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高考化学选修三简答题汇总2

合集下载

最新整理高中化学选修三简答题讲解学习

最新整理高中化学选修三简答题讲解学习

选修三问题答案1.解释Fe3O4晶体能导电的原因:电子可在两种不同价态的铁离子间快速发生移动2.Ge、C同主族元素,C原子之间可形成双键、三键,但Ge原子之间难以形成双键或三键:Ge原子半径大,原子间形成的6单键较长,p—p轨道肩并肩重叠程度很小或几乎不能重叠,难以形成π键3.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解释CaCO3的热分解温度低于SrCO3的原因:Ca2+半径小于Sr2+,Ca2+更易结合CO32—中的O,使CO32—更易分解为CO24.H3BO3为一元弱酸,解释原因:H3BO3分子可与水分子形成配位键,产生[B(OH)4]—和一个H+5.冰中氢键的作用能为18.8 KJ/mol,而冰的熔化热为5.0 KJ/mol,解释原因:液态水中仍然存在大量氢键(或冰融化时只破坏了部分氢键)6.铜与镍的第二电离能分别为I Cu=1958KJ/mol、I Ni=1753KJ/mol,I Cu>I Ni的原因:Cu失去的是全充满的3d10电子,Ni失去的是4s1电子7.元素的基态气态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形成气态负一价离子时所放出的能量称作第一电子亲和能(E1)。

第二周期除氮元素外,其他元素的E1自左而右依次增大,原因是:同一周期,从左往右,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形成的简单阴离子越稳定,释放出的能量越多,因此第一电子亲和能逐渐增大氮元素的E1呈现异常的原因是:由于氮元素的2p轨道为半充满结构,能量较低,相对稳定,不易结合一个电子,释放能量较低8.请解释加入乙醇后析出[Cu(NH3)4]SO4•2H2O晶体的原因:乙醇分子极性比水分子极性弱,加入乙醇降低溶剂极性,从而减小溶质的溶解度(重) 9.H3AsO4是三元弱酸,其各步对应的电离常数相差较大的原因:每电离一步都会生成带电量更大的负离子,较难再进一步电离出带正电荷的H+10、氯化铝的熔点为190℃,而氟化铝的熔点为1290℃,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为AlCl3是分子晶体,而 AlF3是离子晶体。

最新选修三简答题()

最新选修三简答题()

选修三简答题(2017)------------------------------------------作者xxxx------------------------------------------日期xxxx《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简答题1、(2)Ge与C是同族元素,C原子之间可以形成双键、叁键,但Ge原子之间难以形成双键或叁键。

从原子结构角度分析,原因是。

(3)比较下列锗卤化物的熔点和沸点,分析其变化规律及原因。

2、东晋《华阳国志南中志》卷四中已有关于白铜的记载,云南镍白铜(铜镍合金)文明中外,曾主要用于造币,亦可用于制作仿银饰品。

回答下列问题:③氨的沸点(“高于”或“低于”)膦(PH3),原因是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元素铜与镍的第二电离能分别为:I Cu=1959kJ/mol,I Ni=1753kJ/mol,I Cu>I Ni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砷化镓(GaAs)是优良的半导体材料,可用于制作微型激光器或太阳能电池的材料等。

回答下列问题:(4)GaF3的熔点高于1000℃,GaCl3的熔点为77.9℃,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

4、碳及其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回答下列问题:(2)碳在形成化合物时,其键型以共价键为主,原因是。

(4)CO能与金属Fe形成Fe(CO)5,该化合物熔点为253K,沸点为376K,其固体属于晶体。

5、A、B、C、D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四种元素,A2-和B+具有相同的电子构型:C、D为同周期元素,C核外电子总数是最外层电子数的3倍;D元素最外层有一个未成对电子。

回答下列问题(2)单质A有两种同素异形体,其中沸点高的是(填分子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6、科学家正在研究温室气体CH4和CO2的转化和利用。

(4)一定条件下,CH4和CO2都能与H2O形成笼状结构(如下图所示)的水合物晶体,其相关参数见下表。

有关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归纳总结

有关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归纳总结

有关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归纳总结随着高中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化学的教育也在不断变革与完善,化学选修3作为高中化学课程中的一门重要课程,蕴含着大量的知识点和难点,对于学生来说也是学习化学知识的难点之一。

本文将从化学选修3的知识点出发,对化学选修3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学选修3的知识点。

一、化学选修3的知识点归纳1、氨基酸的结构与性质氨基酸是生命活动体内的重要有机物质,对于了解生物化学反应有着重要的意义。

氨基酸的结构和性质是化学选修3中的重点难点内容。

主要包括氨基酸的结构、官能团、立体异构体等方面的细节内容。

2、化学平衡与数学处理化学平衡是化学选修3中的重要内容,包括平衡常数、反应速率与平衡常数、平衡常数的测定方法等等。

在学习这些知识点的时候,必须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比如数学的对数、指数等。

3、化学反应的控制与催化化学反应的控制与催化是化学选修3中的另一重点难点内容,包括控制反应条件、优化反应条件、可控发生的反应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这些知识点也涉及到反应速率、反应热力学等方面的内容,需要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

4、有机物质的结构、性质及其反应有机物质是化学选修3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涉及到有机化学的基本知识,主要包括有机物的结构、性质及其反应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知识点的掌握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

5、化学实验的设计和操作化学实验的设计和操作是化学选修3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直接关系到实验的成功与否。

主要包括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分析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知识点的掌握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技能和实验经验。

二、化学选修3知识点的学习方法总结1、注意基础知识的掌握化学选修3中的很多知识点都涉及到基础的化学知识,比如化学平衡、酸碱性质、有机化学基础等等,因此,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点之前,应该首先掌握好基础知识。

2、多做题,多练习针对化学选修3中的知识点,学生需要通过大量的题目练习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与解题策略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与解题策略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与解题策略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与解题策略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不断进步,化学已经成为了我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化学知识也越来越深入人心。

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选修3更是对化学知识的深入探讨,它是高中化学的重点和难点,涵盖的知识面也非常广泛,本文将从选修3的知识点总结和解题策略两个方面进行讲解。

一、知识点总结1.有机化学基础有机化学是研究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化学性质、结构和变化规律的学科,它在生物学、医学、材料学、能源学等方面具有广泛应用。

2.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有机物的结构包括:碳骨架、官能团和空间构型,而有机物的性质包括:酸碱性、溶解性、热稳定性、光学活性等。

3.烃烃是一类碳氢化合物,是由碳和氢元素组成的。

根据碳链长度的不同,烃可以分为烷、烯、炔等不同的类别,在生产生活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4.芳香化合物芳香化合物是一类具有芳香性的有机化合物,其分子中有环类结构,并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硬度和平面性等特性。

应用广泛,例如香料、染料、医药等。

5.卤代烃卤代烃是一类由卤素替代烃基中的氢原子形成的有机化合物,它们之间的理化性质有一定的相似性,同时也有较大的反应活性,广泛应用于医药、染料、杀虫剂等领域。

6.醇和酚醇和酚是一类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在化学反应和应用中都有着广泛的用途。

醇和酚的结构差异在于醇中有羟基,而酚中有苯环。

它们的性质和反应也不尽相同。

7.醇和酚的酸碱性醇和酚中的羟基具有一定的酸碱性,可以参加不同的反应。

在不同的环境中,它们会表现出不同的物理和化学特性。

8.卡宾化反应和亲核试剂的选择卡宾是具有二价碳的有机分子,卡宾在化学反应中应用广泛,因为其反应性强,可以发生很多复杂的化学反应,卡宾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在卡宾化反应中,选择合适的亲核试剂是至关重要的。

9.合成有机化合物的方法有机化合物的合成方法较为丰富多样,包括加成反应、消除反应、取代反应、酸催化反应、酶催化反应等。

因此,在合成有机化合物时,需要根据反应特性选择不同的方法。

202X年高考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202X年高考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02X年高考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202X年高考化学选修三的知识点总结:
1. 有机化学知识点:
- 烃及其衍生物:烃是由碳和氢组成的化合物,包括烷烃、烯烃和炔烃。

烃的衍生物包括醇、醛、酮、酸、酯等。

- 合成反应:有机化学合成反应包括加成反应、消除反应、置换反应、重
排反应等,需要掌握各类反应的机理和影响因素。

- 功能团:对有机化合物中的各类功能团进行识别和区分,如羧基、酮基、羟基等。

2. 化学动力学知识点:
- 反应速率:了解反应速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速率常数的影响因素。

- 反应速率与反应机理:了解反应速率与反应机理的关系,包括活化能、
反应级数等概念。

- 影响因素:了解温度、浓度、催化剂等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3. 化学平衡知识点:
- 平衡常数:掌握平衡常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了解平衡常数与反应物浓
度的关系。

- 影响因素:了解压强、浓度、温度等因素对平衡的影响,包括Le Chatelier原理的应用。

- 平衡的移动:了解平衡的移动及其影响因素,如加热、冷却、添加物质等。

第1页/共2页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以上仅列举了部分重要的知识点,具体考试内容还需根据教材和课堂教学进行复习和总结。

另外,要加强对实验操作和实验数据的分析和理解,提高实验技能和实验推理能力。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高中化学选修3主要涵盖了物质变化与能量变化、化学平衡与电化学等内容。

以下是对这些内容的知识点总结。

一、物质变化与能量变化1.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焓变、焓变反应图、热化学方程式的热效应计算。

2. 化学反应的速率与反应机理:反应速率与浓度的关系、速率常数和速率方程、反应级数、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活化能和反应机理。

3. 化学平衡与化学势:化学平衡条件、平衡常数、平衡常数的计算、化学势概念、化学平衡与化学势的关系。

二、化学平衡与电化学1.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特征、氧化态的确定、电子转移与电子转移反应方程的构建。

2. 电化学反应:电解和电池反应、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电解质溶液的电解和析出反应规律、电化学方程的构建和电子平衡。

3. 电化学平衡与电解过程:电化学平衡常数和自由能变化、电解质溶液中的溶解度平衡、电池电动势和电动势的计算、电流与电解质变化的差异。

三、其他知识点1. 化学计量与化学反应:化学计量的基本概念、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化学计量关系、反应物的限量与溢量、理论与实际收率。

2. 气体的性质与变化:理想气体状态方程、气体的离子化程度、气体的溶解度和溶解度规律、气体的扩散和离子迁移速率。

3. 化学能与化学动力学:活化能与反应速率的关系、反应速率与反应机理的关系、催化剂的作用机理。

在学习高中化学选修3时,理解和掌握这些基本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深入学习这些知识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和化学平衡的本质,并且对电化学等领域的研究有进一步的认识。

同时,抓住这些知识点的核心概念和计算方法,能够更好地解决化学问题和拓宽化学思维,为日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扎实的基础。

化学选修三主要知识点总结

化学选修三主要知识点总结

化学选修三主要知识点总结化学选修三是高中化学课程中的一部分,主要包括溶液、电化学和化学动力学等内容。

这一部分内容在高中化学课程中具有较高的难度,涉及的知识点较为复杂,需要认真学习和理解。

本文将对化学选修三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部分内容。

一、溶液1. 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溶解度是指单位温度下溶液中能溶解的物质的最大量。

在一定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度是不同的,可以用溶解度曲线来表示。

溶解度曲线是指以溶解度为纵坐标,温度为横坐标所作的曲线图。

通过溶解度曲线,可以分析出在不同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变化规律。

2. 饱和溶液、过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液中已经溶解了最大量的溶质的溶液。

过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液中含有比其溶解度更多的溶质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液中还可以溶解更多的溶质的溶液。

3.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有温度、压力和溶剂种类等。

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大;压力对溶解度的影响较小;不同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也会有所差异。

4. 致密度和溶解度当溶质的离子半径与溶剂中的溶剂分子的半径相近时,致密度现象会发生。

致密度现象会导致溶质在溶剂中溶解度增加,使溶解度曲线呈现出不同于一般情况的特殊形状。

5. 离子产生溶解度一些化合物在溶液中会产生离子,而溶质的溶解度与其产生的离子有关。

离子产生溶解度会影响溶质的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的形状。

6. 固体溶液的结构和性质固体溶液是指固体溶质溶解在固体溶剂中所形成的溶液。

固体溶液的结构和性质与其组成物质的种类、数量和相互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7. 气体溶液的性质气体溶液是指气体溶质溶解在液体溶剂中所形成的溶液。

气体溶液的性质与溶质的种类、数量、温度和压力等有关,可以用亨利定律和亨利定律方程式来描述。

8. 溶解度规律溶解度规律是指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与溶质的性质、溶剂的性质以及温度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溶解度规律可以用来预测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并对化学实验和工业生产中的溶解过程提供理论依据。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归纳总结高中化学选修3是高中化学课程的一部分,它主要讲解了物质的结构、性质和变化内在的原理,涉及化学反应、化学平衡、化学动力学、氧化还原反应、配位化学、有机化学等方面知识。

下面是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一、化学反应1.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类型化学反应指的是物质之间由于电子重新组合而产生的化学变化。

化学反应的类型包括酸碱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置换反应、加和反应等。

2.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是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表现形式。

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和平衡常数与反应速率有密切关系。

3. 化学反应的平衡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的条件包括浓度、温度、压力等因素。

受影响的因素越多,化学反应就越难达到平衡状态。

二、化学平衡1. 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和例子化学平衡指的是相反反应速率相等,各物质浓度不再发生变化的状态。

酸碱平衡、水解平衡、溶解度平衡等均为化学平衡。

2. 平衡常数和酸碱解离常数平衡常数代表了在平衡状态下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比值。

酸碱解离常数代表了在平衡状态下酸或碱解离程度大小的测度,两者具有密切关系。

3. 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温度、浓度、压力、催化剂等因素均可影响化学平衡的位置和速率。

三、氧化还原反应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氧化还原反应就是电子转移的反应,还原剂失去电子,氧化剂得到电子。

氧化还原反应是很多反应的基础,应用很广泛。

2. 电化学反应中的重要参数电浓度、电位、电解质浓度、电流密度等是电化学反应中需要考虑的重要参数。

3. 氧化还原反应中的应用氧化还原反应可以应用于生产过程、电池技术、防腐蚀等多个领域,其广泛应用给工业生产带来了新的创新和方便。

四、配位化学1. 配位化学的基本概念化学配位指分子间的元素、分子、离子配合成化合物的情况,如水合物、络合物等。

配体对中心离子的配位形式、配位数、形成常数等是配位化学中的关键概念。

2. 配位化合物的性质配位化合物具有很多特殊性质,如光谱学、磁性、反应性等,为化学研究提供了很多重要实验数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氮原子间能形成氮氮叁键,而砷原子间不易形成叁键的原因是砷原子半径较大,原子间形成的σ键较长,p-p 轨道肩并肩重叠程度较小或几乎不能重叠,难以形成π键。

AsH3分子为三角锥形,键角为91.80°,小于氨分子键角107°,AsH3分子键角较小的原因是砷原子电负性小于氮原子,其共用电子对离砷核距离较远,斥力较小,键角较小。

2、乙酸的沸点明显高于乙醛,其主要原因是CH3COOH存在分子间氢键3、在乙醇中的溶解度H2O大于H2S水分子与乙醇间能形成分子间氢键。

4、硅与碳同族,也有系列氢化物,但硅烷在种类和数量上都远不如烷烃多,原因是:C—C键和C—H键较强,所形成的烷烃稳定,而硅烷中Si—Si键和Si—H键的键能较低,易断裂,导致长链硅烷难以生成5、SO3的三聚体环状结构如图1所示,此氧化物的分子式应为________,该结构中S—O键长有a、b两类,b的键长大于a的键长的原因:形成b键的氧原子与两个S原子结合,作用力较小(相当于一心两用)6、碳元素可形成多种结构和性质不同的单质,其中金刚石的熔点为3550 ℃,C60的熔点约为280 ℃,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金刚石是原子晶体,C60是分子晶体,前者原子间是靠强烈的共价键结合的,后者分子间是靠微弱的范德华力结合在一起的7、Mn2+的稳定性强于Mn3+,其原因是:Mn2+的3d能级为半充满状态而Mn3+不是8、已知常温下,H2CrO4的K1=4.1、K2=1×10-5,从结构的角度上看,K2<<K1的原因是:第二步电离产生的二价酸根离子重新结合H+的能力强于第一步电离产生的一价酸根离子结合H+的能力9、OF2 分子中氧原子的轨道杂化类型为sp3杂化,OF2被称为氟化物而不被称为氧化物的原因是氧化物中氧元素显负价,而在OF2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10、从结构角度来看,Fe2+易被氧化成Fe3+的原因是Fe3+的3d5半满状态更稳定11、Co2+在水溶液中以[Co(H2O)6]2+存在。

向含Co2+的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可生成更稳定的[Co(NH3)6]2+,其原因是:N元素电负性比O元素电负性小,N原子提供孤电子对的倾向更大,与Co2+形成的配位键更强12、钛比钢轻、比铝硬,是一种新兴的结构材料。

钛硬度比铝大的原因:Ti的价电子数比Al多,金属键更强(或Ti的原子化热比Al大,金属键更强等其他合理答案)13、C2H6和N2H4分子中均含有18个电子,它们的沸点相差较大,主要原因是N2H4分子之间存在氢键14、H2O在乙醇中的溶解度大于H2S,其原因是:水分子与乙醇分子之间存在氢键15、H2Te比H2S沸点高的原因是:两者均为分子晶体且结构相似,H2Te相对分子质量比H2S大,分子间作用力更强16、硝酸易溶解于水的原因:硝酸分子是极性分子,易溶于极性溶剂的水中,硝酸分子中存在“H—O”键,易与水分子间形成氢键17、HClO2和HClO3哪个酸性更强,为什么?HClO2和HClO3可分别表示为(OH)ClO和(OH)ClO2,HClO2中的Cl为+3价,而HClO3中的Cl为+5价,HClO3中Cl的正电性更高,导致Cl—O—H中O原子上的电子更向Cl偏移,更易电离出H+,故HClO3的酸性更强18、请解释如下现象:熔点:Si60>N60>C60,而破坏分子所需要的能量:N60>C60>Si60,其原因是:结构相似的分子晶体,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或范德华力)越强,熔点越高,故熔点:Si60>N60>C60;而破坏分子需断开化学键,N—N键、C—C键、Si—Si键键长逐渐增大,键能逐渐减小,故破坏分子需要的能量顺序为N60>C60>Si6019、四卤化硅SiX4的沸点和二卤化铅PbX2的熔点如图(b)所示。

①SiX4的沸点依F、Cl、Br、I次序升高的原因是:均为分子晶体,范德华力随相对分子质量增大而增大②结合SiX4的沸点和PbX2的熔点的变化规律,可推断:依F、Cl、Br、I次序,PbX2中的化学键的离子性减弱、共价性增强。

20、CuSO4的熔点为560 ℃,Cu(NO3)2的熔点为115 ℃,CuSO4熔点更高的原因是:CuSO4和Cu(NO3)2均为离子晶体,SO2-4所带电荷数比NO-3多,故CuSO4晶格能较大,熔点较高21、氨(NH3)的熔、沸点比联氨(N2H4)低的主要原因:联氨分子间形成的氢键数目多于氨分子间形成的氢键22、NH3容易与Cu2+形成配离子,但NF3不易与Cu2+形成配离子,其原因是:F的电负性比N大,N—F 成键电子对向F偏移,导致NF3中N原子核对其孤对电子的吸引能力增强,难以形成配位键,故NF3不易与Cu2+形成配位键23、MgCl2的熔、沸点比BeCl2高的原因是:MgCl2是离子晶体,而BeCl2是分子晶体,发生状态变化时,离子晶体要克服离子键,分子晶体要克服分子间作用力,离子键比分子间作用力强得多24、H3O+中H—O—H键角比H2O中H—O—H键角大,原因是:H2O中的氧原子有2对孤电子对,H3O+中氧原子有1对孤电子对,排斥力较小。

已知H2O 、NH3、CH4三种分子中,键角由大到小的顺序是CH4>NH3>H2O,请分析可能的原因:CH4分子中无孤对电子,NH3分子中含有1对孤对电子,H2O分子中含有2对孤对电子,对成键电子对的排斥作用依次增大,故键角逐渐减小。

NF3的键角___<___NH3的键角(填“>”“<”“=”),理由是:F的电负性比H大,NF3中N周围电子云密度减小,成键电子对之间的排斥力较小,因而键角较小。

两种三角锥形气态氢化物膦(PH3)和氨(NH3)的键角分别为93.6o和107o,试分析PH3的键角小于NH3的原因:电负性N强于P,中心原子的电负性越大,成键电子对离中心原子越近,成键电子对之间的距离越小,成键电子对之间的斥力增大,键角变大。

25、高温陶瓷材料Si3N4晶体中键角N—Si—N __>__ Si—N—Si(填“>”“<”“=”),原因是:N原子上有孤电子对,由于孤电子对与成键电子对的排斥力更大,使得Si—N—Si键角较小。

26、某同学书写基态铜原子的价层电子排布式为3d94s2,该排布式违背了洪特规则特例。

简单金属离子在水溶液中的颜色大多与价层含有未成对电子有关,Cu+呈无色,其主要原因可能是价层无未成对电子。

27、NaBrO、NaBrO2、NaBrO3、NaBrO4四种钠盐中,Br的杂化方式均为SP3杂化,阴离子空间构型为三角锥形的是NaBrO3 (填化学式)。

上述四种钠盐对应的酸的酸性依次增强,试解释HBrO4的酸性强于HBrO3的原因:HBrO3和HBrO4可分别表示为(HO)BrO2和(HO)BrO3,HBrO3中Br为+5价而HBrO4中Br为+7价。

后者正电性更高,导致H、O之间的电子对向O偏移,更易电离出H+。

28、乙二胺分子(H2N—CH2—CH2—NH2)中氮原子杂化类型为SP3,乙二胺和三甲胺[N(CH3)3]均属于胺,但乙二胺比三甲胺的沸点高得多,原因是乙二胺分子间可以形成氢键,三甲胺分子间不能形成氢键。

28、碳酸盐在一定温度下会发生分解,实验证明碳酸盐的阳离子不同,分解温度不同,如下表所示:试分析随着阳离子半径的增大,碳酸盐的分解温度逐步升高的原因:碳酸盐分解过程实际上是晶体中的金属阳离子结合CO32-中的氧离子,使CO32-分解为CO2 的过程,所以当阳离子所带电荷数目相同时,阳离子半径越小,其结合氧离子的能力就越强,对应的碳酸盐就越容易分解。

29、某同学用硫酸铜溶液与氨水做了一组实验,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氨水生成蓝色沉淀,继续滴加氨水沉淀溶解,得到深蓝色透明溶液,最后向该溶液中加入一定量乙醇,析出[Cu(NH3)4]SO4·H2O晶体,请解释加入乙醇后析出晶体的原因:乙醇分子极性比水分子弱,加入乙醇后溶剂的极性减弱,溶质的溶解度减小。

30、比较Mn和Fe的电离能数据可知:气态Mn2+再失去一个电子比气态Fe2+再失去一个电子难。

对此,你的解释是:Mn2+的3d轨道电子排布为半充满状态,较稳定;而Fe2+的3d轨道电子数为6,不是较稳定的状态。

31、检验K元素的方法是焰色试验,请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产生此现象的原因:当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会跃迁到较高的能级,变成激发态电子,电子从能量较高的激发态跃迁到较低能量的激发态或基态时,将以光的形式释放能量。

32、邻羟基苯甲醛的沸点比对羟基苯甲醛的沸点低,原因是:邻羟基苯甲醛形成分子内氢键,而对羟基苯甲醛形成分子间氢键,分子间氢键使分子间作用力更大。

33、HF和HCl在水中的溶解度HF 较大,原因是:HF与水分子之间能形成氢键,氢键的存在能增强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所以HF和HCl在水中HF的溶解度较大。

34、金属铜单独与氨水或单独与过氧化氢都不反应,但可与氨水和过氧化氢的混合溶液反应,其原因是:过氧化氢为氧化剂,氨与Cu2+形成配离子,两者相互促进使反应进行。

35、Si、C和O的成键情况如下:C和O之间易形成含有双键的CO2分子晶体,而Si和O之间则易形成含有单键的SiO2原子晶体,请结合数据分析其原因为:碳与氧之间形成含有双键的分子晶体放出的能量(803kJ·mol-1 ×2=1606kJ·mol-1)大于形成含单键的原子晶体放出的能量(360kJ·mol-1×4=1440kJ·mol-1),故CO2易形成含双键的分子晶体;硅与氧之间形成含有双键的分子晶体放出的能量(640kJ·mol-1×2=1280kJ·mol-1)小于形成含单键的原子晶体放出的能量(464kJ·mol-1 ×4=1856kJ·mol-1),故SiO2易形成含单键的原子晶体。

36、尿素[CO(NH2)2]分子中N、O元素的第一电离能N>O,原因是:N元素的2P能级为半充满,是较稳定的结构,失去1个电子需要的能量多,所以第一电离能N>O37、丙酸钠(CH3CH2COONa)和氨基乙酸钠均能水解,水解产物有丙酸(CH3CH2COOH)和氨基乙酸(H2NCH2COOH),H2NCH2COOH中N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为SP3杂化,C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为SP3、SP2杂化。

常温下丙酸为液体,而氨基乙酸为固体,主要原因是:羧基的存在使丙酸形成分子间氢键,而氨基乙酸分子中,羧基和氨基均能形成分子间氢键。

38、NH3常用作制冷剂,原因是:NH3分子间能形成氢键,沸点高,易液化,汽化时放出大量的热,所以能够做制冷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