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粘性研究_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合集下载

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成本粘性研究

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成本粘性研究

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成本粘性研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成本是制造业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因素,也是企业实现盈利的关键因素。

如何对成本进行合理控制和管理,成为制造业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在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本粘性特征对企业经营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

对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成本粘性进行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企业的成本管理和盈利能力,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成本粘性的概念及相关理论成本粘性指的是企业成本变动受到生产规模、市场需求等因素的影响,表现为成本难以随着收入的变动而立即调整。

成本粘性源自企业生产和经营的内在机制,受到市场体系和生产技术等因素的制约,表现为成本难以立即反映生产和销售变动,从而导致成本调整滞后于收入变动,形成成本粘性。

成本粘性理论主要有两大理论支持:一是逐步适应理论,它认为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动有一定的适应过程,即使市场需求或生产规模发生变化,企业成本也不能立即调整,会有滞后效应;二是固定成本理论,它认为企业在短期内有一定的固定成本,即使产量变动,这部分固定成本也不能立即反映在成本上,从而形成成本粘性。

二、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成本粘性的现状及影响因素针对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我们来对其成本粘性进行研究。

在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普遍存在成本粘性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人力成本粘性较大。

由于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特殊性,工资、福利待遇等人力成本难以及时变动,导致企业在生产规模发生变化时,人力成本不能立即调整,从而造成成本粘性。

2. 能源成本粘性显著。

我国制造业的能源成本占比较大,而能源价格上涨或下降并不能立即反映在企业成本上,使得能源成本呈现出较大的粘性。

3. 原材料成本粘性突出。

受国内外原材料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原材料成本调整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企业原材料成本呈现较大的粘性。

4. 基础设施投资成本粘性较大。

由于我国制造业基础设施的大量投资和建设,这部分成本存在较大的滞后效应,企业生产规模的变化不能立即反映在基础设施投资成本上。

代理问题、公司治理与企业成本粘性来自我国制造业企业的经验证据

代理问题、公司治理与企业成本粘性来自我国制造业企业的经验证据

代理问题、公司治理与企业成本粘性来自我国制造业企业的经验证据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代理问题、公司治理机制与企业成本粘性之间的关系,并以我国制造业企业为样本,提供经验证据。

代理问题作为现代企业理论中的一个核心议题,涉及到股东与管理者、大股东与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和信息不对称。

而公司治理机制则是为了缓解代理问题,保护投资者利益,提升企业价值而设计的一系列制度安排。

本文将首先梳理代理问题与公司治理机制的相关理论,阐述它们对企业成本粘性的潜在影响。

接着,通过构建合适的计量经济模型,运用我国制造业企业的财务数据,实证检验代理问题、公司治理机制与企业成本粘性之间的关系。

具体而言,我们将分析代理成本的高低如何影响企业的成本粘性,以及不同类型的公司治理机制(如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激励机制等)在缓解代理问题、降低成本粘性方面的作用。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为理解企业成本粘性的形成机理提供新的视角,为优化公司治理结构、降低代理成本、提高企业绩效提供有益的政策建议。

本文还将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经验证据和理论支持。

二、文献综述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代理问题成为了公司治理中的重要议题。

国内外学者对于代理问题的研究已有丰富的积累。

代理问题主要是指在企业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的情况下,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利益不一致,可能导致代理人(如经理层)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损害委托人(如股东)利益的行为。

这类行为可能表现为过度投资、在职消费、懈怠工作等形式,从而增加企业的代理成本。

公司治理结构作为解决代理问题的重要机制,其核心目标是保护股东利益,确保公司决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公司治理结构包括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两个方面。

内部治理主要通过董事会、监事会、股权激励等手段来监督和激励管理层;外部治理则依赖于市场机制、法律法规和中介机构等外部力量来约束和规范企业行为。

成本粘性是指企业在业务量变化时,成本调整的非对称性,即业务量增加时成本增加较多,而业务量减少时成本减少较少。

我国上市公司成本粘性研究综述

我国上市公司成本粘性研究综述

我国上市公司成本粘性研究综述提要传统成本形态理论认为,成本随业务量的变动是对称的,即如果业务量增加1%时,成本增加0.9%,那么当业务量减少1%时,成本也减少0.9%。

而目前研究发现,随着业务量的增加,成本增加的速度要高于业务量减少时所对应的成本的减少速度,即业务量增加时成本的增加量大于业务量等额减少时成本的减少量,这种特征被称为成本粘性。

关键词:上市公司;成本粘性;不对称性成本管理中的传统成本性态理论认为,成本的边际变动与业务量变动的方向无关。

而当今对成本行为的研究发现,随着业务量的增加,成本增加的速度要高于业务量减少时所对应的成本的减少速度,即业务量增加时成本的增加量大于业务量等额减少时成本的减少量,这种特征被称为成本粘性。

一、国外相关文献研究(一)前期研究铺垫。

成本会计上对于粘性的研究,早期称其为“非对称性”,而且首先是在研究费用时发现的。

由于费用的细节往往作为公司的内部资料被予以保密,目前国外对费用粘性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规范层面和个案研究。

Banker等(1993)在对美国航空业的研究中发现,其费用增减并不与收入同比例变动,费用增减与销售收入的变动方向有关,虽未正式论述,却暗含费用粘性存在的可能。

Noreen和Soderstrom(1997)在医院建立作业成本制度时,发现管理费用对成本动因进行回归时出现粘性,提出费用与业务量可能不是一种线性和对称变化关系,但没有找到这种粘性的证据。

可以看出,此阶段的研究还没有提出成本粘性这一概念,仅仅是在不同行业研究中暗含了存在成本粘性的可能。

尽管还没有找到相关证据,但这些研究对于后面成本粘性的提出提供了理论支持。

(二)成本粘性概念的提出1、费用粘性的提出。

Anderson等(2001)对美国上市公司“商品销售费用”进行研究后,认为企业存在费用粘性。

2003年Anderson等又使用芝加哥大学证券价格研究中心开发的Compustat 数据库,通过对1979~1998年在美国上市的7,629家公司年度数据的观察,对美国上市公司的“销售费用、一般费用和管理费用”进行了分析,发现销售收入每增加1%,费用增加0.55%;销售收入每减少1%,费用减少0.35%,从而证明了美国上市公司费用的确具有不对称性,也就是当时所称的费用粘性。

薪酬改革方案和成本费用粘性的研究——来自我国央企的经验数据

薪酬改革方案和成本费用粘性的研究——来自我国央企的经验数据

人力资源薪酬改革方案和成本费用粘性的研究----来自我国央企的经验数据栾明阳张奇(吉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吉林长春130117)摘要:央企薪酬改革一直以来就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为了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有企业负责人薪 酬制度,央企确立了“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

本文以2012年〜2016年我国上市的央企为样本,实证研究了改革方案对成本费用粘性的影响。

研究发现:改革方案实施以来,中央国有企业成本费用粘性明显下降,这主要是受到管理层权利和股权集中度的影响。

关键词:中央企业;薪酬制度;成本粘性中图分类号:DF436 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2096 —3157(2019)01 —0065 —03一、 引言传统成本性态理论认为成本费用与业务量呈线性关系。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成本和业务量之间并非线性关 系。

Anderson等人(2003)发现业务量增加时的变化率更大 一些,并提出了“费用粘性”的概念,大批学者对于成本费用 粘性现象的广泛性也在逐渐加以研究。

因此在成本管理会 计领域,费用粘性促成了一种新的研究导向。

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的确立对企业 的成本粘性是否有重大的影响。

成本粘性作为一个新的领 域,正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薪酬激励对于成本费用粘性的研 究需要去进一步去探索。

基于此,本文以2012年〜2016年 我国央企在沪深交易所的数据为样本,研究成本粘性是否受 改革方案的影响,以及公司治理机制如何影响成本粘性。

并 分析管理激励制度增加成本粘性的原因,以期对中央国有企 业薪酬改革与成本粘性建设方面提供经验。

本文的贡献可能在于:(1)央企薪酬改革后,探讨其与成 本费用粘性的相关研究较少,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丰富相 关的理论。

(2)通过研究发现管理层权利和股权集中度对其 影响较大,对现在如火如荼开展的国企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启示。

二、 文献综述费用与业务量增减变化是“非对称的”,这一现象是由 Cooper and Kaplan发现的。

我国上市公司成本粘性的实证研究的开题报告

我国上市公司成本粘性的实证研究的开题报告

我国上市公司成本粘性的实证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我国上市公司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石,其成本是影响公司经营效益的重要因素。

成本粘性是指企业成本变化对营业收入变化的敏感程度,即当营业收入变化时,企业成本是否能够迅速地作出相应变化。

成本粘性影响着企业的经营决策和财务状况,因此研究成本粘性对上市公司的经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成本粘性进行了广泛研究,但大部分研究都是从宏观角度出发对整个行业的成本粘性进行探讨,缺乏对上市公司成本粘性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因此,本研究将从上市公司的角度出发,探讨其成本粘性的影响因素及其对公司经营决策的影响。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我国上市公司成本粘性的实证研究,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分析上市公司成本粘性的形成原因及其对公司的经营决策的影响;2. 探究上市公司成本粘性的影响因素,包括市场竞争、行业特性、公司规模、资本结构等因素;3. 研究上市公司成本粘性对公司经营效益的影响,包括对营业收入、利润、股价等指标的影响;4. 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帮助上市公司优化成本结构,提高经营效率。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为我国上市公司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成本管理策略,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实证研究方法,从上市公司成本结构、公司规模、行业特点、资本结构等角度出发,考察这些因素对成本粘性的影响,并通过样本分析和统计分析,揭示上市公司成本粘性的实际情况和影响机制。

具体研究步骤如下:1. 收集上市公司相关财务数据和资料,总结成本粘性的相关指标,并制定研究框架;2. 对样本公司进行数据分析,探究上市公司成本粘性的实际情况和影响因素;3. 通过统计分析方法,验证上市公司成本粘性对公司经营效果的影响;4. 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为公司优化成本结构、提高经营效益提供参考。

四、研究计划本研究的时间周期为一年,具体研究计划如下:第一阶段(2个月),完成文献综述和理论研究。

中国上市公司成本粘性的实证分析

中国上市公司成本粘性的实证分析

中国上市公司成本粘性的实证分析中国上市公司成本粘性的实证分析一、引言在全球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成本粘性成为中国上市公司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成本粘性指的是企业在成本变动时,拒绝及时相应地调整成本水平。

本文将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国上市公司成本粘性的特点及原因,并对其可能的影响进行分析。

二、中国上市公司成本粘性的特点1. 成本调整滞后中国上市公司普遍表现出成本调整滞后的特点。

一方面,企业通常会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采取提高产品价格的策略;另一方面,企业也会通过其他方式来减少成本,例如削减投资、降低员工薪酬等。

无论采取何种方式,成本的调整往往是滞后的。

2. 成本稳定性中国上市公司的成本稳定性较高,表现为成本水平相对稳定,不会频繁波动。

这一特点源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消费者对价格敏感以及政府干预等因素。

企业为了稳定市场份额和消费者心理,常常保持较为稳定的成本水平,避免频繁调整引发市场不稳定性。

3. 其他特征除了上述两个方面的特点,中国上市公司成本粘性还表现出以下特征:- 成本粘性程度较高,即成本变动引起企业利润的影响相对较大;- 成本粘性与企业规模和行业属性有关,规模较大的企业和有一定垄断力的行业更容易表现出成本粘性。

三、中国上市公司成本粘性的原因1. 市场竞争程度低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相对较晚,竞争程度相对较低。

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较小,对成本调整的需求不高。

这使得企业可以较为从容地维持一定的成本水平,不迫于调整成本。

2. 利益相关者影响中国上市公司的利益相关者非常广泛,包括股东、员工、政府等。

这些利益相关者在成本调整过程中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企业为了维持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会限制成本调整的频率和幅度。

3. 资金供给限制中国企业在资金供给方面存在限制。

由于金融体系的不完善和信贷环境的严格,企业往往难以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进而导致成本调整的困难。

为了避免过多依赖外部资金,企业通常选择减少成本,而不是增加投资。

管理者能力、成本粘性与企业绩效——来自中国A股上市企业的经验证据

管理者能力、成本粘性与企业绩效——来自中国A股上市企业的经验证据

2023年10月(第37卷第10期)Oct.,2023(Vol.37,No.10)East China Economic Management管理者能力、成本粘性与企业绩效——来自中国A股上市企业的经验证据朱艳丽1,2,殷丽1,王维3(1.河海大学商学院,江苏南京211100;2.厦门大学福建省统计科学重点实验室,福建厦门361005;3.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天津300072)摘要:文章以2008—2021年我国A股上市企业为样本,基于中介效应模型,创新性地将成本粘性引入管理者能力与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

研究表明:提高管理者能力有助于提升企业绩效;从管理者的“信息效应”和“治理效应”看,成本粘性在管理者能力与企业绩效间存在遮掩效应,即管理者能力通过成本粘性影响绩效的间接路径削弱了其对绩效影响的直接路径;成本粘性的遮掩效应具有异质性,降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和行业竞争、实行两职分离可以降低遮掩效应;绿色信贷政策的出台放大了高能力管理者的“信息效应”,使管理者能力通过抑制成本粘性降低绩效的间接路径更为显著。

研究结论有助于企业控制成本、配置资源,提升企业绩效,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管理者能力;成本粘性;企业绩效;中介效应中图分类号:F275;F832.51;F272.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097(2023)10-0116-13 Managerial Ability,Cost Stickiness,and Company Performance:Empirical Evidence from Chinese A-share Listed CompaniesZHU Yanli1,2,YIN Li1,WANG Wei3(1.Business School,Hohai University,Nanjing211100,China;2.Fujian Key Laboratory of Statistical Science,Xiamen University,Xiamen361005,China;3.College of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Tianjin University,Tianjin300072,China)Abstract:Taking A-share listed companies in China from2008to2021as a sample,and based on the mediation effect model,this paper introduces cost stickiness into the mechanism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agerial ability and com⁃pany performance.Research has shown that improving managerial ability can help improve company performanc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information effect"and"governance effect"of managers,cost stickiness has a masking effect be⁃tween managerial ability and company performance,that is,the indirect path of managerial ability affecting performance through cost stickiness weakens its direct path of impact on performance;the masking effect of cost stickiness has hetero⁃geneity,and reducing economic policy uncertainty and industry competition,as well as implementing the separation of two positions,can reduce the masking effect;the introduction of green credit policies has amplified the"information effect"of highly capable managers,making the indirect path of reducing performance by suppressing cost stickiness more signifi⁃cant.The research conclusion is helpful for enterprises to control costs,allocate resources,improve enterprise perfor⁃mance,and promote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Key words:managerial ability;cost stickiness;company performance;mediating effect一、引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成本粘性文献综述

成本粘性文献综述

成本粘性文献综述作者:郭玲来源:《商情》2017年第01期如ABC作业成本法这样的成本体系中,都是假设成本与经济业务活动呈现对称性变化,但Noreen,Soderstrom(1997)发现,实际经济业务活动中企业成本在业务量下降时减少的幅度小于业务量上升时增加的幅度,其呈现出不对称的成本关系。

Anderson et al.(2003)表明,当公司收入每增加1%,其公司的销售管理费用(SG&A)就会增加0.55%;当收入每下降1%,其公司的销售管理费用(SG&A)就会下降0.35%,进一步否定传统的成本性态理论,认为成本费用的变化与公司的业务量之间是存在非对称性关系,因此,其借鉴“价格粘性”概念将该现象称之为“成本粘性”。

Banker等学者把成本粘性存在性原因解释概括为资源调整成本、管理者预期决策及代理问题等三个方面。

一、资源调整成本无论是增加资源还是减少资源,企业都会发生调整成本,并且向下调整资源的成本比向上调整资源的成本高,表现为成本粘性增强。

由于调整成本不可直接观察得到,因此学者采用实物资产与劳务资本来衡量。

Banker(2013)将OECD的19个国家劳动力保护法作为衡量劳动力调整成本的一个视角,研究表明劳动力保护法越严格的国家,其成本粘性越强;龚启辉(2010)从地区要素市场发育程度研究成本粘性,公司所在地地区要素市场发育水平越高,公司的成本粘性越小。

二、管理者预期决策管理者预期决策影响管理者对未来所需要资源的预期水平。

管理者对未来预期收入持乐观态度,当期收入上升,其更有愿意增加资源;即使当期收入下降,管理层也不会削减持有资源,这样会增加成本粘性或者降低成本反粘性。

若持有悲观态度,当期收入下降,管理层会选择大幅度削减资源;收入上升时,其仅增加业务量所需资源,因此则会降低成本粘性或增加反粘性。

现有学者从以下角度来度量管理层预期,包括宏观经济形式(GDP增长率);前两期销售收入水平,前期销售收入变化主要反映调整成本的最优化决策结构与管理者对未来销售收入预测的影响两方面;现有学者还从管理者的个性特质进行分析,个人特质差异会影响管理者预期决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α +β1 ———营业收入增加 1%时营业成本的增加幅度
α +β1 +β2 ———营业收入减少 1%时营业成本的减少幅度
d———虚拟变量 =
1 营业收入比上年减少 0 营业收入比上年增加
营业成本 ———财务报表中的主营业务成本 +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营业收入 ———财务报表中的主营业务收入
如果营业成本有粘性 ,
3. 成本粘性和业务量
Subramaniam 和 W eidenm ier (2003) 发现尽管成本的粘性在收入大幅下降时有减弱的趋势 , 但收入变化
程度达到 15%时 , 总成本对收入的变化仍然呈现明显的粘性特征 。为检验企业收入大幅下降时成本粘性是否
更加显著 , 我们用含有四个虚拟变量的模型来测试不同收入变化程度下成本粘性水平。由于考查每单位收入
1 - 20% <营业收入变化率 < 20% d1 = 0 其他
1 - 20% <营业收入变化率 < 0 d2 = 0 其他
60
1 营业收入变化率 < - 20%或 > 20% d3 = 0 其他
1 营业收入变化率 < - 20% d4 = 0 其他
β 2
———当
下降数据很难 , 我们以 5%为收入下降的间隔单位 , 收入变化程度分为两大类 : 不足 20%的和超过 20%的。
模型 3:
ln
营业成本 i, t 营业成本 i, t - 1
=α + j∑=41βj ×dj, i, t
×ln
Hale Waihona Puke 营业收入 i, t 营业收入 i, t - 1
+εi, t
其中 , 公司数量 i取值 范围为 1—927, 年度范围 t为 2001—2005, d j为虚拟变量 , 其取值如下 :
的调整成本和保留多余而未被利用的资源的成本相关性也很可能越小 , 成本粘性很可能越小 。我们用上面
的模型测试成本粘性 , 但拉长变量的时间范围 , 模型中收入变化的时间跨度是两个会计期间 。如果成本粘
性随着时间而递减的话 , 我们期望两期间模型中 β2的绝对值和显著性相对于单期间模型而有所下降 ; 随
-
20%
<营业收入变化率
< 20%时 ,
成本粘性程度
β 4
———当营业收入变化率
<
-
20%或
> 20%时 ,
成本粘性程度
α +β1 +β2 ———当 - 20% <营业收入变化率 < 20%时 , 收入减少 1%时营业成本的减少幅度
一 、引言 当今对成本行为的研究发现 : 随着业务量的增加成本增加的速度要高于业务量减少所对应的成本减少 速度 , 即业务量增加时的成本增加量大于业务量等额减少时的成本减少量 , 这种特征称为成本 “粘性 ” (Anderson等 , 2003) 。成本粘性违背了传统的模型 , 传统模型假设成本与业务量的增减呈对称性 。在传 统管理会计中 , 成本性态是指成本与业务量之间的关系 , 其一般模型为 y = a + bx。它是根据成本变动与 业务量水平的关系 , 将成本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 。其中固定成本 ( a) 被假设为固定不变 , 即在一定 业务量范围内不随业务量的变化而变化 ; 而变动成本 ( b) 与业务量呈正线性比例关系 。我们对方程两边 同时对 x求导 : dy / dx = b, 由此可得成本性态理论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 : 如果企业的成本完全满足线性函 数关系的话 , 成本的边际变动与业务量变动的方向无关 , 即 b作为常数与业务量增加还是减少无关 (孙 铮 、刘浩 , 2004) 。也就是说如果当业务量增加 1%时成本增加 019% , 那么当业务量减少 1%时成本也减 少 019%。传统的管理会计中的成本模型虽然简单 , 但它的假设把实际过于简单化 , 同时也偏离了实际的 成本状况 。因此并不能完整的反映成本的性态 。支撑这个传统的成本性态模型的是大量的假设 , 这些假设 简化了现实世界 , 使这一模型背离了现实中的成本行为 。 Anderson 等 (2003) 的研究表明 , 销售 、管理费用和日常开支与企业行为的增减变动呈现不同的变 化趋势 , 但它们同属于 “粘性成本 ”。随着收入的增加这些成本的增加速度高于与之对应的减少速度 。 Subramaniam and W eidenm ier证实并扩展了关于成本粘性理论 , 其中包括销售成本费用 。这种粘性一直被 归属于有关经理对待资源供应合同的管理行为 , 在出现收入下降时 , 经理们决定继续使用这种资源而不愿 承担重新谈判签约所带来的成本增加 。 在本文研究中 , 我们以现有文献中的模型来研究中国上市公司的成本粘性行为 。我们发现中国上市公
着时间跨度的增加 , 成本粘性减小 , 则 β2的绝对值减小 。
模型 2:
营业成本
ln
i, t
营业成本 i, t - n
=α +β1
×ln
营业收入 i, t
营业收入 i, t - n
+ di, t
×β2
×ln
营业收入 i, t
营业收入 i, t - n
+εi, t
n = 1, 2, 4; 时间范围分别为 1年 、2年 、4年
我们预期
β 2
<0, ;

β 2
>或
= 0,
说明成本粘性不存在 。
2. 成本粘性与时间范围
Anderson 等 (2003) 测试多个会计期间的会计资料发现时间间隔越长 , 成本粘性很可能越不显著 。
这是因为时间越长 , 经理们越能对收入下降的原因和持续时间作出正确的判断 。时间范围越长 , 削减资源
二 、文献回顾和研究假设 多数管理会计教材认为单位变动成本与业务量呈线性比例关系 , 而固定成本保持不变 。成本和业务量 之间的线性比例的对称关系可简单化为 : 业务量增加 1% , 成本相应的增加 1% ; 相反 , 业务量减少 1% 成本也减少 1%。长期以来国内外对成本费用随业务量增减的 “非对称性 ”都只是在介绍管理会计的书籍 和一些综述中偶有提到 , 而没有正式的论述 。对于成本费用 “粘性 ”的实证研究以及相关证据非常少 , 主要集中在某些行业的成本费用中 。 现有文献认为这种线性比例的对称关系并不一定存在 。尽管 Noreen和 Soderstrom (1997) 并没有找到 这种粘性的证据 , 但是 Anderson 等 (2003) 使用芝加哥大学证券价格研究中心开发的 Compustat数据库 , 通过对 1979—1998年在美国上市公司的年度数据的观察 , 发现美国上市公司的销售费用 、管理费用和营 业成本具有不对称性 : 收入增加 1% , 这些费用增加 0155% ; 而收入减少 1% , 费用却仅减少 0135%。 Subramaniam 和 W eidenm ier ( 2003 ) 进 一步 证实 了成 本粘 性 。他 们 发 现 : 收 入 增 加 1% , 总 成 本 增 加 0193% ; 而收入减少 1% , 总成本却减少 0185%。同时 , Anderson ( 2003 ) 、 Subramaniam 和 W eidenm ier (2003) 都发现经济环境和公司的特征对成本粘性的程度都有影响 。 解释这一成本粘性特性存在的许多理论都是在管理者考虑因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 Cooper和 Kap2 lan, 1998a, 1998b) 。一个基本的前提就是管理者中止或重新订立资源供应合同 、进行经营调整都需要花 费成本 , 这就产生了成本粘性 。在产品需求下降时 , 管理者通常维持原有的资源供应状况 , 而不愿意马上 采取行为 , 花费费用去改变现有成本状况 。这样 , 在公司的财务报告中就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 当公司收入 下降时 , 成本并不成比例下降 。 成本粘性或许受到现有生产能力的制约 , Balakrishnan等 (2004) 发现一个全负荷运转 (生产能力已 达到最大 ) 的组织 , 成本粘性水平较高 。这类公司当业务量增加时成本增加的幅度较大 , 因为要发生提 高目前生产能力的固定成本 ; 当业务量减少时 , 成本减少的幅度相对要小一些 , 所以这类企业的成本粘性 水平就较高 。 Kenneth Calleja, M ichael Steliaros和 Dylan C1Thomas ( 2006) 对美国 、英国 、法国和德国的 3500家公司的 1988 - 2004年的样本数据分析发现营业成本具有粘性 : 平均看来 , 收入每增加 1%成本增 加 0197% , 但是收入减少 1%而成本仅仅减少 0191%。而且法国和德国公司的成本粘性水平比英国和美 国公司的要大 , 这可能是由于公司治理与管理监督体制不同 。当公司的收入持续大幅下降时 , 成本粘性水 平下降 ; 时间跨度越长 , 成本粘性水平越不明显 。企业自身和行业对成本粘性也有影响 。 国内对于 “粘性 ”的研究 , 主要集中在价格粘性如张耿 ( 2005) 的 “价格粘性研究的行为经济学方 法 ”, 戴国强 (2005) 的 “价格粘性理论在银行金融市场中的应用 ” ( 2005) ; 工资粘性如刘培林 ( 2002) 的 “工资粘性 : 基于中国不同行业的比较研究 ”, 宋湛 ( 2003) 的 “工资粘性 、市场分割与劳动配置绩 效 ”。对于成本费用 “粘性 ”的研究主要有 : 边喜春 ( 2005) 分析了成本费用 “粘性 ”产生的原因 , 并 提出了相应的控制对策 ; 孙铮 、刘浩 (2004) 通过 1995年 12月 31日前上市的 292家公司的 1994 - 2001 年的数据 , 对中国上市公司的营业费用和管理费用 “粘性 ”行为研究进行了研究 , 得出的结论是上市公 司成本费用存在着对业务量变化的不对称性 , 我国上市公司存在费用粘性行为 。 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 (1) 我国上市公司的营业成本存在粘性行为 。 ( 2) 时间越长 , 管理者对收入下 降的原因和持续时间越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 从而对是否削减现有资源作出正确的决策 , 成本粘性水平因而 变小 。 ( 3) 当公司收入巨幅下降时 , 管理层会努力降低成本以缓解收入下降的巨大压力 , 成本粘性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