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的三则成语故事

合集下载

生肖马的成语故事

生肖马的成语故事

生肖马的成语故事生肖马的成语故事导语:成语故事是我国独有的文化,可与古诗词相提并论,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生肖马的成语故事,欢迎大家参考!1、塞翁失马古时候,在我国北方的边城住着一位老人,大家都喜欢叫他“塞翁”。

塞翁饲养了一匹壮马。

一天,马走失了,邻居们都来宽慰他。

他笑着说:“怎么知道这不是福呢?”几个月后,走失的马回来了,身后还跟着一匹好马!邻居们都来祝贺。

塞翁说:“怎么知道不能成为祸呢?”果然,他的儿子骑马时跌断了一条腿。

邻居们又来劝慰他。

塞翁说:“怎么知道这不是福呢?”一年后,打仗了。

村里的青年人都被强征入伍,十个有九个死在战场上。

只有他跛脚的儿子留在了家里,保住了一条命。

塞翁失马,比喻坏事有时反而可以变成好事。

2、老马识途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

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

大军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虽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该从哪里走出山谷。

时间一长,军队的给养发生困难。

情况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军就会困死在这里。

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一个设想:既然狗离家很远也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的马尤其是老马,也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

于是他对齐桓公说:“大王,我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出山谷。

”齐桓公同意试试看。

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

也真奇怪,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个方向行进。

大军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大路。

老马识途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的作用。

3、伯乐相马伯乐本来的名字叫孙阳,他是春秋秦穆公时的人,很会辨别马匹的好坏,是著名的相马师,所以人们叫他伯乐(天上星宿名称,传闻专管天马)。

有一次,伯乐经过虞阪,眼睛一亮,看见一匹千里马;但是这匹马却被人当成劣马,用来拉车。

有关于马的成语典故

有关于马的成语典故

有关于马的成语典故有关于马的成语典故1、马齿徒增:马齿:马的牙齿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所以看马齿就可以知道马的年龄。

后来也用以比喻人的处龄;徒:空空地,白白地。

这个成语是比喻自己的`年龄增加了,而学问却没有长进或没有成就,白白地度过了日子。

这是一句表示谦虚的话。

2、马翻人仰:又作人仰马翻,人马被打得仰翻在地。

形容惨败的狼狈相,也比喻乱得不可收拾。

3、马工枚速:这个成语中的马其实是司马相如的称,指西汉时期两著名的辞赋作家司马相如和枚皋二人写文章,一个写得工稳而标准,一个写得快速。

用以称赞各有所长。

4、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处》有:荀偃令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意思是鸡一叫就把战车驾好,把井堵了,灶平了就看着我的马头冲向哪边,以决定你们行动的方向。

后来,人们用:唯……马首是瞻,比喻服从某一个人的指挥或乐于追随某一个人。

5、一马平川:形容地势平坦而开阔。

6、一马当先:比喻走在前列,带动别的人或事情,起带头作用。

7、人困马乏:人马都困乏了,形容体力疲劳不堪。

8、人欢马叫:形容农村中热气腾腾、繁荣兴旺的景象。

9、马马齐暗:苏东坡曾在《三马图赞序》中说:振鬣长鸣,万马皆喑,意思是说,好马振动颈毛一声长啸,其他的马都沉寂无声。

清朝龚自珍亦有《已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意思是说,依靠像暴风和雷霆那样的巨大变革,恢复中国的生气;人们在当时都不敢讲话,终究是可悲的。

现在有时用:万马齐喑,比喻人们都沉默不说话,不发表意见。

10、万马奔腾:形容声势浩大,进展迅速的壮丽景象。

11、心猿意马:形容心事不定,就象猿猴跳跃、快马奔驰一样。

12、车水马龙:车马往来不绝,形容热闹、繁华的景象。

13、车殆马烦:形容旅途劳顿。

出自曹植的《洛神赋》:日既西倾,车殆马烦。

14、牛头马面:出自佛教经典,原指地狱里的鬼卒,常形容那些面目狰狞,恐怖可憎之人。

15、牛溲马勃:年溲,是车前草;马勃,是马屁泡,一种菌类植物。

马的成语故事三篇

马的成语故事三篇

马的成语故事三篇马的成语故事一:伯乐原来的名字叫孙阳,他是春秋秦穆公时的人,很会辨别马匹的好坏,是著名的相马师,所以人们叫他伯乐(天上星宿名称,传闻专管天马)。

有一次,伯乐经过虞阪,眼睛一亮,看见一匹千里马;但是这匹马却被人当成劣马,用来拉车。

伯乐觉得十分的痛心,不禁泪如雨下。

这匹马彷佛也知道伯乐很同情它,也口吐白沫,连连嘶叫起来。

伯乐有一个朋友名叫方九皋,也很会相马。

有一次,他找来了一匹骏马,告诉秦穆公说这是黄色的雌马。

秦穆公牵来一看,却是一匹栗色的雄马,不禁大失所望。

事后,穆公对伯乐说:「方九皋连雄马、雌马,以及毛色都分不清楚了,怎么可能看得出马的好坏呢?」伯乐不以为然,他认为方九皋看重马的内在精神,而不重外形。

穆公听了,再牵出马仔细的察看,果然是天下最好的马。

人们常把具有赏识人才的眼力的人比做伯乐,而把有用的人才比做千里马,这就是「伯乐相马。

马的成语故事二:汉血马以前脖子流出的汉有红色物质,像流血一般,故称之。

中国古代称为「大宛马」、「两极天马」,现称为「阿哈马」。

二千年前,世界马种处于原始土种状态,中亚土库曼斯坦干旱少雨的沙漠绿洲中,已曾有十分优秀的快马——汉血马。

张骞出塞发现了汉血马。

当张骞向汉武帝汇报大宛马后,武帝便命张骞带百余人的使团去了大宛国(今土库曼斯坦)求马,带一尊黄金马的模型,希望以此重新换回大宛马。

结果大宛国不允,归途中汉使被杀,金马遇劫,大宛国是一封闭小国,并不知中国的强大,此种行为使汉武帝大怒,逐作出武力取马的决定,从此爆发了两次大宛马战争。

李广利将军率兵数万人首次惩处失利,第二次大获全胜,大宛国献出三千匹马给汉朝,二次战争始得大宛马,可见汉朝重视马匹到何种程度。

当今纯血种中含有百分之二十多的汉血马血统,而今汉血马是最长寿马,可活到二十三岁。

马的成语故事三:古时候,在我国北方的边城住着一位老人,大家都喜欢叫他“塞翁”。

塞翁饲养了一匹壮马。

一天,马走失了,邻居们都来宽慰他。

关于马的成语故事精选

关于马的成语故事精选

关于马的成语故事精选马的成语故事1:《史记·万石张叔列传》:“建为郎中令,书奏事,事下,建读之,曰:‘误书!“马”者与尾当五,今乃四,不足一。

上谴死矣!’甚惶恐。

其为谨慎,虽他皆如是。

万石君少子庆为太仆,御出,上问车中几马,庆以策数马毕,举手曰:六马。

庆於诸子中最为简易矣,然犹如此。

”《汉书·孔光传》:“沐日归休,兄弟妻子燕语,终不及朝省政事。

或问光:‘温室省中树皆何木也?’光嘿不应,更答以它语,其不泄如是。

”遂以“讳树数马”表居官为人忠诚谨慎马的成语故事2:《庄子·大宗师》:“浸假而化予之尻以为轮,以神为马,予因以乘之,岂更驾哉。

”成玄英疏:“尻无识而为轮,神有知而作马,因渐渍而变化,乘轮马以遨游,苟随任以安排,亦於何而不适者也。

”谓以尻为车舆而神游。

后以“尻轮神马”为随心所欲遨游自然之典马的成语故事3:据《淮南子·人间训》载,边塞老翁失马,人以为祸,结果其马领胡人骏马同归,人皆贺之,而其子却因骑马摔伤致残,乡人吊之,不料胡人入塞,边塞丁壮战死者十九,其子却因腿跛而全。

后因以“马去马归”喻世事多变,得失无常马的成语故事4:三国时期,魏国河东太守杜畿在担任县令时就两袖清风,从不贪财枉法,一心一意为朝廷尽忠,为百姓办事。

因为政绩及名声很好,被提升为太守。

平定了河东叛乱,为曹操提供稳定的军粮,曹操赞扬他的功绩就是为了率马以骥。

马的成语故事5:汉朝建立后,汉高祖刘邦成为至高无上的皇帝,开始分封有功之臣,许多将领争着邀功请赏。

刘邦认为萧何的功劳,于是封他为赞侯。

其他的人议论纷纷,说:“我们在战场拼着生命与敌人战斗,而萧何只会耍笔杆、发议论,没有任何汗马之劳,而封赏反在我们之上,为什么?”刘邦不慌不忙地问:“你们应该都知道打猎吧?”文武大臣齐声答道:“知道。

”刘邦继续说道:“在打猎时,追杀野兽的是狗,而命令狗去追杀的却是人。

你们不过是有功的猎狗,而萧何才是真正的有功之人。

关于马的成语故事

关于马的成语故事

关于马的成语故事古语有云:“有马的地方就有勇气”。

从前古代的战场到现代的地面,马一直是人类信仰的象征,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古诗、话语还是成语,都有涉及马的词语。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关于马的成语故事,探讨这些成语背后的意义。

第一个成语故事:“乘虎归山”,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公元前233年,当时淮阴侯灵和他的兄弟们被大秦帝国的军队包围,因此他们偷了三匹被秦人放养的野兽,就是今天的老虎,用来脱离围攻。

淮阴侯灵他们四个人给每头野兽一人,站上野兽的背上,很快就可以脱离秦军的追捕,并且逃到了安全的地方,这就是“乘虎归山”的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再恶劣的环境下,只要用心去想,也可以想出突破口,这就是“乘虎归山”这个成语所要表达的意义。

第二个成语故事:“绝处逢生”,出自《宋史潘醒传》,描述的是在元朝末年南宋潘醒抗贼,最终成功的故事。

当时元朝末年,蒙古入侵南宋,潘醒凭借他的勇敢和智慧,最终成功抵抗了蒙古的侵略,让潘醒和他的同胞得到了绝处逢生的机会。

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即使处境并不理想,只要有着坚韧的意志,也有可能绝处逢生,实现成功。

最后第三个成语故事:“匹夫之勇”,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公元前202年,项羽领兵抗击秦军,最终被秦军大败,最后落荒而逃,曹操送他一匹战马,项羽一马疾驰,跃过千仞峰,凭借自己的勇气,最终成功逃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处境十分艰险,只要有着勇敢的心,也可以迎难而上,实现胜利。

以上就是关于马的三个成语故事,它们背后都有着深刻的启示,难以用文字表达,就像一只战马,向着前方疾驰一样,让我们都学会勇敢无畏,勇往直前、绝处逢生,勇敢无畏,与艰辛抗衡。

关于马的成语故事三篇

关于马的成语故事三篇

关于马的成语故事三篇成语故事包涵着我国从古代到现在的大道理大智慧,通过描写生活的一些简单的事,让我们感觉到有趣从而明白需要知道的。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有关马的成语故事,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马的成语故事1:害群之马害群之马出自《庄子·徐无鬼》:“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一次,黄帝到具茨山去拜见大隗,方明赶车,昌寓做陪乘,张若、謵朋在马前导引,昆阍、滑稽在车后跟随;来到襄城的旷野,七位圣人都迷失了方向,而且没有什么地方可以问路。

正巧遇上一位牧马的少年,便向牧马少年问路,说:“你知道具茨山吗?”少年回答:“是的。

”又问:“你知道大隗居住在什么地方吗?”少年回答:“是的。

”黄帝说:“这位少年真是特别啊!不只是知道具茨山,而且知道大隗居住的地方。

请问怎样治理天下。

”少年说:“治理天下,也就像牧马一样罢了,又何须多事呢!我幼小时独自在宇宙范围内游玩,碰巧生了头眼眩晕的病,有位长者教导我说:‘你还是乘坐太阳车去襄城的旷野里游玩。

’如今我的病已经有了好转,我又将到宇宙之外去游玩。

至于治理天下恐怕也就像牧马一样罢了,我又何须去多事啊!”黄帝说:“治理天下,固然不是你操心的事。

虽然如此,我还是要向你请教怎样治理天下。

”少年听了拒绝回答。

黄帝又问。

少年说:“治理天下,跟牧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也就是去除其中危害马群的劣马罢了。

”黄帝听了叩头至地行了大礼,口称“天师”方才退去。

害群之马原指危害马群的劣马;现比喻危害社会或集体的人。

马的成语故事2:马首是瞻春秋时,晋国联合齐鲁等国一起伐秦。

晋国大将荀偃任三军统帅,指挥联军。

联军人多心杂,到了泾水边谁也不肯先渡河。

后来鲁军带头泅渡,联军才随后跟上。

秦军为了阻止联军渡河,悄悄在河里投下毒药。

联军饮了河水,大批士兵中毒身亡。

于是,人心惶惶,联军乱作一团。

几天后,联军才渡过泾水在榆林扎营。

荀偃下令道:“明天鸡鸣出兵,唯余马首是瞻!”联军说:“干吗都要跟着荀偃的马头跑呢!”荀偃哭笑不得,只好随他们各行其是。

关于马的成语故事

关于马的成语故事

关于马的成语故事马作为一种重要的动物,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元素。

无论是在文学、历史、或者是语言中,我们都能发现与马有关的成语。

这些成语不单单是普通的词语,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以及人类的智慧。

本文将就几个常见的关于马的成语进行讲解。

一、“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这个成语出自《晋书·杜预传》。

伯乐是传说中的一位非常懂马的人,他的马评鉴技术很高超,所以,得到了这样的一句大名言。

如果说“千里马常有”,那意思是说,优秀的人或者事情在世界上有很多,但是,懂得识别他们的人并非常见。

伯乐在这里被视为是智慧的象征,他是一个能够识别和发掘人才的职业经理人,也是一个能够看见别人其中的闪光点的智慧导师。

二、“咬牙切齿”,这个成语真正的含义并不是真的在咬牙切齿,而是形容一个人极度愤怒或者不满,以至于牙齿之间相互搓动。

在古代,人们为了制作马具,会将马的皮肉留在一起,用火拉长并铁托,最后割成一条条马鞭。

由于制作工艺粗糙,有时候会遇到坏马肉被塞进马鞭中的情况。

如果不经检查、晾晒,就会导致坏肉内部细菌繁殖并腐烂,从而引发野狗、野狼、豺狼等肉食动物的狂欢般的攻击。

这种情况下,农民会用一种非常愤怒的面容,咬紧牙关,切齿而过。

从而形成了“咬牙切齿”的成语。

三、“拍马屁”这个成语是指懂得取悦上级或者有权势之人,以求得个人利益的行为,这个成语的起源有多种说法。

有一种说法认为,这个成语源自战国时期,吴国将军夫差骄傲自大,专门收集奉承他的人。

当时,有些奉承的人会用扇子抽打马的屁股,以示巴结。

从此,这个行为就被称为“拍马屁”了。

四、“马到成功”,这个成语的成因比较简单,就是取自军事故事。

其实,这个成语的意思就是形容一个人能够抓住机遇,马上成功。

相传,梁朝的一个英勇将领李靖,带领部队出征西域甘肃一带。

在行程中,他听到了一位妇女的求救声,她遭遇了强盗的袭击,不得已将全部嫁妆上交。

李靖深感同情,打算在未来会还回她的嫁妆。

关于马的成语故事4则

关于马的成语故事4则

关于马的成语故事4则关于马的成语故事有很多,下面由为大家介绍4则与马有关的成语故事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关于马的成语故事1:老马识途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

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

大军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 虽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该从哪里走出山谷。

时间一长,军队的给养发生困难。

情况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军就会困死在这里。

管仲思索了好久,有了一个设想:既然狗离家很远也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的马尤其是老马,也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

于是他对齐桓公说:“大王,我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出山谷。

” 齐桓公同意试试看。

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

也真奇怪,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个方向行进。

大军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大路。

老马识途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的作用。

关于马的成语故事2:指鹿为马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

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

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

”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

”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马的三则成语故事
塞翁失马
战国时期有一位老人,名叫塞翁。

他养了很多马,一天马群中忽
然有一匹走失了。

邻居们听到这事,都来安慰他不必太着急,年龄大了,多注意身体。

塞翁见有人劝慰,笑笑说:“丢了一匹马损失不大,没准还会带来福气。


邻居听了塞翁的话,心里觉得好笑。

马丢了,明明是件坏事,他
却认为也许是好事,显然是自我安慰而已。

不过过了没几天,丢马不
但自动回家,还带回一匹骏马。

邻居听说马自己回来了,非常佩服塞翁的预见,向塞翁道贺说:“还是您老有远见,马不但没有丢,还带回一匹好马,真是福气呀。


塞翁听了邻人的祝贺,反到一点高兴的样子都没有,忧虑地说:“白白得了一匹好马,不一定是什么福气,也许惹出什么麻烦来。


邻居们以为他故作姿态纯属老年人的狡猾。

心里明明高兴,有意
不说出来。

塞翁有个独生子,非常喜欢骑马。

他发现带回来的那匹马
顾盼生姿,身长蹄大,嘶鸣嘹亮,膘悍神骏,一看就知道是匹好马。

他每天都骑马出游,心中洋洋得意。

一天,他高兴得有些过火,打马飞奔,一个趔趄,从马背上跌下来,摔断了腿。

邻居听说,纷纷来慰问。

塞翁说:“没什么,腿摔断了却保住性命,或许是福气呢。

”邻
居们觉得他又在胡言乱语。

他们想不出,摔断腿会带来什么福气。

不久,匈奴兵大举入侵,青年人被应征入伍,塞翁的儿子因为摔
断了腿,不能去当兵。

入伍的青年都战死了,唯有塞翁的儿子保全了
性命。

指鹿为马
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

可朝中
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

于是,他
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能够摸清敢于反对他
的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满脸堆笑地对秦二世说:
“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

”秦二世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
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
么说是马呢?”赵高面不改色心不跳地说:“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
一匹千里马。

”秦二世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
怎么会长角呢?”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如果
不信我的话,能够问问众位大臣。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
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当看到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
笑容,两只眼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赵高脸上露出阴险的笑容,两只眼
睛骨碌碌轮流地盯着每个人的时候,大臣们忽然明白了他的用意。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
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

有些正直的人,坚持
认为是说明书而不是马。

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
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
倒是非,混淆黑白。

老马迷途
春秋战国时期,齐恒公率军出征,却在途中因大雾迷失方向,找
不到出路,靠一匹老马才能平安回国。

从此,齐国上下对这匹识途老
马倍加宠爱,逐步地,老马迷失了自我。

它常这样想,原来我有如此
异能,我不过匹宝马啊!老马陷入了自我陶醉中。

过了一个月,齐恒公再次出征,为了防止迷路,齐恒公又带上了
这匹老马。

老马得意极了,把头抬得高高的,连正眼也不瞧那些战马
一眼。

不出齐恒公所料,途中又遇大雾,只好就地扎营。

因大雾久久
不散,粮食也吃完了,齐恒公只好率人回城取粮,又把老马牵了出来,让它带路。

老马心想:我有异能,肯定能带大王回去。

于是,老马随
便选择了一条路,扬蹄前行,不料走了几个时辰,却发现是条死路。

齐恒公怒极之下,一刀杀了老马。

原来老马太骄傲,没有在沿途做下
标记,所以迷了路。

老马刚醒悟,已是含泪于九泉之下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