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两汉乐府诗和文人五言诗
汉代乐府民歌和文人五言诗31页PPT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EBiblioteka D汉代乐府民歌和文人五言诗
1、战鼓一响,法律无声。——英国 2、任何法律的根本;不,不成文法本 身就是 讲道理 ……法 律,也 ----即 明示道 理。— —爱·科 克
3、法律是最保险的头盔。——爱·科 克 4、一个国家如果纲纪不正,其国风一 定颓败 。—— 塞内加 5、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 面前人 人是平 等的。 ——波 洛克
三、汉代乐府民歌和文人五言诗

(二)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
• 1、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现实批判精神。
• 汉乐府民歌源于民间,所反映的都是社会 下层民众的日常生活和喜怒怨愤,与汉代 文人文学以反映上流社会生活为主有天壤 之别,因而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二)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
• 1、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现实批判精神。
• 同时汉乐府民歌以叙事的手法反映生活,强化了 诗歌的生活气息。 • 汉乐府民歌所反映的生活事实早已存在,而且后 来也长期存在,这不仅使读者更容易受到感染, 也为后代诗歌创作提供了内容极其广泛的题材。 尤其是在表现社会生活时,汉乐府民歌体现出关 注民生疾苦的忧患意识和揭露社会黑暗的现实批 判精神。
• • • • • • • • • • • •
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 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 “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 有过慎莫笪笞,行当折摇,思复念之!” 乱曰:抱时无衣,襦复无里。 闭门塞牖,舍孤儿到市。 道逢亲交,泣坐不能起。 从乞求与孤儿买饵,对交啼泣, 泪不可止:“我欲不伤悲不能已。” 探怀中钱持授交。 入门见孤儿,啼索其母抱。 徘徊空舍中,“行复尔耳,弃置勿复道!”
《十五从军行》汉乐府
• 十五从军行,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升旅谷,井上升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2、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 ②乐府民歌展现了战争和劳役给民众带来 的深重苦难。
• 《战城南》: • 直接描绘战死的士卒横尸疆场听任乌鸦啄 食的惨烈场景,这是民生的悲剧。 • 《古歌》、《悲歌》抒发出远离家乡的征 夫浓厚而沉重的乡愁和怨愤。
2、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从汉乐府到文人五言诗资料

2)婚恋家庭:
①爱之真率: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 衰。山无陵,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 合,乃敢与君绝!
《孔雀东南飞》
菩萨蛮(唐 敦煌曲子词)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 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 白日参[shēn]辰现,北斗回南 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
第十讲 从汉乐府到文人五言诗
第一节 汉乐府
பைடு நூலகம்
一、乐府机关的设立与乐府诗
1.乐府的含义 汉初,朝廷设有“乐府令”,负责掌管 音乐。武帝时,正式设立了乐府机构。 《汉书· 艺文志》:“自孝武立乐府而采 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 知薄厚云。”
2.乐府诗的含义 汉代把当时由乐府机关所编和演奏 的诗篇称为“歌诗”,魏晋六朝时 始称这些歌诗为“乐府”或者“乐 府诗”。于是乐府便成为一种与音 乐有关的诗体名。乐府诗包括民间、 封建统治者、文人和乐工的作品。
上山采蘼芜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 故夫:“新人复何如?”“新人虽 言好,未若故人姝。颜色类相似, 手爪不相如。”“新人从门入,故 人从閤[ɡé]去。”“新人工织 缣jiān,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 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新人不 如故。”
③相思之苦:《饮马长城窟行》 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 可思,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傍, 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展转不 可见。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客从远 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 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 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3)贵族楚歌: 帝王、藩王、公主都做过楚歌。 乌孙公主《悲愁歌》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 孙王。庐为室兮旃[zhān]为墙, 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 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第四章 两汉乐府诗和文人五言诗

第二节 汉乐府诗的思想内容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对乐府诗的产生用“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来概括,指出了汉代乐府诗植根于汉代的社会现实,抒写了人们真实的思想感情的特点。汉乐府诗是汉代社会历史的真实反映。
西汉乐府自武帝始规模日益庞大,空前繁盛。虽经汉宣帝、元帝两度下令裁减乐府人员[ ],但至成帝末年人员最多时仍达八百多人[ ]。汉哀帝登基之初,改革朝政的第一件事就是下诏罢去乐府机构[ ]。东汉虽然没有乐府名称的音乐机构,搜集和制作演唱歌诗由黄门鼓吹署负责[ ],但人们习惯上仍沿用乐府旧名称之,其采集的歌诗仍被后人称之为乐府。魏晋六朝文人用乐府题写作的诗也称为“乐府”。唐代的“新乐府”具有乐府诗的某些特点,但不用旧乐府题而自创新题。宋元以后又将乐府作为词、曲的别称。我们所说汉乐府诗常指采自民间的乐府民歌。
四、婚姻恋爱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不幸哀唱
乐府诗的恋爱婚姻诗与《诗经》一样,多数为女性作者,但却缺少《诗经》中的恋爱欢歌,大多数是由爱至恨的哀唱。《上邪》是中国爱情诗歌中的一朵奇葩。“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细嚼语气,这是女子被人误解后的自誓之词,作者指老天为证,一气排列五件自然界绝无可能产生的现象来以示自己对爱情的坚贞不渝,虽对爱人情真意挚,但仍可读出誓言后面恋爱关系中的裂痕。《有所思》中女主人对其爱人一往情深,精心准备了信物,“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然当听说对方有二心时,由爱生恨,将礼物“拉杂摧烧之”,还不解恨,更要“当风扬其灰”。《白头吟》中的女主人虽然心志高洁,忠于爱情,“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但其只重钱刀不重爱情的爱人仍然三心二意,所以她在与之“相决绝”,指责他“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的同时,又发出了“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心灵的呼唤。《上山采蘼芜》是一位弃妇与故夫偶遇时的对话,构思奇特,不是正面写弃妇的无辜与哀怨,而是从故夫言中说出两次娶妇的对比和体会,写出了前妻的勤劳、善良、无辜,颇有喜剧色彩,但笑中有泪,在弃妇平淡的问话中透示着心中的怨恨与不平。1765字的长篇叙事诗《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孔雀东南飞》)所揭示的爱情悲剧的制造者,并非来自男性的二三其德,而是封建家长制。庐江小吏焦仲卿与妻刘兰芝两情弥笃,然焦母不喜儿媳,苛刻挑剔。焦难违母意,要刘暂回娘家,与刘盟誓决不相负,相机再娶。兰芝归家后,其兄嫂逼其嫁给太守,兰芝不屈投水而亡,仲卿闻之亦自缢。作者不是从兰芝的角度来诉说不幸,而是从第三人称角度详细完整地叙述了这个婚姻悲剧,从而揭示了封建家长制不仅给女性带来不幸,而且也使男性成为受害者,扼杀了真情,吞噬了生命。有力地控拆了封建礼教的罪恶。
汉代乐府民歌和文人五言诗 优质课件

勾
作
是
诗
3
画
者
封
中
出
用
建
的
了
凝练
宗
焦
、 焦
他
的
法
母
母
们
笔
势
和
的
法
力
刘兄
可
,
的
,
和 刘兄
憎
代
面
表
目
,
。
(三)艺术特色
1、人物的对话富于个性 2、注意动作的刻画 3、抒情性的穿插 4、关于利用环境或景物描写作衬托渲染 5、写实与浪漫手法的结合
三、汉乐府民歌的影响
汉乐府民歌来自民间,它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现实 主义优良传统,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汉代的社会现实,对后 代诗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孔雀东南飞》
(一)《孔雀东南飞》的内容分析 (二) 人物分析 (三) 艺术特色
1、刘兰芝
刘兰芝忠于爱情,不为富贵荣华所动,以及被遣回家的无辜。全诗最集中地写了她的反抗 行动,从中表现出她的倔强性格。无论是面对婆婆要遣送她归家,还是面对兄长逼她再嫁,她从 没说过半句乞求的话。相反,面对“三日断五匹,大人帮嫌迟”的恶意驱使,她预感到”徒劳无所施“ 便毅然向仲卿提出“遣归”的要求。在“上堂拜母”之前,是那样从容打扮,在“阿母怒不止”的情况 又是那么镇定地陈词,没有一滴眼泪,没有一丝哀怜。阿兄的逼嫁让她倍受打击,走投无路,可 她表现得仍是异常镇定,并立刻应允再嫁,实际上已下定以一死而反抗到底的决心。可见兰芝在 反抗封建礼教降压迫上是坚定的、倔强的,而在对待丈夫身上却是温顺善良的,这是她性格的另 一面。她理解仲卿对她的感情,也深知仲卿的处境:“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因此在自己遭 到被遣归的不幸命运时还在安慰他:“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正因如此,她的以死反抗才更 具有典型意义,更博得了众人的同情。
汉乐府民歌与文人五言诗1--打印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 敢与君绝!
4、表达了对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悲哀。
《薤露》《蒿里》
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 蒿里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蹰!
名篇赏析 1、 《陌上桑》 《陌上桑》创作的时代背景
据《汉书•艺文志》所载,西汉的乐府民歌就有 138 篇,东汉的尚不在内。 但现存的东汉乐府民歌部共不过三四十篇。它们最早见录于南朝人沈约的《宋
书•乐志》,后来郭茂倩有所增广。保存中国古代乐府诗歌最完备的一部书是宋 代人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本书把收集了唐以前的乐府诗歌与一些文
人的拟作。将这些诗歌分为十二类。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是因为本诗原是民歌,经过文人再加工之后,就融入了 文人的审美情趣。
主题:
反抗强暴说
维护伦理说
反动主题说
2、《孔雀东南飞》
《焦仲卿妻》(孔雀东南飞) 本诗最早见于南朝陈人徐陵的《玉台新咏》,题作《古诗无名人为焦仲卿妻作》,
第四章汉代乐府和文人五言诗

七出
本为残酷教条,内 则这条更始毫无人 性。在这些封建教 条的条条框框之下, 妇女动辄得咎,处 于一种被压迫、被 奴役的地位。它是 封建社会吃人的本 质。兰芝悲剧的根 源就在于此。
社会意义:
作品生动地描绘了兰芝与 焦仲卿的婚姻悲剧,以血的 事实揭露了封建礼教、封建 家长的罪恶,揭露了封建婚 姻关系、封建家庭关系的本 质:“父母之命,媒约之 言”。妇女在婚姻上无保障, 受压迫、奴役。同时,作品 热烈的歌颂了兰芝夫妇为了 忠于爱情,宁死不屈的反抗 封建恶势力的叛逆精神。寄 托了青年男女对不愉的爱情、 幸福的婚姻的热烈向往,作 品具有强烈的民主性。
二、五言诗的起源和特点
五言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它和其 他的诗歌形式一样,都是起源于民间,五言诗萌 芽可上溯到《诗经》时代,在三百篇中有五言的 句子。
《沧浪》(战国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 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五言句式虽然出现很早,但真正作 为一种诗体,为文人所拟作,并达到成 熟阶段却在东汉时期,完整的五言诗首 先在汉代名民歌出现。如《陌上桑》 《战城南》《十五从军征》《上山采蘼 芜》等。在乐府民歌影响下,文人创作 的五言诗也出现了。最早的是班固的 《咏史》,接着有张衡的《同声歌》, 秦嘉的《赠妇诗》,赵壹的《刺世嫉邪 诗》,辛延年的《羽村郎》
后人把乐府机关所写的诗叫“乐府诗”, 简称乐府。乐府作为一种诗体名称,有自 己的特点: (1)入乐,即谱上曲子可以演唱。 (2)真实的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 乐府民歌是我国诗歌史上出现的第三次高 峰(一次:诗经;二次:楚辞),现实主义 精神和《诗经-国风》中一脉相承。楚辞是浪 漫主义。
汉乐府的思想内容:
乐府现实主义精神:感于哀乐,缘 事而发。即:有感于喜怒哀乐,因此 而抒发。 乐府机关职能:采集民歌谣,谱写 歌曲,训练乐工。 乐府作用、目的:为统治阶级服务, 提供统治阶级各种需要。如:祭祀、 朝会、军旅等。也可了解民间意愿, “观风俗,知厚薄”,以达到巩固封 建统治的目的。乐府机关客观上起到 保存民歌的作用,使民歌得以集中记 录、流传。
汉代乐府民歌与文人诗歌

李白诗名句欣赏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秋浦歌》)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子夜吴歌》)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东汉时期,在汉乐府民歌的影响下,文人开始 学习写作五言诗。现存最早的一首文人五言诗 是班固的《咏史》,钟嵘说它“质木无文” (《诗品》)。其后有张衡的《同声歌》、炎 的《见志诗》、秦嘉的《赠妇诗》、赵壹的 《刺世疾诗》、蔡邕的《翠鸟》、秦嘉的《赠 妇诗》等。尚有模仿乐府民歌的作品,如辛延 年的《羽林郎》、宋子侯的《董娇娆》等。直 至东汉末年《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文人五言 诗的创作才完全进入了成熟的时期。
(《越中览古》)
汉代乐府诗歌最突出的艺术成就和艺术特征就 是它的叙事性增强
汉乐府无论是短制还是长篇,则多是叙事诗, 并且出现了《孔雀东南飞》那样成熟的叙事诗。 其叙事基本上呈现着两种情况:一是捕捉生活 中的一两个片断镜头加以描写,如《上山采蘼 芜》选择了弃妇遇故夫的场景,《十五从军征》 则截取了一个老兵归乡时的情景;二是叙述了 比较完整连续的故事情节,如《孤儿行》写了 孤儿经商、汲水、收瓜等情节,《孔雀东南飞》 更是以曲折跌宕的情节和复杂的矛盾冲突,完 成了一个悲剧故事的叙述。汉乐府叙事详略得 当,详者则浓墨重彩地进行铺排渲染,略者则 一带而过。如《孔雀东南飞》就体现了这一特 点。
汉代乐府诗歌的主要思想内容
反映人民的悲苦与反抗的诗歌 汉代社会经济强盛,但贫富差距悬殊,
上层贵族富足,下层百姓困苦。因此, 民歌中的这类题材常吟出生活的悲歌, 传达出反抗的呼声。如《陌上桑》、 《平陵东》、《妇病行》、《东门行》 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两汉乐府诗和文人五言诗.txt真正的好朋友并不是在一起有说不完的话题,而是在一起就算不说话也不会觉得尴尬。
你在看别人的同时,你也是别人眼中的风景。
要走好明天的路,必须记住昨天走过的路,思索今天正在走着的路。
第四章两汉乐府诗和文人五言诗第一节乐府和乐府诗汉代乐府诗歌是继以四言为主的《诗经》、骚体为主的《楚辞》以后产生的一种新的诗体。
乐府是秦代设置的政府机构,一九七七年秦始皇陵附近出土的编钟上铸有“乐府”二字,可见它是执掌音乐的部门。
西汉设立的乐府职能是管理音乐、舞蹈、杂戏等工作[ ],负责朝廷典礼时歌舞音乐杂戏的编集、排演和演出工作。
乐府所用的乐章一部分是帝王后妃以及文人所作,如汉高祖的《大风歌》,高祖唐山夫人所作的《安世房中歌》17章[ ],还有武帝时文人所作《郊祀歌》19章等,很大一部分是采自民间,《汉书?礼乐志》云:“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 ]。
”《汉书?艺文志》也载:“自孝武帝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 ]。
”这些记载说明乐府除负责组织文人制作歌诗,采集各地民谣加工制作成供朝廷宴飨、朝会、祭祀等各种礼仪活动所用的音乐外,还通过“采风观政”、“观风俗、知薄厚”了解人民的生活状况及思想情绪,修正统治政策的得失。
西汉乐府自武帝始规模日益庞大,空前繁盛。
虽经汉宣帝、元帝两度下令裁减乐府人员[ ],但至成帝末年人员最多时仍达八百多人[ ]。
汉哀帝登基之初,改革朝政的第一件事就是下诏罢去乐府机构[ ]。
东汉虽然没有乐府名称的音乐机构,搜集和制作演唱歌诗由黄门鼓吹署负责[ ],但人们习惯上仍沿用乐府旧名称之,其采集的歌诗仍被后人称之为乐府。
魏晋六朝文人用乐府题写作的诗也称为“乐府”。
唐代的“新乐府”具有乐府诗的某些特点,但不用旧乐府题而自创新题。
宋元以后又将乐府作为词、曲的别称。
我们所说汉乐府诗常指采自民间的乐府民歌。
宋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将自汉至唐的乐府诗分为12类,汉乐府诗现存四十余首,主要分布在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杂曲歌辞中。
大多数乐府诗都是东汉的民歌。
第二节汉乐府诗的思想内容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对乐府诗的产生用“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来概括,指出了汉代乐府诗植根于汉代的社会现实,抒写了人们真实的思想感情的特点。
汉乐府诗是汉代社会历史的真实反映。
一、人民苦难的真实写照《汉书?食货志》记载了汉代下层人民贫困无助,生存环境极度恶劣的事实:“贫民常衣牛马之衣,食犬彘之食”,“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
”乐府诗中的一些诗正与这些史实相映照。
《妇病行》中那个连年累岁卧病的贫妇行将告别人生时最不放心是身后孩子无依无靠,嘱托丈夫:“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孤且寒。
有过慎莫笪笞。
”然其担心却成现实,家中孩子“抱时无衣,襦复无里,”丈夫只好“闭门塞牖,舍孤儿到市”去沿街乞讨,归家“入门见孤儿,啼索其母抱”,丈夫无可奈何,无路可走“行复尔耳,弃置勿复道。
”令人不忍卒睹。
《孤儿行》中的孤儿“父母在时,乘坚车,驾驷马,”父母已去,兄嫂将他视同奴婢,令其行贾,“南到九江,东到齐与鲁”,“头多虮虱,面目多尘,”还“不敢自言苦”。
兄嫂命其冬天行汲“足下无菲,怆怆履霜,中多蒺藜。
”夏日收瓜,“瓜车反覆,助我者少,啖瓜者多。
”孤儿无告,只得“愿欲寄尺书,将与地下父母。
”反映了封建剥削奴役关系也渗透到家庭伦理中来。
封建的官僚统治更是对人民进行敲骨吸髓的压榨,《平陵东》中的义公,被官吏逮至大堂下,要他“交钱百万两走马”,因“顾见追吏心中恻,”只好“归告我家卖黄犊。
”人民不堪忍受非人的生活境况和残酷的欺压,不得不铤而走险。
《东门行》中的汉子,想追随造反的队伍,但转念家人,又回家来,看到的却是“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面对家徒四壁、坐以待毙的现实,随即想到“白发时下难久居”,于是不顾妻子牵衣啼劝,义无反顾地“拔剑东门去,”走上反抗的道路。
二、丑恶腐朽的揭露讽刺一边是人民在生死线上痛苦挣扎、呻吟呼号,一边却是权贵富豪的骄奢淫逸、腐朽丑恶。
在汉乐府诗中,两种人的生活形成了尖锐的对比。
《鸡鸣》、《相逢行》、《狭斜行》等诗铺排了权贵们的糜烂的生活。
“黄金为君门,白玉为君堂,堂上置樽酒,作使邯郸倡,中庭生桂树,华灯何煌煌。
”(《相逢行》)富丽堂皇、灯红酒绿、左拥右抱,一幅贵族豪绅淫乐图。
“兄弟四五人,皆为侍中郎,五日一时来,观者满路傍。
黄金络马头,颎颎何煌煌。
”(《鸡鸣》)“大子二千石,中子孝廉郎,小子无官职、衣冠仕洛阳。
”(《长安有狭斜行》)高官显宦,高头大马,衣冠楚楚,一幅纨绔膏梁出行图。
“荡子何所之,天下方太平,刑法非有贷。
”(《鸣鸣》)作者警告他们不要任意胡为,以身试法。
依仗权势富贵对民女侵犯骚扰正是这些人常干的勾当。
《陌上桑》一诗中的五马太守,因见采桑女罗敷美貌,欲将其占为己有,罗敷巧妙机智地夸说自己夫婿的才华、相貌、官位、风度,让太守自惭形秽才保护了自己。
《羽林郎》的那位“依倚将军势”的霍家奴,对当垆卖酒的胡女死缠硬磨百般调戏,“就我求清酒,丝绳提玉壶。
就我求珍肴,金盘脍鲤鱼。
贻我青铜镜,结我红罗裙。
”但被酒家女坚辞拒绝:“不惜红罗裂,何论轻贱躯!男儿爱后妇,女子重前夫。
”这两首诗对坚贞美丽的秦罗敷和酒家胡进行了赞扬,鞭笞了权贵好色之徒。
三、战争徭役的凄惨控拆汉代虽号治平强盛之朝,然开拓疆土的战争,抗击匈奴的战争,镇压反抗的战争连绵不断,无论是统治者的穷兵黩武,滥肆征伐,还是反抗侵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只有家破人亡,生灵涂炭,《战城南》真实描绘了大战后“野死不葬乌可食”,死尸横野,乌鸦任意啄食,“水深激激,蒲苇冥冥。
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的凄惨悲凉的场面。
作者只得求乌鸦在啄吃尸体前替死者哀嚎几声,为之送葬,也对战争造成“朝行出攻,暮不夜归”的戮杀生命的残酷进行了诅咒。
比起战死疆场的人,《十五从军征》中的那位十五从军,八十始归的老士兵还算是幸运的,然而迎接他的却是“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的一片废墟。
自己仍是年迈无依,孑然一身。
这诗控诉了征役不仅给士兵本身带来伤害,而且还殃及家人。
此外《古歌》写道:“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
胡地多飙风,树木何修修。
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这是一位在北方服役的人抒写乡愁的诗,思乡之情,使得他坐立不安,难言之愁好象车轮在心上回环围绕辗来复去。
征役给人们心灵上的痛楚是难以言尽的。
四、婚姻恋爱的不幸哀唱乐府诗的恋爱婚姻诗与《诗经》一样,多数为女性作者,但却缺少《诗经》中的恋爱欢歌,大多数是由爱至恨的哀唱。
《上邪》是中国爱情诗歌中的一朵奇葩。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细嚼语气,这是女子被人误解后的自誓之词,作者指老天为证,一气排列五件自然界绝无可能产生的现象来以示自己对爱情的坚贞不渝,虽对爱人情真意挚,但仍可读出誓言后面恋爱关系中的裂痕。
《有所思》中女主人对其爱人一往情深,精心准备了信物,“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
然当听说对方有二心时,由爱生恨,将礼物“拉杂摧烧之”,还不解恨,更要“当风扬其灰”。
《白头吟》中的女主人虽然心志高洁,忠于爱情,“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但其只重钱刀不重爱情的爱人仍然三心二意,所以她在与之“相决绝”,指责他“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的同时,又发出了“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心灵的呼唤。
《上山采蘼芜》是一位弃妇与故夫偶遇时的对话,构思奇特,不是正面写弃妇的无辜与哀怨,而是从故夫言中说出两次娶妇的对比和体会,写出了前妻的勤劳、善良、无辜,颇有喜剧色彩,但笑中有泪,在弃妇平淡的问话中透示着心中的怨恨与不平。
1765字的长篇叙事诗《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孔雀东南飞》)所揭示的爱情悲剧的制造者,并非来自男性的二三其德,而是封建家长制。
庐江小吏焦仲卿与妻刘兰芝两情弥笃,然焦母不喜儿媳,苛刻挑剔。
焦难违母意,要刘暂回娘家,与刘盟誓决不相负,相机再娶。
兰芝归家后,其兄嫂逼其嫁给太守,兰芝不屈投水而亡,仲卿闻之亦自缢。
作者不是从兰芝的角度来诉说不幸,而是从第三人称角度详细完整地叙述了这个婚姻悲剧,从而揭示了封建家长制不仅给女性带来不幸,而且也使男性成为受害者,扼杀了真情,吞噬了生命。
有力地控拆了封建礼教的罪恶。
第三节汉乐府诗的叙事艺术特点汉乐府诗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继承了《诗经》现实主义的传统并将它发扬光大,并在诗歌叙事艺术上进行了新的创造。
汉乐府诗中的叙事诗,特别是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叙事诗的成熟。
汉乐府叙事诗具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有的短篇叙事诗则注意选取具有典型性的生活片断和画面突出矛盾,并注意提炼具有个性的语言和行动等细节来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
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叙述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婚姻爱情悲剧的整个过程。
通过“辞归”、“送别”、“逼婚”、“殉情”四个情节的设置,展现了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又以刘、焦夫妇关系线索与刘兰芝与焦母、刘兄关系线索双线并进,将矛盾不断推向前进。
人物的形象和思想也不断地丰富和深化。
《陌上桑》、《羽林郎》等诗则将秦罗敷机智巧妙地戏弄五马太守的骚扰,胡姬严辞拒绝了羽林郎的调戏的整个故事过程叙述出来。
《孤儿行》则选取了孤儿腊月行贾归来,“头多虮虱,面目多尘”,还未洗理自己,“大兄言办饭,大嫂言视马”,差使孤儿干活;孤儿汲水归来,“手为错,足下无菲,”“怆怆履霜,中多蒺藜,拔断蒺藜肠肉中,怆欲悲;”孤儿收瓜,瓜车翻覆,无人帮助却有人抢瓜吃,孤儿求吃瓜者留下瓜蒂等三个生活片断揭示了孤儿过着非人般地生活。
《东门行》则象一出场景设在家中的独幕剧,选取了男主人出去造反后有所顾忌,再次回来的片断,集中表现了他还顾家中境况,思前想后,终于不顾妻子的拦阻,拔剑而去的思想斗争过程。
《十五从军征》也是选取了老兵问道、做饭、泪眼东望三个片断,将老兵回家经过及见到的凄惨景象与心理感受表现得非常充分。
细节描写在汉乐府叙事诗中比比皆是。
《孤儿行》中孤儿哀告抢瓜者:“愿还我蒂,兄与嫂严。
”表现了孤儿的无助与心中恐惧。
《东门行》中男主人“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个性化语言表现了他毅然决然去造反的态度。
《陌上桑》中“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三种人的带有喜剧色彩的动作细节,以形写神,展现了不同年龄个性的人见到美女后的心理特征,也从侧面写了罗敷的美丽。
《艳歌行》中选取女主人为游子补衣,却遭到男主人的猜疑,“斜柯西北眄”的细节,更突出了在外受委屈,不如回家好的游子思乡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