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5第二单元教材分析备课
语文第五册第二单元备课教案

语文第五册第二单元备课教案语文第五册第二单元备课教案一、单元课文特点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文艺学论文。
文章从不同方面介绍了民族文化艺术的优秀传统、独特风格。
文中一些重要的观点、结论可以成为鉴赏文艺的理论依据。
文中介绍了许多重要的表现技巧,不但能提高我们的艺术鉴赏力,也能提高我们的艺术表现力。
文章对典型的文学艺术现象进行了精辟的分析,可以成为我们鉴赏文艺的指南。
学习本单元,要学观点,学方法,从中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归纳是文艺学论文基本的写作方法。
首先要分类。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就根据不同时代的不同特点将中国古代小说分成许多小类:神话传说、志人志怪小说、传奇小说、话本小说、演义小说、世情小说。
分类之后是求同,寻求同一大类不同小类事实的共同点,把一系列个别性事实的共性抽象出来,概括成一般规律、原理。
如魏晋南北朝的志人志怪小说,是作为史实,依靠访问、搜集、记录而成,唐朝的传奇小说则是依据传说,想像、虚构、创作而成,二者有很大区别。
但志人志怪小说的材料并不是史实,实际是民间传说,是无名氏的口头创作,其中就包含了想像和虚构的成分。
这是它与传奇小说的共性,因而同归小说一类,不能把它当做历史看待。
根据我国古代小说发展的事实,课文运用归纳法概括出两条规律:一是从民间创作发展到文人创作,二是从记实发展到虚构。
文艺学论文总是以大量确凿的事实作为立论的依据,观点一般都是从大量事实中概括出来的。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运用绘画、戏剧、舞蹈、建筑、书法等艺术门类中的典型事例论述艺术表现里的全与粹、虚与实的辩证统一关系,在把握住不同艺术的个性特征之后,运用归纳的方法,抽取它们的共性,概括出中国传统艺术空间表现的共同特征:由舞蹈动作延伸,展示虚灵的空间,讲清了艺术中以粹概全、虚实相生的道理。
文艺学论文注重具体分析。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运用比较的方法剖析了洪防思、王渔洋和赵执信三个人对艺术表现中全与粹、虚与实相互关系认识上的差异,从而揭示了他们各自的艺术主张的不同实质:洪防思重视全而忽略了粹,是自然主义;王渔洋看重粹而忽视了全,是形式主义;赵执信主张以粹概全,这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现实主义。
高中语文必修5第二单元《滕王阁序》说课稿

高中语文必修5第二单元《滕王阁序》说课稿高中语文必修5第二单元《滕王阁序》说课稿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必修5第二单元《滕王阁序》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说教材《滕王阁序》是第二单元的收录的第二篇古代散文。
这个单元的学习要求是领略文言文在叙事和抒情方面的特点。
《滕王阁序》是一篇骈文,在对偶音韵和谐,用典凝练典雅,堪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
但同时他的文简典奥也给这篇文章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结合本文的特点和本单元的教学要求,现将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设置如下:1、教学目标了解王勃生平与作品,了解骈文的文体特征,积累文学常识。
积累文言文实词虚词,理解典故的作用。
领会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品味语言。
准确把握诗人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教学重点领会情景交融的写法,品味语言。
3、教学难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情感。
二、说教学方法1、朗诵法:本文属于骈文,句式工整,平仄相对,适合在诵读中体会骈文的文体特征。
2、问答法。
对文中交容易的问题采用问答法,简明扼要。
3、讨论法。
对有难度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
三、说教学过程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将本课题安排为:导入文本——感知文本——理解文文本——走出文本四大板块。
现将教学过程设置如下:A情感激发,导入文本1、导入新课:江南有三大名楼湖南岳阳的岳阳楼,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和江西南昌的滕王阁。
大家学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崔颢的《黄鹤楼》,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滕王阁序》来认识一下滕王阁。
2、背景介绍(关于作者及文章的写作背景、骈文的文体特征:语句上的骈偶和四六,语音上平仄相对,用词方面:用典和藻饰)B诵读品析,感知文本,理清文章思路。
1、听录音,明确断句和读音,把握句子的节奏。
2、初步感知课文,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句。
新人教版必修5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陈情表》教案(精品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陈情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5《陈情表》是晋朝名士李密用血泪写成的千古孝文,学习本文的重要目标便是“孝”。
好的语文课,应是文学性,思想性,艺术性的和谐统一。
应是提升人文精神与培养综合能力的高度融合。
在教研组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我重点思考了以下内容:1.积累,阐发语文的积累在于平时,语文的阐发在于一时。
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逐步形成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法,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积累融会,在一时阐发出来,便是一个崭新的语文世界。
6分钟“我讲感悟最深的亲情故事”,就是学生在关照生活的基础上,在心灵受到震撼的前提下,为配合本课的学习目标而进行的“厚积薄发”。
2.感受,品味阅读经典作品,品味语言非常重要。
在阅读中,体味人生思想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人生,热爱生活的感情。
感受艺术思想之美,深化语文情感,发挥想象力,提升审美境界。
语言形象是任何影视表演永远取代不了的东西,所以,品读语言,感受形象是教学的必备环节。
在课堂上,我先放《陈情表》一文的录音,然后让学生声情并茂的齐读全文,分读文段,重点读全文要句,讲译自己感受最深的文章语句,在感受理解全文语言的基础上去感受语言形象,领悟作者的精神世界,与作者塑造的形象进行心灵的碰撞。
真正使学生走进了文本,用心灵触摸了语言形象。
3.思考,领悟与文本展开对话,领悟其精神内涵,探讨人生价值与时代精神,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形成思考质疑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反思性与批判性,共同思考,相互提高。
课堂就是师生质疑,探讨,思考,领悟的最佳场所。
为此,我设计了3道题:①父亲去世,母亲改嫁,作者为何说成是“慈父见背”,“舅夺母志”?②作者为何要从自己幼年的坎坷不幸说起?③联系当时背景思考,作者为何提出“先尽孝后尽忠”的要求?这几个问题引领学生深入探讨了什么是“孝”,为什么要“孝”,怎样才是“孝”的问题,这都是围绕思考领悟文章的中心主旨而进行的。
在此基础上,又把甲骨篆书“父”“母”“教”3字展示给大家,再次让学生从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中去感悟古人造字是怎样认识“孝”的。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之归去来兮辞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5

《归去来兮辞》说课稿【教材分析】《归去来兮辞》是第五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辞,属于古代抒情散文。
是一篇作者要脱离官场、归隐田园的宣言书。
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决归隐田园的思想和为了追求精神自由所做的种种努力,在现今仍能引起很多文人的共鸣,有非常大的借鉴意义。
【学情分析】一.学生在初中时曾经学过陶潜的《桃花源记》,对其人其事及其思想情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可以此作为突破口。
二.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
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让学生做好充分预习,自主学习,提出疑难,疏通文意。
三.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基础上,没有掌握系统的方法。
如何让学生准确地把握文意,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是重点的授课方向。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疏通文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文言知识现象。
2、利用辞的体例和押韵的特点朗读并背诵全文。
二.能力目标:在诵读中感受陶潜的归隐情结,体悟作者情感,并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
三.德育目标:学习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1. 疏通文意,掌握重点文言现象。
2.了解作者的归隐原因及其在文中的复杂情感。
【教学难点】对“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教法设计】1、自读法。
本篇的词句理解难度较低,课文注释较为充分。
因此,这堂课可以提前让学生通过预习自己完成疏通课文的任务,然后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文句,学生之间相互解答,然后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本课的文言常识。
2、研讨法。
对于文章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可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针对其复杂情感的流露,教师可组织学生充分讨论,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给予点拨提示,促使学生的深层思考。
3、诵读法。
这篇文章是讲求音韵的辞赋,只有通过反复的吟诵,学生才能更深刻的了解文章的内涵。
【课堂设计】一、导入“源中一日,渔耕自得其乐,无论魏晋世外千年,饱暖皆为使然,何须有汉”借这幅对联引出《桃花源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二单元》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学段及学科
高中语文
教材版本
人教版
单元名称
《必修5第二单元》
单元教材主题内容与价值作用
本单元学习《归去来兮辞并序》《滕王阁序》《逍遥游》《陈情表》四篇文章,它们都是我国古代优秀的抒情散文,均为情景交融、富有诗意且蕴含深厚人文情怀的篇目,在这些作品中涌动的是古人智慧与生命色彩的情感与血液:这里有回归田园的乐趣、有才士不遇的悲情、有对抱负的追求、有对信念的执着;也有拍案而起的激奋、催人泪下的凄切、细雨霏霏的柔婉、天地动容的悲惨。
5.全体学生齐读一遍。目的让优生带动差生,读通课文,读出课文的节奏。
6.学生自由朗读一遍。目的让全体学生锻炼朗读,获得语感,领会课文大意。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归去来兮辞并序》
第二课时:《归去来兮辞并序》
第三课时:《滕王阁序》
第四课时:《滕王阁序》
第五课时:《逍遥游》
第六课时:《逍遥游》
第七课时:《陈情表》
单元目标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眼光审视作品的思想倾向,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局限。”在弄清了文体的基础上,才能更深入地鉴赏文章的语言,把握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情感。
第八课时:《陈情表》
说明
教材中所选的文言文,绝大多数是世代流传、脍灸人口的名篇,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精华,值得借鉴。但由于时代的局限和作者本身的思想局限,在文章中难免有一些消极因素,因此,有必要指导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课文进行鉴赏、辨别、分析、批判,做到批判地继承,古为今用。
鲁人版-语文-高二鲁人版必修5 第2单元《孔雀东南飞》 教案

采用图片播放形式,回忆原文,梳理情节
三、知识拓展
总结时,采用ppt形式,展示陆游的《钗头凤》,总结爱情悲剧根源,深化主题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课堂导入
我将通过播放通俗歌曲《孔雀东南飞》来吸引学生,其歌词是: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千般怜爱,万种柔情,相思成灰。心碎的时候,秋声格外让人悲。天若不尽人意,我愿生死相随,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大江上下,残照斜阳,万木低垂,情深的时候,哪种离别不伤悲?这次痴心赴水何时何地相会?我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红尘外,柔情内,有没有断肠的泪。我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但求真心以对, 今生句,简单分析原因
音频资料
情节回顾
在学生概括后,连环画展示
学生试着回顾
PPT图片展示
问题探究一
这个一个爱情悲剧,鲁迅先生曾说过: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事物撕毁给人们看,同学们认为这个爱情悲剧中撕毁了哪些美好的事物?刘兰芝美好在哪儿
学生回答:“坚贞不渝的爱情”
后回答“刘兰芝与焦仲卿”
小组合作讨论刘兰芝美好在哪儿?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一、课堂导入
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我将通过播放通俗歌曲《孔雀东南飞》来吸引学生,这首歌曲调低沉舒缓,非常符合原诗的意境,而屠洪刚的演唱丝丝入扣,深沉含蓄,对刘兰芝“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和焦仲卿“徘徊庭树下,自挂东南枝”的心理揭示比较细微,可以激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为本篇的学习奠下感情基调。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本单元的课文之所以会有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与作品运用生动传神的语言进行抒情和描写具有密切的关系。在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还应鼓励学生仔细品味课文的语言运用之妙,体会不同课文或质朴自然、或典雅华丽的语言风格,并积累一些名言警句。
⒊逐渐理清古文鉴赏的思路,养成科学的鉴赏方法。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归去来兮辞》表达作者辞官归田的强烈愿望和归途上的心情,叙写田园生活风貌,以及回归田园后的生活乐趣。
第二课时:《滕王阁序》描绘了滕王阁周围的景色和宴会上的情况,抒发了作者的怀才不遇之情和不懈追求的凌云壮志。
第三课时:《逍遥游》阐发作者追求绝对精神自由的思想,虽然富含哲理,却一点儿也不抽象枯燥,而是将深刻的哲理,融于生动具体的形象之中,激情澎湃,荡气回肠。
⒊注重诵读。
在文言文教学中,诵读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学方法。由于本单元所选课文在内容上和文体上的特殊性,教学中更应该要求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来把握课文内容,体味其中的真挚情感,从而受到审美熏陶,培养文言语感。
学生思想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培养及学习方法
⒈批判地学习,正确地评价古代散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⒉重点学习古代散文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特点。
第四课时:《陈情表》虽是给皇帝上的奏章,却因其中流露的强烈的天伦之情而感人肺腑。
说明
从本次学习中,要让学生学会把握作品蕴涵的深厚情感,领悟文章的深刻意蕴;把握古代散文抒情和议论的特点;领悟古代散文遣词造句的妙处,了解古文句式特征,有意识地化用古代经典名句;欣赏各个时期文章的风格特点,品味课文丰富、优美的语言。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二单元》单元教材教学分析
高中语文部编人教版精品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 第二单元》

《文言文翻译》专题复习导学案内科大附中高二年级陶芝【学习目标】1通过典例分析,了解翻译题的常见错误。
2通过合作探究,总结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3通过课堂练习,明确得分点,提高翻译题的答题能力。
【学习重难点】⒈总结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⒉把握关键词句、特殊句式等,洞悉得分点。
【考纲要求】“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
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其能力层级为B级。
【努力方向】⒈积累性的:关键词语(重要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⒉规律性的:语法现象(词类活用、固定结构、特殊句式等)【学习过程】一、典例分析分析下面句子的翻译,看它们分别错在哪?请在句中标注出来并改正。
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
②(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老虎咬断驴子的喉咙,吃完驴子的肉,才到树林中去。
③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流传了。
⑤甚矣,汝之不惠。
太严重了,你的不聪明二、方法总结1文言文翻译的两个标准:一.忠实于原文意思,不遗漏,也不能多余------即字字落实二明白通顺,合乎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即文从字顺2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字字落实)①留:(保留法)——人名、地名、帝号、官名、年号、国号、庙号、谥号、书名、器物名、度量衡单位等,与现代汉语表达一致的词语可保留。
②删:(删减法)——文言中有些无意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衬词、虚词删去。
③换:(替换法)——将单音词换成双音词,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换成本字,古今异义词换成古义的词等等。
三、课堂探究翻译下列句子留1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译文:2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译文:3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译文:删⒈夫战,勇气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教学
• 7.项脊轩志——批注和信息筛选、了解其生 平。学习本文撷取生活中的细节和场面来 表现人物的写法。 • 8.五人墓碑记——批注和信息筛选、了解其 生平。感受作者对“激于义而死”的五个 人的崇敬之情,把握作者对人的生死价值 的看法,审视作者“明死生之大,匹夫有 重于社稷”的观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建议
• 3.李密陈情的方式是融理于情、融情于 事。 • 作者自己的孤苦无依、和祖母相依为 命、对皇帝的知遇恩情等“情”自然 巧妙地融入了对皇帝的“陈”述之 中,晓畅、通达、浑然一体,没有雕 琢之痕,使人感到作者时时在述事, 又处处在抒情。这是本文写作上的一 大特点。
延伸、拓展、勾连
• 1.搜集“孝道”的素材。 • 2.比较阅读:与《出师表》、《祭妹 文》对比,在“动之以情”上有什么 异同。
单元教学目标
• 1.强化学生对文言重点字词句的积累,进一 步提升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 2.通过诵读,品味古代抒情散文优美的语言 和感人至深的情感。 • 3.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文化精神,用历史和 现实的眼光评价作品。
《归去来兮》教学目标
• 1.引导学生在语境中,进一步提升理解重要 文言字词的能力。 • 2.理解作者不与世同流合污,鄙弃官场热爱 田园生活的情感态度。 • 3.了解陶渊明的精神世界。 • 4.了解中国的归隐文化。
• 4. 选读《孔孟》——孔子和孟子的形象; 联系时代背景分析人物;信息筛选整合能 力 • 5. 《劝学》——文言文阅读能力;比喻论 证的作用; • 6. 《逍遥游》——文言文阅读能力;庄子 的思想; • 7.《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筛 选整合信息的能力;赏析关键语句的能力 及方法;庄子的形象及情怀;
教学建议
• 可设计三个讨论问题:本文的题目是“陈 情表”,作者为什么要向晋武帝陈情?他 陈情的内容是什么?用了什么方式? • 1.李密“陈情”的理由是因为皇帝下诏任命 他为太子洗马,“寻蒙国恩,除臣洗 马”,而他又不想应诏就职,“臣具以表 闻,辞不就职”。
教学建议
• 2.李密“陈情”的具体内容: • ①述父丧母嫁、祖母收养、祖孙相依为命之悲惨遭遇。 • ②述因祖母病重,太守举孝廉不就,刺史举秀才不从,皇 帝下诏、官府逼迫也难以应诏的两难处境。 • ③述圣朝以孝治天下,而自己孤苦无依,祖母又“日薄西 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祖孙“更相为 命”,因此“不能废远”的理由。 • ④述祖母年事已高,“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祖母百年 后,自己再对国家“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报效犬马之 劳的愿望。
语文必修5第二单元教材教法分 析
改进意见
• 第二条 高中突出基础性和选择性,全面提高读写能 力、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 第六条 高中积极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精神内涵。可以采用专题学习的形式,加深学生对中 华璀璨国学文化、悠久历史文化的了解,教育学生弘 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发扬传统美德。 • 第九条 高中鼓励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反思批判的习 惯,课堂上提倡以相互交流和思想碰撞为特征的多重 对话,注重在实践中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
• 1.精神层面(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怀) • 2.文字层面(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 语言的内容和情势美) • 3.哲理层面(对王勃作出评价,探究人生未 来) • 4.人生难免失意,中国历史上许多文人都遭 遇过失意,他们作出了怎样的选择?你如 何评价?如何选择?
《陈情表》教学目标
• 1.强化学生对文言重点字词句的积累,进 一步提升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 2.学习和运用陈情于事、寓理于情的构思艺 术 • 3.体会作者至真至诚的亲情、忠情、苦情。 正确认识“孝”,继承孝敬父母长辈的传 统道德。
• • • • •
• • • •
• •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赤壁赋》)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王勃《滕王阁序》)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拊膺坐长叹。(李白《蜀道难》)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王勃《滕王阁序》)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 迢迢牵牛 星》)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李商隐《马嵬》)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 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 · · · · ”(《项羽之 死》)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姜夔《扬州慢》)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贾谊《过秦论》)
• 一、教学方式:合作交流 • 二、要求:全班分四个组,根据导学案分 组完成知识梳理与探究。 第一组:“天文 地理”; 第二组:“纪年纪时”; 第三 组:“姓名字号” ;第四组:“礼仪制 度”
天文地理
• 1.什么是“二十八宿”和“分野”? • 2.从学过的古诗文中找出涉及“二十八 宿”“牛郎星”和“织女星”等的语句。 • 3.古代地名中有些习惯性称呼,很多与现 代所指不大相同。(例如:河北,指黄河 以北)请从学过的古诗文中找出类似的古 代地名。
专题教学
• 4.滕王阁序——批注和信息筛选、了解其生 平,了解初唐的社会气象和作者的抱负; 积累优美的词句;着重积累相关典故和文 学常识,帮助学生建立古人使用典故时的 阅读经验,帮助学生将所学涉及的典故形 成互相关联的体系。 • 5.师说——批注和信息筛选、了解其生平。 学习其论说说法。 • 6.游褒禅山记——批注和信息筛选、了解其 生平。学习其论说说法。
教学建议
• 1.每一段列举了哪些事物,是否达到了逍 遥境界? • 2.找出体现作者观点的句子(即什么才是 真正的逍遥游)。 • 3.如何概括逍遥境界。 • 4.如何做到“逍遥”,庄子认为哪些人才 是“真逍遥”?
教学建议
• 5.引导学生对庄子“三无”思想理解: • 所谓“无功”就是去掉功名利禄之心,不 汲汲追逐外物。 • 所谓“无名”,就是忘掉荣辱毁誉得失, 褒贬任人。 • 所谓“无已”,就是忘掉自我。不受外物 的束缚,达到恬淡自适的境界。
专题教学建议
• 4.《乞食》《移居》《杂诗》——陶渊明的 人格魅力、思想情怀;诗词意象;诗词审 美鉴赏能力; • 5.《咏荆轲》《读山海经》——陶渊明的形 象;诗词审美鉴赏能力; • 6.《酒边的肉身》——信息筛选、陶渊明的 人生经历和形象特点 • 7.《重峦叠嶂间的田园》——信息筛选、积 累优美词语,陶渊明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意 义,并巩固对陶渊明的认识。
教学建议(如何写)
• 第一部分(1):概写地理风貌引出参加宴 会的人物。突出人杰地灵。扣“洪府” • ⒈作者是如何描写洪州地理风貌?突出什么 特点? • 2.作者怎样描写参加宴会的人物,照应了 前文的哪个词语? • 3.文章开始不写楼台,不写宴会,而先写 地势与人物,这样写有何好处?
教学建议
• 第二部分(2—3):写三秋时节滕王阁的 万千气象和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 1.划出描写滕王阁宏伟构筑及周围美丽秋景 的句子。然后讨论本部分是怎样将叙事、 写景与抒情融合在一起的?(《赤壁 赋》) 2.品味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 一色”所选景象的特点及所描写意境的特 色,展开想象,将该句扩写成百字左右的 短文。注意语言要有文采。
《滕王阁序》教学目标
• 1.引导学生在语境中,进一步提升理解重 要文言字词的能力。 • 2.了解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及骈体文的特 点。 • 3.理解文中的典故,并学习本文将典故与 眼前情景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建议
• 一、理清行文思路 本文先写洪州之美。接着介绍滕王阁的万 千气象和滕王阁周围优美的自然环境、富 庶祥和的生活场景。并由此写到宴会的盛 况,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慨,即仕途坎坷却 依然积极乐观的情怀,最后述说身世,谢 主引宾。
《逍遥游》教学目标
• 1.强化学生对文言重点字词句的积累,进 一步提升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 2.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初步理解逍遥 境界的真正内涵。 • 3.探寻庄子逍遥境界的积极意义。
教学建议
• 一、庄子如何诠释他的逍遥观的呢? • 1.文中出现了几个“笑”字?各笑什么? • 蜩与学鸠笑之;斥鴳笑之;宋荣子犹然笑 之。(笑其不逍遥,其实自己也不逍遥) • 二、行文思路: • 不逍遥——逍遥(《拿来主义》)
• 文言: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 义,掌握其中文言知识,读懂文章内容。 • 文学:分析“写什么”“怎么写”,披文 入情,领悟作品的真挚情感。 • 文化:深入精神领域,探究作品的文化意 义。
情
• • • • 《归去来兮辞》的归家之乐。 《滕王阁序》的才士不遇之悲。 《陈情表》悲恻动人的孝情。 《逍遥游》对“无所待”的向往。
教学建议
第三部分(4—5):写宴会的盛况,抒发 人生的感慨。 1. 找出文中表现王勃情感变化的句子。 2. 作者兴尽悲来,他悲什么? 3. 兴和悲哪种情感才是王勃真实的内心世 界? 4. 有人说:这篇文章表达了王勃强颜欢笑的 无奈,你认为呢?除了悲情之外文章还流 露了什么情感?请从文中找依据。
延伸、拓展、勾连
梳理探究教学建议
文言词语和句式
• 1.文言词语和句式的积累应该融入到平时的 文言教学中,随时学习随时积累。运用好 假期的时间,帮助学生进行词语句式的梳 理。 • 2.可以布置小组任务,一组负责梳理5本必 修教材中的古今异义词,一组负责梳理通 假字,三组负责梳理词类活用(名作动、 意动、使动)
古代文化常识
专题教学建议
• 1.专题前言——信息筛选法、文学常识积累 和整体把握 • 2.《归去来兮辞》——批注和信息筛选、了 解陶渊明做官及辞官的原因,把握陶渊明 的思想情怀,为理解其诗文做铺垫;积累 优美的词语语句。 • 3.《归园田居两首》《饮酒》——陶渊明的 人格魅力、思想情怀;诗词意象;诗词审 美鉴赏能力;
专题教学
• 1.专题前言——信息筛选法、文学常识积累 和整体把握 • 2.报任安书——批注和信息筛选、了解其生 平,深入理解司马迁人生追求和人生经历 对我们精神上的意义;积累重要段落的语 句和思想;思考“生死荣辱”的问题。 • 3.陈情表——批注和信息筛选、了解其生 平,深入、多角度地思考李密人生选择的 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