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复习重点

运动生理学复习重点
运动生理学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

1 、能量代谢;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储存、释放、转移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

2 、生物能量学;

3 、磷酸原供能系统;对于各种生命活动而言,正常条件下组织细胞仅维持较低浓度的高能化合物。这些高能化合物

多数又以CP的形式存在。CP释放的能量并不能为细胞生命活动直接利用,必须先转换给ATP。

ADP+CP ――磷酸激酶ATP+C这种能量瞬时供应系统称为磷酸原供能系统或ATP-CP功能系统。

4、糖酵解供能系统;在三大营养物质中,只有糖能够直接在相对缺氧的条件下合成ATP,这一过程中葡萄糖不完全

分解为乳酸,称为糖酵解。

5 、有氧氧化供能系统;

7 、能量代谢的整合;

8 最大摄氧量;指在人体进行最大强度的运动,当机体出现无力继续支撑接下来的运动时,所能摄入的氧气含量。

9 、运动节省化;系统训练后,完成相同强度的工作,需氧量及能源消耗量均减少,能量利用效率提高,即“能量节省化”

10 、消化;是指事物中所含的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11 、脂肪和类脂总称为脂类

12、蛋白质主要由氨基酸组成。

13 、物质分解释放能量的最终去路包括;细胞合成代谢中储存的化学能,肌肉收缩完成机械外功,转变为热能。

14 、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代谢。

6 、基础代谢率;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

15、基础状态是指室温在20—25、清晨、空腹、清醒而又及其安静的状态,排出了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和精神紧张等因素的影响。

16 、甲状腺功能的改变总是伴有基础代谢率的变化。

简答

一简述能量的来源与去路

1 、能量的来源

糖;能量的主要来源,葡萄糖为主(70%以上)

脂肪;能源物质主要的储存形式(30%),在短期饥饿时是机体的主要供能物质

蛋白质;正常情况下很少作为能源物质,长期饥饿或极度消耗时才成为主要能量来源。

2 、去路

50% 转化为热能维持体温,以自由能形式储存于ATP中,肌肉组织中还可以合成磷酸肌酸,当细胞耗能增加时还

可以合成ATP。

二、能量代谢对急性运动的反应是什么

1 、急性运动时的无氧代谢

急性运动开始时的能量供应主要是高能磷酸原供能系统,不需要氧气,不产生乳酸一一无氧代谢的非乳酸成分,仅能维持数秒钟的极大强度运动。

如果运动保持较高的强度进行。氧运输系统不能满足运动的需氧量,糖酵解系统功能为主,糖酵解供能系统产生乳酸一一无氧代谢的乳酸成分。乳酸将导致疲劳,不能长时间运动。

2 、急性运动时的有氧代谢

有氧代谢供能需要氧气,输出功率最低,所要急性运动强度大,单位时间需要能量多,有氧代谢供能不能满足运动需要,不是主要的供能系统。

三、简述急性运动中能量代谢的整合急性运动中三种能量代谢系统之间相互协调,共同满足运动对能量代谢的需求。在不同的运动中由于运动

模式不同。

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不同,三种供能系统在总的供能中所占比例不同。

四、能量代谢对慢性运动的适应

慢性运动的供能以有氧代谢为主,无氧代谢供能为辅。

2 、能量节省化,长期的耐力训练使运动员骨骼肌能量代谢系统改善,心肺功能增强,运动技术提高,在完成相同运

动负荷时,消耗较少的能量。

第二章肌肉活动

名词解释;

肌肉的物理特性;伸展性,弹性和黏滞性。

肌肉的生理特性;肌肉的兴奋性和收缩性。

1 、兴奋性;肌肉在刺激作用下具有产生兴奋的特性称为兴奋性。又特指组织细胞接受刺激具有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2 、收缩性;肌肉兴奋后产生收缩反应的特性为收缩性。

【肌肉先兴奋后收缩】

3、刺激;环境中各种能引起机体反应的变化,称为刺激。

4 、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接受刺激并在细胞膜两侧产生一次可传导的电位变化就称为动作电位。

5 、兴奋;组织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或动作电位本身称为兴奋。

6 、阙强渡;常把在一定刺激作用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下,引起组织细胞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阙强渡或阙

值。【阙值是评定神经肌肉兴奋的最简易指标】

7、阙刺激;具有这种临界强度的刺激称为阙刺激。

8 、基强度;固定时间——强度变化率下,引起组织细胞兴奋所需要的最低或最基本阙强渡。

9 、时值;是指以2倍基强度刺激组织,刚能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最短作用时间。【时值是衡量肌肉兴奋的常用指标】。【神经兴奋的评价指标就是时值和阙强渡】

动作电位传导的特征:生理完整性,双向传导,不衰减和相对不疲劳性,绝缘性

10、肌小节;是肌细胞收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11 、肌肉的兴奋—收缩耦联;肌肉收缩过程中使肌细胞兴奋过程的膜的电位变化转变为肌细胞收缩过程中的肌纤维机械变化的中介就是肌肉的兴奋—收缩耦联。

12 、缩短收缩;指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的阻力时,肌肉缩短,并牵引骨杠杆做相向运动的一种收缩形式。

13 、拉长收缩;当肌肉产生的张力小于外界的阻力时,肌肉积极收缩但被拉长,这种收缩被称为拉长收缩。拉长收缩时肌肉起止点相离,又称为离心收缩。

14 、等长收缩;当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力时,肌肉积极收缩,但长度不变,这种收缩形式叫等长收缩。

15 、肌电图;采用引导电极将肌肉兴奋时的电位变化经过引导、放大和记录所得到的电压变化图形称为肌电图。

简答

一、刺激引起组织兴奋应具备哪些条件了解这些有何意义。一定的强度;一定的持续时间;一定的时间——强度变化率

二、比较兴奋在神经纤维传导与在神经- 肌肉接点传递的机制和特点。

兴奋在神经纤维传导;特点;生理完整性,双向传导,不衰减和相对不疲劳性,绝缘性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传递;机制;是通过化学递质乙酰胆碱和终板膜电位变化实现的

特点;1、化学传递;神经和肌肉之间的兴奋传递是通过化学递质进行的,该递质为乙酰胆碱。2、兴奋传递节律2对1;每一次神经纤维兴奋都可以引起一次肌肉细胞兴奋。3、单向传递;神经兴奋只能

由神经末梢传向肌肉,不能相反。4、时间延搁;兴奋的传递要经历递质的释放、扩散和作用等多个环节,因而传递速度缓慢。5、高敏感性;易受化学和其它环境的影响。

三、试述从肌细胞兴奋到肌肉收缩的全过程。

四、比较缩短收缩、拉长收缩和等长收缩的力学特征,指出它们在体育实践当中的应用。

1 、缩短收缩;指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的阻力时,肌肉缩短,并牵引骨杠杆做相向运动,肌肉起止点靠近,又称为向心收缩。肌肉做正功。举重、抬腿、挥臂。

2 、拉长收缩;当肌肉产生的张力小于外界的阻力时,肌肉积极收缩但被拉长,这种收缩被称为拉长收缩。拉长收缩时肌肉起止点相离,又称为离心收缩。作用;制动、减速和克服重力。

3 、等长收缩;当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力时,肌肉积极收缩,但长度不变,这种收缩形式叫等长收缩。作用;支持、固定和保持某一姿势的作用。举例;体操中的十字支撑,直角支撑和武术中的站桩等。

五、分析肌肉收缩的张力与速度、长度与张力关系及其生理机制。

张力—速度关系;指后负荷对肌肉收缩速度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肌肉产生的张力与速度成反比。要获得较大的速度负荷就必须相应减

少,要克服较大的阻力即产生较大的张力,收缩速度就必须减慢。

生理机制;张力大小取决于活化的横桥数目、收缩速度取决于能量释放速率和肌球蛋白ATP酶活性,与活化的横桥

数目无关。

长度与张力关系;在一定的范围内,肌肉的初长度越大,肌肉的张力越大。生理机制;起作用的横桥数目越多,张力越大。

六、简述不同类型肌纤维的形态、代谢和生理特征,指出它们与运动能力的关系。

第三章躯体运动的神经控制

名词解释;

1、神经系统通常分为中枢圣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位于颅腔内的脑和位于脊柱椎管内的脊髓。

2、周围神经系统是联络于中枢神经与周围器官之间的神经系统。

3、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含有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两大类细胞,神经细胞又称为神经元,是神经组织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4、神经元;由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

5、胞体是神经元的主体部分,是细胞代谢和信息整合的中心。

6、树突接受其它神经元传来的冲动,并将之传至胞体。

7、轴突将胞体发生的冲动传递给其它神经元,或传递给肌细胞和腺细胞等效应器。

8、神经元的主要功能是接受刺激和传递信息。

9、神经元是轴突和包被它的结构总称为神经纤维。

10、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特征;完整性、绝缘性、双向性、相对不疲劳性。

11、神经元所产生的动作电位称为神经冲动。生理学中将相互连接翻两个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的接触部位称为突触,信息从前一个细胞传递给后一个细胞,这一信息传递的过程称为突触传递。

12、神经递质和受体是化学性突触传递最重要的物质基础。

13、神经递质是指由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能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上的受体,并使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产生一定效应的信息传递物质。

1、牵张反射;在脊髓完整的情况下,一块骨骼肌如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能反射性的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这种反射称为牵张反射。

2、动态牵张反射;也称为腱反射,是由快速牵拉肌肉引起的反射。作用对抗肌肉的拉长,特点时程较短,产生较大的肌力。

3、静态牵张反射;也称为肌紧张,是由缓慢持续牵拉肌肉形成的反射。调节肌肉紧张,维持躯体姿势。

4、屈肌反射;当皮肤或肌肉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引起受刺激一侧的肢体快速的回撤,这一反射称为屈肌反射。

5、姿势反射;在躯体活动过程中,中枢神经系统不断地调整不同部位骨骼肌的张力,以完成各种动作,保持或变更躯体各部分的位置,这种反射总称为姿势反射。(包括状态反射、翻正反射、直线和旋转加速运动反射)

6、状态反射;头部空间位置的改变以及头部与躯干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时,将反射性的引起躯干和四肢肌肉紧张性的改变,这种反射称为状态反射。

7、翻正反射;当人和动物处于不正常体位时,通过一系列协调运动将体位回复常态的反射活动称为翻正反射。

8、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适宜刺激,换能作用、编码功能、适应现象

9、躯体运动主要分为;反射性运动,形式化运动,意向性运动

简答

一、神经冲动在神经肌肉接点处的传递与突触传递有何异同

相同点;二者都是神经信号的传递结构,都需要递质执行功能,都是电信号一化学信号一电信号的传导结构。

不同点;神经肌肉接头一般为兴奋性连接,连接的是神经末梢和肌膜递质一般为乙酰胆碱。突触可包括兴奋性连接和抑制性连接,连接翻是两个神经元,递质种类繁多。

二、大脑、基底神经元和小脑在调控躯体过程中是如何协调进行的

小脑负责身体平衡的调节和方位的感知,大脑负责发出躯体运动指令,基底神经元参与大脑活动。

三、人类中枢神经系统为什么既有化学性突触,又有电突触从功能进化的角度考虑它有何积极地意义

四、请分析反射运动、节律运动和随意运动的区别。在运动技能的学习过程中有何作用和意义

反射性运动是指不受主观意识控制,运动形式固定,反应快捷的运动。如伤害性刺激引起的肢体快速回缩反射,肌腱反射和眼球注视等。

节律性运动是指运动一旦启动、不需要意识的参与,能够自动的以固定的模式重复进行如行走、奔跑等形式化运动。

随意运动(即意向性运动)这种运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运动全过程均受主观意识支配,运动形式较为复杂,一般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运动技巧逐渐完善。

意义;反射运动在体育运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先天性反射调节活动,可保持身体平衡,维持身体正常姿势,同时有利于使身体向着头部改变的方向移动。节律性运动可通过调节植物性神经系统机能进而刺激相应的内脏器官

以提高其活性。节律运动更加符合人体代谢规律的特点可能会成为今后大众进行运动的首选。

五、在运动实践中如何应用状态反射规律促进运动技能的形成

状态反射;头部空间位置的改变及头部与躯干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时,将反射性的引起躯干和四肢肌肉紧张性的改变,这种反射称为状态反射。

状态反射有三条规律;1、头部后仰引起上下肢及背部伸肌紧张性加强,使四肢伸直,背部挺直。2、头部前倾

引起上下肢及背部伸肌减弱,屈肌及腹肌的紧张相对加强,四肢弯曲。3头部侧倾或扭转时,引起同侧上下肢伸肌紧

张性加强,异侧上下肢伸肌紧张性减弱。

状态反射对运动技能的学习、形成与掌握有着重要关系,头部的各种变化会使身体产生不一样的状态。

体操的后收翻、空翻及跳马动作,若头部位置不正,就会使两臂用力不均衡,身体偏向一侧,常常导致动作失误或无法完成。

短跑运动员起跑时,为防止身体过早直立,往往采用低头姿势,这些都是运用了状态反射的规律。举重时,提杠铃至胸前瞬间头后仰,可借以提高肩背肌群的力量能更好的完成动作。

第四章运动与内分泌

名词解释;

1、激素是高效的生物活性物质,它们经血液循环,作用于一定的器官、组织或细胞,发挥调节作用,并通过反馈性调节机制以维持内、外环境的适应和平衡。

2、内分泌系统是体内内分泌腺和分散存在于某些组织器官中的内分泌细胞组成的一个体内信息传递系统,它与神经系统密切联系,相互配合,共同调节机体的各种功能活动,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3、人或高等动物体内的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的具有高度活性的有机物质称为激素。

4、当机体突然受到创伤、手术、冷冻、饥饿、疼痛、感染、惊恐和剧烈运动等不同刺激时,均可出现血中ACTH浓度

的急剧增加和糖皮质激素的大量释放,这种非特异性反应称为应激反应

简答

、试述激素的分类,作用及作用的一般特征。

激素的种类很多,分类不一而足,按激素化学性质的不同可分为含氮类激素和类固醇类激素。激素的生理作用;

1、调节三大营养物质及水盐代谢,参与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2、促进细胞分裂、分化,调控机体生长、发育、成熟和衰老的过程。

3 、影响神经系统发育和活动,调节学习、记忆及行为活动。

4 、促进生殖系统发育,影响生殖过程。

5 、调节机体造血过程。

6、与神经系统密切配合,增强机体对伤害性刺激和环境激变的耐受力和适应力,参与机体的应激反应。激素作用特征;

1、相对特异性

2、激素作用的高效性

3、激素间相互作用

4、激素信息的传递作用

5、激素的半衰期

二、试述类固醇激素的作用机制。

作用原理—基因组效应类固醇激素具有脂溶性、分子小的特点,因此容易透过靶细胞的脂质双分子层而进入细胞,在细胞内实现激素效应。

类固醇类激素基因组效应的主要过程是;

1、激素直接透过细胞膜进入胞质,与胞质中特异受体结合成激素受体复合物。

2、在钙离子存在的条件下,复合物发生变构,并进入核内。

3、与核内受体结合成激素—核受体复合物。

4、促进DNA转录过程,促进或抑制mRNA勺形成。

5、诱导或减少新蛋白质(主要是酶)的生成,实现各种生物效应。

三、试述含氮类激素勺作用机制

第二信使学说

四、什么是激素分泌活动勺负反馈调节

五、简述主要内分泌腺及其激素勺主要生理作用。垂体;垂体激素包括腺垂体激素和神经垂体激素。腺垂体激素生理作用;促进生长发育、促

进代谢勺作用、调节

免疫功能。神经垂体激素生理作用;调节水盐平衡,刺激哺乳期乳腺分泌乳汁和促使妊娠子宫收缩勺作用。

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和降钙素,提高机体代谢率,促进机体生长发育

甲状旁腺;甲状旁腺激素,1、增强破骨细胞活动,抑制成骨细胞活动,升高血钙。2、对肾勺作用是促进远曲小

管对钙勺重吸收,抑制近曲小管对磷酸盐勺重吸收,使尿钙减少,尿磷增加。3、促进维生素D3 转化成它勺活性形式,

而后者对钙在肠内勺吸收具有促进作用

肾上腺;肾上腺皮质激素(包括糖皮质激素和盐皮质激素)和肾上腺髓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1、对物质代谢勺作用;(1)糖代谢(2)蛋白质代谢(3)脂肪代谢

2 、在“应激反应”中勺作用;当机体突然受到创伤、手术、冷冻、饥饿、疼痛、感染等不同刺激时,均可出现血中ACTH浓度的急剧增加和糖皮质激素的大量分泌,这就是应激反应。

3 对水盐代谢勺作用。盐皮质激素;主要为醛固酮,醛固酮的主要作用是促进肾远曲小管、集合管对钠离子与水的重吸收及钾离子与氢离子的排泄,是维持机体水盐平衡的重要激素,如果分泌减少,在长时间运动中可能导致机体严重脱水和代谢性酸中毒。

肾上腺髓质激素;胰岛;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胰岛素;1、对糖代谢的作用,降血糖

2 、对脂肪代谢的作用;促进脂肪合成,转运,促进甘油三酯储存。

3 、对蛋白质代谢作用;促进蛋白质合成,抑制蛋白质分解。

胰高血糖素;1、促进糖原分解和糖异生,使血糖升高。

2 、活化脂肪细胞的脂肪酶,促进脂肪分解。

3 、能使氨基酸迅速进入肝细胞,脱去氨基,异生为糖。

4 、促进蛋白质分解,抑制合成。

5 、增强心肌磷酸化酶的活性,增加钙离子的积聚,从而增强心肌收缩能力,心输出量增加和血压升高。

性腺;雄激素,雌激素,孕激素。

雄激素;刺激雄性副性器官的发育并维持其功能,促进精子成熟,调节神经系统,促进骨和肌肉蛋白质的合成。

雌激素;促进附属生殖器官的发育,并维持正常机能。促进女子第二性征的出现

孕激素;使子宫内膜进一步增生,腺体分泌,血管扩张,为受精卵在子宫着床做好准备。降低子宫肌肉的兴奋性,保证子宫安静。

六、简述运动时激素对体液平衡的调节。

1激素对运动时糖代谢的影响;运动时胰高血糖素和茶安芬的释放增加,促进了糖原的分解。

2、激素对运动是脂肪代谢的调节;长时间运动糖的储备量会越来越少,从而脂肪酸成为主要能力物质。

3、激素对运动是水盐平衡的调节;水盐平衡调节对维持最好心血管功能和调节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七、简述肾上腺髓质与神经系统的关系。

肾上腺髓质受交感神经支配,主要参与心血管活动的调节。肾上腺髓质既可以看做自主神经系统的一个交感神经,又属于内分泌系统。可以看做交感神经的神经节和它的延伸部分。

八、简述生长激素、甲状腺素、糖皮质激素、儿茶酚胺、胰岛素以及胰高血糖素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

第五章血液

1、人体内占百分百最多的就是体液。

2、在体液中细胞内液占的百分比最多。

3、血液属于细胞外液。

4、粘滞性对血流速度和血压都有影响。

5、在血浆溶液中,促使水分子透过膜移动的力量称为血浆渗透压。渗透压的高低与溶质颗粒数目成正相关,与溶质的种类及颗粒的大小无关。

6、血浆胶体渗透压比晶体渗透压小。

7、血浆中的固体物质主要是血浆蛋白红细胞中的固体物质主要是血红蛋白。

8血液属于结缔组织的一种。

9、内环境的恒定是指血液理化因素的恒定。

10、在体液中细胞内液占的比重多。

11、内环境

12、血红蛋白组成

13、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

14、正常成人的血量占体重的7%-8%

15、人在安静状态下,大部分的血量都在心血管中迅速流动,这部分血量称为循环血量,还有一部分血量滞留在肝、

肺、腹腔静脉以下及皮下静脉丛处,流动缓慢,血浆较少,红细胞较多,这部分血量称为储存血量,由于这些器官起

到储存血液的作用,故称为储血库。

16、人体在失血后在三周到一个月可以恢复。

17、血液的黏滞性主要取决于红细胞的数量和血浆蛋白的含量。

18、血浆晶体渗透压是由血浆蛋白产生的。

19、当体内缺水时血浆渗透压会升高。

20、细胞在高渗溶液中出现皱折现象。

22、血液的黏滞性在登山时会增大。

23、血液中的缓冲物质抗碱能力大于抗酸能力。

28、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是是血红蛋白非常重要的功能。

29、血红蛋白的数量与运动员氧气的运输能力密切相关。

30、高原训练时出现红细胞比容增多,是由于氧分压过低导致体内RBC生成增多所致。

31、剧烈运动时白细胞数量增多。

32、血细胞占全血量的45%—50%。

33、血浆占全血量的50%—55%。是含有多种溶质的水溶液。

二、

1、血液和淋巴液属于细胞外液。

2、正常男子红细胞平均值为500 万/mm3。

3、正常女子血红蛋白为12—15 克。

4、正常女子红细胞平均值为420 万/mm3。

5、%和5%的葡萄糖是属于等渗溶液。

6、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

7、血浆渗透压主要是由晶体渗透压构成。血浆渗透压主要来源于溶解于其中的电解质。由电解质所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

8、血液缓冲体系中碱性物质比酸性物质多。

9、通常用100ml血浆中NaHCO啲含量表示碱储备量。

10、登山运动引起体内粘滞性增多是因为红细胞增多,长跑引起体内血液粘滞性加大是因为血液浓缩。

15、每公斤体重的血量成人比幼儿少,男性比女性多。

16、血浆中的固体物质主要是血浆蛋白。

19、细胞在高渗溶液中发生皱缩,在低渗溶液中涨破。

20、胶体渗透压对水分出入毛细血管起调节作用,晶体渗透压对维持细胞形态和功能重要作用。

21、如果血液在出现大量网组织红细胞,说明红细胞生成亢进。

22、正常人安静时血液中的白细胞总数为4000—10000/mm3。

25、人体肌肉运动后白细胞数目会增多。

26、训练有素的运动员大强度训练后白细胞数目中性粒细胞增多。

28、淋巴细胞的生理机能是产生细胞和体液免疫。

30、红细胞增多会增加血液的粘滞性,增加血流阻力和血压上升,因此理想的生理状态是增加每个血红蛋白内的白细胞含量,而血小板总数无明显变化。

31 、如果一次失血量不超过全血量的10%对正常生理活动无影响。

35、正常人血液粘滞性为4—5

36、一般情况下机体损失的血浆蛋白及红细胞在三周至一个月内完全可以恢复。

37、T细胞的主要作用是细胞免疫,B细胞的主要作用是体液免疫。

38、安静状态下的血红蛋白值可以作为评价运动员机能状态的生理指标。

三、名词解释;

1、体液;体液是存在于人体内的水分和溶解在其中的物质,约占体重的60%—70%,分为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根据其部位可分为细胞内液,血浆和组织液。

2、内环境;

3、晶体渗透压;由电解质所形成的渗透压为晶体渗透压。

4、胶体渗透压;由蛋白质所形成的渗透压为胶体渗透压。

5、碱储备;

6、缓冲对;

7、血红蛋白氧合作用;血红蛋白在氧分压的作用下合成氧合血红蛋白。

8、内环境相对稳定性;

9、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红细胞比容。

10、溶血;

四、

1 、什么是体液体液分为哪三个部分

答:体液是存在于人体内的水分和溶解于水中的物质,约占体重 组织间液,各部分体液之间彼此隔开又相互联系 2、血液的理化特性有哪些 (1)颜色与比重

( 2)粘滞性

( 3)渗透性

3、血浆渗透压分为哪二部分各自有什么机能 答:血浆渗透压可分为晶

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 能。 胶体渗透压对水分进出毛细血管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4、何谓等渗、低渗、高渗溶液

答:等渗溶液是指与血浆正常渗透压要相等的溶液如 %NaC 、l 5%葡萄糖等。高于血浆正常渗透压的溶液称为高渗溶液,

低于血浆正常渗透压的溶液称为低渗溶液。

5、红细胞的主要机能是什么

答:红细胞的主要机能是(1)运输02与C02 (2)缓冲血液的酸碱度,这两种机能都是由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来完

成的

6、白细胞的特性有哪些 答:白细胞的主要特性有渗出性、变形运动、化学趋向性和吞噬作用。通过这些活动,完成对机体的防御和保护机

能。

7、血液粘滞性大小取决于什么

答:血液粘滞性主要取决于红细胞数量及血浆蛋白的浓度 五、问答题:

1 、血液是怎样维持酸碱平衡的

1、 答:当组织代谢所产生的酸性物质进和主血浆、与血浆中的

NaHCO 发生作用,形成 H2CO3而H2CO3又分解为C02

和H20 C02由呼吸器官排出, 减少体内酸性程度, 从而维持血液酸碱度 NaHC03+H — > NaL+H2CO3

H2CO3

---- > C02T +H20

当碱性物质进入血液后与强酸发生中和作用,形成强酸盐、降低碱性度。从而维持血液的酸碱度。

2、 血液有哪些主要的机能

、答:①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作用,血液是人体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血液维持水、氧和营养物质的含量,维持 渗透压、酸碱度、体温和粘滞性,血液有形成分等相对稳定。

② 运输作用 血液全身流动起到运输作用,血液能运输营养物质,气体,代谢产物,激素。 ③ 防御和保护作用

白细胞有吞噬和免疫作用,对机体有防御和保护机能,血小板能促进止血和加速凝血,也

对机体起保护作

3、 试述红细胞运输氧的功能

答:红细胞运输氧的功能是靠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 Hb )来完成的。当血液流经肺组织时,氧分压升高,血红蛋白易

与氧结合,生成氧合血红蛋白(

Hbo2),这种现象称为氧合作用。当血液流经周围组织时,氧分压降低,

Hb 与氧很易

分离,把氧释放出来,这种现象称为氧离作用。

肺氧分压高

(氧离作用)Hb+O2==========HbO2氧合作用)

组织氧分压低

简答; 一、简述血液的组成与特性。

组成;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浆包含水和电解质、血浆蛋白、非蛋白含氮化合物、不含氮有机物。 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特性;

1、 颜色和比重;血液呈红色,颜色的深浅决定于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

Hb )含量和Hb 的含氧量。全血的比重取 决于红细

胞的数量和血浆蛋白的含量,血浆的比重与血浆蛋白的含量有关。

2、 黏滞性;血液在血管内运行时,由于液体内部各种物质的分子或颗粒之间的摩擦而产生的阻力,使血液具有一 定的黏滞性。

3、 渗透压;在血浆溶液中,促使水分子透过膜移动的力量称为血浆渗透压。渗透压的高低与溶质颗粒数目成正相 关,而与溶质的种类

和大小无关。

4、 血浆pH;正常人的血浆pH 为一。变化范围一血浆pH 的相对恒定有赖于血液中的缓冲物质以及正常的肺、

、试分析血液运载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方式。

60— 70%。体液根据其存在部位及为细胞内液、血浆、

(4)酸碱

晶体渗透压相对衡定能使血细胞保持正常形态和功

肾功

运动生理学考试重点

人体三个功能系统的特点。 ①磷酸原系统功能特点: 供能总量少,持续时间短,功率输出最快,不需要氧气,不产生乳酸类等中间产物。 ②乳酸能系统功能特点: 供能总量比磷酸原系统多,持续时间较短,功率输出次之,不需氧气,终产物是导致疲劳的物质—乳酸。 ③有氧氧化系统供能特点: ATP生成总量很大,但速率很低,持续时间很长,需要氧的参与,终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不产生乳酸类的副产品。 试述糖与脂肪的代谢特点,运动中糖作为能源物质为什么优于 脂肪? 答:⑴糖与脂肪的代谢特点:糖在满足不同强度运动时,既可以有氧分解功能,也可以无氧分解供能,在参与供能时动员快、耗氧少、效率高;脂肪只能有氧分解供能,在参与供能时动员慢、耗氧大、效率低。 ⑵由于糖和脂肪上述不同的代 谢特点,对于长时间耐力运动主要依靠脂肪氧化供能,而短时间大强度的剧烈运动,脂肪的分解受抑制,糖成为主要供能物质,糖代谢的利用增强,血乳酸水平可显著增高。总之,运动时脂肪供能随运动强度的增大而减少,随运动持续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糖的供能则相反。因此,糖作为能源物质优于脂肪。糖是肌肉活动时最重要的能源物质。 比较肌肉三种收缩方式特点,指出他们在体育实践中的意义。答:⑴缩短收缩的特点: ①肌肉起止点靠近 ②肌肉做正功 在体育实践中,缩短收缩是实现身体各种环节的主动运动,改变身体姿势,加速跑等原动肌活动的主要收缩形式。 ⑵拉长收缩的特点: ①肌肉起止点远离 ②肌肉做负功 在体育实践中,拉长收缩起着制动、减速、和克服重力等作用。 ⑶等长收缩的特点: ①肌肉长度不变②肌肉没有做外功但仍消耗很 多能量 在体育实践中,等长收缩对运动 环节固定、支持和保持身体某种 姿势起重要作用。 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传递的 特点是什么? 答:①化学传递 ②兴奋传递是节律1对1的 ③单向传递④时间延搁 ⑤高敏感性,易受化学和其他环 境因素变化的影响,易疲劳 兴奋在神经纤维传导的特点是 什么? 答:①电传导 ②生理完整性、绝缘性 ③双向传导 ④不衰减、快速传导 ⑤相对不疲劳 兴奋性 肌肉在刺激作用下具有产生兴 奋的特征,称兴奋性。 什么是牵张反射?举例说明牵 张反射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 答:在脊髓完整的情况下,一块 骨骼肌如受到外力牵拉,使其拉 长时,能反射性地引起受牵扯的 同一肌肉收缩,这种反射称为牵 张反射。 ①牵张反射的主要生理意义在 于维持站立姿势,增强肌肉力 量,肌肉在收缩前适当受到牵拉 亦可以增强其收缩的力量。 ②例如投掷时的引臂动作、起跳 前的膝屈动作,都是利用牵拉投 掷和跳跃动作的主动肌,刺激其 中的肌梭,使其收缩更加有力。 ③为了能更大的增加肌肉力量, 在牵拉与随后的收缩之间的延 搁时间越短越好,否则牵拉引起 的增力效应就将消失。 何谓激素,简述激素作用的共同 特征。 答: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 胞能分泌各种高效能的生物活 性物质,经组织液或血液传递而 发挥调节作用,这种化学物质称 为激素。 共同特征: ①激素的信息传递作用 ②激素作用的相对特异性 ③激素的高效能生物放大作用 ④激素间的相互作用 血氧饱和度 指血液中Hb与氧结合的程度, 即血红蛋白氧含量与血红蛋白 氧容量的百分比,其主要由氧分 压所决定。 肺活量 最大吸气后,尽力所能呼出的最 大气体量为肺活量。其为潮气 量、补吸气量和补呼气量三者之 和。 为什么在一定范围内深而慢的 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效果好? 答:①肺泡通气量是指每分钟吸 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 ②在呼吸过程中,每次吸入的气 体中,总有一部分不能进行交换 的气体留在呼吸性细支气管以 上的呼吸道内,这一部分空腔为 解剖无效腔。 ③从气体交换的角度考虑,真正 有效的通气量是肺泡通气量,其 计算公式如下:肺泡通气量=(潮 气量—无效腔)*呼吸频率(次/ 分),即在运动过程中当呼吸频 率过快时,气体将主要往返于解 剖无效腔,而真正进入肺泡内的 气体量却很少。所以从提高肺泡 气体更新率的角度考虑,增加呼 吸的深度是运动时呼吸调节的 重点。 ④适当的呼吸深度既能节省呼 吸肌工作的能量消耗,又能提高 肺通气量和气体交换率。所以说 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 要好。 何谓呼吸,有那几个环节构成? 答: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需 要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摄取并 排出二氧化碳,这种机体与环境 之间的气体交换称呼吸。 呼吸过程包括三个环节:外呼 吸、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和内呼 吸。

体育研究生考试运动生理复习重点.

研究生考试运动生理复习重点 绪论 一. 必背概念 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体液调节 二. 当前生理学的几个研究热点 (热点即考点) 最大摄氧量、个体乳酸阈、运动性疲劳、骨骼肌、高原训练(重点中的重点) 第一章骨骼肌机能 一. 必背概念 动作电位、静息电位、“全或无”现象、兴奋-收缩耦联、阈强度、运动单位募集、肌电、几个收缩 二. 重点问题 1. 肌纤维的兴奋-收缩耦联过程. 2. 骨骼肌的几种收缩形式及实践中的应用. 3. 肌纤维的分类与生理生化特征及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 (第六节,必背) 4. 肌电的应用(了解)熊开宇老师在研究生课中讲过,还可以与后面的生理指标的运用结合 第二章血液 一. 必背概念 红细胞压积(比容、内环境、碱储备、渗透压、等渗溶液、假性贫血、运动员血液

二. 重点问题 1. 血液的作用,防止简答出现意外题 2. 血红蛋白在实践中的应用。A 机能评定 B 运动选材 C 监控运动量 第三章循环机能 一. 必背概念 心动周期、心率、心输出量、射血分数、心指数、心电图、动脉脉搏、心力储备、血压、减压反射、窦性心动徐缓、基础心率、减压反射、窦性心动徐缓、脉搏、运动性心脏肥大、 二. 重点问题 1. 心肌细胞和骨骼肌细胞收缩的不同特点。 2心输出量的影响因素? 3. 静脉回心血量响因素? 4. 动脉血压的影的影响因素? 5. 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A 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的变化 B 长期的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6. 脉搏(心率)和血压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可出综合题) 第四章呼吸机能 一. 必背概念 胸内压、肺通气量、肺泡通气量、肺活量、时间肺活量、最大通气量、通气/血流比值、氧解离曲线、氧脉搏、血氧饱和度、氧利用率

运动生理学考研知识点汇总

运动生理学子(媒介物)。收缩的初长度,张力反而减小,收(2)横桥运动引起肌丝滑行(3)缩效果亦减弱。1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一个 分支,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收缩肌肉的舒张5快肌纤维(FT,或??型)肌浆网较发达,肌肉的缩短:中,或是在长期系统的体育锻炼的是由于肌小节中细肌反应速度快,收缩力教大,影响下,人体机能的变化规律及机丝在粗肌丝之间滑行造成的。无氧氧化酶活性高,无氧代谢能力强,但易疲劳;肌肉的收缩:制,并应用这些规律指导人们合理由运动神经以冲动形慢肌纤维(ST,或?型)式传来的刺激引起的。地从事体育锻炼和科学地进行体线粒体数量多且直径大,毛细血管分布比较丰富,且肌红蛋1肌肉的收缩的形式:育教学或运动训练的一门科学。学()缩短收4白较多,甘油三酯含量较高,习运动生理学的任务:(1)了解人指肌肉收缩所产有氧缩(向心收缩):氧化酶活性高,有氧氧化能力强,生的张力大于外加的阻力时,体整体及器官系统的功能及正常肌肉可持续长时间运动。人体功能活动的基本规律,掌握实缩短,并牵引骨杠杆做相向运动的6呼吸: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掌握在体肌肉长度缩一种收缩形式。特点:(现这些功能的机制;2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呼吸。育锻炼过程中和长期系统的锻炼肌肉起止点靠近,骨杠杆发生短,(1)外呼吸:指外界环境与血液位移,负荷移动方向与肌肉用力方下,人体生理功能活动所产生的反在肺部实现的气体交换。(屈肘、高(运动适应)包括肺通向一致,肌肉做正功。应(运动反应)和适应气(肺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和)拉长收抬腿跑、挥臂扣球)(变化及规律;3)掌握体育锻炼的;(2肺换气指肌肉积极收缩(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缩(离心收缩):基本生理学原理,以及形成和发展气体交换)。(2所产生的张力仍小于外力,为科学地肌肉被)气体运输:气体运动技能的生理学规律,在血液中的运输。(肌肉特点:3)内呼吸:指拉长的一种收缩形式。从事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提供指血液与组织细胞间的气体交换。积极收缩但仍然被拉长,肌肉起止导。7呼吸的形式:(1:研究对象人体,确切说是在运动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方向点远离,)腹式呼吸是以膈肌收缩活动为主的呼吸运动。如跑与阻力方向相反,过程或长期系统体育锻炼影响下肌肉做负功。(支撑悬垂、倒立(2 )步时支撑腿后蹬前的屈髋、屈膝胸式呼吸是的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活动。以肋间外肌收缩活动为主的呼吸:3为大众健身锻炼、:学校等)()等长收缩(静力收缩)研究目的运动。体育教学和竞技运动训练提供科如仰卧起坐、特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力。直角支撑(3)混合式呼吸。肌肉积极收缩但长度不变,学指导。点:骨 8肺通气功能的指标:(1杠杆未发生位移,肌肉没有做外人体功能的活动的调节机制:2)肺活量:指最大吸气后尽力所能呼出的最:是中枢神经系统功。神经调节1()大气量,反映了一次通气的最大能张力1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5)力,:在一定的范围内,与速度的关系是最常用的测定肺通气机能的产生的应答性反应。特点:迅速、指标之一。(体液调节2短暂、局限。():通过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和速度大致2)时间肺活量:指在最大吸气之后,人体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各种激素当后负荷增加到某一呈反比关系:尽力以最快的速度呼气。数值时,张力可达到最大,是一个评价肺通气功能较好生长、来对人体的新陈代谢、发育、但收缩的动态指标,速度为零,肌肉只能作等长收缩;生殖等重要功能进行调节。特点:它不仅反映肺活量的大小,(持久、缓慢、广泛。而且还能反映肺的弹性是否:)3自身调节当后负荷为零时,张力在理论上为降低、组织和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器官、(零,肌肉收缩速度达到最大。气道是否狭窄、2)呼吸阻力是否增加等情况。长度与张力关系:体液调节对体内外环境的变化产(3)肌肉收缩前就加每分通气量: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体总量,特点:生的适应性反应。前负荷等在肌肉上的负荷是前负荷。调节幅度于潮气量与每分钟呼吸频率的乘小、不灵活,但有意义。使肌肉收缩前即处于被拉长状态,积。反映一分钟通气的能力,逐渐兴奋—收)1(肌肉的收缩过程3:从而改变肌肉收缩的处长度。不仅是反映容量,而且也反映通气速增大肌肉收缩的初长度,肌肉收缩指以肌细胞膜的电变化为:缩耦联度。(4当初长时产生的张力也逐渐增加;)最大通气量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是每分钟所能吸入或呼出的最大气量。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的中介过程。度继续增加到某一数值时,是检查张力可)5(肺通气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再继续增加肌肉此后,达到最大;是兴奋—收缩耦联的关键因Ca2+ 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技术动作的配合:通常非周期性的解离曲线可分为三段:(1)氧解离曲线上段:运动要特别注意呼吸时相,应以人曲线平坦,此阶段氧分鲜空气量。评价呼吸效率。 压较高。意义:指每分通气量和每为机体摄取足够的体关节运动的解剖学特征与技术9氧通气当量:氧气提供较大的安全系数。(2)氧动作的结构特点为转移。VE/VO2分吸氧量的比值()。是评如两臂前解离曲线中段:曲线较陡,屈、外展、外旋、扩胸、提肩、展此阶段价呼吸效率的一项重要指标。正常氧分压稍有降低,血氧饱和度便会24体或反弓动

体育学院《运动生理学》期末考试试卷

体育学院《运动生理学》期末考试试卷(6) 年级专业班级学号姓名 注:1、考试时间共120分钟,总分100分; 2、试卷内容共6页,请考生检查是否齐全; 3分,共15分) 1、内环境: 2、等张收缩: 3、有氧工作能力: 4、进入工作状态: 5、身体素质发展的稳定阶段: 20分) 1、肌肉中如果的百分比较高,肌肉的收缩速度较快。 2、神经纤维传导兴奋具有、、双向性和相对不疲劳性特征。 3、激素按照其化学性质与作用机制可分为两类,即

和。 4、运动员血红蛋白的理想值是:男性g/L,女性是g/L。 5、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往往有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为。 6、心力储备包括储备和储备,后者又包括收缩期储备和舒张期储备。 7、随着运动负荷量的增加,出现尿蛋白阳性的几率也会;当训练适应后,在同样的运动负荷量下,尿蛋白排泄量将会。 8、长时间持续运动对人体生理机能产生诸多良好的影响,可以提高大脑皮层神经过程的和。 9、人体肌肉在进行最大用力收缩时,并不是所有的肌纤维都同时参加收缩,动员参与活动的肌纤维数量越,则收缩时产生的力量越。 10、运动性条件反射建立得越多,越有助于的形成。 11、在运动技能形成过程中,有几个相互联系的阶段性变化过程,即阶段、阶段、巩固阶段和自动化阶段。 12、在高温环境运动时,心输出量减少主要是由于大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A.感应和分化阶段,增殖阶段,效应阶段 B.感应阶段,增殖和分化阶段,效应阶段 C.感应阶段,增殖阶段,效应和分化阶段 D.分化阶段,增殖阶段,效应阶段 2、机体耗氧量的增加与肌肉活动()呈正比关系。 A.持续时间 B.强度 C.时间与强度 D.以上都不是 3、与快肌相比,下列那条不是慢肌纤维的特征()。 A.收缩力小于快肌 B.抗疲劳能力强 C.有氧代谢酶活性低 D.直径小

邓树勋《运动生理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6~19章【圣才出品】

第16章运动与环境 16.1 复习笔记 一、冷热环境 1.体温的调节 体温是指人体内部的温度,临床上常以直肠温度(37.3℃~37.5℃)、口腔温度(比直肠温度低0.3℃~0.5℃)、腋下温度(比口腔温度低0.2℃~0.4℃)表示。人体温度与代谢水平有关,在一天中凌晨2至6时最低,下午2至5时最高,这种波动幅度一般不超过1℃。 (1)机体的产热与散热 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生理范围是人体各种生理机能发挥正常作用的基本条件。人体保持体温的相对恒定是通过体温调节系统以产热和散热的方式来实现的。 ①机体的产热 机体内的热量是通过机体代谢活动产生的,安静时主要由肝脏等内脏器官产热,运动时肌肉成为主要的产热器官。甲状腺素和儿茶酚胺类物质增多时,可使机体代谢率升高,产热过程加强。 ②机体的散热 体内各组织产生的热量通过血液循环在体内均匀分布,热量通过皮肤、呼吸、泌尿和排便四条途径散发到周围环境中。皮肤是人体主要的散热器官(约占84.5%),它通过传导、对流、辐射、蒸发四种方式向体外散发热量。 a.传导 传导是指一种物质与另一物质通过直接的分子接触而交换热量,即热量通过毗邻的组织

传导至体表,继而传导至和皮肤直接接触的衣服或物体。 b.对流 对流是指通过空气流动使体表热量散发的方式。空气流动得越快,带走热量的比率就越大。 c.辐射 辐射是指机体热量以红外线方式传给外界较冷物的一种散热形式,这是人体热量散失的主要方式。身体在不断向周围物体直接辐射热量。但是,如果周围物体温度高于体温那么人体将通过辐射得到热量。因此,辐射散热取决于体温与周围环境温度之差。 d.蒸发 蒸发散热是指体内热量通过水分蒸发散发于体外环境的散热方式。当环境温度高于体温或人体在运动时,蒸发是主要的散热方式。蒸发散热的方式有: 第一,不感汗蒸发 不感汗蒸发是指体液中少量水分直接从皮肤和呼吸道粘膜等表面渗透出,在未聚集成明显的汗滴之前即被蒸发的一种持续性的散热形式。 第二,发汗 发汗是指通过汗腺分泌汗液散发大量热量的散热过程。当人体进行剧烈运动时汗液蒸发明显增多,发汗成为运动中主要的散热方式。 (2)体温调节装置 人体为了获得相对稳定的体温,保证正常生命活动的需要,人体内的体温自身调节系统通过对产热和散热的调节保持体温的动态平衡。 ①温度感受器 人体感受温度的感受器分为皮肤温度感受器和中枢温度感受器。

《运动生理学》笔记

运动生理学笔记 第一章绪论 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及运动反应和适应的过程,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 运动生理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在对人体机能活动规律有了基本认识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探讨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影响的规律及机制,阐明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过程中的生理学原理,研究不同年龄、性别和训练水平的人群进行运动时的生理特点,以达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防治某些治病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目的。生理学研究的方法主要是实验。 英国的生理学家希尔,被称作“运动生理学之父”。 运动生理学研究的现状1.从整体、器官水平的宏观研究深入到细胞水平与分子水平的研究。2.最大摄氧量、个体乳酸阈、无氧功率的研究是当前各国研究的热门课题:最大摄氧量是评价耐力运动员身体机能的重要指标,两者有极大的正相关。而个体乳酸阈训练又是提高极限下强度的最佳手段。3.对研究方法的探讨:自动化分析仪器设备、电镜、核电磁共振、电脑信号处理等。4.提高人体机能辅助方法的研究:运动员抓住一切可能,提供能增进人体机能的物质和手段以提高运动成绩。5.密切联系运动竞赛。 ●当前运动生理学的几个研究热点 1.最大摄氧量的研究最大摄氧量是评价耐力运动员身体机能的重要指标,两者有极大的正相关。自动气体分析仪的出现,使得在运动实践中用直接法测定最大摄氧量成为现实。也使得最大摄氧量这一指标在运动科研和实践中的应用更加广泛深入。目前,运动员最大摄氧量能力的研究与应用仍然是运动生理学的重要课题。 2.对氧债学说再认识传统氧债理论:在进行剧烈的运动时,由于机体所提供的氧不能满足运动的需要,此时机体要进行无氧代谢,产生大量乳酸,从而形成氧债。在恢复期机体仍然保持较高的耗氧水平,以氧化乳酸,偿还氧债。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些生理学家展开了对氧债、氧亏和无氧阈这三个概念的争论后,引起了更多人对大强度运动后,人体是否缺氧问题的关注和兴趣。认为:人体在从事短时间的大强度力竭性运动后恢复期,血乳酸的浓度是持续升高的而此时的耗氧量却已恢复到安静水平;在从事长时间力竭性运动过程中血乳酸就已经达到峰值,并且在随后的运动过程中渐趋降低,在运动后的恢复期继续降低到安静时的水平,而此时的耗氧量却高于安静时的水平,表现出乳酸和运动后的额外氧耗没有线性关系,从而证明了“氧债”概念不正确,提出了用“运动后过量氧耗概念”。 3.关于个体乳酸阈的研究人体运动时,随着运动强度的逐渐增大,血乳酸的水平会持续升高,当运动强度增至最大摄氧量的60%左右时,血乳酸开始明显升高,这个血乳酸的拐点被称为无氧阈。亚极限负荷运动时,肌肉组织因缺氧导致乳酸的产生是无氧阈理论建立的基础。即认为这个拐点意味着肌肉开始缺氧,由有氧功能向无氧功能过渡。但是有很多证据表明,亚极限负荷运动时,缺氧并不是肌肉产生乳酸的真正原因。乳酸阈(LAT)的概念是根据血乳酸浓度变化和运动强度的关系而提出来的。当运动强度逐渐加大时,血乳酸的变化出现两个非线性拐点,即2mmol/L和4mmol/L。国内外广泛使用4mmol/L作为乳酸阈值。由于乳酸阈没有考虑运动时乳酸动力学的个体特点,其拐点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他们根据运动时和运动后血乳酸的动力学特点,求出每个受试者的乳酸阈值,并称此为个体乳酸阈(ILAT)。由于个体乳酸阈的改善依赖于最大摄氧量的提高,因此它是极限下强度运动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实践证明,个体乳酸阈训练是提高极限下强度运动能力的最佳手段。目前用个体乳酸阈指导运动训练已成为运动生理学和运动生物化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4.关于运动性疲劳的研究 1982年第五届国际运动生化学术会议,将疲劳定义为“机体的生理过程不能维持其机能于一特定水平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疲劳是一种机体的整体机能水平或工作效率降低的生理现象,应同疾病和运动训练中的过度训练相区别。运动性疲劳是一个特别复杂的生理过程。它是由运动员引起的全身多器官和系统机能变化的综合结果。运动性疲劳可分为中枢疲劳和外周疲劳。从中枢到骨胳肌细胞再到细胞内物质代谢过程,中间任何一个环节或这些过程综合变化,都可造成疲劳。目前对运动性疲劳产生机制的认识已从单纯的能量消耗或代谢产物堆积,向多因素综合作用的认识发展。研究水平也由细胞、亚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变化深入到生物分子或离子水平。 5.关于运动对自由基代谢影响的研究 1956年harman在分子生物学的基础上提出了自由基学说,认为在生物体内进行的新陈代谢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副产品,这些副产品称为自由基。研究证明,急性剧烈运动可使体内自由基浓度增加。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一是剧烈运动时体内代谢过程加强,氧自由基的生成增加;其次是剧烈运动时,乳酸的堆积抑制了清除自由基酶的活性,使自由基的清除率下降;第三是由于运动时体内有些物质可自动氧化而生成自由基。运动引起体内自由基含量增多,会导致脂质过氧化反应加强,而对组织和细胞造成的损伤表现:(1)运动性贫血和血红尿蛋白。剧烈运动时红细胞内氧合血红蛋白自由氧化速率加强,从而产生大量自由基,使红细胞脂肪质过氧化,降低了细胞膜的变形能力,脆性加强,导致红细胞溶血,最终发生运动性贫血和血红尿蛋白。(2)造成肌肉疲劳。剧烈运动后,过多自由基可攻击肌纤维膜湖和肌浆网膜,使其完整性受到破坏,造成一些离子的运转的紊乱。另外也可使线粒体的呼吸链受到破坏,使ATP的生成发生障碍,导致肌肉工作能力下降加速疲劳过程的发展。(3)延迟性肌肉酸痛。目前已有证据显示,延迟性肌肉酸痛与自由基损伤有关。研究表明,有氧运动可以提高体内的抗氧化酶的活性,可有效清除运动过程中产生的过量地自由基。另外可以补充外源性抗氧化剂,如维生素E和维生素C及一些中药也可有效地提高人体抗氧化能力。 6.运动对骨胳肌收缩蛋白机构和代谢的影响超过习惯负荷的运动训练或体力劳动能引起骨胳肌延迟性酸痛(Delayed-Onset-Muscular-Soreness,DOMS)、肌肉僵硬、收缩和伸展功能下降及运动成绩降低,因而受到生理学研究人员高度重视,并提出了组织撕裂、痉挛假说。进一步研究表明,运动后产生肌肉酸痛与肌肉损伤或肌纤维结构的改变有关。有的学者把运动引起的骨骼肌超微结构改变称为运动性肌肉损伤(Exercise Induced Muscle Damage ,EIMD)。尝试用针刺和静力牵张促进超微结构变化的恢复和缓解肌肉酸痛。目前,利用电子显微镜、免疫电镜、微电极、色谱分析、同位素示踪、核磁共振和多聚酶链是反应技术先进的实验仪器和技术,通过观察大负荷运动后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自由基水平、酶活性、生物膜的机能、亚细胞结构和功能、收缩蛋白的代谢和基因表达等指标的变化,分析研究大负荷运动后骨骼肌机能的变化,以及促进骨胳肌的机能恢复的生理机制,将运动对骨骼肌机能影响的研究提高到一个崭新阶段。 7.关于肌纤维类型的研究目前,在肌纤维类型研究方面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深入研究快肌和慢肌纤维德机能和代谢特征,运动对运动员肌纤维类型组成的影响,不同类型肌纤维在运动中的参与程度,以及肌纤维类型这一指标在运动选材中的应用等。 8.运动对心脏影响的研究 1984年心钠素的发现,从分子水平内分泌方面改变了人们对心脏传统的认识,证明心脏不仅是一个循环器官,而且还是人体内一个重要的

运动生理学作业试题答案

1. 运动生理学的主要研究任务是什么? 在对人体生命活动规律有了基本认识的基础上,揭示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影响的规律及机理,阐明运动训练、体育教学和运动健身过程中的生理学原理,指导不同年龄、性别和训练程度的人群进行科学的运动训练,以达到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增强全民体质、延缓衰老、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的目的。 2. 解释课堂上讲授的生命基本特征。 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 兴奋性:可以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性。(能力) 适应性:生物体在客观环境的长期作用下可以逐渐形成一种与环境相适应的、适合自身生存的反应模式。这种能力称为适应性 应激性,生殖 3. 什么是神经调节?什么是体液调节?它们有什么不同? 神经调节是指在神经活动的直接参与下所实现的生理机能调节过程。(神经系 统完成)体液调节是指人体血液和其他体液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以及某些组织细胞所产生的某些化学物质或代谢产物,可借助于血液循环的运输,到达全身或某一器官和组织,从而引起某些特殊的生理过程。 神经调节的一般特点是比较迅速而精确,体液调节的一般特点是比较缓慢持久而弥散,两者相互配合使生理功能调节更趋于完善。 4. 什么是生物节律?如何分类? 生物体的各种生理功能活动会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周期性变化,这种生理机能活动的周期性变化称为生物的时间结构,或称为生物节律。 可按其发生的频率高低分为三大类:近似昼夜节律、亚日节律、超日节律。近似昼夜节律:指24小时± 4小时区间的生物节律如体温变化,激素浓度变化。超日节律:指周期小于20小时的生物节律。如心率、呼吸等节律。 亚日节律:指周期大于28小时的生物节律。如女性月经周期等。又可分为近似周、月、年节律。 作业2 1. 感受器、感受器官的概念。 感受器一一是指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一些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改变的结构或装置。如:视锥细胞 感受器官一一是指感受器与其附属装置共体构成的器官。如:眼、耳其感受器位于颞骨岩部迷路内,由椭圆囊、球囊和三个半规管构成。其适宜刺激是耳石的重力及直线正负加减速运动。当头部位置改变,重力对耳石的作用方向改变,耳石膜与毛细胞之间的空间位置发生改变,使毛细胞兴奋,引起有关肌肉紧张变化,同时产生头部空间位置改变的感觉。 2. 什么是位觉?位觉的感受器是什么?位于哪里?它们的适宜刺激是什么? 概念:身体进行各种变速运动(包括直线加速度运动和角加速运动)时引起的前庭器官中的位觉感受器兴奋并产生的感觉,称为位觉(或前庭感觉)。 3. 解释前庭反射与前庭稳定性。 前庭反应是指前庭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后,除引起一定位置觉改变外,还引起骨骼肌紧张性改变、眼震颤及植物性功能改变。如眩晕、恶、呕吐和各种姿势反射等,这些改变统称为前庭反射。 刺激前庭感受器而引起机体各种前庭反应的程度,称为前庭功能稳定性。

运动生理学考试重点(海师)

绪论 一、生命活动基本特征: (一)新陈代谢。 (二)兴奋性。 (三)生殖。 二、“反应”的定义:机体或细胞受到刺激后所发生的功能活动的变化,称为反应。 三、“兴奋”的定义:生物体的器官、组织或细胞受到刺激后产生的动作电位,称 为 兴奋。 四、“兴奋性”的定义:生物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称为兴奋性。 五、“内环境”的定义:细胞外液是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又称内环境。 六、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 (一)神经调节。 (二)体液调节。 (三)自生调节。 第一章:肌肉活动 一、“静息电位”的定义: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的电位 差。 二、“动作电位”的定义:动作电位是指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时,细胞膜在原来静 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的一次迅速、短暂、可向周围扩布 的电位波动。 三、肌肉三种收缩形式的比较:

四、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 (一)张力--速度关系:当前负荷不变,改变后负荷时,张力与速度成反比关系。(二)长度--张力关系:初长度过长和过短都会使张力减小,只有达到最适初长度, 张力才最大。 五、人类肌纤维的类型及比较:

第二章:能量代谢 一、合成ATP的三种途径及比较: 二、“基础代谢”的定义: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清晨极其安静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三、“基础代谢率”的定义: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 第三章: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 一、“前庭器官”的定义:前庭器官是人体对自身姿势、运动状态及空间位置感知 的感受器,对保持身体平衡起重要作用。 二、“前庭反应”的定义:当人体前庭感受器受到过度刺激时,反射性的引起骨骼 肌紧张性的改变以及自主功能的反应,这些反应称为前 庭反应。 三、“前庭稳定性”的定义:过度刺激前庭感受器而引起机体各种前庭反应的程度, 称为前庭稳定性。 四、“牵张反射”的定义:在脊髓完整的情况下,一块骨骼肌如受到外力牵拉使其 伸长时,引起受牵拉肌肉反射性缩短,该反射称为牵张 反射。(包括:腱反射、肌紧张) 五、“状态反射”的定义:头部空间位置改变时反射性地引起四肢肌张力重新调整

运动生理学考研知识点汇总

运动生理学 1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一个分支,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或是在长期系统的体育锻炼的影响下,人体机能的变化规律及机制,并应用这些规律指导人们合理地从事体育锻炼和科学地进行体育教学或运动训练的一门科学。学习运动生理学的任务:(1)了解人体整体及器官系统的功能及正常人体功能活动的基本规律,掌握实现这些功能的机制;(2)掌握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和长期系统的锻炼下,人体生理功能活动所产生的反应(运动反应)和适应(运动适应)变化及规律;(3)掌握体育锻炼的基本生理学原理,以及形成和发展运动技能的生理学规律,为科学地从事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提供指导。 研究对象:人体,确切说是在运动过程或长期系统体育锻炼影响下的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活动。研究目的:为大众健身锻炼、学校体育教学和竞技运动训练提供科学指导。 2人体功能的活动的调节机制:(1)神经调节: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产生的应答性反应。特点:迅速、短暂、局限。(2)体液调节:通过人体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各种激素来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重要功能进行调节。特点:缓慢、持久、广泛。(3)自身调节:器官、组织和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对体内外环境的变化产生的适应性反应。特点:调节幅度小、不灵活,但有意义。 3肌肉的收缩过程:(1)兴奋—收缩耦联:指以肌细胞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的中介过程。Ca2+是兴奋—收缩耦联的关键因子(媒介物)。 (2)横桥运动引起肌丝滑行(3) 收缩肌肉的舒张 肌肉的缩短:是由于肌小节中细肌 丝在粗肌丝之间滑行造成的。 肌肉的收缩:由运动神经以冲动形 式传来的刺激引起的。 4肌肉的收缩的形式:(1)缩短收 缩(向心收缩):指肌肉收缩所产 生的张力大于外加的阻力时,肌肉 缩短,并牵引骨杠杆做相向运动的 一种收缩形式。特点:肌肉长度缩 短,肌肉起止点靠近,骨杠杆发生 位移,负荷移动方向与肌肉用力方 向一致,肌肉做正功。(屈肘、高 抬腿跑、挥臂扣球);(2)拉长收 缩(离心收缩):指肌肉积极收缩 所产生的张力仍小于外力,肌肉被 拉长的一种收缩形式。特点:肌肉 积极收缩但仍然被拉长,肌肉起止 点远离,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方向 与阻力方向相反,肌肉做负功。(跑 步时支撑腿后蹬前的屈髋、屈膝 等)(3)等长收缩(静力收缩): 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力。特 点:肌肉积极收缩但长度不变,骨 杠杆未发生位移,肌肉没有做外 功。 5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1)张力 与速度的关系:在一定的范围内, 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和速度大致 呈反比关系:当后负荷增加到某一 数值时,张力可达到最大,但收缩 速度为零,肌肉只能作等长收缩; 当后负荷为零时,张力在理论上为 零,肌肉收缩速度达到最大。(2) 长度与张力关系:肌肉收缩前就加 在肌肉上的负荷是前负荷。前负荷 使肌肉收缩前即处于被拉长状态, 从而改变肌肉收缩的处长度。逐渐 增大肌肉收缩的初长度,肌肉收缩 时产生的张力也逐渐增加;当初长 度继续增加到某一数值时,张力可 达到最大;此后,再继续增加肌肉 收缩的初长度,张力反而减小,收 缩效果亦减弱。 5快肌纤维(FT,或??型)肌浆 网较发达,反应速度快,收缩力教 大,无氧氧化酶活性高,无氧代谢 能力强,但易疲劳;慢肌纤维(ST, 或?型)线粒体数量多且直径大, 毛细血管分布比较丰富,且肌红蛋 白较多,甘油三酯含量较高,有氧 氧化酶活性高,有氧氧化能力强, 可持续长时间运动。 6呼吸: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 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呼吸。 (1)外呼吸:指外界环境与血液 在肺部实现的气体交换。包括肺通 气(肺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和 肺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 气体交换)。(2)气体运输:气体 在血液中的运输。(3)内呼吸:指 血液与组织细胞间的气体交换。 7呼吸的形式:(1)腹式呼吸是以 膈肌收缩活动为主的呼吸运动。如 支撑悬垂、倒立(2)胸式呼吸是 以肋间外肌收缩活动为主的呼吸 运动。如仰卧起坐、直角支撑(3) 混合式呼吸。 8肺通气功能的指标:(1)肺活量: 指最大吸气后尽力所能呼出的最 大气量,反映了一次通气的最大能 力,是最常用的测定肺通气机能的 指标之一。(2)时间肺活量:指在 最大吸气之后,尽力以最快的速度 呼气。是一个评价肺通气功能较好 的动态指标,它不仅反映肺活量的 大小,而且还能反映肺的弹性是否 降低、气道是否狭窄、呼吸阻力是 否增加等情况。(3)每分通气量: 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体总量,等 于潮气量与每分钟呼吸频率的乘 积。反映一分钟通气的能力,不仅 是反映容量,而且也反映通气速 度。(4)最大通气量:是每分钟所 能吸入或呼出的最大气量。是检查 肺通气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5)

体育生运动生理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生理考试资料 1.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自我更新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过程。新陈代谢包括同化和异化两个 过程。 2.稳态:内环境各项理化因素相对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称为稳态。 3.肌小节:两条Z线之间的结构是肌纤维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称为肌小节。 4.静息电位: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时,细胞膜内外存在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这种电位差 存在细胞膜两侧。 5.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膜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6.向心收缩:肌肉收缩时,长度缩短、起止点相互靠近的收缩称为向心收缩。 7.等长收缩:肌肉在收缩时其长度变化而张力不变的收缩称为等长收缩。 8.离心收缩:肌肉在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收缩称为离心收缩。 9.等动收缩:在整个关节运动范围内肌肉以恒定的速度,且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始终与 阻力相等的肌肉收缩称为等动收缩。 10.运动单位:一个a-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称为 运动单位。 11.体液:人体内含有大量的液体,即人体内的水分和溶解于水中的各种物质,统称为体液。 12.细胞外液:血浆和组织液等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称为细胞外液。 13.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称为一个心动周期。 14.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每次收缩所射出的血量称为每搏输出量。 15.心输出量:每分钟左心室射入主动脉的血量。在同一时期,左心和右心接纳回流的血量 大致一致,输出的血量也大致相等。 16.动脉脉搏: 17.心力储备: 18.基础心率: 19.收缩压: 20.舒张压: 21.潮气量: 22.肺活量: 23.肺泡通气量: 24.氧扩散容量: 25.体液调节: 26.感受器: 27.运动神经元池: 28.本体感受器: 29.牵张反射: 30.状态反射: 31.姿势反射: 32.翻正反射: 33.运动技能: 34.需氧量: 35.摄氧量: 36.身体素质: 37.赛前状态: 38.准备活动:

(完整版)植物生理学笔记复习重点剖析

绪论 1、植物生理学:研究植物生命活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 2、植物生命活动:植物体物质转化、能量转换、形态建成及信息传递的综合反应。 3、植物生理学的基本内容:细胞生理、代谢生理、生长发育生理和逆境生理。 4、历程:近代植物生理学始于荷兰van Helmont(1627)的柳条试验,他首次证明了水直接参与植物有机体的形成; 德国von Liebig(1840)提出的植物矿质营养学说,奠定了施肥的理论基础; 植物生理学诞生标志是德国von Sachs和Pfeffer所著的两部植物生理学专著; 我国启业人是钱崇澍,奠基人是李继侗、罗宗洛、汤佩松。 第二章植物的水分关系 1、束缚水:存在于原生质胶体颗粒周围或存在于大分子结构空间中被牢固吸附的水分。 2、自由水:存在于细胞间隙、原生质胶粒间、液泡中、导管和管胞内以及植物体其他间隙的水分。 3、束缚水含量增高,有利于提高植物的抗逆性;自由水含量增加,植物的代谢加强而抗逆性降低。 4、水分在植物体内的生理作用:①水分是原生质的主要成分;②水是植物代谢过程中重要的反应物质;③水是植物体内各种物质代谢的介质;④水分能够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态;⑤水分能有效降低植物的体温;⑥水是植物原生质良好的稳定剂;⑦水与植物的生长和运动有关。 5、植物细胞的吸水方式:渗透性吸水和吸胀吸水。 6、渗透作用: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扩散的现象。 7、水的偏摩尔体积:指加入1mol水使体系的体积发生的变化。 8、水势:溶液中每偏摩尔体积水的化学势差。 9、水通道蛋白调节水分以集流的方式快速进入细胞的细微孔道。 10、溶质势:由于溶质颗粒与水分子作用而引起细胞水势降低的数值。Ψs = -icRT。 11、衬质势:细胞中的亲水物质对水分子的束缚而引起水势下降的数值,为负值。Ψm 12、压力势:由于细胞吸水膨胀时原生质向外对细胞壁产生膨压,细胞壁产生的反作用力——壁压使细胞水势增加的数值。Ψp 13、Ψw = Ψs + Ψm + Ψp + Ψg + …。 14、吸胀吸水:植物细胞壁中的纤维素以及原生质中的蛋白质、淀粉等大分子亲水性物质与极性的水分子以氢键结合而引起细胞吸水膨胀的现象。蛋白质>淀粉>纤维素 15、植物根系由表皮、皮层、内皮层和中柱组成,吸水途径有共质体途径和质外体途径。 16、主动吸水:仅由植物根系本身的生理活动而引起的吸水。分为伤流和吐水。 17、根压:由于植物根系生理活动而促使液流从根部上升的压力。 18、被动吸水(主要方式):通过蒸腾拉力进行的吸水。枝叶的蒸腾作用使水分沿导管上升的力量称为蒸腾拉力。 19、植物蒸腾作用是产生蒸腾拉力并促进根系吸水的根本原因 20、影响根系吸水的因素:(1)内部:导管水势、根系大小、根系对水的透性、根系对水吸收速率;(2)外部: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土壤通气状况、土壤溶液浓度。

最新最新346运动生理学试题及答案合集

绪论 一、是非判断题(正确记为“+”,错误记为“—”) 1、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机能活动变化规律的科学。( 2、任何组织都具有兴奋性。() 3、人体对运动的适应性变化是运动训练的生理学基础。() 4、新陈代谢是生命的本质,它是机体组织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移的过程。 () 5、神经调节是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这是通过条件反射活动来实现的。() 二、选择题 1、运动生理学是()的一个分支。 A、生物学 B、生理学 C、人体生理学 2、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对运动的()。 A、反应 B、适应 C、反应和适应 3、运动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来观察分析各种机能活动变化的规律。 A、人体实验 B、动物实验 C、人体实验和动物实验 4、任何组织对刺激发生的最基本反应是() A、兴奋 B、收缩 C、分泌 D、物质代谢改变 E、电变化 5、神经调节的特点是()而(),体液调节的特点是()而()。 A、缓慢 B、迅速 C、广泛 D、精确 6、负反馈可使控制部分的活动(),正反馈可使控制部分的活动( A、加强 B、减弱 C、不变 D、加强或减弱 7、组织对刺激反应的表现形式是() A、兴奋 B、抑制 C、兴奋和抑制 8、人体机体的机能调节主要由()来完成。 A、神经调节 B、体液调节 C、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三、概念题 1、人体生理学 2、运动生理学 3、神经调节 4、体液调节 四、简答题: 机体的基本生理特征是什么? 第一章练习 一、是非题: ()1、肌肉收缩需要有A TP的分解,而肌肉舒张即无需ATP的参与。 ()2、肌肉舒张也需要A TP,是因为钙泵将Ca2+泵回肌浆网需要ATP。 ()3、等速收缩的特点是收缩过程中阻力改变,而速度不变。 ()4、ATP不仅是肌肉活动的直接能源,也是腺体分泌、神经传导、合成代谢等各种生理活动的直接能源。 ()5、在等长收缩时,肌肉收缩成分的长度完全不变。 ()6、短跑时,要求尽量抬高大腿(屈髋)其作用之一是利用弹性贮能。 ()7、剧烈运动时,肌肉中CP含量下降很多,而ATP的含量变化不大。 ()8、快肌纤维的收缩速度大于慢肌纤维,主要原因之一是快肌纤维的氧化生能速度快。

运动生理学笔记

绪论 一. 什么是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机能活动变化规律的科学。 生物学——生理学——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整体层面器官层面分子层面二、运动生理学主要研究什么? 1.在体育运动影响下人体各器官机能的变化规律 2.体育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的调节与适应 3.不同人群体育运动过程中的机能变化特点 4.不同环境条件下运动时机能变化特点 5.体育运动训练和教学的生理学原理解析,效果评价及科学指导 三、运动生理和健身、竞技有何关系? 1.健身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区别目的不同,对象不同。 2.竞技运动生理学的提出用于提高运动员训练水平和运动能力的研究,应用于解决竞技运动特殊问题的应用性学科。 四.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1、新陈代谢有机体为实现自我更新,与周围环境之间所不断进行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过 程。 ①合成代谢(同化作用): 结构重建与更新 ②分解代谢(异化作用): 破坏与清除衰老组织 2、稳态与调节内环境的变化性;通过各种调节机制,维持内环境的理化性质保持动态平衡状态;调节就是机体根据环境变化作出的适应性调整。 2、兴奋性 有机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特性。刺激:内外环境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能够为机体所感知。 ① 阈刺激 ② 阈上刺激 ③阈下刺激 3、反应与适应生物体具有随环境变化而发生形态与功能改变,以求与环境保持动态平衡的特 性。 4、生殖生物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后,能够产生与自己相似的子代个体,这种功能称为生 殖。 六、生理功能的调节 1.神经调节通过反射活动来实现。反射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刺激→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反应 特点:迅速,精确。 2.体液调节指机体某些细胞产生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激素),借助于血液循环的运输,到达特定的器官、组织或细胞,引起特殊的反应。 刺激→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内分泌腺)→激素→靶器官→反应 大多数激素需要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距离较远的部位发挥作用,而血液是体液最活跃的部分,故将这种调节方式称为体液调节。

体育学院《运动生理学》期末考试试卷 (2)

体育学院《运动生理学》期末考试试卷(9) 年级专业班级学号姓名 注:1、考试时间共120分钟,总分100分; 2、试卷内容共6页,请考生检查是否齐全; 3分,共15分) 1、心动周期: 2、姿势反射: 3、绝对肌力: 4、第二次呼吸: 5、身体素质的敏感期: 20分) 1、骨骼肌收缩的三种基本形式是、和拉长收缩。 2、神经纤维传导兴奋具有、、双向性和相对 不疲劳性特征。

3、运动强度越大,持续时间越长,白细胞的恢复越。 4、运动员血红蛋白的理想值是:男性g/L,女性是g/L。 5、检测运动后尿蛋白的变化,可以评定运动负荷量和;可以观察机体对运动负荷量适应能力;可以评价运动员。 6、心力储备包括储备和储备,后者又包括收缩期储备和舒张期储备。 7、赛前状态反应的大小与和及心理因素有关。 8、长时间持续运动对人体生理机能产生诸多良好的影响,可以提高大脑皮层神经过程的和。 9、在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实践中,人们常用使运动负荷控制在最适宜的生理负荷范围。 10、运动性条件反射建立得越多,越有助于的形成。 11、高原训练对代谢能力影响大不,对代谢能力有重要影响。 12、在高温环境运动时,心输出量减少主要是由于大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A.嗜酸性粒细胞 B.嗜碱性粒细胞 C.单核细胞 D.中性粒细胞 2、衡量人体无氧代谢能力的主要指标有()。 A.血乳酸 B. VO2max C.无氧阈 D.血压 3、如果要提高慢肌纤维的代谢能力,应安排()的训练。 A.强度低,持续时间短 B.强度低,持续时间长 C.强度大,持续时间短 D.强度低,持续时间长 4、突触前抑制是通过()突触的活动而发生的。 A.轴突——树突 B.轴突——胞体 C.轴突——轴突 D.以上都不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