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春节的习俗风俗大全-word范文文档
中国春节10个风俗简介30字

中国春节10个风俗简介30字一、新春扫尘据《吕氏春秋》记载,早在尧舜时代,我国就已经有春节扫尘的习俗。
因为“尘”与“陈”谐音,所以新春扫尘就赋予了新的含义,有“除陈布新”的意思,希望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地出门。
二、贴对联、福字、门神春节前一天的下午,小孩子们会踩着凳子,拿着糨糊和刷子,往门上贴对联,然后让下面的大人看看贴的是否端正。
有的还横批,贴于门楣的横头上,对联贴在门的左右两边。
还有的在屋门、墙壁、门楣上贴福字,寄托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还有人会把绘有门神的画帖贴在门板上,祈求一年平安无事,增添节日喜乐气氛。
三、祭祖、祭神春节祭神,是一种遍及我国东西南北的习俗。
全国各地祭神习俗大同小异,但目的基本相同,都是为了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大吉大利等等。
祭祖一般情况下都是在祭神之后,各地风俗也不尽相同,在我们老家都是每天中午吃饭之前,各家各户派个代表,端上食物、供品去祠堂祭奠先祖,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祠堂才会关门。
四、吃水饺、吃汤圆、吃年糕北方大部分地区,春节都有早晨吃水饺的习俗,还经常在水饺里面放一枚硬币,谁要是吃到硬币,大家就说他是全家当年最有福的人。
在江苏淮安,早上有吃汤团的习俗,河南开封一带,春节这天既吃饺子又吃汤圆。
春节期间还有吃年糕的习惯,年糕口味因地而异。
五、守岁、给压岁钱除夕守岁,也是最重要的春节活动之一,邻居朋友聚在一起,或者一家人在一起,有的打牌,有的看春节晚会,大家终日不眠,一起等待天明,迎接新年的到来。
压岁钱是小孩子和晚辈最喜欢的习俗。
除夕吃过年夜饭后,长辈会向晚辈分别赠送钱币,并用红线穿编铜钱成串,挂在小孩胸前,说是能够压邪驱鬼。
这个习俗自汉朝开始就已经流行,当然,现在已经没有铜钱了,一般都是拿个红包装现金了。
六、燃放炮竹新春来临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辞旧迎新,以示吉庆。
当然,现在很多地方都禁止燃放爆竹了,还是应该遵守国家规定,以安全为主。
春节的习俗与风俗

春节的习俗与风俗春节是中国最重要、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民最喜爱的节日之一。
春节是农历新年,通常在公历的1月底或2月初举行。
这个特殊的节日有着丰富多彩的习俗和风俗,给人们带来欢乐和团聚的时刻。
下面将向您介绍一些关于春节习俗和风俗的有趣事实。
1. 年夜饭在春节的前一天晚上,家家户户都会举行一顿盛大的年夜饭。
年夜饭通常是家人团聚的重要场合,所有家庭成员会聚在一起,共同品尝各种美食。
年夜饭的菜肴非常丰盛多样,代表着富贵和吉祥。
2. 春联春联是春节期间常见的装饰物之一。
它一般由一对对对联组成,分别贴在门上的两侧。
春联上的文字通常是短小精悍的吉祥话语,寓意着美好的祝愿和幸福的未来。
贴春联被认为可以辟邪驱灾,迎接新一年的好运。
3. 红包在春节期间,长辈通常会给晚辈发红包。
红包是一种装有现金的红色封套,象征着好运和财富。
收到红包的人会感到开心和欣喜,这也为新年带来了欢乐和祝福。
4. 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春节期间常见的民间表演艺术形式。
舞龙舞狮具有悠久的历史,并被视为驱邪辟邪、祈福神灵的仪式。
人们在街头巷尾表演舞龙舞狮,吸引了许多观众的目光。
这种表演形式带给人们欢乐和兴奋。
5. 放鞭炮放鞭炮是春节最受欢迎的传统习俗之一。
在过去,人们相信鞭炮可以驱赶恶鬼和不祥的灵气。
现在,放鞭炮已经成为庆祝春节的重要环节,人们在除夕夜燃放鞭炮,以示欢庆和驱逐霉运。
6. 拜年春节期间,人们会互相拜年,表达对彼此的祝福和问候。
拜年是一种尊重长辈,祝愿亲朋好友新年快乐和吉祥如意的传统。
在拜年过程中,人们会交换红包和互赠礼物,加深友谊和家庭的联系。
7. 守岁除夕夜,人们通常会守夜迎接新年的到来。
在守岁期间,家庭成员会一起团聚,吃零食,聊天,观看电视晚会等活动,直到午夜的钟声敲响迎接新年的到来。
这是团聚和欢庆的时刻。
8. 清扫房屋在春节来临之前,人们会彻底清理和打扫自己的房屋。
清扫房屋被认为可以扫除旧年的不祥之气,为新年腾出幸运的空间。
2018-关于春节的资料【大全】-word范文模板 (13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关于春节的资料【大全】还在找春节的资料吗,下面小编为大家精心搜集了关于春节的资料大全,欢迎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春节发压岁钱的由来】春节为什幺要给孩子发压岁钱,这里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
传说,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的年叁十夜里出来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叁下,孩子吓得哭起来,然后就发烧,讲呓语而从此得病,几天后热煺病去,但聪明机灵的孩子却变成了痴呆疯癫的傻子了。
人们怕祟来害孩子,就点亮灯火团坐不睡,称为"守祟"。
在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掌上明珠。
到了年叁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逼着孩子玩。
孩子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拆开包上,包上又拆开,一直玩到睡下,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到枕头边。
夫妻俩不敢合眼,挨着孩子长夜守祟。
半夜里,一阵巨风吹开了房门,吹灭了灯火,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头时,孩子的枕边进裂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缩回手尖叫着逃跑了。
管氏夫妇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煺祟的事告诉了大家。
大家也都学着在年夜饭后用红纸包上八枚铜钱交给孩子放在枕边,果然以后祟就再也不敢来害小孩子了。
塬来,这八枚铜钱是由八仙变的,在暗中帮助孩子把祟吓煺,因而,人们把这钱叫"压祟钱",又因"祟"与"岁"谐音,随着关于财神,民间有诸多传说:宋朝蔡京富有,民间传说他是富神降生,他恰生于正月初五,所以民间把他当作财神来祭把。
后蔡京被贬,民间另换财神,当时宋朝的国姓为赵,玄字为”岚”字的一个组成部分,便给财神起了一个赵玄坛的名字加以敬拜。
初五接财神,赵玄坛最受尊拜。
许多商店、住宅都供奉他的木版印刷神像:玄坛面似锅底,手执钢鞭,身骑黑虎,极其威武。
中国春节习俗

中国春节习俗中国春节习俗(精选10篇)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是一种言语活动,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创造性。
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社区工作总结,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春节习俗篇1春节习俗许许多多,各地还有些许不同,正是这些春节的习俗,构成了除夕浓浓的年味。
如今传统文化越来越淡化,很多人都在怀念曾经的快乐的热闹的大年三十,今天就让我们来回顾一下那些春节的习俗,让我们把丢掉的年味找回来。
贴春联贴春联这种春节期间的活动从宋代开始盛行,每到过年时家家有贴春联的习俗。
春联真正普及始于明代,与朱元璋的提倡有关。
据史料记载,有一年过年前,朱元璋曾下令每家门上都要贴一副春联,以示庆贺。
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
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
春联堪称中华民族独创的艺术奇葩,它以雅俗共赏的特性深受世代人民喜爱。
有人曾这样概括春联:两行文字,撑天柱地;一副对联,评古涵今。
贴春联,是重要的年节民俗。
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红红的春联,一副副透着喜庆和热烈的春联表达了人们迎新纳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倒贴福字在我国,人们往往用一个福字来表达对福运、福气、幸福的向往和追求。
每当辞旧迎新的时刻,家家户户都要把福字贴在屋门上,意味着福气进入家门。
许多地方还倒贴福字,利用倒与到的谐音,寓意福到了。
贴窗花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贴年画年画,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
随着雕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春节习俗说明文10篇

春节习俗说明文10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报告、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演讲致辞、人物事迹、学习资料、教学资源、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olicy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speeches, character stories, learning materials, teaching resources, essay encyclopedia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春节习俗说明文10篇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以下是本店铺准备的春节习俗说明文范文,欢迎借鉴学习。
(word完整版)过年有哪些讲究?初一到十五的传统习俗

过年有哪些讲究?初一到十五的传统习俗还有十来天就要迎来马年的新年了,你知道初一到十五有哪些习俗讲究吗?看到这些感觉年味越来越浓了。
大年初一的习俗大年初一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
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
到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除夕前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新年里也不可以打碎家具,打碎了是破产的预兆,得赶快说声“岁(碎)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
大年初二的习俗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
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但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在过去,一家人也会选择这一天拍张全家福。
大年初三的习俗大年初三又称赤狗日,与“赤口”同音,通常不会外出拜年,传说这天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
不过这个习俗早已过时,因为现在人们难得春节团聚,对此已经淡化许多。
大年初四的习俗大年初四是祭财神的日子,过去,老板想将某人“炒鱿鱼”,这天就不请他来拜神,对方也就心知肚明,自个收拾走人。
还有传说说,灶王爷这天要来查户口,因此也不宜远出。
大年初五的习俗大年初五俗称破五,要“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
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
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
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将出去。
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天津人破五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吃饺子,而且菜板要剁得叮咚响,让四邻听见,以示正在剁“小人”。
大年初六的习俗大年初六,商店酒楼才正式开张营业,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亚于除夕的境况。
传说这一天最受欢迎的是当年满12岁的男孩,因为12是6的二倍,这叫六六大顺。
这一天,每家每户要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这叫送穷鬼。
大年初七的习俗大年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
根据《占书》记载,由初一开始,上天创造万物的次序是“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日。
【节日】2024年春节传统习俗与庆祝活动

【节日】2024年春节传统习俗与庆祝活动引言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中国人民最为隆重庆祝的节日。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全国各地上下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民族都会隆重地庆祝这个喜庆的时刻。
2024年的春节即将到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国在这个传统佳节中的各种习俗和庆祝活动吧。
传统习俗1. 迎春走门春节期间,人们会在家门口贴上红纸条以示喜庆,并且门上总是离不开对联。
过年时,人们还会在门上挂上红色的剪纸、灯笼,以及福字等装饰物,让家门洋溢着浓郁的喜庆氛围。
2. 守岁在除夕夜,中国人有守岁的习惯。
家人们会一起坐在一起,等待午夜钟声敲响。
然后全家人祈祷祖先保佑,庆祝新年的到来。
守岁的过程中,多数家庭会烧香拜拜、贴对联、吃团圆饭,并放声燃放鞭炮,这样一直到半夜过后,才会就寝。
3. 拜年走亲访友春节期间,中国人有一个重要的传统习俗,就是亲戚朋友之间互串门拜年。
在这个时间里,人们会互相祝福、交换礼物,并以热情随和的态度迎接来访的贵客。
这也是一个拉近人际关系,增进友谊的好时机。
4. 放鞭炮放鞭炮是庆祝春节的重要活动之一。
放鞭炮的声音能够驱散邪气,迎接新年的到来。
虽然现在有一些地方已经限制了放鞭炮的规模,但这一活动在很多地方仍然保留着,令人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
5. 吃年夜饭年夜饭是春节期间最重要的一餐。
家人会团聚在一起,共同享受一个丰盛的晚餐。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年夜饭菜谱,但一般会有鱼、鸡、肉等各种食物。
年夜饭寓意着全家团圆、幸福安康,并为新年的到来奠定了美好的基调。
6. 红包发红包是春节期间年长者向年幼者赠送压岁钱的传统。
这是一个寓意着长辈的祝福,并希望新的一年里小孩们平安健康、快乐成长的方式。
对于小孩来说,收到红包象征着希望、财富和好运,是春节最令人期待的一部分。
7. 舞龙舞狮舞龙舞狮是中国春节期间表演的一项传统活动。
人们会扮成龙和狮子,穿着彩色的服装,载歌载舞地在街上表演。
这项活动中融入了舞蹈、音乐和戏剧元素,旨在驱除邪气,庆贺新年的到来。
春节的农历习俗

春节的农历习俗春节,又被称为中国农历新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这个喜庆的时刻,人们会积极参与各种习俗和活动,以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
本文将介绍一些春节期间常见的农历习俗。
1. 贴春联春联是春节期间最常见的装饰物之一。
春联通常由两幅红色纸条组成,上面写有对联或者祝福的词句。
人们会在家门口或者室内墙壁上贴上春联,以带来好运和吉祥之意。
2. 放鞭炮放鞭炮是春节期间最热闹的习俗之一。
传统上,人们相信声音和光芒可以驱逐邪恶的精灵和病魔,因此放鞭炮可以带来平安和吉祥。
不过,在一些城市和地区,由于环境污染和火灾的风险,放鞭炮的限制越来越多。
3. 吃团圆饭春节期间,家人和亲朋好友聚在一起享受团圆饭。
这是一个重要的传统,意味着全家人共度欢乐时光的开始。
团圆饭通常包括各种传统的菜肴和美食,象征着丰收和幸福。
4. 压岁钱压岁钱是春节期间给小孩子的红包。
在中国文化中,红色象征着好运和吉祥。
家长和长辈会给未婚的小孩子放入一些红包,这被视为给他们幸福和祝福的方式。
5. 清扫房屋在春节来临之前,人们会彻底清扫和打扫房屋。
这被视为去掉旧年的厄运和煞气,为新的一年铺平道路。
清扫房屋还有一个象征意义,即为了迎接春节期间的亲友来访,展示家庭的整洁和美好。
6. 祭祀祖先在春节期间,人们会祭祀祖先。
这是为了感谢祖先的恩德和保佑,并祈求来年的幸福和繁荣。
祭祀通常包括烧香、上香和摆放祖先的照片或者牌位。
7. 看春晚春晚是中国中央电视台春节期间的一项重要活动。
这个节目包含了各种各样的表演,如歌舞、相声、杂技等,为观众带来欢乐和娱乐。
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户外,人们会纷纷收看春晚,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总结春节的农历习俗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和独特之处。
这些习俗不仅具有庆祝新年的意义,还传承了历史和民俗的价值。
通过参与这些习俗,人们能够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并从中获得喜悦和祝福。
无论是贴春联、放鞭炮还是吃团圆饭,春节的农历习俗都为人们带来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春节的习俗风俗大全
围绕着春节,几千年来形成了许多风俗习惯。
有些习俗,如接神、敬天等,带有迷信色彩。
随着人们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已逐渐被淘汰了,有的习俗,赋予了新的内容,如燃放鞭炮、张贴春联和年画、耍龙灯、舞狮等等,迄今仍广为盛行。
贴春联春节到了,家家户户都喜欢贴春联,给节日增添了浓郁的气息。
乘四化春风创伟业鼓九州生气迈征程春联,又名对联、门对,古时有“桃符”、“门帖” 之称。
它是我国独创的一种文学形式,是诗歌中一朵精美别致的小花。
相传五代以前,古人,对某些自然灾害或自然现象不理解,误认为是神鬼作祟,于是,过年时多用两块桃木削制成一寸多宽、七八寸长的木条,上面写着神荼、郁垒二神名,挂于门户。
传说这里面还有一段生动的故事呢。
很早以前,有个风景秀丽的度朔山,山上有一大片桃林。
桃林里有棵很大很大的桃树,树下有两间石屋,石屋内住着两兄弟:哥哥叫神荼,弟弟叫郁垒。
兄弟俩力大无比,雄狮见了低头,恶豹见了瘫地,老虎为其守林。
兄弟俩相依为命,和桃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天旱了,他们挑来泉水,生虫了,他们细心去捉;培土整枝,辛勤劳作,不辞劳苦。
那桃林终于结下累累硕果,那棵大桃树结的果又格外大、格外甜。
人们都说它是仙桃,吃了能延年益寿,成为神仙。
在度朔山的东北面,有一个野牛岭,岭上有个野王子。
这野王子也有笨力气。
他仗着自己力大人多,占山为王。
他狠毒如蛇蝎,吃人心,喝人血,可把这一方的老百姓害
苦了。
野王子听说度朔山上有仙桃,吃后能成仙,垂涎三尺,派人上度朔山,喝令神荼兄弟俩献仙桃,兄弟俩冷冷一笑,说:“俺这仙桃只送穷人不贡王。
”说完把来人撵下了山。
野王子知道后气得七窍生烟,即带三百人马上度朔山。
神荼兄弟带着守林虎出桃林迎战,两方相遇,一场恶战霎时把野王子打得狼狈逃窜。
野王子吃了败仗,逃回岭上,想仙桃茶饭不香,思报仇昼夜难眠。
在一个墨黑的夜里,风呼呼地叫,神荼兄弟正睡得香的时候,忽听外边有动静,急忙起身开门一看,只见从东北方向过来几十个鬼怪,个个青面獠牙,红发绿眼,奇形怪状,噢噢乱叫着向他们扑来。
兄弟俩毫无畏惧,神荼随手提了根桃枝迎上去,郁垒抓了把草绳跟在后面。
哥哥在前面抓,弟弟在后面捆,不多时,几十个鬼怪全被捆了起来,个个喂了老虎。
原来这些鬼怪是野王子和他手下人装扮的,本想把荼神兄弟俩吓跑,谁知毒计不成却丧了命。
次日,这事马上传开了,神荼兄弟的名字也就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远。
后来,兄弟俩去世了,人们传说兄弟俩上了天堂,被老天爷封为专管惩治万鬼的神仙,他们过去种下的桃林能驱鬼避邪。
此后,逢年过了,人们纷纷削制两片桃木板,画上神荼、郁垒与虎,挂立于门的两边,以示驱灾压邪,保护家人平安之意。
这种桃制的木条即称“桃符”。
这就是我国最初的春联。
清代《燕京岁时记?春联》对春联作了注释:“春联者,即桃符也。
自入腊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以图润笔。
祭灶之后,则渐次粘挂,千门万户,焕然一春。
”可见,
桃符就是最初的春联。
到了五代,后蜀的勐昶,开始在桃木条上题写联语。
有一次,他命翰林学士辛寅匪题写桃符板时,觉得辛的词句欠佳,便亲自写了一副联语:“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这是我国最早的第一副春联。
到了宋代,春节贴春联已成为民间的习惯。
不仅春节贴,平日逢吉日喜事,都在门上、建筑物的楹柱上张贴。
然而,正式命名为春联,乃始于明太祖。
据陈云瞻的《簪云杂话》所记:“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土庶之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明太祖)微行出观。
”帝王的提倡,使春联日盛。
到了清代康熙年间,春联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均有很大的提高。
相传,清朝乾隆皇帝游江南的时候,一天经过南方一个叫通州的小镇,他想到河北省有个大地方也叫通州,于是提出要与他的部下合写一幅以通州这个地方为内容的对联。
随时他就写上联:“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他的部下看后感到棘手,一个个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关门查找资料,忙得不亦乐乎。
然而所对出的下联,乾隆都不中意。
后有一名默默无闻的小随从,上街游玩发现通州这个镇虽小,却有与众不同的特点,就是当铺非常多。
望着人们出入当铺不禁灵机一动,吟出一句妙语:“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乾隆一听,拍手叫好,当即下令对此人给予嘉奖,并升官三级。
从这联话趣事中,看出清朝春联的盛行。
春联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诗,字数一般在三字以上不等,多到五百多字,上下两联必须相等,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反。
一般
来说,创作春联有四方面的要求:一是字数要相等,二是结构要相同,三是词性要相当,四是平仄要相协。
如:“爆竹声声辞旧岁银花朵朵庆新春。
” 这副春联,两边都是七个字,字数相等。
“爆竹声声”对“银花朵朵”,都是名量结构:“辞旧岁”对“庆新春”都是动宾结构,这是结构相同。
就词性而言,“爆竹”与“银花”都是名词,“声声”和“朵朵”都是量词重迭,“辞”和“庆”都是动词,“旧”与“新”都是形容词,“岁”与“春”都是名词。
上词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下联是,平平仄仄仄平平,这是平仄相协。
上述四要求,一、二是最基本的。
但有时孤立看上去,上下联中某一个字似乎对得不工整,但从大的结构来看,却是对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