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后期的游宦_游学之风与文人五言诗_陈君

合集下载

《涉江采芙蓉》原文、译文及注释

《涉江采芙蓉》原文、译文及注释

《涉江采芙蓉》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两汉时期,千千万万的学子离乡游学求宦。

但大多无处施展才华,这些宦途失意的游学的士子在宦途无望朋友道绝的孤单失意中,自然会苦苦地怀念故乡和亲人。

本诗即是《古诗十九首》中描写怀乡思亲的代表。

东汉中后期,游宦游学之风盛行,大批士子远离故乡。

作为文人五言诗滥觞的《古诗十九首》反映的就是这一现实,诗中充满了羁旅怀乡的思绪。

这首诗的主人公采撷美草香花要送给“同心”的人,但他思念的人还在“旧乡”,长路漫漫,欲赠不能,只能让忧伤陪伴自己终老。

全诗字里行间流露着漂泊他乡和分隔两地的无奈。

诵读这首诗,体会其“浅而能深近而能远”(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一)的特色。

原文:涉江采芙蓉两汉-佚名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对照翻译: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我踏过江水去采荷花,生有兰草的水泽中长满了香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可是我采了荷花要送给谁呢我想要送给远方的爱人。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回头看那一起生活过的故乡,路途显得那么无边无际。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两心相爱却不能在一起,于是我们要各在一方,愁苦忧伤以至终老异乡。

注释:选自《文选》卷二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芙蓉〕,荷花。

〔兰泽〕长着兰草的低湿之地。

〔遗(wèi)〕赠送。

〔以〕连词,表示结果。

〔远道〕犹言“远方”。

〔还顾〕回顾,回头看。

〔旧乡〕故乡。

〔漫浩浩〕犹“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遥远无尽头。

形容无边无际。

〔同心〕古代习用的成语,多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或夫妇感情融洽指感情深厚。

〔终老〕度过晚年直至去世。

简论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简论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简论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简论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五言诗起源于民间,这是一个基本看法。

汉代以前民间已经有古代的“风谣”出现,比如春秋末期的“孺子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秦始皇时的“长城谣”: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

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柱。

西汉时民间歌谣已经开始大量流行五言诗,如西汉长安的“城中谣”,见于《后汉书·马援传》之后所附: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且半额;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

这些歌谣被采入乐府后,便成为乐府民歌中的五言诗,西汉乐府中的“饶歌十八曲”中已经有五言体,东汉乐府诗中的五言体已经占了主要地位。

在乐府民歌的影响下,文人也开始学习写作五言诗,东汉初年班固的《咏史》便是现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

东汉文人五言诗中。

有署名的作品不多,大量是无名氏的作品。

东汉无名氏的五言诗又被称作“古诗”,古诗本是魏晋南北朝对古代诗歌的通称,后来专指东汉无名氏的文人五言诗。

钟嵘的《诗品》提到的古诗有五十九首,今存三十首左右。

尽管很多东汉五言诗都消亡了,但东汉文人五言诗的精华部分都保留下来了,这就是古诗十九首。

关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和写作年代,历来曾有过很多推测,或称是枚乘所作(见于《文心雕龙·明诗》),或称是曹植、王粲所作(见于《诗品》),均不可靠。

近代研究者多以为,这些诗是东汉桓、灵时代的中下层知识分子的作品,并非一人之辞、亦非一时之作。

这个看法,无论从五言诗的发展历史,还是诗中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思想内容来看,都是可信的。

具体说,从五言诗的发展历史来看,东汉班固的《咏史》是最早的作品,其表现手法还不成熟。

而古诗十九首已经是相当成熟的文人五言诗,所以不可能出现在西汉初年。

从诗中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思想内容来看,十九首所描写的洛阳还非常繁华,这说明应该是在董卓焚烧洛阳之前,因此也不可能晚到曹植所处的建安时期。

一、思想内容东汉末年,游宦之风甚盛,许多中小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为了追逐功名,便不惜到处奔走,因而形成了“游宦”之风。

高考语文诗歌读理解《寄畅当》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读理解《寄畅当》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读理解《寄畅当》含答案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寄畅当①韦应物闻以子弟被召从军寇贼起东山,英俊方未闲。

闻君新应募,籍籍动京关。

出身文翰场,高步不可攀。

青袍②未及解,白羽插腰间。

昔为琼树枝,今有风霜颜。

秋郊细柳道③,走马一夕还。

丈夫当为国,破敌如摧山。

何必事州府,坐使鬓毛斑。

(注)①畅当,河东人,进士及第后曾任校书。

②青袍,唐朝时文官八品和九品官服为青色。

③细柳,指细柳营,汉代名将周亚夫驻军之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首句点明了畅当响应招募、从军报国的背景是东山有贼寇兴起;表明了畅当从军的正义性。

B.畅当出身于文翰,文才出众,前途美好,可他却应召从军,这种选择在京城中引起了广泛议论。

C.诗人以“琼树枝”比喻畅当曾经的美好风姿,与如今的“风霜颜”形成对比,表现了战争的残酷。

D.诗的后四句以议论入诗,认为与其在州府中为官,鬓发斑白、空自老去,不如为了国家,上阵杀敌。

2.浑厚、雄壮是众多盛唐诗歌的典型特征,这首诗虽作于安史之乱之后,但前人在评价此诗时认为诗歌明显地带有“盛唐余热”,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C2.①形象雄健,昂扬奋发。

塑造了一位英俊潇洒、抱负远大,为了国家安宁而投笔从戎的英雄形象。

②情感饱满,格调高昂。

以铺陈的手法对畅当的从军报国行为进行了高度颂扬并借以抒发了自己强烈的建功立业之情,体现出一种昂扬向上的情感基调。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分析错误。

“风霜颜”形容从军后畅当身上的凌厉之气,并非表现战争的残酷。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首先,在塑造人物形象上:诗中的“英俊”的畅当得知贼寇在山东叛乱,有听说朝廷招募士兵,于是积极报名参与平叛的战斗,虽然出身“文翰”、“青袍”未解,但畅当愿意腰插箭羽奔赴战场,报效国家。

作者通过畅当参军报效国家的叙述,向我们展示了一位具有雄健英姿、凌厉容貌的英雄形象,在字里行间透露出昂扬向上、积极奋发的情感。

汉代文人五言诗

汉代文人五言诗

汉代文人五言诗一、五言诗的起源五言诗源于民间歌谣。

西汉五言谣谚渐多,对文人五言诗的兴起,当有深刻影响。

惠帝时有戚夫人所唱的《舂歌》:子为王母为虏。

终日舂薄暮,常与死为伍。

相离三千里,当谁使告汝。

《汉书·外戚传》载李延年所作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汉书·五行志》引西汉民谣:“斜径败良田,谗口乱善人。

桂树华不实,黄雀巢其颠。

故为人所羡,今为人所怜。

”五言诗进入乐府促进了文人五言诗的发展。

东汉班固《咏史》是现存最早完整的文人五言诗。

《诗品序》:“东京二百载中,惟有班固《咏史》,质木无文。

”辛延年《羽林郎》、宋子侯《董娇娆》的出现,表明东汉中期文人学习乐府民歌已相当成熟。

张衡的《同声歌》在东汉文人五言诗中别具一格。

自张衡始,东汉文人五、七言诗形成了以抒情为主的基本走势。

秦嘉的《赠妇诗》三首,是东汉文人五言抒情诗成熟的标志。

从班固到秦嘉,经过一个世纪左右的发展,东汉文人五言诗的创作进入繁荣期。

东汉后期出现的《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二、古诗十九首1、始载于梁萧统所编《文选》,非一人一时之作,创作年代约在东汉后期,内容多写离愁别绪,羁旅游宦的失意彷徨,有感伤色彩,被奉为古代抒情诗的艺术典范,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2、古诗十九首的基本内容:描写游子思妇别离相思之苦;抒发仕途失意和生死之悲。

清人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说《古诗十九首》:《十九首》所以为千古至文者,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

人情莫不思得志,而得志者有几?虽处富贵,慊慊犹有不足,况贫贱乎?志不可得而年命如流,谁不感慨?人情于所爱,莫不欲终身相守,然谁不有别离?以我之怀思,猜彼之见弃,亦其常也.夫终身相守者,不知有愁,亦复不知其乐;乍一别离,则此愁难已.逐臣弃妻与朋友阔别,皆同此旨。

故《十九首》虽此二意,而低回反复,人人读之皆若伤我心者.此诗所以为性情之物,而同有之情,人人各具。

古诗词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虞美人》《鹊桥仙》群文课件-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古诗词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虞美人》《鹊桥仙》群文课件-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李煜政治上是失败的,但具有非凡的艺术才
华,他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
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虞
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 ,在词坛上被称为
“千古词帝”。

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宋军攻破南唐都城金陵,李煜无力抵抗,
奉表投降,南唐灭亡。李煜被俘至东京,封“违命侯”,拘囚在一个
今天我们通过对几首古诗词的诵读学习, 来感受一下古代中华文化的魅力。
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的有关常识及古诗词的写作 1 背景,及作者的艺术风格
品读吟诵诗词,理解诗词内容
2
3 学会作者的诗词写作手法,领悟诗 词内涵
《诗经·邶bèi风·静女》
正字音,解词意
• 静女其姝shū,俟 sì 我于城隅yú。爱而不见,搔首踟蹰chí chú。 姝:美丽; 俟:等待; 隅:角; 爱:同“薆”,隐藏;踟蹰:徘徊。
再读,理解文意
•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会意字,本义 是“蹚水过 河”。
涉江采芙蓉, 兰泽多芳草。
问:描写的是一绘了一幅夏日采莲图。 含情脉脉,富有情趣。
采芙蓉为什么要涉江,而不就近采摘呢?
男子由衷的赞美和表白,表现了他对姑娘的深深情意,歌颂了青年男女
间纯美的爱情。
全诗构思灵巧,人物形象刻画生动,第一段约会时的 动作
描写,第二三段对恋爱中人的
心理 描写都惟妙惟肖。通篇以男子
的口吻来写,有情又有趣,充满了幽默和健康快乐的情愫。
思考以下问题:
◆ (1)这是一首什么题材、什么内容的诗歌? ◆ (2)约会的地点在哪?结果怎么样?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同步测试卷习题(含答案)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同步测试卷习题(含答案)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测试卷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现代诗派翟长兴现代诗派,是对三十年代到抗战前新崛起的有大致相似的创作风格的年轻的都市诗人的统称。

现代诗派因《现代》杂志而得名,其兴起的标志,即是1932年在上海创刊的由施蛰存、杜衡主编的《现代》杂志。

戴望舒是现代派诗歌领袖,重要的诗人还有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施蛰存、金克木、废名等,他们都以各自意象新颖、想象独特的诗作,推进现代派诗歌的发展。

在20世纪30年代阶级对垒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现代派诗人们大多是游离于政党与政治派别之外的边缘人;同时,许多人来自乡土,在都市中感受着传统与现代双重文明的挤压,又成为乡土和都市夹缝中的边缘人。

他们深受法国象征派诗人的影响,濡染了波德莱尔式的对现代都市的疏离感和陌生感及魏尔伦式的世纪末颓废情绪。

而五四运动的退潮和大革命的失败,更摧毁了年青诗人的纯真信念,辽远的国土由此成为一代诗人的精神寄托。

戴望舒的《雨巷》典型地表达了一代青年普遍的理想幻灭的忧郁情绪。

作为理想象征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像梦飘过一样,在面前一闪,转瞬即逝了。

就这样用暗示象征的手法,表达了追求美好理想而不得的那种孤苦心情。

这点深受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伦的影响。

在诗艺上,现代派诗人注重暗示的技巧,很少直接呈示主观感受,而是采用意象隐喻、通感、象征来间接传达情调和意绪,这使得现代派诗歌大多含蓄、朦胧,既避免了狂叫、直说,又纠正了初期象征派晦涩难懂的弊病,创造性地转化了波德莱尔、魏尔伦的象征主义诗艺。

现代派诗人重视向内在的心灵世界和平凡的日常生活开掘诗的题材,运用象征的意象与曲折隐藏的方法,表达其忧伤之思情,追求“象征派的形式、古典派的内容”的统一。

现代派诗歌的现代诗形体体现在表层形式上,它有以象征主义为主、兼有浪漫主义、古典主义、意象派的艺术特点;而在审美趣味和文化心理取向上则显示出鲜明的古典主义特征,呈现出朦胧而又明朗、单纯而又丰富的东方民族审美特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东方民族现代诗。

三、汉代乐府民歌和文人五言诗

三、汉代乐府民歌和文人五言诗

(二)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
• 1、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现实批判精神。
• 汉乐府民歌源于民间,所反映的都是社会 下层民众的日常生活和喜怒怨愤,与汉代 文人文学以反映上流社会生活为主有天壤 之别,因而读来令人耳目一新。
(二)乐府民歌的艺术特点
• 1、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现实批判精神。
• 同时汉乐府民歌以叙事的手法反映生活,强化了 诗歌的生活气息。 • 汉乐府民歌所反映的生活事实早已存在,而且后 来也长期存在,这不仅使读者更容易受到感染, 也为后代诗歌创作提供了内容极其广泛的题材。 尤其是在表现社会生活时,汉乐府民歌体现出关 注民生疾苦的忧患意识和揭露社会黑暗的现实批 判精神。
• • • • • • • • • • • •
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 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 “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 有过慎莫笪笞,行当折摇,思复念之!” 乱曰:抱时无衣,襦复无里。 闭门塞牖,舍孤儿到市。 道逢亲交,泣坐不能起。 从乞求与孤儿买饵,对交啼泣, 泪不可止:“我欲不伤悲不能已。” 探怀中钱持授交。 入门见孤儿,啼索其母抱。 徘徊空舍中,“行复尔耳,弃置勿复道!”
《十五从军行》汉乐府
• 十五从军行,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升旅谷,井上升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2、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 ②乐府民歌展现了战争和劳役给民众带来 的深重苦难。
• 《战城南》: • 直接描绘战死的士卒横尸疆场听任乌鸦啄 食的惨烈场景,这是民生的悲剧。 • 《古歌》、《悲歌》抒发出远离家乡的征 夫浓厚而沉重的乡愁和怨愤。
2、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尚书都官员外郎陈君墓志铭

尚书都官员外郎陈君墓志铭

尚书都官员外郎陈君墓志铭曾巩元丰元年,巩为福州,奏疏曰:“臣所领内,知泉州事、尚书屯田员外郎陈枢,质性纯笃,治民为循吏,积十有五年,不上其课,故为郎久不迁。

宜优进其官,以奖恬退。

”于是天子特迁君尚书都官员外郎。

君为人恂恂蹈规矩,有善不自伐。

于势与利无秋毫顾计心,于义所在侃然自任,人莫能及也。

所至必兴学校,以教化为先。

初尉鄱阳,令得盗五人,属尉使为功,君辞不受。

令旌德,旌德之民岁输米于芜湖县仓,路回远,费甚,君请输钱以便民。

谯县民输豆于会亭仓,以给驿行者。

君复请输钱,以直给驿行者。

罢县,民绝桥闭门留君,以间乃得去。

泉州岁凶,君筑室止穷民,饥者给食,病者给医,人忘其穷。

使者搜兵于闽,以益戍广西,君建言兵当搜者,父母老,或疾,至无他子,皆可听免,诏定著于令。

余尝闻繁昌有大姓杀人,州县不能正其罪。

君时令旌德,或徙其狱属君,君验治僮客,尽得其隐伏。

杀人者论死,人以为尽其情。

又闻君之令旌德也,州有所赋调,他县皆奉行,至旌德,令独计曰:“非吾土之所有也,非吾人之所堪也,不敢以赋民。

”争或至十反。

守恚,出语诋君,君益争,州听然后止。

后闻泉州旱,君图所以赈民者,欲预为具。

或讥君近名,君不为动。

此君之事,余得之于耳目者也。

君字慎之,湖州长兴人。

君进士及第,初尉饶之鄱阳,用荐者令抚之宜黄,避亲嫌,令宣之旌德,用荐者迁秘书省著作佐郎,知亳之谯县。

今上即位,恩迁尚书屯田员外郎,用荐者知越州司录。

未至,丁父忧。

服除,授三司盐铁判官。

未至,丁母忧。

服除,徙权发遣明州事。

未至,又徙泉州,留再任,以疾请致仕,未报而卒。

君既行治高,世皆以谓宜不次用。

然卒不得至中寿,而用止于此,其非命也夫!余与君好为最久,故不辞而铭君墓。

辞曰:所处而安,绌外累也。

所守而固,笃自强也。

诗以铭之,其常存也。

(选自《元丰类稿》,有删节)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积十有五年,不上其课课:考核B.使者搜兵于闽搜:搜查C.徙权发遣明州事权:暂代D.诗以铭之,其常存也存:思念6.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陈君“所守而固”的一组是(3分)①所至必兴学校②属尉使为功,君辞不受③君筑室止穷民④君验治僮客,尽得其隐伏⑤守恚,出语诋君,君益争⑥或讥君近名,君不为动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陈枢生性淳厚笃实,为人谦恭低调,从不夸耀自己的善行德政;为官以民为本,注重教化,体恤民生疾苦,曾多次为民请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史话东汉后期的游宦、游学之风与文人五言诗陈 君 “游学”二字,较早见于《史记》卷七八《春申君列传》,曰:“游学博闻。

”正如吕思勉先生云:“盖谓其因游学所以能博闻也。

”(《吕思勉读史札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世卿世禄制的解体,士的阶层崛起,他们往来诸国,游宦诸侯,其中不乏学问之士,如齐国的稷下学宫就聚集了不少游学之士。

秦国统一天下后,禁止私学,游学之风暂歇。

秦亡汉兴,随着社会走向安定,游学之风再度兴起。

如西汉疏广家居教授,学者自远方至。

东汉时期此风更盛,不论京师或郡国,“经生所处,则不远千里之路。

精庐暂建,嬴粮动有千百”(《后汉书》卷七九下《儒林传论》)。

如果经师身处僻远之地,求学者往往不辞辛苦,千里奔赴。

会稽山阴赵晔诣犍为资中从杜抚学,与亲人多年不通音信,家人甚至怀疑他已不在人世,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

两汉时代的游学在形式上虽与先秦相同,但学习内容却有所不同。

尤其是汉武帝“罢黜百家,表章六经”(《汉书》卷六《武帝纪赞》),儒家思想确立了独尊地位,儒家经典成为游学之士的主要学习内容。

汉代的游学,以东汉和帝、安帝时期为界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两个时期又有不同的特点。

和、安以前,一般游学之士的学习方式以私家教授为主。

如赣遂教授数百人;翟方进西至京师受经,积十余年,经学明习,徒众日广;其子宣,居长安教授,诸生满堂。

(参见《吕思勉读史札记》“私家教授之盛不始东汉”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太学博士弟子则各有员数,“设科射策,动以官禄”(《汉书》卷八八《儒林传赞》),不在游学之列。

学与宦本密不可分,子夏就说过“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篇》)的话,《礼记曲礼上》也有“宦学事师”的说法。

游学者也不例外,习经的目的是做官,入仕的基础则是明经。

《汉书》卷九二《游侠楼护传》载楼护少随父为医长安,出入贵戚家,诵医经、本草、方术数十万言,长者咸爱重之。

共谓曰:“以君卿之材,何不宦学乎 ”楼护于是辞其父,学经传,终成名士。

和帝初年乐府诗《雁门太守行》所讴歌的洛阳令王涣情况与此类似,诗歌写道:“孝和帝在时,洛阳令王君,本自益州广汉蜀人,少行宦学,通《五经》论。

”(《后汉书》卷七六《循吏王涣传》章怀太子注引《古乐府歌》)在王涣的成长经历中,学与宦也是二而为一的。

自东汉和、安以后,游学与游宦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

《后汉书》卷七九《王符传》云:“自和、安之后,世务游宦,当涂者更相荐引。

”所谓游宦,就是交游以求宦达。

其中浮华者众,成就者少。

王符《潜夫论赞学》云:“当世学士恒以万计,而究途者无数十焉……是故无董、景之才,倪、匡之志,而欲强捐家出身旷日师门者,必无几矣。

”有些人甚至放弃了正常的学业,专务交游结党。

袁宏《后汉纪》卷一五《殇帝纪》云:“自顷以来……俗吏繁炽,儒生寡少。

其在京师,不务经学,竟于人事,争于货贿。

”“竟于人事,争于货贿”是游宦生活不光彩的一面,但可能也是更多人选择的方式。

王符对此有激烈的批评:“今多务交游以结党助,偷世窃名以取济渡。

”(《潜夫论务本》)不仅普通士人有结党之风,名士之间也有荐举之事。

《后汉书》卷五三《窦融附窦章传》云章“与马融、崔瑗同好,更相推荐”。

史书所载是符合事实的,《北堂书钞》卷三二引有窦章《荐马融文》,《后汉书》卷八二《崔骃传附崔瑗传》又载窦章(时任少府)曾与大司农胡广共荐崔瑗为河间相,陆侃如先生《中古文学系年》将此事系于顺帝汉安元年(142)。

东汉后期,太学逐渐成为游宦、游学之士的聚集之地。

光武帝兴复太学以后,明帝多次幸临,与博士诸儒讲论经义。

然“自安帝览政,薄于艺文,博士倚席不讲,朋徒相视怠散,学舍颓敝,鞠为园蔬,牧儿荛竖,至于薪刈其下”(《后汉书》卷七九上《儒林传》)。

永建六年(131)秋九月,顺帝采纳翟酺的建议,重新“缮起太学”(《后汉书》卷六《顺帝纪》),更修黉宇,共造构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

(《后汉书》卷七九上《儒林传》)“自是游学增盛,至三万余生。

然章句渐疏,多以浮华相尚”(《后汉书》卷七九《儒林传序》)。

太学游士来自不同地区,学术背景各异,思想见解千差万别,却都希望找到个人的政治出路。

在批评时政的潮流激荡之下,他们将对生活境遇的种种不满指向政治的腐败,将个人命运的不幸归结到皇帝的昏庸与宦官的专权,以清议对抗政治上的浊恶势力。

游谈之士的求名之心、结党之风,与士大夫的意气之争、朝廷的政治斗争联系在一起,最后酿成了党锢之祸。

游宦、游学不仅是一种社会风气、政治现象,更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游宦与游学者行走在尊与卑的社会阶层之间,对普通民众来说他们是经生、是学士,但在官宦豪族面前,他们不过是白衣寒士;他们既感受到城市的繁华,也领悟到人情的冷漠。

这个特殊群体的人生感受表现在文学中,就是《古诗十九首》所展示出来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时代,前辈学者有过许多推测,一般认为这组诗歌是东汉后期的作品。

历史的真相虽然难以还原,但诗歌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却给我们一些可供寻觅的线索。

从许多方面看,《古诗十九首》的内容、风格与游宦、游学的时代背景是贴合的,其中许多诗篇反映了游学、游宦的艰难与人情冷暖。

对个体生命而言,游宦、游学的经历具有更丰富的含义。

《古诗十九首》中充满了离家者行走的脚步声,“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青青陵上柏》)是近游,“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行行重行行》)则是远行。

游宦之士羡慕豪门、勋贵的奢富,所谓“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

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

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青青陵上柏》)。

诗中所描写的洛阳,正是汉末大乱之前的景象:“洛中贵戚室第相望,金帛财产,家家殷积。

”(《后汉书》卷七○《董卓传》)“两宫”、“双阙”也是洛阳宫阙的真实写照,蔡质《汉仪》中写到:“自到偃师,去宫四十三里,望朱雀五阙、德阳,其上郁律与天连。

”(司马彪《续汉书礼仪志中》刘昭注引)可以想见,洛阳雄伟耸立的宫殿、上与天连的宫阙,这些彰显尊容的皇家气派一定会让初至京城的“乡鄙之士”叹为观止,让他们萌生出人头地、衣锦还乡的念头。

追求荣名的思想在《古诗十九首》中反复吐露,或云“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今日良宴会》),或云“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

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回车驾言迈》)。

此外,《古诗十九首》更流露出一种通俗趣味,或沉溺于声色之娱:“荡涤放情志,何为自结束。

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

”(《东城高且长》)或沉溺于美酒华服:“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万岁更相送,圣贤莫能度。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驱车上东门》)或宣扬及时行乐:“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

”(《生年不满百》)既然游宦是为了显达,就需要交游,而飨宴是文人交游之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崔瑗曾经将自己的俸禄大部分用来款待宾客,却因为奢侈而遭到他们背后的议论与指责,崔瑗知道后十分生气,说“士大夫不足养如此”(《后汉书》卷八二《崔骃传附崔瑗传》章怀太子注引华峤《汉后书》),然好客之病终不能改。

蔡邕《与袁公书》云:“朝夕游谈,从学宴饮。

酌麦醴、燔干鱼,欣欣焉乐在其中矣。

”(《北堂书钞》卷一四八,清严可均辑入《全后汉文》卷七二)则写出了游学者朝游夕宴、怡然自得的生活侧面。

《古诗十九首》也有“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今日良宴会》)的吟唱。

在这个浮华奢靡的社会中,作为个体的游学、游宦者,其力量是微弱的,未必都能找到个人的出路。

与马融同时的扶风曹众伯师亦有才学,“与乡里苏孺文、窦伯向、马季长并游宦,唯众不遇,以寿终于家”(《后汉书》卷一一○上《文苑苏顺传附曹众传》章怀太子注引《三辅决录注》)。

在很多时候他们不免感到空虚和寂寞,而至于“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明月何皎皎》),甚或终夕不眠,“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孟冬寒气至》)。

《明月何皎皎》诗云:“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思乡之情是实在的,但诗人内心的愁思却是复杂的,他并没有告诉我们这是怎样一种哀愁。

诗人不愿启口,我们亦无从推测。

有时生活不如意,则希望藉饮酒来麻醉自己,暂时忘掉世俗的烦恼:“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

”(《青青陵上柏》)。

但饮宴之后却更加苦闷,大胆唱出愤激之言:“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飚尘。

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无为守贫贱,轲长苦辛。

”(《今日良宴会》)文人间的交往也非尽如人意,言语间或有片言之失,接纳时或有不足之憾,于是耿介、是非便因之而生。

崔瑗《座右铭》中的“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或即因此而发。

在游宦、交往中所领悟的世态人情,亦让人感慨。

《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云:“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

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对不愿施以援手的学友表示了深深的失望。

另外,当时交游中更多“比周伤义,偏党毁俗”(《后汉书》卷四三《朱晖附朱穆传》)的情况,王符《潜夫论议交》曾予以严厉的谴责。

稍后朱穆的《崇厚论》、《绝交论》,蔡邕的《正交论》以及刘梁的《破群论》、《辨和同之论》,也是对这种社会丑恶现象的批判。

从游宦、游学而生的离别之苦与思念之情中,夫妇或男女之间爱情的流露更让人感动。

在这之前,汉代文人常常摆出一副正统的面孔,韦孟《在邹诗》、《讽谏诗》和韦玄成的诗歌是个人对家族传统的颂扬与反思,傅毅《迪志诗》表达了个人对家族光荣的怀念以及对前途命运的担忧。

四言诗如此,五言诗亦然,班固《咏史诗》描写缇萦救父之事,其中颇有个人感慨。

到了《古诗十九首》与秦嘉的时代,爱情才更为勇敢而直接地表达出来。

这种天籁之音是《诗经》中男女纯真情歌的复活,是长期被压抑、束缚的心灵的释放。

《古诗十九首》表达爱情的内容与方式十分丰富,其中既有游子思妇之情:“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涉江采芙蓉》)也有爱人远行之后,思妇独守空闺的孤独与伤感:“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青青河畔草》)、“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行行重行行》)、“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涉江采芙蓉》)。

情在这里只是人之常情,却因其普通而让人感动。

汉武帝《秋风辞》已发出了“欢乐极兮哀情多”的感叹,到东汉这种悲情的抒发更加强烈。

东汉后期是一个感伤、多情的时代,同时又是一个崇尚辞藻的时代。

情与韵这两个时代特点的结合,使情得到一种有节制的抒发。

如《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即是秦嘉《赠妇诗》其三中的“何用叙我心 遗思致款诚”。

诗中吟唱的“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崇尚男女间的至情,而忽略外在的形式,在精神境界和艺术手法上都可以称得上是遗形取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