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报告.
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报告答案

实验名称:机械设计基础实验实验时间:2023年11月15日实验地点:机械实验室一、实验目的1. 理解机械设计基础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方法,提高动手能力。
3. 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新意识。
二、实验内容及步骤1. 实验内容(1)了解机械设计基础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方法;(3)进行简单的机械设计,如设计一个简易的齿轮传动系统。
2. 实验步骤(1)学习机械设计基础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如运动副、机构、机械零件等;(2)分析实验要求,确定设计目标;(3)进行设计,包括选择合适的材料和结构,绘制设计图;(4)制作模型,并进行测试和调整;(5)撰写实验报告。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1)设计了一个简易的齿轮传动系统,包括齿轮、轴、轴承等零件;(2)根据实验要求,选择了合适的材料和结构;(3)绘制了设计图,并进行了模型制作;(4)模型测试结果符合预期。
2. 实验分析(1)在设计过程中,首先了解了机械设计基础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为后续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2)在设计过程中,注重了零件的合理选择和结构设计,提高了设计的可靠性;(3)在模型制作过程中,注意了加工精度和装配质量,保证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4)通过实验,掌握了机械设计的基本方法,提高了动手能力。
四、实验总结1. 通过本次实验,对机械设计基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机械设计的基本方法;2. 培养了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基础;3. 提高了动手能力,为今后从事机械设计相关工作奠定了基础。
五、实验建议1. 在实验过程中,应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提高实验效果;2. 在设计过程中,应注重创新,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3. 在模型制作过程中,应注重精度和装配质量,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4. 在实验报告中,应详细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参考。
实验报告人:XXX指导教师:XXX日期:2023年11月15日。
《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报告

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实验报告课程名称:指导教师:班级:姓名:学号:成绩评定:指导教师签字:年月日实验一机构运动简图的测绘与分析一、实验目的:1、根据各种机械实物或模型,绘制机构运动简图;2、学会分析和验证机构自由度,进一步理解机构自由度的概念,掌握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方法;3、加深对机构结构分析的了解。
二、实验设备和工具;1、缝纫机头;2.学生自带三角板、铅笔、橡皮;三、实验原理:由于机构的运动仅与机构中所有构件的数目和构件所组成的运动副的数目、类型、相对位置有关,因此,在绘制机构运动简图时,可以撇开构件的形状和运动副的具体构造,而用一些简略符号(见教科书有关“常用构件和运动副简图符号”的规定)来代替构件和运动副,并按一定的比例尺表示运动副的相对位置,以此表明机构的运动特征。
四、实验步骤及方法:l、测绘时使被测绘的机械缓慢地运动,从原动件开始,仔细观察机构的运动,分清各个运动单元,从而确定组成机构的构件数目;2、根据相联接的两构件的接触特征及相对运动的性质,确定各个运动副的种类;3、选定投影面,即多数构件运动的平面,在草稿纸上徒手按规定的符号及构件的连接次序,从原动件开始,逐步画出机构运动简图。
用数字1、2、3、……。
分别标注各构件,用英文字母A、B、C、,……分别标注各运动副;4、仔细测量与机构运动有关的尺寸,即转动副间的中心距和移动副导路的方向等,选定原动件的位置,并按一定的比例画出正式的机构运动简图。
五、实验要求:l、对要测绘的缝纫机头中四个机构即a.压布、b走针、c.摆梭、d.送布,只绘出机构示意图即可,所谓机构运动示意图是指只凭目测,使图与实物成比例,不按比例尺绘制的简图;2、计算每个机构的机构自由度,并将结果与实际机构的自由度相对照,观察计算结果与实际是否相符;3、对绘制的机构进行结构分析(高副低代,分离杆组;确定机构级别等)。
六、思考题:1、一个正确的机构运动简图应能说明哪些内容?2、机构自由度的计算对测绘机构运动简图有何帮助?实验二齿轮范成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用范成法切制渐开线齿轮齿廓的基本原理;2、了解渐开线齿轮产生根切现象的原因和用变位修正来避免根切的方法;3、分析比较标准齿轮和变位齿轮的异同点。
机械设计基础(4学分)实验报告

《机械设计基础》课
4学分
实 验 报 告
课程名称:
学科专业: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实验时间:年月日
实验成绩:
南京理工大学
实验一机构运动简图分析与设计
2、有下划线的字符为[CQP-B型设备]必填参数;
3、其余为[交流电动机实验设备]必填参数。
(1)工况Ⅰ(张紧力F0=N;使用张紧轮是否)
项
目
测
点
测定数据
计算数据
n1
W1
F1
n2
W2
F2
a1
a2
M1
M2
η
ε
F
1(空载)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工况Ⅱ(张紧力F0=N;使用张紧轮是否)
项
目
NO.:1机构模型的机构运动简图:
机构名称:
比例尺:
机构自由度计算:F=
演化过程:
NO.:2机构模型的机构运动简图:
机构名称:
比例尺:
机构自由度计算:F=
验证曲柄存在条件:
演化过程:
NO:3机构模型的机构运动简图:
机构名称:
比例尺:
机构自由度计算:F=
演化过程:
NO.:4机构模型的机构运动简图:
机构名称:
1、工况Ⅰ
2、工况Ⅱ
3、
工况Ⅲ
允许传递的有效圆周力工况Ⅰ:Fe1= N;
《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报告

《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是机械类专业学生的重要实践环节,旨在通过实验操作,加深对机械设计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工程实践能力。
本次实验的具体目的包括:1、熟悉常见机械零部件的结构、工作原理和装配关系。
2、掌握机械零部件的测绘方法和绘图技能。
3、学会使用测量工具对机械零部件进行尺寸测量和精度分析。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设备和工具1、实验设备减速器若干台。
机械传动实验台。
2、测量工具游标卡尺。
千分尺。
钢板尺。
内、外卡钳。
3、绘图工具绘图板。
丁字尺。
绘图铅笔、橡皮、圆规、三角板等。
三、实验内容1、减速器的拆装与测绘分组拆卸减速器,观察其内部结构,了解各零部件的名称、作用和装配关系。
使用测量工具对减速器的主要零部件进行尺寸测量,记录测量数据。
根据测量数据绘制减速器的装配图和零件图。
2、机械传动性能测试在机械传动实验台上安装带传动、链传动或齿轮传动装置。
改变输入转速和负载,测量不同工况下的传动效率、扭矩和转速等参数。
分析实验数据,研究传动性能与参数之间的关系。
四、实验步骤1、减速器的拆装与测绘(1)分组并熟悉实验设备和工具,了解减速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按照正确的顺序拆卸减速器的箱盖、轴、齿轮、轴承等零部件,注意做好标记,以便装配时能正确安装。
(3)仔细观察各零部件的结构和形状,分析其工作原理和加工工艺。
(4)使用游标卡尺、千分尺等测量工具对主要零部件进行尺寸测量,如轴的直径、齿轮的模数、齿宽等,并记录测量数据。
(5)根据测量数据和观察结果,按照国家标准绘制减速器的装配图和零件图,标注尺寸、公差、技术要求等。
2、机械传动性能测试(1)选择一种机械传动装置,如带传动、链传动或齿轮传动,安装在实验台上。
(2)调整传动装置的张紧力或中心距,使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3)启动实验台,逐渐增加输入转速和负载,记录不同工况下的扭矩、转速和传动效率等参数。
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报告.doc

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报告
二OO四年二月
机构与机械零件认知实验班级组别姓名日期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设备及工具:
三、实验内容:
1、各陈列柜的基本内容;
2、绘出2~3个陈列柜中机构运动简图;
四、思考题:
1 、四杆机构有哪些类型?这些机构中的运动副各有什么特点哪些四杆机构能实现由转动转换为移动?
2、用于传递两平行轴,两相交轴、两交错轴的回转运动的齿轮机构有哪些?哪种齿轮机构能实现由转动转换为移动运动?
3、传动带按截面形式分为哪几种?带转动有那集中失效形式?
4、齿轮传动有哪些类型?齿轮的失效形式主要有哪几种?
5、滚动轴承的常用类型有哪些?主要失效形式是什么?
6、润滑剂的主要性能指标是什么?工作中常见的润滑剂有几种?
7、弹簧的主要类型和功用是什么?
机构运动简图测绘与分析班级组别姓名日期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设备及工具
三、实验内容:
1、。
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报告

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本次实验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机械设计基础知识,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机械设计原理的理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内容
1. 利用CAD软件进行零部件的建模和装配设计;
2. 对设计好的零部件进行强度及刚度的分析;
3. 利用实验台进行加工及组装。
三、实验器材
1. 计算机及CAD设计软件;
2. 材料强度测试仪器;
3. 机械加工设备;
4. 实验台。
四、实验步骤
1. 使用CAD软件设计并建模所需的零部件;
2. 进行强度及刚度的分析,优化设计;
3. 将设计好的零部件进行机械加工;
4. 对加工好的零部件进行组装。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设计并加工了一个机械零件,经过实际测试,零件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能够满足设计要求。
通过实际操作,我们对机械设计的原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掌握了一定的设计和加工
技能。
六、实验结论
本次机械设计基础实验通过实践操作,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了对机械设计的理解。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未来的
学习和工作中,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机械设计能力。
至此,本次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报告完毕。
感谢指导老师和同学们的
配合和支持。
愿大家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报告答案

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报告答案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1、熟悉和掌握常见机械零件和机构的结构、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
2、学会使用测量工具对机械零件进行尺寸测量和精度分析。
3、通过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加深对机械设计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4、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实验设备和工具在本次实验中,我们使用了以下设备和工具:1、机械零件展示柜:展示了各种常见的机械零件,如齿轮、轴、螺栓、螺母等。
2、测量工具:游标卡尺、千分尺、百分表、直尺等。
3、实验台:用于安装和操作机械机构。
4、计算机及相关软件:用于数据处理和分析。
三、实验内容本次实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观察各种机械零件的外形结构,了解其功能和应用。
使用游标卡尺、千分尺等测量工具对零件的尺寸进行测量,并记录测量结果。
对测量数据进行精度分析,判断零件的加工质量是否符合要求。
2、机械机构的运动分析安装和调试机械机构,如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等。
观察机构的运动过程,绘制运动简图。
通过测量和计算,分析机构的运动特性,如速度、加速度等。
3、机械传动系统的性能测试搭建机械传动系统,如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等。
测量传动系统的输入和输出功率、转速、转矩等参数。
分析传动系统的效率、传动比等性能指标,并探讨影响性能的因素。
四、实验步骤1、实验前准备认真阅读实验指导书,了解实验目的、内容和步骤。
熟悉实验设备和工具的使用方法。
分组并确定小组成员的分工。
从零件展示柜中选取感兴趣的零件进行观察和分析。
用游标卡尺测量零件的外径、内径、长度等尺寸,用千分尺测量零件的厚度、直径等尺寸,测量时要注意正确的测量方法和读数。
将测量结果记录在实验报告中,并进行精度分析。
3、机械机构的运动分析按照实验指导书的要求,在实验台上安装机械机构。
手动操作机构,观察其运动过程,注意各构件之间的相对运动关系。
用直尺和铅笔绘制机构的运动简图,标注出各构件的名称和运动副的类型。
安装位移传感器和转速传感器,通过计算机采集机构的运动数据。
《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报告

《机械设计基础》实验报告实验名称:简单杠杆平衡示意图设计实验目的:通过对杠杆平衡示意图的设计,加深对机械设计基础的理解,掌握基本的机械设计方法和技巧。
实验原理:杠杆平衡示意图是机械设计中常用的一种示意图,用于表示各个部件之间的平衡关系。
在设计杠杆平衡示意图时,需要考虑力的平衡条件和力矩平衡条件,以保证整个系统的平衡。
实验设备:铅笔、纸张、标尺、直尺、量角器等。
实验步骤:1.确定设计杠杆平衡示意图的比例尺,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比例尺。
2.根据示意图的要求,画出基准线,表示地平面,标明坐标轴。
3.根据给定的参数,确定示意图的各个主要部件的位置和尺寸,画出示意图的外形线条。
4.根据力的平衡条件,用箭头表示作用在杠杆上的力,并标明力的大小和方向。
5.根据力矩平衡条件,确定力的作用点和杠杆的支点坐标,计算出所需的距离。
6.检查示意图的几何关系是否符合力的平衡和力矩平衡条件,进行调整和修正。
7.最后,用标准图形符号标注示意图,并添加必要的文字说明。
实验结果:设计出一张符合要求的杠杆平衡示意图,示意图中各个部件的尺寸、位置和力的作用符合力的平衡和力矩平衡条件。
示意图清晰明了,图形符号规范,文字说明准确明确。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进一步了解了机械设计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了杠杆平衡示意图的设计技巧。
在实验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确定示意图的比例尺、画出基准线、确定各个主要部件的位置和尺寸,以及如何根据力的平衡条件和力矩平衡条件进行设计和调整。
同时,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示意图的设计需要考虑到实际应用场景的特点,力的大小和方向应该符合实际情况等。
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实践,我相信我会在机械设计方面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实验报告课程名称:指导教师:班级:姓名:学号:成绩评定:指导教师签字:年月日实验一机构运动简图的测绘与分析一、实验目的:1、根据各种机械实物或模型,绘制机构运动简图;2、学会分析和验证机构自由度,进一步理解机构自由度的概念,掌握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方法;3、加深对机构结构分析的了解。
二、实验设备和工具;1、缝纫机头;2.学生自带三角板、铅笔、橡皮;三、实验原理:由于机构的运动仅与机构中所有构件的数目和构件所组成的运动副的数目、类型、相对位置有关,因此,在绘制机构运动简图时,可以撇开构件的形状和运动副的具体构造,而用一些简略符号(见教科书有关“常用构件和运动副简图符号”的规定)来代替构件和运动副,并按一定的比例尺表示运动副的相对位置,以此表明机构的运动特征。
四、实验步骤及方法:l、测绘时使被测绘的机械缓慢地运动,从原动件开始,仔细观察机构的运动,分清各个运动单元,从而确定组成机构的构件数目;2、根据相联接的两构件的接触特征及相对运动的性质,确定各个运动副的种类;3、选定投影面,即多数构件运动的平面,在草稿纸上徒手按规定的符号及构件的连接次序,从原动件开始,逐步画出机构运动简图。
用数字1、2、3、……。
分别标注各构件,用英文字母A、B、C、,……分别标注各运动副;4、仔细测量与机构运动有关的尺寸,即转动副间的中心距和移动副导路的方向等,选定原动件的位置,并按一定的比例画出正式的机构运动简图。
五、实验要求:l、对要测绘的缝纫机头中四个机构即a.压布、b走针、c.摆梭、d.送布,只绘出机构示意图即可,所谓机构运动示意图是指只凭目测,使图与实物成比例,不按比例尺绘制的简图;2、计算每个机构的机构自由度,并将结果与实际机构的自由度相对照,观察计算结果与实际是否相符;3、对绘制的机构进行结构分析(高副低代,分离杆组;确定机构级别等)。
六、思考题:1、一个正确的机构运动简图应能说明哪些内容?2、机构自由度的计算对测绘机构运动简图有何帮助?实验二齿轮范成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用范成法切制渐开线齿轮齿廓的基本原理;2、了解渐开线齿轮产生根切现象的原因和用变位修正来避免根切的方法;3、分析比较标准齿轮和变位齿轮的异同点。
二、设备和工具1、齿轮范成仪;2、圆规、三角板、绘图纸、剪刀、两支不同颜色的铅笔或圆珠笔,计算器(学生自备)三、试验原理和方法范成法是利用一对齿轮互相啮合时其共轭齿廓互为包络线的原理来加工齿轮的一种方法。
加工时其中一轮为刀具,另一轮为轮坯,它们保持固定的角速比传动,完全和一对真正的齿轮互相啮合传动一样,同时刀具沿轮坯的轴向作切削运动,这样制得的齿轮的齿廓就是刀具刀刃在各个位置的包络线。
若用渐开线作为刀具齿廓,则其包络线亦为渐开线。
由于在实际加工时,看不到刀刃在各个位置形成包络线的过程,故通过齿轮范成仪来实现轮坯与刀具间的传动过程,并用铅笔将刀具刀刃的各个位置记录在绘图纸上,这样就清楚地观察到齿廓形成的过程。
齿轮范成仪所用刀具模型为齿条插刀,仪器构造如下:圆盘1绕其芯轴O转动,在圆盘的后面装了一个齿轮与横拖板2上的齿条啮合传递运动,横拖板可以沿水平方向左右移动,通过齿条、齿轮的啮合带动圆盘转动,在横拖板上通过螺钉固定了一个齿条刀具模型3,齿条插刀的参数为:压力角α=20°;齿顶高系数ha*=1;径向间隙系数C*=0.25;摸数m =20;圆盘芯轴直径=20mm四、实验步骤1、根据已知的刀具参数和被加工齿轮分度圆直径,计算被加工齿轮的基圆、最小变位系数、最小变位量,标准齿轮的齿顶圆与齿根圆直径以及变位齿轮的齿顶圆与齿根圆直径,然后根据计算数据将上述六个圆画在同一张图纸上,并沿最大圆的圆周剪成圆形纸片,作为本实验用的“轮坯”;2、把“轮坯”安装到仪器的圆盘上,必须注意对准中心;3、调节刀具中线,使其与被加工齿轮分度圆相切,刀具处于切制标准齿轮时的安装位置上;4、“切制”齿廓时,先把刀具移向一端,使刀具的齿廓退出轮坯中标准齿轮的齿顶圆,然后每当刀具向另一端移动2-3mm时,即在代表轮坯的图纸上用铅笔沿刀具轮廓描下其位置,此时应注意铅笔的落笔方向必须始终保持一致,直至形成一至两个完整的轮齿为止,描画的过程中应注意齿廓形成过程;5、观察根切现象,即观察刀具齿顶线是否超过被加工齿轮的啮合极限点;6、重新调整刀具,即调整螺钉,使刀具中线对准与分度圆相切的位置,然后向后平行移动刀具,移动距离为避免根切的最小变位量,对好刀后,再用与切制标准齿轮的同样方式移动横拖板,加工变位齿轮。
五、原始数据:(1)齿条:模数m=20 压力角:α=20°齿顶高系数ha*=1 径向系数c*=0.25(2)标准齿轮:分度圆半径r=80mm Z=81、齿轮几何参数计算:六、思考题1、通过实验,说明你所观察到的根切现象是怎样的?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如何避免根切?2、记录得到的标准齿轮齿廓和变位齿轮齿廓是否相同?为什么?3、比较用同一条齿条刀具加工出来的标准齿轮和正变位齿轮的几何参数:m、a、r、ra、rb、rf、ha、hf、h、p、s、sb、sa、sf中哪些变了?哪些没变?为什么?实验三回转构件的动平衡实验一、实验目的1、巩固和验证回转构件动平衡的基本原理;2、掌握机械共振式动平衡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
二、实验设备和工具1、DPJ机械共振式简易动平衡机、JHP-A型动平衡实验台,本实验采用DPJ机械共振式简易动平衡机;2、试件(在校正平面上具有校正孔的转子);3、平衡质量(与校正孔相应的螺钉、螺母);4、外卡尺;5、钢皮尺;6、活动螺丝扳手;7、计算器;8、量角器;三、实验原理和方法本实验是采用补偿质径积式机械共振式动平衡机,它的结构如图所示:框架1经弹簧2与固定的底座3相联,它只能绕OX轴线摆动,构成一个振动系统。
框架上装有主轴4,由固定在底座上的电动机14通过皮带和皮带轮12驱动。
主轴4上装有齿轮6,它与齿轮5构成交错轴斜齿轮啮合传动。
齿轮5与圆盘7固定在轴9上,圆盘8绕轴9转动,并且通过调节手轮17可使圆盘8沿轴9上下移动,以此来改变圆盘7与8之间的距离L C,L C由指针16指示。
圆盘7与8大小、质量全相等,上面各装了一质量为M C的重块,其质心都与轴9相距r C但相位差180°,这样圆盘7、8转动时,由于两个重块的作用,导致两个圆盘的质心不在回转轴线9上,因此会各产生一离心力F C,两个离心力F C平行且相位刚好差180°,构成一可调的力偶矩F C L C,它与摆架振摆面间的夹角以φC表示。
轴9上端的指针15既用来指示F C L C的作用平面和方向,指针相对圆盘的指向既F C L C的转向,通过调节手轮18来调节瞬时的φC 值。
实验时,待平衡的试件10架于两个滚动支承13上,通过挠性联轴器11由主轴4带动它回转。
此时试件的不平衡质量可看成在所选的两平衡校正面T'和T"内,由向量半径分别为r0'和r0"的两个不平衡质量m0'和m0"所产生。
平衡时,可先令校正面T"通过振摆支座OX轴,这样试件转动后,T"上不平衡质量m0'和F0"产生的力矩为零,不引起框架振动。
而T'面上的不平衡质量m0"的离心力F0'对振摆支座OX形成力矩M0,使框架振动。
与此同时,力偶矩F C L C对OX轴的力偶矩分量M C也直接影响框架的振动。
力矩M0的相位φ为,也即不平衡质量m0'的径向与OX轴垂直线的夹角。
通过移动圆盘8和齿轮6可调节L C和φC的值,来使框架消除振动,达到动平衡,由L C和φC 的值便可得知F0'的大小和相位,本实验中动平衡机的m C、r C已知。
试件的两平衡校正面是预先选定的,故平衡面倒支架OX轴的距离L也已知。
至于框架应满足的动平衡条件由同学们自己推算,求出所加平衡质量m b'。
测量另一个平衡校正面T"内的不平衡质径积m0"、r0",并求平衡质量m b"的大小和相位时,其原理和方法同上,只需使T'面通过框架振摆轴线OX即可。
四、步骤1、调节手柄17,使圆盘8与圆盘7刚好接触,此时标尺指示“零”点,即L C=0。
2、把试件10一端的联轴器与主轴前端的挠性联轴器11沿转动方向靠好,避免起动时冲击;同时另一校正面T"应通过摆正轴线OX。
3、起动电机使试件回转。
4、移动重块19,使框架处于共振状态,既框架往复振动的频率等与框架自身的固有频率。
5、加补偿力偶矩。
先顺时针调节手轮17,使L C有一定读数,这时框架保持一定的振幅。
然后调节手轮18,当φC=φ+180°时m0与m C同向,框架振幅最大;当φC=φ时,框架振幅最小,这时不平衡质量的相位已基本找到。
在继续调节手轮17来改变L C值,使框架振幅进一步降低。
如此反复调节数次,直到指针20基本不动,此时框架振动消除,趋于静止。
6、停车,读出L C值,确定应加平衡质量m b'的相位。
7、由已知的m C、r C、L和r b'以及L C值,算出m b'值。
8、使L C归零,根据所得m b'的大小和相位,将试件在T'平面内进行校正,然后重新启动,观察框架是否平衡。
9、进行另一平衡校正面T"的测试,方法步骤同前。
10、电源,试验结束。
动平衡实验台实验四 皮带传动实验一、 实验目的:(1)观察带传动的弹性滑动和打滑现象。
(2)证实预拉力对带传动能力的影响。
(3)测量带传动的效率。
(4)掌握转矩、转速基本测量方法。
(5)绘制带传动滑动曲线和效率曲线图二、 实验设备与实验原理:实验设备带传动实验台F-1型和PC-B 型两种实验台。
带传动是一种利用中间挠性件的摩擦传动,工作时存在弹性滑动。
当两带轮直径相等时,弹性滑动系数1121112211121D n n n n n n D n n D V V V =-=-=-ε= 在初拉力F 一定的条件下,弹性滑动的系数ε大小取决于负载的大小,载 荷越大,即带传递的有效圆周力F 越大,当F 超出摩擦力的最大值时,就会出现打滑现象。
带所能传递的最大有效圆周力F mas 与初拉力F 0有关,F 0越大,F mas 也越大,因此增大初拉力,可提高带传动能力。
本实验设备是F-1型实验台,主要由一台直流电机和一台直流发电机组成。
(见图1)直流电机安装在可沿水平方向移动的支座上,发电机安装在固定的支座上,为便于实验,主、从动轮的直径相等。
带初拉力F 0由砝码1产生,带所传递的负载由直流电机5产生,通过带 6带动从动轮8及发电机7旋转,发电机的输出端连接一组灯泡作为它的负载,改变灯泡的功率,就可改变发电机的发电量,从而改变带所传递的负载,即改变有效圆周力F 。
电动机和发电机的外壳(定子)是由滚动轴承支承的,可绕轴心转动,在定子上装有测力杠杆3和9,杠杆上装有拉砣和砝码,可测出电动机和发电机工作时的转矩T 1和T 2,通过计算可得到带的传动效率和有效圆周力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