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社会少子化的考察

合集下载

日本人口少子化趋势及影响研究

日本人口少子化趋势及影响研究

日本人口少子化趋势及影响研究
日本的少子化已经成为日本政府面临的严峻问题。

2005年,日本首次出现出生人口数低于死亡人口数的人口减少现象,这标志着日本开始进入人口减少社会。

少子化的持续,将使人口减少的速度加快,到21世纪中期日本总人口将不足
1亿,2100年的总人口可能还不到现在的一半。

同时人口老龄化程度也会继续恶化,不久的将来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三分之一的极端“少子高龄社会”将要到来。

迅速减少的人口,不仅给产业经济、社会保障等方面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而且也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本文着力于日本少子化问题的研究,分析了日本少子化问题产生的原因、少子化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整理、分析了日本政府应对少子化问题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并通过国际间的比较,对现阶段
少子化对策的效果进行了评述,以期给予其他国家一些启示。

对日本少子高龄化社会的认识及措施

对日本少子高龄化社会的认识及措施

对日本少子高龄化社会的认识及措施【摘要】日本少子高龄化的出现非常令人担忧,因为这个问题涉及的不仅是劳动力等的问题,而是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存亡问题。

本文对日本少子高龄化社会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搜集了一些调查数据,用以明示日本少子老龄化问题的严俊性。

接着对日少子老龄化现象带来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分析了这种现象带来的不良后果。

最后对于应对这种现象的对策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日本社会,少子高龄,社会发展,重视,措施目录对日本少子高龄化社会的认识及措施 01.日本社会少子高龄化的现状 02.日本少子高龄化带来的影响 (1)2.1“少子高龄化”会导致劳动力不足 (1)2.2导致日本经济潜在增长力降低 (1)2.3日本社会的养老形势日益严峻 (2)2.4国内看护人员严重不足 (2)2.5部分城市人口过少 (2)3.解决日本少子高龄化问题的措施 (3)3.1制定措施鼓励生育 (3)3.2加强对老年人方面的投入 (3)3.3充分发掘社会人员的工作能力 (3)3.4建立专门机构研究解决问题 (4)小结 (5)参考文献 (5)日本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活条件的改善, 几乎直接地导致少子化, 少子化急速进展进而加速高龄化, 招致人口急遽减少, 人口高龄化和低出生率的同时存在,使日本人口结构明显老化。

日本少子高龄化问题已经对日本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等产生不良影响,目前已引起日本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通过调查分析不断提出了解决措施,但是人口这个问题是个长期的系统工程,目前日本的少子老龄化问题有所缓解,但依然问题很多。

本文对日本少子高龄化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希望对共同研究这方面的问题有所裨益。

1.日本社会少子高龄化的现状目前在日本关于少子化的问题还仅仅处在一个议论状态,比如在人口减少的情况下如何提高人口的素质,提高生产率等等。

而尚未出台带有根本性的对应措施。

现任首相在担任官房长官时曾指出,政府内的共识是“从其他国家的实例中可以看出,似乎没有遏制少子化的有效政策”。

日本少子化趋势分析

日本少子化趋势分析

日本少子化趋势分析[摘要] 当代日本,在成为经济强国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社会问题。

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率的大幅度下降导致了日本人口结构的少子化趋势日益突出,已经严重困扰着日本社会的发展。

本文通过论述日本少子化的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分析了少子化带来的诸多负面影响,提出解决少子化现象的对策,为我国少子化问题的研究提供必要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日本少子化生育率一、日本少子化的现状维持人口长期稳定的合计特殊生育率(一位女性一生所生的孩子数)称为人口置换水平,标准的人口置换水平是2.1。

少子化是指一国的出生率长期低于人口置换水平。

2007年,日本15岁以下的儿童数为1738万人,男孩占51.2%,女孩占48.8%.,比上年总共减少大约14万人。

目前,日本15岁以下儿童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仅为13.6%,而同期中国为21.5%,美国为20.7%,韩国为19.1%。

日本少子化趋势加速又直接加快了人口的老龄化,招致人口急速减少。

对于日本来说,其出生人口的变动是从二战以后开始的。

1945年其最高出生人口为269.7万人,随后逐年减少。

至1957年出生人口数为156.7万人。

但在1967年至1974年间的人口出生高峰期,其人口数又有所上升,但过后又开始下降,1980年出生人口数为157.7万人,2000年下降为119.1万人,2009年为106.9万人,预计到2050年日本的总人口将从2000年的1.269亿减少至1.005亿,届时0-14岁人口的比例将从2000年的14.6%下降至10.8%。

二、日本少子化的原因(一)婚育观念的改变日本的少子化现象与男女青年的晚婚、不婚和婚后不愿生育的倾向有很大关系。

日本女性的高学历化和从事薪金职业人数的增加导致了其晚婚的观念。

日本女性的平均结婚年龄从1950年的23岁上升为1998年的26.7岁,其第一次生育的平均年龄为27.8岁。

晚婚化一方面引起育龄妇女有配偶率下降,另一方面引起已婚妇女的生育率下降。

浅析日本少子化现象及其产生根源

浅析日本少子化现象及其产生根源

浅析日本少子化现象及其产生根源作者:温鑫玉来源:《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2014年第11期摘要:少子化现象是日本政府急需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

少子化现象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变得日益严重,这对日本经济、社会影响十分深重,甚至影响到日本民族存亡与兴衰。

以下,本文将对日本少子化现象及其产生根源进行深入分析,希望能对解决问题有所帮助。

关键词:日本;少子化;现状;产生根源;在当今世界的许多国家都出现了人口少子化问题,特别是发达国家以及一些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发展中国家,少子化现象的出现对社会结构、经济模式的合理完善存在着威胁。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的经济飞速发展,与此同时,其人口问题也慢慢展现出来。

从七十年代开始,日本少子化现象开始受到政府的重视,到了九十年代,日本政府开始正式把少子化问题当作重要问题来解决。

但在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日本少子化问题仍旧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反而变得更加严重。

近年来,日本人口少子化问题给日本经济与社会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这引起了社会学者的普遍关注,以下本文将对日本少子化问题现状、产生根源与社会影响做深入分析,以望对少子化问题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一、少子化问题现状所谓少子化问题,是随着经济飞速发展,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的人口问题。

存在少子化问题的国家,其新一代人口增加的速度大大低于老一代人口死亡的速度,导致人口总数不断减少,因而老龄化问题也相应的出现。

少子化问题也意味着总人口中高龄人口的比重逐渐增加,年轻人口比重逐渐下降的趋势。

近些年来,由于日本少子化现象趋于严重的现状,日本政府与社会学者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也颇为深入。

从日本总务省的统计中,我们可以用数字来说明日本少子化问题的严重性:截至2010年8月1日,日本15岁以下的儿童一共有1747万人,占总人口比例的12.9%,比2009年少了16万人,而人口这一下降趋势已持续了30年之久。

据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推测,日本少子化现象仍将持续,而且有严重的趋势。

日本少子化发展态势及对策

日本少子化发展态势及对策

日 本 研 究二○○一年第三期日本少子化发展态势及对策天津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 史丽华 在刚刚过去的20世纪里,日本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同时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急剧的人口变动。

少子化(出生率低)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此后日趋突出,严重困扰着日本社会。

出生率低下,不仅仅是人口结构的问题,同时也是社会性问题。

本文就日本出生率的变化及其原因,社会各界所采取的对策进行分析。

一 日本人口与其他发达国家一样,经历了高出生率到低出生率的过程。

据厚生省“人口动态统计”,在战后初期出现了出生率急剧上升的状况。

1947年达到顶峰,为34.3‰,这就是所谓的“婴儿出生高峰期”,新生儿大约为270万人。

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的平均出生率分别为20.9‰、17.5‰和17.7‰。

80年代以后出生率大幅度下降,1980年为13.6‰,1985年11.9‰,1990年10.0‰,1995年9.6‰,2000年降为9.5‰。

由于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率也呈下降趋势。

1980年人口增长率7.8‰,1990年为3.3‰,①世纪之交已接近零增长,为1.1‰。

② 从总和生育率来看,战后初期日本妇女的总和生育率为4.32,70年代降至2.14,90年代初降到1.50上下。

1999年降至1.34。

一般认为,为维持人口的稳定,总和生育率必须达到2.1。

由此看来,日本的总和生育率已低于人口再生产所需的数值,也就是说,生育水平低于人口的替代水平。

日本人口出生率低,儿童人口占总人口比率的逐步下降,严重困扰着日本社会。

据日本厚生省的社会保险人口问题研究所1997年预测,日本的人口出生率这样低水平持续下去,人口缓慢增长的势头可以延续到2007年,之后人口总量将从增势转为减势,这意味着日本将进入“人口减少社会”。

日本人口的持续低速增长,对日本人口结构及社会经济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1)对消费市场、行政需求的影响。

对日本少子高龄化社会的认识及措施

对日本少子高龄化社会的认识及措施
扩大托育服务
政府提供普惠性的托育服务,解决年轻夫妇的后顾之忧,鼓励其生育。
01
02
03
建立养老体系
政府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养老体系,包括养老院、敬老院、老年公寓等,满足不同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提供医疗服务
政府加大对老年人医疗服务的投入,提高老年人医疗保障水平,方便其就医。
推广智能养老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推广智能养老服务,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减轻其家庭负担。
养老服务的建设
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
实施社会救助
政府对生活困难的老年人提供社会救助,保障其基本生活权益。
增加就业机会
政府加大对就业扶持力度,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其经济收入。
完善保险制度
完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确保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保障。
日本政府应对少子高龄化的政策与实践
04
社会影响
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日本社会的人口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社会价值观和家庭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家庭规模逐渐缩小,家庭功能逐渐弱化。
文化影响
少子高龄化现象对日本文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传统的家族观念逐渐淡化,代际关系发生变化,社会文化面临着新的挑战。
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需要尽快解决。随着少子高龄化现象的加剧,日本社会面临着劳动力短缺、社会保障压力增大、文化价值观念变化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以保障社会的稳采取综合政策
应对少子高龄化需要政府采取综合政策,包括鼓励生育、支持家庭和改善老年人福利等方面。这些政策需要相互协调,以实现全面的人口均衡发展。
重视教育和职业发展
教育和职业发展是影响年轻人推迟结婚和生育的重要因素。政府应该提供更好的教育和职业发展机会,以促进年轻人的发展和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

日本:少子化已成“静默发生的紧急状态”

日本:少子化已成“静默发生的紧急状态”
比例 也 将 从 2 0 1 0 年的 l 3 . 1 %减 至 9 . 1 % 。
与 此 同时 , 预计 l 5到 6 4岁 的适龄 劳 动人 口数量

卫 墓基 ● - “ ▲▲工卫
子育芒 教育 金 b ' U寸 5
岁的人 口减少将格 外明显。 日本新生儿 出生率逐年下 降的趋势 , 反 映出 日本 国 民人 口结 构本 身 已发生深 刻变化。0到 l 4岁的人 口数
量 己从 2 0 1 0年 的 1 6 8 4万 人 , 下 降到了 2 0 1 5 年的 1 5 0 0
GL BAL e d u c a t i o n
日本 “ 2 0 1 8年 问题 ” 出现的根源在于 少子化 问题 。所谓 少子化 , 简单 地说 , 是指生育率 下降 , 造成幼年人 口 逐渐减 少的现 象。更科学的说法 , 是指一国 1 5至 4 9岁 的女性一生预计 生育数量 , 即该 国女性 的 “ 合计特殊 出生 率” , 长 期低于 世界 发达国家人 口置换水平的社会现象。 目前 , 世界发达 国家的人 口置换率维持在 2 . 1的水平 , 若 长期低 于这一数 字 , 则表 明该国存在 少子化 问题 。人 口学 家指 出 , 任何一 个国家 的出生 率如果低于 1 . 5 , 那就应 该划 归到超低 出生率 水平的范围内。 现如今 , 少子化 问题在 不少国家都存在。 亚洲除 了 日本外 , 韩 国、 新加坡、 中国的大陆和香 港及 台湾地 区, 也 都 受少子化 困扰。欧洲 的意大利 、 西班牙 、 德 国、 乌克 兰、 俄 罗斯 、 英国、 法 国, 以及美洲 的加拿大等 , 也都 出现婴 儿 出生率低于 人 口置换 水准 的现象。 少子化会 对教育产生 巨大 的冲击 , 比如 : 并班 、 减班 、 并校 、 废校 、 超额 教师、 无教职 师资 、 代课普遍化、 小班制 盛行 、 师生 关系紧张 、 教 师兼行政 等。那 么, 教 育应 当如何 应对 少子化带来 的 中 击呢?我 们来看看 日本、 韩 国和 中国台湾 是怎么做 的。

日本少子高龄化的现状、成因及其社会的影响分析(论文)

日本少子高龄化的现状、成因及其社会的影响分析(论文)

日本少子高龄化的现状、成因及其社会的影响分析近年来,在日本一直流行着“少子高龄化”这一说法,即“出生婴儿减少,老年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加”。

这一现象自20世纪70年代就已出现,且愈演愈烈,不仅仅在医疗、福利、养老金等社会保障方面,而且在经济成长、产业的良性发展等方面也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已成为日本政府和国民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文章从少子高龄化的现状、成因、社会影响等三方面,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一、少子高龄化的现状一般认为,当一个国家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7%的时候,被称为老龄化社会,如果这一比例再翻一番,超过14%的话,就被称为老龄社会。

日本从1994年就进入了老龄社会,目前是世界上老龄化现象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走在日本的街头,老年人的痕迹随处可见,显然,日本是一个老龄化非常明显的国家。

超过65岁的人在日本的总人口中比例已经超过了20%,也就意味着每5个人当中就有一个老年人,于是,在街上你可以看到,开出租车的都是老年人,上下班高峰时,地铁里头发花白、西装笔挺的老年人与年轻人一样步履匆匆;在乡村,田地里开着拖拉机往来耕作的人往往也是老者居多。

种种现象会让每一个在日本生活的人觉得:原来少子高龄化问题就在身边,而且越来越严重。

我们来看一些数据,2009年5月29日内阁府公布发表了《平成21年版高龄化社会白皮书》,书中指出:截至2008年10月,日本的总人口达1亿2千769万人,其中未满15岁的儿童人口约1740万人,占全体人口总数比例的13.6%,65岁以上的高龄人口达2822万人,高龄者占总人口的比例达22.1%,也就是说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老年人,高龄化比例比上一年提高了近一个百分点,再次刷新了历史记录。

统计还显示,越是高龄,女性人口越多,其中,65岁到74岁的前期高龄者约1500万人,其中女性比例比男性多出大约88万人,75岁以上的高龄者多出大约1270万人,其中女性比男性多317万人,白皮书还对日本未来社会进行了预测:大约到2020年,日本的后期高龄者将超过前期高龄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旨
本文では、日本少子化の現状、原因、影響、対策と未来の予測をめぐって論じている。

日本は1997年から少子化社会になった。

現在、その状況は依然として厳しい。

出世率低下の原因はさまざまな要因があると考えられる。

子育てに対する負担の増大が一番の理由である。

そして経済的不安定の増大になってしまう場合も多い。

出世率の低下については、子供は将来の消費者であるとともに生産活動を支える労働者でもある。

経済活動の基礎となる労働力供給の減少は投資や貯蓄を減らし長期的に所得の向上を抑制する大きな影響がある。

また、若い世代の意識の変化を伴って生じることも大きな問題である。

少子化問題を解決するために、日本政府は自分なりの方法を提出している。

一方、少子化社会に対応した社会保障制度の改正と経済政策の研究に取り組んでいる。

そして、少子化は今後も進展するため、日本厚生労働省では医療制度改革の検討が続いている。

キーワード:日本社会;少子化;影響;対策
摘要
本文是从围绕少子化的现状,原因,影响,对策以及未来的预测来论述。

日本在1997年进入了少子化社会。

少子化问题尤来已久,但是状态依然很严重。

考虑出生低下的原因有多种多样的。

抚养孩子的负担感增加是最重要的理由,而且,经济不安定的情况增多。

随着出生率的低下孩子作为消费者的同时,也是支持生产的劳动者,作为经济活动基础的劳动力供给的减少同时导致投资和储蓄的减少。

就会造成长期经济的抑制,而且随着年轻一代思想的变化成为了重大的问题。

为了解决少子化问题,日本政府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对策。

首先,对应少子化社会改正社会保障制度并且重新研究经济政策。

而且,为了少子化问题的进展,日本厚生劳动省的医疗制度改革将持续进行下去。

关键词:日本社会;少子化;影响;对策
目次
要旨 (Ⅰ)
摘要 (Ⅱ)
目次 (Ⅲ)
はじめに (1)
1.少子化の現状 (1)
1.1少子化の定義 (1)
1.2少子化の現状 (1)
2.少子化の原因について (2)
2.1未婚化と晩婚化現象 (2)
2.2若い世代の意識の変化 (3)
2.3経済的不安定の増大 (7)
3.少子化がもたらした影響 (8)
3.1経済への影響 (8)
3.2社会保障への影響 (9)
3.3子供についての問題 (9)
4.日本政府が少子化についての対策 (10)
5.未来の予測 (10)
おわりに (11)
参考文献 (12)
感謝の言葉 (13)
はじめに
近年、日本の出生率は急激に低下し、合計特殊出生率は昭和40年代にはほぼ2.1程度で安定していたが、平成7年には現在の人口を将来にわたって維持するのに必要な水準である2.08を大きく下回る1.42となった。

このままの状態が続けていくと、日本にとって少子化問題は、政府の課題として今後大きな社会問題になるのではないだろうか、なぜ日本の子供は少なくなってきたのか、そして日本政府はどんな対策を打ち出したらいいのかを考えることになる。

1. 少子化の現状
1.1 少子化の定義
少子化とは、文字通りに出産率が下がり、幼年人口が減ったという現象である。

世界衛生組織によって、女性が一生に生む平均の子供の数である合計特殊出生率が年につれて增えている。

この数値は長期的に人口を維持できる水準(人口置換水準)の2.08よりかなり低いという場合は少子化であると定義されている。

合計特殊出生率とはひとりの女性が15歳から49歳までに生むと推測される子供の数である。

日本はもう少子化社会になった。

1.2少子化の現状
日本総務省統計局の「国勢調査」による人口及び「人口推計」によると、下のグラフ図1の通り子供の割合は13.3%で、36年連続の低下ということがわかった。

(平成17年,公元2005年)
総務省統計局資料「国勢調査表」
このグラフを読むと、昭和25年に子供の割合は総人口の3分の1を超えていたが、第1次ベビーブーム期(昭和22年~24年)の後、出生児数の減少を反映して低下を続け、昭和40年には約4分の1となった。

その後、50年から再び低下を続け、平成7年には0-14歳の人口の割合(16.0%)を下回って(13.8%)となり、平成22年は13.3%過去最低となった。

なお、子供の割合は昭和50年から36年連続して低下している。

2. 少子化の原因について
2.1未婚化と晩婚化からの影響
日本では、子供は男女が結婚してから生まれる場合が大半であるので、結婚しない人たちの割合が増加すれば、子供の出生数に影響を与えることになる。

20代後半から30代の未婚率をみると、1970年代頃まで安定した率で推移していたが、70年代頃から上昇傾向が顕著となっている。

下の総務省統計局「国勢調査報告」(平成17年,公元2005年)によると、1975年に25-29歳の未婚男性では48.3%で、2005年に71.4%になり、25-29歳の女性では20.9%で2005年に59.0%となっている。

出生率低下の原因として、未婚化の進展が主な理由として指摘されるようになってきた。

2.2若い世代の意識の変化
現在の若者たちが結婚したくない大きな理由は家族と一緒に住んでいると、部屋代はかからないし、食事の準備や洗濯物も親にしてもらえるので、経済的に楽だというものである。

給料はほとんど自分のために使っている
ので、まだ結婚するつもりはないと考えている。

(彦根市次世代育成支援行
動計画)そして、仕事や子育てを両立できる環境整備の遅れや高学歴化働く女性の増大、とくに若い世代の女性の労働力率が上昇してきた。

若者の結婚観やライフスタイルが変わってきたことである。

図1は女性の各歳の出生率を示している。

(2010年)すなわち、
出生率上から見れば、1940年から2009年まで日本女性の出生率は
0.3ぐらいから、0.1ぐらいまで下がってきた。

年齢上から見れば、日本女性の出産年齢は25歳から30歳に推移してきた。

つまり、子供を作ろうと考える女性の年齢は三十代ぐらいだった。

などのことが分かる。

図1 各歳出生率の推移
(データ出所:国立社会保障・人口問題研究所『人口統計資料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