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相分析作业

合集下载

沉积环境与沉积相期中考试

沉积环境与沉积相期中考试

| | | | | | | |装| | | | |订| | | | | |线| | | | | | | | |防灾科技学院2014 ~ 2015 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沉积环境沉积相试卷(A)标准答案与评分细则使用班级1250131、1250132、1250133 答题时间90分钟一、填空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空 1 分,共15 分。

)1、具有颗粒结构的碳酸盐岩,由( )、( )、( )、( )等四种结构组分组成2、()是辫状河最突出的特征3、构造成因的湖泊可进一步分为()、()、()三个基本类型4、粒度分析的主要方法有( )、( )、( )5、沉积岩原始物质是形成沉积岩的物质基础,其来源有四种,即( )、( )、( )、(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题 2 分,共10 分。

)1.基性斜长石的风化稳定性比酸性斜长石低,因此在沉积岩中,基性斜长石很少见到()2.在沉积学范畴中牵引流是最常见的()3.平行层理是低能或静水环境的标志之一()4.邓哈姆(Dunham)的石灰岩分类基本上是一个三端元的分类()5.河流相的二元结构是一个逆粒序()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 5 小题,每题 3 分,共15 分。

)1、瓦尔特相律2、楔状交错层理和槽状交错层理3、鸟眼构造4、急流、缓流、层流、紊流5、沉积环境和沉积相四、简答题(本大题共 4 小题,每题5分;共20分)1、简述三角洲的分类| | | | | | | |装| | | | |订| | | | | |线| | | |2、简述冲积扇相沉积模式3、简述湖泊相沉积模式4、简述砂岩的分类及其所代表的沉积环境五论述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题10分;共40分)1、比较曲流河和辫状河垂向序列的特点2、论述河控三角洲的沉积模式和沉积序列| | | | | | | |装| | | | |订| | | | | |线| | | | 3论述沉积环境的判别标志4、论述大陆沉积相和海陆过渡相与油气资源的关系。

沉积学原理作业

沉积学原理作业

河流是流水由陆地流向湖泊和海洋的通道,它不仅是侵蚀、改造大陆地形和搬运风化物质到湖或海中去的地质营力,而且是大陆区重要的沉积营力。

在适宜的构造条件和沉积背景下,可以发育上千米厚度的河流沉积。

一、河流的分类河流分类(河型分类)一般而言就是指对河道形式的分类,河道形式的不同对河流的沉积环境组合及其沉积特征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根据不同的分类原则,可以有多种河流的分类方案。

(一)根据发育时期分类Davis于19世纪末根据河流的发育时期将其分为幼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三种类型。

(二)根据构造控制因素分类Powell(1875年)和Davis(1898年)按河流与区域构造的成因联系和空间分布关系,将其分为顺向河、逆向河、先成河、后成河和叠置河五种。

(三)根据沉积物的负载形式分类Schumm(1963年)把河流地貌形态和流量、沉积物联系起来,根据河流的主要负载形式,把河流分为底负载型、悬浮负载型和混合负载型。

(四)根据地貌形态分类河流的地形地貌分类概念在19世纪逐渐出现。

河道分叉系数是指在每个平均蛇曲波长中河道砂坝的数目。

这些河道砂坝是被河流中线所围绕和限制的河道砂体。

河道分叉系数的临界值为1或小于1者为单河道,大于1者为多河道(图1)。

河道弯曲度是指河道长度与河谷长度之比,通常称为弯度指数,其临界值小于或等于1.5为低弯度河,大于1.5为高弯度河。

B.R.Rust(1978年)应用河道分叉系数和弯曲度将河流分为辫状河、曲流河、网状河及顺直河四种类型(表1、图2)。

这一方案得到了普遍的认可,是目前应用最多的河流分类方案图1 单河道和多河道(中等和高等辫状河)河流示意图(据B.R.Rust,1978年)表1 河流分类(据B.R.Rust,1978年)二、不同河型的基本特征图2 四类河道的形态[据Smith、(1983),据Reineck和Singh(1978)](a)顺直河;(b)曲流河;(c)辫状河;(d)网状河(一)顺直河顺直河是弯曲度很小,河岸较稳定的单一河道河流[如图2(a)]。

沉积相和沉积体系分析报告

沉积相和沉积体系分析报告

沉积相和沉积体系分析报告1. 引言沉积相和沉积体系是描述地质研究中重要的概念。

沉积相是指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形成的沉积特征和岩石特征的综合,而沉积体系则是沉积相在相互关联的空间上的总体表现。

本报告旨在对沉积相和沉积体系进行分析和解释。

2. 沉积相的定义沉积相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尺度内具有相似沉积特征的地质单元。

它反映了在该地区沉积作用发生时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环境条件。

沉积相的研究对于研究过去的环境条件、沉积作用的影响以及油气和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沉积相可以根据沉积构造、沉积物类型、沉积结构和岩石组合等方面进行划分和定义。

常见的沉积相包括三角洲相、海滨相、湖相、河道相等。

不同的沉积相具有不同的特征和沉积物组合,可以通过地层剖面、物相图和地球物理资料等进行识别和解释。

3. 沉积体系的定义沉积体系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尺度内具有一致性的沉积相相互组合形成的地质体系。

它是由多个沉积相所组成的,反映了不同沉积相之间的空间和时间关系。

沉积体系的研究对于解释区域地质演化、预测沉积物储量分布等具有重要意义。

沉积体系可以根据主导沉积相、地貌和沉积层序等特征进行划分和描述。

常见的沉积体系包括海陆过渡体系、断陷湖盆体系、潮汐沉积体系等。

不同的沉积体系具有不同的沉积相组合和沉积构造,可以通过钻井、地震资料和岩心分析等进行研究和解释。

4. 沉积相和沉积体系的分析方法4.1 相关地质图件分析方法 - 根据地层剖面图、物相图和陆地地貌图等进行沉积相的识别和分析。

- 利用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仪和X射线衍射分析仪等设备对沉积岩样本进行岩相和矿物分析。

4.2 钻井分析方法 - 通过钻井岩心的不同组分、厚度和孔隙度的变化,来判断不同沉积相和沉积体系的存在与分布。

- 利用钻井测井资料,如自然伽马、电阻率和声波测井数据,解释沉积体系的特征和性质。

4.3 地震资料解释方法 - 利用地震反射波的振幅、频率和相位等信息,分析沉积体系的展布、结构和时空变化。

沉积作业

沉积作业

沉积碳酸盐沉积环境及沉积相模式一.海水的运动可概括为波浪、潮汐和海流三种形式。

1、波浪:海洋中的波浪主要是由风力产生的。

波浪是海水主要运动方式之一。

在暴风浪时,波长数百米至近千米,波高可达30~40米,其浪基面深达200米左右,是陆棚区搬运改造沉积物的主要营力。

2、潮汐流:是海水特有的运动,对陆棚区沉积物的搬运沉积有重要的意义。

潮汐是由地球自转及日月引力引起的,古代王充在[论衡]一书中就有“潮之兴也,与月盛衰”的记载。

太阳对地球也有引力,太阳对地球的引潮力只有月球引潮力的46.6%。

3、海流:洋流是大范围内的海水环流,主要起因于因温度和盐度差异造成的密度差异引起的海水运动。

大部分洋流主要搬运细粒特质。

表层洋流受到大气环流信风和海水密度式的影响,极地的冷而咸的海水以底流的形式流向赤道。

深部洋流主要由海水的盐度和温度的差异导致密度不同而引起的。

二.海洋的物化环境:1、海相组是指平均晴天浪基面以下的广阔海洋区域。

2、温度:表层水温在-18℃+28℃,深部水温在正2-3 ℃间。

3、压力:变化大,海面1个大气压,深处10公里处达1000大气压。

4、海水成分复杂,平均含盐度3.5%,并溶解有80余种元素。

密度比河水大,且有变化。

主要是氯化物、硫酸盐、碳酸盐及其它。

5、PH值在7.26至8.40间。

Eh值变化大,浅部氧化,深部及停滞闭塞区域缺氧还原。

三.海底地形:可分海岸环境、陆棚、陆坡、大洋盆地四部分。

陆棚区又称大陆架,是沉没的大陆边缘,从海滨带外缘缓缓地向海倾斜,一直延伸到坡度突然变大处。

陆棚区平均坡度小于0.3 °,平均宽74km,水深绝大部分在200m内,是海洋沉积中最活跃的地区。

陆坡区的坡度多在4~7°,宽20至90km,平均深1270m,陆坡上有洼地、阶地和峡谷,陆坡底部称陆隆。

陆棚、陆坡和陆隆合称大陆边缘,是大陆与洋盆间的过渡区。

大洋盆地是远离大陆的深水海区,含深水盆地、海岭、海山、洋中脊等地貌单元,其主体是水深4~5 km的深海盆地。

沉积相分析作业参考资料

沉积相分析作业参考资料

第一部分有相邻的四口井,从盆地内部向盆缘分别为井1、2、3、4,井间距分别为3000m、2000m、4000m,其下第三系沙河街组某一层段地层由下向上在四口井中的特征如下,试画出井3的单井沉积相柱状图、沉积相连井剖面图。

井4该层段总厚约24m。

由下向上:(1)紫红色块状泥岩,1.0m;(2)浅灰色中细砂岩,具逆韵律,向上渐变为褐色,底突变,但冲刷不明显,含少量螺类化石碎片,0.3m;(3)红色泥岩夹粉砂质泥岩,块状,偶见植物根及干裂,厚2.1m;(4)浅灰色钙质砂岩,底突变,略具逆韵律,含湖相生物碎片,在粒度概率累积曲线上,跳跃组分表现为多段式,0.8m;(5)由几层灰褐色薄层砂岩迅速变为红色泥岩,块状,具植物根迹,2.4m;(6)灰黑色水平层理泥岩夹褐色油页岩,具鱼类及介形虫,4.0m;(7)由下部灰色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渐变为砂岩,砂岩中具4—5个逆韵律,发育砂纹交错层理及低角度冲洗交错层理,常见湖相生物碎片,跳跃组分表现为多段式,3.5m;(8)灰色、灰黑色泥岩夹煤层,2.0m;(9)具有二个正旋回,每个旋回下部为具底冲刷的砂砾岩、砂岩,有平行层理、槽状交错层理,向上渐变为粉砂岩、粉砂岩与泥岩的薄互层,具爬升层理及虫孔、植物根,总厚3.6m;(10)红色水平层理或块状泥岩,常夹中厚层正旋回砂岩、粉砂岩,旋回底具冲刷,常见暴露构造,3.9m;(11)灰色灰绿色泥岩,水平层理,夹油页岩,见螺、双壳化石及植物碳屑,2.6m。

井3从下向上依次为:(1)红色泥岩,块状,见植物根,2.7m;(2)灰白色含砂质生屑灰岩,底突变,但无冲刷,生屑以双壳、腹足类为主,较破碎,0.4m;(3)由灰岩、泥灰岩变为黄色、黄绿色钙质泥岩、泥岩,见植物碳屑及少量双壳碎片,1.5m;(4)红色块状粉砂质泥岩、泥岩,见植物根、钙质结核,2.1m;(5)灰白色砂质生屑灰岩,含大量较破碎的双壳、腹足、介形虫碎片,具逆韵律,1.1m;(6)灰黄色钙质泥岩,含双壳碎片,块状,向上颜色增红,2.0m;(7)灰色、灰黑色水平层层理泥岩,向上部油页岩夹层增多,含介形虫、鱼类化石,7.7m;(8)灰白色具逆韵律粉砂岩、砂岩,见中小型复杂交错层理,含双壳类等碎片,2.1m;(9)灰色水平层理泥岩,含介形虫化石,1.9m;(10)灰色水平层理泥岩,向上部逐渐出现少量略具逆韵律的粉砂岩薄层,含少量介形虫化石,1.4m;(11)浅灰色中薄层粉砂岩,见复杂的小型交错层理及浪成波痕,含植物碳屑薄层,1.3m;(12)灰白色中厚层粉砂岩、砂岩,向上部单层厚度加大,粒度变粗,分选好,具槽状、楔状交错层理,1.6m;(13)3—4个具底冲刷的正旋回,旋回下部砂岩具板状、槽状交错层理,旋回上部粉砂岩、泥岩常见小型砂纹交错层理,夹煤线,3.2m;(14)灰色灰绿色泥岩与具逆韵律的砂岩石薄互层,砂岩层向上减少,变薄,泥岩中含双壳类,0.7m;(15)灰黑色泥岩,含介形虫化石,中部夹厚约1.4m的滑塌岩,7.8m。

沉积学6套试题和答案

沉积学6套试题和答案

《沉积学》模拟试题A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0分)1.沉积岩2.机械沉积分异作用3.杂基4.结构成熟度5.沉积后作用6.叠层石构造7.沃尔索相律8.河流的“二元结构”9.沉积相10.重力流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20分)1.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大致可分成如下阶段:、、。

2.按有无页理发育,可将粘土岩分为页岩和。

3.狭义火山碎屑岩的主要岩石类型有:、、。

4.碳酸盐岩主要由、、、、五种结构组分组成。

5.冲积扇的沉积类型包括、、和四种类型。

6.根据地貌特点、水动力状况、沉积物特征,无障壁海岸沉积相由陆向海依次为、、和四个亚相。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30分)1.简述三级分类命名原则并对具体岩石命名。

简述三级分类命名原则(4分),并给具体岩石命名(2分):一碎屑岩,粒度在0.5-0.25mm的碎屑占60%,0.1-0.25mm的占27%,0.01~0.1mm的占11%,<0.01mm的占2%。

2.试画出并简单描述3种不同类型的层理构造(每个图示和描述各1分)。

3.白云石有哪些成因机理?4.简述典型浊积岩的垂向序列(鲍玛序列)特征。

5.简述欧文的陆表海能量带模式。

四、论述题(共40分)1.试从碎屑岩的原始物质来源、搬运和沉积作用、沉积后作用等方面阐述碎屑岩的形成过程。

(25分)2.何谓建设性三角洲?试述建设性三角洲的鉴定特征、主要亚相、微相类型,并分析与油气的关系。

(15分)《沉积学》模拟试题A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20分)1.沉积岩沉积岩是组成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之一,是它在地壳表层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等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经过搬运作用、沉积作用以及沉积后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2.机械沉积分异作用碎屑物质在搬运、沉积过程中按粒度大小、密度、形状以及矿物成分等物理性质进行分异并依一定顺序分别集中的沉积现象。

3.杂基杂基是碎屑岩中与粗碎屑一起沉积下来的细粒填隙组分,其粒级一般以泥为主,可包括一些细粉砂。

储层地质学(中国石油大学)-2沉积相分析

储层地质学(中国石油大学)-2沉积相分析

(3)微相分析 ①划分岩石相 a.在岩心观察和实验基础上首先进行岩石相分类; b.划分岩石相不仅要区分岩石类型,而且要反映沉积时
水动力,地化及生物作用条件,对于碎屑岩储层水动力条件 和能量与储层质量好坏一般有紧密联系,因此储层碎屑岩的 岩石相尽可能与能量单元(Energy Units)统一起来;
c.对每种岩石相作出沉积作用或沉积环境意义上的解释 d.岩石相划分举例及常用代码。
3
4

1
2
3
4
5
合 序


碎屑岩岩心描述图例
②岩心描述顺序及尺寸。按地层年代由老而新,即自下 而上进行观察描述,尺寸应细到厘米级。
③岩石学描述
a.颜色、岩性、粒度、含油气产状,并据此作出基本 定名,应采用标准样板对比;
b.碎屑矿物成分的定性估计,着重描述特殊矿物及岩 屑;
C.胶结程度的定性估计,着重描述特殊胶结物; d.含有砾石时,砾石的成分、大小、圆球度; e.特殊岩层、碳酸盐岩、蒸发岩、火山岩等。
岩性 命名
1 粘土
4 细砂
2
粉砂
4.3 中—细

2.3 极细—极
细砂 4.7
细—中砂
粒度
编码 6.3
6.7
7
岩性 命名
极粗 —粗

粗—极 粗砂
极粗砂
2.7
粉—极细 砂
3
3.3
3.7
细—极细 极细—
极细砂

细砂
5
5.3
5.7
6
中砂 粗—中砂 中—粗砂 粗砂
7.3
7.7
8
含砾极粗 极粗砂—


砾石
②常规需要进行的沉积学实验内容: a.粒度分析:各类砂体都需选代表性样品; b.粘土矿物鉴定:各类泥岩及砂岩(杂基); c.微量元素分析:各类泥岩为主; d..同位素测定:砂、泥岩中含有物; e.薄片、铸体薄片鉴定:各类砂岩; f.重矿物鉴定:各类砂岩; g.古生物鉴定。

沉积环境和相分析

沉积环境和相分析

一、名词解释1、沉积环境以沉积作用为主的地理环境,称沉积环境。

或表述为:发生沉积作用的,因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而有别于相邻地区的一块地球表面。

2、相标志相标志是指存在于沉积岩(物)中,对沉积环境具有指示意义的成因标志。

3、退积型垂向序列退积型垂向序列是伴随沉积盆地水体不断扩张,形成的远源的或较深水沉积物覆于近源的或相对水体较浅的沉积物之上。

4、辫状河道是指主河道总体弯度不大,宽度很大,且被众多的河道砂坝分为若干次一级河道,或者绕河道砂坝不断分叉和重新汇合而呈辫状。

5、潮坪潮坪是具有明显周期性潮汐活动(潮差一般大于2m),但无强波浪作用的十分平缓倾斜的海岸地区。

其主要部分位于潮间带。

6、扇三角洲由邻近高地推进到海、湖等稳定水体中的冲积扇。

7、前缘席状砂是由河口砂坝、远砂坝经海水冲刷作用重新分布而成,薄而面积大,砂质纯净、分选好,常见平行层理。

8、C—M图是在自下而上系统取自某同一成因岩层(砂体)的一套(20~30或更多)样品,并绘制出各样品的累积曲线的基础上绘制的图。

其方法为:在双对数坐标纸上,以纵标表示C值(即累积曲线上累积含量为1%处所对应的粒径值),下细上粗,以横标表示M值(即累计曲线上累积含量为50%处所对应的粒径值),左细右粗。

纵横坐标均以μm为单位标注,根据各样品的C、M值进行投点,然后按点群的分布范围绘出图形。

二、简述下列问题9、沉积模式及其种类。

沉积模式是在对大量现代和古代的沉积环境和沉积相及室内模拟实验进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对某种沉积环境及相应的沉积条件、沉积作用的演化进行规律性的总结后,概括出该沉积环境中具有普遍意义的沉积特征及其空间组合形式,并对其形成机理作出解释的模型。

沉积模式种类划分如下:1)根据建模资料的广泛性和适用性,分为:A.一般性(标准)模式是在对现代和古代沉积环境大量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表现了某种沉积环境固有沉积特征的理想化、典型化模式,可在全球范围内各地质时代的沉积地层研究中,作为比较或参照的标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
有相邻的四口井,从盆地内部向盆缘分别为井1、2、3、4,井间距分别为3000m、2000m、4000m,其下第三系沙河街组某一层段地层由下向上在四口井中的特征如下,试画出井3的单井沉积相柱状图、沉积相连井剖面图。

井4该层段总厚约24m。

由下向上:
(1)紫红色块状泥岩,1.0m;
(2)浅灰色中细砂岩,具逆韵律,向上渐变为褐色,底突变,但冲刷不明显,含少量螺类化石碎片,0.3m;
(3)红色泥岩夹粉砂质泥岩,块状,偶见植物根及干裂,厚2.1m;
(4)浅灰色钙质砂岩,底突变,略具逆韵律,含湖相生物碎片,在粒度概率累积曲线上,跳跃组分表现为多段式,0.8m;
(5)由几层灰褐色薄层砂岩迅速变为红色泥岩,块状,具植物根迹,2.4m;
(6)灰黑色水平层理泥岩夹褐色油页岩,具鱼类及介形虫,4.0m;
(7)由下部灰色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渐变为砂岩,砂岩中具4—5个逆韵律,发育砂纹交错层理及低角度冲洗交错层理,常见湖相生物碎片,跳跃组分表现为多段式,3.5m;
(8)灰色、灰黑色泥岩夹煤层,2.0m;
(9)具有二个正旋回,每个旋回下部为具底冲刷的砂砾岩、砂岩,有平行层理、槽状交错层理,向上渐变为粉砂岩、粉砂岩与泥岩的薄互层,具爬升层理及虫孔、植物根,总厚3.6m;(10)红色水平层理或块状泥岩,常夹中厚层正旋回砂岩、粉砂岩,旋回底具冲刷,常见暴露构造,3.9m;
(11)灰色灰绿色泥岩,水平层理,夹油页岩,见螺、双壳化石及植物碳屑,2.6m。

井3从下向上依次为:
(1)红色泥岩,块状,见植物根,2.7m;
(2)灰白色含砂质生屑灰岩,底突变,但无冲刷,生屑以双壳、腹足类为主,较破碎,0.4m;(3)由灰岩、泥灰岩变为黄色、黄绿色钙质泥岩、泥岩,见植物碳屑及少量双壳碎片,1.5m;(4)红色块状粉砂质泥岩、泥岩,见植物根、钙质结核,2.1m;
(5)灰白色砂质生屑灰岩,含大量较破碎的双壳、腹足、介形虫碎片,具逆韵律,1.1m;(6)灰黄色钙质泥岩,含双壳碎片,块状,向上颜色增红,2.0m;
(7)灰色、灰黑色水平层层理泥岩,向上部油页岩夹层增多,含介形虫、鱼类化石,7.7m;(8)灰白色具逆韵律粉砂岩、砂岩,见中小型复杂交错层理,含双壳类等碎片,2.1m;(9)灰色水平层理泥岩,含介形虫化石,1.9m;
(10)灰色水平层理泥岩,向上部逐渐出现少量略具逆韵律的粉砂岩薄层,含少量介形虫化石,1.4m;
(11)浅灰色中薄层粉砂岩,见复杂的小型交错层理及浪成波痕,含植物碳屑薄层,1.3m;(12)灰白色中厚层粉砂岩、砂岩,向上部单层厚度加大,粒度变粗,分选好,具槽状、楔状交错层理,1.6m;
(13)3—4个具底冲刷的正旋回,旋回下部砂岩具板状、槽状交错层理,旋回上部粉砂岩、泥岩常见小型砂纹交错层理,夹煤线,3.2m;
(14)灰色灰绿色泥岩与具逆韵律的砂岩石薄互层,砂岩层向上减少,变薄,泥岩中含双壳类,0.7m;
(15)灰黑色泥岩,含介形虫化石,中部夹厚约1.4m的滑塌岩,7.8m。

井2由下向上:
(1)灰黄色泥岩,含少量双壳类碎片,2.7m;
(2)具逆韵律的泥晶和亮晶生屑灰岩,生屑具一定程度的破碎,0.8m;
(3)灰色、灰黑色泥岩夹油页岩,2.4m;
(4)灰黄色块状泥岩,含少量双壳类碎片,0.9m;
(5)浅灰色具有逆韵律的泥晶生屑灰岩,生屑略有破碎,0.7m;
(6)灰色灰黑色厚层泥岩,具水平层理,中上部夹油页岩,9.8m;
(7)灰色粉砂岩与泥岩的薄互层,具植物碳屑及小型交错层理、波状层理,1.3m;
(8)灰黑色厚层泥岩,水平层理,含介形虫,夹数层具粒序层理的砂岩、粉砂岩,3.7m;(9)灰色水平层理泥岩,向上出现少量逆韵律的粉砂岩薄层,3.7m;
(10)灰色薄层粉砂岩、泥岩互层,波状层理,含碳屑及双壳类化石,1.8m;
(11)灰白色中厚层粉砂岩、砂岩,分选较好,具中型槽状、楔状交错层理,含碳屑,具逆韵律,向上増厚、加粗,2.3m;
(12)发育2个砂岩—粉砂岩正旋回,旋回具底冲刷,旋回下部砂岩有平行、槽状层理,旋回上部粉砂岩具小型复杂交错层理,含双壳类化石,夹少量粉砂质泥薄层,无暴露构造,1.7m;(13)灰色水平层理泥岩,下部夹少量逆韵律砂岩、粉砂岩薄层,泥岩中含介形虫,1.0m;(14)灰黑色水平层理泥岩夹油页岩,大于3.0m。

井1由下向上:
(1)灰色泥岩,具水平层理,介形虫化石较多,3.3m;
(2)浅灰色泥晶生物碎屑灰岩,具逆韵律,介形虫碎片含量较高,1.1m;
(3)灰黑色水平层理泥岩,中上部出现较多的油页岩,含介形虫、鱼类化石,4.2m;(4)浅灰色生物碎屑泥晶灰岩,逆韵律,主要以介形虫碎片为主,0.4m;
(5)灰黑色泥岩、水平层理发育,含介形虫化石,中上部发育少量油页岩,23.6m;
(6)灰色泥岩,向上部出现少量粉砂岩薄夹层,1.8m;
(7)灰色泥岩、粉砂岩薄互层,向上部粉砂岩增多、加厚,具小型复杂交错层理,含碳屑,1.5m;
(8)灰黑色泥岩,具水平层理,含介形虫化石,具数层薄层粉、细砂岩,发育粒序层理,厚度大于10m。

现河油田王家岗地区沙四段某一层位的部分钻井数据结果如下表:
沉积背景:该区处于东营凹陷南部斜坡带,层位处于沙四段,属湖侵背景下的沉积。

砂体横向变化大,连通性差。

该区东北及南部王斜95一代地震剖面上由若前积反射。

要求:按数据绘出本区该层段的底层等厚图、碳酸盐岩等厚图、砂/泥比图,并进一步分析该区的沉降和沉积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