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行政法律制度共35页

合集下载

行政合同课件.ppt

行政合同课件.ppt
第11页,共35页。
(二)实质标准 1、合同的内容 行政合同的内容是指行政法上的权利义务,即行政合同的
法律关系。
2、合同的目的 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签订行政合同的的目的是
为了实现行政公共管理的目标,维护公共利益,而不是为 了自身的利益。
3、合同的意思表示 行政合同不同于传统的行政机关单方面决定的行 政管理方式,行政合同具有民事合同的契约自由精神,行 政机关为了实现行政管理目标,可以与行政相对人进行充 分的协商,通过听取行政相对人的意见以及申辩,理解行 政相对人的意志,就双方权利义务达成合意。
我们认为,行政合同在不同宪法、法律相抵触,遵守法定权限和 程序的前提下,可以以民事合同的基本原则为基础建立自己的 基本原则:
第19页,共35页。
(一)契约自由原则 行政合同的契约自由原则实际上是“契约有限 自由原则”。根据该原则,双方必须在合意的 基础上形成合同,任何一方都不能强迫合同的 形成
(二)诚实信用原则 诚实信用的涵义非常广泛,在这就简单地认为 是诚实不欺、信守诺言。该原则作为民事合同 的基本原则,在行政合同中可以适用,但在一 定情况下有例外。
二、行政合同的作用 (一)对行政机关而言,既可以更好的行使行政
职能,保证国家行政目标的实现,又可以因合同 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明确性而避免相互推诿
(二)对行政相对方而言,既可以使他们发挥积 极性和创造性,又可以使合同争议发生后,解决 有依据。
第17页,共35页。
三、国外行政合同制度简介
在大陆法系国家,行政合同制度历史长,且发达。 如,在法国,行政机关既可以依私法签订民事合 同,如购买办公用品、租赁房屋等,也可以根据 合同法的规定签订行政合同。此种合同适用行政 法的规则而不受私法支配,其诉讼关系也由行政 法院管辖法国:普适的特权。法国行政法理论和 判例认为,即使契约当事人间事先没有约定,亦 不影响行政机关在行政契约中享有特权。

第9课秦统一中国(学生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讲义

第9课秦统一中国(学生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讲义

第9课 秦统一中国课程标准课标解读 1.知道秦灭六国及其意义;2.知道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

1.了解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基本情况。

2.知道秦开创皇帝制度,推行郡县制,并建立一套官僚体制。

3.掌握秦始皇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修筑驰道,连接长城等加强和巩固统一的措施。

知识点01 秦灭六国1.秦灭六国:秦国经过 ,(秦完成统一的主要原因)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

秦王 为灭亡六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2.秦朝建立:公元前 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 ,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即学即练1】(2020·广东揭阳榕城区二模卷·3)关于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史学家白钢认为:政治上的表现,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经济上的表现,一是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其经济基础,二是以自然经济为基本面貌的封建生产方式;文化上推行蒙昧主义,一是天命观。

其中“有权就有一切”“官僚政治”“蒙昧主义”历史根源分别是( )A .三公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B .皇权制、中央集权制、法家思想C .三公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D .皇权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知识精讲目标导航【即学即练2】(2020·湖北襄阳·12)秦朝建立的,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制度是()A.分封制B.中央集权制C.行省制D.科举制知识点02 确立中央集权制度1.中央: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

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

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治机构,由(行政)、(军事)<曾长期虚设其位军权掌握在皇帝手中>、(监察事务)统领,最后的决断权由掌控(君主专制、独裁)。

2.地方: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制。

全国分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

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引发的思考:中国传统政治的内在逻辑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引发的思考:中国传统政治的内在逻辑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引发的思考:中国传统政治的内在逻辑一、引言初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就被其思想之深刻、立场之鲜明、观点之明确所折服。

与其他历史著作侧重于叙述史实、注意立场中立不同,此书重在评论,其要义在于解放思想,而思想解放之工具在于明了“得失”,故全书体现着钱穆先生对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之思考。

辛亥前后,由于革命宣传,中国的传统政治被冠以“专制黑暗”四字,一笔抹杀。

在3000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下,西方坚船利炮裹挟着政治思想入侵中国,急于变法图强的国人忽视传统政治,以至于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误解,故书中所述诸多观点与世人历史常识多有出入。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从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五个朝代切入,通过分析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得失利弊,揭示政治制度变迁的规律,从而深刻阐释中国传统政治背后所蕴含的逻辑。

在钱穆先生写作的年代,中国传统文化在骂声中被贬斥地一文不值,但正如钱穆先生所说,任何制度只要存在一两百年,就必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当时的政治、文化、经济环境相适应。

现在我们批判传统中国政治,是凭自己所处环境和需要来评价历史上以往的各种制度,按钱穆先生的说法这是一种时代意见。

但实际上,今人研究古代的人与事,时代的烙印不可避免的会在我们的观点中有所体现,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尊重历史意见。

何谓历史意见?钱穆先生认为是制度实施时期有关各方意见之反应。

中国的政治制度史所包含的内容卷帙浩繁,但总有一些规律贯穿始终,结合历史意见与时代意见,我们可以理顺历朝历代政治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以及文化要义。

钱穆先生精通这一方法,通过观察汉唐宋明清五代政治制度发展,一些规律性的特征从纷繁复杂的政治制度变迁过程中被总结出来,这些特征的背后包含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逻辑。

钱穆先生在书中总结中国的传统政治有这三点特征贯穿始终:中央政府集权倾向;社会阶层的日趋平等;政治制度的教条化。

从本质上来说,这三点中国传统政治的主要特征以及其他从属特征都可以归纳为两点:控制模式的转换问题以及制度过程的理念问题。

浅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

浅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

浅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是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社会的土壤孕育了中国渊源流传、博大精深的传统法律文化,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更是独树一帜的屹立于世界法律文化之林。

目前,对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也是众说纷纭。

本文从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两大角度,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进行了分析。

一.法律文化的内涵二.从法律思想的角度看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一)维护皇权至高无上1.君主专制主义在立法上的体现样本数15页2.皇帝始终是立法与司法的中心(雷五兰.中国法律文化变迁及特点.政法学刊.2006(4))在古代皇帝是封建国家制度的核心,也是国家的最高法律,皇帝制度的建立,使天下大权集于中央,中央大权集于皇帝"这是有中国社会的相对封闭性!官本位!等级制!家长制等一系列文化传统所决定的"法出皇权,君主的命令就是法律渊源"皇帝既是最高的立法者,所发诏!令!赦!是最权威的法律形式,可以一言立法,一言废法;同时又是最大的审判官,他或者亲自主持庭审,或者以/诏狱0的形式,救令大臣代为审判,一切重案会审的裁决与死刑的复核均须上奏皇帝,他可以法外施恩,也可以法外加刑"国家法律的每一项内容都体现着专制主义的统治,渲染着皇帝的绝对权威"而西方国家则不同,在中世纪相当长的时间里,各级封建领主都享有独立的立法权和司法权"而古代中国的官僚、贵族在法律上具有特权,实行同罪异罚,与其他国家的封建法律一样,都是以公开的不平等为标志的。

"自秦统一建立皇帝制度以后,历代都采取专制主义政体。

君主发布的诏、令、诰、谕、敕是法律的基本渊源,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指挥国家一切活动和司法实践的最有权威的根据。

随着专制主义不断地强化,作为国家意志的法律也以皇帝个人的名义发布,即所谓“钦定”。

汉杜周所说:“三尺(法)安在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

”&’(为皇权至上的法制模式作了最好的诠释。

清代的法律制度

清代的法律制度

清律例》是以《大明律》为蓝本完成的,它是中国
传统封建法典的集大成者。汉、唐以来确立的封建
法律的基本精神、主要制度,在《大清律例》中都
得到了充分体现;同时,《大清律例》的制定又充
分考虑了清朝的政治实践和政治特色,在一些具体
制度上对前代法律有所发展和变化。
2、各部院则例的制定
(1)一般则例:针对部院一般行政事务而定 的则例。
(二)扩大了谋反、大逆罪的范围。 (三)对危害治安及财产的犯罪也加重处
罚。 (四)严惩思想异端,大兴文字狱威慑知
识分子。
庄廷鑨文字狱案(明史案)
此案发生在清朝康熙二年(1663), 是康熙朝首例文字狱案。浙江吴兴县巨富庄 廷鑨以重金购得原明朝相国朱国桢所著《明 史》,据为己有,并请人刊刻。其中称努尔 哈赤为建州都督,没有写清帝年号,而写南 明年号,多有指斥满清之语。案发后,刑部 遣侍郎审理此案。但此时庄廷龙已死,朝廷 仍下令开棺戮尸,并株连七十余人,包括庄 廷鑨之弟及为此书作序者、刻者、读者、藏 书者等。(据《康雍乾间文字狱》第5页)
雍正:爱新觉罗·胤禛 (1722—1735年)
(4)乾隆年间的律文修订

①《大清律例》的完成
乾隆元年开始制定,乾
隆五年(公元1740年)正式
颁行天下。
这标志着满族统治者吸
纳汉文化,探索统治策略的
复杂过程的基本完成。
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 (1711—1799)

②《大清律例》的篇章体例
国颁布《盛京定例》 4、1634年,皇太极颁布《崇德会典》 清入关前的法律制度均不过是君主谕令汇
编,没有有体例的成文法典,内容也不完备。
(二)清入关后的法 制概况

1-8页行政法规汇编

1-8页行政法规汇编

行政法名词解释一、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知识体系——核心概念行行政政法行政法合法行政概程序正当述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权责统一合理行政高效便民诚实信用行政主体主行政机关体行政机构论行政授权行政委托抽象行政行为拘束力行具体行政行为的效力确定力执行力无效与不成立为具体行政行为效力变化废止具体行政行为可撤销行政强制与行政处罚行政许可与行政确认具体行政裁决与行政调解论行政行政奖励与行政给付行为行政征收与行政征用种类行政合同与行政指导监督行政复议救济行政诉讼论国家赔偿二、行政法核心名词解释(一)行政法概述1、行政——行政法上的“行政”是国家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是执行法律的活动。

2、行政法——行政法,是指调整国家行政活动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行政法的法律渊源:民告官的依据(见下表)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但很少在司法活动中得到适用法律分为基本法律与普通法律,但实际上效力没有差别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在我国目前往往能起到法律的作用地方性法规由省级或者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由民族自治地方(区州县旗)的人大制定并报批后施行(没有常委会)自治条例与单行条例部门规章由国务院组成部门(部委行署)或国务院直属机构制定地方性规章由省级或者较大的市的政府制定国际条约和协定原则上需转化成国内法方能成为法律渊源,但存在例外法律解释目前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法律,其效力等于法律司法解释司法解释不是正式的法律渊源,但实际上作用巨大注:较大的市包括省会市、经济特区所在市、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计划单列市)3、合法行政原则——该原则又称依法行政原则,是行政法的首要原则,包括两方面内容:(1)行政机关必须遵守现行有效的法律;(2)行政机关应当依照法律授权进行活动。

4、程序正当原则——行政机关作出影响行政相对人权益的行政行为,必须遵循正当法律程序,具体包括三个方面:(1)行政公开原则(2)公众参与原则;(3)回避原则。

5、权责统一原则——该原则分为两方面的内容:(1)行政效能原则,即行政机关依法履行经济、社会和文化事务管理职责,要有法律、法规赋予其相应的执法手段,保证政令有效;(2)责任行政原则,行政机关违法或不当行使职权,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部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件(35张PPT) (1)

部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一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件(35张PPT) (1)
置,为九卿之一)
地方:
北方:军 北逐匈奴,修筑长城。

南方:行 南抚夷、越,在今天的两广 政管辖 地区设立了南海郡、桂林郡 、象郡等。
(二)汉朝的民族关系
1一、、设秦官汉:时设期的大民鸿族胪关管系理民族事务。(秦朝典客沿变而来

2、管理:
北①军事打汉武击帝

北击匈奴
②行政管辖
西 面
设西域都护府(定 位汉朝),作为管 理西域的军政机 构。
向近代外交转型的缓慢和曲折
◎18世纪,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中国,试图打开中国市场。清朝皇帝认 为天朝地大物博,无所不有,不需要与外界贸易,拒绝了英国使团的请求 ,关上了对英交往的大门。
概括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的特点(趋势、路线、内容、形式)
1.由开放走向封闭:明清以前总体上以开放为主,明清时期,逐步走 向闭关锁国。 2.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路线是陆上 丝绸之路(虽有海上丝绸之路但不占主要地位);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海陆并进;宋元时期,主要是海路为主。 3.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秦汉时期,陶瓷和丝织品传到西方 ,同时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印度的交往主要是 经济文化交流;宋代对外交往主要以海外贸易为主,同时中国科技外 传;明清从国外引进大量农作物。 4.交往形式以和平为主:汉朝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唐朝以 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宋代海外贸易。
平定准格 尔部叛乱
册封达赖班禅 ,设西宁、驻 藏办事大臣
满蒙联姻
改土归流
地图册 45页
土尔扈特首领渥巴锡 顺治帝接见五世达赖
康 熙 皇 帝 册 封 五 世 班 禅
雍正帝设立驻藏的谕大臣

乾隆帝设金奔巴制

法律题库及答案详解(共35页)

法律题库及答案详解(共35页)

法律题库单选题下列属于地方政府专有职责的是()。

A.国防外交 A.社会保障C.地方性的公共设施D.铁路2.现行《宪法》规定,国务院对各部、各委员会发布的不适当命令、指示和规章有权()。

A.改变B.发回C.改变或者撤销D.撤销A.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权的期限,自()起计算。

A.申请日B.公告之日C.优先权日D.授权之日4.我国《刑法》规定,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或者公民犯罪,而按《刑法》规定的最低刑为3年以上有期徒刑的,适用我国《刑法》,但是按照()的法律不受处罚的除外。

A.犯罪地B.外国人的本国C.外国人的居住地D.外国人的经常住所地A.下列属于民族自治机关的是()。

A.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B.广西百色市那佐苗族乡人民政府C.内蒙古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检察院A.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对于两上以上的申请人分别就同样的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实行的原则为()。

A.使用在先B.完成在先C.申请在先D.按照本人的技术职称高低A.玩忽职守与滥用职权罪的主要区别是()。

A.犯罪主体不同B.犯罪客体不同C.犯罪结果不同D.主观要件不同A.我国在《刑法》的时间效力上,采取的原则是()。

A.从旧兼从轻B.从新兼从重C.从旧兼从重D.从新兼从轻9.根据《刑法》规定,过失犯罪,()才负刑事责任。

A.情节严重的B.法律有规定的C.造成重大损失的D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的10.《民法通则》规定,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个月内,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中止。

A.2B.3C.5D.611.罚金刑的适用方式是()。

A.只能独立适用B.只能附加适用C.既可以独立适用也可以附加适用D只能并科适用12.在公示催告程序中,可以向人民法院申报权利的利害关系人是()。

A.善意持票人B.丢失票据人C.出票人D.付款人A.犯罪的主观要件中的间接故意是指()。

A.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B.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C.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时的心理态度D.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时的心理态度14.我国现行《宪法》规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