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作用效果

题一力和运动(1)

——力的作用效果

【内容要点】

综述:力的概念几乎贯穿于整个高中物理。本专题分三部分进行,第一:力的作用效果;第二:力与运动的关系;第三:电磁现象中的力。通过本专题的学习,达到对力和运动有更广和更深的认识。

(1)瞬时效果:物体在受力的同时所产生的效果。力与效果在原理上有因果关系但在时间上无先后的关系。

①形变:一般情况下力都能使物体发生形变。大多数物体(除弹簧、弹性绳等弹性体)的形变可不计形变的时间。(例1)

②运动状态的改变: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定量地说力是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且加速度与力同时产生、同时改变、同时消失,即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性。(例2)(2)积累效果:物体在受力的过程中(一段时间或一段位移)所积累起来的效果。力所产生的效果与这段时间或这段位移有关。

①冲量:力作用在物体上随时间过程所积累起来的效果。表达式:I=Ft方向由F的方向决定。冲量与所积累的效果的关系,即动量定理。关系式:I=ΔP。(例3)

②功:力作用在物体上在力的方向上位移增大而积累起来的效果。表达式:W=Fs。功是标量,但有正负。功与所积累的效果的关系,即动能定理。关系式:W合=ΔE k。(例4、例5)

【典型例题】

例1①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小球系于长度分别为L1、L2两根细线上,L1与竖直方向成θ角,L2水平现将线L2剪断,求剪断瞬间小球的加速度。

②若将上题中的细线L1改为长度相同、质量不计的轻弹簧,其他条件不变,则结果如何?

例2一个质量为60kg的运动员,用12s跑完100m。设他在运动中受阻力保持不变,并且在开始运动前2s内作匀加速直线运动,后10s内保持他在第2s末的功率值不变,继续作直线运动,

最后一段时间作匀速直线运动。已知他在做匀速运动时的速度大小为11m/s,求:(1)他在跑这100m的过程中,平均功率多大?(2)他在运动中受到的阻力多大?

例3把质量为50g的砝码放在纸带上,用一水平力缓慢拉动纸带,砝码跟着一起运动;若迅速拉动纸带,纸带将会从砝码下面抽出,解释这些现象的正确说法是:

A.缓慢拉动纸带时,纸带给砝码的摩擦力大

B.迅速拉动纸带时,纸带给砝码的摩擦力小

C.缓慢拉动纸带时,纸带给砝码的冲量大

D.迅速拉动纸带时,纸带给砝码的冲量小

例4用恒力F向上拉一物体,使其由地面处开始加速上升到某一高度,若考虑空气阻力而不考虑空气浮力,则在此过程中

A.力F所做的功减去阻力所做的功即重力势能的增量

B.物体克服重力所做的功等于重力势能的增量

C.力F、重力、空气阻力三者的合力所做的总功等于重力势能的增量

D.力F和空气阻力的合力所做的功等于物体机械能的增量

例5如图所示,质量都是1kg的物体A、B中间用一轻弹簧连接,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现使B物体靠在墙上,用力推物体A压缩弹簧。这过程中外力做功8J,待系统静止后突然撤去外力。从撤去外力到弹簧恢复到原长的过程中墙对B物的冲量为多少?当A、B间距离最大时,B物体的速度为多大?

专题一(1)巩固练习

1.(2003. 广东)如图所示,一质量为M的楔形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它的顶角为90,两底角为α和β;a、b为两个位于斜面上质量均为m的小木块。已知所有接触面都是光滑的。现发现a、b沿斜面下滑,而楔形木块静止不动,这时楔形木块对水平桌面的压力等于()A.Mg+mg B.Mg+2mg

C..Mg+mg(sinα+sinβ) D.Mg+mg(cosα+cosβ)

2.如图所示,小车上固定一弯折硬杆ABC,C端固定一质量为m的小球,已知α角恒定。当小车水平向左作变加速直线运动时,BC杆对小球的作用力的方向()A.一定沿杆向上 B.一定竖直向上

C.可能水平向左 D.随加速度α的数值的改为而改变。

3.(2002·广东·河南)跨过定滑轮的绳的一端挂一吊板,另一端被吊板上的人拉住,如图所示,已知人的质量为70kg,吊板的质量为10kg,绳及定滑轮的质量、滑轮的摩擦均可不计。取重力加速度g =10m/s2,当人以440N的力拉绳时,人与吊板的加速度a和人对吊板的压力F分别为()

A. a =1.0m/s2 , F =260N

B. a =1.0m/s2 , F =330N

C. a =3.0m/s2 , F =110N

D. a =3.0m/s2 , F =50N

4.一个运动的物体从某时刻起只受一恒定的阻力作用而逐渐减速,直到停止。这段时间由下列哪个物理量完全决定()

A.物体的初速度 B.物体的初动能

a b

o

L1L2

C.物体的初动量 D.物体的质量

5. 质量均为m的a、b两球固定在一轻杆两端,杆可绕点O在竖直平面内无摩擦转动,两球到O的距离L1>L2,如图所示,将杆拉到水平时由静止释放,则在a下降过程中()A.杆对a不做功B.杆对b不做功

C.杆对a做负功D.杆对b做负功

6.跳远运动员经过助跑获得较大的水平速度,在踏跳板后,身体腾空一定高度,这说明他获得竖直向上的加速度,对此正确的解释为()

A.踏跳板时,人对跳板的压力大于人的重力

B.踏跳板时,跳板对人的支持力大于人对跳板的压力

C.踏跳板时,水平运动的惯性转化的竖直向上的力

D.踏跳板时,跳板对人的支持力的大小大于人的重力

7.(2003·全国·理综)如图所示,一个半球形的碗放在桌面上,碗口水平,O点为其球心,碗的内表面及碗口是光滑的。一根细线跨在碗口上,线的两端分别系有质量为m1和m2的小球,当它们处于平衡状态时,质量为m1的小球与O点的连线与水平线的夹角为α=60°.两小球的质量比m2/m1为 ( )

A.3/3

B.2/3

C. 3/2

D.2/2

P

Q

8. 如图所示,竖直放置在水平面上的轻弹簧叠放着两物块P、Q,它们的质量均为2kg,都处于静止状态。突然将一个大小为10N方向竖直向下的力施加在物块P上,则此瞬间,P对Q压力的大小为(g=10m/s2) ( )

A. 5N

B. 15N

C. 25N

D. 35N

9. 质量为m的重物放在水平地面上,地面处的重力加速度为g,现用一细绳将重物向上提,提的力从零逐渐增大,得到物体的加速度随提力变化的图线为图中的MAB,若在同一坐标系中另有表示相同实验情况的MCD图线,那么关于MCD图线所描述运动的物体的质量m'和实验地点的重力加速度g',有如下的关系()

A.m'>m,g'>g B.m'<m,g'=g

C.m'>m,g'<g D.m'>m,g'=g

10.两只相同的鸡蛋,从同样的高度自由下落,第一次落在水泥地板上,鸡蛋被摔破了;第二次落在海绵垫子上,鸡蛋完好无损。关于这一现象的原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鸡蛋和水泥地板的接触过程中动量变化较大,和海绵垫子接触过程中动量变化较小

B.水泥地板对鸡蛋的冲量较大,海绵垫子对鸡蛋的冲量较小

C.两次减速过程中鸡蛋的动量变化相同,但第一次鸡蛋动量变化率较大

D.两次减速过程中鸡蛋的动量变化相同,但第二次鸡蛋动量变化率较大

11. 如图所示,站在汽车上的人用手推车的力为F,脚对车向后的摩擦力为f,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当车匀速运动时,F和f对车做功的代数和为零

B.当车加速运动时,F和f对车做的总功为负功

C.当车减速运动时,F和f对车做的总功为负功

D.不管车做何种运动,F和f对车做功的总功都为零

12. 如图所示,A球用线悬挂且通过弹簧与B球相连,两球的质量相等。当两球都静止时,将悬线烧断,则下列论述中错误的是()

A.线断瞬间,球A的加速度大于球B的加速度

B.线断后最初一段时间里,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和弹性势能

C.在下落过程中,两小球和弹簧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

D.线断的最初一段时间里,动能增量大于重力势能的减小量

13. 一个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零,则运动过程中 ( )

A.它的机械能变化一定为零 B.它动能变化一定为零

C.它的动量变化一定为零 D.它的内能变化一定为零

14. 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框架放在水平地面上,一轻质弹簧上端固定在框架上,下端拴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当小球上下振动时,框架始终没有跳起,框架对地面压力为零的瞬间,小球的加速度大小为()

A.g B.m g

m

M)

(-

C.0 D.m g

m

M)

(+

15.(2001安徽)一物体放置在加速度为a的升降机中倾角为θ的斜面上。如图所示,在物体始终相对斜面静止的条件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当θ一定时,a越大,斜面对物体支持力越小

B.当θ一定时,a越大,斜面对物体摩擦力越大

C.当a一定时,θ越大,斜面对物体支持力越小

D.当a一定时,θ越大,斜面对物体摩擦力越

16.如图所示,吊篮P悬挂在天花板上,与吊篮质量相等的物体Q被固定在吊篮中的轻弹簧上,当悬挂吊篮的细线烧断的瞬间,吊篮P和物体Q的加速度大小分别是多少?

Q

P

17. 测定患者的血沉,在医学上有助于医生对病情作出判断,设血液是由红血球和血浆组成的悬浮液。将此悬浮液放进竖直放置的血沉管内,红血球就会在血浆中匀速下沉,其下沉速率称为血沉。某人的血沉v的值大约是10mm/h。如果把红血球近似看作是半径为R的小球,且认为它在血浆中下沉时所受的粘滞阻力为f=6πηRv。在室温下η≈1.810-3Pas。已知血浆的密度ρ0≈1.0103kg/m3,红血球的密度ρ≈1.3103kg/m3,试由以上数据估算红血球半径的大小(结果取一

位有效数字)。

18.1999年,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我国自行研制的“雪龙”号科学考察船对北极地区海域进行了全方位的卓有成效的科学考察并获得了圆满成功,取得了一大批极为珍贵的资料。“雪龙”号科学考察船不仅采用特殊的材料,而且船体的结构也应满足一定的条件,以对付北极地区的冰块与冰层,它是靠本身的重力压碎周围的冰块,同时又应将碎冰挤向船底。如果碎冰块仍挤在冰层与船体之间,船体由于受巨大的侧压力而可能解体。为此船体与铅垂面之间必须有一倾斜角θ(如图所示)。设船体与冰块间的动摩擦因数μ,试问使压碎的冰块能被挤向船底,θ角应满足什么条件?

θ

19.高速连续曝光照相机可在底片上重叠形成多个图象,现用这种照相机对某家用汽车的加速性能进行研究。如图所示为汽车向右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时三次暴光的照片,根据照片求得加速度为1.1m/s2。已知汽车的质量为2000kg,额定功率为72kW,汽车运动过程中所受的阻力始终为1800N。

(1)若汽车由静止开始以此加速度作匀加速直线运动,则匀加速运动状态最多能保持多长时间?

(2)汽车所能达到的最大速度为多少?

V

20. 如图所示,水平面上放有一长为L 、质量为M 的木板,右端有一立柱,质量为m 的人立于木板的左端,人和木板都静止。已知木板和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当人以加速度a 匀加速向右奔跑时木板向左加速运动,当人到达右端时立即抱住立柱,然后人和木板一起运动。

(1)分析说明人抱住立柱后人和木板一起运动的方向; (2)求人在奔跑过程中,木板的加速度;

(3)求人抱住立柱后人和板一起运动的距离,并说明这个距离在题设情况下与人奔跑的加速度a 的关系。

F

21.如图所示,一劲度系数k =800N/m 的轻弹簧两端各焊接着两个质量均为m =12kg 的物体A 、B ,竖立静止在水平面上。现要加一竖直向上的力F 在上面物体A 上,使A 开始向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经0.4s ,物体B 将要离开地面。设整个过程中弹簧都处于弹性限度内,求:

(1)此过程中所加外力F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2)此过程中F 所做的功。(g =10m/s 2

专题一(1)

1. A

2. D

3. B

4. C

5. C

6. A D

7. A

8. C

9. D 10. C 11. A B 12. D 13. B C 14. D 15. B C 16. ,aP = 2g , aQ = 0 17. 8×10-6m 18. θ>arctan μ 19. 16.4s 140m/s

20. (1)人和木板一起向右运动

(2)M g

m M ma a )('+-=

μ (3))

)((g a m M MgL

s μμ-+=

21. Fmin=45N Fmax=258N WF=49.5J

力的分解方法

力的分解方法 力的分解是高中物理的一个核心思想。虽然不会有题目考察力的分解的概念,但是基本上所有题都需要用到力的来分析的思想。力的分解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按力的作用效果分解,另一种是正交分解。这两种方式适用的场景不同,选取当前场景中合适的方法会有效简化我们的解题过程。下面我来介绍一下这两种方法分别适合什么场景。 按力的作用效果分解 举个例子,如下图 物体静止在斜面上。斜面上的物体受重力摩擦力支持力。重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一个是把物体压在斜面上(即Gcosθ),另一个是把物体往斜面下拽(即Gsinθ)。因此我们可以把重力分解成这两个力,这就是按力的作用效果分解的意思。 如果题目中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的方向上很容易找到平衡力,那就用按力的作用效果分解。比如上面的例子,我们很容易看出,重力沿斜面方向的分力可以和摩擦力平衡,重力垂直于斜面的分力和支持力平衡,因此我们按力的作用效果分解很容易写出以下两个方程式:N+Gcosθ=0 F+Gsinθ=0 正交分解 如下图:

正交分解是指不考虑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统一将所有力分解成水平方向(x)和竖直方向(y)两个分力。 如果题目中力的实际作用效果不明显,或者物体受的力较多,那推荐用正交分解法。将每个力都分解成水平和竖直方向,然后每个方向上的所有分力加加减减,最终可以把这些力统一转化为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的两个力,这样虽然每个力都要分解,过程多了一些,但是我们的思路是很清晰的。 总结 其实我们做力的分解的目的是为了列出平衡力方程式。以上两种方法没有优劣之分,可能在某些场景下按力的作用效果分解更容易列出平衡力方程式,而在另一些场景下正交分解更加有效。大家还是需要多做题,多思考,做的题目足够多了自然会养成题感,会很快选出当前最适合的方法。

力及力的描述

力及力的描述 知识梳理 一、力 1.定义: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其中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二、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1)力的三要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2)力的三要素表示方法之一:力的图示法。 (3)力的三要素表示方法之二:力的示意图。 注: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的区别就在于力的示意图没有严格的标度。 三、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来表示。托起2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1N。 方法提炼 1、对力的认识和理解 ①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 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一对相互作用的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而且是作用在两个物体上。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人们为研究方便而规定的。事实上,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②物体是否接触不能成为判断是否发生力的作用的依据。 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不一定发生力的作用,没有接触的物体之间也不一定没有力的作用。 ③一对相互作用力的特点: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 2、描述力的方法: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1)力的图示——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的作用点、大小和方向。 画力的图示的步骤:①用方框(或小黑点)表示物体;②选定合适的标度(单位长度代表多少牛顿);③确定力的作用点(要在物体上);④确定线段的长度(长度=力的大小/标度); ⑤确定力的方向,用箭头表示;⑥在箭头的旁边写出力的符号与大小。 (2)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粗略的表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在不需要严格的按照力的图示法画出力的大小的情况时,只要把力的作用点和方向表示出来的方法叫力的 示意图。 基础巩固 1、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受力物体同时一定是施力物体 B.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的作用效果习题

1.物理学中研究的力是指______对______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______.2.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_,也可以引起物体的______.3.一本书放在水平桌面上,书受到桌面的_____力,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______,受力物体是______.同时这本书对桌面产生______力,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______,受力物体是______. 4.坐在船上的人,用力推岸时,船就离岸而去,这是因为人和船受到了______的推力.这个现象表明力的作用是______. 5.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是指物体的速度______的改变或______的改变或它们同时改变.要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就必须对物体______. 参考答案: 1.物体,物体,相互的2.运动状态,形变3.支持,桌面,书,压,书,桌面 4.相互,相互5.大小,方向,施力

1.下列关于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提水桶的力大于水桶对人的拉力,水桶才能被提起。 B.一个物体也能产生力作用。 C.物体不受力时就不能运动。 D.一个物体在对另一个物体施力时,必定会同时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作用力。 2.下列叙述中手作为受力体的是[ ] A.用手将排球打出去。 B.手击拍桌子,手感到疼。 C.手将石块举高。 D.手将铁丝弄弯。 3.磁铁在吸引铁片时[ ] A.铁片不吸引磁铁。 B.磁铁吸引铁片的力比铁片吸引磁铁的力要大一些。 C.磁铁与铁片相互吸引,而且力大小相等。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4.排球运动员扣球时,球被打出,这时施力体是______,受力体是______。扣球时,手会感到疼,这是由于手受到______的作用,此时施力体是______,说明力的作用是______的。 5.力作用在物体上,可以改变物体______的大小或______方向,也就是改变物体的______。此外,力还可以改变物体的______。 6.用船桨划水时能使船向前运动,试从力的作用上解释船为什么会向前运动。参考答案: 1.D 2.B 3.C 4.人,排球,排球,排球,相互。 5.速度,运动,运动状态,形状。 6.船桨作用于水时,水同时反作用于船桨向前的力,使船前进。

7.1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答案)

7.1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气垫船在行驶时,船体可以离开水面,速度每小时达100多千米,是什么力量把数百吨的船托离水面呢? 问:怎样正确理解力的概念? 答:力的概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 (1)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或物体的两个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 一定有另外的物体施加这种作用,只要有力发生,就一定有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独存在. (2)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甲物体受到乙物体作用时,甲物体一定同 时对乙物体施加力的作用,因此受力物体与施力物体是相对的,也就是说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如:马拉车,马是施力物体,车是受力物体;但同时车也拉马,此时车是施力物体,马是受力物体. (3)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由物体直接(接触)作用, 如手提水桶,推土机推土等;另一种是物体之间的间接(不接触)作用,如磁铁对铁针的吸引力,空中飞翔的鸟受到的重力等. 问:运动状态改变指什么? 答:运动状态改变应包括两个方面:物体的运动方向的改变和物体运动的速变大小改变.如: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由慢到快、由快到慢都属于速度大小的改变.概括起来运动状态的改变有以下三种情况:(1)运动方向不变,速度大小发生改变;(2)速度大小不变,运动方向发生改变;(3)运动速度大小和方向同时改变,如斜向上投出去的铅球,在重力作用下做曲线运动,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在发生变化. 问:怎样正确作力的图示? 答:作力的图示要做到:“一画点、二定标度再画线、三画箭头标大小.”“一画点”是表示先要画力的作用点;“二定标度再画线”是指根据力的大小定出适当长度的线段作为标度.画线时,可由作用点开始沿力所指的方向画去,使线段的长短与力的大小成比例;“三画箭头标大小”是指所画线段的末端添上表示力的方向的箭头,并标出力的符号及大小(如F=20 N).

力的作用效果

题一力和运动(1) ——力的作用效果 【内容要点】 综述:力的概念几乎贯穿于整个高中物理。本专题分三部分进行,第一:力的作用效果;第二:力与运动的关系;第三:电磁现象中的力。通过本专题的学习,达到对力和运动有更广和更深的认识。 (1)瞬时效果:物体在受力的同时所产生的效果。力与效果在原理上有因果关系但在时间上无先后的关系。 ①形变:一般情况下力都能使物体发生形变。大多数物体(除弹簧、弹性绳等弹性体)的形变可不计形变的时间。(例1) ②运动状态的改变: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定量地说力是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且加速度与力同时产生、同时改变、同时消失,即牛顿第二定律的瞬时性。(例2)(2)积累效果:物体在受力的过程中(一段时间或一段位移)所积累起来的效果。力所产生的效果与这段时间或这段位移有关。 ①冲量:力作用在物体上随时间过程所积累起来的效果。表达式:I=Ft方向由F的方向决定。冲量与所积累的效果的关系,即动量定理。关系式:I=ΔP。(例3) ②功:力作用在物体上在力的方向上位移增大而积累起来的效果。表达式:W=Fs。功是标量,但有正负。功与所积累的效果的关系,即动能定理。关系式:W合=ΔE k。(例4、例5) 【典型例题】 例1①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小球系于长度分别为L1、L2两根细线上,L1与竖直方向成θ角,L2水平现将线L2剪断,求剪断瞬间小球的加速度。 ②若将上题中的细线L1改为长度相同、质量不计的轻弹簧,其他条件不变,则结果如何? 例2一个质量为60kg的运动员,用12s跑完100m。设他在运动中受阻力保持不变,并且在开始运动前2s内作匀加速直线运动,后10s内保持他在第2s末的功率值不变,继续作直线运动,

力的分解教案

教案:必修1第三章第五节《力的分解》 知识与水平 1. 理解力的分解的概念。 2. 理解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都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3.初步掌握一般情况下按力的效果实行力的分解的方法. 4.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水平。 5.培养学生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水平。 1.从力的作用效果,进一步领会分力代替合力的等效思维方法,强化“等效替代”的科学方法。 2.通过体验力的分解科学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思想。3.学会用作图法和计算法去处理问题,学习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培养使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通过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研究周围事物的习惯,培养学生分析观察水平、物理思维水平和科学的研究态度。2.通过讨论与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与他人实行交流与反思的习惯,发扬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分享实验探究成功后的喜悦之情。 3.通过学生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到物理规律与数学规律之间存有的和谐美。教学重点: (1)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2)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 教学难点: (1)力的分解具有唯一性的条件。 (2)分析力的作用效果及确定两分力的方向。 教学方法: 情景激学法、比较法、实验探究法、分组讨论法及总结归纳法。 演示实验器材: 弹簧秤、钩码、电子秤、木块、薄木板、自制三角形支架、橡皮筋、课件.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 橡皮筋、木筷、棉线、木块、钩码、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四两拨千斤

一辆载重大卡车陷入了泥坑,旁边有一棵 大树。如图所示,司机只用一根钢丝绳,把 卡车和大树紧紧拴在一起,在这里轻轻一拉, 就把卡车拽出了泥坑。你相信四两能拨千斤吗? 学完今天这节课,你就能解释这个现象了。 二. 讲授新课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合力的概念。 教师演示实验1:用两个弹簧秤将重物提起,用一个弹簧秤也能够达到同样的效果。 总结:像这样,两个力产生的效果跟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两个力的合力。原来的两个力叫做分力。求几个力的合力的过程叫做力的合成;力的合成遵守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板书) 1.力的分解 拖把拖地 同学们都拖过地,地面有一块顽固的污渍,怎样拖干净?如何用力? 施加一个斜向下的推力。这个力一方面把拖把向下压,一方面把拖把向前推,我们能够用一个水平向前的作用力F 1和一个竖直向下的作用力F 2来替代F 。力F 1 和F 2就是力F 的分力。已知一个力求它的分力叫力的分解。(板书) 因为分力的合力就是原来被分解的那个力,所以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思考:如果没有其它任何限制,已知合力F ,求其分力。 请大家在学案上画图。 学生思考后发表意见: 对于同一条对角线,能够作出无数个不同的平行四边 形。如果没有限制,同一个力能够分解成无数对大小、方 向不同的分力。 讨论:力应该怎样分解 教师演示实验2:节点上拉力如何分解 学生讨论后发表意见 如果确定了两分力的方向,一个力的分解是唯一确定的。 F F 2 F 1 F F 2

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作用效果 1、力的概念: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5、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6、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有关) 7、力的表示法: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 小、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力的测量 一、弹力 1、弹力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当外力撤销时要恢复原来状这时就会与它接触的物体产生力的作用,这个力叫弹力。 条件:发生弹性形变、接触 ⑴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⑵分类:弹簧测力计、握力计。 ⑶弹簧测力计: A、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B、使用方法:观察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上;保证弹簧伸长方向与所测力的方向一致,当弹簧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读数。 C、注意事项: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最大量程。

D、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的,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象:温度计、弹簧测力计、压强计等。 二、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叫相互作用力。 怎样判断一对力是不是相互作用力呢? 可以从以下方面去考虑:首先看两个力是否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只有在不同的物体上的两个力才有可能是相互作用力,再看它们是否满足另个三个条件,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只有这几个条件同时满足时才是相互作用力。 三、重力: ⑴重力: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⑵重力计算公式G=mg,其中g=9.8N/kg 表示质量为1kg 的物体所受的重力为9.8N。 ⑶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其应用是重垂线、水平仪分别检查墙是否竖直和面是否水平。 ⑷重力的作用点——重心: 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它的几何中心上。如均匀细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球的重心在球心。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重物上,降低重心增大支撑面积可以使物体更稳定 ☆假如失去重力将会出现的现象:(只要求写出两种生活中可能发生的) ①抛出去的物体不会下落;②水不会由高处向低处流 ③大气不会产生压强; 四、摩擦力: 1、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就叫摩擦力。 2、分类: 摩擦力静摩擦 动摩擦 滑动摩擦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

《力的分解》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是解决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是矢量运算的工具,它们是高中物理的基石。本节内容介绍力的分解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通过例题让学生知道一个已知力可根据实际作用效果来进行分解,最后指出矢量相加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 教学对象分析: 对刚进入高中的学生,仍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时期,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作图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有待培养。学生对于本节内容的困惑主要有:分力是否真实存在?如何正确分解一个已知力?学生对物理量的矢量意识还有待加强。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力的概念,明白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 2.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并能计算。 3.能用力的分解分析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1.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 2.掌握根据力的作用效果进行分解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利用平行四边形进行力的分解。 2.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定分力。如何判断力的作用效果? 依据如下:学生在物理情境变化时,不能自觉应用“等效思想”解决问题。虽然已学“力的合成”,但对“分力是否真实存在?如何正确分解一个已知力?”会感到困惑。因此在“等效思想”上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应是教学重点。按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一个力学生往往感到抽象,如何判断力的作用效果这是教学难点。 教学策略与手段 首先以提起木块简要复习力的合成,通过一个小游戏引入新课,激发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由于学生初次接触力的分解知识,引入从学生熟悉的直观事例—拉橡皮筋出发,使学生在已有的合力、力的合成基础上学习分力和力的分解,通过知识的前后比较,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分力、合力的等效性。让学生领悟用几个分力替代一个力与用合力替代几个已知分力都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方便使用的一种手段,实际上并没有改变物体原来的受力情况。 为了突破难点,本节课上采用实验、讨论、讲授相结合,通过学生亲自体验,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例举例题按提出问题—猜想—实验探索—讨论—得出结论的模式,猜想、实验探索环节由学生完成,实验验证由教师或学生来完成,结论则是在教师引导下由师生共同完成。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参与,让他们在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充满激情地主动学习。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如图1所示,用两根绳将 木块悬挂在天花板上,两绳对 木块的拉力分别是F1、F2;也 可以用一根绳子把木块悬挂起

力的作用效果 人教实验版1

力的作用效果 一. 本周教学内容: 力的作用效果1. 效果之一是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改变方向和速度大小。 磁铁使小球改变方向人压弯跳板(图3)人向两边用力使弹簧伸长 人使力杠向下运动,再向上撬起石头 2. 效果之二是改变物体的形状:如图3。 3. 4. 5. 如: 6. 小兔子向前走时,船向后走。火焰向下喷,火箭向上飞 二. 重点、难点: 1. 重点:

力的概念。 2. 难点: 力的相互作用。 【典型例题】 [例1] 关于力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之间有力的作用,它们一定相互接触 B. 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间一定发生力的作用 C. 分析:答:D 。 点评:[例2] A. 21F F > 解析:况都有可能,应选D 答案:D 。 评注:用点,箭头都表示力的方向。本题的图只能算是力的示意图。 [例3] 画出图中两物体受到的重力的示意图。 分析:在小学自然课中学过,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以图中的中心点为作用点,竖直向下画一线段,在线段的尾画出箭头,作图如下。 点评:作用点可选在起点上,也可选在线段终点上。 [例4] 下列现象中,物体运动状态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 A. 关闭发动机后向前滑行的汽车 B. 汽车匀速转弯 C. 正在空中匀速下降的伞兵 D. 钟表指针来回摆动 分析:物体运动状态有没有发生变化,跟力有关,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速度大小、运动方向和物体的形状。发动机关闭后,汽车在阻力作用下速度减慢;汽车转弯,是力改变运动方向;钟表来回摆动,是改变运动方向。只有速度不变、方向竖直向下下降的伞兵运动状态没有改变。

答案:C 。 [例5] A. 21F F = 分析:这题与第牛顿,所以21F F =点评:【模拟试题】 一. 填空题: 1. 在乒乓球比赛中,运动员用大小不变的力击球,球的落点和旋转不一样,这说明力的 和 不同所产生的效果也不同。 2. 有以下几种现象:① 车从车站开出,② 橡皮筋被拉长,③ 皮球被压扁,④ 电风扇断电后越转越慢。以上都是 作用的结果。其中现象 是力使物体 ,现象 是力使物体 。 3.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做力的 ,它们都能影响力的 。 4. 篮球投网时,球被篮球板弹回来,则篮球受到 对篮球力的作用。这个力使球运动的 发生了变化。 5. 脚穿溜冰鞋的某同学,用向前的力推墙,结果自己向 运动,此现象说明 。 二. 选择题: 1. “鸡蛋碰石头”,鸡蛋被碰破,而石头却完好,这个现象正确的解释是( ) A. 鸡蛋受到力的作用,而石头没有受到力的作用 B. 鸡蛋受到较大的力的作用,石头受到较小力的作用 C. 它们相互作用力大小一样,只是石头比鸡蛋硬 D. 以上说法都不对 2. A. C. 3. ( )

力有两种作用效果

第一章 一、判断题 1、力有两种作用效果,即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也可以使物体发生变形。 () 2、两端用光滑铰链连接的构件是二力构件。() 3、作用在一个刚体上的任意两个力成平衡的必要与充分条件是:两个力的作用线相同,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4、作用于刚体的力可沿其作用线移动而不改变其对刚体的运动效应。() 5、三力平衡定理指出:三力汇交于一点,则这三个力必然互相平衡。() 6、约束力的方向总是与约束所能阻止的被约束物体的运动方向一致的。() 7、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一对等值、反向、共线的平衡力。() 8、力在力的作用线方向上可以任意移动而不改变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 二、选择题 1.三力平衡定理是。 A 共面不平行的三个力互相平衡必汇交于一点; B 共面三力若平衡,必汇交于一点; C 三力汇交于一点,则这三个力必互相平衡。 2、简单起重设备如图所示,AB为摆杆,CD为绳索。在以下四种表述中,错的应是。 A CD只能承受拉力 B AB是三力平衡杆件 C 由三力平衡必定汇交于一点可知: 反力R A的方向是确定的 D CD既能承受拉力,也能承受压力 3、以下有关刚体的四种说法,正确的是。 A 处于平衡的物体都可视为刚体 B 变形小的物体都可视为刚体 C 自由飞行的物体都可视为刚体 D 在外力作用下,大小和形状看作不变的物体是刚体 4、物体在一个力系作用下,此时只能不会改变原力系对物体的外效应。 A 加上由二个力组成的力系 B 去掉由二个力组成的力系 C 加上或去掉由二个力组成的力系 D 加上或去掉另一平衡力系 5、人拉车前进时,人拉车的力与车拉人的力的大小关系为。 A 前者大于后者 B 前者小于后者 C 相等 D 可大可小 6.在下述原理、法则、定理中,只适用于刚体的有。 A 二力平衡原理; B 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力有两种作用效果

力有两种作用效果 第一章 一、判断题 1、力有两种作用效果,即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也可以使物体发生变形。 ( ) 2、两端用光滑铰链连接的构件是二力构件。 ( ) 3、作用在一个刚体上的任意两个力成平衡的必要与充分条件是:两个力的作用线相 同, 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 ( ( ( ( ( ) 4、作用于刚体的力可沿其作用线移动而不改变其对刚体的运动效应。 ) 5、三力平衡定理指出:三力汇交于一点,则这三个力必然互相平衡。 ) 6、约束力的方向总是与约束所能阻止的被约束物体的运动方向一致的。 ) 7、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一对等值、反向、共线的平衡力。 ) 8、力在力的作用线方向上可以任意移动而不改变力对物体的作用效果。 ) b5E2RGbCAP 二、选择题 1(三力平衡定理是 。 A 共面不平行的三个力互相平衡必汇交于一点; B 共面三力若平衡,必汇交于一点; C 三力汇交于一点,则这三个力必互相平衡。 2、简单起重设备如图所示,AB 为摆杆,CD 为绳索。在以下四种表述中,错的应 。 A CD 只能承受拉力 p1EanqFDPw B AB 是三力平衡杆件 C 由三力平衡必定汇交于一点可知: 反力 R 的方向是确定的 A D CD 既能承受拉力,也能承受压力 3、以下有关刚体的四种说法,正确的是 。 A 处于平衡的物体都可视为刚体 B 变形小的物体都可视为刚体

C 自由飞行的物体都可视为刚体 D 在外力作用下,大小和形状看作不变的物体是刚体 4、物体在一个力系作用下,此时只能 不会改变原力系对物体的外效应。 A 加 上由二个力组成的力系 B 去掉由二个力组成的力系 C 加上或去掉由二个 力组成的力系 D 加上或去掉另一平衡力系 5、人拉车前进时,人拉车的力与车拉 人的力的大小关系为 。 DXDiTa9E3d A 前者大于后者 B 前者小于后者 C 相等 D 可大可小

《力的作用效果》教学设计

《力的作用效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准备: 哑铃一副、小钢珠、磁铁、弹簧各一。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这一节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

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节我们就来探究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力的作用效果 物理学中所说的力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它。 1、感受力作用的效果 (1)请一位同学到教室前面表演举哑铃。 请这位同学谈谈肌肉有什么感受?(感到手臂上的肌肉十分紧张) 最初我们对力的认识,就是从肌肉的紧张的感受而得来的。那么,在物理学中我们又是怎样来认识力的? (2)学生用图11-4-1、11.4-2乙、丙所示的器材做实验。 会发生什么现象?实验结束后,学生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 (3)告诉学生: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无论物体是从静止到运动,还是运动速度或者方向发生变化,都可以认为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由此得出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请一位学生演示用力拉和压弹簧后全体观察课本图11.4-2甲讨论踢足球、拧人、揉纸团等与图11-4-1、11.4-2乙、丙的区别引出物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得出结论: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三、力的单位 为了描述力的大小,在物理学中对力的单位作了规定: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体验1N的大小:让学生用手托起一个苹果,手对苹果施加的力大约

力及力的作用效果训练题

力及力的作用效果训练 1.已知图1中F1<F2,说明力的作用效果和_______有关;图2所示的现象说明力的作用效果和_______有关;除此之外,力的作用效果还和_______有关,它们叫力的_______。 2.用图表示力的三要素的方法叫_______,它的作法是:用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_______, 线段的长度表示力的_______,在线段的_______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3.如图(1)所示,说明力可以改变______,如图(2)所示,说明力可以使物体由______变为 ______。图(3)说明力可以改变______,总之力可以改变______。 4.两个站在水平冰面上静止不动的滑冰者,当一个人用手推另外一个人时,两人将______滑行;如下图所示,当人用手推另一艘小船时,他所乘坐的小船也将______,这些现象都说明______。 5.关于力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用鸡蛋碰撞碗的边缘,碗没有破,鸡蛋却破了,这说明鸡蛋对碗的作用力要大于碗对鸡蛋的作用力

B.在用磁铁吸引小铁钉时,小铁钉也在吸引磁铁 C.人提水桶时,当人提水桶的力大于水桶对人的力时,水桶就被提起来了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6.下列关于力的图示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力的图示与力的示意图是一样的 B.在同一受力图中,可根据需要选取不同的标度 C.标度可任意选取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7.如图所示,煤矿工人用50N的力在A点水平向右推车,根据图中给出的标度,画出推力的图示. 8.一物体质量是10kg,将它放在水平地面上时,画出它对地面的压力的图示.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力及其作用效果

力及其作用效果 本课题教材的内容结构为: 从教材内容结构可以看出,教材从实际出发,通过日常生活中力的作用效果来让学生感受它。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联系生活经验,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来认识力的作用效果。在对力的作用效果有了初步认识之后,让学生通过探究得到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三个因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进而得出力的三要素,并介绍了表示力的三要素的方法----力的示意图。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以及亲身体验总结出力的概念。 本节内容是力学知识的入门基础课,力的概念是贯穿本章及整个“机械和力”主题的重要概念,力的概念抽象,学生对力的现象虽然熟悉,但对力的本质并不理解,因此力的概念既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对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学生有亲身体验,但对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学生感受少,理解不到,所以这也是本节的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突出了物理教学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通过科学探究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学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知道力的概念和单位。 ●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认识力、探究力的兴趣。 三、课程资源 1、分组实验用:小钢球、铁钉、条形磁铁、弹簧、木块每组一套,有关力的多媒体课件。 2、力的概念:从力产生的本质上讲,力是物质间的相互作用.力的作用效果表现为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如果从力所产生的实际效果上讲,力的概念可进一步推广为:力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引起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 3、力的物质性、矢量性和相互性反映了力的基本属性,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强调了力产生的物质基础,即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这是力的本质所在.力有大小和方向,力的合成和分解遵守平行四边形法则,体现了力的矢量性.牛顿第三定律进一步揭示了物质的作用具有相互性的特点,并总结了这种相互作用所遵循的规律性. 4、物体间发生相互作用的方式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通过直接接触发生相互作用.另一种是通过某种场(如引力场、电场、磁场等)传递物体间的相互作用.通常把以前一种方式发生的相互作用称为接触力,以后一种方式发生的相互作用称为场力. 5、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因性质的不同.力被划分为许多种.其中有的即以力的性质来命名,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电磁力、分子力、核力等.也有的则以力的作用效果来命名,加压力、支持力、浮力、表面张力、向心力、引力、斥力、动力、阻力等.从本质上讲.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切相互作用可归结为四种:万有引力、电磁力、强相互作用力和弱相互作用力. 四、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依据“探究式学习模式”而设计的,其基本思路是: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运动员踢足球、射箭的场景,引出问题,然后设计改变小钢球运动状态和改变弹簧形状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解决问题,得出力的作用效果。再通过推门的多媒体场景引出问题,让学生自己根据猜想设计推木块的学生实验,得出力的三要素,接着介绍力的示意图的概念和画法。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分析得出力的概念。最后让学生亲身感受手拍桌子、掰手腕等,认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接着通过展示划船、穿冰鞋用手推墙等画面深化对力的概念的理解。 五、教学流程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力的三要素与力的作用的相互性教案

第1节力 第2课时力的三要素与力的作用的相互性 知识与技能 1.能通过实验和对生活中的相关现象的分析、归纳,了解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2.会画力的示意图,并能根据力的示意图判断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控制变量法来探究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2.通过屏幕展示、老师讲解、学生练习并及时纠正让学生掌握画力的示意图的方法;同时通过课堂小结归纳作图的注意事项和记忆口诀。 3.通过探究活动感悟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于抽象的概念,通过科学的实验探究和科学归纳,引导学生对现象和事物进行认真观察和比较,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2.通过作力的示意图,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3.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知道力的三要素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2.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作力的示意图。 教具准备 扳手、两块条形磁铁、两根弹簧、多媒体课件等。

一、问题引入 1.提出问题: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比一比:前后排的同学之间进行掰手腕比赛,比一比谁能取得胜利,谁的力大。 2.让学生提出猜想: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力的作用点有关。 3.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根据第1课时中观察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图片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论证。(以踢足球为例) (1)踢球时,用的力越大,球飞得越远,说明什么? (2)对球施加不同方向的力,球向不同的方向运动,说明什么? (3)罚任意球时,脚接触球不同的部位,球飞出的弧线不同,说明什么?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 1.力的三要素。 教师可以从“开门”或“用扳手拧螺母”的实例来引出力的三要素。 推力离门轴较远比推力离门轴较近更容易推开门。用扳手拧螺母,手握在扳手的末端比握在中间更容易把螺母拧紧。拧螺母时,顺时针转动可将螺母拧紧;逆时针转动可将螺母拧松。

力的分解的教学设计方案

力的分解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力的分解同样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能够有无数组解。 (2)知道力按作用效果分解,并能根据具体情况使用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根据几何关系求解分力。 (3)能应用力的分解分析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1)强化“等效替代”的思想。 (2)在过程中观察合力与分力关系,会分析物体受力及作用效果。 (3)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力的分解。 (4)知道某些情况下,分力能够比合力大,而且可大很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 (2)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与生产实践的意识和勇气。 二.教学重点: 掌握力的分解方法对学生使用牛顿第二定律,特别是为以后学习动力学知识更为重要。所以我确定本节的重点内容为:力的分解方法。 三.教学难点: 当前学生的主要困惑是:如何准确分解一个已知力?所以我把本节课的难点内容确定为:如何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确定两个分力的方向 四.教学方法: 情景激学法、比较法、实验探究法、分组讨论法及总结归纳等五种方法 五.教具:细线粗线粗绳重球(或重物)圆规钩码细棒台秤铁架台(带滑轮)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1)合力,分力的概念(等效替代) (2)力的合成遵循什么规律(平行四边形法则) 二.新课引入 情景激学法。即创设了三个情境:其一,给学生演示细线悬挂铁球并随着角度的增大而断掉的实验。其二,用一根强度很大的绳子把一个重物悬挂在中间,让一个同学双手各拉绳子一端,要求尽力把绳子水平拉直。其三,叫两名力气比较大的男生拔河,然后再成鲜明对比地找一名女生去拉绳子的中央。 引入新课,力的分解,自然会想到力的分解和力的合成有什么联系?那么,什么是力的分解呢?(板书,力的分解:求一个力的分力的过程)。力的合成是用一个力等效代替几个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分解是用几个力等效代替一个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分解和力的合成互为逆运算,也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 我们知道无论有多少个共点力都能够用一个合力来等效替代,换句话说也就是力的合成是唯一的。那么力的分解是否也是唯一的呢? 参考课本,无条件分解一个力,能够作无数组平行四边形,也就是说,能够有无数组分力。 三.力的分解的依据 在实际问题中,我们应该按照什么原则实行分解呢?按照力的作用效果来分解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下下面两幅近似的图片,重物的重力有什么样的作用效果

力及其作用效果教案

第六章第一节 力及其作用效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课程资源: 小铁球、磁铁、弹簧、图片 设计思路: 以实例为基础,通过实验体验,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出力的要领、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及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讲解并让学生练习力的示意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这一节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节我们就来探究有关力的一些知识。二、力的作用效果 物理学中所说的力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它。 1、感受力作用的效果 (1)请一位同学到教室前面表演举哑铃。 请这位同学谈谈肌肉有什么感受?(感到手臂上的肌肉十分紧张) 最初我们对力的认识,就是从肌肉的紧张的感受而得来的。那么,在物理学中我们又是怎样来认识力的? (2)学生用图6-1-3所示的器材做实验。 问题:小钢珠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珠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实验结束后,学生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 ①静止的小钢珠被磁铁吸引,向磁铁方向运动。 ②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正对运动方向位置的放磁铁吸引,速度变快。 ③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与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的磁铁吸引,运动方 向改变,偏向磁铁方向运动。 (3)学生看课文图6-1-4乙、丙,交流图中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 ①棒球运动员用力将球投出,由静止变为运动。 ②足球守门员接住射进球门的足球,足球由运动变为静止。 (4)告诉学生: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无论物体是从静止到运动,还是运动速度或者方向发生变化,都可以认为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引导学生分析:在磁铁吸引下小钢珠运动状态改变情况和手球、足球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改变的情况。 由此得出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请一位学生演示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的形状(长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在拉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伸长;在压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缩短。) (6)学生看课本图6-1-4甲,交流图中在射箭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 (弓被拉开了,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7)让学生再举些例子,如:踢足球时,足球的形状发生了变化等。 (8)让学生自己根据上述事件概括力作用的另一类效果。 结论: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三、力的单位 为了描述力的大小,在物理学中对力的单位作了规定: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体验1N的大小:让学生用手托起一个苹果,手对苹果施加的力大约是1N。 补充例子: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成年男子右手的握力大约是700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等等。 四、力的三要素 1、提出问题:力作用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2、让学生提出猜想:可能与力作用的大小有关;可能与力作用的方向有关;可能与力作用的位置有关。 3、探究: 引导学生根据前面观察力作用效果的实验结合课文图示以及学生生活的经验进行论证。 (1)拉弹簧时,所用的力越大,弹簧被拉得越长;也就是力越大,力作用的效果越明显。 (2)我们要把螺母拧紧,一般来说应该向顺时针方向用力,如果沿着逆时针方向用力只能将 螺母拧松。 这些事例说明了力作用的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3)关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位置是否有关用实验探究: ①推门实验:用的力推门,每次手的位置距离门轴远近不同。体会手在不同 位置时施力的不同效果。 ②举尺实验:把一根米尺放在桌面上,请一位同学用一个力作用在尺子的中 点,向上将尺子举起来;然后力作用在尺的一端,仍然向上举尺子。 可见,力的作用点也影响力的效果。 让学生总结:力所产生的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 所以,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

高一物理 专题一 力(矢量)的分解

【知识讲解】

把力沿两个垂直的方向进行分解的方法叫正交分解法,正交分解法是在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目的是用代数运算来解决矢量运算。正交分解法的优点是以退为进,解题方便。 用正交分解法来解题的基本步骤是: 1、对所选对象进行受力分析 受力分析是力学研究的重要步骤,也是正确分析和解决力学问题的关键之一。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基本程序为: 第一步:确定研究对象,想象中将研究对象从周围物体中隔离出来: 第二步:严格按“先重力,后弹力,再摩擦力”的顺序分析。 第三步:复检。 常见的错误及防范的办法: (1)、多画力。 ①研究对象不明,错将其他物体受到的力画入。②虚构力,将不存在的力画入。③将合力或分力重复画入。要防止多画力。第一,彻底隔离研究对象。第二,每画一个力要心中默念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2)、少画力。 少画力往往是由受力分析过程混乱所致,因此①要严格按顺序分析。②分析弹力和摩擦力时,所有接触点都要分析到。 (3)、错画力。即把力的方向画错。防范办法是要按规律作图。 【例4】 《课课练》第89页第6题图之b、c 2、将物体所受的所有力沿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分解,再求出这两个方向上的合力。 【例5】 《课课练》第89页第6题图之b、c 【小结】 正交分解法不一定要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来分解,而是根据解题的实际需要,为了简化问题而分解。尤其是在分析多个力的平衡时,用此方法将各力先分解再合成,会大大降低解题难度。 希望同学们能熟练掌握。 三、按题目的具体要求分解 分解一个已知力,相当于已知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用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的长度表示F 大小,对角线的方向就是力F的方向。能作出多少个平行四边形,相应的就有多少对大小、方向各不相同的分力。在力的合成与分解中,都要涉及合力与两分力的大小和方向共六个因素。在求解时,这已知的因素越多,其多解的可能性越小。 (1) 已知六个因素中的四个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