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B细胞淋巴瘤的诊断、鉴别与治疗

合集下载

中国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的诊断与治疗指南(完整版)

中国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的诊断与治疗指南(完整版)

中国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的诊断与治疗指南(完整版)近年,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的基础研究、新的预后标志、诊断标准及治疗等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

为提高我国血液科医师对CLL诊断、鉴别诊断及规范化治疗水平,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和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对2011年版CLL诊断与治疗指南进行了更新修订,制订本版指南。

一、定义CLL/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是主要发生在中老年人群的一种成熟B淋巴细胞克隆增殖性肿瘤,以淋巴细胞在外周血、骨髓、脾脏和淋巴结聚集为特征。

二、诊断、分期、预后及鉴别诊断1.诊断:达到以下3项标准可以诊断:①外周血B淋巴细胞(CD19+细胞)计数≥5×109/L;B淋巴细胞<5×109/L时,如存在CLL细胞骨髓浸润所致的血细胞减少,也可诊断CLL。

②外周血涂片中特征性的表现为小的、形态成熟的淋巴细胞显著增多,其细胞质少、核致密、核仁不明显、染色质部分聚集,并易见涂抹细胞。

外周血淋巴细胞中不典型淋巴细胞及幼稚淋巴细胞≤55%。

③典型的免疫表型:CD19+、CD5+、CD23+、CD10-、FMC7-、CD43+/-、CCND1-;表面免疫球蛋白(sIg)、CD20及CD79b弱表达(dim)。

流式细胞学确认B细胞的克隆性,即B细胞表面限制性表达κ或λ轻链(κ:λ>3:1或<0.3∶1)或>25%的B细胞sIg不表达。

SLL:与CLL是同一种疾病的不同表现。

淋巴组织具有CLL的细胞形态与免疫表型特征。

确诊主要依赖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查。

临床特征:①淋巴结和(或)脾、肝肿大;②无血细胞减少;③外周血B淋巴细胞<5×109/L。

CLL与SLL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主要累及外周血和骨髓,而后者则主要累及淋巴结和骨髓。

Ann Arbor Ⅰ期SLL可局部放疗,其他SLL 的治疗指征和治疗选择同CLL,以下均称为CLL。

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

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

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一、诊断淋巴瘤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组织病理学和分子病理学检查。

组织病理学和分子病理学诊断是决定治疗原则和判断预后的重要依据,是淋巴瘤诊断的金标准。

(一)临床表现淋巴瘤可表现为局部症状和全身症状。

绝大多数HL患者以浅表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

NHL患者大部分以浅表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部分患者原发于结外淋巴组织或器官。

淋巴瘤常见的全身症状有发热、盗汗、体重减轻、皮肤瘙痒和乏力等。

以下3种情况中出现任何1种即可诊断为B症状:(1)不明原因发热>38℃,连续3 d以上,排除感染的原因;(2)夜间盗汗(可浸透衣物);(3)体重于诊断前半年内下降>10%。

(二)体格检查体格检查时应注意浅表淋巴结、扁桃体、肝脾的检查以及有无骨骼压痛。

淋巴瘤患者的肿大淋巴结多数无痛、表面光滑、质韧饱满,早期大小不等、孤立或散在,后期互相融合、与皮肤粘连、固定或破溃。

(三)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患者在治疗前应行血常规、生化常规[包括肝肾功能、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碱性磷酸酶、β2-微球蛋白、电解质等]、感染筛查[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virus C, 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和梅毒,异常者需行病毒载量或确诊实验]、血沉、免疫球蛋白、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 EBV)、巨细胞病毒和骨髓检查等,若存在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受侵危险因素,需行腰椎穿刺行脑脊液常规、脑脊液生化、脑脊液细胞学和墨汁染色检查。

对于胃淋巴瘤,应行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检查;对于NK/T细胞淋巴瘤和其他EBV相关淋巴瘤,应行外周血EBV DNA定量检测。

淋巴瘤的分类及病理诊断概述

淋巴瘤的分类及病理诊断概述
B2细胞生长很缓慢,恶性程度低。特例:滤泡母细胞产生的是博基特淋巴瘤。
2.与年龄的关系 儿胞 淋巴瘤把它归为老年病了。
3.什么是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 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是指肿瘤细胞与其起源的成熟细胞(相应的正常细胞)的相似程度。肿瘤细 胞的形态、功能、代谢、行为等方面与相应的正常细胞相似,则视为分化高;否则就是分化差或 称为低分化。 一般情况下,淋巴瘤细胞分化程度高的恶性程度低,分化程度低的恶性程度高。
17/24
免疫组化
常见标志物
1.白细胞共同抗原(CD45RB,LCA) CD20、CD79a、CD19、PAX5、CD38、CD138、CD23、免疫球蛋白轻链(κ、λ)、 Oct-2、Bob.1、IgM、IgG4、IgM、IgA CD3、CD2、CD5、CD7、CD4、CD8、CD43、CDRO(UCHL1)、CD56、CD57(Leu7)、细胞
13/24
淋巴结活检
二、脾切除
部分淋巴瘤患者主要表现为脾肿大,部分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来源于脾,患者的淋巴结可无 明显肿大,在这种情况下,脾脏切除病理活检成为确诊淋巴瘤的重要手段。 1.适应证 不明原因发热合并脾肿大的患者,即使经过细致的检查仍病因不明的,脾脏切除 成为最终确诊病因的手段。
腹腔镜技术因其切口小、术后并发症少、患者恢复快等特点使腹腔镜下脾切除术正逐 渐取代开放性术用于脾脏切除。 3.重要性 脾切除不但有诊断作用,还有治疗作用,它可治愈所有脾功能亢进导致的 血细胞减少症,也是脾边缘区淋巴瘤的首选治疗方案。
✓CD38,CD138
正常或肿瘤性浆细胞/浆母细胞表达 CD38和CD138,可用于浆细胞瘤、淋巴浆细胞性淋巴 瘤、浆母细胞性淋巴瘤及B淋巴母细胞型淋巴瘤等肿瘤的诊断。
20/23

淋巴瘤的诊断标准

淋巴瘤的诊断标准

淋巴瘤的诊断标准淋巴瘤是一种恶性肿瘤,主要起源于淋巴组织,其诊断标准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淋巴瘤的诊断主要通过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等多方面综合分析来进行。

以下将详细介绍淋巴瘤的诊断标准。

首先,临床表现是淋巴瘤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淋巴瘤患者常常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盗汗、体重减轻等全身症状,以及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局部症状。

这些临床表现对于初步判断患者是否患有淋巴瘤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影像学检查也是淋巴瘤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CT、MRI、PET-CT等,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淋巴瘤的部位、大小、形态等信息,对于指导后续的病理学检查和治疗方案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再次,病理学检查是淋巴瘤诊断的“金标准”。

通过淋巴结活检或骨髓穿刺等病理学检查,可以明确淋巴瘤的病理类型、分级、分期等重要信息,为患者的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此外,实验室检查也是淋巴瘤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血液学检查可以了解患者的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免疫学检查可以帮助鉴别淋巴瘤的亚型,分子生物学检查可以帮助了解淋巴瘤的分子变异情况,这些检查对于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淋巴瘤的诊断标准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通过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等多方面的综合分析来进行。

只有全面、准确地掌握患者的病情信息,才能为患者制定最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效果和患者的生存率。

在日常临床工作中,医生们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等多方面信息,进行全面综合分析,以确保淋巴瘤的诊断准确。

同时,对于高度怀疑患有淋巴瘤的患者,应尽早进行相应的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综上所述,淋巴瘤的诊断标准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医生们需要通过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病理学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等多方面的综合分析,确保淋巴瘤的诊断准确,为患者制定最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率。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 指南解读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 指南解读
• 预计2013年全球新诊断CLL病例约为15680例,其中男性9720 例,女性5960例。1
1. Siegel R, et al. CA Cancer J Clin 2013; 63:11-30. 2. Hernández JA, et al. Cancer 1995; 75:381-94.
3. Yamamoto JF, Goodman MT. Cancer Causes Control 2008; 19:379-90. 4. Sant M, et al. Blood 2010; 116:3724-34.
• 相关研究 • 总结
诊断标准
血液 细胞学
• 外周血B淋巴细胞≥5×109/L,且≥3个月;或者B淋巴细胞< 5×109/L,但骨髓表现为典型的CLL细胞浸润致血细胞减少。
• 血涂片中的白血病细胞特征表现为小的、成熟淋巴细胞,细胞质 少,核致密,核仁不明显,染色质部分聚集。外周血淋巴细胞中 幼稚淋巴细胞<55%。
诊断标准:CLL相关检查
基本项目
有助于诊断的检查
• 体检:注意带有淋巴结的区域, 包括韦氏环、肝脾大小
• 体能状态 • B症状:盗汗、发热、体重减轻 • CBC、白细胞分类、血小板计数 • LDH • 生化常规 • 乙型肝炎相关检测(如拟用CD20
单克隆抗体) • MUGA扫描/超声心动图(如需蒽
NCCN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实践指南. 2012 v3
CLL流行病学
• CLL是西方国家最常见的白血病之一,约占美国所有白血病的 30%。1
• 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男女比例约为1.7:1。2 美国每年男女发 病率分别为每十万人6.75和3.65,3 欧洲分别为5.87和4.01。4
• CLL多发于老年人,中位诊断年龄为70岁,5 发病率随年龄增长 快速上升。

观察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和病理特点

观察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和病理特点

观察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摘要】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是一种少见的淋巴瘤类型,其临床表现通常包括颈部淋巴结肿大、持续性发热、乏力等症状。

在病理上,可见淋巴结结构受损,存在大量小淋巴细胞。

免疫组化显示CD20、CD79a等阳性。

分子遗传学上5q-、7q+等异常常见。

诊断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化染色。

与其他淋巴瘤的鉴别诊断需要结合病理特点和分子遗传学特征。

该疾病的治疗和预后仍有待进一步探讨,有必要加强对其临床和分子机制的研究。

深入了解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对于提高诊断准确性和指导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临床特点、病理特点、免疫组化特点、分子遗传学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临床意义、进一步研究、展望1. 引言1.1 定义和背景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ALT淋巴瘤)是一种较为罕见的淋巴瘤类型,主要发生在消化道、呼吸道和其他黏膜相关器官的淋巴组织中。

MALT淋巴瘤在临床上呈现出慢性和进展性的特点,常见症状包括慢性腹痛、消化不良、体重减轻、贫血等。

这种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较为复杂,需要综合考虑临床症状、病理特点以及免疫组化和分子遗传学检测结果。

MALT淋巴瘤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但与慢性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环境因素有一定关联。

引起MALT淋巴瘤的具体分子机制和遗传异常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深入了解MALT淋巴瘤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有助于提高对该疾病的诊断水平和治疗效果,为临床实践提供重要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深入探讨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和病理特点,以期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

通过对病例的详细观察和分析,我们旨在总结该病的典型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免疫组化特点以及分子遗传学特点,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依据。

通过对该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进行探讨,旨在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区分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与其他类似疾病,从而实现早期诊断并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的医学教案课件

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的医学教案课件

06
汇报人:XX
放疗的优缺点:优 点是治疗范围广, 缺点是副作用较大 ,可能对正常细胞 造成伤害
免疫治疗的原理:利用免疫系 统攻击肿瘤细胞
免疫治疗的类型:包括免疫检 查点抑制剂、CAR-T细胞疗法 等
免疫治疗的优点:副作用较小, 对某些类型的淋巴瘤效果显著
免疫治疗的局限性:并非对所 有类型的淋巴瘤都有效,可能 需要与其他治疗方法联合使用
添加 标题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病理学检查:淋巴结活检、骨髓穿 刺等
淋巴结活检:通过手术切除淋巴结进行病理学检查 免疫组化:检测淋巴结中的免疫细胞类型和分布 基因检测:检测淋巴瘤细胞的基因突变和表达 影像学检查:通过CT、MRI等手段观察淋巴结的形态和位置
X光片:观察肺部、骨骼等部位的病变情况 CT扫描:详细检查淋巴结、器官等部位的病变情况 MRI扫描:观察软组织、神经等部位的病变情况 PET-CT扫描:检测淋巴瘤的代谢活性,判断病情发展情况
01
血液检查:血常规、血生化、血型 等
03
淋巴结活检:淋巴结穿刺、淋巴结 活检等
05
基因检测:基因突变、基因表达等
0 2 骨 髓 检 查 :骨髓穿刺 、骨髓活检等
0 4 免 疫 学 检 查:免疫球 蛋白、补体等
病理学检查:组织病理学、细胞病 理学等
06
化疗药物:包 括烷化剂、抗 代谢药、抗生 素等
病理学检查:淋巴结活检、 骨髓穿刺等
检查结果:血常规、生化检 查、影像学检查等
症状描述:淋巴结肿大、发 热、盗汗等
患者基本信息:年龄、性别、 职业等
诊断依据:病理学检查、免 疫组化检查等
治疗方案:化疗、放疗、靶 向治疗等
预后评估:复发风险、生存 率等

小B细胞淋巴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小B细胞淋巴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 遗传学特征:t(11;18)(q21;q21) t(1;14)(q22;q32) +3
.
MALTL诊断标准(一)
临床标准 • 结外 • 局限性 • 局部治疗能治愈 • 慢性感染或自体免疫性疾病史
.
MALTL诊断标准(二)
病理学标准 • 淋巴上皮病变,滤泡殖入,边缘区B细胞 • CD5-,CD10-,cyclinD1• t(11;18),+3
+ κ +/λ-或κ-/λ-
常<25%
+.
κ +/λ+ 常>40%
-
.
.
bcl-2
套细胞淋巴瘤 (Mantle Cell Lymphoma)
• 起自滤泡周套细胞内层CD5+,CD23- B 细胞
• 肿瘤细胞由单一套细胞组成,缺乏母细 胞的高度侵袭性恶性淋巴瘤
.
MCL临床特点
• 中老年人,中位年龄60岁 • 男:女=2~4:1 • 全身淋巴结肿大 • 胃肠道和口咽环常累及 • 80%患者为临床Ⅲ-Ⅳ期 • 5年生存率27%
.
FL形态学(一)
• 组织结构:肿瘤性滤泡密集排列,占据 整个淋巴结
• 肿瘤细胞:中心细胞(CC) 中心母细胞(CB)
.
.
.
FL形态学(二)
• 按肿瘤性滤泡多少分为: 滤泡为主(滤泡>75%) 滤泡和弥漫(滤泡25-75%) 弥漫为主(滤泡<25%)
.
FL形态学(三)
• 按肿瘤性滤泡内CB数目分级: 1级 0-5CB/HPF 2级 6-15CB/HPF 3级 >15 CB /HPF 3a(>15 CB /HPF,但仍存在CC) 3b(CB形成实性片状)
眼眶,腮腺等 • 2/3患者临床Ⅰ-Ⅱ期 • 5年生存率7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淋/小淋巴细胞淋巴瘤 CLL/SLL
细胞形态:
淋巴结和骨髓中形态均一的小、圆淋 巴细胞,可见幼淋细胞形成的假滤泡
免疫分型
CD19、CD23、CD5+ CD10-、Cyclin D1-
CLL/SLL代表同一类疾病 临床表现:年龄相关: 老年病人
惰性经过 常仅表现为单纯淋巴结肿大或 白细胞增高
对于伴高危染色体,尤其17p-(P53缺 失),对嘌呤类似物反应不佳,可考虑应 用CD52单抗。
异基因干细胞移植用于难治复发病例。
无del(17p) 一线治疗:年龄》70岁 瘤可宁+强的松 苯达莫司汀 烷化剂为基础的化疗:CVP(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强的 松) 阿仑单抗 利妥昔单抗 氟达拉滨+利妥昔单抗
• Coomb test:阴性; • 免疫球蛋白IgG, IgA, IgM均正常
• 胸部CT平扫:前上纵膈,降主动脉旁以及腹 腔内多发结节,团块影,脾大,局部小片梗塞 ,右肺上叶尖后段,右肺下叶斑片影。
• 腹部B超;脾脏15.4×5.3cm
骨髓细胞形态学
• 粒红巨核增生可,单核细胞增多,幼单 可见,浆细胞可见。
非霍奇金淋巴瘤NCCN 2010
无del(17p)
一线治疗:年龄<70岁或虽在70岁以上但伴随疾病指数 佳
•化疗免疫治疗(首选)
FCR(氟达拉滨, 环磷酰胺,利妥昔单抗)
FR (氟达拉滨, 利妥昔单抗)
PCR(喷司他丁,环磷酰胺,利妥昔单抗)
•单一治疗
苯达莫司汀
瘤可宁+强的松
氟达拉滨
阿仑单抗
非霍奇金淋巴瘤NCCN 2010
• 患者反复发热,腹部症状改善不明显, 后行胃肠减压,加强抗感染治疗,症状 略改善
• 再次复查胸部CT:双侧胸腔积液增多, 右侧达10cm, 腹部B超提示后腹膜广泛淋 巴结增大融合,脾脏增大明显,行胸腔 穿刺置管放液。
诊断?
• CLL/SLL 慢淋/小淋巴细胞淋巴瘤 • MCL 套细胞淋巴瘤 • MZL 边缘带淋巴瘤 • HCL 毛细胞白血病 • LPL 淋巴浆细胞淋巴瘤 • MALT 粘膜相关淋巴瘤 • FL 滤泡性淋巴瘤
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数大于 5000/μl, -CLL
20%患者伴有球蛋白增高,需与淋巴浆细胞淋巴 瘤鉴别(后者常为IgM增高,表现为成熟浆细胞 免疫表型)
CLL诊断标准(IW CLL)
B淋巴细胞>5000/μ l, >3个月 形态学:小的成熟淋巴细胞 免疫表型: 共表达 CD19,CD5,CD23 不或弱表达FMC-7, CD22,CD79b 克隆性表面免疫球蛋白(smIg) 弱表达或 不表达
诊断
当地医院诊断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 病
• 2010-6-11给予FCD(氟达拉滨 50mg d13+CTX 0.4 d1-3+DXM 10mg d1-3)方案 化疗。
• 化疗后患者出现发热,查胸部CT提示;双 侧少量胸腔积液,后腹胀,排气排便减 少,腹痛,先后给予泰能,美平,他格 适,万古霉素以及两性霉素抗感染
治疗指征评估: 符合临床试验标准 •显著的疾病相关症状: •虚弱 •盗汗 •体重下降 •无感染性发热 •终末器官功能受损 •巨块型病变(脾肋缘下>6cm,淋巴结>10cm) •淋巴倍增时间《6个月 •进行性贫血 •血小板计数<100000/mm3
初始治疗:
美罗华+嘌呤类似物
蒽环类保留应用于难治或复发病例。
• 血涂片中有核细胞以小淋巴细胞为主, 幼淋可见(2%)成熟淋巴细胞占50%。 结论:疑似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请结 合临床。
骨髓活检
• LCA,CD20+,CD3,CD34,MPO,TdT均阴 性。结论:符合小B细胞NHL累及骨髓 。
• 染色体核型分析:46,XY [20]
白血病免疫分型
• CD19 87.76%, cyCD79a 80.62%, CD103 0.21%, CD5 65.77%, CD34 0.13%, CD22 88.4%, sIgM 0.09%,CD7 5.36%, CD11C 2.47%, CD10 0.11%, CD20 92.33%, CD2 1.37%, CD23 1.44%.
Hallek M, et al. Blood,2008;111:5446
CLL的预后因素
1.预后不良:
Ig VH 不突变
ZAP70阳性
流式细胞仪检测 CD38>30%
17p- ( P53 肿瘤抑制基因所在)
11q-(ATM基因)
2.预后相对较好染色体:13q-(唯一的异常)
Ig VH 突变
治疗
特点:慢性经过,易缓解,易复发 根据生物学类型,生存期从32月至310 月不等 治疗个体化
• 诊断困难 • 易误诊 • 鉴别困难 • 治疗及治疗的时机 • 不易治愈
病例1
病史
• 男性,62岁 • 因“左侧胸肋部疼痛一周入住当
地医院 • 查体:颈部, 腹股沟区可触及淋
巴结肿大,无触痛,脾肋下3cm, WBC14.9×109/L, N21%,L 50%,异淋 20%,HB 125g/L,Plat 131×109/L;
MCL的疾病特点
• 兼有侵袭性和惰性淋巴瘤的 特点 • 明确的病理学和分子学标记
– CD5+, CD20+, CD23-, SIg (M+, D+) – t(11;14) translocation – Bcl-1 overexpression ↑ cyclin D1
有del(17p)>20% 一线治疗 (氟达拉滨, 环磷酰胺,利妥昔单抗) FR (氟达拉滨, 利妥昔单抗) HDMP+R (高剂量甲基强的松+利妥昔单抗 ) CFAR( FCR+阿仑单抗) 阿仑单抗 苯达莫司汀
非霍奇金淋巴瘤NCCN 2010
套细胞淋巴瘤MCL
•以前认为是惰性B-细胞淋巴瘤 •临床表现为侵袭性 •形态学很难与SLL鉴别 •鉴别依靠免疫标志检查、基因学 和细胞遗传学
小B细胞淋巴瘤的诊断、鉴别与 治疗
浙江大学血液病研究所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一院血液科 浙江省血液肿瘤(诊治)重点实验 室
小B细胞淋巴瘤包括:
CLL/SLL 慢淋/小淋巴细胞淋巴瘤
MCL
套细胞淋巴瘤
MZL
边缘带淋巴瘤
HCL
毛细胞白血病
LPL
淋巴浆细胞淋巴瘤
MALT
粘膜相关淋巴瘤
FL
滤泡性淋巴瘤
难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