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帝王谥号规则
古代谥号谥法

古代谥号谥法(含谥法表)谥号为中国古代帝王、诸侯(包括朝鲜、越南、泰国、日本君主)、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赐谥权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要取决于“圣裁”。
谥法至迟发轫于商代。
甲骨文中,对当时的帝王均称王,对先王则以“日名”称,如大甲、小甲,而日名则是帝王死后通过占卜而定的祭日(如前面的“甲”),再加上区别字(大、小……)用以区分,后来逐渐把一些溢美之词用作区别字,这就是谥法的开始。
据统计,西汉到清朝末期,历代宗室、百官得谥者共10473人,而明清代两代就有5935人,占总数的57%左右。
帝王的谥号一般是由礼官议定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
谥法初起时,只有“美谥”、“平谥”,没有“恶谥”。
善、恶“谥号”则源自西周共和以后,另外还有“私谥”。
谥号的选定根据谥法,谥法规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义的字,供确定谥号时选择。
这些字大致分为下列几类:上谥,即表扬类的谥号,如:“文”,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品德;“康”表示“安乐抚民”;“平”表示“布纲治纪”。
下谥,即批评类的谥号,如:“炀”表示“好内远礼”,“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荒”表示“好乐怠政”、“外内从乱”等。
中谥,多为同情类的谥号,如:“愍”表示“在国遭忧”,“在国逢难”;“怀”表示“慈仁短折”。
私谥,这是有名望的学者、士大夫死后由其亲戚、门生、故吏为之议定的谥号;“私谥”始于周末,到汉代才盛行起来。
徽号,(皇后之“尊号”即“徽号”。
如清代同治皇帝尊自己的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上徽号为“慈禧”。
徽号也可每逢庆典累加,那拉氏的徽号最后积有“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多达16个字,而她的谥号为“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多达二十五个字)先秦时的谥号以用一个字为常,也有用两三个字的。
谥号』古代帝王谥号确定的流程制度?

谥号』古代帝王谥号确定的流程制度?嘉祐八年,宋仁宗赵祯因病去世,宋英宗率领百官,经过一系列程序,为其选定初谥为“神文圣武明孝”,共计6字。
元丰六年,宋神宗又下旨将宋仁宗谥号增加至16个字,又经过一套完整的程序,最终将宋仁宗的谥号定为“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
可见宋仁宗谥号的获得经历了两个阶段:初谥阶段,增谥阶段。
那么皇帝获取谥号都要经过这两个阶段吗?谥号选取的标准流程又是什么呢?宋仁宗历史画像谥号的前世今生谥号起源目前尚未统一说法,在众多观点中,最早的认为谥号起源于殷商时期,最晚的认为谥号起源于战国时期,而且各自都找到了一定的史料支撑。
鉴于谁也不能证明对方就是错的,我们姑且认为它起源于殷商时期。
宋代史学家郑樵在《通志·谥略》中记载,“生有名,死有谥。
名乃生者之辩,谥乃死者之辩,初不为善恶也。
以谥易名,名尚不敢称,况可加之以恶乎?非臣子之所安也”。
也就是说,谥号刚开始出现的时候,并没有善恶好坏之分,只是为了避讳去世之人的名讳。
郑樵历史画像到了春秋时期,社会发生了剧烈变动,孔子认为根本原因是“礼崩乐坏”。
于是极力倡导恢复周礼,并提出将谥号选取与死者生前事迹挂钩,使其具备正名分、寓褒贬的作用,借以教化大众,重塑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孔子的倡议得到普遍接受,自此之后的整个先秦时期,死者生前的所作所为成为获取谥号的主要依据。
我国史学家汪受宽曾经做过统计,先秦时期恶谥约占总数的百分之十三,而这些获得恶谥的人,生前大多存在品行不端等行为。
而到了秦朝,谥号制度一度被废除了。
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认为给定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所以秦朝的皇帝都并没有谥号。
秦始皇历史画像不过秦朝二世而亡,到了汉朝这一情况又发生了改变,不仅恢复了谥号制度,而且不管去世之人生前品行如何,后代都会出于伦理纲常为他们尽量选取美谥。
谥号制度自此延续了下来,不多在细节上出现了诸多变化。
古代谥号大全

古代谥号大全
【实用版】
目录
一、谥号的起源及意义
二、谥号的分类
三、古代皇帝谥号的特点
四、谥号的作用与影响
正文
一、谥号的起源及意义
谥号是古代中国对帝王、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给予的一种特殊名号,是封建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谥号起源于周朝,除了天子,诸侯、大臣也有谥号。
谥号的主要作用是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性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
谥号一般由一两个字组成,用以表彰死者的功过品德。
二、谥号的分类
谥号主要分为上谥、下谥和平谥三类。
1.上谥:表扬类的谥号,如文、武、昭、穆等,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品德。
2.下谥:批评类的谥号,如炀、厉、荒等,表示好内远礼、暴慢无亲、杀戮无辜等负面品质。
3.平谥:表示布纲治纪、安乐抚民等较为中庸的品质。
三、古代皇帝谥号的特点
古代皇帝谥号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谥号字数较多,一般为 1-3 个字。
2.谥号寓意丰富,既包括对皇帝生前功过的评价,也包括对其品德的赞扬或批评。
3.谥号有一定的规律,如上谥多为表扬,下谥多为批评,平谥多为中庸。
四、谥号的作用与影响
谥号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表彰功过:谥号是对一个人生前事迹和品德的评价,可以表彰其功过。
2.教化作用:谥号的评定和授予过程,可以教育人们忠诚、勤政、爱民等品质。
3.维护权威:谥号的存在有助于维护封建君主的权威,强化等级制度。
谥号名词解释

谥号名词解释
谥号是指在古代中国帝王逝世后,由朝廷追封给予其的尊号。
谥号通常由两个字组成,用以表彰帝王的功绩和品德,并作为后世后代传承的象征。
谥号的命名通常是在帝王去世后,由朝廷的官员根据其生前的行为举止、政绩等进行评定。
根据评定的结果,朝廷会给予帝王一个带有特定意义的谥号。
谥号通常以“文”、“武”、“宣”、“恭”等字开头,用以表彰帝王的文治武功、宣扬德政和恭谦有礼等品德。
谥号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它不仅是对帝王个人的褒奖,也是对整个王朝的肯定和赞扬。
谥号的使用还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不同的谥号代表着不同的社会地位和权力。
帝王的谥号也会作为一种象征,被后世的皇帝效仿,以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除了帝王,谥号也可以被追封给予其他身份特殊的人,如贤臣、忠臣、孝子等。
这些人可能是为国家和民族立下过赫赫战功,或是表现出了非凡的忠诚和孝顺。
总的来说,谥号是古代中国社会中一种重要的荣誉称号,用以表彰那些对国家和民族有着重大贡献的人。
它不仅代表着封建社会中的等级
制度,也是对过去伟大人物的一种纪念和崇敬。
谥号的传承和使用,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对功德和美德的高度重视。
古代文化知识——谥号、庙号、年号、改元、尊号、徽号

古代文化知识——谥号、庙号、年号、改元、尊号、徽号1.谥(shi四声)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人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谥号是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
谥号按性质分三类:(1)表扬性的经天纬地曰文布义行刚曰景威强睿德曰武柔质慈民曰惠圣闻周达曰昭圣善闻周曰宣行义悦民曰元安民立政曰成布纲治纪曰平照临四方曰明辟土服远曰桓聪明睿知曰献温柔好乐曰康布德执义曰穆齐宣王曰:……(《齐桓晋文之事》)秦昭王闻之,使人遗(Wèi)赵王书。
(《廉颇蔺相如列传》)(2)批判性的乱而不损曰灵杀戮无辜曰厉好内远礼曰炀厉王虐,国人谤王。
(《邵公谏厉王弭谤》)(3)表同情的恭仁短折曰哀慈仁短折曰怀在国遭忧曰愍(mǐn)2.庙号是根据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
从汉代起,每个朝代一般是第一个皇帝的庙号太长,不便称呼,所以唐宋以来的皇帝都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
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
3.年号是纪年的名称,亦是帝王用的,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
4.改元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
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如汉武帝改了十一次年号,唐高宗用过十四个年号。
到了明代以后,才规定一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如清高宗年号是乾隆,清高宗就是称为乾隆皇帝。
5.尊号、徽号“尊”为尊敬,“徽”为美好。
“尊号”和“徽号”都是对尊者加上的号,以表示尊崇褒美的意思。
尊号起于唐代。
往往在皇帝和皇后生前就有尊号。
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清代同治帝曾尊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再加上徽号为“慈禧”。
封建时代帝后的尊号可以上几次,实际上都是臣子对他们的阿谀奉承。
现代也有赠送徽号这种情况的,但性质和内容已不一样,如孙柄文曾赠给郭沫若一个徽号:“戎马书生”。
中国古代的帝王,生前有尊号,死后有谥号和庙号。
尊号是对当代帝王尊敬的称号。
古代帝王谥号

中国古代帝王谥号·谥号为中国古代帝王、诸侯(包括朝鲜、越南、泰国、日本君主)、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赐谥权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要取决于“圣裁”。
据统计,西汉到清朝末期,·历代宗室、百官得谥者共10473人,而·明清代两代就有5935人,占总数的57%左右。
帝王的谥号一般是由礼官议定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
谥法初起时,只有“美谥”、“平谥”,没有“恶谥”。
善、恶“谥号”则源自西周共和以后,·另外还有“私谥”。
谥号的选定根据谥法,谥法规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义的字,供确定谥号时选择。
这些字大致分为下列几类:上谥,即表扬类的谥号,如:“文”,表示具有“经纬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学好问”的品德;“康”表示“安乐抚民”;“平”表示“布纲治纪”。
下谥,·即批评类的谥号,如:“炀”表示“好内远礼”,“厉”表示“暴慢无亲”、“杀戮无辜”,“荒”表示“好乐怠政”、“外内从乱”等。
中谥,多为同情类的谥号,如:“愍”表示“在国遭忧”,“在国逢难”;“怀”表示“慈仁短折”。
私谥,这是有名·望的学者、士大夫死后由其亲戚、门生、故吏为之议定的谥号;“私谥”始于周末,到汉代才盛行起来。
徽号,(皇后之“尊号”即“徽号”。
如清代同治皇帝尊自己的生母那拉氏为“圣母皇太后”,上徽号为“慈禧”。
徽号也可每逢庆典累加,那拉氏的徽号最后积有“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多达16个字,而她的谥号为“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多达二十五个字)先秦时的谥号以用一个字为常,也有用两三个字的。
用一个字的如:秦穆公、晋文公;用两三个字的如魏安簧王、赵孝成王、卫睿圣武公等。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议定以“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同时因“谥号”的定夺将形成“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故而废除谥法。
中国古代皇帝的庙号、谥号有什么讲究?比如汉武帝、隋炀帝、宋太祖有什么区别?

中国古代皇帝的庙号、谥号有什么讲究?⽐如汉武帝、隋炀帝、宋太祖有什么
区别?
庙号是指帝王死后,在太庙⽴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最初并不是所有的皇帝都有庙号的,只有
⽂治武功,值得后世⼦孙永世祭奠的先王才有庙号。
题主所说的宋太祖就是庙号。
祖是开国皇
帝的庙号,如宋太祖,唐⾼祖,汉⾼祖等。
在唐朝以后,各皇帝为⽰孝道,⽆论⽗祖如何,都
会追上庙号,庙号也没了以前的荣耀。
⽽皇帝的谥号是在嗣位皇帝的参与下得到的;末代皇帝的谥号由下⼀王朝的帝王追赠,题主说
的汉武帝谥号武,隋炀帝谥号炀,⽽隋炀帝的炀是⼤唐追谥的。
⽤⼀两个字对⼀个⼈的⼀⽣做⼀个概括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吧。
有褒的美谥,怜的平谥,贬
的恶谥三种。
美谥如⽂、武、明、睿、康、景、庄、宣懿都是好字眼;恶谥如厉、灵、炀都含
有否定的意思;平谥如怀,悼,哀,闵,殇,有点同情的意味;另外孙权的谥号是“⼤皇帝”,
⽐较特殊。
由于恶谥是对死者的批评,这在古代是⽐较反感的事情。
所以北宋做出规定:不⽴
恶谥,只作美谥,平谥。
谥号不仅皇帝有,⼤⾂也有,⽐如范仲淹,范⽂正公。
曾国藩,曾⽂正公。
李鸿章,李⽂襄公
等等。
中国古代皇帝谥号的命名方法:谥号含义大全

中国古代皇帝谥号的命名方法:谥号含义大全核心提示:谥号亦作“諡号”。
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
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
一般文人学士或隐士的谥号,则由其亲友、门生或故吏所加,称为私谥,与朝廷颁赐的不同。
谥号亦作'諡号'。
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
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
一般文人学士或隐士的谥号,则由其亲友、门生或故吏所加,称为私谥,与朝廷颁赐的不同。
《史记.郑世家》:'乃更立昭公弟子亹为君,是为子亹也,无謚号。
'《晋书.礼志下》:'立德济世,挥扬仁风,以登封泰山者七十有四家,其諡号可知者十有四焉。
' 清吴伟业《思陵长公主挽诗》:'諡号千秋定,铭旌百禩彰。
'《文史知识》1984年第1期:'死去的司马光、吕公著被夺去了谥号,活着的吕大防、刘挚、范纯仁和苏轼兄弟先后被贬谪。
'古人对谥号含义的总结:哀:早孤短折曰哀;恭仁短折曰哀;德之不建曰哀;遭难已甚曰哀;处死非义曰哀安:好和不争曰安;兆民宁赖曰安;宽容平和曰安;宽裕和平曰安;所保惟贤曰安;中心宅仁曰安;修己宁民曰安;务德不争曰安;庄敬尽礼曰安;敬而有礼曰安;貌肃辞定曰安;止于义理曰安;恭德不劳曰安;静正不迁曰安;懿恭中礼曰安;凝重合礼曰安;比:择善而从曰比;事君有党曰比成:安民立政曰成;刑民克服曰成;佐相克终曰成;制义克服曰成;礼乐明具曰成;持盈守满曰成;遂物之美曰成;通达强立曰成;经德秉德曰成;民和神福曰成;道兼圣智曰成;夙夜警戒曰成;曲直赴礼曰成;仁化纯被曰成;不忘久要曰成;德备礼乐曰成;德见于行曰成;久道化隆曰成;内德纯备曰成;坤宁化洽曰成诚:纯德合天曰诚;从容中道曰诚;推心御物曰诚;秉德纯一曰诚;明信率下曰诚;肫笃无欺曰诚;实心施惠曰诚冲:幼少在位曰冲;幼少短折曰冲崇:能修其官曰崇纯:中正精粹曰纯;见素抱朴曰纯;安危一心曰纯;志虑忠实曰纯;至诚无息曰纯;内心和一曰纯;治理精粹曰纯慈:视民如子曰慈;爱育必周曰慈;抚柔平恕曰慈刺:不思忘爱曰刺;复狠遂过曰刺;暴戾无亲曰刺;暴慢九卿曰刺;不思安乐曰刺聪:声入心通曰聪;迩言必察曰聪达:质直好义曰达;疏通中理曰达大:则天法尧曰大戴:爱民好治曰戴;典礼不愆曰戴荡:好内远礼曰荡;狂而无据曰荡悼:肆行劳祀曰悼;中年早夭曰悼;恐惧从处曰悼;未中早夭曰悼道:以德化民曰道德:绥柔士民曰德;谏争不威曰德;谋虑不威曰德;贵而好礼曰德;忠和纯备曰德;绥怀来人曰德;强直温柔曰德;勤恤民隐曰德;忠诚上实曰德;辅世长民曰德;宽众忧役曰德;刚塞简廉曰德;惠和纯淑曰德;富贵好礼曰德;功成民用曰德;修文来远曰德;睿智日新曰德;善政养民曰德;尊贤亲亲曰德;仁而有化曰德;忧在进贤曰德;宽栗扰毅曰德;直温强义曰德;谏诤不违曰德;周旋中礼曰德;泽及遐外曰德;懿修罔懈曰德丁:述善不克曰丁;述义不悌曰丁;迷而不悌曰丁鼎:追改前过曰鼎定:大虑静民曰定;安民大虑曰定;纯行不爽曰定;安民法古曰定;纯行不二曰定;追补前过曰定;仁能一众曰定;嗣成武功曰定;践行不爽曰定;审于事情曰定;德操纯固曰定;以劳定国曰定;克绥邦家曰定;静正无为曰定;大应慈仁曰定;义安中外曰定;镇静守度曰定度:心能制义曰度;进退可轨曰度;守法纬民曰度;从容有常曰度;礼仪咨善曰度;宽裕有容曰度;创制垂法曰度;懿徽足式曰度端:守礼执义曰端;圣修式化曰端;严恭莅下曰端;恭己有容曰端;秉心贞静曰端;守礼自重曰端敦:善行不怠曰敦;温仁忠厚曰敦;能记国善曰敦;温仁厚下曰敦;笃亲睦族曰敦;树德纯固曰敦干:犯国之纪曰干刚:追补前过曰刚;强毅果敢曰刚;致果杀敌曰刚;强而能断曰刚;自强不息曰刚;政刑明断曰刚;威强不屈曰刚;强义果敢曰刚高:德覆万物曰高;功德盛大曰高;覆帱同天曰高革:献敏成行曰革公:立志及众曰公恭:尊贤贵义曰恭;敬事供上曰恭;尊贤敬让曰恭;既过能改曰恭;执事坚固曰恭;爱民长弟曰恭;执礼御宾曰恭;芘亲之阙曰恭;尊长让善曰恭;渊源流通曰恭;夙夜敬事曰恭;知过能改曰恭;贤而不伐曰恭;率事以信曰恭;不懈于位曰恭;卑以自牧曰恭;不懈于德曰恭;治典不易曰恭;责难于君曰恭;正德美容曰恭;不懈为德曰恭;正己接物曰恭;昭事不忒曰恭;勤恤民隐曰恭;庄以莅下曰恭;谦和不懈曰恭;逊顺事上曰恭光:功格上下曰光;能绍前业曰光;居上能谦曰光;功烈耿著曰光广:美化及远曰广;所闻能行曰广果:好力致勇曰果;好学近智曰果;临事善断曰果暠:综善典法曰暠和:不刚不柔曰和;推贤让能曰和;柔远能迩曰和;号令悦民曰和;敦睦九族曰和;怀柔胥洽曰和;温厚无苛曰和厚:思虑不爽曰厚;强毅敦朴曰厚;敦仁爱众曰厚胡:弥年寿考曰胡;保民耆艾曰胡;保民畏惧曰胡;怀:执义扬善曰怀;慈仁短折曰怀;慈仁知节曰怀;失位而死曰怀;慈仁哲行曰怀;民思其惠曰怀桓:辟土服远曰桓;克敬勤民曰桓;辟土兼国曰桓;武定四方曰桓;克亟成功曰桓;克敌服远曰桓;能成武志曰桓;壮以有力曰桓;荒:凶年无谷曰荒;外内从乱曰荒;好乐怠政曰荒;昏乱纪度曰荒;从乐不反曰荒;狎侮五常曰荒徽:元德充美曰徽惠:柔质慈民曰惠;爱民好与曰惠;柔质爱课曰惠;柔质受谏曰惠;施勤无私曰惠;慈仁好与曰惠;爱民好学曰惠;宽裕慈仁曰惠;和而不流曰惠;慈哲远识曰惠;能绥四方曰惠;子爱困穷曰惠;俭以厚下曰惠;淑质受谏曰惠;恩能及下曰惠;宽裕不苛曰惠;遗爱在民曰惠;分人以财曰惠;利而不费曰惠;抚字心殷曰惠;兴利裕民曰惠;德威可怀曰惠;泽及万世曰惠;仁恕中存曰惠;慈恩广被曰惠惑:满志多穷曰惑;以欲忘道曰惑;淫溺丧志曰惑;妇言是用曰惑;夸志多穷曰惑基:德性温恭曰基坚:彰义掩过曰坚;磨而不磷曰坚俭:菲薄废礼曰俭;节以制度曰俭;举事有经曰俭简:一德不懈曰简;平易不訾曰简;治典不杀曰简;正直无邪曰简;易从有功曰简;平易无疵曰简;至德临下曰简;仕不躁进曰简;能行直道曰简;执要能固曰简节:好廉自克曰节;不侈情欲曰节;巧而好度曰节;能固所守曰节;谨行节度曰节;躬俭中礼曰节;直道不挠曰节;临义不夺曰节;艰危莫夺曰节介:执一不迁曰介景:由义而济曰景;耆意大虑曰景;布义行刚曰景;致志大图曰景;繇义而成曰景;德行可仰曰景;法义而齐曰景;明照旁周曰景敬:夙夜警戒曰敬;令善典法曰敬;夙夜恭事曰敬;象方益平曰敬;象方益年曰敬;夙兴夜寐曰敬;众方克就曰敬;齐庄中正曰敬;广直勤正曰敬;廉直劲正曰敬;难不忘君曰敬;受命不迁曰敬;畏天爱民曰敬;陈善闭邪曰敬;威仪悉备曰敬;戒尊师傅曰敬;戒惧无违曰敬;小心恭事曰敬;戒慎几微曰敬;肃恭无怠曰敬;齐庄自持曰敬;应事无慢曰敬靖:柔德安众曰靖;恭己鲜言曰靖;宽乐令终曰靖;柔德教众曰靖;柔直考终曰靖;虚己鲜言曰靖;缉熙宥密曰靖;式典安民曰靖;仁敬鲜言曰靖;慎以处位曰靖;政刑不扰曰靖;纲纪肃布曰靖;厚德安贞曰靖;律身恭简曰靖;以德安众曰靖开:信道轻仕曰开凯:中心乐易曰凯康:渊源流通曰康;温柔好乐曰康;安乐抚民曰康;合民安乐曰康;丰年好乐曰康;安乐治民曰康;好乐怠政曰康;能安兆民曰康;俊民用章曰康;久膺多福曰康;寿考且宁曰康;保民迪吉曰康;务德不争曰康;宽裕和平曰康;敬而有礼曰康;保卫社稷曰康;造道自行曰康;动而无妄曰康;温柔好善曰康;思善无逸曰康;温良好学曰康;视履安和曰康考:大虑行节曰考;秉德不回曰考克:爱民在刑曰克;秉义行刚曰克;胜敌得俊曰克;胜己之私曰克;宽:含光得众曰宽;大德包蒙曰宽;御众不近曰宽匡:贞心大度曰匡;以法正国曰匡;辅弼王室曰匡;弥缝灾害曰匡;正君之过曰匡旷:审音知化曰旷类:施勤无私曰类;勤政无私曰类;不忝前哲曰类礼:奉义顺则曰礼;恭俭庄敬曰礼;善自防间曰礼;躬俭中节曰礼;审节而和曰礼;著诚去伪曰礼;纳民轨物曰礼;恭俭合度曰礼;内则克修曰礼理:才理审谛曰理;政平刑肃曰理;措正施行曰理;表章道术曰理;才敏详审曰理;治繁不扰曰理厉:杀戮无辜曰厉;暴虐无亲曰厉;愎狠无礼曰厉;扶邪违正曰厉;长舌阶祸曰厉戾:不悔前过曰戾;不思顺受曰戾;知过不改曰戾良:温良好乐曰良;理顺习善曰良;小心敬事曰良;温敬寡言曰良;孝悌成性曰良;小心敬畏曰良;谋猷归美曰良;竭忠无隐曰良;宅衷易直曰良烈:有功安民曰烈;秉德遵业曰烈;圣功广大曰烈;海外有截曰烈;业成无兢曰烈;光有大功曰烈;戎业有光曰烈;刚正曰烈;宏济生民曰烈;庄以临下曰烈灵:不勤成名曰灵;死而志成曰灵;死见神能曰灵;乱而不损曰灵;好祭鬼神曰灵;极知鬼神曰灵;不遵上命曰灵;德之精明曰灵懋:以德受官曰懋;以功受赏曰密:追补前过曰密;思虑详审曰密闵:慈仁不寿曰闵敏:应事有功曰敏;明作有功曰敏;英断如神曰敏;明达不滞曰敏;闻义必徙曰敏;才猷不滞曰敏;好古不怠曰敏愍:在国遭忧曰愍;在国逢艰曰愍;祸乱方作曰愍;使民民悲伤曰愍;使民折伤曰愍;在国连忧曰愍;佐国逢难曰愍;危身奉上曰愍明:照临四方曰明;谮诉不行曰明;思虑果远曰明;保民耆艾曰明;任贤致远曰明;总集殊异曰明;独见先识曰明;能扬仄陋曰明;察色见情曰明;容义参美曰明;无幽不察曰明;圣能作则曰明;令闻不已曰明;奉若天道曰明;遏恶扬善曰明;视能致远曰明;内治和理曰明;诚身自知曰明;守静知常曰明;至诚先觉曰明;远虑防微曰明;懿行宣著曰明;智能晰理曰明;昭晰群性曰明缪:名与实爽曰缪;伤人蔽贤曰缪;蔽仁伤善曰缪穆:布德执义曰穆;中情见貌曰穆;贤德信修曰穆;德政应和曰穆;敬和在位曰穆;德化肃和曰穆;圣敬有仪曰穆;粹德深远曰穆;肃容持敬曰穆;容仪肃敬曰穆宁:裕以安民曰宁;渊衷湛一曰宁;端重自毖曰宁彭:述而不作曰彭;信而好古曰彭平:治而无眚曰平;执事有制曰平;惠内无德曰平;治而清省曰平;布纲治纪曰平;克定祸乱曰平;理而无责曰平;布德均政曰平;无常无偏曰平;治道如砥曰平;分不求多曰平;政以行辟曰平;推心行恕曰平齐:执心克庄曰齐;资辅共就曰齐;轻輶恭就曰齐;执正克庄曰齐祁:治典不杀曰祁;经典不易曰祁;治定不陂曰祁迁:博物多爱曰迁;良史实录曰迁强:和而不流曰强;中立不倚曰强;守道不变曰强;死不迁情曰强;自胜其心曰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帝王谥号规则
神:民无能名
皇:靖民则法化合神者
帝:德象天地德合天者
王:仁义所往
公:立志及觽
侯:执应八方
君:赏庆刑威从之成髃
圣:扬善赋简敬宾厚礼
明:照临四方谮诉不行果虑果远
文:经纬天地道德博闻学勤好问慈惠爱民愍民惠礼赐民爵位德:绥柔士民谏争不威
武:刚强直理威强敌德克定祸乱刑民克服夸志多穷
成:安民立政
康:渊源流通温柔好乐安乐抚民合民安乐
穆:布德执义中情见貌
昭:容仪恭美昭德有劳圣闻周达
平:治而无眚执事有平布纲治纪克定祸乱
景:由义而济耆意大虑布义行刚
贞:清白守节大虑克就不隐无屈
桓:辟土服远克敬动民辟土兼国
元:能思辩觽行义说民始建国都主义行德
宣:圣善周闻
庄:兵甲亟作叡圉克服胜敌志强死于原野屡征杀伐武而不遂惠:柔质慈民爱民好与
敬:夙夜警戒合善典法
肃:刚德克就执心决断
声:不生其国
戴:爱民好治典礼不愆
伤:未家短折
殇:短折不成
隐:隐拂不成不显尸国见美坚长
知:官人应实
悼:肆行劳祀年中早夭恐惧从处
荒:凶年无谷外内从乱好乐怠政
愍:在国遭忧在国逢傦祸乱方作使民悲伤
匡:贞心大度
莫:德正应和
类:施勤无私
爱:啬于赐与
忠:危身奉上
魏:克威捷行克威惠礼
长:教诲不倦
直:肇敏行成
绍:疏远继位
节:好廉自克
易:好更改旧
克:爱民在刑
简:一德不懈平易不訾
恭:尊贤贵义敬事供上尊贤敬让既过能改执事坚固爱民长弟执礼御宾芘亲之阙尊贤让善
钦:威仪悉备
定:大虑静民纯行不爽安民大虑安民法古
襄:辟地有德甲冑有劳
僖:小心畏忌
厘:质渊受谏有罚而还
懿:温柔贤善
度:心能制义
献:聪明叡哲知质有圣
孝:五宗安之慈惠爱亲秉德不回协时肇享
齐:执心克庄资辅共就
顷:甄心动惧敏以敬慎
靖:柔德安觽恭己鲜言宽乐令终
圉:威德刚武
胡:弥年寿考保民耆艾
刚:追补前过
威:猛以刚果猛以强果强义执正
祁:治典不杀
考:大虑行节
使:治民克尽
安:好和不争
思:道德纯一大省兆民外内思索追悔前过
悫:行见中外
誉:状古述今
商:昭功宁民
夷:克杀秉政安心好静
怀:执义扬善慈仁短折
丁:述义不克
烈:有功安民秉德尊业
翼:刚克为伐思虑深远
白:外内贞复
灵:不勤成名死而志成死见神能乱而不损好祭鬼怪极知鬼神
厉:杀戮无辜
刺:愎很遂过不思忘爱
哀:蚤孤短折恭仁短折
躁:好变动民
戾:不悔前过
幽:壅遏不通蚤孤铺位动祭乱常慧:柔质受谏
质:名实不爽
良:温良好乐
顺:慈和篃服柔贤慈惠
宪:博闻多能
惑:满志多
厚:思虑不爽
炀:好内远礼去礼远觽
正:内外宾服
坚:彰义揜过
夸:华言无实
抗:逆天虐民
缪:名与实爽
比:择善而从
壮:武而不遂
专:好巧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