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纪》读后感

合集下载

读城记

读城记

读《城记》有感姓名:程妍学号:1002240348摘要:《城记》是从北京的西安市入手,以五十多年来北京城营建史中的历次争论为主线展开叙述,并穿插了一些建筑师、规划师的人生故事,试图廓清“梁陈方案”提出的前因后果,以及后来城市规划的形成等历史事实。

通过阅读,使笔者对“什么是一个好的规划”问题产生思考。

关键字:城记梁陈方案好的城市规划1、关于《城记》研究中国建筑与城市规划,是无法绕过梁思成先生的。

是他在兵匪满地、行路艰难的旧中国,跋涉在深山老林里,寻觅着中华古代文明的瑰宝,完成了中国人的第一部建筑史;是他发出居者有其屋、城市规划的最高目标是安居乐业的呼喊,为中国城市的理性发展筚路蓝缕;是他博尽全力为中国古代建筑请命,岁屡战屡败,却痴情不改。

读完《城记》,我得到地不仅仅是对北京营建历史的了解,也不仅仅是对“梁陈方案”前因后果的廓清和对梁陈两位先生的怀念,让我陷入沉思的是“到底什么是个好的规划”。

知识分子似乎都摆脱不了悲情的命运,在那个特定年代背景下,他们空有满腔的热情与坚定的信仰,到最后却不得不怅然逝去,让历史叹息,让后人感慨。

在《城记》里,我们看到的是北京古城褪去他历史悠久的外衣,是老一代建筑学家梁思成的无奈眼神;从北京城的发展历程中,我们看到了中国城市的演变;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却不得不承受历史之痛,城市丧失了其本来的历史韵味,而变得千篇一律,雷同一片,这是城市的庆幸,还是历史的悲哀呢?《城记》用历史的眼光试图再现北京城市规划那段历史的尘封,当梁思成在上海被解放军战士的优良品质所感动的时候,他毅然撕碎了飞往台湾的飞机票,而选择留在这个才遭遇战火摧残的千疮百孔的新中国,早年留学欧美的梁思成对于共产主义的崇拜以至于使他在城市规划中陷入对政治的一厢情愿,以至于忽视了在当时的语境下,苏联同志对于中国国家领导人的影响力,和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个人权威,所以,在规划北京都市的时候,包含世界先进规划思想的“梁陈方案”才被无情的搁置,而北京的老城墙等历史见证则逐渐消失于世界。

《城记》读书报告

《城记》读书报告

《城记》读书报告摘要:《城记》是从北京城入手,以五十多年来北京城营建史中的历次争论为主线展开叙述,并穿插了一些建筑师、规划师的人生故事,试图廓清“梁陈方案”提出的前因后果,以及后来城市规划的形成等历史事实。

通过作者的叙述,我似乎跟随着历史和历史人物一起,一步步走近当时的北京城,去感悟当年北京城的发展状况,同时去思考我们现代的城市规划和旧城保护。

关键词:北京;保护;城市规划Abstract: The book records Beijing with more than 50 years history of the city construction in all previous narrative, and records some architects, planners, life story, the author intends "Liang Chen plan" put forward by the causes and effects, and then the formation of urban planning and so on historical facts. Through the author's story, I seem to follow the history and historical figures together, step by step, near the city, to comprehe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at the same time to think about our modern urban planning and old city protection.Keywords: Beijing; protect; urban planning翻开《城记》,文字与图片将镜头拉回20世纪五、六十年代。

小学生读后感周记:读城记读后感

小学生读后感周记:读城记读后感

小学生读后感周记:读城记读后感《城记》是杨红樱的长篇小说,通过讲述在一个山村建设“小城市”的故事,探讨了现代化的背后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

这个故事以一个小男孩的视角展开,他是一个城市的孩子,在山村过暑假的时候,与村民们一起参与了小城的建设。

在《城记》中,作者通过对小男孩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城市孩子对农村的陌生和不适应。

小男孩一开始对山村的一草一木都充满了好奇和新奇感,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发现了许多他觉得不合理或是不好的地方。

环境脏乱差、生活习惯与城市不同、教育水平低下等等。

这些问题让小男孩感到十分困惑和苦恼,他开始思考如何改变这些问题。

村民们决定建设一个小城,希望通过这个工程改变他们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小男孩也怀着这样的想法参与了建设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他遇到了许多困难和反对声音,但是他并没有轻易放弃,而是坚持自己的信念。

他用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让小城变得越来越美丽和现代化。

通过《城记》,我认识到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且从一个小男孩的角度发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个人要改变一个地方并不是易事,需要耐心和毅力,还需要与困难做斗争。

正如书中所描述的,建设一个城市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需要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克服了这些困难,才能达到最理想的目标。

通过和村民们的交流,小男孩发现他们并不是无知和落后的,他们可能缺少的只是机会和资源。

于是,小男孩鼓励他们学习,通过教育来提高自己的素质。

我也从中学到了,教育是一个人发展的基础,只有通过学习和知识的积累,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城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思考了许多问题。

我们所处的时代,社会在不断发展,城市在不断变化,但是我们是否真的在进步呢?《城记》通过小男孩的视角告诉我,进步不仅仅是现代化的表面,更重要的是人的内心的进步。

只有我们每一个人都觉醒并且行动起来,才能够真正迈向文明、富强的未来。

在读完《城记》之后,我深切体会到了一个人的力量是强大的。

城记读后感

城记读后感

城记读后感《城记》是当代作家林达的一部代表作品,作品以城市为背景,通过描写一位普通公务员的工作生活,展现了城市中人们的喜怒哀乐,以及他们在现实社会中的处境和奋斗。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感动,也从中得到了一些启示。

这本书通过细腻的描写和贴切的场景,勾勒出了一个真实的城市。

这座城市是一个充满了烟火气息和热闹的地方,人们在这里生活、工作、奋斗。

然而,这里也存在着各种问题和难题。

作者通过对主人公公务员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一个城市里普通人的生活和处境。

他们每天面临的琐碎繁杂的工作,各种问题和压力,以及因此带来的疲惫和挫败感。

这让我对城市生活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

同时,作者也通过对城市中人们的情感描写,展现了人们的喜怒哀乐。

书中的人物性格各异,有的人固执、有的人坚强,有的人乐观、有的人悲观。

作者通过他们的言行举止、内心独白等方式,真实地刻画了他们的性格和情感。

这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的思考。

人们在城市中经历着各种各样的事情,他们会有欢笑,也会有泪水。

然而,无论是喜是悲,他们都要去面对,要去选择。

这让我明白了,在城市中,人们需要学会平衡自己的情绪,把握好自己的人生。

再者,这本书还通过对城市中具体事件的描写,展现了人们在面临困境时的选择和奋斗。

城市的快节奏和复杂问题使人们经常面临选择和抉择。

作者通过对主人公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他在职场中的艰辛和对于问题的思考。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勇敢,成功地解决了一个个困难,同时也一步步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价值。

这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明白了在城市中,面对困境,我们需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勇敢地面对问题,并努力去解决它们。

总之,这本书通过对城市生活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城市中人们的喜怒哀乐,展现了他们在现实社会中的处境和奋斗。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受感动,也从中得到了一些启示。

我明白了城市生活的复杂性和挑战性,也懂得了在面临困境时应该如何选择和努力。

这本书给了我很多思考和启示,让我对城市生活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城记》读书笔记

《城记》读书笔记

《城记》读书笔记这本书是新华社著名记者王军的一部著作,他多年对梁思成的学术思想、北京古城保护及城市规划问题作系统研究,以一个非专业人的视角看待了北京城的变化,以及梁思成先生对北京城的规划的重大意义,是一部平易近人,耐人寻味的书,也引起了我的阅读兴趣。

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部分摘抄和内容的概括。

翻开《城记》,文字与图片将镜头拉回20世纪五、六十年代。

经历战争洗礼的老北京终于迎来了它新的光明。

梁思成先生怀着对祖国建设的一腔热情,选择留在中国。

然而在北京城该如何建设的问题上,真正的问题出现了。

党中央希望在旧城基础上建新城,甚至不仅要大量兴建新建筑,还要对古建筑进行改造,这样不仅显示出社会主义推翻封建统治的魄力,而且也省去了新建城市的麻烦,同时又与毛主席于天安门宣布新中国成立暗合。

如此美好的政治寓意在梁思成先生眼中或许并不符合北京这座布局匀称明朗的古城应有的前途命运。

梁思成先生与陈占祥先生共同提出的是《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即历史上所称的“梁陈方案”。

在北京市的都市规划中,梁思成和陈占详提出完整保护旧城,而行政中心则选在西郊,另建一座新城。

这个方案,从规划学来看,体现了世界最先进的城市发展理念,即便是现在的人们看来也是十分科学的。

而从当时的社会环境来说,苏联同志们对于中国领导的影响力、计划经济体制、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个人权威,直接导致了该方案的搁浅。

一时间政治热情席卷了百废待兴的中国,未经详尽规划建设就开始了,旧城保护更新被认为是将封建残余作为博物馆把玩欣赏,勉强接受在旧城基础上建新城,提出降低建筑物高度、加盖与古建筑风格相似的屋顶也成为一种反动和低头,生发“思古幽情”的城墙也灰飞烟灭。

诚然,受经济条件所限,战争刚刚结束的中国或许不足以兴建新的行政中心,在国外留学多年、又游览欧洲各国的梁思成先生带来的新思想或许一时间不能为人们所接受,但是仅凭一时的冲动而损毁旧城遗产,这样的失误让现代人为之扼腕叹息。

小学生读后感周记:读城记读后感

小学生读后感周记:读城记读后感

小学生读后感周记:读城记读后感
最近在学校里读了《城记》,这是一本关于武汉城市发展历史的书籍,我感到非常有趣,也收获了很多新知识。

在看《城记》时,我深深地了解了武汉的发展历史。

在现代,武汉已经是一个现代化城市了,但百年前的武汉,还是一个船夫频繁驶居的地方。

在早年,武汉是一个既古朴又繁华的地方,不仅有繁华的商业街,还有长满荷花的鱼塘。

在看到这些图片时,我不禁想起了我的家乡,也是一个充满自然美好的地方。

这个城市的发展历程告诉我,历史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过去的样子。

除此之外,书中也介绍了很多有趣的历史故事。

比如说,在太平洋战争期间,美国侵略者的轰炸,一度让武汉成为各国间重点关注的地区。

其中,武汉抗联的坚守精神,令人深深地敬佩。

通过这些故事,我学会了很多,在生活中也能更好地应用。

在读完《城记》后,我对这个城市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发现自己国土知识的空缺。

我们生活在一个美丽而又神奇的国家中,我们应该更多地了解这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它,更好地发挥我们的作用。

综上所述,读《城记》让我既学习了历史,也知道了如何去爱我们的国家。

我希望我能不断地学习,持续成长并为这个地方展翅高飞。

城记读后感

城记读后感

学号:**********中国经济地理学作业学院:建筑与规划学院专业班级:园林1001**:***作业成绩:评阅教师:评阅日期:北京城的前世今生书单上的书有很多,但多数都是理论研究枯燥无味,唯有《城记》吸引我的眼球,更愿意去看一些慢慢述说的书籍,在图与字中体会一座城市的前世今生。

《城记》的出现便是以北京为例说明中国城市空间发展的不足。

其实我只是在03年的冬天去过一次北京,但当时的北京城并没给我留下太多印象,也可能是当时年纪太小,根本不会对城市的空间有太多在意,更不会去想这座古城在建国后的种种残酷经历,但是十年过去,每个人的眼界都有所开阔,我可以用更专业的视角去审视北京城市空间的发展,以此为鉴。

记得几年前,看过文章说共产党打北京城,事先请相关人员在地图标明文物古迹位置,禁止炮轰北京城。

当时已经作出巷战夺城的准备。

最后幸好傅作义投降,和平解放北京。

唯一受炮轰的地方乃傅作义通知共产党狙击国民党派出的接应高层将领逃离的飞机停靠区域,受损害的祈年殿之后也被修复完整。

后来看余世维的演讲,说到开国大典之际国民党飞机原预定将轰炸天安门。

后蒋介石思考再三,最后一句“我不能作中华民族的罪人”,而临时放弃轰炸。

虽事实真伪尚可推敲,但毕竟国民党没去轰炸北京城。

而当时国民党还是有此制空能力的。

一直到朝鲜战争时期,毛主席指示国家机关需呈分散状分布,也是考虑到避免被集中轰炸。

《城记》对共产党找人圈地图一事有详细记载。

所找之人,即是梁思成。

梁当时感动得热泪盈眶,引孟子的“箪食壶浆,以迎王师”来表达自己的激动心情。

但最可笑、最可悲的竟是,北京城这么一个历史文化宝库,历经异族统治、战乱多年的幸存者。

没毁在日本鬼子手里、没毁在国共炮火之中,竟然是毁在其所迎的“王师”的城建过程中。

“天翻地覆慨而慷”,谁能想到,1949年虽然是中国历史上风起云涌的一年,但是这只是即将到来的,翻天覆地变迁之前的小小序曲呢?后来梁思成与陈占祥提出的北京城规划方案未获通过,退而求其次的A、B 两方案也未能实施。

城记读后感

城记读后感

城记读后感《城记》是陆游的经典作品,是一部反映当时社会矛盾的长篇小说。

虽然写作时间非常久远,但是它依然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这本书中充满了关于人性、道德以及社会现象等方面的深刻思考,每一个细节都仿佛在向人们诉说一个特定的价值观。

很多读者,在阅读完《城记》之后都会有所感悟,下面是我的一些读后感以及具体的例子。

从整个故事的角度来看,《城记》在描写当时的江南地区生活时非常生动。

作者可以将敏锐的观察力转化为文字,将小细节刻画得栩栩如生。

读到这个地方,我想到的例子是贾宝玉的剃头令。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要求家中所有人剃头,马道婆却因为自认不属于他们家,不肯剃头。

贾宝玉于是又立了一个规矩,所有茶坊内的人都要剃头。

作者有意将这个细节描写得非常详细,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于这个规矩、对于这个人性的思考。

因为这个规矩一开始虽然有一定合理性,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却有了很多问题。

不同的人心怀不同的阴谋,都想要在剃头令中谋取自己的利益,这就是人性的弱点。

这个例子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使人耳目一新;也让人更好地理解了这个时代的基本文化以及人性的脆弱。

从人物角度来看,《城记》的人物形象鲜明,个性各异。

他们的性格、经历以及信仰都被刻画得非常深刻,都有着特殊的人生历程。

有些人物被描写得充满激情和热情,有些人物被描写得苦心孤诣却不得不面临残酷现实。

这些人物的各自命运不断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部充满故事的小说。

一个好的小说应该是具有生命力的,应该是能够让人产生共鸣的。

《城记》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让人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沧桑以及人性的存在。

举一个例子,就是书中的“红妆女子”——西门庆的命运。

西门庆这个人物刻画得非常深刻,他的成功以及失落都被描写得极为生动。

从他年轻时的劳心劳力、开创囊中羞涩,到后来的短暂霸道,最终走向失败。

整个过程都展现出了这个人物的特殊性格,以及社会道德教育的缺失,令人深思。

综上所述,《城记》是一部值得所有人去读的经典之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些感想
根据老师提供的书目读了很多的书《美国城市的死与生》《明日的田园城市》,有很多的感悟,犹王军的《城记》映象颇深。

赶图时听过《晓说》中高晓松老师以邻居的身份谈过梁、林两位先生。

对两位先生的出身和后来的人生经历对比感触良多,结合书中的内容写了一些感想。

书中作者王军是一位清华建筑系毕业的一名学者,从一名建筑文物学者的角度讲述了北京(北平)的一些城市变迁和梁陈两位先生在这段历史飘摇中的努力和无奈。

三百五十余页的文章开头便提及了近代中国慧莫能说的一段历史——文化大革命。

开篇中提到了一段历史充分道出了这段时间的心酸:
开国大典之际国民党飞机原预定将轰炸天安门。

后蒋介石思考再三,最后一句“我不能作中华民族的罪人”,而临时放弃轰炸。

虽事实真伪尚可推敲,但毕竟国民党没去轰炸北京城。

而当时国民党还是有此制空能力的。

一直到朝鲜战争时期,毛主席指示国家机关需呈分散状分布,也是考虑到避免被集中轰炸。

《城记》对共产党找人圈地图一事有详细记载。

所找之人,即是梁思成。

梁当时感动得热泪盈眶,引孟子的“箪食壶浆,以迎王师”来表达自己的激动心情。

但最可笑、最可悲的竟是,北京城这么一个历史文化宝库,历经异族统治、战乱多年的幸存者。

没毁在日本鬼子手里、没毁在国共炮火之中,竟然是毁在其所迎的“王师”的城建过程中。

回顾这一段历史,将镜头拉回20世纪五、六十年代。

经历战争洗礼的老北京终于迎来了它新的光明。

梁思成先生怀着对祖国建设的一腔热情,选择留在中国,守护这些他努力了一生的东西。

新文化运动时期,梁先生选择了出国留学,对于建筑的认识的认识来自于当时建筑思想激烈碰撞的美国,同时回国后又研习了中国的传统建筑,远赴深山,考察古迹,于草庐陋巷中修订了《中国建筑史》,对于北京城的热爱和规划发展的认识远胜过所有人。

然而在北京城该如何建设的问题上,真正的问题出现了。

与国共内战时的决议不同的是,党中央希望在旧城基础上建新城,甚至不仅要大量兴建新建筑,还要对古建筑进行改造,这样不仅显示出社会主义推翻封建统治的魄力,而且也省去了新建城市的麻烦,同时又与毛主席于天安门宣布新中国成立暗合。

在当时的政治环境和政治方向上,看似美好的政治寓意在梁思成先生眼中或许并不符合北京这座布局匀称明朗的古城应有的前途命运,在现在看来也不符合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继承。

梁思成先生与陈占祥先生共同提出的是《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即历史上所称的“梁陈方案”。

在北京市的都市规划中,梁思成和陈占详提出完整保护旧城,而行政中心则选在西郊,另建一座新城。

这个方案,从规划学来看,保留老城,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和部分人的精神寄托,而新城作为现代城市人群的生活工作的场所,根据现代城市规划的理念和建筑设计的思想重新规划城市的布局,保证了新城的活力和老城的文化,体现了世界最先进的城市发展理念,即便是现在的人们看来也是十分科学的。

而从当时的社会环境来说,苏联同志们对于中国领导的影响力、计划经济体制、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个人权威,直接导致了该方案的搁浅。

一时间政治热情席卷了百废待兴的中国,未经详尽规划建设就开始了,旧城保护更新被认为是将封建残余作为博物馆把玩欣赏,勉强接受在旧城基础上建新城,提出降低建筑物高度、加盖与古建筑风格相似的屋顶也成为一种反动和低头,生发“思古幽情”的城墙也灰飞烟灭。

诚然,受经济条件所限,战争刚刚结束的中国或许不足以兴建新的行政中心,在国外留学多年、又游览欧洲各国的梁思成先生带来的新思想或许一时间不能为人们所接受,但是仅凭一时的冲动而损毁旧城遗产,这样的失误让现代人为之扼腕叹息。

而回归现实本身,现在的北京城随着城市的发展已经逐渐暴露出弊端,城市的环线宛若早餐摊上的煎饼,被摊到了七环,建设城市的第二中心被提出,“皇城”中的人们在经历了60年的拥堵和嘈杂后急不可
耐的想要从中挣脱出来,用“天理昭昭”形容可能并不合适,但是这座古皇城的发展仿佛印证了“梁陈”理论的正确性。

抛开书籍本身,回看明国时期的北京城,还是明清的老皇城布局,“九经九纬,前朝后舍,左祖右社”所有的建筑围绕故宫布局,集中体现皇权,城内的排水设施和路政设施颇为的落后,老舍先生的《龙须沟》中可以窥见当时北京东城区除了胡同和大院外的一些阴霾。

最近有一篇文章引起了很多的讨论——《北京有2000万人假装在生活》以及他的反驳文《你欠所有的北京孩子们一人五套房》,文章虽说有很多哗众取宠、煽风点火之嫌,但是也写出了很多在现在的大时代背景下2000w北京人生活的窘迫境遇。

商务区向城市中心聚集,寸土寸金的地皮把无数的居民越挤越远。

每天早晨,无数的人群从不同的方向,借助五花八样的工具,在嘈杂和拥堵中涌向市中心;一天的劳碌后,没有时间享受市中心的繁华,就逃也似的远离了市中心,回到了自己市郊的住所,这2000w中的很大部分,无法完整享受到城市化所带来的一切,文章中提到的,每个老北京人都靠着自己名下的5套房在北京城中享受这首都的生活,而2000w中的其他人只是假装自己生活在这里,生活在北京,假装自己是这2000w中的老北京人。

也许文章说的稍显武断,甚至让一些北京人觉得是信口雌黄,但是描述的现象表现出了现实的无奈——先来的人享受着城市的发展带来的便利,后来的人被动地承受城市发展带来弊端。

结合简.雅各布斯先生的《美国城市的死与生》,城市发展的其他的问题也随处可见。

书中的有一段话经常被人提及,说的是:
在纽约东哈莱姆有一个住宅区,那儿有一块很显眼的长方形草坪,它成了那里居民的眼中钉。

这个草坪的问题被提出来的频率如此之高,使得一位经常往来那里去的社区工作者惊讶不已,无意间他发现居民非常讨厌那块草坪,并催促把它铲掉。

当他询问原因时,通常回答是这样的:“这有什么用?”或“谁要它?”最后,有一天一位能说会道的居民说出了完整的理由:“他们建这个地方的时候,没有人关心我们需要的是什么。

他们推到了我们的房子,将我们赶到这里,把我们的朋友赶到别的地方。

在这儿我们没有一个冲咖啡或看报纸或借五美分的地方。

没有人关心我们需要什么。

但是那些大人物跑来看着这些绿草说,“岂不太美妙了!现在穷人也有这一切了!”
不被理解、不被需要、所谓多余的东西被城市的规划者们强加给了这些城市发展的牺牲品,规划者没有考虑到使用者的感受,阳春白雪的高雅也难以被平民理解。

举我家乡的例子,我姑姑家房子买在金华的丹溪路,位置不算市中心,但是交通还算便利,还拥有一座相对不错的城市中心公园,丰富的功能设施,曲径通幽的游步道,同时只供周围的一个小区和一片别墅区共同使用,不会让人感觉拥挤。

入住时小区东向的道路连接的还是一片荒地,车流稀少,但是环境还算清幽。

当时开发商承诺是要一座跨江大桥,会对当地的交通情况有一定的改善。

但是当跨江大桥建成后,随之而来的大量噪声和高速的车流冲淡了原本小区建造时营造的氛围,失去了小区的一部分特点。

同时作为小区的附属设施,中心公园也没有起到自己的作用。

由于小区的地段相对不算繁华,与城市中心区还有一段距离,所以相对来说入住的人群大多为“一般员工”,他们都对公园的艺术品质要求并不是很高,打工者根本没时间去,土著居民更喜欢坐在自家楼前,吹吹风跟邻居唠唠,并且小区内环境本身就已经很好,很舒适了,他们才不愿意走那么老远,出了小区,再穿越一条6车道的道路,小心翼翼地回避来往的车流,然后去那个花园散心,就连小区正门的游步道都比这个中央公园有吸引力,因为他满足了住户对活动场地的几乎所有要求:路程短、通风凉快、安全干净、又有足够的场地和自由开展各种活动。

所有的这些,都充分的说服任何想要去喧嚣中央公园的人,告诉他们,原本的中央公园随着城市的发展,对于这个小区的居民变得逐渐鸡肋。

新桥的开通,车流的激增,使得原本位于城市一角的“世外桃源”突然和城市的大环境融合了起来,繁忙的车流带来的不仅是道路两旁的人气,同时也割裂了城市公园和小区之间的联系,安全性、便捷性,甚至是公园的空气质量都大大降低了公园的吸引力,使得公园变得无足轻重了起来。

作为原本的功能性设施,这座城市中心公园就像那块“草坪”,只是沦为城市发展中的一个象征,失去了实际意义,最后变成了另一块“草坪”,被周围的人诟病,抱怨着它对于城市资源的浪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