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积山石窟艺术
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山石窟介绍

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山石窟介绍甘肃省天水市位于中国西北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而闻名。
这里拥有许多历史和文化遗产,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是中国北方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岩石艺术宝库之一,被誉为“东方的雕塑艺术博物馆”。
现在,我将为您介绍这一壮丽的石窟。
麦积山石窟位于天水市麦积区麦积山上,距离市区约40公里。
这个石窟群建于北魏时期,始建于公元384年,历经1300多年才完成。
它总共有202个洞窟和7座像塔一样高耸的石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岩石艺术宝库之一。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第96窟中的“天神像”。
“天神像”是麦积山石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北方保存最完整的一尊石雕造像。
这尊巨大的佛像高16.77米,是一尊伫立的“阿弥陀”坐佛。
整体造型庄重、端庄,彰显了北魏时期鲜明的艺术风格。
佛像的脸部表情炯炯有神,慈悲庄严,给人以深深的震撼。
这座佛像的细节处理非常精细,衣纹雕刻栩栩如生,袈裟的褶皱错落有致,令人叹为观止。
除了“天神像”外,麦积山石窟还有许多其他珍贵的艺术作品。
例如,第94窟的“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以及第100窟的“卢舍那佛”等等。
这些石雕作品有的体现了佛教的教义,有的描述了古代人民的生活场景,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瑰宝。
参观麦积山石窟,您将领略到中国古代艺术的卓越风采。
不仅如此,您还能感受到麦积山石窟所蕴含的宗教和历史人文氛围。
每年,成千上万的游客慕名而来,为的就是一睹这些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无论是艺术爱好者还是历史学家,麦积山石窟都是个不可错过的地方。
这里不仅有博大精深的艺术品,还有深厚的历史渊源。
来到麦积山石窟,您将被周围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所震撼,仿佛穿越时空,进入古代的神秘世界。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麦积山石窟承载着远古的智慧和人类的创造力。
它不仅是甘肃省天水市的一张名片,更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瑰宝。
无论您是专程前往还是路过天水市,都强烈推荐您来一次麦积山石窟的探索和领略,您一定会被这些石窟艺术所震撼和感动。
浅谈麦积山石窟艺术特色

传统 与创新 —— 4 1
1 世纪一千四五百年 间的泥塑 、 9 石雕七千八百余尊【. 3 既有高达 佛教艺术 品中并没有佛 的形象 直到贵霜王朝时期 ,才打破 这 】
二 十 几 米 的 巨像 .又 有 十 几 厘 米 的 小 像 。现 藏 壁 画 一 千 三 百 多
平方米。
一
禁 忌 .并创造 出两种代表性 的佛像雕刻艺术—— 犍陀罗艺术
绝 及 造 麦 众 多石 窟 佛 教 造 像 不 同 。 工 匠 只 能 在 泥 塑 上 下 功 夫 ,这 种 特 殊 及 造 像 , 大 多数 是 北 魏 时 期 开 凿 、塑 ( 雕 ) 的 。 积 山 石
—
—
4 2—— 传统与创新
窟 的创 建 时间 一般 被 认 为是 公 元 4 世纪 末到 5 纪 初 , 世 这一 时期
中 国传 统 文 化 相 结 合 ,形 成 中国 独 具 特 色 的佛 教 艺 术 。 到 了 隋
麦 积 山地 理 条 件 的 特殊 性 ,其 山体 结 构 为 红 色 砂 砾 岩 石 质 松 唐时期 印度佛教艺术与汉文化完美融合变成了中国人喜 闻乐 软 从 雕 刻 角 度 讲 不 易 于 精 雕 细 刻 所 以 麦 积 山 石 窟 与 中国 见 的艺 术 .这 在 麦 积 山石 窟 中也 体 现 了出 来 。 麦积 山现 存 洞窟
品保存下来 。它是佛教艺术从西域 大举 东进的产物 , 其雕塑造像与 中国众 多石窟佛教
麦积山石窟简短介绍

麦积山石窟简短介绍麦积山石窟是中国甘肃省天水市的一处著名的佛教石窟,位于麦积山南麓的东北侧。
这座石窟始建于公元384年,历时数百年才完成。
它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石窟之一。
麦积山石窟以其雄伟壮观的佛像和精美细致的壁画而闻名于世。
整个石窟由东、中、西三个区域组成,共有202个洞窟和7万多尊佛像。
其中最著名的是第169洞,内有一个高达16.5米的巨型卧佛雕像,被誉为“东方巨佛”。
这座卧佛雕像是麦积山石窟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它采用了高浮雕技法,栩栩如生地展现了佛陀安详宁静的面容和修长匀称的身姿。
卧佛雕像背后还有一个精美细致的壁画,描绘了佛教经典中关于生死轮回和人间苦难的故事。
除了卧佛雕像,麦积山石窟还有许多其他令人惊叹的佛像和壁画。
其中最著名的是第96洞和第98洞,这两个洞窟内有大量的佛像和壁画,展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辉煌和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
麦积山石窟的壁画主题丰富多样,内容涉及佛教经典、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
这些壁画不仅艺术价值极高,还为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宗教信仰和文化传承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除了佛像和壁画,麦积山石窟还有一些其他特色景点值得一提。
比如第103洞内有一个巨大的石雕宝塔,高约14米,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宝塔之一。
石窟周边还有一些小型寺庙和祭祀场所,可以深入了解当地人民对佛教信仰的虔诚。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麦积山石窟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
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来此感受佛教文化的魅力和历史的厚重。
同时,石窟所在的麦积山自然风光也非常优美,游客可以在欣赏石窟艺术之余,还可以登山观景,体验大自然的宁静与美丽。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当地政府和相关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他们加强了对石窟的保护工作,修复和维护了受损的佛像和壁画。
同时,他们也开展了宣传活动,向公众普及麦积山石窟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麦积山石窟是中国乃至世界上一处具有重要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的遗产。
麦积山石窟的名词解释

麦积山石窟的名词解释麦积山石窟是中国甘肃省天水市的一处著名古代石窟群,它位于麦积山北麓的崖壁上。
这座宏伟壮丽的石窟群是中国佛教艺术的珍贵遗产,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石窟之一。
麦积山石窟的名字源于其所在的麦积山,麦积山海拔2194米,自古以来就是天水地区的地标之一。
石窟群始建于公元366年,历经多次扩建和修复,一直延续到公元1232年,历时近900年。
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匠心独运的匠师们用汗水和心血,创造了这一辉煌的艺术奇迹。
麦积山石窟是典型的岩壁石刻,它总共有202个洞窟,共计1060多个佛像,其中最大的佛像高达34.5米,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卧佛。
这些佛像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以极其细腻的手法表现了佛教精神和文化内涵。
每一个佛像都是匠师们用锤凿、雕刻的形式创作而成,经历了无数次反复琢磨和打磨,展现了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巅峰之作。
除了佛像,麦积山石窟还有丰富多样的壁画。
这些壁画是佛教教义和信仰的生动表达,它们通过图像符号和色彩的运用,展现了佛经中描述的佛教故事和佛教信徒的修行之路。
这些壁画的色彩绚丽多彩,线条流畅优雅,体现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独特魅力。
麦积山石窟不仅仅是佛教艺术的宝库,也是历史文化的镌刻石。
在这些洞窟中,考古学家们不仅发现了大量的佛教文物和经书,还发现了很多反映当时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的实物。
这些实物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状况,对于研究佛教传播和中国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然而,麦积山石窟的珍贵也伴随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由于长期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一些洞窟和佛像已经受到严重的损坏,面临着失去原本的风采和文化价值的风险。
保护和修复麦积山石窟成为当地政府和专家们的重要任务,他们通过科学的手段和先进的技术,努力保护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对于游客来说,麦积山石窟不仅是一次文化之旅,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在雄伟壮丽的佛像和精美绝伦的壁画面前,人们往往能感受到内心的震撼和安宁。
这些艺术作品所传递的佛教智慧和人文情怀,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超越现实、净化心灵的体验。
天水麦积山石窟建筑欣赏2000字

天水麦积山石窟建筑欣赏2000字天水麦积山石窟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位于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山风景名胜区内。
麦积山石窟始建于公元6世纪,经历代修建,形成了今天的规模。
它是中国西北地区最重要的佛教艺术宝库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麦积山石窟的建筑风格独特,其最大的特点是窟形多样,结构精巧,布局合理。
石窟的建筑形式有殿堂式、覆斗式、穹窿顶式等,每种形式都根据山体的自然形态和岩石的特性进行设计,使得整个石窟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在建筑结构上,麦积山石窟的雕刻精美,技艺精湛。
窟内的佛像、壁画、藻井等装饰都展现了高超的技艺水平。
其中,佛像的造型各异,神态生动,有的庄重肃穆,有的和蔼可亲;壁画则以丰富的色彩和细腻的描绘展示了古代佛教艺术的魅力;藻井则以精美的雕刻和华丽的装饰展现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
麦积山石窟的布局也非常巧妙。
在山体上,各个石窟分布错落有致,高低错落,形成了独特的景观效果。
在游览路线上,石窟的排列顺序合理,让游客可以按照历史时期、风格类型等不同方面进行参观,增加了游览的趣味性。
总的来说,天水麦积山石窟是一座充满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的艺术宝库。
它的建筑风格、雕刻技艺和壁画装饰等都展现了古代中国佛教艺术的独特魅力。
同时,麦积山石窟也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建筑本身,麦积山石窟还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
它见证了中国佛教艺术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信仰和文化风貌。
在石窟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历史时期的佛教艺术风格和特点,以及古代工匠们的精湛技艺和创造力。
此外,麦积山石窟还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在每个石窟中,都有大量精美的雕刻和壁画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让游客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佛教文化和历史。
同时,麦积山风景名胜区的自然风光也非常优美,使得这里成为了一个集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在游览麦积山石窟时,游客可以采取步行或者乘坐缆车的方式上山。
麦积山石窟简要介绍与特点

麦积山石窟简要介绍与特点1. 麦积山石窟简介麦积山石窟是中国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的一处著名的佛教石窟群,建于北魏时期,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它位于麦积山的北麓,是中国最大的洞窟群之一,也是甘肃省最负盛名的文化景点之一。
2. 麦积山石窟的特点2.1 艺术风格独特麦积山石窟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而著称,是中国北方佛教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
在麦积山石窟中,有大量精美的佛像、浮雕和壁画。
这些艺术作品在形式、线条、色彩和构图等方面展示了北魏时期佛教艺术的特点,带有浓厚的中国民族特色。
2.2 规模庞大麦积山石窟群共有194个窟穴,书写了1500多年前佛教文化的辉煌。
这些窟穴分布在麦积山的岩石上,形成了星罗棋布的石窟群,覆盖了一个较大的面积。
其中最著名的是第138窟,它是麦积山石窟中最大的一座石窟,内部有宽敞的大殿和巨大的佛像。
2.3 艺术技法精湛麦积山石窟的壁画和浮雕由于年代久远,但仍然保持着较好的保存状态。
这些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需要复杂而繁琐的技法,包括雕刻、彩绘和描金等。
尤其是壁画,不仅色彩明亮鲜丽,而且线条流畅、细腻,展示了麦积山石窟艺术家的精湛技艺。
2.4 宗教文化熏陶由于麦积山石窟作为佛教圣地的存在,它对当地和来访者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每年,大量的佛教信徒和游客慕名而来,参拜石窟,礼佛祈福。
这里举办的佛教节日和仪式也吸引了众多崇信者前来朝拜,使麦积山石窟成为佛教宗教文化的重要场所。
3. 我对麦积山石窟的观点和理解麦积山石窟作为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对我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瑰丽,还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佛教信仰的强烈。
通过观赏和研究这些艺术作品,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古代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内涵。
麦积山石窟中丰富的壁画和雕刻,展示了中国古代艺术家们卓越的创作才能和技艺。
他们用优雅的线条、明亮的色彩和细腻的表达方式,刻画了佛教故事和人物形象。
这些作品不仅是艺术的享受,更是对中国古代艺术和民俗的研究的重要资料。
甘肃天水市麦积山石窟艺术解读

甘肃天水市麦积山石窟艺术解读甘肃天水市麦积山石窟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其独特而精美的艺术构成了中国佛教石窟艺术的瑰宝。
在这里,雄伟的佛像、浮雕和壁画向我们展示了千年的历史和佛教文化的繁荣。
孕育出麦积山石窟艺术的背后是当时社会、文化及宗教信仰的交织与演变。
这些艺术作品不仅拥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更是中国古代艺术和文化的见证。
以下将从艺术形式和主题内容两个角度对麦积山石窟艺术进行解读。
一、艺术形式麦积山石窟以其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成为独具特色的石窟艺术之一。
这里各种形态的佛像、浮雕和壁画呈现了当时艺术家的创造力和技艺水平。
1. 佛像麦积山石窟内的佛像数量众多,形态各异。
无论是坐像、立像还是卧像,每个佛像都展示了各自独特的表情和姿态,生动地再现了佛教思想的内涵。
佛像的线条流畅、轮廓明晰,体现了雕刻师傅高超的技艺。
2. 浮雕麦积山石窟的浮雕以壁画形式呈现,丰富了石窟的视觉效果。
这些浮雕描绘了佛经故事、佛教教义和佛教徒的生活场景等。
精细的线条勾勒和真实的表情塑造使得浮雕栩栩如生,给观者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
3. 壁画壁画是麦积山石窟最为重要的艺术形式之一。
从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佛教文化的繁盛和演变。
壁画描绘了佛教故事、佛陀的生平以及佛教徒的信仰和修行。
色彩鲜艳、构图合理的壁画将观者带入一个幻化的佛教圣地。
二、主题内容麦积山石窟的主题内容主要围绕佛教文化展开,通过艺术形式向观者传递宗教和人文思想。
1. 佛教教义佛教教义是麦积山石窟主要表达的内容之一。
石窟中的壁画和浮雕描绘了佛陀的生平、佛经故事以及佛教教义的基本原则。
通过这些艺术作品,观者可以了解到佛教文化的核心思想,例如慈悲、智慧和无我。
2. 人文生活除了佛教教义,麦积山石窟中的艺术作品还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的人文生活。
壁画中的场景展现了佛教徒的日常生活和宗教仪式,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风貌和生活习俗。
3. 艺术审美麦积山石窟的艺术作品不仅仅是宗教宣扬的工具,更是展示了艺术家的创作才华和审美追求。
麦积山石窟泥塑的艺术风格发展线索浅析

麦积山石窟泥塑的艺术风格发展线索浅析麦积山石窟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被誉为“北方的龙门石窟”,是唐代泥塑艺术中的代表作之一,其艺术风格也是与其他石窟不同之处。
本文将对麦积山石窟泥塑的艺术风格发展线索进行浅析。
第一阶段:原始阶段麦积山石窟始建于北魏时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
在石窟泥塑的艺术发展中,最初阶段为原始阶段。
该阶段的特点是泥塑造型简单,制作粗糙,没有明显的艺术感染力。
这是由于刚刚形成的泥塑工艺技术还不完善,制作工具也较为简陋。
此时泥塑作品多以佛像为主,佛像造型简单,缺乏个性特点。
随着泥塑工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泥塑艺术进入了麦积山鼎盛阶段。
此时的泥塑作品造型生动,栩栩如生,艺术感染力极强。
佛像形象更加丰满,胸部、肩膀、身体比例更加和谐,线条更加流畅。
在细节处理方面,表现手法更加巧妙,如瑶光七子中六子眉头凝重,一子微笑,形成了鲜明的个性特点。
此时的泥塑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色彩丰富,多用锃光亮丽的颜料进行彩绘。
这一阶段的代表作品有玉皇殿、武夷殿等。
第三阶段:走向衰落随着时间的推移,麦积山石窟泥塑的制作技术逐渐减弱,艺术风格也逐渐走向衰落。
这一阶段的泥塑作品造型简单而平淡,没有太多的个性特点。
在艺术表现上,处理线条的手法也逐渐变得生硬和呆板,缺乏灵动性和活力。
在色彩方面,泥塑也逐渐减少了彩绘,变得单调而沉闷。
这一阶段的代表作品有玉皇殿后殿、胜则阁等。
总的来说,麦积山石窟泥塑的艺术风格经历了从原始到鼎盛,再到走向衰落的三个阶段。
更加生动而栩栩如生的造型,丰富多彩的色彩和巧妙的细节处理方式,都是麦积山石窟泥塑在鼎盛时期的特色表现。
虽然经历了几千年的风雨侵蚀,但麦积山石窟泥塑依然保留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魅力,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麦积山石窟艺术
[摘要]麦积山石窟建造于公元4世纪末到5世纪初十六国的后秦和西秦时期,创建有许多塑像作品保留下来。
其雕塑造像与中国石窟佛教造像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以泥塑或石胎泥塑文明于世,是佛教艺术从西域大举东进的产物,各个石窟的造像不但因不同朝代而显示出不同的特点,而且有鲜明的地方艺术特色以及工匠自己的个人风格,形成了麦积山石窟雕塑艺术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关键词]佛教艺术文化
中图分类号:k87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22-0199-01
麦积山的风景十分秀丽,山峦上翠绿的松柏,野花野草茂盛。
登上山顶,极目远眺,四面全是郁郁葱葱的青山。
千山万壑,青松似海,云雾阵阵,远景近物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美丽的风景画,这风景画有着“麦积烟雨”的美誉。
在我国的著名石窟中,自然风光以麦积山为最佳。
麦积山石窟开凿的年代,大部分研究者认为始于后秦,历经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历代都不断地开凿和修葺,现存塑像中以北朝造像居多(图1)。
一.麦积山石窟的特点
麦积山石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洞窟所在位置极其惊险,大多开凿在悬崖峭壁之上,全靠在崖面上架设的栈道相通于洞窟之间。
游人走这些蜿蜒曲折的栈道上,不禁胆战心惊。
唐代诗人杜甫曾作诗《山寺》题咏麦积山。
“野寺残僧少,山园细路高。
麝香眠石竹,
鹦鹉啄金桃。
乱水通人过,悬崖置屋牢。
上方重阁晚,百里见秋毫。
”可见麦积山景色之秀丽,修建栈道工程的宏大。
麦积山石窟艺术,以其精美的泥塑艺术闻名中外。
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曾称赞麦积山为“陈列塑像的大展览馆”。
如果敦煌是一个大壁画馆,那么麦积山则是一座大雕塑馆。
这里的塑像,大的高达16米,小的只有10几厘米,体现了千余年来每个时期的塑像特点,系统地展现了我国泥塑艺术发展和变化过程。
二.麦积山石窟与佛教艺术紧密相连
麦积山石窟艺术的主题与佛教离不开的。
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后就逐渐和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艺术。
到了隋唐时期印度佛教艺术与汉文化完美结合变成了中国人喜闻乐
见的艺术形式。
这在麦积山石窟中也体现了出来。
麦积山现存洞窟中的塑像,大多数是北魏时期塑造的。
麦积山石窟的创建时间普遍认为是公元4世纪末到5世纪初,这一时期的佛像面相雄健,直鼻大眼,小嘴薄唇,粗壮坚实的躯体。
菩萨高冠、披发、袒裸上身,下着长裙体态浑厚。
塑像题材主要是三世佛、交脚弥勒菩萨和思维菩萨。
麦积山石窟的形成与发展揭示了佛教在我国的发展和兴衰。
从北魏时期,佛教在其实上已经成为国教,麦积山新开洞窟100多所,造像达万记。
北魏中晚期麦积山形成了巨大的石窟群,达到了开窟造像的高峰。
北周时期太祖及其子孙都非常崇佛教,更加重视家乡天水的佛教活动,开凿窟洞数十个。
隋朝统一之后,隋文帝下诏全
国兴建12个舍利塔,其中之一就是麦积山顶的塔。
后来的唐、五代、宋、元、明、清都在麦积山有所建筑,他们所成就的佛教艺术,让世世代代的信仰者来顶礼膜拜,一直到今天,也为后人研究佛学和历史提供了许多佛教方面的遗产。
三.麦积山石窟的艺术风格及特点
北魏孝文帝虽是游牧民族的领袖,作为鲜卑贵族,深知汉文化的博大精深。
为了巩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他也期望佛教为他敷导“民俗”,决定汉文化为主导文化。
太和18年(494年)他下令迁都洛阳,并禁止臣民穿胡服,提倡汉族服装.掀起了游牧文化的汉化热潮。
在这期间,麦积山石窟中的一些雕像和壁画(76窟 78窟,148窟)虽然还可看到西域外来文化的影响.保留犍陀罗艺术风格。
但其已逐渐脱离这种风格,转化为汉式。
北魏晚期造像主题、衣饰以及相貌都有自己的特点。
佛、·菩萨等造型明显是在这一时期很常见。
身躯颀长、面容清秀、神色和悦的“秀骨清像”,体现出一种超逸潇洒的美。
而它们较之同时代的其他石窟造像却显得分外成熟干练富有人情味和个性特征。
23号龛的佛像和69号窟的菩萨像不因为强调理想性而失之为概念的符号,也不因为重视真实感而把人们心目中的外形相貌与内心世界至善至美的圣人塑成现实生活
中的“凡人”肖像。
在相当程度上做到了愿望与现实的统一。
154窟顶壁壁画伎乐天,头饰与服装全部是汉族服装。
体态轻盈,凌空飞舞,飘带披帛随风飘动仙鹤引颈飞翔,人物神态、手势姿态描绘得精细巧妙,完全是中原传统绘画风格。
佛家神态庄重、和善其
神态既像人又比人尊贵。
虽然麦积山石窟造像是一种佛教程式化美术,但工匠们在艺术创作时从生活中汲取创灵感,把现实中的人物形象应用到佛像塑造中,使艺术更有生活气息。
创作出形象生动,且色彩华美、细节自然、装饰别致的艺术(图2)。
(图3)麦积山123窟的侍童男女,用雕塑的写实概括手法,没有过多装饰,人物的相貌由变得丰圆,这时的佛像由“秀骨清像”变为“面短而艳”即面部圆润丰满,其艺术风格与晋宋时代的”秀骨清像”有很大的不同,但也不完全相同于天竺秣陀罗艺术,只有脸部和形态丰满相似,而衣纹并没有太大的变化,是天竺和晋宋时期的综合。
其衣纹处理是用几条阴刻线条,挺拔而有力,就其雕刻技法和艺术特点来看,汉代传统的画像石几乎没有任何区别。
大刀阔斧的塑造整个身体,简结概括,造型准确,着重刻画人物的面部表情和内心世界。
女童造型娴熟,神情淳朴、粗看通身上下几本没有任何变化,细瞧则每一细微的变化表现出一种虔诚与自信又不失童真、稚气。
其艺术特点与印度佛教艺术不同,印度佛教艺术在药叉女的塑像中强调女性体态特点:丰乳、肥臀、细腰。
中国传统道德主张蕴藉、温柔敦厚的压制精神。
男侍童相对而立,与女侍童的塑造手法相同,面部敦厚朴实,全部身躯干都在一个平面上,衣服下摆伸展落地,表现出十分浓厚的的生活气息。
其雕塑艺术语言及塑造技法显示出雕塑工匠对生活细节的细微留意。
四.结论
麦积山石窟艺术的审美价值和历史作用,逐渐被人们所理解和欣
赏,也更多的被世界所闻。
麦积山石窟的塑像,不仅系统地展现了我国不同时期泥塑的艺术特点和发展变化过程,也为佛教文化和历史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不可多得的资料,麦积山石窟艺术永远绽放光彩。
参考文献
[1] 王伯敏中国美术通吏·第2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21页.
[2] 业露华佛教小百科,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11,179页.
[3] 王朝闻麦积山石窟艺术见:麦积山石窟研究论文集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2006,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