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疗法课件

合集下载

有氧训练(运动疗法课件)

有氧训练(运动疗法课件)
≥10mmHg;
代谢当量
• METs(Metabolic Equivalent;梅脱) • 1MET是安静且坐位时的能量消耗 • 1MET=耗氧量3.5ml/(kg·min) • MET值的取值范围可以从0.9(睡觉时)到23
(以22.5 km/h时速奔跑时),意味着睡觉时身 体的能耗水平是静息状态下的0.9倍,高速奔跑时 可能达到静息状态下的23倍 • 一种表示相对能量代谢水平和运动强度的指标
心脏(心肺) 运动器官
运动处方内容
➢ 运动目的 ➢ 运动项目 ➢ 运动量 ➢ 运动频度 ➢ 运动程序
运动量
运动强度:核心部分,最重要部分 是指人体在单位运动时间内的做功量 在进行有氧训练和康复治疗时,运动强度 必须达到一定的值才能产生充分的训练效 应。
心率
• 安全心率:靶心率(THR) • THR=180(170)一年龄 • THR=(220-年龄)×(70%~85%) • 最高心率(运动试验): a.在运动中出现不适症状; b.心电图出现ST段缺血性下移; c.随着运动量增大,血压不上升反而下降
较高
5min(50%有氧代谢)

15min(80%有氧代谢)

30min(90%有氧代谢)
低强度(走)
2小时以上(接近100%有氧代谢)
运动处方内容
➢ 运动目的 ➢ 运动项目 ➢ 运动量 ➢ 运动频度 ➢ 运动程序
运动频度
• 1次维持2-3天 • 每周2-3次 • 无习惯者,天天锻炼
运动处方内容
• 室外骑车包括无负重和负重骑车。室外骑车的兴趣性较好, 缺点是负荷强度不易准确控制,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或 干扰,发生训练损伤或意外的概率较高,运动中难以进行 监测。
游泳

运动疗法概述ppt课件

运动疗法概述ppt课件

1.增强肌力 2.可能耐力下降
每一肌横断面积范围内很慢 代偿性过负* 增加力的负荷 (代偿性肥大)
1.肌纤维增粗 2.快纤维向慢纤维转变 3.保持氧化能力
1.增加肌力 2.增强维持肌张力的能力 3.不易疲劳
固定肢体
每一肌横断面积范围内减少 力的负荷,减少收缩频率
1.肌萎缩
力量和耐力均下降
2.氧化酶减少
▪ 决定肌力大小的因素: ➢ 运动单位的募集程度 ➢ 肌肉的横截面 ➢ 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 ➢ 肌肉作功时的力臂长度 (杠杆效应) ➢ 肌纤维走向与肌腱长轴的关系
二、运动生理基础
▪ 对骨骼肌的影响 ▪ 对心血管的影响 ▪ 对代谢的影响 ▪ 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 对泌尿系统的影响
▪ 对骨关节的影响 ▪ 对神经体液的影响 ▪ 对精神心理的影响 ▪ 对代偿功能的影响
其他分类
▪ 作用部位
器械使用
局部
整体 器械
个人 组织形式
小组
徒手
临床应用
▪ 神经系统:脑血管意外、脑瘫、脊髓损伤 ▪ 运动系统:创伤、关节手术、关节炎、骨质
疏松 ▪ 心肺系统:高血压、冠心病、慢阻肺 ▪ 内分泌系统:糖尿病、肥胖
超越传统观念,早期临床康复
运动疗法禁忌症
▪ 绝对禁忌
➢ 危重病需绝对休息者 ➢ 严重的心血管疾病
运动疗法的注意事项
▪ 掌握好适应证 ▪ 循序渐进 ▪ 持之以恒 ▪ 个别对待 ▪ 及时调整
运动疗法常用设备
▪ 卫生部1996年4月发布的《综合医院康复 医学科管理规范》
▪ 运动治疗室一般面积为200~300m2,高度宜 在3m以上
▪ 运动训练和运动评估设备
肩 关 节 旋 转 训 练 器
上肢CPM

PNF(教学课件)运动疗法技术

PNF(教学课件)运动疗法技术

禁忌症:
治疗的选择-对症需要
帮助引发动作:
节律性发动(RI)
加强肌力:
节律性稳定(RS);反复收缩(RC);慢逆转(SR)
增加关节稳定性:节律性稳定(RS) 促进肌肉松弛:控制-松弛(HR) ;收缩-松弛
(CR) ;节律性稳定(RS)
改善协调性:慢逆转(SR) 肢体在运动模式中某一部分软弱:
最大阻力(MR)
对较强肌群最大阻力,以使兴奋向较弱肌群扩散。 不得发生震颤,不得影响全范围ROM。 ROM的1/3处递增至最大阻力。 改善肌力的不平衡。 长时间进行有害!
时间顺序的强调(TE)
时间顺序(timing)是在任何运动中肌肉收缩的 顺序,其目的是保证运动的协调。 在适当考虑时间顺序的前提下,重点对运动模式 中较强的部分给予最大的阻力,使兴奋向弱的部 分扩散。 远端到近端:上肢用手取物。 近端到远端:下肢步行跨步。
拮抗肌逆转
节律性发动(RI)
先给与数次被动运动,再进行数次辅助运动,最 后试行主动运动。 可改善发起运动的能力 适用于较重痉挛等难以发起运动的
节律性稳定(RS)
交替地使拮抗肌做等长收缩。给与阻力2-3秒后 即刻刺激其拮抗肌。 发展稳定性;刺激协同肌的活动,松弛拮抗肌, 改善协调性。 适用于共济失调,活动中有疼痛时。
是利用牵张、关节挤压和牵引、施加阻力 等本体刺激和应用螺旋、对角线状运动模 式(spiral and diagonal pattern)来促进运动功 能恢复的治疗方法。
PNF的起源
美国康复治疗师Herman Kabat 于20世纪40年代提 出,以后由其同事 Margaret Knott 和 Dorothy Voss于50年代正式发表。

运动疗法ppt课件

运动疗法ppt课件

3
• 内脏器官疾病:慢支、肺气肿、哮喘、 冠心病、高血压、各种心肺和腹腔术后 等。 • 代谢疾病:糖尿病、肥胖、高脂血症等。 • 其它:神经官能症、子宫位置异常等。
4
(三)应用原则
• 循序渐进:量的渐进和质的渐进(如 ↑ ROM 时↑肌力;肌力未达正常,耐力训 练应减少) • 持之以恒、积极主动及全身性锻炼注意运 • 动治疗方法的选择:三大类(见运动治疗 基本方法)
• • • • • • • 放松练习 牵张练习 呼吸练习 平衡练习 协调性练习 水中运动 牵引
14
(五)根据神经生理发育规律 所采取的治疗方法: 促进治疗技术/易化技术
• 共同点:改善神经损伤患者的运动控制 能力,强调感觉(运动觉)对完成运动 动作的重要性,重复进行对学习的必要 性。
15
• Bobath法:学习运动的感觉及那些日后 要组成功能性技能的基本姿势和运动模 式,通过运动使头颈与躯干相对位置发 生变动,以诱发出非随意反射,从而达 到调节肌紧张或引出所需运动目的。常 用于脑性瘫痪患儿和成人偏瘫。 常用治疗手段:反射性抑制模式,翻正 反射和平衡反射,感觉刺激。
16
• Brunnstrom法:主要用于评估和治疗成年 偏瘫患者。 理论:脑血管意外后,高级中枢调控失 常,原始姿势反射、联合反射和肢体的 协同运动等重新出现,Brunnstrom将这些 功能在早期加以促进,通过本体感觉刺 激、皮肤刺激、感觉与视觉反馈等方法 来诱发这些动作。
17
• 神经肌肉本体感觉促进法(PNF) • Rood方法 • MRP方法
7
四 、运动治疗的基本方法
• 肌肉收缩形式:等张收缩(向心/离心), 等长收缩 • 功能位:肩屈曲45,外展60;肘屈90, 前臂中立位;腕背伸30~45稍内收;掌指 关节和指间关节轻度屈曲;拇指在对掌 中间位。下肢髋伸直,无内外旋,屈膝 20~30,踝90中间位。

运动治疗技术课件

运动治疗技术课件
11
运动损伤
l 跟腱炎 l 网球肘
12
五、禁忌证
1. 疾病不稳定期。 2. 急性炎症。 3. 全身情况不佳(心脏负荷、血压) 4. 休克、精神症状,不合作。 5. 并发症 6. 大出血倾向。
13
禁忌证
7.运动器官损伤未做妥善处理。 8.身体衰弱, 难以承受。 9.静脉血栓。 10.癌症明显转移倾向。 11.疼痛。
8
神经系统疾病
1. 脑卒中。 2. 颅脑外伤。 3. 小儿脑瘫。 4. 脊髓损伤。 5. 周围神经损伤。 6. 帕金森病。
9
骨科
1. 骨折和脱位。 2. 截肢与假肢。 3. 关节炎。 4. 肩周炎。 5. 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 6. 人工关节置换。
10
其他疾病
l 内脏方面:心肌梗死、慢阻肺、糖尿病等。 l 肌肉系统方面:肌营养不良。 l 体育外伤及烧伤。
5
二、运动疗法的目的
l 总目标 :是通过运动的方法,治疗功能障碍, 提高活动能力,增强适应性,改善生活质量。
l 包括: 扩大关节活动度;增强肌力和肌肉耐力;抑制 异常肌张力;改善神经功能障碍;提高移动步行能力; 提高平衡和协调功能;提高日常活动能力、心肺功能 等等。
6
三、技术分类
1. 常规运动疗法技术 。 2. 神经生理学疗法 。 3. 运动再学习法。
l 运动疗法: 徒手或应用器械进行运动训练来治 疗患者,恢复或改善功能障碍的方法。(力学 因素)
l 两者之间的关系——从属关系
4
基本概念
l 理疗(物理因子疗法): 利用电、光、声、水、 温度等物理因子治疗疾病的方法。
l 与运动疗法关系——都是属于物理疗法。 l 与运动疗法的区别—— 主动、被动 l 与物理疗法在名称上相近,但不完全相同。

Bobath技术(运动疗法课件)

Bobath技术(运动疗法课件)

康复目标
具有重要影响。 ➢ 治疗师用手法控制患者的身体的关键点,可改
变其运动模式、肌张力、运动质量的方法 等。 ➢ 作用:抑制异常的肌张力 。
➢ 中心控制点:胸骨中下段→躯干 ➢ 近端控制点:头部→全身 ➢ 肩部→肩胛带,骨盆→骨盆 ➢ 远端控制点:手指→上肢、手部 ➢ 足→下肢、足
➢ 远端和近端关键点相互配合可控制肢体 的运动
治疗原则
(1)强调患者学习运动的感觉 • Bobath认为运动的感觉可通过后天的学习、
训练而获得。 • 反复学习的方式及运动可促进患者获得正
常运动的感觉。 • 只有反复刺激和重复动作才可促进和巩固
动作的学习。
治疗原则
(2)强调患者学习基本运动模式
每一种技能活动均是以姿势控制、翻正反应、平 衡反应及其他保护性反应等模式为基础而发生的。
治疗原则
(4)将患者作为整体进行治疗 不仅要治疗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还
要鼓励患者积极参与治疗。 掌握肢体在进行正常运动时的感觉结合
ADL进行训练。 训练下肢时候,要抑制上肢痉挛的出现。
四、常用治疗技术
➢ 反射性抑制模式 ➢ 关键点的控制 抑制痉挛 ➢ 良肢位的摆放 ➢ 患侧肢体的负重 ➢ 促进正常姿势反应 ➢ 拍打叩击 ➢ 空间的定位放置和控制等
病例
• 患者,男性,60岁,因左侧肢体瘫痪入院 治疗28天,CT显示右侧基底核区有 0.5×1.0cm的高密度灶,诊断为右侧基底 核区脑出血。
• 患者目前神志清楚,语言流利,呼吸、血 压、脉搏正常,左侧偏瘫体征不再进展。
病例
• 运动功能检查: • 患肢肌张力增高,至于耳旁的上肢仅能触
碰到脐,不能触及对侧腰,坐位手不能转 及背后; • 手呈钩状抓握; • 下肢仰卧位膝关节伸展状态下屈髋达10度, 坐位髋膝屈曲90度足平放地面不能。

《运动疗法全》课件

《运动疗法全》课件
详细描述
牵引疗法需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对于适应症的选择和牵引强 度的控制要求较高。
按摩疗法
总结词 详细描述
总结词 详细描述
按摩疗法是指通过按摩和推拿的方法来缓解肌肉疲劳和疼痛的 治疗方法。
按摩疗法包括深层组织按摩、瑞典式按摩等,通过按摩和推拿 的手法,缓解肌肉疲劳和疼痛,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总结词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治疗方案,逐步调整运动强度和难度,以适应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康复需 求。
详细描述
适应性原则是运动疗法中非常重要的原则之一。由于患者的年龄、性别、身体状况和康复目标各不相同,因此需 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治疗方案。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反馈逐步调整运动强度和难 度,以适应患者的身体状况和康复需求,避免过度疲劳和损伤。
物理因子疗法
总结词
详细描述
物理因子疗法是指利用物理因子(如电、 光、热、磁等)来治疗疾病和促进身体功 能恢复的方法。
物理因子疗法包括电疗、光疗、热疗、磁 疗等,通过物理因子的作用,改善血液循 环、缓解疼痛、促进炎症消散等。
总结词
详细描述
物理因子疗法适用于多种疾病引起的疼痛 和炎症,具有无创、无痛、无副作用等优 点。
运动疗法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
运动疗法源于古代的体操 和按摩疗法,随着医学和 科技的发展,逐渐形成了 现代的运动疗法。
发展
现代运动疗法结合了生物 力学、神经生理学、心理 学等多学科知识,不断发 展和完善。
未来趋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运 动疗法将更加个性化、智 能化和普及化。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2
运动疗法的基本原则
适应性原则
发展趋势
运动疗法技术不断更新

运动疗法技术学PPT课件

运动疗法技术学PPT课件

二、发展简史
推广康复医学知识,培养康复医学人才是康复医学的一 个重要任务。 我们有理由相信,有党和国家的重视、有全体康复医学 工作者的努力,我国的康复医学事业一定会获得快速发展, 缩短与世界的差距,更好的为中华民族健康服务。
三、目的及技术分类
(一)目的 总目的:是通过运动的方法,治疗患者的功能障碍,提高 个人的活动能力,增强患者的社会参与的适应性,改善患者 的生活质量。
1946~ 康复医学(物理 1969 医学与康复)成
为康复医学的一 个专科得到医学 界的承认
1970~ 康复医学分科化 的趋向出现;康 复医学渗透到各 临床学科
学科技术的发展 学会及医疗机构的 发展
物理医学与康复紧 英国物理医学会成立
密结合。运动治疗、(1943)、美国物理
功能训练、作业治 治疗医师协会成立
三、目的及技术分类
(一)目的 具体目的:
7、对平衡功能和运动协调性有障碍的患者,施行提高平衡和协调性 功能的训练。 8、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运动动作训练。 9、针对不同伤病或为健身需要进行各种体操训练。 10、通过运动治疗,增进患者的体力,改善全身功能状态。 11、通过运动疗法的活动刺激,改善心脏、肺脏等内脏器官的功能。 12、通过运动训练预防或治疗各种临床并发症,如压疮、肌肉痉挛、 关节挛缩、骨质疏松。
二、发展简史
近代康复大体上分三个阶段: 1. 第一阶段——物理治疗阶段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2. 第二阶段——物理医学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 3. 第三阶段——康复医学阶段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至现在)
二、发展简史
年代 学科总的发展
1937~ 1945
对伤兵进行较全 面的康复治疗, 促进了现代康复 医学的形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复治疗技术 物理治疗
厚德博学 仁爱共济
康复治疗
康复医学
康复基础 康复评定 康复治疗 康复临床 康复相关
厚德博学 仁爱共济
康复治疗的基本原则
早期介入 综合措施 循序渐进 主动参与厚Fra bibliotek博学 仁爱共济
康复治疗手段
物理治疗 作业治疗 言语治疗 心理治疗 传统治疗 辅助器具
厚德博学 仁爱共济
瘫痪也存在肌力的下降,需要进行适当的肌 力训练
厚德博学 仁爱共济
二、神经发育学疗法
常用的技术有: Bobath技术 Brunnstrom技术 PNF技术 Rood技术
厚德博学 仁爱共济
Bobath技术
1.改善步态的初步训练 (1)踝关节控制能力的训练
厚德博学 仁爱共济
Bobath技术
厚德博学 仁爱共济
适当疲劳的肌肉力量恢复曲线
肌肉力量
o
a
b c
d 训练周期
厚德博学 仁爱共济
过度疲劳的肌肉力量恢复曲线
肌肉力量
o
b a
c
训练周期
厚德博学 仁爱共济
利与弊
解决了功能废用的问题。 神经生理学技术兴起后被认为不太适用于上
运动神经元瘫痪患者。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康复工作者认识到中枢性
厚德博学 仁爱共济
Bobath技术
厚德博学 仁爱共济
Bobath技术
厚德博学 仁爱共济
Bobath技术
厚德博学 仁爱共济
Bobath技术
厚德博学 仁爱共济
(2)准备迈步的训练
厚德博学 仁爱共济
(3)迈小步训练
厚德博学 仁爱共济
2.改善步态的进一步训练
(1)迈步训练 ①试探式迈步 ②患侧下肢负重训练
计算 机辅 助技 术
厚德博学 仁爱共济
(一)生物力学技术
利用生物力学的方法,注重肌力、关节活动 等训练。
奠定了康复医学的基础,促进了康复医学的 形成与发展
厚德博学 仁爱共济
(一)生物力学技术
(一)关节活动技术 1.主动运动 2.主动助力运动 3.被动运动
厚德博学 仁爱共济
一、生物力学技术
厚德博学 仁爱共济
厚德博学 仁爱共济
厚德博学 仁爱共济
厚德博学 仁爱共济
注意:
(1)患侧下肢膝关节不得出现过伸展. (2)治疗者要随时矫正患者的全身姿势. (3)患者足趾下方可垫绷带卷抑制痉挛. (4)踏凳的健侧不得负重.
厚德博学 仁爱共济
③交叉步态训练:向健侧行走的交叉步态
厚德博学 仁爱共济
⑤前方引导训练
厚德博学 仁爱共济
⑥胸部引导训练:
厚德博学 仁爱共济
⑦步行节奏性训练:
厚德博学 仁爱共济
厚德博学 仁爱共济
厚德博学 仁爱共济
利与弊
强调运动控制,强调正常运动模式的建立。 功能训练强调的多,能力提高强调的少;结
合实际ADL不足;分析运动问题不够。
厚德博学 仁爱共济
运动再学习疗法
厚德博学 仁爱共济
四、计算机辅助技术,康复机器人
理念新颖 但目前以代偿为主,很难转化为患者自己的
能力。且价格昂贵,技术尚不够成熟。
厚德博学 仁爱共济
运动治疗的临床趋向性
保证质量 要求数量 缩短疗程
治疗方法 简单、实 用、快速 见效.
(2)行走训练:①侧方引导训练
厚德博学 仁爱共济
②后方引导训练
厚德博学 仁爱共济
③肩胛带旋转训练
厚德博学 仁爱共济
注意:治疗者的手法要和患者的步伐一致.
治疗者的控制要符合正常人的步行模
式,不得有误.
当患者步行逐渐正常时,辅助量要减
少.
厚德博学 仁爱共济
④骨盆旋转训练
厚德博学 仁爱共济
厚德博学 仁爱共济
厚德博学 仁爱共济
厚德博学 仁爱共济
厚德博学 仁爱共济
厚德博学 仁爱共济
步骤3-----训练行走
厚德博学 仁爱共济
步骤4---将训练转移到日常生活
厚德博学 仁爱共济
利与弊
方案完美,注重ADL 但重点不够突出
厚德博学 仁爱共济
三、强制性使用运动治疗
慢性脑卒中患者(6个月—1年) 限制健侧,强制使用患侧 上肢
向患侧行走的交叉步态
厚德博学 仁爱共济
注意:(1)横向步行时始终保持躯干的姿势,
防止侧屈.
(2)膝关节不得出现过伸展.
(3)横向步行时始终保持双足平行.
厚德博学 仁爱共济
④前后迈步训练
厚德博学 仁爱共济
注意:(1)患侧骨盆不得出现上举动作.
(2)背部伸肌放松,防止利用全身伸展
模式.
厚德博学 仁爱共济
方案详细,分析到位 针对性练习 生物力学 强调向ADL的转化
厚德博学 仁爱共济
运动再学习疗法
J.H.Carr和R.B.Shepherd 运动再学习疗法:把中枢神经损伤后运动功 能的恢复视为一种再学习和再训练的过程, 脑损伤后的功能重组需要进行针对性的练习 活动,练习的越多,功能重组就越有效.
(二)软组织牵伸技术 1.手法牵伸 2.器械牵伸 3.自我牵伸
厚德博学 仁爱共济
一、生物力学技术
(三)肌力训练技术 1.等长训练、等张训练、等速训练 2.非抗阻力运动、抗阻力运动 训练方法:1-2级:徒手助力
3级或以上:抗重力或阻力
厚德博学 仁爱共济
肌力训练的理论基础
超量恢复理论:超过平常强度的训练量造成 肌肉适当疲劳,经过适当时间的休息后,肌肉 力量超过之前的水平.适当疲劳、过度疲劳
厚德博学 仁爱共济
MRP的特点
1.再学习和再训练的过程 2.患者主观参与 3.特殊运动作业训练,可控制的肌肉活动练习,
控制作业中的各个运动成分 4.现实生活活动的再学习
厚德博学 仁爱共济
训练要点
分析运动的组成 练习丧失的成分 纠正异常,促进正常运动的形成 再实际生活中练习
厚德博学 仁爱共济
物理治疗
包括:声、光、电、磁、力、热、冷 运动治疗、物理因子治疗、手法治疗
厚德博学 仁爱共济
本次课重点讲解内容
物理治疗
运动疗法
厚德博学 仁爱共济
一:运动治疗
厚德博学 仁爱共济
一. 运动治疗技术回顾
神经促 进技术
运动再学 习方案
生物力 学技术
二十世纪40年代 二十一世纪初
强制疗 法
康复 机器 人
行走
正常功能的描述
厚德博学 仁爱共济
厚德博学 仁爱共济
步行的基本成分
厚德博学 仁爱共济
厚德博学 仁爱共济
厚德博学 仁爱共济
厚德博学 仁爱共济
步骤2---练习丧失的成分
站立期 整个站立期训练伸髋
厚德博学 仁爱共济
厚德博学 仁爱共济
厚德博学 仁爱共济
厚德博学 仁爱共济
厚德博学 仁爱共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