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民俗研究课程笔记整理

合集下载

民俗研究课程提纲

民俗研究课程提纲

民俗研究课程提纲一课程设置目的:1.通过认识和学习民俗研究的主要理论、流派及其研究方法,增长见识,活跃思维,开拓思路。

2.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希望增强学生的理论应用和分析能力。

二参考书目:1.阿兰·邓迪斯《西方神话学读本》,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2.孟慧英《西方民俗学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

3.史宗《20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

4.朱狄《原始文化研究》(第四章,神话和神话学),三联书店,1988年。

5.王娟《民俗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6.王娟、仲林《东方神话经典》,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

7.袁博、钟健《西方神话经典》,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

三考查方式和要求:1.考查方式:小论文。

尝试运用所学过的一种或几种理论对某种民俗事项(神话、故事、传说等)进行分析。

字数2000字以上。

30%闭卷考试。

70%2.课程要求:本课程教材为主讲老师自编,所以学生一定要注意做好课堂笔记,作为期末复习考试的参考。

熟悉以下民间文学作品:《小红帽》、《狼外婆的故事》、《洪水神话》、《俄狄浦斯的故事》、《灰姑娘的故事》、《中国四大民间故事》等。

课前一定要认真阅读主讲老师布置的阅读材料。

鼓励学生参加课堂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四课程进度:3月3日:课程介绍,绪论10日:太阳神话理论(比较神话学)17日:进化论学派(人类学派)24日:神话—仪式学派(1)31日:神话—仪式学派(2)4月7日:功能主义理论14日:结构主义理论(1)21日:结构主义理论(2)28日:精神分析理论(1)5月5日:精神分析理论(2)12日:分析心理学19日:口头程式理论26日:女性主义理论6月2日:表演理论9日:答疑6月16日:考试,交作业截止日期。

中外民俗课程总结

中外民俗课程总结

中外民俗课程总结一、课程概述中外民俗课程是一门涵盖了世界各地民俗文化的研究课程。

通过这门课程,我深入了解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传统习俗、民间信仰、生活礼仪以及民间艺术等,不仅拓宽了视野,还增强了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二、课程内容与学习体会1. 传统习俗:课程中,我了解到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独特习俗,如印度的洒红节、西班牙的番茄大战等。

这些习俗虽然在我们看来可能有些奇特,但它们却是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的尊重。

2. 民间信仰:通过学习,我认识到民间信仰在许多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例如,非洲的伏都教、东南亚的妈祖信仰等。

这些信仰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还是维系社区、家族和个体的重要纽带。

3. 生活礼仪:中外民俗课程让我了解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如何通过各种礼仪来表达尊重和谦逊。

例如,日本的茶道、英国的下午茶文化等。

这些礼仪不仅体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尊重,也体现了对人的尊重和关心。

4. 民间艺术:这门课程还让我领略到了世界各地的民间艺术之美。

从印度的泰姬陵到非洲的面具艺术,再到中国的剪纸和年画,这些艺术形式都以其独特的方式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美的追求。

三、课程收获与展望通过中外民俗课程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文化多样性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我们应该尊重并欣赏这些差异。

此外,这门课程还让我对跨文化交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有助于我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好地融入不同的文化环境。

展望未来,我希望能够进一步深入研究世界各地的民俗文化,探索更多文化交流的机会。

同时,我也希望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民俗学笔记——精选推荐

民俗学笔记——精选推荐

一、什么叫文化?文化是人类主动适应环境的生存手段。

二、文化与人的关系1、人既是创造文化的主体,又受文化的制约2、人的行为观念是文化模式的产物三、文化的结构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四、民俗与民俗学的诠释(一)民俗:即民间风俗习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人民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二)民俗学:研究民间生活的学问,即通过对民俗事项的收集、调查以及整理、分析等方式来探求民众生活特点及形成、演变规律的科学。

五、从本尼迪克特(女)的《菊花与刀》来理解“民俗与民俗学”1、《菊花与刀》简介背景:二战末期,法西斯失败成定局,为美国对日本的处置、决策提供依据内容:通过文献、搜集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式,从大量的日本生活习俗中分析出日本民族性格的双重性。

日本民族性格的矛盾性:谦卑、谨慎、好学、插花、整洁;顽固、武士道、军国主义、男权、德日对二战的不同态度2、《菊花与刀》对日本民族性格的分析人生观:等级森严、安守本分、绝对服从、效忠无条件伦理观:名誉至上、蒙恩沉重、报恩义务日常行为:粉饰、雕琢与追求自然本性谨慎、礼貌、敏感、整洁、精致、放浪、色情文化基调:耻辱文化;依靠外在的规范和强制性手段来清除耻辱报仇雪恨、洗雪污名;罪恶感文化(美);依靠道德、内心的反省来约束自己的文化精神至上:攻不下的富士山——以经济发展来消除民族耻辱教育习俗对日本民族性格的影响——老幼宽、青壮严、“U”儿童养育:婴儿的排泄训练、喂养、洗澡、逗弄、溺爱、家庭等级制度森严、男尊女卑、忠调、绝对服从及各种校规校训技能的严酷训练;6岁前后这种极度的反差教育习俗形成菊花与刀的矛盾性格补充~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中国人:植物性格(古典世界的阿波罗式)文化行为:安土重迁、固本守己、叶落归根西方人:动物性格(现代世界的浮士德式)文化行为:冒险、开拓、冲突、四海为家3、《菊花与刀》的评价与影响(1)客观、公正、分析深刻(2)获得了学术界(包括日本学界)的称赞4、《菊花与刀》对民俗和民俗学的启示(1)民俗①民俗文化浇铸了当地人共同的生活模式和思维习惯,故民俗并非是一种无足轻重的谈资,它往往折射出一个民族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传统文化心理②民俗文化始终伴随着人的社会过程,并非是僵死的遗存物,而是较稳定的语态传承与群体的日常行为模式之中(2)民俗学①民俗学不仅是一门历史的学问,也是一门现代的学问②民俗学并非研究和调查“原始落后”社会的民俗文化,也研究发达社会的民俗文化③民俗研究不仅仅为搜集某些风俗习惯,不能停留在描述分类层次,而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以贵州安顺的老汉族为例)④民俗研究应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不能猎奇也不能有优越感⑤民俗研究还应具有文化相对论的眼光,力求从主客位相结合的角度作客观公正的分析⑥在方法上:文献与田野调查结合获取资料,运用文化比较分析其文化结构、功能及本质特征等六、民俗学的产生、发展及学科理论(一)民俗学的产生及其发展1、背景(1)渊源: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14——18世纪)(2)浪漫注意和民族主义思潮(18——19世纪),催生了知识界对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视2、德国——民俗学的摇篮先驱:格林兄弟1812 《儿童与家庭故事集》渊源:赫德尔为代表的浪漫注意,沦为拿破仑帝国统治之下拿破仑执政(1799——1804)拿破仑帝国(1804——1814)宗旨:唤醒民族意识内容:展开对民间口头文化的整理与研究评价:重视民间文化的3、英国——民俗学的故乡诞生标志:1846年英国考古学家威廉·汤姆斯提出用“Folklore”代替“民间古俗”代表人物:弗雷泽《金枝》,缪勒,安德鲁·郎,泰勒,高馍,柯克斯评价:以人类学古典进化论为理论武器4、法国——摇摆于英、德两大传统之间(1)19世纪初、中期受德国民俗学影响将民间诗歌当作民族精神的体福瑞尔1824《现代希腊民歌》(2)19世纪末,受英国人类学派民俗学影响《通过礼仪》范吉纳普5、北欧诸国——与民族主义相伴民俗学苏格兰、瑞典、挪威、丹麦民俗学特点得到政府的支持:享有较高学术地位;作为许多大学专业课程;致力于民俗档案馆和博物馆、专业机构的建设被成为“国学”的芬兰民俗学孕育于18世纪至19世纪30年代民俗学之父隆诺特出版芬兰史诗《卡勒瓦拉》;芬兰民俗档案、民俗博物馆、民俗村拥有世界一流水平杰出代表科龙父子的贡献执教于赫尔辛基大学66年使芬兰成为世界民俗学研究中心开创了历史地理研究方法使田野作业方法在民俗学中制度化6、美国——民俗学学科建设的典范1970年以后,以大学为基地,成为什件儿民俗学新研究中心柴尔德:使哈弗成为美国早期民俗学的基地纽厄尔:筹建国民俗学会,编辑民俗学杂志7、日本——引介西方与推陈出新代表人物:柳田国男(20世纪30年代)贡献:西方民俗学本土化,致力于乡土研究创立多种研究方法“一国民俗学”重出立证法,民俗资料的三部分类(二)民俗学的学称定位具有交叉学科性质,与考古学、语言学、宗教学、哲学等有一定关系,与历史学、文化类学、社会学等密切相关(三)民俗学学科转型与发展趋势1、相邻学科研究方法借鉴,拓宽了学术视野2、再多学科的交流与碰撞中,实现了学科的现实转型(1)实现了民俗文化时间性和空间性的结合(2)将“地方感”纳入各种社会环境中综合考察(3)由民俗文化客体研究向主体研究转型3、学科理念日益成熟和多元4、在保护民族传统上学科优势日益凸显,故任重而道远七、中国民俗学的产生(一)背景1、中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民间风采,积累了丰厚的民俗文献2、清末民初时期,近代知识界“保种保国”、“富国强民”的民族自救和思想启蒙运动。

《民俗学概论》课后题总结

《民俗学概论》课后题总结

《民俗学概论》课后题总结民俗理论:1民俗的基本特征2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的关系3民俗的社会功能4举例说明什么是民俗的类型性或模式性5民俗的集体性6简述民俗的传播方式7简述历史上对民俗概念狭义理解的四种学说。

8简述民俗学的学科体系。

9简述民俗的生活性与历史性的关系10简述学习民俗学的多种实用价值。

11民俗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什么?12解释民俗的“民”是什么,并对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评述。

13谈谈民俗的稳定性和变异性之间的关系14物质民俗研究的对象、范围和方法。

15民俗学与社会学的关系16拟议中的中国民俗学学科体系应包括那几个方面的内容?17结合你所居住的区域或你所属的民族所存在的节日习俗谈谈民俗的社会功能18何为民俗?人们对民俗的一般理解有哪些?你心中的民俗概念是什么?19中国古代民俗有哪些显著特点?20当代中国民俗学学科有何特点?你怎样看待民俗学的学科前景?21谈谈民俗志在民俗学中的作用?22简述民俗的独立学科性质物质生产:1举例说明交通运输行业习俗的差异与行业特点之间的关系2什么叫农业民俗,具体包括哪些内容3简述物质生产民俗的特征。

4简述工匠民俗的三个特点5坐商的主要特点物质生活:1饮食习俗的主要类型与内容2服饰民俗中的求吉心理3简述风水观念的基本内容及其文化与心理涵义。

4简述中国民居建筑的民俗特点。

5简述服饰发展的四个阶段6简述服饰构成的要素。

7商的交易的主要民俗形态8民族服饰所体现的社会观念有哪几个方面?9服饰构成要素的变化与服饰承载观念变化的关系10试举例说明民居建筑试如何反映民族传统观念的。

社会组织:1什么是宗族?宗族组织民俗的特征?2为什么说庙会可谓是社区文化的大展示3家族祭祀的功能4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宗族是基本的社会单位吗?为什么?5简述宗族组织的民俗要素?6我国家产继承的基本类型岁时节日:1节日习俗与灵魂崇拜的关系2岁时民俗是怎样形成的?它有什么特点?3节日风俗的发展与演变主要受哪些因素所影响4简述传统节日民俗的特点5民间组织对传统节日的作用。

民俗相关知识点总结大全

民俗相关知识点总结大全

民俗相关知识点总结大全一、民间信仰民间信仰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一种对于神灵、鬼神、祖先等超自然存在的崇拜和敬畏。

不同民族和地区有着不同的信仰对象和仪式,例如中国的儒教、道教、佛教、民间信仰等,欧洲的基督教、希腊神话等。

民间信仰体现了人们对于未知事物的探索和渴望,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观念和生活状态。

二、节日庆典节日庆典是人们在特定的日期或时刻为了纪念某个历史事件或人物而举行的一种文化活动。

不同的节日庆典反映了当地的历史传统、宗教信仰、生产生活等方面的特点。

例如中国的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西方的圣诞节、复活节、感恩节等。

节日庆典是人们欢聚一堂、共庆盛会的时刻,也是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

三、婚嫁葬礼婚嫁葬礼是人们生命中重要的仪式,也是民俗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不同的民族和地区有着不同的婚嫁葬礼习俗,这些习俗体现了人们对于婚姻、生育、死亡等问题的态度和观念。

例如中国的结婚仪式、婚礼习俗、丧葬仪式等,西方的婚礼仪式、葬礼习俗等。

婚嫁葬礼的习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和道德观念。

四、饮食习俗饮食习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对于食物的选择、烹饪、用餐等方面的规范和习惯。

不同的民族和地区有着各自独特的饮食习俗,例如中国的饺子、炸酱面、火锅等,日本的寿司、意大利的披萨、法国的鹅肝等。

饮食习俗反映了当地的生态环境、生产方式、饮食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服饰礼仪服饰礼仪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于穿着、打扮、礼仪等方面的规范和要求。

不同的民族和地区有着不同的服饰礼仪,例如中国的汉服、旗袍、长袍马褂等,西方的西装、礼服、制服等。

服饰礼仪反映了人们对于自身形象、社会地位、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关注和追求,也是民族风格和身份认同的重要表现形式。

总的来说,民俗学涉及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是对于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也是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反映和记录。

通过对民俗学的研究和传承,可以加深人们对于自身文化传统的认识和理解,也可以促进不同民族和地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民俗历史知识点总结

民俗历史知识点总结

民俗历史知识点总结民俗是指习俗、风俗、节庆和民间艺术等多种形式的社会行为和文化传统。

它包含了人们在生产、生活、劳动和交往中所遵循的规范和习惯,一定程度上也表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传统和文化。

在中国,民俗的历史悠久,包括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如宗教信仰、祭祀习俗、婚嫁礼仪、节庆庆典、民间传说等等。

下面就对民俗历史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介绍。

一、宗教信仰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是中国民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中国有许多宗教,如儒教、道教、佛教等,这些宗教信仰影响着中国古代人们的信仰观念和生活方式。

儒教强调仁爱和礼法,影响了中国人的礼仪和道德观念;道教注重修身养性、追求长生不老,影响了中国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佛教则强调解脱和慈悲,影响了中国古代人们的宗教仪轨和世俗行为。

这些宗教信仰的影响,形成了中国古代宗教的一系列民俗活动和仪式,如祭祀、庙会、观音会等,构成了中国的宗教民俗。

二、祭祀习俗祭祀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宗教仪式,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民俗活动。

中国古代的祭祀习俗包括了祭天、祭祖、祭神、祭祀地方神祇等多种形式。

祭祀是中国古代人们尊崇自然、尊崇祖先、尊崇神灵的一种表现,也是中国古代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的体现。

祭祀的过程包括了祭祀仪式、祭品供奉、祭祀祈祷、祭祀祭神等环节,而祭祀的对象有天、地、山川、河流、祖先、神明等。

祭祀的时间包括了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也包括了每月的初一、十五等特定日子。

祭祀的形式包括了宫廷祭祀、家祭、宗族祭祀、地方祭祀等,许多祭祀活动形成了中国古代的一种宗教文化和民俗风尚。

三、婚嫁礼仪婚姻是人们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婚嫁礼仪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民俗活动。

中国古代的婚嫁礼仪非常丰富,包括了订婚、纳彩、过大礼、迎亲、结婚、还礼等多种环节。

在古代中国,婚姻是由父母包办的,而婚姻的仪式和程序都由一定的礼俗和规矩来规范。

婚嫁礼仪的过程包括了详细的程序和步骤,如定婚约、缔结婚姻、婚姻登记、结婚仪式等环节。

【考研】民俗学概论(笔记)—钟敬文

【考研】民俗学概论(笔记)—钟敬文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民俗与民俗学一、什么是民俗?1、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中下层民众所创造、想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folklore”这个词是英国学者汤姆斯于1846年创立的?3、【历史上人们对“民俗”概念的狭义理解】?①.文化遗留物说。

(英国文化进化学派)?②.精神文化说。

(英国民俗学会)?③.民间文学说。

(美国学者厄特利和苏联学者)?④.传统文化说。

(西方普遍流行)??4、【广义的“民俗”】民俗是人民大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民俗是中下层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它是民间文化中带有集体性、传承性、模式性的现象,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扩布和传承。

这种社会生活文化既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也是民众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5、【民俗事项分类】??(1)物质民俗:是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

??(2)社会民俗:也称社会组织及制度民俗,是指人民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3)精神民俗: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它是人类在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并表现位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

??(4)语言民俗:是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

它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与民间文学。

??二、民俗学的性质与任务??1、【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历史与当代的民俗事象,进行调查、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和论证,探求它的本质结构、特点与社会功能,揭示其发生、发展、传承、演变、消亡的规律,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

民俗学是一门帮助人们认识历史与文化、改造现实社会生活的人文科学。

民俗传统与现代生活课堂笔记与重点

民俗传统与现代生活课堂笔记与重点

单选:1.饮食的著述(齐民要术-贾思勰、备急千金要方·食治-孙思邈、饮膳正要-忽思慧、随园食单-袁枚) 2.道路的类型:驿道邮路、栈道复道、人工运河、桥梁 3.节日 4.五礼: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 5.婚姻形式:血缘家族、族外婚(野合而婚、公共房屋、走访婚) 6.集团结婚:1935年7.寿称:60花甲,70古稀,8.90耄耋,100期颐填空:1.首服:笼冠(魏晋南北朝),幞头(唐),通天冠(宋),顾姑冠(元),乌纱帽(明),达拉翅(清) 2.马车(轭靷式系驾法、胸带式系驾法、鞍套式系驾法)名词解释:1.民俗:民俗即民间风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广大民众中传承的社会文化传统,是被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2.八大菜系:中国菜肴在烹饪中有许多流派,其中最有影响和代表性的,也为社会所公认的主要有鲁、川、粤、闽、苏、浙、湘、徽等菜系,即人们常说的“八大菜系”。

3.六礼古习:六礼即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4.地理五诀:风水的操作程序一般是先形法后理气,即先观察地形地貌,再确定方位,这就是所谓的“地理五诀”,地理五诀即风水的具体操作程序,即寻龙、察砂、观水、点穴和定向,实际上就是把自然环境要素归纳为五个方面。

简答: 1.中国饮食文化对世界的贡献?①中国饮食文化走向世界的五路先锋----筷子、陶瓷餐具、铁锅、大豆制品及茶饮风尚的外传。

这对世界的饮食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②平衡膳食的优良传统和食疗学、烹调技艺走向全世界。

中国膳食平衡的优良传统,为中华民族的健康繁衍起着积极的作用。

③中国特产和园艺业在海外结出硕果。

中国有不少特产,输出以后,在各地培植改良后,成为世界名产。

④温饱工程和“菜篮子工程”为第三世界提供了榜样。

各种粮食基地和“菜篮子工程”的实施,保证了出口和国家储备的基本条件,这些经验对第三世界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理想风水模式的具体操作程序:①寻龙。

所谓“寻龙”实际上是对山脉走向,山脉的主干与分支关系的考察,即对地形的考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期末复习2016年5月3日14:43\一、理论1、太阳神话理论/比较神话学缪勒《比较神话学》。

主要观点有:语言形成四阶段,语言疾病说,太阳中心说。

语言形成与发展的四个阶段:词的形成期,方言期,神话期,民族语言期语言疾病说:由于语言形成和发展过程的特殊性,导致后人对古代词汇的意义及其用法的知识的缺失,造成后人对古人遗留下来的语言文字资料理解上的障碍。

神话是“语言的疾病”,与语言的特性,包括“词性”、“一词多义”、“多词同义”、“隐喻”等因素有关。

太阳中心说:古人对创造神话没有多少兴趣,他们只是比较喜欢用“诗化”的语言描述自然现象,自然现象多半与太阳的运行及其运行规律有关。

神话多与太阳的运行及其规律有关。

2、进化论学派/ 人类学派泰勒《原始文化》。

观点:文化进化说,万物有灵论,残余论,心理一致说,多源论。

人类文化的发展就像人类的自然进化过程一样,是按照从野蛮时期、半开化时期、再到文明时期的过程进化的。

根据这一观点,泰勒提出了“残余论”的观点,即人类社会的很多文化现象都是古代社会的遗留物。

据此,进化论学派提出了两种原则:心理一致说,即人类心智结构方面都是一致的,人类生存的物质环境也基本相同。

因此,不同地区的人都会产生相同的文化现象,即“多源论”。

而且,文化的发展都会按照同一条直线进行,虽然进化的程度不同,有先进和落后之分,但它们最终都会一步步进化到下一个阶段。

神话故事产生的基础是人类蒙昧阶段所信仰的“万物有灵”,是古代社会与文化的“残余物”,会随着文化的“进化”而逐渐“退化”为传说和故事,可以帮助我们“逆向”推导出原始社会与文化的形态和特点3、神话—仪式学派3.1弗雷泽《金枝》。

早期的人类不需要神话,只有仪式,仪式,大多数情况下为巫术仪式,是人类实践和观察的结果。

当人们不满意仪式的结果或者说人们不再满意简单地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仪式过程的完善与否,神话就出现了。

早期的神话多侧重于描述以往(古代)的成功和失败的仪式,以前仪式主持人的虔诚和献身精神。

此时,神话的作用是双重的:一是为现行的仪式树立典范,而是确立一个仪式评价的标准。

神话源于对“仪式”的描述,仪式在先,神话在后。

3.2拉格伦是神话-仪式学派的重要代表,认为神话与历史无关。

通常人们认为是先有神话而后有历史,人们用神话弥补有历史以前发生的事情,神话中的人物是由历史人物演化而来,而拉格伦认为神话和历史是并列平行的,二者不一定有顺序之分。

二者是两种不同的思考方式,有各自的目的和功能。

①历史中的人物强调个性,避免神话色彩,而神话中的人物是概念化的存在,几乎着同样的事情,有着类似的经历。

②神话是以口传的方式流传的,而历史是以文字记录的方式流传的,二者不同的表达方式也决定了他们互不相通的关系。

③神话可以作为一种文化的象征,而历史本身是优缺点并存的,不会成为一种文化。

3.3葛斯特仪式(巫术)在早期人类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人类观察和实践的结果。

仪式的目的是从现实的角度表现一种状态、处境或者说过渡。

神话的意义是从观念和抽象的角度表现这种状态、处境或者说过渡。

早期的神话和仪式是共同存在的,或者说从语言和行为两个方面一起表现人类对某种状态、处境或者说过渡的理解。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神话和仪式互为一体,无所谓谁在前,谁在后。

4、功能主义理论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文化论》巫术宗教科学共存于人类历史各阶段,但有各自的领域功能。

强调任何一种文化现象,无论是抽象的社会现象,还是具体的物质现象,都有满足人类实际生活需要的作用,即都有一定的功能。

神话具有维护信仰、巩固和强化传统、规范秩序,控制人的道德和社会行为等功能。

除了神话之外,其他文化现象,其中包括各种民俗事项,都具有一定的功能。

两大意义,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起源到功能,图书馆式的文本研究到田野调查。

5、结构主义理论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神话学》人类的思维活动和思维结构,是以分类的方式进行的,分为两类,而这两类又是对立的,即“二元对立”。

结构是由一个符合几个条件的模型组成的,具有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身调节的特点,可分为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两种类型,以二元对立为模式。

野性的思维:整理和分类经验世界是人类的本能。

动植物不是由于有用才被认识的,它们之所以被看作是有用的或有益的,正是它们首先已被认识了,这种知识的目的并非实用,它首先是为了满足理智的需要,而不是为了满足生活的需要。

图腾:不是宗教制度,实际上只是一般分类问题的一种特殊情况,在进行社会分类时往往赋予特定项目的作用的一个例子。

起源传说,是人思考的结果。

神话是由一种没有任何意义和功能的存在体,只有在对构成神话的众多母题的结构方式进行重新排列,才能理解神话的意义。

神话的基本要素是可以被分割成碎块的最短语句。

各要素之间相似的要素合在一起成为神话束。

将神话束重新排列,束与束之间往往是成对出现的,如生/死。

神话的结构模式是先引出一对对立的因素,然后提出一个中介物来消除或缓和这种对立,即二元对立加中介物的模式。

神话的普遍目的是为克服矛盾而提供一种逻辑的模式。

神话的功能:公开表现以化了装的形式出现的普遍的无意识矛盾;在这种方式上,神话作者传递一种信息给读者,但这种信息既不是神话作者,也不是神话读者所能理解的。

6、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梦的解析》《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文明及其缺憾》理论:无意识理论、梦的理论、性理论和文明观。

人格本我自我超我三层次,心理有意识、前意识、无意识三层次,无意识是人类行为的内驱力,精神分析的核心就是去了解无意识。

梦,是无意识愿望的达成,材料是最近几天印象较深的、不重要被忽视的小事,受儿时最初印象左右,运作过程有:凝缩、转移、投射、戏剧化、润饰五种。

民俗材料从功能上讲与梦是相同的,都通向无意识。

性是人格动力的能量来源,心理性欲的发展是人的心理发展(口唇期--排泄期--俄狄浦斯情结--生殖崇拜阶段)的必经之路,对文化(文学、艺术和社会发展)有决定性作用。

神话是投射到外部世界的心理活动;文明观则指出了文明发展与性本能的对立关系。

文明出现前就有杀父娶母行为,是原罪,人性恶。

7、分析心理学荣格《心理类型》《回忆·梦·反思》《荣格文集》人格作为一个整体称为精神,可分为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个层次。

意识:人心中能够被个人直接知道的部分。

个人无意识:人们所经历过的所有的体验,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得到,人们的所有体验都会储存在个人无意识之中。

情结:相同的心理内容的聚集,是个人无意识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人类创造能力的源泉,具有控制我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作用。

集体无意识:聚集了人类在历史进程中的集体经验,存在于人脑之中,人类永远也不可能意识到。

从个体出生之日起,集体无意识的内容为每一个个体的人提供了预先形成的形式。

集体无意识的内容被称为“原型”或“种族记忆”、“原始意象”,是心理活动的基本模式,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重复了亿万次的那些典型经验的积淀和浓缩。

例如母亲的原型,刚出生的孩子完全没有认知能力,却会眨眨小眼冲着母亲发笑;又如人们常常对黑暗、蛇等有一种天生的恐惧感而并不需要后天经验的获得。

四种典型原型:①人格面具,人们能够扮演某种社会角色,顺从社会期望的先天倾向保证了人们能够与他人和睦相处,实现个人目的;位于人格的最外层,是对真实的自我的隐藏。

以公众道德为标准的,以集体生活价值为基础的表面人格,具有符号性和趋同性。

作用既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有害的。

②阿尼玛与阿尼姆斯,心理中对应于异性的一面,说明了每个人都天生具有异性的某些性质。

如一见钟情,男性或女性一见到对方就从内心感觉到对方正是自己正在寻找的爱人,甚至有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感,这就是阿尼玛或尼姆斯原型被激活的结果。

③阴影,代表一个人自己的性别,并影响与同性别人关系的一种原型。

阴影中既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激情与创造性,同时也容纳了人类的“恶”性,如侵犯性、破坏性等。

④自性,是集体无意识中最为核心的原型,是统一、组织和秩序的原型,协调人格的各个组成部分,使人具有稳定感和一体感。

一切人格的最终目标就是自性的充分发挥或实现。

文化研究的目的在于发现和描述“原型”。

神话与集体无意识。

神话与原型8、口头程式理论米尔曼·帕里、埃尔伯特·洛德。

口头程式理论:史诗歌手一般都是即兴演唱,但实际上要成为一个史诗歌手必须经历三个步骤的训练:①程式:描述性短语。

歌手需要积累足够的口头传承的词汇。

积累途径有聆听。

比如描写晴天用哪些词语,描写忧伤时用哪些词语等等,有意识地积累下来。

②场景或者主题,用一组表现共同主题的程式或句群来描述,如婚礼。

③故事模式或类型,史诗所表现的故事的叙事结构是程式化的,所展现的故事也是具有程式化或模型化的倾向,故事的结构是程式化的。

此外,史诗故事模式与文学创作是不一样的,是单线创作,如《萨格尔》史诗是固定的,第一部都是英雄的诞生,中间经历了将士的死亡,最后一部都是到地域把死去的将士带到天堂。

史诗会分不同的场景、片段,需要大量的听才能演唱;而文学创作需要大量的阅读。

史诗歌手不是背诵,而是运用技巧和口头讲述的基本特点,掌握知识之后进行即兴创作。

原因如下:①在歌手能够真正演唱史诗之前,需要经历上述三个阶段——学习各种程式,积累句群,熟悉程式化的叙事结构,这些学习为歌手熟悉即兴创作的创作规律和创作模式,积累程式,在演唱过程中尽快调整和组织好材料打下基础。

②与史诗歌手的临场发挥密不可分。

在真正的演唱过程中,无论是演唱的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甚至是歌手的自身情绪,都会影响歌手的发挥。

歌手在程式性叙事的基础上,要根据对象的反映和演唱气氛随时调整细节内容,使文化得到最好的传播。

因此,史诗不存在标准文本,每次演唱都是史诗歌手的再创作。

史诗最大的价值就在于,它用贴近生活的方式实现了文化的传播。

9、女性主义理论民俗文本的采集、记录者均为男性,民俗文本中性别的差异是以男性的角度和理想人格为转移的,社会文化的发展都是男性观念和意识的延续。

而在文化研究中,女性的声音严重缺失,处于被动和从属地位。

故提出性别概念引入民俗研究中的新的研究视角,文本的采集应考虑讲述者的性别,不同性别的讲述会导致不同的故事文本,且在文本的分析和研究中,分析文本的语境、功能、内容等时要考虑性别因素,研究和比较不同传统文化中的“性别期待”。

10、表演理论二、故事1.1小红帽妈妈让小红帽去给外婆送食物,并嘱咐她不要离开大路。

在途中,小红帽遇到了大灰狼,将外婆的住所告诉了狼。

狼诱骗小红帽去采野花,自己先将外婆吃掉,并装扮成外婆躺在床上。

小红帽进屋后,被狼骗到床上,并将她吃掉。

后来狼被猎人发现并杀死,剖开肚子将小红帽和外婆成功救出。

1.2狼外婆母亲外出,把姐弟留在家中。

狼扮成外婆的模样要求进门,姐姐对狼外婆进行了详细的盘问,最后将狼引入家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