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名曲《十面埋伏》赏析
琵琶曲《十面埋伏》鉴赏

琵琶曲《十面埋伏》鉴赏————————————————————————————————作者: ————————————————————————————————日期:ﻩ激情的诗篇——《十面埋伏》(琵琶曲)赏析一个久远的声音从历史深处隐然传来。
ﻫ琵琶,一件古老而又奇特的乐器,发出琮琮的声音,仿佛阅尽沧桑、饱经世事的老人,又若热情奔放、慷慨激越的青年。
ﻫ它是弹奏乐器。
初时,以右手向前弹为琵,向后弹为琶。
秦、汉以来,曾作为多种弹弦乐器的总称。
本是一个敏感又多情的尤物,在别的物只是模糊记着的事情,然而,在它善感的心灵中,已反复而深深地镂刻在回忆的心版上了。
更何况,这不是—个童话、一个故事,是一段撼天动地的史实。
也许,沉静的钢琴在弹着巴赫,优雅的长笛在吹着莫扎特,大气磅礴的交响乐队在合奏着贝多芬,然而,只有它,只有琵琶,依然在娓娓地叙述着《十面埋伏》这个中国的古老故事……ﻫ《十面埋伏》是我国传统器乐作品中大型琵琶武曲的优秀代表作。
在传统琵琶曲中,文曲一般旋律抒情优美,节奏轻缓,技巧多用左手推拉吟揉手法,善于描绘优美的自然景色或表达内心细腻的情感,而武曲则结构精致绵密,旋律层次分明,情绪激烈雄壮,节奏复杂多变,多用右手力度较大的演奏技巧,擅长于表现强烈的气氛和情绪,因而,琵琶曲《十面埋伏》气势雄伟激昂,风格旖旎壮美,艺术形象生动鲜明,是古典音乐的瑰宝。
ﻫ时间老人拉开历史的帷幕,月的魔指轻轻触动琴弦,音箱里便有和弦嗡嗡嘤嘤的攒动,天籁之音缓缓而来。
走进音乐世界的主人翁是刘邦、项羽。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揭竿而起。
在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中,秦王朝宣告灭亡。
此时,刘邦的汉军和项羽的楚军展开了激烈的逐鹿中原、争霸天下的斗争。
当以修筑万里长城而著称的秦始皇的泱泱车队路过时,虽无大名却有大志的两个人物在赞叹之余,同时发出了不同的豪言。
“大丈夫当该如是也!”刘邦说。
“彼可取而代之!”项羽说。
说前一句的较工于心计,说后一句的则多些率直。
十面埋伏古曲赏析

十面埋伏古曲赏析十面埋伏古曲赏析《十面埋伏》是一首历史题材的大型琵琶曲,它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
乐曲描写了公元前202年楚汉垓下决战的情景。
以下是十面埋伏古曲赏析,欢迎阅读。
《十面埋伏》描绘了楚汉相争中垓下之战的情景。
是琵琶曲的典型代表。
所以正确理解《十面埋伏》的音乐形象有利于了解我国优秀音乐文化悠久传统,培养热祖国优秀音乐文化的感情,弘扬继承祖国悠久文化及音乐文化的意义。
二、正文《十面埋伏》作为古曲的典型代表。
身为当代中师学生对于这一类音乐的鉴赏力十分缺乏。
对于古曲的欣赏也可以说是一窍不通。
首先,不了解琵琶这类乐器。
其次,不了解它的音乐背景。
再次,不懂得欣赏。
一曲完结,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完全不理解其中的美妙和精髓。
那么,该从哪些方面对《十面埋伏》进行赏析呢?琵琶古曲主要从它的曲式结构、演奏乐器、节奏、音色以及音乐背景等方面进行赏析。
本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垓下决战的情景。
《十面埋伏》的主角是刘邦,重点段落是:“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乐曲激昂、气势磅礴;而《霸王卸甲》的主角是项羽,重点段落是:“楚歌”、“别姬”,乐曲沉闷悲壮。
全曲气势恢宏,充斥着金戈铁马的肃杀之声。
全曲分13段:1、列营(分营、擂鼓、掌号、马蹄声);2、吹持;3、点将;4、排阵、走队;5、埋伏;6、小战;7、呐喊;8、大战;9、败阵(垓下楚军被重重包围,项羽败阵);10、乌江自刎;11、争功;12、凯旋;13、回营。
全曲13个段落还可分成三大部分。
乐曲从战争的准备阶段开始,节奏由慢渐快,以琵琶模拟战鼓声、浑厚雄壮;接着是一段吹打乐,全用轮指演奏模拟号角声。
然后进行排阵、点将等等,这都是古战争中必有的内容。
整曲来看,又有“起、承、转、合”的布局性质。
第一部分含五段为“起、承部”,第二部分含三段为“转”部,第三部分含二段为“合部”。
真正精彩激烈的在作战部分:埋伏表现了伏兵重重、楚军被围得水泄不通的情景,然后是到九里山大战是全曲的高潮,运用琵琶高超复杂的绞弦技巧真实的再现了战争的惨烈:人仰马嘶声、兵刃相击声、马蹄声、呐喊声等等,惊心动魄,让人振奋。
琵琶名曲十面埋伏

琵琶名曲十面埋伏《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堪称曲中经典。
乐曲内容的壮丽辉煌,风格的雄伟奇特,在古典音乐中是罕见的。
今天为大家带来琵琶曲《十面埋伏》赏析,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十面埋伏出处此曲最早见于1818年出版的华秋萍《琵琶谱》,1895年出版的李芳园编订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将它改名为《淮阴平楚》。
乐曲是根据公元前202年楚、汉两军在垓下(今安徽省灵壁县东南)进行决战时,汉军设下十面埋伏的阵法,从而彻底击败楚军,迫使项羽自刎乌江这一历史事实加以集中概括谱写而成。
垓下决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有名的战役。
琵琶曲《十面埋伏》出色地运用音乐手段表现了这场古代战争的激烈战况,向世人展现了一幅生动感人的古战场画面。
早在十六世纪末,明代王猷定在《四照堂集》一书中就记述了当时琵琶名手汤应曾演奏《楚汉》一曲的生动状况:“《楚汉一曲》,当其两军决斗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
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争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悲,终而落涕之无从也。
其感人如此。
”这段文字说明,《十面埋伏》的内容、结构和音乐形象与《楚汉》一曲所描述的大体一致,证明它的流传年代是十分悠久的。
十面埋伏赏析全曲分13段:1.烈营(分营、擂鼓、掌号、马蹄声);2.吹打;3.点将;4.排阵;5.走队;6.埋伏;7.小战;8.大战;9.项王败阵;10.乌江自刎;11.从军奏凯;12.诸军争功;13.得胜归营。
各种乐谱在曲名、段落划分上会有不同,但全曲本身大同小异,最后的3段也常被删除。
全曲13个段落还可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描述汉军大战前的准备,突出表现威武雄壮的汉军阵容,其中包括:“列营”、“吹打”、“点将”、“排阵”、“走队”五小段;第二部分为本曲的核心部分,形象地描绘了楚汉两军殊死决战的战斗场面,包括“埋伏”、“小战”、“大战”三小段。
十面埋伏评析

傳統琵琶古曲《十面埋伏》賞析【關鍵字】: 《十面埋伏》曲調 欣賞琵琶賞析古戰場戰爭結局表現手法琵琶是我國歷史悠久的民族樂器,也是最富特點的民族彈撥樂器之一,有著豐富的演奏技巧和獨特的表現力。
《十面埋伏》是一首經典的琵琶古曲,具有較強的思想性和藝術性,是傳統琵琶曲中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國音樂寶庫中的一份珍貴遺產。
《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氣勢雄偉激昂,藝術形象鮮明。
是琵琶武曲的頂峰之作,它結構完整,用音樂敘事的手法完美地表現了名聞古今的楚漢之戰,琵琶的演奏手法在此曲中得到了淋漓盡致地發揮,那激動人心的旋律令聽者無不熱血沸騰、振奮不已。
至今在各種類型的音樂會中,《十面埋伏》都是最受歡迎的琵琶曲之一。
《十面埋伏》又名《陽平楚》,其曲譜最早見於清代華秋平編譯的《華秋平琵琶譜》。
樂曲壯麗輝煌,風格雄偉奇特,生動地描繪了“楚漢之爭”的故事情節,著力刻畫了得勝之師的威武雄姿,這首樂曲是根據西元前202年楚漢兩方在垓下(今安徽省靈壁縣東南)進行決戰時,漢軍設下十面埋伏的陣法,從而徹底擊敗楚軍,迫使項羽自刎烏江這一歷史事實加以集中概括譜寫而成的。
全曲可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描述漢軍大戰前的準備,著重表現威武雄壯的漢軍陣容。
共包括前五個小段。
其中本人最喜歡的是“吹打”段落,"吹打"是全曲中唯一的旋律性較強、抒情氣息濃郁的段落。
琵琶用輪指奏出的長音,模擬了古代管樂器演奏的行進曲音調。
這段間樂極象古代行軍時笙管齊鳴的壯麗場面,刻畫了紀律嚴明的漢軍浩浩蕩蕩、由遠而近、闊步前進的形象。
這段音樂在樂曲藝術形象的塑造上具有高屋建瓴的氣魄。
第二部分包括六、七、八三個小段落,是全曲的中心部分。
它形象描繪了楚漢兩軍殊死決戰的激烈情景。
我覺得這首取自的特色便在於“埋伏”, "埋伏"這段音樂和它描繪的意境都很有特色,它利用一張一弛的節奏音型加以模進發展的旋律,造成了一種緊張、恐怖的氣氛。
十面埋伏赏析

十面埋伏赏析摘要:一、引言二、十面埋伏的背景介绍三、十面埋伏的乐曲结构四、十面埋伏的旋律特点五、十面埋伏的演奏技巧六、十面埋伏的审美价值七、十面埋伏在我国音乐史上的地位八、结论正文:【引言】“十面埋伏”是我国著名古曲,源自战国时期,历经千年传承,已成为琵琶演奏的经典之作。
乐曲描绘了战争时期的紧张氛围和勇士们的英勇形象,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实用性。
本文将对十面埋伏进行详细赏析,以揭示其独特的魅力。
【十面埋伏的背景介绍】十面埋伏原名“楚汉争霸”,描绘了楚汉战争中,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的事迹。
乐曲通过对战争场面的刻画,展现了古代战争的残酷和英勇。
在古时,此曲主要用于鼓舞士气、激励战士,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十面埋伏的乐曲结构】十面埋伏共分为三个部分:引子、主体和尾声。
引子以激昂的旋律为基调,描绘了战争即将爆发的紧张氛围;主体部分通过丰富的音色和节奏变化,展现了战争的波澜壮阔;尾声则以悠扬的旋律,表达了战争胜利的喜悦。
【十面埋伏的旋律特点】十面埋伏的旋律激昂、高亢,富有力量感。
在演奏过程中,琵琶手需运用多种技巧,如弹、挑、扫、拂等,使乐曲表现出丰富的音色和层次。
同时,乐曲中的节奏变化多样,既有快速的拨弦,也有慢板的抒情段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十面埋伏的演奏技巧】在演奏十面埋伏时,琵琶手需具备较高的技艺。
如引子部分的快速拨弦,需要熟练掌握琵琶的基本技巧;主体部分的连续跳跃音,则需运用扫弦和拂弦等高级技巧。
此外,演奏者还需具备较强的音乐表现力,才能将乐曲中的情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十面埋伏的审美价值】十面埋伏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富有艺术魅力。
通过聆听十面埋伏,观众既能感受到古代战争的雄壮气势,又能领略勇士们的英勇精神。
在我国音乐史上,十面埋伏堪称一部传世之作。
【十面埋伏在我国音乐史上的地位】十面埋伏在我国音乐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作为琵琶音乐的代表作品之一,它对后世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浅析琵琶古曲《十面埋伏》

浅析琵琶古曲《十面埋伏》一、历史渊源秦王朝灭亡之后,以项羽和刘邦为代表的两大军事集团,为了争夺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进行了殊死搏斗,并于公元前202年在垓下(今安徽省境内)进行了一场决战。
汉军刘邦运用“十面埋伏”之阵法围攻以项羽为代表的楚军,项羽兵力孤弱、迎战不利。
《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歌声传入楚营,营内军心涣散,士兵纷纷投向汉军。
项羽收集残部,星夜突围,麾下壮士只有八百余人。
天明,刘邦发现项羽已逃,令五千兵骑追,至乌江边,展开最后搏斗,项羽遍体鳞伤,寡不敌众拔剑自刎,刘邦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并建立了继秦王朝之后的又一封建社会——西汉王朝。
琵琶古曲《十面埋伏》就是人们根据这一历史故事创作的著名乐曲。
乐曲以小标题的形势如列营、吹打、点将、排阵、埋伏、小战、大战等,对全曲的故事情节起到了一种指向性的作用。
全曲气势宏大,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把千军万马、杀声震天的悲壮古战争场面描绘的有声有色、淋漓尽致、栩栩如生,使人如身临其境,并集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一体,闪耀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
二、演奏技巧中国古代音乐常以“口传心授”的形式来传播音乐,由此产生出众多的流派,而各个流派在技巧上均有所不同。
仅《十面埋伏》就分为浦东、崇明、汪派等四个版本。
以汪派为例,全曲共分为九个部分:1.列营全曲从模拟鼓声的`手法开始,给人以震撼的感觉。
乐曲采用“半拂轮”的技巧,由慢及快,连续不断,立刻把人带到了空旷的原野和安营扎寨的战争前奏中,其节奏自由,力度最强。
在演奏时,右手要放松,把力量全放下来、沉下去,这样才能呈现出战争场面的气势,使人一下子紧张起来,屏住呼吸,将人带入一幅壮丽的古战争场面。
2.吹打这是一段气息悠长而又稳健庄重的旋律。
它模仿了古代军帐中的军乐器筚篥、胡笳的音色,坚定而又威严,鲜明的刻画了纪律严明的汉军浩浩荡荡、由远及近、阔步前进的形象。
《十面埋伏》乐曲赏析

《⼗⾯埋伏》乐曲赏析《⼗⾯埋伏》乐曲赏析 《⼗⾯埋伏》是⼀⾸著名的⼤型琵琶曲,乐曲内容的壮丽辉煌,风格的雄伟奇特,在古典⾳乐中是罕见的。
以下是⼩编为⼤家收集的《⼗⾯埋伏》乐曲赏析,欢迎⼤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埋伏》乐曲赏析1 《⼗⾯埋伏》是⼀⾸著名的⼤型琵琶曲,乐曲内容的壮丽辉煌,风格的雄伟奇特,在古典⾳乐中是罕见的。
这⾸乐曲是根据公元前202年楚汉两⽅在垓下(今安徽省灵壁县东南)进⾏决战时,汉军设下⼗⾯埋伏的阵法,从⽽彻底击败楚军,迫使项⽻⾃刎乌江这⼀历史事实加以集中概括谱写⽽成的。
垓下决战是我国历史上⼀次有名的战役。
秦朝末年,陈胜吴⼴揭竿⽽起。
在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猛烈打击下,秦王朝宣告灭亡。
此时,刘邦的汉军和项⽻的楚军展开了逐⿅中原、雄霸天下的⽃争。
到公元前202年,楚汉双⽅已进⾏了长达数年的战争,由于西楚霸王项⽻骄矜、优柔寡断⽽⼀再坐失良机,错过了消灭刘邦汉军的机会,⽽刘邦却从⼏次全军覆没中死⾥逃⽣,⽽⼜重整旗⿎。
到垓下决战时,刘邦以三⼗万的绝对优势兵⼒包围了项⽻的⼗万之众。
深夜,张良吹箫,兵⼠唱楚歌,使楚军感到⾛投⽆路,迫使项⽻率⼋百骑兵连夜突围外逃,⽽汉军以五千骑兵追击,最后在乌江边展开⼀场决⽃,项⽻因寡不敌众⽽拔剑⾃刎,汉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琵琶曲《⼗⾯埋伏》出⾊地运⽤⾳乐⼿段表现了这场古代战争的激烈战况,是⼀幅⽣动感⼈的古战场⾳画。
《⼗⾯埋伏》最早见于记载的是1818年出版的《华秋苹琵琶谱》,1895年出版李⽅园编订的《南北派⼗三套⼤曲琵琶新谱》中将它改名为《淮阴平楚》。
但这是⼀⾸在民间流传的传统乐曲。
早在⼗六世纪末,明代王猷定在《四照堂集》⼀书中就记述了当时琵琶名⼿汤应曾演奏《楚汉》⼀曲的⽣动状况。
⽂中写出道:“《楚汉⼀曲》,当其两军决⽃时,声动天地,⽡屋若飞坠。
徐⽽察之,有⾦声、⿎声、剑弩声、⼈马辟易声,久之,有怨⽽难明者为楚歌声;凄⽽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陷⼤泽有追骑声;⾄乌江有项王⾃刎声;余骑争项王声,使闻者始⽽奋,既⽽悲,终⽽落涕之⽆从也。
琵琶曲《十面埋伏》分析

琵琶曲《十面埋伏》分析琵琶曲《十面埋伏》是我国重要的古代音乐文化遗产,也是我国灿烂文化艺术宝库中琵琶曲作品的杰出代表。
作为曲调激昂澎湃的琵琶武曲,它所描写的是公元前202年秦末楚汉相争中垓下决战的战争场景,在这场战争中刘邦运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将项羽的楚军逼上绝境。
《十面埋伏》是以刘邦带领的汉军作为歌颂对象,充分展现了汉军得胜之师的威武雄壮的气魄以及奋勇杀敌的宏大场面,主要从战前准备、争斗过程和战争结束三个层面表现垓下之战宏伟激昂的场面。
一、琵琶曲《十面埋伏》所表现的历史背景公元前202年,刘邦的汉军与项羽的楚军共同逐鹿中原,在楚汉相争的最后阶段,刘邦汉军占到了绝对的优势,而项羽楚军则困在垓下一隅。
刘邦部下的将领韩信在垓下设下十面埋伏,穷途末路的楚军与汉军展开了最后的激烈厮杀。
琵琶曲《十面埋伏》就是根据这一段历史情景谱写的,主要反映垓下之战的全部过程,充分展现了垓下之战的宏大场面与激烈悲怆的厮杀场景。
在秦朝末年,即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各地群众揭竿而起,纷纷想要推翻秦朝统治,发展到后来,形成了以刘邦、项羽为领导的两个最强大实力的军队力量,为了争夺天下,两军多年征战。
到公元前202年,刘邦以绝对的战略优势将项羽的楚军困在垓下,军师张良运用“四面楚歌”的方式,使楚军听到家乡的歌曲,从而瓦解了楚军的军心,使楚军军事力量涣散殆尽。
项羽听到楚歌以为楚地尽失,上演了霸王别姬的一幕,项羽知道大势已去,便突出垓下,结果在汉军的追杀过程中自刎于乌江。
琵琶曲《十面埋伏》主要通过慷慨悲壮的曲调再现那段惊心动魄的战争历史,将项羽与刘邦的决战故事进行记录并保存流传下来。
二、琵琶曲《十面埋伏》曲式结构分析(一)引子以及战前准备阶段《十面埋伏》琵琶曲的引子主要是指曲子的前面四段,主要内容有“列营”“擂鼓”“掌号”和“放炮”。
这四部分曲调内容在弹奏过程中主要采用“轮拂”的弹奏技法,通过反复地渐进地轮拂弹奏将旌旗密布、士兵排列、鼓角争鸣的壮阔古战场场面展现得淋漓尽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琵琶名曲《十面埋伏》赏析
乐曲内容的壮丽辉煌,风格的雄伟奇特,在古典音乐中是罕见的。
今天为大家带来琵琶曲《十面埋伏》赏析,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十面埋伏出处此曲最早见于1818年出版的华秋萍《琵琶谱》,1895年出版的李芳园编订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将它改名为《淮阴平楚》。
乐曲是根据公元前202年楚、汉两军在垓下(今安徽省灵壁县东南)进行决战时,汉军设下十面埋伏的阵法,从而彻底击败楚军,迫使项羽自刎乌江这一历史事实加以集中概括谱写而成。
垓下决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有名的战役。
琵琶曲《十面埋伏》出色地运用音乐手段表现了这场古代战争的激烈战况,向世人展现了一幅生动感人的古战场画面。
早在十六世纪末,明代王猷定在《四照堂集》一书中就记述了当时琵琶名手汤应曾演奏《楚汉》一曲的生动状况:“《楚汉一曲》,当其两军决斗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
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争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悲,终而落涕之无从也。
其感人如此。
这段文字说明,《十面埋伏》的内容、结构和音乐形象与《楚汉》
一曲所描述的大体一致,证明它的流传年代是十分悠久的。
十面埋伏赏析全曲分13段:1.烈营(分营、擂鼓、掌号、马蹄声);2.吹打;3.点将;4.排阵;5.走队;6.埋伏;7.小战;8.大战;9.项王败阵;10.乌江自刎;11.从军奏凯;12.诸军争功;13.得胜归营。
各种乐谱在曲名、段落划分上会有不同,但全曲本身大同小异,最后的3段也常被删除。
全曲13个段落还可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描述汉军大战前的准备,突出表现威武雄壮的汉军阵容,其中包括:“列营、“吹打、“点将、“排阵、“走队五小段;第二部分为本曲的核心部分,形象地描绘了楚汉两军殊死决战的战斗场面,包括“埋伏、“小战、“大战三小段。
第三部分表现战斗结束后的情景,最后的5个段落中的前两段旋律凄切悲壮,音乐气氛异常低沉,塑造了项羽慷慨悲愤的艺术形象,后三段描述汉军以胜利者姿态出现的各种情景。
《十面埋伏》是我国传统器乐作品中大型琵琶武曲的代表作。
传统琵琶曲中的文曲大都旋律抒情优美,节奏轻柔平稳,技巧多用左手推拉吟揉手法,善于描绘优美的自然景色或表达内心的细腻感情。
而武曲则情绪激烈雄壮,节奏复杂多变,富于戏剧性,多用右手力度较大的演奏技巧,擅长于表现强烈的气氛和情绪。
因而这首乐曲气势雄伟激昂,艺术形象鲜明突出,既简练,又生动,情景交融,生动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