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糖生产工艺技术

冰糖生产工艺技术
冰糖生产工艺技术

冰糖生产工艺技术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冰糖生产工艺技术

一、单晶冰糖

将放入适量水加热溶解,过滤后输入结晶罐,使糖液达到过饱和,投入晶种进行养晶,待晶粒养大后取出进行脱蜜及离心甩干,经通风干燥,过筛,分档后包装出厂。

冰糖是以白砂糖为原料,经加水溶解、除杂、清汁、蒸发、浓缩后,冷却结晶制成。

单晶冰糖是采用一级白砂糖熬制,在真空高压下采用动荡结晶工艺而结晶成颗粒大小均匀,并具规则的6-8-12面体

其组晶泡是相同的,色泽洁白晶莹,无杂质,含蔗糖量在99.8%以上,无添加剂,是八十年代世界公认的无污染食品

单晶冰糖具有良好的抗湿性,不受温度的影响,长期保存不砂,不粘

单晶冰糖一般是十面或十二面的蔗糖单斜晶体,晶体间不互相粘连,颗粒大小均匀、轮廓清晰、结晶组织严密、不易破碎、杂质少、质纯、味正、食用方便等优点。是传统老式冰糖的更新产品。

单晶冰糖呈规则的通明晶体状。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出品的新型冰糖。其生产工艺为:将白砂糖放入适量水加热溶解,过滤后输入结晶罐,使糖液达到过饱和,投入晶种进行养晶,待晶粒养大后取出进行脱蜜及离心甩干,经通风干燥,过筛,分档而成。

结晶原理单晶冰糖的结晶基于生产白砂糖的“种晶法”原理,把老式冰糖破碎作为晶种。

单晶体冰糖的生产工艺:白砂糖+水在80度左右形成饱和溶液,放入结晶罐降温、放入碎冰糖作种子、摇晃,由于降温形成超饱和溶液,就会在碎冰糖上结晶出单晶体冰糖,当冰糖长到合适大小时,从糖水中捞出,水洗,干燥后得成品。

二、多晶冰糖

是用传统工艺生产而成的不规则晶体状冰糖。根据生产工艺的不同,又分为吊线法冰糖(成品分为冰柱和冰边,会有棉线、纸片等杂质)和盆晶法(全部冰糖均沿结晶盆结晶,成品较纯净)。按颜色不同分为白冰糖、黄冰糖、琥珀冰糖(灰色)。

多晶体冰糖的生产工艺:白砂糖+水高温加热到120度,冷却到108度,放入结晶盆或结晶桶中(吊线法生产进要在里边拉上绵线),放入保温室结晶,每天降温10-20度,经过7天左右完成结晶,把残液倒出,可以得到80%左右的多晶体冰糖,把冰糖块敲碎,放入低温烘室里烘干就得到成品了。

三、冰片糖

冰片糖以冰糖生产时剩余的母液(废蜜)为原料,经过浓缩、结晶成型而成。外观与一般片糖大体相似,但色泽远比片糖金黄和明净,表面富有蜡状光泽而无泡沫,它的截面均匀地分在上、中、下三层,其中上下两层是组织较密实的结块,中间一层是粒度较小的蔗糖结晶组成的“砂线”。

冰片糖的生产工艺是独具一格的。土糖坊制造的红糖是直接用蔗汗,经过提纯、浓缩,然后按外形要求而制得片糖、糖粉、砖糖等各种品种。在提纯过程中加入石灰,在成形前要搅拌。但制造冰片糖冰用的原料是在制造冰糖以后的结晶母液,因其蔗糖纯度较高,故其工艺要求不尽相同。

制作方法 1煮糖:分溶糖和浓缩两道工序。

1、溶糖:是把制冰糖时剩下的结晶母液和从成品中捡出来的废次品混合后加水,加热溶解的一个步骤。待其结晶粒充分溶解即可。再加入酸液,使其部分转化为单糖利于以后成型。

浓缩;是把溶解的糖液浓缩到一定程度的加热过程。佛山糖果厂系采用两段浓缩的办法。初级浓缩均采有蒸汽管道加热。初级浓缩的终点为液温110~120℃,连续浓缩的终点为90BX0

2.成型:包括搅拌、落网、划线、冷却、离网、分片、分类等工序。

搅拌;既是冷却又是助晶的一种手段。

佛山糖果厂生产冰片糖的成型工序是一条机械化的连续流水线上进行的(该连续流水线曾获广东省科技奖)。故经搅后,即排放在网带上冷却,待冷却一段时间,即用钢针划成按要求的长短宽窄的片状,然后经离网,再行分片、分类、即成为成品。

质量标准

1 色泽茶红,不带淤黑,砂线分明,表面无花泡密集或吸潮返白。

2.冰片糖块或其溶液味甜,不带杂异味。

3.大小厚薄均匀

理化指标

1 总糖分(蔗麻+还原糖):92%以上。

2.还原糖分:7~12%。

3.水分:6%以下。

4.不溶于水中的杂质:不超过350毫克/公斤。

5.SO2残留量:不得超过克公斤。

生产技术文件管理办法

生产技术文件管理办法 目的: 本程序规定了技术文件的标识、编制、审批、分类、回收、处置、更改、归档和 保管等要求,以确保公司体系有效运行起作用的各个场所使用有效版本的技术文 件和资料并能及时从所有场所撤回失效和作废的文件,以防止误用. 2.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司技术文件和资料的管理活动. 3.定义 3.1标识------是对公司的和顾客特定的主要资料的清楚分类. 3.2保管------包括更改服务和归档,而且要确保能查到所需的文件. 3.3审批------包括公司的和顾客规定之间的比较和转换,以及对文件形式和内容的检查,且经授权部门/人员的认同. 1. 职责 1.1 技术课负责技术文件和资料的分类标识、编制、审批、批准、分发、回收、 处置、更改、归档、保管及外来文件、图样的评审、转换等管理工作. 1.2 技术课主管负责技术文件建立的审核,制造部经理负责批准. 1.3 各部门、车间主管负责各自使用的技术文件和资料的保管并有权根据生产现 状对技术提出更改意见. 2. 工作程序 2.1 技术文件和资料的分类与受控范围. 2.1.1 技术文件按其内容分为产品图样和产品质量控制文件两大类. a. 产品图样包括:产品图、工艺流程图、工艺卡片、工装图等; b. 产品质量控制文件包括:控制计划、PFMEA、检验指导书、试验规程、校检规程、操作规程、各类作业指导书等. 5.1.2 资料按其内容分为:标准资料、材料标准、外来图样和使用CAD的数据资料. 5.1.3 本公司的技术性文件和资料均应列入技术文件和资料分尖汇总表予以受 控. 5.1.4 纳入技术文件和资料分类汇总表的下发文件和资料均应盖有受控的控制 状态标识. 2.2 技术文件的编制 5.2.1技术课根据公司实际需要,由其主管及时落实编制技术文件的任务. 5.2.2 技术文件编制人员应按有关标准或顾客要求编制相应的工艺技术文件. 5.2.3形成的工艺技术应与有关标准或图样保持协调统一、正确完整. 5.2.4 当顾客提供的图样、规范中标出特殊特性符号时,编制人员地转换过程中,应按顾客指定的特殊特性符号标注在相应的技术文件中. 5.2.5 技术文件编制人员在完成了技术文件的制作后,应将形成的技术文件和文件报批单递交技术课主管审核. 2.3 文件的审批、归档 2.3.1 技术主管接到新编制的技术文件和文件报批单,应及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审核,必要时需递交顾客认可. 2.3.2 承办审核或认可的人员应把指导意见填写在文件报批单上,由制造部经理批准签署.

生产问题改善方案

生产问题改善方案 因近期生产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导致品质失控,经我这几天对生产现场的了解,结合日上公司工程师吴可全的建议对生产主要存在问题提出了3项改善点,详如下: 1.品质管控: 1.1目前生产的产品型号稍多确又极为相同,生产过程中很容易混料,目前还没有 一个很好的流程来管控,这对品质是一大风险,只有将生产流程旅顺后,每批产品都要做到有产品标识,独立分开生产; 1.2 目前生产日报与品质日报、维修日报都没有按要求准时填写,没有反映生产 过程中的情况,所以很难通过数据分析对产品进行深度分析和改善,等出现问题的时候已成批量损失, 1.3员工没有得到系统性的培训,对一些工艺及工具的配制要求有不清楚,(如 M102TA产品事件为例,纯属经验问题); 1.4 有铅锡与无铅锡作业没有分区控制,可能后期将会出现重大品质隐患,对有 无铅要求的国家出抽出我们的产品铅含量超标,可能会有批量退货和罚款的 风险。生产应立即改进,主要是烙铁必须无铅专用和有铅烙铁分开,钢网和 刷锡机清理才能用,条件允许的话,钢网和锡浆印刷机都要分开为无铅专和 有铅锡专用; 2.设备维护与保养项: 2.1钢网没有清理直接放在钢网架上,钢网上还有很多锡浆,一是浪费成本,二是 锡浆干后很难清清理,浪费人力,损坏钢网; 2.2锡浆印刷机上的锡装没有清理,浪费很多,影响设备使用; 2.3所有设备都没有按要求对设备清洁和保养,更没有作保养记录,长时间这样操 作可能会导致设备致命故障,就算可能维修,设备精度很难答标,持续影响产品质量。 3. 产品效率项 一般的我企业都会对产品有日报、周报、月报总结,分析员产品效率,有没问题改善问题,没有问题,持续提升效率。目前生产的所有产品都是在急 产急出,生产现场的基础数据不完整,各方面的分析没有依据,都在盲目生产, 每天的效率和损耗都是未知数。 以上问题是我们公司品质保证的基础,必须完成,为了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公司临时成立《品质改善小组》由徐经理担任组长,王勇、唐财辉、莫 国游、蒋雄奇、张良孟、王俊龙、杨春阁为组员,改善执行期间,由组长带领 组员对改善点进行清查,如再次发现没有落实到位的给与记过1次,做的好的 给予记功1次,功与过失将做为公司奖励与惩罚的依据。 每个工作段的组长为责任人,由各组长负责对属下的工作进行责任分配、监督,改善小组只追究组长的责任。 问题点改善跟踪表

生产工艺改进方案(优.选)

生产工艺改进方案 【导语】生产就是人们的基础,没有生产力,社会就运转不下了,本人为你收集了生产工艺改进方案,供您参考和借鉴。 在流程图、精益生产远景图的指导下,流程上的各个独立的改善项目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使员工十分明确实施该项目的意义,持续改进生产流程的方法主要有以下7种:如果产品质量从产品的设计方案开始,一直到整个产品从流水线上制造出来,其中每一个环节的质量都能做到百分百的保证,那么质量检测和返工的现象自然而然就成了多余之举。因此,必须把“出错保护”的思想贯穿到整个生产过程,也就是说,从产品的设计开始,质量问题就已经考虑进去,保证每一种产品只能严格地按照正确的方式加工和安装,从而避免生产流程中可能发生的错误。消除返工现象主要是要减少废品产生,严密注视产生废品的各种现象(比如设备、工作人员、物料和操作方法等),找出根源,然后彻底解决。 生产布局不合理是造成零件往返搬动的根源,在按工艺专业化形式组织的车间里,零件往往需要在几个车间中搬来搬去,使得生产线路长,生产周期长,并且占用很多在制品库存,导致生产成本很高。通过改变这种不合理的布局,把生产产品所要求的设备按照加工顺序安排,并且做到尽可能

的紧凑,这样有利于缩短运输路线,消除零件不必要的搬动及不合理的物料挪动,节约生产时间。 在精益生产企业里,库存被认为是最大的浪费,因为库存会掩盖许多生产中的问题,还会滋长工人的惰性,更糟糕的是要占用大量的资金,所以把库存当作解决生产和销售之急的做法犹如饮鸩止渴。 减少库存的有力措施是变“批量生产、排队供应”为“单件生产流程”。在单件生产流程中,基本上只有一个生产件在各道工序之间流动,整个生产过程随单件生产流程的进行而永远保持流动。 理想的情况是,在相邻工序之间没有在制品库存。当然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在某些情况下,考虑到相邻两道工序的交接时间,还必须保留一定数量的在制品库存,精益生产中消灭库存的理念和方法与准时生产JIT的理念和方法类似。 从生产管理的角度上讲,平衡的生产计划最能发挥生产系统的效能,要合理安排工作计划和工作人员,避免一道工序的工作荷载一会儿过高,一会儿又过低。 在不间断的连续生产流程里,还必须平衡生产单元内每一道工序,要求完成每一项操作花费大致相同的时间,使每项操作或一组操作与生产线的单件产品生产时间相匹配。单件产品生产时间是满足用户需求所需的生产时间,也可以认为是满足市场的节拍或韵律。在严格的按照Tacttime组织

生产工艺技术先进性说明

生产工艺技术先进性说 明 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工艺、技术先进性说明 车间全部实现半自动生产线作业,工位设计精简合理,生产设备简便智能,便于员工操作;员工经过专业培训,严格按照标准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产品放置盒,实行五个流周转放置,能够有效避免出现产品堆积现象;所有产品实行100%全检,严格按照品质要求进行质量管控,保障产品质量。以下是对生产设备的具体说明 一、打顶杆设备:打顶杆设备上装有光电感应器,当无产品或产品未放到位,感应 器未感应到时,按动启动按钮设备不会动作;当顶杆未打到位时,设备会发出报警信号,另外设备有自检功能,可以检测出顶杆是否完全打入套管。 二、旋齿盘设备:设备装有光电感应器,未感应到产品时,按动启动按钮设备不会 动作;设备有限位功能,可以精确控制齿盘旋入量。 三、点油设备:设备为自动化点油装置,可以精准控制油量,并且可以通过调试程 序来精确控制点油路径,达到快速精准的注油目的。 四、压合设备:设备装有感应器,未感应到产品时,按动启动按钮设备不会动作; 设备具有限位功能,可以有效避免产品被压伤。 五、老化测试:老化时间可调,时间继电器控制调整。采用直流稳压电源控制测试 高低电压输出,依照产品的特性电压0-30V可调,电流0-5A可调,并且有电 源正负输出切换功能。独特双层,三排机构,减少了整体老化时间,每组可以单独控制电压和老化时间,有独立的启动和停止按钮。老化完成时,每层指示灯由常量变为闪烁状态,并报警。 六、电性能测试:机台对产品感应,当产品未安装到位时,按下启动按钮,设备不

生产工艺流程、设备、技术介绍、特色

第一章前言 1.1商用空调行业发展综述 商用空调在世界上已有百年的发展历史,在中国也有20多年的应用时间,然而真正引起国内企业关注还是近几年。目前国内市场家用空调领域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随着价格战连绵不断,在家用空调领域几乎已经无利可图的企业纷纷开始在中央空调领域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和利润增长点。 2003年商用空调(含户式中央空调)市场容量将达到85亿元,2005年达到200亿元以上。市场空间迅速巨大,而利润至少是40%以上。这对于众多在市场上艰难逐利的企业,尤其是仍在价格战中挣扎的家电企业来说,无疑是极其诱人的。 与家用空调行业相比,中央空调仍保持较高利润空调,这使得由原来约克、大金、开利等国外品牌所占领的国内中央空调市场开始发生变化,国内一些品牌也纷纷进入这个领域。 1.2中国商用空调市场发展状况 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空调生产制造大国。20多年来,特别是近十年来,中国空调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超过美国,在90年代末期,超过日本,已经成为全球空调器制造基地,产销量居世界首位。2002年我国空调器产业完成销售额接近700亿元,总产量超过3050万台,在全球比重占到60%。空调产业是典型的全球性产业,1993年以来,空调器出口量以平均66%的速度在增长,成为我国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产品之一。2002年,我国空调器出口量超过800万台,出口额接近13亿美元,经过十年努力,中国的调产业竞争力也有极大增长。 中国空调业的比较优势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制造能力,优势有限,而且与跨国公司竞争力的差距也显而易见。虽然空调出口增长速度超常,但不能忽略的事实是,

汽车生产四大工艺操作规范及工艺文件

精心整理 汽车生产四大工艺流程及工艺文件 一、工艺基础—概念 1、工艺 即加工产品的方法(手段、过程)。是利用生产工具对原材料、毛坯、半成品进行加工,改变其几何形状、外形尺寸、表面状态和内部组织的方法。 2、工艺规程 规定产品或零部件制造工艺过程和操作方法等工艺规定(文件)。 3、工艺文件 指导工人操作和用于生产、工艺管理的各种技术文件。是企业组织生产、计划生产和进行核算的重要技术参数。 4、工艺参数 为达到加工产品预期的技术指标,工艺过程中选用和控制的有关量,如电流、电极压力压等。 5、工艺装备 产品制造过程中所用的各种工具的总称。包括刀具、夹具、模具、量具、检具、辅具、钳工工具和工位器具等。 6、工艺卡片(或作业指导书) 按产品的零、的某一工艺阶段编制的一种工艺文件。他以工序为单元,详细说明产品(或零、部件)在某一工艺阶段的工序号、工序名称、工序内容、工艺参数、操作要求以及采用的设备和工艺装备。包括冲压工艺卡片、焊接工艺卡片、油漆工艺卡片、装配工序卡片。 7、物料清单(BOM) 用数据格式来描述产品结构的文件。 8、外协件明细表 填写产品中所有外协件的图号、名称和加工内容等的一种工艺文件。 9、外购工具明细表 填写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需购买的全部刀具、量具等的名称、规格与精度等的一种工艺文件。10、材料消耗工艺定额明细表 填写产品每个零件在制造过程所需消耗的各种材料的名称、牌号、规格、重量等的一种工艺文件。 11、材料消耗工艺定额汇总表 将“材料消耗工艺定额明细表”中的各种材料按单台产品汇总填列的一种工艺文件。

12零部件转移卡 填写各装配工序零、部件图号(代号)名称规格等的一种工艺。 二、工艺基础—管理 1、工艺管理内容包括: 产品工艺工作程序、产品结构工艺性审查的方式和程序、工艺方案设计、工艺规程设计、工艺定额编制、工艺文件标准化审查、工艺文件的修改、工艺验证、生产现场工艺管理、工艺纪律管理、工艺标准化、工艺装备编号方法、工艺装备设计与验证管理程序、工装的使用与维护、工艺规程格式、管理用工艺文件格式、专用工艺装备设计图样及设计文件格式。 2、工艺设计过程 策划(产品定义)-产品设计和开发(产品数据)-过程设计和开发-产品与过程确认-生产-(持续改进)。 三、车身制造四大工艺定义及特点 在汽车制造业中,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合为四大核心技术(即四大工艺)。 1、冲压工艺 冲压是所有工序的第一步。先是把钢板在切割机上切割出合适的大小,这个时候一般只进行冲孔、切边之类的动作,然后进入真正的冲压成形工序。每一个工件都有一个模具,只要把各种各样的模具装到冲压机床上就可以冲出各种各样的工件,模具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模具的质量直接决定着工件的质量。 a、冲压工艺的特点及冲压工序的分类 冲压是一种金属加工方法,它是建立在金属塑性变形的基础上,利用模具和冲压设备对板料施加压力,使板料产生塑性变形或分离,从而获得一定形状、尺寸和性能的零件(冲压件)。冲压工序按加工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两大类型:分离工序和成形工序。 b、冲压工序可分为四个基本工序: 冲裁:使板料实现分离的冲压工序(包括冲孔、落料、修边、剖切等)。 弯曲:将板料沿弯曲线成一定的角度和形状的冲压工序。 拉深:将平面板料变成各种开口空心零件,或把空心件的形状、尺寸作进一步改变的冲压工序。 局部成形:用各种不同性质的局部变形来改变毛坯或冲压成形工序(包括翻边、胀形、校平和整形工序等)。 c、几种汽车覆盖件的冲压工艺 四翼左/右前翼子板

深部调驱生产和工艺技术改进与完善

深部调驱生产和工艺技术改进与完善 根据大洼油田的油藏特点和水井吸水剖面情况,应用整体深部调驱技术来控制油井含水上升速度,提高二次开发试验区油层动用程度。在特定参数条件下采用合理的施工工艺将调驱剂注入目的层中,利用化学剂在油层条件下发生反应形成堵塞物,从而在纵向上改善吸水剖面,有效地限制高渗透层吸水,提高注水压力,启动新层吸水,在平面上改变后续注入水的渗流方向,扩大波及体积,提高水驱效率。通过现场生产和工艺技术改进与完善,提高调驱应用效果,通过效果分析,调驱对应油井含水稳定,油井液面降低,增油效果明显。本方法能较好地解决大洼油田含水上升、水驱效率低、采出程度低的问题。 标签:深部调驱;工艺技术;改进与完善 1 前言 我国陆上油田80%以上是靠注水开发,长期注水开发引发油藏纵向和平面上的非均质性问题,从而降低了水驱波及体积和驱油效率。凝胶深部调驱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用于注水井深部处理以改善井组水驱开发效果的一项提高采收率新技术。在复杂小断块油田实施凝胶调驱技术并将其作为三次采油的重大措施,可取得明显的增油降耗效果。 2 地质概况和方案部署 2.1地质概况和开发现状 洼清5块构造上位于辽河盆地中央凸起南部倾末带大洼断层西侧。探明含油面积为 2.72km2,石油地质储量758.7×104t,可采储量195×104t,标定采收率25.7%。主力含油层系为东营组。 2.2 存在问题 2.2.1注水利用率低,提高注水波及体积难度大 大部分注入水沿着高渗带推进,被油井采出,形成了注入水的大量无效循环,水驱效果变差,提高注水波及体积的难度很大。 2.2.2 主力层水淹严重 平面上主要受沉积相影响,注入水沿分流河道的主流线快速推进,使得主流线部位的油井水淹严重。纵向上d2I4水淹最严重,该段累积注入量达186×104m3。强水淹面积占总面积的80%以上。 2.2.3 吸水状况不均衡

PTA生产技术及工艺流程

PTA生产技术及工艺流程简述 【作者:千木】 目前世界PTA生产厂家采用的技术虽有差异,但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类: (1)精PTA工艺 此工艺采用催化氧化法将对二甲苯(PX)氧化成粗TA,再以加氢还原法除去杂质,将CTA精制成PTA。这种工艺在PTA生产中居主导地位,代表性的生产厂商有:英国石油(BP)、杜邦(Dupont)、三井油化(MPC)、道化学-因卡(Dow-INCA)、三菱化学(MCC)和因特奎萨(Interquisa)等。 (2)优质聚合级对苯二甲酸(QTA、EPTA)工艺 此工艺采用催化氧化法将PX氧化成粗TA,再用进一步深度氧化方法将粗TA精制成聚合级TA。此工艺路线的代表生产厂商有三菱化学(MCC)、伊斯特曼(Eastman)、杜邦(Dupont)、东丽(Toray)等。生产能力约占PTA总产能的16%。 两种工艺路线差异在于精制方法不同,产品质量也有所差异。即两种产品所含杂质总量相当,但杂质种类不一样。PTA产品中所含PT酸较高(200ppm左右),4-CBA较低(25ppm左右),而QTA(或EPTA)产品中所含杂质与PTA相反,4-CBA 较高(250ppm左右),PT酸较低(25ppm以下)。两种工艺路线的产品用途基本相同,均用于聚酯生产,最终产品长短丝、瓶片的质量差异不大。目前,钴-锰-溴三元复合体系是PX氧化的最佳催化剂,其中钴是最贵的,所以目前该方面的一直进行降低氧化催化剂能耗的研究。PTA生产过程中所用TA加氢反应催化剂为Pd/C,目前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延长催化剂的使用寿命。 工业化的精对苯二甲酸制备工艺很多,但随着生产工艺的不断发展,对二甲苯高温氧化法成为制备精对苯二甲酸的最主要的生产工艺,这种工艺在对苯二甲酸的制备工艺中占有绝对优势。对二甲苯高温氧化工艺是在高温、高压下进行的,副反应较多;而且由于温度高、压力大对设备本身的要求就高。因此工艺改进主要就集中在降低氧化反应温度和降低氧化反应的压力两个方面。目前,拥有这一专利技术的公司主要有美国Amoco公司、英国ICI公司和日本三井油化公司,我国曾在不同时期引进过这三家公司的专利技术。近年,我国对苯二甲酸的工艺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1)对二甲苯(PX)高温氧化法。对二甲苯高温氧化法由氧化、精制和辅助系统组成。该工艺以对二甲苯为原料,经空气催化氧化、加氢精制、结晶分离等工序制成。催化氧化是对二甲苯在催化剂存在下,于190-230℃,压力 1.27- 2.45MPa的条件下,用空气氧化得到粗对苯二甲酸。加氢精制是将对二甲苯氧化过程中尚未反应完全的4-羟基苯甲醛(4-BCA)转化为可溶于水的甲基苯甲酸,然后除去。加氢精制反应要在较高压力(约6.8MPa)和较高温度(约280℃)的条件下进行。对苯二甲酸加氢产物再经结晶分离和干燥,就得到可用于纤维生产的精对苯二甲酸。 对二甲苯高温氧化法流程简单,反应迅速,收率可达90%以上。 (2)高温氧化工艺改进。Amoco公司对高温氧化法工艺进行了改进,使氧化反应温度降至193-200℃的范围,反应压力也相应降到1.45MPa。改进后每吨PTA的PX消耗量减少14kg。三井油化公司在Amoco高温氧化工艺的基础上,开发了三井Amoco工艺。该工艺提高了催化剂中钴/锰比和溶剂比,同时为保持溶剂浓度稳定,氧化反应器顶部增加分离塔,除去反应体系中的水。这种工艺可将氧化反应温度降至185-195℃,反应压力降至0.9-1.1MPa,相应副反应减少,同时母液循环比相应提高,催化剂可循环使用,减少了催化剂的用量。 (3)温和反应条件的对苯二甲酸工艺。高温氧化工艺需要高温、高压,很多公司尝试开发反应条件温和的对苯二甲酸工艺,这些工艺中比较成功的有三菱公司开发的QTA工艺, 日本丸善公司开发的MTA工艺以及鲜京公司开发的SPTA 工艺。 MTA工艺适当地加大催化剂的锰/钴比、溶剂比和氧化空气用量,氧化后的产品再实行补充氧化,并添加少量三聚乙醛,强化氧化反应设备,使中间产物转化为最终产物。通过充分氧化使得工艺不需要再进行加氢还原精制。这种工艺反应条件温和,但反应时间较长,原料PX、催化剂和乙酸的消耗较高,并且产品中杂质对羧基甲醛的含量较高,产品只能用于制备纤维级聚酯。 QTA工艺采用高活性催化剂进行对二甲苯氧化。催化剂以铈替代高温氧化工艺中的锰,同时附加镧催化荆,并采用了无机溴化物。对二甲苯氧化反应条件较温和,反应过程中还要对中间产品进行补充氧化。该工艺对二甲苯、催化剂

生产工艺文件编制指导书--范文

生产工艺文件编制指导书—范文 1. 目的 对产品制造工艺文件编制的全过程进行规范和控制,确保编制的产品制造工艺满足产品图纸的设计要求。 2. 范围 本文规定了编制工艺文件的基本要求、依据和程序。 本文适用于浙江金港汽车有限公司产品工艺文件的编制、审批。 3. 编制工艺文件的主要依据 3.1产品图样及技术文件; 3.2产品生产纲领、计划、质量计划; 3.3相关的法规、标准; 3.4产品生产性质和公司现有生产条件; 3.5工业卫生和环境控制要求; 3.6国内外同类产品的有关先进工艺技术资料。 4. 编制工艺文件的基本要求 4.1工艺文件是直接指导现场生产操作的重要技术文件,应做到正确、完整、统一、清晰; 4.2在充分利用公司现有生产条件的基础上尽可能采用国内外先进工艺技术; 4.3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尽量提高生产率和降低消耗; 4.4编制工艺文件应考虑安全和工业卫生措施; 4.5各专业工艺文件在编制过程中应协调一致,不得相互矛盾; 4.6工艺文件中所用术语、符号、代号及计量单位应符合有关标准、法规规定,字体应端正,文字符合国家标准简化字; 4.7在工艺文件编制中,应以文字、图示等方式明确规定工艺评定标准。不宜用方案、图示表达清楚时,可在工艺文件上标明样品评定。

5.工艺文件的编制程序 5.1产品工艺方案的设计程序 5.1.1产品工艺方案由产品开发部主管工艺工程师根据设计依据中规定的资料提出几种方案; 5.1.2产品开发部项目负责人组织各专业项目责任人讨论确定最佳方案,一般方案由产品开发部经理审核,报至技术中心总监批准; 5.1.3重大项目由技术总监审核。 5.2产品工艺路线设计程序 产品工艺路线由产品开发部主管工艺人员根据设计依据中规定的资料及产品工艺方案,原则上要提出两个以上的方案,经过分析、优化、对比选择最佳方案,报产品开发部经理审批。 5.3专用工艺规程编制程序 5.3.1熟悉编制工艺规程的所需资料; 5.3.2选择原材料形式和制造方法; 5.3.3选择工序中各工步的加工内容和顺序; 5.3.4选择或计算有关工艺参数; 5.3.5选择设备或工艺装备,提出设计明细表、专用工艺装备明细表、外购工具明细表; 5.3.6工位器具明细表和专用工艺装备设计任务书等; 5.3.7编制工艺定额; 5.3.8编制作业指导书等指导性工艺文件。 5.4典型工艺规程编制程序 5.4.1熟悉编制工艺所需的资料; 5.4.2分析产品零部件并将其分组; 5.4.3确定每组零部件的代表件; 5.4.4根据每组零部件的生产批量,设计其代表件的工艺规程。 5.5关键工序和特殊工序(过程)工艺文件的编制程序 5.5.1关键工序的确定依据 a)产品主要质量特性; b)对产品质量有重大影响的工序;

甲基丙烯酸甲酯生产工艺及技术经济比较

甲基丙烯酸甲酯生产工艺及技术经济比较 摘要从技术性和经济性角度评述了甲基丙烯酸甲酯的生产工艺, 包括丙酮氰醇(ACH) 法、异丁烯/叔丁醇法、乙烯法和异丁烷氧化法, 认为异丁烯直接氧化工艺具有原料来源广泛、收率高、环境污染小的特点。 关键词甲基丙烯酸甲酯, 生产工艺, 技术经济比较 甲基丙烯酸甲酯(MMA)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 可在光热或催化剂存在下自聚或与其他单体共聚生成甲基丙烯酸甲酯树脂和塑料, 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MMA -苯乙烯(MS)树脂、MMA -丁二烯-苯乙烯(MBS)树脂等。聚合产品具有透明度高、耐候性好、光学性能优良等特点, 广泛用作广告牌、照明材料、建筑材料、汽车零件等。近来, 这些聚合产品在IT 行业相关领域如液晶显示屏光导板、DVD 光盘等的需求也快速增长。在物理性质上, MMA 具有低毒性, 且可以回收, 因而是有利于环保的材料。 据统计, 2002 年全球MMA 生产能力为2 477 kt/a , 其中北美765 kt/a ,占30 .9 %;南美29 kt/a , 占1 .1 %;东欧50 kt/a , 占2 .0 %;西欧705 kt/a ,占28 .5 %;日本535 kt/a , 占21 .6 %;不包括日本的亚洲其他地区393 kt/a , 占15 .9 %[1] 。同年全球MMA消费量共1970 kt ,其中北美占35 %,欧洲占27 %,日 本占19 %, 亚洲其他地区占15 %, 世界其他地区占4 %。预计至2006 年全球MMA 年均需求增长率为3 %~ 3.5 %,其中亚洲增长强劲, 为4 %, 北美为3 .1 %, 欧 洲为2 .4 %[2] 。2002年我国MMA生产能力约120 kt/a ,实际产量约90kt。同年中 国MMA 消费量约150 kt ,其中65 %用于有机玻璃的生产, 12 %用于塑料化工助剂, 11 %用于表面涂料, 12 %用于其他领域。预计未来5 年中国MMA 发展的主要市场 仍是有机玻璃、水性涂料和聚氯乙烯改性剂等[3] 。 1 传统MMA 生产工艺及其改进 丙酮氰醇(ACH)法是MMA 生产的传统工艺。1982 年日本开发了以异丁烯为原料的直接氧化法工艺以来, 已开发出多种生产工艺, 其中有的已实现工业化, 有的则尚在开发改进之中。MMA 主要合成路线如图1 所示[4] 。 目前在工业上,MMA 主要有5 种生产工艺。由于采取不同的原料,合成MMA 的催化反应收率也有高有低。各工艺装置的规模效益也不一样, 任何一项工艺没有绝对的优势。全球MMA 生产能力中80 %采用ACH 工艺。在MMA 三大生产地区, 北

工艺文件管理制度

工艺文件管理制度 一、总则 1.1.加工工艺文件是工艺管理、生产管理和生产加工的主要依据,本公司的工艺 设计、生产加工必须按本管理制度执行。 1.2.要保证工艺先进合理,经济可行。文件的编制即要采用先进的工艺,又要从 生产现场的实际操作出发,做到先进、合理、经济和切实可行。 二、适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中医产品的作业标准、工艺技术支持等相关工艺工作。 三、职责 3.1.公司资料室负责分发和归档所有相关的工艺文件; 3.2.技术部负责编制所有批量产品有关的工艺类文件; 3.3.品质管理部负责所有工艺文件执行的监管; 3.4.生产部负责按工艺文件进行生产操作; 四、工艺文件的分类 工艺文件分生产用工艺文件和新产品设计工艺文件。 4.1.生产用工艺文件是指导生产过程中各工序相互关联的作业文件,包括《工 艺流程图》、《加工工序卡》和《作业标准》、《产品关键部件及技术保证措 施》和生产过程中的夹具和工装的《使用说明》等。 4.2.新产品试制文件是用来指导试制新产品或试用新原材料所用的文件。特点是: 新产品完成后,根据研发所移交的新产品技术资料,形成临时版本的工艺文 件。产品进行小批,文件中所规定的参数需要实践证实,需在生产中继续摸 索,该文件在实施过程中,如发现问题,经有关人员商定不经审批直接在现 场签字修改,小批完成后正式批量生产,要将文件收回,重新形成正式文件 下发。 五、文件编制 5.1.产品在编制工艺文件前首先必须编制《工艺流程》,以确定该项产品从下料 到成品的主要加工过程。《工艺流程》须编制准确,必须体现产品在加工过 程中的各项工艺步骤。 5.2.工艺文件按机加、焊接和组装三大类分开编制,机加工艺文件应编制《加工 工序卡》,包括下料、机加工、折弯、表面处理、装配等工序,并编写相关 的《作业标准》;焊接工艺文件《加工工序卡》包括焊接零部件清单、焊接 顺序计划、焊接工艺规程及《焊接作业标准》;组装《加工工序卡》应详细、 准确制定组装的先后顺序、技术要求及注意事项等,并符合《组装作业标准》, 确保能有效地指导操作者进行生产。

工艺、品质改善提案方案

编制:李士寨 审核: 批准: 日期:2013.3.12 日期: 日期: 工艺/品质改善提案方案

1目的 为启发全体员工的想象力,集结个人的智慧与经验,提出有利于本公司产品生产工艺/品质改善及业务发展的提案,以便达到降低成本、提高品质、增进公司经营、激励同仁士气,鼓励全员参与公司持续改进,特制定本方案。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内部有关产品生产工艺、品质、成本、效率、管理等方面的提案改善。 3. 术语和定义 提案改善:鼓励公司内部员工发挥独创的构想,针对工作中存在的和潜在的问题,提出创新的意见或新的方法,从而促使产品品质、生产效率和员工士气的提高;促使生产成本下降、工作环境改善和业务永续经营等与公司有关的各工序所进行的改善活动。 4.职责 4.1 提案评审小组:负责评审提案的可行性和实施效果,并确定该提案的提案奖金、每月各部门提案 的评比、提案奖金的申请、发放。 4.2 全体员工:负责就公司内部品质提升、效率提高、成本下降、管理提升等方面在现有的基础上提 出改善意见和方案。 4.3 各部门负责人:负责组织实施落实到本部门的提案并对提案的效果进行确认。 5. 工作程序 5.1提案的范围: 5.1.1各种操作方法、制造方法、生产程序、效率、品质合格率的改善; 5.1.2新的产品设计方案和产品设计方案的改进; 5.1.3新的生产工艺和生产工艺的改进等; 5.1.4有关节约材料、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等的改善; 5.1.5有关机器设备、维护保养的改善 5.1.6废料废品的回收利用等; 5.1.7促进作业安全、预防灾害发生、降低疲劳度等。 5.2提案如果属于下列各项范围,视为不适当提案不予受理: 5.2.1攻击团体或者个人的提案;

自动线生产工艺的改善措施及方案

关于自动线生产工艺存在的问题及改善措施方案深圳市福盈混凝土有限公司龙岗分公司实验室总工宁靖 一、自动线生产工艺存在的问题描述 1、在正常情况下,水泥的初凝时间2个小时30分钟左右,那么混凝土的初凝时间也就是2个小时以上甚至3个小时30分钟。若刻意地违背这个规律来缩短初凝时间或终凝时间,可以做得到,但是对混凝土的耐久性造成很大的影响,也就是对管片的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 2、目前,我们的自动线生产线距离太短,没有静养期,是不符合标准设计的。(1)、根据《混凝土管片质量控制》标准要求: 静养期最佳时间在2个半小时以上甚至6个小时。 (2)、同时根据《盾构管片生产与质量控制080102》标准要求: 采用蒸汽养护时,管片混凝土静养期的时间不宜少于2个小时,升温速度不宜超过15度/小时,降温速度不宜超过10度/小时,最高温度不宜超过60度,出模时管片温度与环境温度差不得超过20度。如图所示: 3、混凝土的凝结时间显得长,特别是冬天,混凝土的凝结时间都在2小时以上甚至3个小时30分钟,由于我们的生产线距离太短,只能要求1.5小时就要达到初凝,我们实验室也找了好几个外加剂厂,实验了他们的外加剂,结果都在2小时以上,后来又咨询了相关专家,他们说凝结时间太短对混凝土的耐久性有一定的影响,不要追求太短的凝结时间,考虑一下其他方面改进一下(在不影响混凝土强度的情况下)。 4、生产线短,凝结时间长,我们为了完成生产任务,就把没有进行静养期(即没有达到初凝时间)的混凝土管片推到蒸养室里面,造成混凝土中没有参加水化反应的自由水几乎全部赶出表面去,使得混凝土内部留下一个一个大大小小密密麻麻的空洞,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产生大量的气泡,其结果是出窑后的管片表面有很多气泡和孔洞。同时管片表面外观非常难看,监理也几次进行了书面批评。 综述上述自动线生产工艺存在的问题描述,特此建议:必须增加静养期场地。

服装生产技术工艺文件

服装生产技术工艺文件

服装生产技术工艺文件 服装生产技术文件很多,它是服装制作的重要依据。我们把服装生产技术文件分为三大类,即生产文件、技术文件与质量文件。 生产文件重要包括:原辅材料耗料明细、原辅材料实物色卡、原辅材料备料明细、原辅材料清点明细、生产通知单、生产计划、装箱单,以及各种生产进度报表(如裁剪日报、缝制日报、包装日报)等等。生产文件的核心为生产通知单。 技术文件主要包括:服装尺码单、样品确认意见、缝制工艺(缝纫指示书)、工艺更改意见、流水首件确认意见、缝制工序分解图、工时定额等等。其核心文件为缝制工艺。 质量文件主要包括:服装质检报告、返修率报告表、质量分析报告、样品质量确认报告、首件产品质量确认报告等等。 上述各种生产技术文件可根据工厂实际需要进行制定,掌握各种生产数字、进行表格化生产技术管理并根据需要制作各种表格是服装生产技术管理者必备的素质。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对其中的一些文件已经做了介绍,这里我们主要对缝纫指示书的编写与基本格式做些较详细的说明。 一、缝制工艺的编制 缝制工艺是根据工艺方案和有关技术资料编写的。构成缝纫工艺依据的主要资料有:确认样品、产品订货要求、效果图及结构图、相关技术标准;机器设备明细;生产计划和投入本批生产计划;工人技术水平;原辅材料供应情况;新技术、新工艺项目的实施和鉴定情况;已经达到和计划达到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以及其它有关技术文件等。其核心依据是确认样品。 (一)编写缝纫工艺的依据和要求 1、编制缝纫工艺的依据 ①根据客供样品及有关文字说明或本企业试制的确认样; ②根据定单指定的款式、规格、型号及生产批量;

逻辑严禁,紧紧围绕工艺要求、目的和范围撰写;术语统一准确规范,要执行服装术语标准规定的统一用语,有时为了照顾方言,可以配注解同时使用。有关服装的名词术语的国家标准如下: ZBY75001-85 服装成品名词术语 ZBY75001-85 服装成品部位部件名词术语 ZBY75001-85 服装设计制图名词术语 ZBY75001-85 服装工艺操作名词术语 ZBY75001-85 服装成品缺陷名词术语 ZBY75001-85 服装工具名词术语 相关资料还有轻工业标准化编辑出版委员1986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专业标准服装工业名词术语》。 (3)工艺文件的适应性 制定工艺文件必须符合市场经济及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脱离实际的工艺文件是难以取得预期效果的。适应性的内容有: ①工艺文件要与我国技术政策及国家颁布的服装标准的要求相适应; ②工艺文件要与产品的销售地区的风土人情及生活习惯相适应; ③工艺文件要与本产品的繁简程度、批量大小、交货日期、现有的专用与通用设备、工人的技术熟练程度、生产场地、生产环境以及生产能力相适应。 (4)工艺文件的可操作性 工艺文件的制定必须以确认样的生产工艺及最后鉴定意见为生产工艺的依据。文件应具有可操作性和先进性,未经实验的原辅材料及操作方法不可轻易列入工艺文件。 (二)编制工艺文件的内容与方法 服装工艺文件,根据其必须具备的完整性、准确性、适应性及可操作性的要求,主要内容及编制方法如下: 1、工艺文件适用范围

己内酰胺生产工艺比较

己内酰胺生产工艺比较 1 己内酰胺发展历程 1899年,德国学者S.Gabriel和T.A.Mass首次加热ε-氨基己酸获得了己内酰胺。未工业应用。 1900年,O.Wallach利用贝克曼(Beckmann)重排转位反应,在硫酸中加热环己酮肟获得己内酰胺。 1937年,德国I.G.Farben公司P.Schlack开创了己内酰胺生产和应用的新纪元,以氨基己酸盐为催化剂,使己内酰胺开环聚合,聚合体纺得纤维的商品名为Perlon. 二次大战期间,德国建设了一些工业装置,生产聚酰胺6纤维,主要用在军事工业上。(采用苯酚为原料加氢制的环己醇,再脱氢得环己酮,再和羟胺硫酸盐反应生成环己酮肟,转位生成己内酰胺) 二次大战后,I.G.Farben公司公开技术,各国的公司纷纷建设己内酰胺装置,到1960年,世界己内酰胺产量达到180kt。 50年代后期,陆续开发了多种己内酰胺生产工艺。随着石油苯的快速发展以苯为原料,加氢制得环己烷,氧化得环己醇、环己酮的工艺成为生产己内酰胺的主要方法。 2 己内酰胺生产工艺 己内酰胺生产方法可以归纳为以下4类: (1)苯加氢制环己烷,环己烷氧化制环己酮,再与羟胺肟化生成环己酮肟,经Beckmann重排得己内酰胺。 (2)苯酚加氢制环己酮,经肟化、重排得己内酰胺。 (3)甲苯氧化制苯甲酸,加氢的环己烷羧酸,与亚硝酰硫酸反应生成己内酰胺。

(4)环己烷与亚硝酰氯发生光亚硝化反应生成环己酮肟,经Beckmann重排得己内酰胺。其具体生产工艺如下表所示:

以上一系列工艺以降低原料消耗和能量消耗,降低或免除副产硫铵为目的。环己酮羟胺法是目前主要的生产工艺,占总生产规模的90%以上。其中,NO还原工艺、HPO法工艺是目前世界上己内酰胺成熟生产技术的代表,HPO法输出技术比重较大(约为88.6%),在全世界建有18套装置。 新兴的生产工艺有环己酮氨肟化法、丁二烯工艺、己二腈工艺等,其中丁二烯工艺、己二腈工艺等技术不成熟,仅建有一些实验装置,未工业化应用。而环己酮氨肟化法是新工艺中比较先进的成熟的生产技术代表,在日本住友和巴陵建有装置。

生产工艺过程的可靠性控制与改进

可靠性控制和改进 产品设计完成后,只是有了内在的可靠性,但在生产制造过程中,若无适当的质量控制或可靠性措施,就会引起可靠性退化现象。因此,必须加强以可靠性控制和改进为主要内容的可靠性管理。 一、生产工艺过程的可靠性控制 一般说来,生产工艺由主产制造加工方法、设备、工序、作业标准(规程)、检测方法等要素构成。同一种产品往往可采用各种不同的工艺制造,不同的工艺其构成要素的参数表述不同,对产品可靠性影响的作用也会有所不同。生产工艺对可靠性指标的作用与影响如下图所示。 显然,优良的工艺方法是生产过程中可靠性增长的保证。众所周知,产品在生产与使用过程中又常会有许多随机事件发生,

这就使直接辨识或定量表示生产工艺对可靠性指标的影响有相当困难,但我们可以把工艺引起的故障原因分析归类(见下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由工艺引起的故障原因除了1.1与1.3外,其余都是生产过程中可靠性退化的原因。因此,可以归纳出在生产工艺方面实行可靠性控制的两大任务。 ①通过完善工艺结构,改进工艺方法,制定与实施作业标准等措施,保障生产过程中减少乃至消除可靠性退化。 ②通过工艺方面的可靠性分析、评审,找出影响可靠性的各种隐患,反馈给设计部门更正,改进设计质量,以提高产品的内在可靠性。 二、设备的工艺可靠性控制

设备的工艺可靠性是指在规定范围和时间内,设备保持满足工艺过程中与其有关的质量指标数值的性质。它是引起产品可靠性退化的重要因素。 依据设备在生产工艺过程中接受的任务不同,一般分为生产设备、检测设备和运输设备等,现分别简教其可靠性控制内容与要求。 1.生产设备的工艺可靠性控制 生产设备的工艺可靠性与其本身的完善程度、自动化水平、工作原理与控制方式等情况有密切联系。 用来减轻工人劳动强度或弥补人类工作能力的生产设备,因其使用效果取决于工人的技术熟练程度(如手工操作的电焊机),则其工艺可靠性控制要由操作工人素质(如技术水平、工作责任心等)来保证。为此,要重视和强化生产操作工人的质量意识教育和业务技能培训,制订与坚决实施先进合理的作业标准,通过人的控制,完成工艺任务的设备装置工艺可靠性。因加工结果与设备装置的调整及工艺参数密切相关,故应明确规定需控制的工艺参数值,严密监控工艺流程或工序,以保证工艺参数值稳定,从而保证这些设备装置的工艺可靠性。 自动控制的生产设备,则应重视和保证传感器、计算机程序等硬、软件的可靠性,以保证设备的工艺可靠性。

生产计划改进方案

生产计划改进方案 生产计划是依据公司经营目标的要求,合理地制定工厂在计划期的生产规模、方向目标以及计划期的产出量和相应资源的投入量等指标,合理有效的配置生产资源,以最低的成本按规定的技术要求和期限生产满足市场所需要的最佳质量的产品,以实现公司战略目标要求。以下是本人通过对工厂生产计划问题的研究,得出方案不合理,从而探讨对生产计划改进方案设计 本公司是一家已经建厂多年的企业,存在的问题一般都不是一朝一夕所致,仔细考虑后发现,之所以生产计划方面会出现这么多不合理的现象,而且此类现象还能一直持续至今,究其根本,都有着其更深层次的大原因,有些属于该行业的“通病”,而有些,则是我们公司所特有的。下面,分别从现状中的各个不足之处开始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一、生产计划的不足之处与产生的原因 (1)生产计划的制定依据不全面,且可参考性不高。由于管理方式上的缺陷,再加之内部员工多年来并没有接受相关的知识培训,于是在做计划时往往只是凭借自身的经验来做,时间久了,也就不会去考虑加入其它方面的制约因素作为计划的制定依据了。另外,对于生产能力的考虑问题,一方面是由于公司的特殊性所致。我们知道,我们公司既要生产玉石,又要负责金属加工;而且我们公司是批发零售,因此我们公司的订单一般都是采取订单或预投的方式来生产,这样所造成的结果就是给生产部门带来巨大的生产压力,在做计划时不考虑工厂的生产能力,直接下达生产命令。 (2)基础数据不够真实。A)各个工序的生产能力只能使用经验总结的方法来核算;B)就是产品零部件的生产提前周期,计划部不能准确推算出各个产品零部件的出产时间;C)工时定额基本上没有;其原因是:工厂发展较快,产品款式增加、机器设备也在增多等复杂性因素,工厂管理、配套人员未能及时跟进,于是导

改性沥青技术及生产工艺方案介绍

改性沥青技术及生产工艺介绍 一、前言 1、沥青 传统意义上的沥青是由树脂包裹的沥青质分子团组成的胶体物质,它呈现出很强的油质状态(即石油质)。胶体分为溶胶(主要指液态密度)和冻胶(主要指固体密度),这取决于其成分间的平衡状态。对沥青来说,两种状态的平衡取决于沥青质和树脂间的相互作用,并受到外界温度的强烈影响。事实上,沥青温度的升高打破了其冻胶状态,使沥青分子团演变成溶胶状态。 因而沥青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常温下呈现出固体或半固体,但随温度升高极易溶化。这一显著的热敏感性是沥青的最重要的特征,也是其主要弱点。事实上,沥青混合物应能够在全年不同的工作条件下保持其良好的性能。显著的热敏感性妨碍了沥青混合物在高温和低温时呈现出良好的性能,因而必须改进沥青的特性以提高产品性能。 二十多年来,国际国内交通容量增长迅速,重型车辆在其中的比例也不断增长。面对现在和将来的繁重的交通容量,使用传统材料、按传统方法设计的高速公路和机场跑道的沥青路面的寿命将不断降低。为了提高沥青的产品性能,一个可行的方法就是选用某些高分子聚合体改变传统沥青的特性。 2、高分子聚合物 现有的高分子聚合体种类繁多,特性各异,一般分为塑性体和弹性体。同样工作温度下,其性能在很多方面都不同,特别是劲度、可变形性以及冲击强度。图表-1显示了塑性体和高弹体代表性的应力应变特性。 图(一) 很多高分子聚合体材料可以用来改变沥青的特性,下面我们举例说明: 1、热塑(性)塑料(高弹体): 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Styrene-Butatriene-Styrene,SBS) 苯乙烯-丁二烯(Styrene-Butatriene,S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