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教程》尹相如主编第三版(上)笔记整理

合集下载

(完整版)《写作教程》尹相如主编第三版(上)笔记整理

(完整版)《写作教程》尹相如主编第三版(上)笔记整理

写作课程笔记整理上编写作基础第一章写作原理第一节一、什么是写作1、写作具有:客观性、主观性、结构性、载体性2、写作的定义:写作是以一个语言符号为媒介进行记载传播、表情达意、交流共享的表意系统。

(写作是写作主体对客观事物的感知、认识后,通过语言符号表达出来的表意系统)3、语义三角系统指出语义、语言符号、和客观事物之间是一个三足鼎立、相互依存的关系:语义与客观事物具有直接联系,是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语义可以通过语言符号表现出来;最为媒介,语言符号与客观事物没有直接联系,只能通过语义标记客观事物,真正的联系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

4、语言符号可以分为:语音符号(口头语)和文字符号(书面语)5、一般将写作文体分为:文学写作、实用写作,杂交文体6、写作太极图的理解:(1)“写作太极图”的外圈表示写作的圆润通畅、循环往复、无所不包;(2)写作圈内黑白双鱼扭结在一起的图形表示“文学文体”和“实用文体”相互依存、阴阳互补的关系;(3)中间的S形分隔线表示“文学文体”与“实用文体并非”泾渭分明的两种文体,而是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并由此产生了“杂交文体”;(4)黑白鱼形图中的两个颜色相反的圆点,表示事物的构成不是绝对的,而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文学文体”中包含着实用文章,“实用文体”中包含着文学作品。

二、写作的特性写作的特性有:社会性、个体性、综合性、实践性社会性:(1)写作的目的受社会性制约;(2)写作成品在社会传播中实现价值个体性:文章的价值不在于趋同,而在于求异,作品必须具有作者独特的发现,独特的见解,独到的风格综合性:文章是作者思想、性格、经历、文化教养、语言功底、智力(记忆力)、形象思考能力的综合体力实践性:写作是一种技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只有在写作理论指导下,进行刻苦训练,才能有效的提高写作水平三、写作的功能写作的功能:(1)记录与传播;(2)认知与审美;(3)宣泄与共鸣第二节、写作的系统一、写作的主体写作主体:(1)从“谁”来写的角度看,写作主体就是作者;(2)从不同层面来解析,作者是实践主体和精神主题的有机统一体。

《写作教程》尹相如主编第三版(上)笔记整理

《写作教程》尹相如主编第三版(上)笔记整理

写作课程笔记整理上编写作基础第一章写作原理第一节一、什么是写作1、写作具有:客观性、主观性、结构性、载体性2、写作的定义:写作是以一个语言符号为媒介进行记载传播、表情达意、交流共享的表意系统。

(写作是写作主体对客观事物的感知、认识后,通过语言符号表达出来的表意系统)3、语义三角系统指出语义、语言符号、和客观事物之间是一个三足鼎立、相互依存的关系:语义与客观事物具有直接联系,是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语义可以通过语言符号表现出来;最为媒介,语言符号与客观事物没有直接联系,只能通过语义标记客观事物,真正的联系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

4、语言符号可以分为:语音符号(口头语)和文字符号(书面语)5、一般将写作文体分为:文学写作、实用写作,杂交文体6、写作太极图的理解:(1)“写作太极图”的外圈表示写作的圆润通畅、循环往复、无所不包;(2)写作圈内黑白双鱼扭结在一起的图形表示“文学文体”和“实用文体”相互依存、阴阳互补的关系;(3)中间的S形分隔线表示“文学文体”与“实用文体并非”泾渭分明的两种文体,而是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并由此产生了“杂交文体”;(4)黑白鱼形图中的两个颜色相反的圆点,表示事物的构成不是绝对的,而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文学文体”中包含着实用文章,“实用文体”中包含着文学作品。

二、写作的特性写作的特性有:社会性、个体性、综合性、实践性社会性:(1)写作的目的受社会性制约;(2)写作成品在社会传播中实现价值个体性:文章的价值不在于趋同,而在于求异,作品必须具有作者独特的发现,独特的见解,独到的风格综合性:文章是作者思想、性格、经历、文化教养、语言功底、智力(记忆力)、形象思考能力的综合体力实践性:写作是一种技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只有在写作理论指导下,进行刻苦训练,才能有效的提高写作水平三、写作的功能写作的功能:(1)记录与传播;(2)认知与审美;(3)宣泄与共鸣第二节、写作的系统一、写作的主体写作主体:(1)从“谁”来写的角度看,写作主体就是作者;(2)从不同层面来解析,作者是实践主体和精神主题的有机统一体。

写作规律理论

写作规律理论

写作规律理论❖着眼于写作主体的三律论:“物我交融转化律”、“博而能一综合律”、“法而无法通变律”。

(“多元作用律”、“循序渐进律”和“写作生化律”、“写作整合律”、“写作通变律”。

)❖着眼于写作过程的“一步论”、“物意文双重转化律”、“三重转化律”(写作行为的“三级飞跃”、“化一律”、“渐递律”、“适宜律”。

“四体化一律”、“四环操作律”)❖着眼于写作系统的“五体化一律”主体三律论之一物我交融转化律:周姬昌先生1989年《高级写作学教程》里首先提出的。

“物我交融转化律”把写作主体与写作客体的相互关系放在写作过程的运动变化中去考察,研究者认为客体作为客观存在的外部世界最终能被吸纳到作品中来,不可缺少写作主体的发现、认知、采集、提炼、融合的主导作用,最终将其与写作主体的主观思想融会在一起,使得客体融入主体,主体寄寓到客体之中,组成既融合了写作主体思想认识、感情体验,又真实地折射出外部世界本来面目的非物非我的第三者——内容。

研究者认为,客体作为文章反映的对象和主要内容,对写作主体具有激发、促进和制约作用,但它始终是被动的、外在的,是变化的条件;而主体却发挥着萌发、吸纳、再生再造的母体胚胎的内因主导作用。

主体三律论之二❖“博而能一综合律”研究了写作主体在写作实践活动中自身多种素质能力的组合方式及所起的作用。

分别在周姬昌主编的《写作学高级教程》、袁昌文主编的《基本写作教程》及张杰著的《大学写作概论》中提出。

❖研究者认为主体不但具有综合客体反映世界的能力,而且在写作的不同阶段善于随时调整发挥自身各种素质、修养、能力之所长;因此写作主体的多种素质、修养、能力决定着写作成品的质量,其中起支配作用的是主体的思维,它主宰并支配主体各“部门”通过合作,启发认识,诱导回忆,调遣语言,从而观察生活,架构文章框架,选取恰当体式,锤炼语言,描述内心构划的文章蓝图。

❖研究者将写作主体的“内部构件”一一解剖,找出各“部位”的相互联系与作用,发现了其中的“关键部件”。

现代写作教程第三版笔记整理

现代写作教程第三版笔记整理

1、写作的含义: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按照一-定文体讲究章法技巧来记写思维成果,以表达思想感情和传播知识信息的精神生产活动。

写作的终端是形成各式文体。

2、写作的特性:个体创造性:写作是个性化的,同时又具有共性的特点。

实践操作性:有了具体的实践活动,才能物化思维成果,积累知识经验,归结理解写作原理,认识写作规律和掌握写作技巧。

离开这种实践操作,写作只能成为空头理论。

动态综合性:3、写作的文本性质:写作的文本性质就是写作必须由文字构成具有一定内容的作品,也就是以话语为单位的符号系统,并主要以纸质形态为载体。

4、口语表达与书面表达的区别:表达思想感情用口语:无文体、随意性传播知识信息用文字:文体化、章法化一、写作四体(一)写作主体:1、含义:进入写作思维和写作行为中的人。

写作主体是写作的主导,处于写作活动中的中心地位。

2、写作主体的素质:(1)生活素养:生活素养指写作主体的经历见闻和感悟认识。

丰富深入的生活积累是写作的源泉和基础,是人类从事- - 切文化活动的“根须”。

(2)学识修养:学识修养指写作主体的知识水平和文化修养。

它既是文章内容的组成部分,也是写作活动得以进行的媒介。

(3)人格品味:人格品味指写作主体的思想水平和为人品味。

即写作主体应该有哲学、文化学层面的修养,有理性判断的深度和价值判断的高度,体现对社会、历史、宇宙、人生方面的深度关怀与探索。

“文如其人”:文章的格调中有作者性格“本相”的流露,我们可以从中领略到作者的创作个性和精神品质。

因而,认为文品与人品相对应的说法是有道理的。

人格品味不仅决定文章的格调和价值, 还影响文章的选材和立意。

所以我们应该注重思想道德修养。

(4)审美理想:审美理想是指对美的体验、追求和解读,包括给情感和思想以最大自由的选择、净化和创造。

写作主体的审美品味主要体现在文学写作中。

(二)写作客体:1、含义:写作客体就是写作对象,指写作所关照的自然、社会、他人及自身的精神世界和--切符号世界。

第一章 写作原理

第一章 写作原理
—— 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
‚这片落叶虽已枯萎飘零,但却在诗歌里放着 永恒的金光‛ —— ﹝俄﹞费特
最高的美在于能赋予瞬刻即逝的东西以永恒 的意义,生命比钢更长久,这是人们企图浮到深 渊上所一贯追求的。为了拯救自己的思想、形象 和梦幻,人们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也在所不 惜……壮丽的诗句,美妙的文章——犹如罗马的 铭文,他们永不为时光磨灭。 —— 罗曼· 罗兰
二、写作的客体(写什么) (一)何谓写作客体 与主体相对应,凡是主体视野中的一切认识对象, 都是写作客体。
1、写自然 陆机在《文赋》中说:遵四时而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 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刘勰《文心雕龙》: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溢于海。 范文:屠格涅夫《树木与草原》 韩静霆《周庄烟雨中》 2、写社会(历史): 陆机在其《文赋》中说:‚佇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遵 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 春。‛可见,陆机认为,进行文学创作必须观察万物、钻研 古籍和怀抱高洁的心情。观察万物,可以丰富知识;钻研古 籍,可以吸收间接经验,学先士之盛藻,得才士之用心,以 提高自己的写作技巧。至于怀抱高洁的心情,即所谓怀霜之 心,凌云之志,在创作过程中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有了这 三方面的准备,要进入创作过程,还必须到现实生活中去体 验。
文章的分类 我国的文章浩如烟海,文章的种类也很多
《天论》(荀子)、《过秦论》(贾谊)——论说 《报任安书》(司马迁)、《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书信 《前出师表》(诸葛亮)、《陈情表》(李密)——奏议 《腾王阁序》(王勃),《兰亭集序》(王羲之);——序跋 《子虚赋》(司马相如),《洛神赋》(曹植);——辞赋 《五人墓碑记》(张溥);——碑志 《李将军列传》(司马迁),《苏武传》(班固);——传记 《讨武瞾檄》(徐敬业)——檄文 《祭十二郎文》(韩愈)——哀祭

写作规律理论

写作规律理论

写作规律理论着眼于写作主体的三律论:“物我交融转化律”、“博而能一综合律”、“法而无法通变律”。

(“多元作用律”、“循序渐进律”和“写作生化律”、“写作整合律”、“写作通变律”。

)着眼于写作过程的“一步论”、“物意文双重转化律”、“三重转化律”(写作行为的“三级飞跃”、“化一律”、“渐递律”、“适宜律”。

“四体化一律”、“四环操作律”) 着眼于写作系统的“五体化一律”主体三律论之一物我交融转化律:周姬昌先生1989年《高级写作学教程》里首先提出的。

“物我交融转化律”把写作主体与写作客体的相互关系放在写作过程的运动变化中去考察,研究者认为客体作为客观存在的外部世界最终能被吸纳到作品中来,不可缺少写作主体的发现、认知、采集、提炼、融合的主导作用,最终将其与写作主体的主观思想融会在一起,使得客体融入主体,主体寄寓到客体之中,组成既融合了写作主体思想认识、感情体验,又真实地折射出外部世界本来面目的非物非我的第三者——内容。

研究者认为,客体作为文章反映的对象和主要内容,对写作主体具有激发、促进和制约作用,但它始终是被动的、外在的,是变化的条件;而主体却发挥着萌发、吸纳、再生再造的母体胚胎的内因主导作用。

主体三律论之二“博而能一综合律”研究了写作主体在写作实践活动中自身多种素质能力的组合方式及所起的作用。

分别在周姬昌主编的《写作学高级教程》、袁昌文主编的《基本写作教程》及张杰著的《大学写作概论》中提出。

研究者认为主体不但具有综合客体反映世界的能力,而且在写作的不同阶段善于随时调整发挥自身各种素质、修养、能力之所长;因此写作主体的多种素质、修养、能力决定着写作成品的质量,其中起支配作用的是主体的思维,它主宰并支配主体各“部门”通过合作,启发认识,诱导回忆,调遣语言,从而观察生活,架构文章框架,选取恰当体式,锤炼语言,描述内心构划的文章蓝图。

研究者将写作主体的“内部构件”一一解剖,找出各“部位”的相互联系与作用,发现了其中的“关键部件”。

语文写作手法知识点总结

语文写作手法知识点总结

语文写作手法知识点总结一、写作技巧1. 写作目的写作目的是指写作的目的和意图,作者在写作时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和所要表达的意思来确定写作的目的。

写作目的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说明性写作说明性写作是指通过文字来传递信息,让读者了解事物的本质和特点。

说明性写作的目的是让读者能够清楚地了解文章所要说明的事物,让读者知道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2)叙事性写作叙事性写作是指通过文字来叙述事物的发展和变化过程,让读者了解一些事情的来龙去脉。

叙事性写作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故事的情节和发展过程,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情感。

(3)议论性写作议论性写作是指通过文字来对某一问题或现象进行分析和评论,让读者对此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议论性写作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作者对某一问题或现象的看法和观点,引起读者的思考和讨论。

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文章的组织形式和排列顺序,包括开头、中间和结尾三个部分。

文章结构的合理安排能够让文章的内容更加清晰和有条理,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理解文章的内容。

文章结构的构成要素包括引言、主体和结论三个部分。

(1)引言文章的引言是文章的开始部分,用来引出文章的主题和要点,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让读者对文章的内容产生兴趣。

引言通常包括文章的开头语、背景介绍、问题提出等内容,目的是为了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好奇心。

(2)主体文章的主体是文章的核心部分,是文章的重点所在,用来展开文章的内容和详细阐述文章的主题和要点。

主体部分通常包括论证、描述、叙述等内容,用来详细说明和阐述文章的主题和内容,让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和理解文章的主题。

(3)结论文章的结论是文章的结束部分,用来总结文章的内容和观点,对文章的主题和要点进行归纳和总结,让读者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和理解。

结论常常包括总结归纳、提出建议、展望前景等内容,目的是为了让读者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理解。

3. 描写手法描写手法是指作者通过文字来描绘事物的外在特征和内在含义,用以表达作者的感情和思想。

英语写作基础教程(第三版)Chapter 1

英语写作基础教程(第三版)Chapter 1
Manuscript Form and Punctuation (文稿格式和标点符号)
一、Manuscript Form

1. Arrangement 2. Word division 3. Capitalization 4. Handwriting
一、Manuscript Form
Answers to task 1
1. 2. 3. 4. 5.
6.
Where I Lived, and What I Lived For Are Transgenic Crops Safe? Well-Known Dramatists of the Ming Dynasty A Day to Remember Approaches to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Criticisms on the Ending of Mark Twain‟s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二、 Punctuation
1. The Comma (,)
(1). A comma is used to join clauses. It is put before the conjunction (and, but, or, for, so, nor, yet ) (2). A comma is used after an adverbial clause or phrase. (3). Commas are used to separate a series of words or phrases with the same function in the sentence.


一、Manuscriptnt (titl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