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相沉积相分析

合集下载

海相组沉积相

海相组沉积相
在低能海岸带,以潮流作用为主,为粉砂淤泥质海岸。海岸坡度平 缓,具有较宽阔的潮间带(潮滩),缺失后滨带。
第13页/共35页
第二节 海相碎屑岩沉积模式
2.滨岸亚相类型及沉积特征 按照地貌特点、水动力状况、沉积物特征,可将滨岸相划分为海岸砂丘、 后滨、前滨、临滨四个亚相(如图所示)。
第14页/共35页
无障壁滨岸相的沉积环境是无障壁岛遮挡、海水循环良好的开阔海 岸带。进一步按照海岸水动力状况和沉积物类型,可分为砂质或砾质高 能海岸及粉砂淤泥质低能海岸两种类型。它们的宽度随海岸带地形的陡 缓而定,在陡岸处宽度仅数米,平缓海岸其宽度可达10km以上。古代 海岸因岸线不断迁移,可形成宽而厚的砂质海岸沉积,成为油气储集的 良好场所。
二、海相组沉积的一般特征 1.岩石类型
海相组岩石类型极为多样,如砾岩、砂岩、粉砂岩、粘土岩、碳酸 盐岩等在海相组中广为分布。一般来说,海相组中各类岩石的厚度大、 分布广、岩性稳定,碎屑岩的结构成熟度和成分成熟度高,圆度及分选 好。
2.沉积构造 海相组沉积中发育有各种类型的层理、波痕、雨痕、泥裂及其它沉 积构造。由于各类沉积构造在判断沉积环境时的多解性,就很难确定哪 种构造在海相组中是最特征的,然而某些构造的组合可能在海相组或海 相组的某些部分发育是较为特征的。例如低角度的交错层理、滑动及流 动构造在海相组中发育,而水平层理、粒序层理等在深海盆地中发育, 槽状及弧形交错层理、波痕、雨痕、泥裂、盐类假晶在滨岸地区发育。
第一节 海洋沉积环境与沉积特征
2.海洋的水动力状况 海水的运动可概括为波浪、潮汐和海流三种形式,它是海洋中发生一切作 用的决定因素,控制着沉积物的沉积和分布。 海洋的波浪与湖泊的湖浪不同之处在于海洋水域辽阔,风的吹程长,波浪 规模巨大。它是海洋中产生侵蚀、搬运、沉积作用的主要动力,尤以在海岸附 近最为显著。 海洋有潮汐作用,这是与大陆水体的又一重要区别。潮汐引起海面水位的 垂直升降称为潮位,引起海水的水平移动称为潮流。潮位的升降扩大了波浪对 海岸作用的宽度和范围,形成潮间带沉积环境;而潮流对海底沉积物的改造、 搬运、堆积起着重要作用,尤以近岸浅海地区最为显著。

大芦家馆三段沉积微相的识别

大芦家馆三段沉积微相的识别

大芦家馆三段沉积微相的识别大芦家馆是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开发的一处油田,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属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三叠纪-侏罗纪构造岩系。

在这里,沉积环境复杂多样,主要有三段沉积微相,分别是海相、陆相和湖相。

本文将从沉积微相的角度,对大芦家馆三段沉积微相进行识别和研究。

一、海相沉积1. 海相沉积的特征大芦家馆的海相沉积主要分布在三叠系石盒组和晚扬子系寒域组中。

这些海相沉积主要由碳酸盐岩、粉砂岩和泥岩组成,其特征是分层清晰、结构复杂、沉积物富含有机质和生物痕迹。

在芦家馆盆地,海相沉积主要出现在断陷湖盆和坳陷型盆地中,具有典型的海相特征。

2. 海相沉积的认识方法在地质勘探和研究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标志来识别海相沉积:①沉积物的组成和结构:海相沉积的主要成分是碳酸盐岩、石灰质泥岩和石灰质泥岩,其结构复杂且分层清晰。

②生物痕迹:海相沉积中常有生物痕迹,如生物构造和生物化石。

③有机质的富集:海相沉积中有机质富集,特别是在低氧或无氧环境下,有机质的富集更为显著。

3. 海相沉积的地质意义海相沉积是海洋与陆地交界处的沉积物,具有丰富的有机质和生物碳酸盐,对储层的形成和烃源岩的分布有重要的影响。

海相沉积的识别和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地质构造和油气成藏规律,对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结论在大芦家馆油田的勘探和开发中,对三段沉积微相的识别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海相、陆相和湖相沉积的特征与认识方法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准确地判断储层的形成和烃源岩的分布,为勘探和开发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对三段沉积微相的研究也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地质构造和油气成藏规律,为勘探和开发提供更科学的技术支撑。

我们应该加强对大芦家馆三段沉积微相的识别和研究,为油田的勘探和开发提供更好的支持。

沉积相的分类及详解

沉积相的分类及详解

沉积相的分类及详解沉积相是地质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沉积岩中具有相似性质和特征的一组沉积物。

根据沉积相的不同特征和成因,可以将其分为多个类别。

本文将详细介绍沉积相的分类及其特点。

一、物源沉积相物源沉积相是指沉积物来源于特定物源地区的沉积相类型。

根据物源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陆源沉积相、海洋沉积相和湖泊沉积相。

1. 陆源沉积相:陆源沉积相主要由陆地上的物质经由河流、冰川等运动而形成。

其中包括冲积平原、河道、冰川前缘等。

这些沉积相的特点是颗粒较大,沉积速度较快,沉积物通常为砂砾、砂等。

2. 海洋沉积相:海洋沉积相是指由海洋中的物质沉积而形成的沉积相,包括海底扇、大陆坡、海底平原等。

海洋沉积物通常是细粒沉积物,如泥、粉砂等,沉积速度较慢。

3. 湖泊沉积相:湖泊沉积相主要由湖泊中的物质沉积而形成,包括湖泊三角洲、湖滨平原等。

湖泊沉积物通常是细粒沉积物,如泥、粉砂等。

二、环境沉积相环境沉积相是指沉积物形成的特定环境下的沉积相类型。

根据环境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河流沉积相、湖泊沉积相、海洋沉积相和沉积盆地沉积相。

1. 河流沉积相:河流沉积相是指在河流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相,包括河道、冲积平原等。

河流沉积物通常为砂砾、砂等,沉积速度较快。

2. 湖泊沉积相:湖泊沉积相是指在湖泊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相,包括湖泊三角洲、湖滨平原等。

湖泊沉积物通常为细粒沉积物,如泥、粉砂等。

3. 海洋沉积相:海洋沉积相是指在海洋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相,包括海底扇、大陆坡、海底平原等。

海洋沉积物通常为细粒沉积物,如泥、粉砂等。

4. 沉积盆地沉积相:沉积盆地沉积相是指在沉积盆地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相,包括湖泊盆地、海盆等。

沉积盆地沉积物的特点与其所属的环境有关,可以是砂砾、砂、泥等。

三、气候沉积相气候沉积相是指沉积物形成的特定气候条件下的沉积相类型。

根据气候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干旱沉积相、湿润沉积相和寒冷沉积相。

1. 干旱沉积相:干旱沉积相是指在干旱地区形成的沉积相,包括沙漠沉积相、盐湖沉积相等。

地质学基础6沉积相分析

地质学基础6沉积相分析

第 六 章 沉 积 相
■பைடு நூலகம்五节 海相
前滨亚相(潮间带) 基本特征:位于平均高潮线与平均低潮线之间,是海滩 的主要部分。地形较平坦,一般为砂质海滩,而当海岸位于 高能带时,可形成粗屑的砾海滩。海滩砂很纯净,分选和圆 度都很好,粒度的变化是由陆向海由粗变细。海滩砂一般呈 平行海岸的较宽条带状或席状砂体。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随着 海进或海退而向陆或海推进,在纵向上呈多层叠置席状砂, 周围为泥岩包围。 构造:由于主要遭受的是来回往复的冲洗作用,故形成 的层理的主要特点是具有纹层的层系以低角度相交,即形成 冲洗交错层理。在层面上有各种类型的波痕,还有冲刷痕。 含大量生物碎屑和云母碎片,介壳凸面朝上 (这样最稳定 ) 。 可以此作为鉴别古代海滩砂体的标志。 前滨为无障壁海岸的特征沉积区。
第 六 章 沉 积 相
■第五节 海相
海岸沉积相与油气的关系 在泻湖中,生物种类虽然单调但数量多,处在水体安 静的低能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堆积,泻湖底部因含 H2 S形 成还原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和向石油的转化。因此, 泻湖是良好的生油环境。 障壁岛、海滩、砂坝等各种海岸砂体粒度适中,分选好, 岩性均一,横向上与泻湖、浅海等有利生油的相带相邻, 有利于油气的储集。 泻湖、潮坪广泛发育泥质岩类,可成为良好的盖层。 由于海侵和海退的交替变化,使泻湖、潮坪、障壁岛相在 垂向上有规律的变化,有利于形成完整的生、储、盖组合。
第 六 章 沉 积 相
■第五节 海相
三、浅海相沉积一般特征: 在波基面以下水深 200 米的地带,其范围与大陆架相当, 但二者并不完全吻合。一般大陆架的宽度较大,包括或等于 整个浅海地带。 1 )、岩石类型:岩石类型比较多,由碳酸盐岩,也有碎屑 岩和粘土岩。 2 )、结构构造:由海岸向中心粒度由粗变细呈带状分布, 水平层理发育。 3 )、生物化石:由于阳光充足。环境稳定,生物繁盛,化 石丰富。

海相沉积与陆相沉积之辨

海相沉积与陆相沉积之辨

海相沉积与陆相沉积之辨任何一块由沉积而形成的岩石都凝聚着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反映岩石形成时的沉积环境,被称为“沉积相”。

沉积相是指一定的沉积环境及在此环境中沉积的沉积岩(沉积物)特征的综合。

换言之,沉积相包括了沉积的自然地理条件,如海、陆、湖沼、冰川、沙漠等的分布和地势的高低,还包括气候的冷、热、干旱、潮湿等以及沉积时的构造背景是隆起还是坳陷(凹陷),沉积时期水介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条件。

由于这些条件的不同,沉积物就表现为不同的类型,为区别它们就引入沉积相概念,以便展现其在时间上和空间中的分布。

岩石的岩性特征(如岩石类型、颜色、成分、结构等)以及古生物、地球化学特征,它们被叫做相标志,用以区别不同的相类型。

“海相”是海洋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相的总称。

根据形成的海水深度与在海洋中的位置可以分为滨岸相、浅海陆棚相、半深海相和深海相。

“陆相”是在陆地的自然地理环境下形成的沉积相的总称,包括湖泊相、河流相、河湖过渡相、沼泽相以及火山沉积相。

一提到海相沉积,人们就想到浩瀚无边的大海。

的确,海的规模是湖无法相比的。

此外,海水的盐度高,是咸的;而地质历史中绝大多数湖泊盐度低,是淡水,只有少部分湖泊盐度较高。

海洋有潮汐作用,而湖泊没有。

湖与海的诸多差异导致了湖相沉积与海相沉积有很大的区别。

(1)沉积规模的差异:海相沉积的规模大,同一个相带分布范围一般都很大,例如奥陶纪的海相沉积分布在华北,其可对比性要比当地后来形成的湖相沉积地层大得多。

(2)湖相沉积以碎屑岩为主,碳酸盐岩沉积不到1%,而海相地层中碳酸盐岩的比例较大。

在我国华北地区广泛发育浅海碳酸盐岩沉积,范围可达几十万平方千米。

湖相沉积的规模小,相带分布范围窄,湖盆面积大者万余平方千米,小者不足数百平方千米。

(3)海相碎屑岩的成分较单一,结构较简单,以分选好的石英砂岩为主。

而湖相碎屑岩的成分复杂,结构差异大,既有分选好的石英砂岩,又有分选差的长石砂岩或岩屑砂岩。

22海相组沉积相

22海相组沉积相
常含有数量不等的各门类生物碎片,
有时可形成薄的介壳层,它们多属于不
同生态环境的生物所构成的组合。
(5)砂体形态
海岸砂体常平行于海岩线走向呈线状分
布,并往往成排出现,剖面上常呈下平上凸
的透镜状或席状。
(6)垂向沉积层序
以进积型沉积层序最发育,自下而依次出现 滨外沉积—近滨沉积—前滨沉积—后滨沉积—海岸 砂丘沉积,沉积物粒度自下而上惭粗,沉积构造也 呈现有规律的变化。
浅滩后退(海侵)形成块状砂体、线状砂脊、
大型床砂形体单元。
3、鉴定标志
(1)含正常浅海生物化石组合,泥质沉积物可有丰 富的遗迹化石。 (2)砂岩从薄层到厚层都有,成熟度高,可含鲕绿 泥石、海绿石等特有的自生矿物。厚层砂岩具有大 型—巨型交错层理。具有较高的成分和结构成熟度。 (3)泥岩常具有规则的水平层理,夹风暴岩或具浪 成层理的薄粉砂、细砂岩。 (4)缺乏暴露标志;生物扰动常见。
从破浪带再向 岸方向,深度相当 于一个波高,波峰 发生完全倒转和破 碎,称为“碎浪” 或“涌浪”,此带 亦称为“碎浪带” 或“涌浪带”。
碎浪
当碎浪或涌浪进入前滨带后,海水借惯性力冲向海岸, 形成“冲浪”,称为“冲浪带”或“冲流带”。冲流带 波浪反复地冲刷、淘洗,形成了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 度都较高的砂质海滩堆积。
4、风成沙丘带
(2)主要由石英组 成。石英砂分选极 好,大多数为细到 中粒级。颗粒磨圆 度是海滩砂中最好 的。可有特征的风 成沙丘交错层理。
(3)在最大高潮线附近出现的线状沙丘称为海滩脊,
可以单个或成群出现。成群出现的海滩脊多平行排
列,使海岸平原呈波状起伏状。
海滩脊由砾石、砂及介壳碎屑等粗碎屑沉积物组成,
3)障壁岛一泻湖型滨海环境

沉积环境和沉积相概述

沉积环境和沉积相概述

沉积环境和沉积相概述一、引言沉积环境和沉积相是地质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不仅可以反映地球表面物质的沉积历史,还可以为矿物资源勘探和地质工程提供重要依据。

本文将针对沉积环境和沉积相做一综述性的介绍。

二、沉积环境的定义和分类1. 沉积环境的定义沉积环境是指沉积岩层形成时所处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环境的总和,是一种具有特定空间和时间属性的地球体系。

根据不同的载体,沉积环境可以分为陆相环境和水相环境两大类。

2. 沉积环境的分类•陆相环境:包括三角洲、河流、湖泊、冲积扇等。

•水相环境:包括海洋、浅海、深海、海岸线等。

三、沉积相的定义和类型1. 沉积相的定义沉积相是指一定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外部特征和内部结构的岩相单位。

它包括颗粒度、结构、矿物成分等方面的信息。

2. 沉积相的类型•冲积相:由流水冲积物质形成,具有横向变化和纵向层次性。

•湖相:在湖泊中沉积形成的相,受湖泊环境控制。

•海相:在海洋中沉积形成的相,受海洋环境控制。

•陆相:在陆地上沉积形成的相,受陆地环境控制。

•湿地相:在湿地环境中沉积形成的相,受湿地特有环境控制。

四、沉积环境和沉积相的关系沉积环境和沉积相之间密切相关,沉积环境中不同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条件会导致不同的沉积相的形成。

沉积相可以反映出当时的环境条件,为地质学家研究地质历史提供了重要线索。

五、结论通过对沉积环境和沉积相的概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表面的演变过程和岩石的形成机理。

研究沉积环境和沉积相不仅可以为我们认识地球历史提供重要线索,还可以为勘探矿产资源和指导地质工程提供科学依据。

以上就是对沉积环境和沉积相的概述,希望能带给读者一定的启发和收获。

07-7海相组沉积相

07-7海相组沉积相
❖ →波痕、冲刷痕、水流线理、交错层理等。
Ⅱ、沉积类型
Ⅱ、沉积类型
棕色粘土(红色粘土)
❖ 粒径<2um的粘土矿物和其他陆源稳定矿物的残余,以 及火山灰、宇宙尘等,常含放射虫及少量有孔虫,碳 酸盐含量<30%。
❖ 约占深海沉积的38%,大多数深海底大面积覆盖此。
Ⅱ、沉积类型
灰质软泥
❖ 抱球虫软泥
➢ 与红色软泥共同构成深海最主要的沉积物; ➢ 主为各种浮游有孔虫(尤是抱球虫介壳),此外颗石藻类的
碎片、放射虫介壳、硅藻和翼足虫也是大量的,非生物组分 含量少,碳酸盐含量大于30%。
❖ 滨岸浅水区:常发育垂直生物潜穴和各种动物的足迹; ❖ 浅海陆棚区:常发育水平或倾斜的生物潜穴。
③自生矿物
海绿石
❖ 常与碎屑岩、碎屑石灰岩共生。 ❖ 在 弱 碱 性 ( pH = 7 ~ 8 ) 、 弱 还 原 、 正 常 盐 度 、 水 深
20~ 2000m,以30~200m最佳;水温15~20℃的海水 中缓慢形成,强氧化、强还原环境和快速沉积作用对 其形成不利。
火山泥
❖ 系火山爆发形成的火山灰堆积于半深海区而形成; ❖ 常为暗灰、棕或灰黑色,粒度比青泥稍粗; ❖ 成分:火山玻璃、黑云母、透长石等,碳酸盐含量<28%。
冰川海洋沉积
❖ 邻近冰川发育区的半深海中可见冰川沉积物。 ❖ 成分:粘土和分选很差的砂、砾,多于两极附近的半深海中。
Ⅲ、等深流沉积
等深流
层理
❖ 水平纹层发育。因生物搅动,泥质沉积不显层理,可见有虫迹。
Ⅱ、沉积类型
蓝色软泥(青泥)
❖ 成分:陆源粉砂质粘土,夹大洋产物,含钙<35%; ❖ 颜色:天蓝、灰绿、铅灰或青灰色; ❖ 现代半深海相中分布最广的类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油区岩相古地理实验报告班级:地质1202学号:201211030201姓名:张瑞尧指导老师:赖生华完成日期:2015年1月9日目录一:实验内容 (02)二:实验的性质和目的 (02)三:实验的具体内容 (02)大型大型浅水三角洲沉积相研究 (02)1.沉积特征及环境 (02)2.浅水三角洲平原与前缘微相类型及特征 (04)3.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 (07)4.结论 (09)5.参考文献 (09)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子洲地区上古生界海相沉积特征研究 (09)1.地层及岩性特征 (11)2.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11)3.古地理演化及沉积相展布 (14)4.结论 (15)5.参考文献 (15)四:心得体会 (15)一:实验内容该实验内容是研究陆、海相油区岩相古地理,其中分别以大型浅水三角洲沉积相研究—以新立油田泉四段陆相沉积为例、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子洲地区上古生界海相沉积特征研究为例,分析陆海相盆地岩相古地理图,总结其地层和岩性特征,气候和水体特点,沉积相类型与展布规律,分析环境变化及演化规律等。

二、实验的性质和目的油区岩相古地理是石油地质专业基础课,主要任务是重建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沉积环境,它是沉积学研究的高度概括和最后总结。

古环境沉积特征的研究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不仅要求研究者具有比较广泛的地质学基础,而且还要有活跃的学术思想。

油区岩相古地理实验属于综合性实验,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分析典型的陆相盆地岩相古地理图,综合认识沉积环境和沉积相。

三:实验的具体内容大型浅水三角洲沉积相研究—以新立油田泉四段沉积相为例20世纪60年代首次提出浅水三角洲的概念。

Donaldon最早将河控三角洲分为深水型及浅水型三角洲,Postma将低能盆地中的三角洲分为浅水三角洲及深水三角洲。

浅水三角洲通常是在水体较浅和构造相对稳定的台地和陆表海或地形平缓、整体缓慢沉降的坳陷盆地条件下形成的。

针对中国陆相湖盆浅水湖泊三角洲沉积特征、沉积模式的建立及其对岩性油藏形成的控制作用研究较少。

松辽盆地位于中国东北部,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油气资源。

盆地内部构造单元分为西部斜坡区、北部倾没区、中央坳陷区、东北隆起区、东南隆起区和西南隆起区。

新立油田是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扶余—新木隆起最西端新立构造上的一个穹隆背斜油田,地层平缓,倾角 2.0°—2.5°。

油田北部为新北油田,东部为木头油田和扶余油田(图1)。

新立油田的主力产层为扶余油层(白垩系泉头组四段)。

泉头组沉积时期是松辽盆地由断陷湖盆向坳陷湖盆转变的构造反转过渡期,泉三段晚期水进之后,盆地持续坳陷。

前人对松辽盆地北部,以大庆长垣及头台地区油层和南部扶余油田、老爷府油田油层为例进行研究,指出松辽盆地泉头组三、四段属于大型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

对南部新立油田在成岩储集相等方面研究较多,但对沉积特征、沉积相及沉积模式等未进行系统研究。

松辽盆地白垩纪时期湖盆面积大,水体浅,地形缓,湖平面波动频繁,波浪作用带宽且能量弱,泉头组四段时期发育的扶余油层属于独具特色的大型浅水三角洲沉积。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观察新立油田20 余口井1830多m的岩心,研究扶余油层的沉积特征和沉积模式。

1.沉积特征及环境松辽盆地南部扶余油层构造演化表明,松辽盆地属弧后裂谷盆地,先断后坳是盆地形成特点。

中晚侏罗世早期断裂经侵蚀夷平,孤立的小盆地在高潮期开始连通,形成统一的沉积背景;早白垩世中晚期,盆地南部基底呈稳定整体沉降的坳陷阶段。

扶余油层的地层厚度变化不大,平均厚度为120m,最大厚度为145m,最小厚度为100m。

地层厚度的变化特征反映了该时期盆地地势平缓。

在1830多m 的岩心中,泥岩的颜色主要为浅灰色、灰绿色、灰绿棕红色、棕红色与紫红色。

扶余油层下部层段(第3、4、5 砂岩组)以紫红色、棕红色泥岩为主,上部层段(第1、2 砂岩组)以灰绿色泥岩为主,黑色泥岩多分布在第1、2 砂岩组。

泥岩颜色由下至上变化,反映了扶余油层沉积时期水体由浅变深,沉积环境由弱氧化向弱还原过渡。

岩心观察及微观研究表明,扶余油层储层以细砂岩为主,其次为粉砂岩及细—中砂岩,含少量中砂岩和不等粒砂岩。

泉四段以泥质、钙质胶结为主,胶结较致密;岩石碎屑主要是石英、长石(斜长石为主,钾长石次之)和岩屑,它们的质量分数分别为24%—40%、19%—39%和27%—57%(表 1 和图2)。

岩屑以中酸性喷出岩及凝灰岩为主,含少量变质岩岩屑,偶见沉积岩岩屑。

磨圆度属于中—好水平,分选中等,粒度累积概率曲线多为两段式和三段式(图3),偶有四段式,反映了远源沉积条件。

泥岩颜色的变化表明扶余油层沉积时期水体为逐渐加深过程,沉积环境为浅至半深湖,古气候条件为温暖潮湿。

2.浅水三角洲平原与前缘微相类型及特征在新立油田扶余油层识别出三角洲平原与三角洲前缘2种亚相、9 种微相。

2.1三角洲平原亚相泉四段(4—14 小层)为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分4个微相。

(1)分支河道微相分支河道微相是平原亚相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砂体类型,以粉砂及细砂沉积为主,有少量中、粗砂岩和含砾砂岩,粒度稍粗,在累积概率曲线上具两段式和三段式(图3),分选不好。

岩心上具有明显的底部冲刷充填构造和大型单向水流层理,如槽状、板状交错层理等(图4(a)、4(b)、4(c)、4(d)),化石很少。

沿河床呈长条状,它构成了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的骨架。

自然电位和自然伽马曲线形态多为箱形或钟形,垂向上为正韵律特征(图5(a),取心井13)。

(2)天然堤微相天然堤微相以具小型微细交错层理、波纹层理、水平波状层理的泥质粉砂岩相夹薄层粉砂岩或粉砂质泥岩为主(图4(e)、4(f)),剖面上以夹于厚层河泛平原泥岩中或位于河道沉积顶部两种形式出现,远离河床沉积物变细、泥质增多,常见各种波状层理和流水波痕。

自然电位曲线平缓,电测曲线幅度较低,电阻率曲线幅度差较小,阻值较低,多呈小幅度起伏状(图5(b),取心井13)。

(3)决口扇微相决口扇微相是洪水漫溢河床冲破天然堤形成决口扇滩,可形成较大面积的席状砂层,比河床沉积细,多为粉、细砂岩。

具反韵律,以粉砂岩、泥质或钙质粉砂岩、过渡岩性为主,具有中-小型交错层理或块状层理,与河流决口扇相似。

物性较差,含油性亦较差。

自然电位和自然伽马曲线多为低幅漏斗形,垂向上为反韵律特征(图5(c),取心井14)。

(4)分支河道间湾微相。

分支河道间湾微相以发育紫红色的泥岩为主,间夹有灰、灰绿及灰黑色等还原色泥岩。

在泥岩中常发育薄层的含泥粉砂岩和含泥细砂岩,分选差,物性亦较差,往往构成三角洲平原砂体的隔层。

多发育块状层理,以含钙粒、碳屑、虫孔的泥岩为主。

自然电位和自然伽马曲线为平行于泥岩基线的平直段(图5(d),取心井14)。

2.2三角洲前缘亚相泉四段1—3 小层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

它受河能和湖能的双重作用,在稳定的水下环境下,三角洲前缘亚相分为 4 个微相。

(1)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水下分支河道微相底部为泥砾岩、钙砾岩及泥砾灰质砂岩,具底部有冲刷或突变面、正韵律及河道垂向层序等河道特征。

呈正韵律变化,向上过渡为灰质砂岩、砂岩及泥质砂岩。

粒度概率曲线多为跳跃和悬浮较发育的两段式,具斜层理和交错层理,局部夹泥质条带,偶见植物碳屑。

水下分支河道测井相特征与分支河道特征相似,大中型水下分支河道自然电位测井曲线也呈箱形、对称圆形及塔松形,电测曲线呈明显正韵律形态(图6(a),取心井18)。

(2)水下天然堤微相。

该微相为粉细砂岩、含泥粉砂岩;沉积构造以小型交错层理、波状层理为主。

岩心剖面上为细砂岩与含泥粉砂岩交互沉积,自然电位曲线平直,电阻率曲线呈低幅起伏状,特征与天然堤微相相似(图6(b),取心井18)。

(3)河口坝微相。

它位于水下分支水道的河口处,沉积速率高。

沉积物主要是分选好、质纯的粉细砂,具有槽状交错层理,层厚度为中-厚层,在自然电位测井曲线上表现为反韵律(图6(c),取心井19)。

(4)水下分支河道间湾微相。

它是水下分支水道之间相对凹陷的地区,以泥岩为主且多为还原色,含少量粉细砂,砂质沉积多是洪水季节河床漫溢沉积的结果,常为黏土夹层或薄透镜状。

具水平层理和透镜状层理,是区别水下和陆上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自然电位测井曲线上表现为平行于泥岩基线的平直段(图6(d),取心井19)。

2.3微相平面展布在岩心观察、岩心相与测井相对应分析的基础上,依据各小层地层厚度、砂岩厚度、砂岩体积分数等基础图件,绘制各小层沉积微相平面图,以研究区第10 小层为例(图7)。

平面展布特征为:(1)三角洲平原亚相由西南向东北方向逐渐过渡为三角洲前缘亚相,至五旋回已全部为三角洲前缘沉积,水进明显;(2)大面积发育相互叠置的三角洲平原分支河道与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支河道砂体,呈枝状向盆展布,各小层沉积过程中河道侧向迁移明显;(3)三角洲前缘开阔,三角洲平原与三角洲前缘平缓相接,没有顶积层、前积层、底积层3 层结构,单体河道宽度平均为200—600m,厚度平均为3—8m。

3.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新立油田扶余油层在盆地构造类型、基底地貌、沉积环境等方面都满足浅水三角洲沉积的条件,在岩石类型、微相特征及平面展布等方面具备浅水三角洲沉积特点,扶余油层为湖盆整体水进条件下由西南物源形成的浅水枝状三角洲沉积(图8)。

在构造背景方面,松辽盆地南部泉三段沉积时期,早期断裂形成的隆坳相间的盆地结构经侵蚀夷平,各孤立小盆地在水进高潮期已开始连通,基本形成了统一的沉积背景。

继泉三段晚期水进后,盆地南部基底处于持续稳定沉降坳陷阶段,形成泉头组四段。

在盆地地形方面,泉头组四段地层厚度变化仅为30—40m,这反映了泉头组四段沉积时期盆地地形极为平缓。

在沉积环境方面,泉头组四段大面积发育杂色泥岩,下部层段发育紫红色、棕红色泥岩,上部层段以灰绿色、黑色泥岩为主,反映该时期水体由浅逐渐变深,沉积环境由弱氧化向弱还原过渡。

在微相类型方面,泉头组四段发育三角洲平原与三角洲前缘亚相,其中分支河道与水下分支河道砂体发育,决口扇、河口坝砂体不发育,河道间薄层砂较发育。

平面上三角洲平原与三角洲前缘平缓相接,前三角洲不发育,三角洲平原分支河道与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支河道砂体呈枝状展布,局部相互切割叠加连片分布。

在水动力条件方面,泉三段沉积时期开始水进,在泉四段沉积末期,水域面积最大,泉头组四段是在整体水进,湖面低幅波动,总体缓慢扩张,湖浪、冲刷、回流对三角洲沉积物的改造作用较弱的水动力条件下,发育了以枝状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支河道为特征的浅水三角洲。

4.结论(1)在泉头组四段沉积时期,松辽湖盆基底整体持续稳定沉降,盆地地形平缓,水体普遍较浅,西南通榆—保康水系在盆地南部形成了面积广阔的浅水三角洲。

(2)建立了水进型枝状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发育的分支河道及水下分支河道在砂体平面上呈枝状展布,向盆地方向分别分布了浅水三角洲平原、浅水三角洲前缘沉积,平面上三角洲平原与三角洲前缘平缓相接,前三角洲不发育,不存在传统三角洲模式的顶积层、前积层、底积层 3 层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