有怎样的位置关系?推理说明。 4.如图,已知AB=AC,AD=AE,BD=EC。图中有几对三角形全等?用推理说明。 5.如图,已知AB=CD,BE=DF,AF=CE,则AB与CD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6.如图,已知AB=CD,AD=CB。则AB与CB,AD与CB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7.如图,AC=AD,BC=BD,∠1=35o,∠2=65o,求∠C 8.如图,AB=AD,BC=DC,∠BAD=64o,求∠DAC 9.如图,AC=DF,BC=EF,AD=BE,∠BAC=80o,∠F=60o,求∠ABC 10.如图,AB=CD,AE=DF,BF=CE,试判断AB与CD,AE与FD的位置关系。 11.如图,AB=AC,BE=CE,说明AD平分∠BAC

12.如图,△ABC中,AD=AE,BE=CD,AB=AC,说明△ABD≌△ACE 13.如图,AC=DB,要使△ABC≌△DCB,只要增加一个条件是: 14.如图,已知AC,BD相交于O,AB=DC,AC=DB,说明∠A=∠D 15.如图,在△ABC中AB=AC,∠B与∠C相等吗?说明理由。你还有发现吗? 16.如图,已知AB=AC,BD=DC,则∠B与∠C是什么关系?为什么?

∠BDC与∠A,∠B,∠C又有什么时候关系? 17.已知AB=AD,DC=CB,则∠B与∠D是什么关系? 18.已知AB=CD,AD=BC,则直线AB,CD有什么位置关系?为什么? 19.如图,△ABC中AB=AC,AD是△ABC的中线,问AD还是三角形的什么线?为什么? 20.如图,已知AB=DC,AC=DB,说明∠1=∠2

八年级上册数学 全等三角形单元测试卷 (word版,含解析)

八年级上册数学全等三角形单元测试卷(word版,含解析) 一、八年级数学轴对称三角形填空题(难) 1.如图,在长方形ABCD的边AD上找一点P,使得点P到B、C两点的距离之和最短,则点P的位置应该在_____. 【答案】AD的中点 【解析】 【分析】 【详解】 分析:过AD作C点的对称点C′,根据轴对称的性质或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得出 AC=PC′,从而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得出这时的P点使BP+PC的之最短. 详解:如图,过AD作C点的对称点C′, 根据轴对称的性质可得:PC=PC′,CD=C′D ∵四边形ABCD是矩形 ∴AB=CD ∴△ABP≌△DC′P ∴AP=PD 即P为AD的中点. 故答案为P为AB的中点. 点睛:本题考查了轴对称-最短路线问题,矩形的性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得出动点P所在的位置是解题的关键. 2.在直角坐标系中,O 为坐标原点,已知点 A(1,2),点 P 是 y 轴正半轴上的一点,且△AOP 为等腰三角形,则点P 的坐标为_____________.

【答案】5(0,5),(0,4),0, 4?? ??? 【解析】 【分析】 有三种情况:①以O 为圆心,以OA 为半径画弧交y 轴于D ,求出OA 即可;②以A 为圆心,以OA 为半径画弧交y 轴于P ,求出OP 即可;③作OA 的垂直平分线交y 轴于C ,则AC =OC ,根据勾股定理求出OC 即可. 【详解】 有三种情况:①以O 为圆心,以OA 为半径画弧交y 轴于D ,则OA =OD = 22125+=; ∴D (0,5); ②以A 为圆心,以OA 为半径画弧交y 轴于P ,OP =2×y A =4, ∴P (0,4); ③作OA 的垂直平分线交y 轴于C ,则AC =OC , 由勾股定理得:OC =AC =()2212OC +-, ∴OC =54 , ∴C (0,54 ); 故答案为:5(0,5),(0,4),0, 4? ? ???.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对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勾股定理,坐标与图形性质等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能求出符合条件的所有情况是解此题的关键. 3.如图所示,ABC 为等边三角形,P 是ABC 内任一点,PD AB ,PE BC ∥,

《全等三角形定义和对应》热点专题高分特训(含答案)

全等三角形定义和对应(人教版) 一、单选题(共12道,每道8分) 1.下面是五个全等的正五边形,请你仔细观察,判断出下面四个图案中与已知图案是全等图形的是( ) A. B. C. D. 答案:A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全等图形的概念: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称为全等图形. 观察图形,可以先看空心圆圈以及它对的弧,排除B、D选项, 再观察实心圆圈的位置,排除C选项. 故选A.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全等图形 2.如图,与所给图案是全等图形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全等图形的概念: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称为全等图形. 观察图形,可以先看和圆相邻的两个三角形,一个是黑色的,一个是白色的,对比四个选项,只有C选项满足条件. 故选C.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全等图形 3.下列说法:①全等三角形的形状相同、大小相等;②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③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④形状相同的两个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其中正确的说法有( ) A.②③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B 解题思路: 全等三角形的定义: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做全等三角形. 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所以①②③正确.对于④,形状相同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是全等三角形, 比如一张照片,放大以后还是原来的形状,但是不全等, 所以④错误.所以正确的说法有①②③. 故选B.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全等三角形 4.已知:如图,△ABE≌△ACD,∠A=65°,∠B=36°,则∠C的度数是( )

A.79° B.65° C.36° D.29° 答案:C 解题思路: 试题难度:三颗星知识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5.如图,△ABC≌△ADE,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AB=DE B.∠BAD=∠CAE C.∠B=∠E D.∠C=∠D 答案:B 解题思路:

【精选】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单元测试卷 (word版,含解析)

一、八年级数学全等三角形解答题压轴题(难) 1.如图,在ABC 中,45ABC ∠=,AD ,BE 分别为BC ,AC 边上的高,连接DE ,过点 D 作DF D E ⊥与点 F , G 为BE 中点,连接AF ,DG . (1)如图1,若点F 与点G 重合,求证:AF DF ⊥; (2)如图2,请写出AF 与DG 之间的关系并证明. 【答案】(1)详见解析;(2)AF=2DG,且AF ⊥DG,证明详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 利用条件先△DAE ≌△DBF,从而得出△FDE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再证明△AEF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即可. (2) 延长DG 至点M,使GM=DG,交AF 于点H,连接BM, 先证明△BGM ≌△EGD,再证明△BDM ≌△DAF 即可推出. 【详解】 解:(1)证明:设BE 与AD 交于点H..如图, ∵AD,BE 分别为BC,AC 边上的高, ∴∠BEA=∠ADB=90°. ∵∠ABC=45°, ∴△ABD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AD=BD. ∵∠AHE=∠BHD, ∴∠DAC=∠DBH. ∵∠ADB=∠FDE=90°, ∴∠ADE=∠BDF. ∴△DAE ≌△DBF.

∴BF=AE,DF=DE. ∴△FDE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DFE=45°. ∵G 为BE 中点, ∴BF=EF. ∴AE=EF. ∴△AEF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AFE=45°. ∴∠AFD=90°,即AF ⊥DF. (2)AF=2DG,且AF ⊥DG.理由:延长DG 至点M,使GM=DG,交AF 于点H,连接BM, ∵点G 为BE 的中点,BG=GE. ∵∠BGM ∠EGD, ∴△BGM ≌△EGD. ∴∠MBE=∠FED=45°,BM=DE. ∴∠MBE=∠EFD,BM=DF. ∵∠DAC=∠DBE, ∴∠MBD=∠MBE+∠DBE=45°+∠DBE. ∵∠EFD=45°=∠DBE+∠BDF, ∴∠BDF=45°-∠DBE. ∵∠ADE=∠BDF, ∴∠ADF=90°-∠BDF=45°+∠DBE=∠MBD. ∵BD=AD, ∴△BDM ≌△DAF. ∴DM=AF=2DG,∠FAD=∠BDM. ∵∠BDM+∠MDA=90°, ∴∠MDA+∠FAD=90°. ∴∠AHD=90°. ∴AF ⊥DG. ∴AF=2DG,且AF ⊥DG 【点睛】 本题考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和性质,关键在于灵活运用性质. 2.取一副三角板按图()1拼接,固定三角板60,()30ADC D ACD ∠=∠=,将三角板

人教版初二数学上册《全等三角形》单元检测试题

《全等三角形》 一、填空题 1,命题“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的题设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定理“如果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是a 、b ,斜边是c ,那么a 2+b 2=c 2 .即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的逆定理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图1,根据SAS ,如果AB =AC , = ,即可判定ΔABD ≌ΔACE . 4,如图2,BD 垂直平分线段AC ,AE ⊥BC ,垂足为E ,交BD 于P 点,PE =3cm ,则P 点到直线AB 的距离是_____________. 5,如图3,在等腰Rt△ABC 中,∠C =90°,AC =BC ,AD 平分∠BAC 交BC 于D ,DE ⊥AB 于D ,若AB =10,则△BDE 的周长等于____. 7,如图5,AD =AE ,∠1=∠2,BD =CE ,则有△ABD ≌ ,理由是 . 8,如图6,AD ⊥BC ,DE ⊥AB ,DF ⊥AC ,D 、E 、F 是垂足,BD =CD ,那么图中的全等三角形有_______对.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下列命题中,真命题是( ) A.相等的角是直角 B.不相交的两条线段平行 C.两直线平行,同位角互补 D.经过两点有具只有一条直线 2,如图7所示,若△ABE ≌△A CF ,且AB =5,AE =2,则EC 的长为( ) A.2 B.3 C.5 D.2.5 3,如图8所示,∠1=∠2,BC =EF ,欲证△ABC ≌△DEF ,则还须补充的一个条件是( ) A.AB =DE B.∠ACE =∠DFB C.BF =EC D.∠ABC =∠DEF 图2 E C D P A B 图3 E D C B A E D A B C 1 2 图5 图1 E D C B A 图6 A F (8)C E B D 图7 F E C B A 图8

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 12.1《全等三角形》教案 一.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全等形、全等三角形及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2.了解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能用符号正确地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 3.能熟练找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对应边,对应顶点。 二.学习重点: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学习难点: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对应顶点 三.学习指导:认真看课本31----32页,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四.学习过程 一. 新课引入 1.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图片 小组讨论: (1)从上面的几组图片中你有什么发现? (2)你能再举出生活中的一些类似例子吗? 二.合作探究 1、全等形、全等三角形的有关概念 (1)观察思考:每组中的两个图形有什么特点?(形状,大小 .)

② (2)请再举出类似的例子(至少3个). (3)由此,你发现上述图形的共同特征是: 完全相同——放在一起能够 (4)归纳概念: 叫做全等形. 类似的, 叫做全等三角形. 2. 对应顶点,对应边和对应角 用半透明的纸描绘下图中左边的△ABC ,然后按要求在三个图中依次操作.体验“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两个图形全等”. 你发现变换前后的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 结论:一个图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后, 变化了,但 、 都没有改变,即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图形 。 (1)把两个全等三角形重合在一起, 叫做对应顶点, 叫做对 应边, 叫做对应角. (2)△ABC 与△DEF 全等,记作△ABC △DEF,读作△ABC △DEF.(注意:记 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通常把表示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位置.) 3、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1)把你自制的一对全等三角形纸片重合,你发现对应边、对应角有什么关系? (2)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全等三角形的 相等; 全等三角形的 相等 (3)如图,△ABC 与△ADC 全等,请用数学符号表示出 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并写出相等的边和角. C A 4、确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

全等三角形边边边说课稿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边边边判定)说课稿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边边边》,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方面谈谈我对这一节课的的认识和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前后联系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边边边》是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一章第二节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的有关要素和性质、全等图形的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它与前面学习的全等三角形的特征及后面将要学习的三角形全等的(“SAS”、“ASA”、“AAS”)判定方法作为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核心内容,为后面学习奠定基础,本节课主要内容是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SSS)。 2、教学目标 学习数学,不仅要学习重要的数学概念、方法、结论,还要领略到数学的精神和思想方法,这应该是数学学习所追求的目标。具体来说,本节课我确定以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SSS”)条件的内容; ②能初步运用“SSS”公理来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③发展学生有条理的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探索交流、分析归纳等活动,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②体会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和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在数学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通过探究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大胆猜想、乐于探究的良好品质以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有关三角形全等的应用,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辩证思想,感受数学美。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整节课都是围绕着探索三角形全等的“SSS”的判别方法进行的, 因此本节课的重点 ..我确定为:掌握三角形全等的条件“SSS”,并能利用它判定两三角形是否全等。由于本课时是探索两三角形全等的起始课,学生以前未曾接触,一时难以确定探究方法而感到经验的局限,加之多次使用分类讨论的方法对学生理解有一定的 困难,所以我把这节课的难点 ..确定为探索思路的选择和探索三角形全等的“SSS”条件的过程。 4、教学用具:三角尺、圆规,三角支架、硬纸板、大头针。 二、说学情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1 优秀教学设计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一) 【课题】: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一)(平行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会应用“边边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探索“边边边”判定全等三角形的过程,解决简单的问题。(3)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边边边”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证明的基本过程,学会综合分析法 【教学突破点】:掌握图形特征,寻找适合条件的两个三角形 【教法、学法设计】:合作探究式分层次教学,讲授、练习相结合。 【课前准备】:课件

(图1) 如图1,AB=DE,BC=EF,AC=DF,证明△ABC≌△DEF 如下图,AC=EF,BC=DE,AD=BF,证明△ABC≌△FDE(提示:AD+BD=BF+BD 采取师生互动的形式完成。 即: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适当的补充、概括,以本节知识目 标的要求进行把关,确保基础知识的当堂落实。 课后练习: 1、如图1,在△ABC中,AD=ED,AB=EB,BD是△ABD和△EBD的边,∠A=80°,则(1)依据

边边边 可判断图中的 △ABD ≌ △EBD ;(2)这时,∠BED= 80° 。 2、如图2,AB=DB ,BC=BE ,要使△AEB ≌△DCB ,则需增加的条件是( C )。 (A )AB=BC (B )AC=CD (C )AE=DC (D )AE=AC 3、如图3,直角三角形ABC 沿直角边BC 所在直线向右平移得到△DEF ,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D )。 (A )△AB C ≌△DEF (B )∠DEF =90° (C )A C=DF (D )EC=CF 4、如图4,小明做了一个如图所示的风筝,测得DE=DF ,EH=FH ,求证:△DEH ≌△DFH 。 (由DE=DF ,EH=FH ,DH=DH 得△DEH ≌△DFH ) 5、如图5 ,AB=DF ,AC=DE ,BE=CF ,BC 与EF 相等吗??你能找到一对全等三角形吗?说明你的理由. (△ABC ≌△ DFE ,理由是:AB=D ,AC=DE ,BC=FE ) 6、如图6,在五边形ABCDE 中,AB=AE ,BC=ED ,AC=AD ,求证:∠B=∠E 。 (由AB=AE ,BC=ED ,AC=AD 得△ABC ≌△AED ,所以∠B=∠E ) ,BE=CF ,B 、E 、F 、C 在同一条直线 上,求证:AB ∥CD 。 证明:∵BE=CF ∴BF=CE 又∵AB=DC AF=DE ∴△ABF ≌△DCE ∴∠B=∠C ∴AB ∥CD 7、如图8,已知AD=BC ,AB=CD ,试说明:∠B=∠D 。 证明:连结AC ∵AD=BC AB=CD AC=AC ∴△ABC ≌△CDA ∴∠B=∠D 9、已知:如图,AD=BC ,AB=DC ,求证:∠A=∠C 图5

八年级数学全等三角形单元测试卷附答案

八年级数学全等三角形单元测试卷附答案 一、八年级数学轴对称三角形填空题(难)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已知点A (2,3),在x 轴上找一点P ,使得△AOP 是等腰三角形,则这样的点P 共有_____个. 【答案】4 【解析】 【分析】 以O 为圆心,OA 为半径画弧交x 轴于点P 1、P 3,以A 为圆心,AO 为半径画弧交x 轴于点P 4,作OA 的垂直平分线交x 轴于P 2. 【详解】 解:如图,使△AOP 是等腰三角形的点P 有4个. 故答案为4. 【点睛】 本题考查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寻找等腰三角形,掌握两圆一线找等腰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 2.在ABC ?中,边AB 、AC 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边BC 于点D 、点E ,20DAE ∠=?,则BAC ∠=______°. 【答案】80或100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点D 和点E 的位置不确定,需分析谁靠近B 点,则有如下图(图见解析)两种

情况:(1)图1中,点E 距离点B 近,根据垂直平分线性质可知, ,BD AD AE CE ==,从而有1,2B DAE C DAE ∠=∠+∠∠=∠+∠,再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可得180B C BAC ∠+∠+∠=?,联立即可求得;(2)图2中,点D 距离点B 近,根据垂直平分线性质可知,,BD AD AE CE ==,从而有3,4B C ∠=∠∠=∠,由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得180B C BAC ∠+∠+∠=?,联立即可求得. 【详解】 由题意可分如下两种情况: (1)图1中,根据垂直平分线性质可知,,BD AD AE CE ==, 1,2B DAE C DAE ∴∠=∠+∠∠=∠+∠ (等边对等角), 两式相加得12B C DAE DAE ∠+∠=∠+∠+∠+∠, 又12DAE BAC ∠+∠+∠=∠ 20B C BAC DAE BAC ∴∠+∠=∠+∠=∠+? , 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180B C BAC ∠+∠+∠=?, 20180BAC BAC ∴∠+?+∠=? , 80BAC ∴∠=? ; (2)图2中,根据垂直平分线性质可知,,BD AD AE CE ==, 3,4B C ∴∠=∠∠=∠ (等边对等角), 两式相加得34B C ∠+∠=∠+∠, 又34DAE BAC ∠+∠+∠=∠, 3420BAC DAE BAC ∴∠+∠=∠-∠=∠-? , 20B C BAC ∴∠+∠=∠-? 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得180B C BAC ∠+∠+∠=?, 20180BAC BAC ∴∠-?+∠=? , 100BAC ∴∠=? . 故答案为80或100.

全等三角形定义性质习题

全等三角形定义及性质习题1 1、如图1,ΔABD≌ΔCDB,且AB、CD是对应边;下面四个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A、ΔABD和ΔCDB的面积相等 B、ΔABD和ΔCDB的周长相等 C、∠A+∠ABD =∠C+∠CBD D、AD//BC,且AD = BC 2.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 A.全等三角形是指形状相同的两个三角形 B.全等三角形是指面积相同的两个三角形 C.两个周长相等的三角形是全等三角形 D.全等三角形的周长、面积分别相等 3.如图,△ACE≌△DBF,若∠E =∠F,AD = 8,BC = 2,则AB 等于( ) A.6 B.5 C.3 D.不能确定 4.如图,ΔABC≌ΔADE,∠B = 70o,∠C = 26o,∠DAC = 30o, 则∠EAC = ( ) A.27oB.54oC.30oD.55o 5.如图2,已知ΔABE≌ΔACD、∠ADE =∠AED,∠B =∠C, 指出其他对应边和对应角 6.已知:如图3,ΔABC≌ΔADE,试找出对应边、对应角

A D E C B 图16 A ′ 2 1 全等三角形定义及性质习题2 1、由同一张底片冲洗出来的两张五寸照片的图案 全等图形,而由同一张底片冲洗出来的五寸照片和七寸照片 全等图形(填“是”或“不是”) 2、如图,△ABC 与△DBC 能够完全重合,则△ABC 与△DBC 是____________,表示为△ ABC ____△DBC . 3、如图,已知△ABC ≌△BAD ,BC =AD ,写出其他的对 应边 和对应角 4、已知△ABC ≌△A ′B ′C ′,若△ABC 的面积为10 cm 2, 则△A ′B ′C ′的面积为_____ cm 2,若△A ′B ′C ′的周 长为16 cm ,则△ABC 的周长为______cm 5、△ABC 中,∠BAC ∶∠ACB ∶∠ABC =4∶3∶2,且△ABC ≌△DEF ,则∠DEF =_____. 6、将一张长方形纸片按如右图所示的方式折叠, BC BD ,为折痕,则CBD ∠的度数为( ) A .60° B .75° C .90° D .95° 7、下列说法:①全等图形的形状相同、大小相等;②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③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④全等三角形的周长、面积分别相等,其中正确的说法为(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8、对于两个图形,给出下列结论:①两个图形的周长相等;②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③两 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都相等;④两个图形的形状相同,大小也相等.其中能获得这两个图形全等的结论共有(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9、如图16,把△ABC 纸片沿DE 折叠,当点A 落在四边形BCDE 内部时, (1)写出图中一对全等的三角形,并写出它们的所有对应角; (2)设AED ∠的度数为x ,∠ADE 的度数为y ,那么∠1, ∠2的度数分别是多少?(用含有x 或y 的代数式表示) (3)∠A 与∠1+∠2之间有一种数量关系始终保持不变,请找出这个规律. A B C O D (第4题) C B D 第6题

全等三角形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全等三角形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一、八年级数学轴对称三角形填空题(难) 1.在等腰△ABC中,AD⊥BC交直线BC于点D,若AD=1 2 BC,则△ABC的顶角的度数为 _____. 【答案】30°或150°或90° 【解析】 试题分析:分两种情况;①BC为腰,②BC为底,根据直角三角形30°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判断出∠ACD=30°,然后分AD在△ABC内部和外部两种情况求解即可. 解:①BC为腰, ∵AD⊥BC于点D,AD=1 2 BC, ∴∠ACD=30°, 如图1,AD在△ABC内部时,顶角∠C=30°, 如图2,AD在△ABC外部时,顶角∠ACB=180°﹣30°=150°, ②BC为底,如图3, ∵AD⊥BC于点D,AD=1 2 BC,

∴ AD =BD =CD , ∴∠B =∠BAD ,∠C =∠CAD , ∴∠BAD +∠CAD = 12 ×180°=90°, ∴顶角∠BAC =90°, 综上所述,等腰三角形ABC 的顶角度数为30°或150°或90°. 故答案为30°或150°或90°. 点睛:本题考查了含30°交点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分类讨论是解题的关键. 2.如图,已知△ABC 中,AB=AC ,∠BAC=90°,直角∠EPF 的顶点P 是BC 中点,两边PE 、PF 分别交AB 、AC 于点E 、F ,给出下列四个结论: ①AE=CF ; ②△EPF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③EF=AB ; ④12 ABC AEPF S S ?= 四边形,当∠EPF 在△ABC 内绕顶点P 旋转时(点E 不与A 、B 重合),上述结论中始终正确的有________(把你认为正确的结论的序号都填上). 【答案】①②④ 【解析】 试题分析:∵∠APE 、∠CPF 都是∠APF 的余角, ∴∠APE=∠CPF , ∵AB=AC ,∠BAC=90°,P 是BC 中点, ∴AP=CP , ∴∠PAE=∠PCF , 在△APE 与△CPF 中, {?PAE PCF AP CP EPA FPC ∠=∠=∠=∠ , ∴△APE ≌△CPF (ASA ), 同理可证△APF ≌△BPE , ∴AE=CF ,△EPF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S 四边形AEPF =12 S △ABC ,①②④正确;

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基础)知识讲解

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性质(基础) 【学习目标】 1.理解全等三角形及其对应边、对应角的概念;能准确辨认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 2.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会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解决某些实际问题. 【要点梳理】 要点一、全等形 形状、大小相同的图形放在一起能够完全重合.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 要点诠释:一个图形经过平移、翻折、旋转后,位置变化了,但形状、大小都没有改变,即平移、翻折、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两个全等形的周长相等,面积相等. ; 要点二、全等三角形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叫全等三角形. 要点三、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 1. 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定义 两个全等三角形重合在一起,重合的顶点叫对应顶点,重合的边叫对应边,重合的角叫对应角. 要点诠释: 在写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通常把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位置上,这样容易找出对应边、对应角.如下图,△ABC与△DEF全等,记作△ABC≌△DEF,其中点A和点D,点B和点E,点C和点F是对应顶点;AB和DE,BC和EF,AC和DF是对应边;∠A和∠D,∠B和∠E,∠C和∠F是对应角. { 2. 找对应边、对应角的方法 (1)全等三角形对应角所对的边是对应边,两个对应角所夹的边是对应边; (2)全等三角形对应边所对的角是对应角,两条对应边所夹的角是对应角; (3)有公共边的,公共边是对应边; (4)有公共角的,公共角是对应角; (5)有对顶角的,对顶角一定是对应角; (6)两个全等三角形中一对最长的边(或最大的角)是对应边(或角),一对最短的边(或最小的角)是对应边(或角),等等. & 要点四、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