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八年级上册(2017)第六单元第21课《观刈麦》教案

合集下载

白居易《观刈麦》教案

白居易《观刈麦》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观刈麦》2. 教学目标:了解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把握《观刈麦》的诗意和主题。

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表达技巧。

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 教学重点:诗意的解读和主题的分析。

4. 教学难点:意象的把握和情感的表达。

5.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欣赏法。

6. 教学准备:相关资料、多媒体设备。

二、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简介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观刈麦》的诗意和主题。

2. 文本解读(15分钟)分析诗的,了解诗歌的内容和背景。

逐句解析诗歌,讲解关键词和意象。

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情感,理解诗的主题。

3. 意象分析(10分钟)分析诗中的具体意象,如“刈麦”、“日暮”等。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描绘意象的画面。

4. 情感表达(10分钟)讨论诗中的情感,如对农民的同情、对生活的感慨等。

分析诗人如何通过意象和语言表达情感。

5. 课堂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意的理解和主题的分析。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下节课的期待。

三、课后作业1. 熟读《观刈麦》,理解诗的意境和主题。

3. 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等方式,使学生对《观刈麦》的诗意和主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和情感,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深入的思考和阅读,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参与、作业完成和课后反馈等方面,评价学生对《观刈麦》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观点,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文学素养。

六、教学内容拓展1. 对比分析(10分钟)选取其他描写农民劳作的诗词,如杜甫的《春望》、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与《观刈麦》进行对比分析。

引导学生关注不同诗人对农民生活的不同表现和情感。

2. 创作背景探讨(10分钟)进一步探讨白居易的创作背景,如当时的社会环境、政治状况等。

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通过诗歌反映社会现实的。

白居易《观刈麦》教案

白居易《观刈麦》教案

白居易《观刈麦》教案白居易《观刈麦》教案【作品简介】《观刈(yì)麦》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早期作品。

此诗描写了麦收时节的农忙景象,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诗人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在写作手法上,诗人将全景式刻画与特定人物描写相结合,夹叙夹议,使全诗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观刈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诵读课文,理解诗中场面描写的作用;学习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作者的感情;通过比较阅读,了解劳动人民的矛盾心理,探究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根源。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想象和联想的能力,初步形成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目标: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生很少有下田劳动的.体会,所以我先播放梁衡《夏》中对五月麦收描写的片段朗诵和农民麦收视频。

让学生对农民的辛苦忙碌有个感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导入新课。

2、明确续学习目标3、了解作者(二)感悟新知1、扫除文字障碍2、用句式“我最欣赏( )(词),因为( )”或者“读了( )(诗句),我仿佛看到了( )”的句式说话。

(三)探究新知1、丁壮割麦和贫妇麦是最能触动我们的两个画面,你认为丁壮和贫妇哪个更苦?苦的根源是什么?2、面对此情此景,主管一县治安和催租等事务的作者又有什么感触?请写出作者的心理活动。

3、有感情朗读课文(教师先范读,学生在理由练读,最后朗读比赛)(四)归纳整理(五)达标测评1、《观刈麦》中从侧面表现天气十分炎热的句子是() 。

2、《观刈麦》中刻画劳动人民在特定情况下近乎变态的心理的句子是( )。

3、《观刈麦》中有一句与白居易的另外一篇文章《卖炭翁》中的一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都表达了百姓矛盾痛苦的心理,这一句是( )。

4、《观刈麦》中有一句“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观刈麦》教案教学设计

《观刈麦》教案教学设计

《观刈麦》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观刈麦》。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例如“荷笠”“荷戈”“刈麦”“忙日”等。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体会诗人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农民劳动的尊重和热爱,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1. 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 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深层情感的理解。

2. 诗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引导学生关注麦田里的劳动者,激发学生对农民劳动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观刈麦》,边读边圈画出不懂的词语,通过查阅工具书或与同学交流,解决疑难问题。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荷笠”“荷戈”“刈麦”“忙日”等词语的含义和作用,讨论诗人的情感表达。

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5. 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农民劳动的艰辛和伟大。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对农民劳动的尊重和热爱。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观刈麦》。

2. 结合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写一篇关于农民劳动的短文。

3. 调查了解身边的农民劳动者,写一篇采访报告。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观刈麦》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诗中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能力。

4. 学生对农民劳动的尊重和热爱的情感态度。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效地引导学生关注农民劳动者的辛勤付出?是否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是否充分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八、教学拓展:1. 推荐其他描写农民劳动的诗歌,如《悯农》《农事歌》等,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农民劳动的艰辛和伟大。

《观刈麦》教案

《观刈麦》教案

《观刈麦》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观刈麦》。

(2)理解《观刈麦》的诗意,体会作者对农民辛勤劳作的赞美之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关心社会、关注民生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句意理解。

2. 诗歌意境的体会和作者情感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 诗歌深层含义的挖掘和作者观点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全文、字词解释、图片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和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观刈麦》的作者白居易及其创作背景。

(2)学生齐读诗歌,猜测诗歌内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注意字词的认读和句意的理解。

(2)学生结合注释,自主学习诗歌中的生僻字词。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体会作者对农民辛勤劳作的赞美之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6. 课后作业:(1)学生背诵《观刈麦》。

(2)学生写一篇关于《观刈麦》的读后感。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学习《观刈麦》与其他描写农民劳作的诗歌,如《悯农》,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对农民的同情和赞美。

2. 文化传承:教师介绍古代农民劳作的文化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农民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七、课堂练习:1. 翻译诗歌:学生独立翻译《观刈麦》,锻炼翻译能力。

2. 填空练习:教师出填空题,检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掌握程度。

八、评价反馈: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价,反思收获和不足。

《观刈麦》教案教学设计

《观刈麦》教案教学设计

《观刈麦》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观刈麦》。

(2)理解《观刈麦》的诗意,体会诗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观刈麦》的意象和意境。

(2)学会欣赏古诗词,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珍惜劳动成果,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观刈麦》的诗意理解。

2. 朗读和背诵《观刈麦》。

三、教学难点:1. 《观刈麦》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观刈麦》的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学生准备《观刈麦》的文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李绅及其《观刈麦》的背景。

(2)学生齐读《观刈麦》,了解课文内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观刈麦》,理解诗意。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3.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教师分析《观刈麦》的诗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情感。

4. 朗读感悟:(1)学生齐读《观刈麦》,感受诗的韵律美。

(2)教师选取重点诗句,进行朗读指导。

5. 背诵练习:(1)学生跟读《观刈麦》,体会诗的意境。

(2)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观刈麦》的背诵。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观刈麦》的诗意和作者情感。

7. 作业布置:(1)学生回家后,对照注释,阅读《观刈麦》。

(2)学生写一篇关于《观刈麦》的读后感。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观刈麦》的理解程度,以及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七、评价建议:1. 学生朗读和背诵《观刈麦》的情况。

2. 学生对《观刈麦》的诗意理解和作者情感的把握。

3. 学生写的读后感质量。

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古诗词比赛,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语文版八年级上《观刈麦》教案教学设计说课稿

语文版八年级上《观刈麦》教案教学设计说课稿

语文版八年级上《观刈麦》教案教学设计说课稿一、说教材《观刈麦》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反映人民生活苦难的五言律诗。

这首诗通过描绘农民辛勤劳作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和敬意。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

(3)学会把握诗歌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和敬意。

(2)培养热爱劳动、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诗歌的朗读与背诵。

(2)诗歌内容的理解。

(3)诗歌情感的分析。

2.教学难点:(1)诗歌表现手法的把握。

(2)诗歌情感的深入理解。

四、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观刈麦》诗歌朗诵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味。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作者白居易,简介其生平及创作背景。

2.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节奏、韵律。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生字词,理解字词在诗句中的含义。

3.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基本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表现手法,如对比、虚实结合等。

(3)讨论诗歌的情感,体会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和敬意。

4.课堂讨论(1)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5.拓展延伸(1)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了解唐代农民的生活状况。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关爱今天的农民,为建设美好乡村贡献自己的力量。

(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研究,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五、说教学反思1.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讲解不够深入,学生理解可能存在偏差。

2.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课后拓展延伸部分,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导致部分内容未能充分展开。

《观刈麦》教案教学设计

《观刈麦》教案教学设计

《观刈麦》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观刈麦》。

(2)理解《观刈麦》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3)分析诗中描绘的景象和表达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升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农民劳动的敬意和对生活的热爱。

(2)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艰辛。

(3)引导学生珍惜粮食,感恩劳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观刈麦》。

(2)理解诗文内容,分析诗中的景象和情感。

(3)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诗中一些生僻词汇的理解。

(2)诗意的感悟和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中的景象。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观刈麦》原文、译文和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观刈麦》,了解诗文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观刈麦》,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分享对诗文的初步理解,提出疑问。

3. 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深入分析诗文内容,解答疑问。

(2)每组选取一位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诗文内容进行讲解,解释生僻词汇的含义。

(2)教师引导感悟诗中的情感,体会诗人对农民劳动的敬意。

5. 情感体验(1)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中的画面,体会诗的意境。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交流对诗文的理解。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分享收获。

观刈麦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观刈麦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观刈麦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观刈麦》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讽谕诗。

此诗对产生人民贫困之源的各族人民繁重租税提出指责,诗人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达观念诗人反对残酷的经济剥削的思想。

以下是整理的观刈麦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简述!《观刈麦》教案一、教学重点通过抓关键词句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并核心思想探究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根源。

二、教学难点通过品悟作者亲农悯农的“诗心”,增强社会责任感,珍惜幸福生活。

三、教学过程:【预习检查:】1.指名朗读,检查字词。

刈麦荷箪童稚饷田灼遗穗吏禄岁晏三百石秉2. 走近作者:本文作者______,____(朝代)作家,字 _____号__________。

你读过他的诗有《》《》《》【目标展示】1、通过抓得关键词句体会远古时代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并探究引发这种现象的社会根源。

2、通过品悟作者亲农悯农的“诗心”,增强社会责任感,珍惜幸福生活。

【新知研习】一、检查复习检查学生背诵《木兰诗》。

二、情境导入我们学过梁衡的《夏》,抓住夏天的特点,描绘夏天的景象,表达了对夏天的喜爱之情,不舍赞美了辛勤劳作辛勤的农民。

其中运用了一句诗来赞美劳动人民的,是哪一句?“五月人倍忙”,大家知道这首诗出自何处吗?是唐代白居易的《观刈麦》“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三、背景及作者简介这首诗选自《白居易集》,作者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贞元十六年(880)进士,因上书言事得罪官僚,被贬为江州司马。

在杭州及苏州为官期间,兴修水利,恤贫安民,深得百姓爱戴。

白居易是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唐代诗人中才创作最多的中才一个。

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是他成就的一个重要方面。

与元稹齐名,世称“元白”。

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写讽喻诗的目的:“讴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四、初读疏通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韵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观刈麦》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准确、流畅生动地朗读课文。

2.整体理解诗歌思想含义,感知诗歌中的艺术形象3.写作训练,片断练习。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诗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教学难点:体会感情,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

过程方法:读说结合,读出诗韵、分层次说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赏析情感态度: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及社会根源教学媒体:录音机教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知导入,明确目标。

1、梁衡的《夏》一文中引用了诗句“田家少闲日,五月人倍忙”这句诗出自何处?白居易,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经常描写老百姓生活,关心百姓疾苦。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观刈麦》(板书)“刈”是“割”的意思。

白居易看割麦子都看到了什么呢?又想到了什么呢?2、作者介绍: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

世称白香山。

唐代诗人。

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领导人之一。

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时而作”的口号,主张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

强调内容与形式统一,形式为内容服务,建立了现实主义的诗歌理论。

与“元稹”齐名,世称“元白”。

他的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

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是他成就的一个方面。

感伤诗中的《长恨歌》《琵琶行》是两首杰出的长篇叙事诗,代表了白居易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

讽喻诗反映了中唐社会广泛的矛盾和突出的弊政,实践了他自己的理论主张。

讽喻诗:《秦中吟》、《新乐府》.写讽喻诗的目的:呕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3、解题:这是作者早期的一首著名讽喻诗。

诗歌描写了农民冒着暑热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妇人的诉说,反映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惨重和农民生活的困苦。

并对自己的“不事农桑”而“吏禄三百石”深感惭愧,表达了他对农民的同情。

二、学生自学,初步感知。

1、朗读《观刈麦》请二至三名学生读课文。

其他学生注意正音。

注意句读刈荷箪童稚携饷灼秉穗禄石晏邽2、齐读、概括内容整理归纳:农忙季节-------送水送粮-------南冈刈麦--------贫妇诉苦---------惭愧不已三、整体感知,疏通文意这是一首叙事诗,带有强烈的讽喻色彩。

1、诗的开头先交代时间和背景。

终年劳作的农民,到了五月麦收时节更忙了。

这时候,妇女们带着自己的孩子,冒着炎炎烈日,来到田里给正在收麦的人们送饭送水。

男人们正在埋头割麦,他们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虽然已经累得筋疲力尽却全然不顾,只是希望趁着夏日天长能够多干一些活。

写到这里,这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

这是写的全景。

2、在这个景的衬托下,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贫妇人怀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穗。

为什么要来拾麦穗呢?因为她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官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穗充饥。

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

繁重的赋税既然已经使贫妇人失掉了田地,那也会使这一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失掉田地。

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

强烈的讽喻意味,自在不言之中3、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最后的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于是用笔歌其事,表达自己对农民的深切同情也希望能引起当政者的注意。

4、思考:(1)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两个场景?农人挥汗如雨割麦,揭示农民的劳苦。

贫妇抱子挎篮拾麦,揭示赋税的繁重(2)诗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景物描写:夜来……黄场面描写:足蒸……光语言描写:家田……肠心理描写:力尽……长哪些描写景物的句子表现出劳动环境的艰苦?哪些诗句表现了作者对农家的关心和同情?明确:(诗中景物描写:“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对农家同情、关心的句子是:“闻者为悲伤”“今我何功德”‘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3)诗中“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其”指代的是“贫妇人”还是正在劳动的农民?“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中的“其”指代的是什么?(“抱子在其旁”的“其”指代正在劳动的农民。

“听其相顾言”的“其”指代割麦的农民和拾麦穗的妇人。

)(4)从文中找出叙事与抒情的部分,将农民与自己进行对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惭愧、谴责自己,对统治者的批判,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5)用一字概括百姓生活,说说表现在哪些方面,并思考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

(6)面对这一切,作者的感情怎样,说说作者对百姓疾苦所持的态度。

苦————输税尽———生活困苦、劳作辛苦愧————同情————关心百姓疾苦这首诗虽然着墨不多,但却把割麦者和拾麦者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万分痛苦的生活情景和内心感受,描绘得真切生动,历历如画。

四、学生探究,读准诗韵,理解诗歌内容出示思考题,学生读书。

作者怎样描绘割麦人劳动的情景?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他们“不知热”?并且还“惜”夏日长??拾麦者为什么去拾麦?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请用一个字概括。

?作者面对此情此景是怎样想的?体现了什么情感?1、教师明确:炎炎的烈日下,辛勤劳动和农民却不知热,他们珍惜这劳动的时光。

作者真实的写出了劳动人民之心,尤其是这种特定环境中的变态心理。

2、教师明确:一个“税”道出了劳动人民的辛苦劳作却食不果腹的真正原因。

今日的拾麦人即昨日的割麦人,今日的割麦人也有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人。

强烈的讽刺意味尽在不言之中。

教师明确:作者在深深的自责,暗自惭愧。

由农民生活的痛苦想到自己、想到高官的舒适生活。

强烈的讽刺意味尽在不言之中。

3、学诗歌要在诵读中品味语言、领悟感情。

请同学们在熟悉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赏读,赏读字句,体会其妙处,用“---------写出了--------”的句式说一说生自由诵读例:“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句写得好,为了早日将粮食抢收进仓,劳动人民为顾炎阳灼晒,为顾自己筋疲力尽,争分夺秒,拼命干活。

其中“惜”写出了劳动人民的一种反常心理,耐人寻味,令人心酸。

生赏读、探究、交流、发言“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写出了当时租税之繁重,百姓生活之困苦。

“少”、“倍”写出了劳动人民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

“吏禄三百石,风晏有余粮”写出当时官员(统治者)的不劳而获,与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劳作却一无所有形成鲜明对比。

“输税尽”点出了劳动人民辛苦劳作却一无所有的根本原因。

“愧”、“不能忘”写出了作者对百姓的同情。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写出了农民在烈日下田间劳作的艰辛。

五、学生再读课文,当堂训练。

请同学们再读诗歌,将你的理解融入其中,读出情境、情感,并根据课文内容结合课文插图去想象诗歌所描写的画面。

学生分成两组进行想象:1、动作(如刈麦、拾穗、诉苦等)2、心情(如劳动不肯休息、听农妇诉苦后的心情等)词语:一望无际此起彼伏汗流浃背筋疲力尽腰酸背疼声泪俱下忍气吞声衣衫褴褛面无菜色悲痛欲绝家徒四壁仰天长叹面红耳赤以“你看:”描述割麦者或拾麦者劳动的场景。

(一百字以内)生读、想象、描述、交流激发想象,再现诗歌意境2、集体背诵,了解古诗押韵的一般常识押“ang”韵六、总结扩展。

读以下二则材料,并在课后动手去搜集更多的相关材料,想一想与同学议一议,写出你的感想,班级交流。

1、古诗中有许多反映百姓辛勤劳作却一无所有的诗句,如:“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陶土》。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悯农》。

2、“中国26省市免征农业税,7.3亿农民特告别皇粮国税”--------升华认识,感受今天美好生活《观刈麦》描写了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场景和一位贫妇人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和赋税的繁重,也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这首诗中,白居易以自己的深切感受,把农民的生活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做了对比,就是希望朝廷有所感悟,手法巧妙委婉,可谓用心良苦。

想想我们伸张在新中国,红旗下,党中央国务院,在三减轻农们的负担,我们这些农家的孩子没有理由不去珍惜现在的幸福时光,好好学习。

写作手法: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工匠。

他的叙事诗能曲尽人情物态,把其中所叙之事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

而且,总是有着心灵的揭示,因而总是蕴涵着感情。

本诗充满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怜悯。

诗中写事与写心的完美统一,较之一般的叙事与抒情的统一,更能震撼人心。

诗中运用对比,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对比,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

七、布置作业:背诵全文教学反思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希望自己是第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讨者”。

为了使学生阅读兴趣更强烈、更持久,做到自主学习,有所发现,我让学生反复读,在读后抓字词自由赏析,在赏析的基础上想象自己进入了情境。

由于学生兴趣盎然,思维也特别活跃,积极性也补调动了,真正让学生“乐学”、“会学”。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我会将这一教学中永远的真理体现在每一节课堂中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