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州赵公救灾记(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案】高中语文越州赵公救灾记2教案苏教版必修3

【关键字】教案江苏省连云港灌云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越州赵公救灾记2》教案苏教版必修3课时:主备人:复备时间:上课时间: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大致翻译课文2、把握文章将琐事写得富有条理的特点。
3、通过学习本文,学习做人的可贵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重要实词和特殊句式教学难点把握文章将琐事写得富有条理的特点教学媒体投影教学过程复备栏一、复习上节课所讲内容导入。
二、细读文本,问题探讨。
(一)、研读第三部分,探讨以下问题。
1、自由读文本质疑,师生共同解答,突出重点字词句。
(1)重要字词。
法,廪.穷人公一以自任..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蚤.夜惫心力不少懈民不幸罹.旱疫死者殆.半公所拊循..所以经营绥辑..委曲纤悉..足以示.天下治世..予故采.于越乐为之识.其详(2)重点句子。
①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
②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
③天子东向忧劳,州县推布上恩,人人尽其力。
④所以经营绥辑⑥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
⑤民病而后图之,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矣;不习而有为,与夫素得之者,则有间矣。
⑥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3、齐读第四节,思考此时作者给我们展现了赵公的哪些品德?明确:不怕承担责任;不惜功名利禄;为救灾公而忘私。
4、自由读第五节,思考作者是不是还继续记叙救灾事件和赵公其人呢?明确:作者针对事和人发表议论,阐明文章主旨。
5、找出本段的关键句。
明确: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
6、作者用什么方法来阐明文章主旨的,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是什么呢?(找出文中句子)此文档是由网络收集并进行重新排版整理.word可编辑版本!。
高中语文 专题三 杂记 第3课 越州赵公救灾记学案(含解析)苏教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苏教

高中语文专题三杂记第3课越州赵公救灾记学案(含解析)苏教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苏教第3课 越州赵公救灾记1.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
——《越州赵公救灾记》2.盖灾沴之行,治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
——《越州赵公救灾记》3.羲之之书晚乃善,那么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墨池记》4.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卢梅坡《雪梅》5.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志南《绝句》一、字词积累1.字音廪.(lǐn)于官者 僦.(jiù)民 三千石.(dàn) 闭粜.(tiào) 籴.(dí)者收瘗.(yì) 便.(biàn)宜罹.(lí)旱疫拊.(fǔ)循 灾沴.(lì) 有间.(jiàn) 2.通假字①蚤.夜惫心力不少.懈 “蚤〞同“早〞;“少〞同“稍〞,稍微 ②乐为之识.其详 “识〞同“志〞,记载 ③岂弟..之实在于身者 “岂弟〞同“恺悌〞,和乐平易 3.一词多义(1)被⎩⎪⎨⎪⎧①灾所被.者几乡 动词,覆盖,遭遇②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动词,遭受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介词,表被动④被.发行吟泽畔 动词,披散 (2)受⎩⎪⎨⎪⎧①使受.粟者男女异日 动词,领受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动词,同“授〞,传授③徒属皆曰:“敬受.命。
〞动词,遵从 (3)具⎩⎪⎨⎪⎧①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 名词,措施②李具.状求在狱,候春发遣 动词,陈述③亦雁荡具.体而微者 动词,具备④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副词,同“俱〞(4)为⎩⎪⎨⎪⎧①不习而有为.动词,做②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 介词,替③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 动词,设置④假设属皆且为.所虏 介词,与“所〞连用,表被动⑤何辞为.语气词,呢 4.词类活用①当廪.于官者几人 名词作动词,供应粮食 ②岁.廪穷人 名词作状语,每年 5.古今异义①库钱仓廪可发者几何..古义:多少。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杂记越州赵公救灾记学案(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

越州赵公救灾记本课话题——情系百姓朗读——课文中的名段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
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
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
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
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
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
以民为本,情系百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责任和担当的体现,是高尚情怀的体现,也是立国之本,好官之根。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草王坝曾缺水严重,村里人去最近的水源地挑水来回要走两个小时。
1958年,黄大发当选草王坝大队大队长。
他许下承诺“一定要想方设法通上水,让大家吃上米饭”。
这句话成了黄大发的人生信条。
36年来,黄大发忠实践行“修渠、致富”的誓言,带领群众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9400米的“生命渠”,结束了草王坝长期缺水的历史,改善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生活条件,乡亲们亲切地把这条渠称为“大发渠”,把他称为“当代愚公”。
2017年4月,中央宣传部授予黄大发“时代楷模”荣誉称号;9月,获得“2017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
水过不去,拿命来铺,这是一个老党员为人民许下的誓言。
大发渠,云中穿,大伙吃上了白米饭。
三十六年,为梦想跋涉,僵直了手指,沧桑了面孔,但初心不变。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达人无不可,忘己爱苍生。
——王维《赠房卢氏琯》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4.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吴兢《贞观政要·君道》5.夫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
——《孔子家语》[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赵抃.( ) 廪.于官者( ) 无得闭粜.( ) 籴.者自便( ) 其众相蹂.( ) 灾沴.之行( ) 间⎩⎪⎨⎪⎧则有间.矣( )中间.( ) 处⎩⎪⎨⎪⎧处.疾病之无归者( )到处.( ) 【答案】 biàn lǐn tiào dí róu lì jiàn jiān chǔ chù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蚤夜惫心力不少懈( ) (2)乐为之识其详( ) (3)岂弟之实在于身者( )【答案】 (1)“蚤”同“早”;“少”同“稍”,稍微,略微(2)“识”同“志”,记载 (3)“岂弟”同“恺悌”,和乐平易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去⎩⎪⎨⎪⎧去.其家者勿给( )我从去.年辞帝京(《琵琶行 并序》)( )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五人墓碑记》)( )(2)如⎩⎪⎨⎪⎧自便如.受粟( )沛公起如.厕(《鸿门宴》)( )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 (3)且⎩⎪⎨⎪⎧忧其且.流亡也( )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 【答案】 (1)动词,离开/形容词,过去的/动词,距离 (2)动词,如同/动词,往,到/动词,及,比得上 (3)副词,将/连词,表并列关系/副词,尚且/副词,暂且,姑且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1)人受粟日.一升 ( )________ (2)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 ( )________(3)有上.请者( )________(4)当廪.于官者几人( )________(5)幼小半.之( )________(6)民饥馑疾疠..( )________(7)平.其价予民( )________(8)又僦民完.城四千一百丈( )________(9)其直.道正.行在于朝廷( )________【答案】(1)名词作状语每天(2)名词作状语按照旧法(3)名词作状语向上级(4)名词作动词赈济、供给粮食(5)名词作动词减少一半(6)名词作动词染上疫病(7)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均(8)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完整,修缮(9)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刚直;使……端正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故事..,岁廪穷人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
赵州赵公救灾记(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赵州赵公救灾记(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赵州赵公救灾记(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备课人:江苏省板浦高级中学--刘剑平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大致翻译课文。
2、把握文章将琐事写得富有条理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1.朗读点拨、引导赏析、感悟、理解、三、情感目标:1、通过学习本文,学习做人的可贵品质。
2、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1、掌握重要实词和特殊句式。
2、把握文章将琐事写得富有条理的特点。
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以历史上的那些清正廉洁著名人物导入。
2、以将琐事写得详略得当、富有条理的文章导入。
二、了解作者。
曾巩(1019-1083)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建昌南丰(今江西南丰)人,汉族,北宋散文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嘉祐二年(1057年)登进士第,儿童时代的曾巩,就与兄长曾布一道,勤学苦读,自幼就表现出良好的天赋。
其弟曾肇在《亡兄行状》中称其“生而警敏,不类童子”,而且记忆力超群,“读书数万言,脱口辄诵”。
嘉祐二年(1057年),39岁的他才考取了进士,被任命为太平州司法参军,踏上了仕途。
翌年,奉召回京,编校史馆书籍,迁馆阁校勘、集贤校理。
熙宁二年(1069年)先后在齐、襄、洪、福、明、亳等州任知州,颇有政声。
元丰三年(1080年),徙知沧州,过京师,神宗召见时,他提出节约为理财之要,颇得神宗赏识,留三班院供事。
元丰四年,神宗以其精于史学,委任史馆修撰,编纂五朝史纲,未成。
元丰五年,拜中书舍人。
次年卒于江宁府。
理宗时追谥“文定”。
曾巩在政治舞台上的表现并不算是很出色,他的更大奉献在于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
曾巩为文主张是接近欧阳修的。
先道而后文,但比欧阳修更侧重于道。
文章写得自然淳朴,自成一家。
首先是论事之文写得纡余委备,委婉曲折,与欧阳修近似。
其次,曾巩文章虽质朴少文,然亦时有摇曳之姿,纵横开合,有如韩愈。
越州赵公救灾记-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

越州赵公救灾记 - 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一、教学背景唐宋八大家散文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学生学习古典文学的必学内容之一。
其中,《越州赵公救灾记》作为王安石的代表作之一, 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本教案主要针对苏教版的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系列教材中所收录的《越州赵公救灾记》,并结合本文的主旨和特点,制定了一系列教学活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习掌握《越州赵公救灾记》的主要内容和情节发展;2.了解王安石的思想和文学创作特点;3.掌握散文的基本写作技巧和特点;4.理解古代社会灾害对人民的影响和救灾之道。
2.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文学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对于古籍的阅读和理解能力;2.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内容1.教学重点1.W王安石的思想和文学创作特点;2.了解散文的基本写作技巧和特点;3.理解古代社会灾害对人民的影响和救灾之道。
2.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王安石的信仰和思想;2.如何理解文中情节的发展和意义;3.如何理解散文的语言特点和写作技巧。
3.教学内容安排第一课时1.阅读《越州赵公救灾记》;2.理解和分析文中的情节发展和主旨;3.分析散文的写作技巧和特点。
第二课时1.了解王安石的思想和文学创作特点;2.分析王安石的信仰和思想对于散文创作的影响;3.分析散文的语言特点和文学价值。
第三课时1.讨论古代社会灾害对人民的影响;2.理解救灾的重要性以及救灾的方法;3.探讨如何将救灾精神运用到当代社会。
第四课时1.针对文中的重点段落作文;2.掌握古文写作技巧,并进行作文指导;3.了解文学创作的基本流程和技巧。
四、教学方法1.阅读分析法:通过对《越州赵公救灾记》的阅读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意义和语言特点。
2.讲授法:通过讲授王安石的思想和散文写作技巧,提高学生对于古典文学的认识和理解。
3.讨论法:通过对古代社会灾害和救灾精神的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越州赵公救灾记》课件(共54张PPT)

展示●质疑
赵抃(1008~1084) 字阅道,宋衢州 西安(今浙江衢州市)人。景祐元年进士, 任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势,时称“铁面 御史”。平时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 一清如水,长厚清修。他看到人民安居乐业, 就高兴地弹琴取乐;他时常用鹤毛的洁白勉 励自己不贪污,用鹤头上的红色勉励自己赤 心为国。累官至参知政事,以太子少保致仕, 卒后谥清献,苏轼曾为之作《赵清献公神道 碑》。
展示●质疑
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 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 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 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我特意到越地访询,收集到赵公推行的办法, 很乐意把它详细地记载下来。哪里仅仅是用来 宽慰越州人对赵公的思念感激之情,也是使后 来有心为民做事的官吏,在不幸遇到灾年的时 候,推行赵公已经试行过的办法,那救灾的章 程条例可以不须多长时间就能制定好,那么赵 公的恩泽怎么能说是很小并且只影响眼前呢?
展示●质疑
所以经营绥辑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 备者。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 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
(赵公)用来经营安排的措施,哪个先哪个 后从始至终全过程,在这方方面面之间,周到 细密,无微不至,没有不考虑完备的。他的施 政虽然只在越州,他的仁爱却足够昭示天下; 他的措施虽然只是在短时间内实行,他的方法 却足够传给后人。
1、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 境者(定后)
2、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 官为责其偿。
越州赵公救灾记-江苏省射阳县第二中学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无答案)

越州赵公救灾记活动单北宋曾巩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句段的翻译。
2.概括并分析课文围绕“救灾”写了哪些内容。
3.准确理解分析赵公的形象。
4.探究作者为赵公救灾作记的原因。
知人论世:1.曾巩: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曾任北宋中央政府和地方官吏,为官清明、关注民生、政绩斐然。
他曾写过多篇关于救灾的文章,《越州赵公救灾记》就是其中著名的一篇,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人在救灾过程中体现出的智慧和思想。
曾巩是宋代新古文运动的中坚,散文成就很高。
在文学创作方面,他远学韩愈,又师承欧阳修,主张“文以明道”。
宋代以来,许多人将其作品奉为典范,他因此成为了“唐宋八大家”之一。
然而,纵观曾巩一生经历,他不仅是一位文学家,更是一位实干家。
他赈饥荒,除豪强,在官场上刹歪风,有人说他是“被文名掩盖的能臣”。
2.赵公(赵抃)(1008~1084)字阅道,浙江衢州人。
景祐元年进士,任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势,时称“铁面御史”。
平时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一清如水,长厚清修。
他看到人民安居乐业,就高兴地弹琴取乐;他时常用鹤毛的洁白勉励自己不贪污,用鹤头上的红色勉励自己赤心为国。
累官至参知政事,以太子少保致仕,卒后谥清献,苏轼曾为之作《赵清献公神道碑》。
一、整体认知●读准字音和句读●初步疏通课文大意,圈划重要文言知识试点和难点。
●标题的作用。
●全文围绕“赵公救灾”可以分为几个部分?简要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二、具体研习●本文的中心事件是救灾,而作者并没有直接写救灾,却从救灾之前的准备开始写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文章2、3段记载了哪些救灾措施?采取这些措施的原因是什么?●第2、3段用了大量的数据,有何作用?●第4段中,作者给我们展现了赵公的哪些品德?●作者高度肯定越州赵公救灾的做法,其目的是什么?这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三、课后拓展练笔:。
越州赵公救灾记教案

越州赵公救灾记——比救灾更重要的是心系社稷苍生,未雨绸缪一、相关人物曾巩(1019—1083),字子固,南丰(今属江西)人,世称“南丰先生”,北宋文学家。
嘉佑二年(1057)进士,任召编校史馆书籍,直至中书舍人,元丰六年卒于江宁府,谥号“文定”。
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欧阳修“古文运动”的支持者和参与者。
著有《元丰类稿》50卷。
赵公赵抃(biàn)赵抃(1008~1084)字阅道,浙江衢州人。
景祐元年进士,任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势,时称“铁面御史”。
平时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一清如水,长厚清修。
他看到人民安居乐业,就高兴地弹琴取乐;他时常用鹤毛的洁白勉励自己不贪污,用鹤头上的红色勉励自己赤心为国。
累官至参知政事,以太子少保致仕,卒后谥清献,苏轼曾为之作《赵清献公神道碑》。
二、文章脉络中心事件:救灾第1部分(1):写灾前准备第2部分(2、3):写救灾措施第3部分(4、5):写赵公救灾中的品德和救灾措施的意义。
第4部分(6):交代写作缘由三、文本解读第一段翻译:1、熙宁八年夏天,吴越一带遭遇严重旱灾。
九月,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赵公担任越州长官。
在百姓未被饥荒所苦之前,就下发文书询问所属各县:2、遭受灾害的有多少乡,能够养活自己的百姓有多少户,应当由官府供给救济粮的有多少人,可以雇用民工修筑沟渠堤防的有多少处,仓库里的钱粮可供发放的有多少,可以征募出粮的富户有多少,僧人道士有多余的粮食登记在簿籍上实际存在的有多少,让各县呈文上报知州,并且谨慎地作好准备。
思考:本文的中心事件是救灾,而作者并没有直接写救灾,却从救灾之前开始写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明确:(1)对人物进行总体勾画,给读者以总的印象,突出人物品德:遇事从容、严谨精细,具有远见卓识。
同时,从接连七问中也看到了赵公的忧心如焚。
(2)使救灾的记叙更加完整。
第二段翻译:1、州县官吏登记报告,全州孤儿、老人、疾病、体弱不能养活自己的共有二万一千九百多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赵州赵公救灾记(苏教版高二选修) 教案教学设
计
备课人:江苏省板浦高级中学——刘剑平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能大致翻译课文。
2、把握文章将琐事写得富有条理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朗读点拨、引导赏析、感悟、理解、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本文,学习做人的可贵品质。
2、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重要实词和特殊句式。
2、把握文章将琐事写得富有条理的特点。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以历史上的那些清正廉洁著名人物导入。
2、以将琐事写得详略得当、富有条理的文章导入。
二、了解作者。
曾巩(1019—1083)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建昌南丰(今江西南丰)人,汉族,北宋散文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嘉祐二年(1057年)登进士第,儿童时代的曾巩,就与兄长曾布一道,勤学苦读,自幼就表现出良好的天赋。
其弟曾肇在《亡兄行状》中称其“生而警敏,不类童子”,而且记忆力超群,“读书数万言,脱口辄诵”。
嘉祐二年(1057年),39岁的他才考取了进士,被任命为太平州司法参军,踏上了仕途。
翌年,奉召回京,编校史馆书籍,迁馆阁校勘、集贤校理。
熙宁二年(1069年)先后在齐、襄、洪、福、明、亳等州任知州,颇有政声。
元丰三年(1080年),徙知沧州,过京师,神宗召见时,他提出节约为理财之要,颇得神宗赏识,留三班院供事。
元丰四年,神宗以其精于史学,委任史馆修撰,编纂五朝史纲,未成。
元丰五年,拜中书舍人。
次年卒于江宁府。
理宗时追谥“文定”。
曾巩在政治舞台上的表现并不算是很出色,他的更大贡献在于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
曾巩为文主张是接近欧阳修的。
先道而后文,但比欧阳修更侧重于道。
文章写得自然淳朴,自成一家。
首先是论事之文写得纡余委备,委婉曲折,与欧阳修近似。
其次,曾巩文章虽质朴少文,然亦时有摇曳之姿,纵横开合,有如韩愈。
赠序之文,尤有特点。
代表作有《战国策目录序》、《宜黄县学记》、《墨池记》等。
三、初读文本,把握文章内容。
1、学生结合注释了解文本大意。
明确文章的中心事件。
明确:救灾。
2、理清文本思路,用简洁的语言分条概括内容。
明确:
第一部分(1——1):写灾前准备。
第二部分(2——3):写救灾措施。
第三部分(4——5):写赵公救灾中的品德和救灾措施的意义。
第四部分(6——6):交代写作缘由。
四、细读文本,问题探讨。
(一)、研读第一部分,探讨以下问题。
1、自由读文本质疑,师生共同解答,突出重点字词句。
(1)重要字词。
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
当廪于官者几人
可僦民僧道士食之羡粟其几具存
谨其备
(2)重要句子.
○1沟防构筑可僦民使治之者几所?
○2僧道士食之羡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
○3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2、本文的中心事件是救灾,而作者并没有直接写救灾,却从救灾之前开始写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
(1)对人物进行总体勾画,给读者以总的印象,突出人物品德:遇事从容、严谨精细,具有远见卓识。
同时,从接连七问中也看到了赵公的忧心如焚。
(2)使救灾的记叙更加完整。
3、齐读第一部分,再次感受人物品格。
(二)、研读第二部分,探讨以下问题。
1、自由读文本质疑,师生共同解答,突出重点字词句。
(1)重要字词。
故事佐其费于城市效野为给粟之所计官为不足用也
寓于境有是具也为病坊
处疾病之无归者
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
使在处随收瘗之
(2)重要句子。
○1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
○2于城市效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3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
2、第二、三节分别写了哪两件事?
明确:救饥和救疫。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赵公从哪些方面去安排救饥工作的。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怎么样的赵公?
明确:
工作安排:
救饥:(1)忧领粮秩序混乱——男女分开
(2)忧百姓流亡——广设救济点
(3)忧官吏不够——聘离职官员
(4)虑能自食者——令富人开仓
(5)虑需举债者——令富人放债
救疫:(1)忧疾病无归者——为病坊,属人照顾
(2)忧死无葬者——就地安葬
形象:严谨周密、细致深入的工作作风和忧民爱民的品格。
4、第二部分里用了大量的数据,有何作用?
明确:准确有力的介绍了救灾措施,充分的反映了赵公出色的救灾政绩,歌颂了赵公的吏才与品德。
5、作者写旧例(故事)有什么作用?
明确:和赵公的做法形成对比,突出赵公救灾突破常规的做法。
6、第二部分在叙述事件时,是如何处理材料的,这样安排有何妙处?
明确:有详有略的安排材料。
详写了“救饥”的考虑和安排,这样更能突出赵公忧民爱民的品德,更能突出赵公精细严谨的组织才能。
略写了“救疫”,因为有医者司其职,非政治家所长,所以略写。
有详有略的记叙,使行文简练,重点突出。
7、齐读第二部分,再次感受人物品格,体会作者安排材料的巧妙之处。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七、板书。
赵州赵公救灾记
灾前准备:遇事从容严谨精细远见卓识
增强记叙的完整性
忧领粮秩序混乱——男女分开
忧百姓流亡——广设救济点
救饥忧官吏不够——聘离职官员
(详)虑能自食者——令富人开仓严谨周密、细致深入
救灾措施虑需举债者——令富人放债
的工作作风
忧疾病无归者——为病坊,属人照顾
救疫忧民爱民的品格
(略)
忧死无葬者——就地安葬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上节课所讲内容导入。
二、细读文本,问题探讨。
(一)、研读第三部分,探讨以下问题。
1、自由读文本质疑,师生共同解答,突出重点字词句。
(1)重要字词。
法,廪穷人公一以自任有上请者
或便宜多辄行
蚤夜惫心力不少懈民不幸罹旱疫死者殆半公所拊循
所以经营绥辑委曲纤悉足以示天下治世
予故采于越乐为之识其详
(2)重点句子。
○1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以累其属。
○2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
○3天子东向忧劳,州县推布上恩,人人尽其力。
○4所以经营绥辑⑥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
○5民病而后图之,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矣;不习而有为,与夫素得之者,则有间矣。
○6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3、齐读第四节,思考此时作者给我们展现了赵公的哪些品德?
明确:不怕承担责任;不惜功名利禄;为救灾公而忘私。
4、自由读第五节,思考作者是不是还继续记叙救灾事件和赵公其人呢?
明确:作者针对事和人发表议论,阐明文章主旨。
5、找出本段的关键句。
明确: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
6、作者用什么方法来阐明文章主旨的,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是什么呢?(找出文中句子)
明确:对比。
(民病而后图之,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矣;不习而有为,与夫素得之者,则有间矣。
)
意图: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小结:作者一方面评价了赵公救灾措施的意义,也是赵公匡世济民、推利天下的政治理想,同时是曾巩毕生所追求的民本思想。
7、齐读第三部分。
(二)、研读第四部分,探讨以下问题。
1、结合注释自由读第六节,学生质疑,师生共同释疑。
(1)重点字词
致仕家于衢可师者
(2)重点句子
○1其直道正行在于朝廷、岂弟之实在于身者,此不著。
○2著其荒政可师者,以为《赵州赵公救灾记》云。
2、文章结尾交代了写作的缘由,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既概括地介绍了赵公其他方面的品质、修养,又给读者以思考的余地,具有无尽的余味,是一种很巧妙的写作手法。
3、齐读第六节。
三、总结全文。
本文通过一次救灾过程的叙述,为封建时代的一位清官树碑立传,也留下了一份古代荒政的珍贵资料。
四、归纳文章写作特点。
1、以史家的笔法有详有略的叙述。
2、在叙事中表现人物品德。
3、对比手法的运用。
4、纡徐曲折的笔法。
五、布置作业。
六、板书。
赵州赵公救灾记
一以自任,不累其属——不怕承担责任、不惜功名利禄赵公救灾中的品德事细巨必躬亲
多出私钱为救灾尽心竭力公而忘私
皆公力
匡世济民
救灾措施的意义
(议论)对比
推利天下
交代写作缘由:概括补充介绍余味无穷
第 11 页共 11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