滤泡性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滤泡性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滤泡性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滤泡性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一、诊断要点

(一)病理分级诊断

滤泡性淋巴右(FL)的治疗与其病理分级密切相关,因此,在病理检查时应该仔细观察所有的切片,其中至少包括一张代表肿瘤组织的石蜡包埋切片,如果这些材料不能确诊,则必须重新活检。滤泡性淋巴瘤的WHO分级诊断标准如表所示。

1 级:O-5中心母细胞/hpf

2级:6-15中心母细胞/hpf

3级:大于15中心母细胞/hpf

3a:大于15中心母细胞/hpf,但仍存在中心细胞

3b:中心母细胞成片浸润,无中心细胞

(二)免疫表型检查

免疫表型检查是目前淋巴瘤分型诊断的必备项目,Fl的典型免疫表型为:CD20(+)、CD10(+/—)CD23(+/—), CD43(—), CD5(—), cydinD(—), bcl-2(+)(~90%)。当怀疑FL 时,需检查下列项目以确诊。

1.石蜡包埋切片:检查CD20 (L26/Pan B )、CD3, CD5, cyclin Dl, CD10和bcl-2等表型即可确立诊断CD43-和k/入为备选项目.

2流式细胞仪细胞表面标志分析:检查k/入、CD19, CD20, CD5, CD23, CD43和CD10等标志即可确立诊断。

3冰冻切片免疫组化检查:在某些情况下,在冰冻切片上检查K/入,CD5, CD23, CD10,

CD43和bd-2等表型有助诊断。

(三)细胞和分子遗传学检查

t(14; 18) (q32; q21)和BCL-2重排均见于80%FL病人,在某些情况下有助FL诊断。

(四)临床分期检查

同其他惰性淋巴瘤的常规检查。由于治疗方法在不同病期FL病人之间显著不同,因此要特别重视骨髓活检、骨髓涂片和腹部、盆腔CT等检查。

二、治疗

FL (3级)的治疗同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FL(1、2级)的治疗方法决定于就诊时疾病累及的范围.

(一)无腹部巨大肿块的I/II期(Ann Arbor) FL的治疗

以病灶局部放射治疗(RT,30-40Gy)为主。扩大部位RT或R丁加化疗是二种备选方法,它们可以改善无失败生存期(FFS),但并不能改善总的生存期(OS)。如果考虑到病灶部位RT的副作用大于临床益处,可不治疗而观察。持续完全缓解(CR)或部分缓解(PR)的病人可继续观察直至复发,也可鼓励病人加入临床试验。

(二)I/II期FL复发后、伴腹部巨大肿块的II期FL及Ⅲ、Ⅳ期FL病人的治疗

这些病人的治疗指征如下:①有症状;②危及脏器功能;③继发于淋巴瘤的血细胞减少;④有巨大肿块;⑤在6个月期间病情稳定进展;⑥病人偏爱。

无治疗指征者,每3个月体检1次,直至1年,以后每3-6个月体检1次。

有治疗指征者的初始治疗可选用如下方法:①临床试验:由于常规治疗不能治愈FL,应考虑研究性治疗为一线治疗;②局部RT:为减轻局部症状的姑息性治疗方法;③单药或联合化疗加或不加干扰素;④抗体治疗;⑤抗体联合化疗。

初始治疗后达CR或PR后可进行随访,直至疾病进展.初始治疗无效(NR)者,如果有治疗指

征(同前),可给予进一步治疗,方法如下:①临床试验;②单药或联合化疗;③单抗为基础的治疗:单用、与化疗联合、或放射免疫治疗(RIT);④局部RT,

进一步治疗达CR或PR者可考虑①自身造血干细胞移植(SCT);②异基因SCT;①非清髓性SCT;

④临床试验;⑤观察

对于进一步治疗NR者可考虑大剂量化疗或临床试验。

三、FL向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转化后的治疗

(一〕在组织学上广泛转化的病人

这些病人往往已经过多种治疗,可选用临床试验、RIT或姑息及支持治疗。

(二)在组织学上局部转化的病人

这些病人既往未治或很少治疗,可选用以葱环类药物为基础的化疗加或不加RT, CR者可选用大剂量化疗+SCT,临床试验或观察;PR者可选用大剂量化疗+SCT、临床试验;NR者可选用临床试验、RIT或姑息及支持治疗。

知识更新:

1. FL是惰性淋巴瘤,曾认为是不能治愈的,治疗是姑息性的。现在认为FL是潜在治愈性的,治疗相当积极。虽然一些病例会复发,但是二线治疗仍然有效。

2. 美罗华对FL分子学转阴效果的研究:

2001年美罗华单药(IDCE试验),全部病例55人,分子学CR37人(55%)

1999年R+CHOP(Roswell Park),7例患者有6人分子学CR(86%)

2004年FM与CHOP联合Rituximab治疗初治FL的随机对照研究,159病例入组,

入组标准:CD20+,滤泡型(I-II级),Ann Arbor II-IV期,ECOG 0-2。一组接受FM 28天重复,6疗程,另外一组CHOP 28天重复,6疗程,两组患者中CR或PR的患者随机分组接受美罗华或者观察,结果美罗华之前FM的分子学CR率为39%,CHOP组为19%(p=0.001),加入美罗华之后,R-FM的分子学CR率为71%,R-CHOP分子学CR率为51%(p=0.01),可以看出FM作为一线治疗滤泡性淋巴瘤,完全缓解率和分子学阴转率均优于CHOP方案。但是这项试验中两组的总生存没有显著差异。

3.FMD方案对FL的分子学CR也在50%以上,这方面数据不是很多,1998年MD anderson报道一次。

Follicular lymphoma

滤泡性淋巴瘤(follicular lymphoma,F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non hodgkin s lymphoma,NHL)的常见类型,在我国约占NHL的10%,欧美占NHL的25%~45%。FL是来源于滤泡生发中心的恶性度较低的B细胞肿瘤,患者5年生存率超过70%,但是30%~50%的患者可转化为侵袭性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从而影响预后。现将FL的组织形态学、免疫学及分子遗传学改变对FL 诊断、治疗和预后的影响作一综述。

1 FL的组织形态学特征

淋巴结发生的FL,诊断主要依靠其特征性的组织形态。FL来源于成熟B细胞滤泡生发中心细胞,瘤细胞呈结节状或滤泡状分布,部分可以弥漫,肿瘤性滤泡比正常滤泡稍大,缺乏外套层。瘤细胞由中心细胞和中心母细胞混合组成,小和中等大小细胞核不规则,有裂沟,胞质少而淡染,大细胞核可呈泡状。根

据修正的欧洲美国分类(revised European American lymphoma classification,REAL)和2001年WHO分类[1],在不同的滤泡内观察10个不同的高倍视野,FL分为Ⅰ级(小细胞为主,即中心母细胞数每高倍视野0~5个)、Ⅱ级(大小细胞混合,中心母细胞数每高倍视野6~15个)和Ⅲ级(大细胞为主,中心母细胞数每高倍视野>15个)3级。Ⅰ级和Ⅱ级属低度恶性肿瘤;Ⅲ级具有向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转化的倾向,属中度恶性肿瘤。WHO分类根据有无中心细胞将Ⅲ级分为Ⅲa(有中心细胞)和Ⅲb(无中心细胞),两者临床特征相似,含有浸润成分者预后较差。Hans等[2]研究了107例Ⅲa级、53例Ⅲb级和30例大裂细胞型FL,发现他们在临床特征、患者总体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及无瘤生存率(event free survival,EFS)上无明显差异,但含浸润成分>50%者预后差(OS:P=0.0037,EFS:P=0.012)。目前认为FL肿瘤细胞浸润扩散的形态学机制是肿瘤细胞增长保持滤泡模式,肿瘤细胞在滤泡间大量迁移,其克隆扩增依赖滤泡微环境[3]。儿童FL发病率极低,睾丸部位多见,74%的儿童FL组织分级较高,镜下核分裂相多,凋亡细胞多[4]。其临床进展缓慢,治疗困难,复发率高。此外,还有一个临床罕见的亚型是富于浆细胞分化的FL,其基本形态是大量增生的不同分化阶段的浆细胞或浆样细胞呈滤泡样生长。Keith等[5]研究188例滤泡中心细胞淋巴瘤(follicular center cell lymphoma,FCCL)发现,其中17例(9%)有大量的浆细胞。Vago 等[6]也报道了1例FCCL伴明显浆细胞分化,同时伴有丙种球蛋白血症,而且外周血可见瘤细胞。通常细胞成熟障碍是肿瘤细胞的特点,而FL伴明显浆细胞分化是一个反常的特例,其原因至今不明。一般情况下,浆细胞分化被认为是反应性滤泡型增生(reactive lymphoid hyperplasia,RLH)的一个特征,因此在鉴别诊断FL与RLH时应注意这一点。

2 细胞分子遗传学

改变FL的细胞分子遗传学改变主要有染色体异位、BCL2、BCL6、CMYC等基因改变。染色体分析表明,80%~90%的FL可检测到染色体异位,最常见的是t(14;18)(q32;q21),分别涉及到BCL2、BCL6、CMYC等基因。

Fenton 等[7]认为染色体异位是由于生发中心B细胞IgH类别转换时异常重组形成,从而提示FL是起源于生发中心的B细胞。FL的瘤细胞分化程度与染色体易位发生有一定关系,Ott等[8]研究了89例FL患者,A组(FL Ⅲa与Ⅰ、Ⅱ级患者)84%出现t(14;18)(q32;q21),B组(FLⅢb伴或不伴DLBCL)仅13%,差异具有显著性,且A组BCL2和CD10抗原表达明显高于B组,这可能会影响到两组的治疗和预后。FL 染色体改变存在3种情况[9]:有t(14;18)而无3q27改变、既无t(14;18)又无3q27改变、有3q27改变而无

t(14;18)。FL发生部位也会影响到染色体异位,原发淋巴结FL Ⅰ级大部分(8/9)有t(14;18) ,皮肤FL无t(14;18)(0/16),但转移到皮肤的FL一半(2/4)存在t(14;18),这种差异可能就是皮肤FL的预后较好但复发率较高的基础[10]。BCL2基因家族(BCLX、BCLXL)是抗细胞凋亡的重要因子,70%~95%的FL 可出现BCL2基因重排。Zhao等[11]研究27例FL发现,BCLXL在肿瘤性滤泡中过度表达,且凋亡细胞数减少,而10例RLH生发中心不表达BCLXL,说明BCLXL具鉴别诊断意义,且BCLXL的过表达与凋亡细胞数减少、多部位结外侵犯、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dex,IPI)高危和总体生存期缩短有关。因此可以将BCLXL的表达水平作为判断预后的指标。Cong等[12]研究发现,生发中心含有中心细胞的滤泡BCL2阳性而周围大部分滤泡BCL2阴性,阳性滤泡80%具有单克隆IgH基因重排,而阴性滤泡呈多克隆模式。进一步对18例具有单克隆IgH基因重排者研究发现,8例明确诊断为FL,从而表明具有BCL2阳性滤泡且有单克隆IgH基因重排者,可能是生发中心原发的滤泡早期克隆的原发FL,也可能是肿瘤发展的早期阶段,诊断时应注意。FL中BCL2蛋白高表达与体细胞高频突变及IgV基因重排有关。Zhu等[13]研究发现,异常糖基化位点在FL中占79%(55/70),而在正常细胞只占9%(7/75)(P<0.001)。体细胞基因突变在IgV区获得潜在糖基化位点是FL的一个重要特点,对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Aarts 等[14]对FL的IgVH基因进行了分析,发现B细胞受体(B cell receptor,BCR)选择性结合及持续的体细胞高频突变导致了亚克隆选择而不是亚克隆进化,提示了BCR在一些FL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这对在疾病发生过程中抗原诱导BCR成熟的理论提出了挑战,有待于对FL发生发展机制进行进一步的研

究。Kobrin等[15]对60例未经治疗的原发性FL进行研究,发现了异常免疫球蛋白第二重链IgV基因重排重链CDRⅢ的片段缺失或插入变异,通过IgH酶解图谱分析显示了2个等位显性的CDRⅢH编码序列,CDRⅢ呈现双重的V→DJ重排,而且CDRⅢH变异在肿瘤滤泡分离出的细胞中表达,并且每个CDRⅢH 变异能够放大和编码1个功能性的VH基因,从而提示IgV基因重排和重链CDRⅢ异常在FL的发生发展中可能有重要意义。儿童FL可缺乏BCL2基因重排和蛋白表达。Pileri等[16]报道了1例4岁儿童睾丸FL 缺乏BCL2基因重排、BCL2蛋白表达和p53基因突变,同时伴有死亡相关蛋白激酶基因高甲基化,因此诊断儿童FL时需要考虑更多的参数。Lorsbach等[4]的研究也发现,儿童FL BCL2的表达比例比成人FL低,且BCL2阳性在年龄较小的儿童少见,而在年龄稍大(>12岁)的儿童中并不少见,但是CD43阳性比例比成人高。儿童FL缺乏BCL2的表达,表明了儿童FL与成人FL可能具有不同的发病机制。Lossos等[17]研究发现,CMYC基因重排是FL易向DLBCL转变的重要原因,CMYC基因表达不同,引起的临床行为也不同。

3 免疫表型的改变

FL瘤细胞通常表达B细胞相关抗原CD19、CD20、CD22、CD79a 和SIg,单一型轻链(κ/λ)以及生发中心特异性标志物BCL2、BCL6、CD10等抗原。75%~100%的FL瘤细胞表达BCL2,其中WHO Ⅰ级表达最高;CD10表达占60%左右,大多瘤细胞表达BCL6 抗原,而反应性滤泡不表达BCL2和BCL6。Dogan等[18]研究了50例FL,78%(39/50)表达CD10,94.44%(34/36)表达BCL6,CD10和BCL6的表达部位在滤泡和滤泡间的肿瘤性B细胞,因此在鉴别肿瘤性滤泡和反应性滤泡时BCL2、BCL6和CD10具有重要价值。

4 鉴别诊断

鉴于FL组织形态学容易与RLH和其他类型的淋巴瘤如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ALT型、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MCL)等混淆,应作进一步的鉴别诊断。

4.1 RLHRLH发病年龄轻,老人罕见;从形态上看,RLH的淋巴结结构基本存在,滤泡形态大小不规则,有淋巴细胞套,生发中心内细胞极性存在,滤泡周围的网状纤维无受压现象,滤泡内吞噬现象明显,中心细胞局限在滤泡;免疫组化显示滤泡内BCL2、BCL6和CD10抗原表达呈阴性,IgH/L基因重排(-)。而FL患者常见于中年人;部分淋巴结受累或破坏,滤泡形态大小比较一致,淋巴细胞套缺乏或不完整,生发中心内细胞极性缺乏,滤泡周围的网状纤维受压,滤泡内吞噬现象少见;IgH/L基因重排(+),BCL2(+/-),BCL6(+和CD10(+)。

4.2 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ALT型尽管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ALT型与FL来源不同,但在形态学上仍有相互覆盖的地方。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ALT型是结外低度恶性淋巴瘤中最常见的一型,淋巴结累及者少见,不少患者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或慢性感染病史;形态学上,瘤细胞呈滤泡周围生长排列,有单核样B细胞夹杂,伴淋巴上皮样病变;免疫学上,CD10呈阴性。Leval等[19]研究了10例皮肤FL和8例皮肤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cutaneous B cell lymphoma of extranodal marginal zone,MZL),前者100%表达BCL6,70%表达CD10和90%表达BCL2,后者BCL6、CD10(-),100%表达BCL2。因此BCL6、CD10和BCL2三者联合可以鉴别。

4.3 MCLMCL主要应与FL Ⅰ级相鉴别。MCL可能来自滤泡淋巴细胞套区B淋巴细胞,以老年男性患者多见,就诊时晚期多,一般被认为属中度恶性淋巴瘤;形态上瘤细胞有肯定的套区排列,瘤细胞核中、小不规则形,无中心母细胞样瘤细胞;免疫学上,套细胞示CD5(+)、CD10(-)、CyclinD1(+)。而FL Ⅰ级的瘤细胞由中心细胞和中心母细胞混合组成,常呈CD10(+)、CD5(-)。

4.4 其他FL除了与上述疾病鉴别以外,还应注意与AIDS相关淋巴结病、结节型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NLPHL)、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伴结节状排列等鉴别。AIDS相关淋巴结病,增生的滤泡内树突网状细胞网络常破裂,有小血管进入生发中心,生发中心内有多核巨细胞,滤泡旁常有多量单核样B细胞增生,生发中心内有明显的吞噬现象,细胞可有极性分布。NLPHL的结节大且周界模糊,RS细胞周围由CD57(+)的T小淋巴细胞花环状包绕。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主要见于儿童及青少年,瘤细胞免疫表型呈TdT(+)、CD99(+),多数表达T细胞表型。总之,FL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应综合考虑组织形态学改变、细胞分子遗传学改变、免疫表型的改变及临床特点,才能达到准确诊断FL的目的。

5 治疗与预后

目前FL的治疗仍然是手术、全身联合化疗加局部放疗为主,辅以中医中药和生物免疫治疗,有条件者还可以进行干细胞移植。化疗完全缓解率(complete rate,CR)可达到80%以上,长期生存率可达到60%~65%。随着肿瘤分子发生发展机制的深入研究,肿瘤靶向治疗越来越被重视。抗CD20的单克隆抗体美罗华(rituxan)是第一个被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批准用于肿瘤靶向治疗的药物。大剂量化疗药联合美罗华的使用可以增加FL对化疗的敏感性,同时延长美罗华的用药时间,还会提高FL患者的EFS,且患者外周血和骨髓t(14;18)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循环B淋巴细胞和IgM水平下降,而毒副反应却并没有增加[20]。Ladetto等[21]对进展期滤泡中心型淋巴瘤(follicular center lymphoma,FCL)进行高剂量序贯化疗,CR可达88%,PCR检测BCL2/IgH易位的转阴率达47%。自体干细胞移植后,65%的病例达到了临床和分子学缓解,4年EFS达到了85%。再结合美罗华等新药治疗,既增加了化疗敏感性又降低了化疗毒性反应。因此,这种高效的治疗方法理论上可以常规应用。FL预后与其病理分级、分子遗传改变和免疫表型改变密切相关。如FL Ⅲ级(Ⅲa、Ⅲb)的预后较Ⅰ、Ⅱ级差,与DLBCL相近;FL出现染色体易位、BCL2和CMYC等基因重排的预后较差;FL向弥漫性侵袭性淋巴瘤转变与BCL6基因易位、异源性基因复制数量及基因表达改变也有关。Akasaka等[22]对41例弥漫侵袭性FL和64例非弥漫侵袭性FL进行Ldi PCR分析,前者BCL6基因易位或缺损39.0%,后者14.1%,P=0.004 8。表明BCL6基因易位是FL向弥漫侵袭性淋巴瘤转变的高危因素。Martinez Climent等[23]用对比基因组杂交(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CGH)和基因表达分析联合检测12例FL患者初诊、复发及转变为DLBCL时的活检标本,发现FL向DLBCL转变与DNA拷贝数量和基因表达水平有关。

6 展望

免疫表型和细胞遗传学对FL组织学诊断和鉴别诊断很有必要,特别是对FL一些特殊的亚型,并且对临床生物学行为、治疗和预后的判断也很有帮助。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对FL的发病机制、病理及临床进展会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滤泡性淋巴瘤初诊临床路径

滤泡性淋巴瘤(初诊)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滤泡性淋巴瘤(初诊)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滤泡性淋巴瘤(FL) (ICD-10:C82)并具备治疗指征需要治疗的患者。 (二)诊断依据。 根据《血液病诊断和疗效标准》(张之南、沈悌主编,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三版),《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lassification of Tumors.Pathology and Genetic of Tumors of Haematopoietic and Lymphoid Tissue.》(2008年版),《NCCN 非霍奇金淋巴瘤指南(2016》。 主要诊断依据有: 1.临床表现:无痛性淋巴结肿大是主要临床表现之一,常见于颈部、腋窝、腹股沟等表浅淋巴结肿大,但也可原发于深部淋巴结及淋巴结以外的淋巴器官或组织。肿大的淋巴结有时可自行缩小,极少数可消失。淋巴结肿大有时被患者

忽视,经多年后才发现。就诊时淋巴结多为轻度到中等度大。有时患者由于深部淋巴结的缓慢肿大造成相应压迫症状而发病。 2.实验室检查:血清乳酸脱氢酶(LDH)、β2微球蛋白可升高。侵犯骨髓可造成贫血、血小板减少;涂片或可见到淋巴瘤细胞。 3.病理组织学检查:系确诊本病必需的依据。淋巴结活检是获取病理标本的主要手段,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在FL 中价值不大,一般也不作为确定诊断的依据。 普通病理学检查,其特征为正常淋巴结结构破坏,瘤细胞呈结节样或滤泡样生长,部分可以弥漫性生长。淋巴滤泡紧密相连,一般缺乏边缘区和套区,滤泡内细胞由中心细胞和中心母细胞组成,无星空样外观。小和中等大小细胞核不规则,有切迹,胞质少而淡染,大细胞核可呈泡状。 根据2008年WHO标准,按照每个高倍视野中中心母细胞的数量将FL分为3级。在不同的滤泡内观察10个不同的高倍视野,平均每高倍视野中心母细胞数0-5个为1级,6-15个为2级,>15个为3级。同时根据有无中心细胞将Ⅲ级分为3a(有中心细胞)和3b(无中心细胞)。病理学分级对预

淋巴瘤的病理及分类

淋巴瘤的典型病理学特征有:①淋巴结正常滤泡性结构为大量异常淋巴细胞或组织细胞所破坏,被膜及其周围组织同样被侵及;②异常细胞的分裂指数增高。淋巴瘤是一组非均一性疾病,依据其病理学特点分为霍奇金病(HD)和非霍金奇淋巴瘤(NHL)。一、霍奇金病以细胞多样性及肿瘤组织中找到Reed-sternberg细胞为特征。1966年Rye会议将其分为4个亚型(表5-6-1)。以结节硬化型及混合细胞型最为常见,各型并非固定不变,尤以淋巴细胞为主型,易向其他各型转化,结节硬化型较为固定。表5-6-1 霍奇金病的病理亚型Rye会议分类预后淋巴细胞为主型好,平均存活9.2年结节硬化型较好,平均存活4.2年混合细胞型较差,平均存活2.5年淋巴细胞减少型最差二、非霍金奇淋巴瘤其病理分类在1940年以前简单地分为三类,即滤泡性淋巴瘤、淋巴肉瘤和网状细胞肉瘤。1966年Rappaport根据淋巴结病变是否有结节性,将其分为结节型与弥漫型。又根据细胞分化程度和细胞成分进一步分类(表5-6-2)。晚近由于对淋巴细胞的成熟过程及各阶段的生理功能的认识日益增多,发现从前分类中的网状细胞或组织细胞,绝大多数是转化中的淋巴细胞。真正的组织细胞淋巴瘤仅占NHL的5%。混合型是淋巴细胞转化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细胞同时存在。1980年提出了国际工作分类法(Working Famulation),是根据病理学与疾病的临床表现分成低度、中度及高度恶性(5-6-3)。此分类法与治疗反应关系密切,具有实际临床意义。在此基础上,1985年我国提出成都会议分类法(表5-6-4)。其与工作分类法相比,类型增加,免疫功能属性更明确,绝大多数病例能归入。目前我国正采用此分类法。表5-6-2 Rappaport分类法(1966)结节性型弥漫性型淋巴细胞分化良好性淋巴细胞分化不良性混合细胞性组织细胞性未分化型(包括Burkitt淋巴瘤)表5-6-3 国际工作分类低度恶性 A.小淋巴细胞型B.滤泡性小裂细胞为主型C.滤泡性小裂细胞与大细胞混合型中度恶性D.滤泡性大细胞为主型E.弥漫性小裂细胞型F.弥漫性大、小细胞混合型G.弥漫性大细胞型高度恶性H.大细胞、原免疫细胞型I.原淋巴细胞型J.小无裂细胞(Burkitt)型杂类复合型、蕈样霉菌病骨髓外浆细胞瘤、不能分类表5-6-4 成都会议工作分类(1985)低度恶性中度恶性高度恶性小淋巴细胞性弥漫型裂细胞性无裂细胞性淋巴浆细胞性弥漫型裂-无裂Burkitt淋巴瘤滤泡型裂细胞性细胞性免疫母细胞性滤泡型裂-无裂滤泡型无裂透明细胞性细胞性细胞性多形细胞性分化好髓外浆分化差髓外浆淋巴母细胞性细胞瘤细胞瘤(曲核与非曲核)蕈样霉菌病不能分类组织细胞性

中国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的诊断与治疗指南(完整版)

中国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的诊断与治 疗指南(完整版) 近年,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的基础研究、新的预后标志、诊断标准及治疗等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为提高我国血液科医师对CLL诊断、鉴别诊断及规范化治疗水平,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和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对2011年版CLL诊断与治疗指南进行了更新修订,制订本版指南。 一、定义 CLL/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是主要发生在中老年人群的一种成熟B淋巴细胞克隆增殖性肿瘤,以淋巴细胞在外周血、骨髓、脾脏和淋巴结聚集为特征。 二、诊断、分期、预后及鉴别诊断 1.诊断: 达到以下3项标准可以诊断:①外周血B淋巴细胞(CD19+细胞)计数≥5×109/L;B淋巴细胞<5×109/L时,如存在CLL细胞骨髓浸润所致的血细胞减少,也可诊断CLL。②外周血涂片中特征性的表现为小的、形态成熟的淋巴细胞显著增多,其细胞质少、核致密、核仁不明显、染色质部分聚集,并易见涂抹细胞。外周血淋巴细胞中不典型淋巴细胞及幼稚淋巴细胞≤55%。③典型的免疫表型:CD19+、CD5+、CD23+、CD10-、FMC7-、CD43+/-、CCND1-;表面免疫球蛋白(sIg)、CD20及CD79b

弱表达(dim)。流式细胞学确认B细胞的克隆性,即B细胞表面限制性表达κ或λ轻链(κ:λ>3:1或<0.3∶1)或>25%的B细胞sIg不表达。 SLL:与CLL是同一种疾病的不同表现。淋巴组织具有CLL的细胞形态与免疫表型特征。确诊主要依赖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查。临床特征:①淋巴结和(或)脾、肝肿大;②无血细胞减少;③外周血B淋巴细胞<5×109/L。CLL与SLL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主要累及外周血和骨髓,而后者则主要累及淋巴结和骨髓。Ann Arbor Ⅰ期SLL可局部放疗,其他SLL 的治疗指征和治疗选择同CLL,以下均称为CLL。 单克隆B淋巴细胞增多症(MBL):MBL是指健康个体外周血存在低水平的单克隆B淋巴细胞。诊断标准:①B细胞克隆性异常;②外周血B淋巴细胞<5×109/L;③无肝、脾、淋巴结肿大(所有淋巴结长径均<1.5 cm); ④无贫血及血小板减少;⑤无慢性淋巴增殖性疾病(CLPD)的其他临床症状。根据免疫表型分为三型:CLL表型、不典型CLL表型和非CLL表型。对于后二者需全面检查,如影像学、骨髓活检等,以排除白血病期非霍奇金淋巴瘤。 2.分期及预后: CLL患者的中位生存期约10年,但不同患者的预后呈高度异质性。性别、年龄、体能状态、伴随疾病、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及倍增时间,以及乳酸脱氢酶(LDH)、β2微球蛋白(β2-MG)、胸苷激酶1(TK1)等临床和实验指标是重要的传统预后因素。而临床上评估预后最常使用Rai和Binet两种临床分期系统(表1)。这两种分期均仅依赖体检和简单实验室检查,不需要进行超声、CT或MRI扫描等影像学检查。

【淋巴瘤专家共识 2018】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诊断与治疗

【淋巴瘤专家共识2018】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诊断 与治疗 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是原发于结外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仅限于颅脑、软脑膜、脊髓和眼球组织侵犯,而无其他组织或淋巴结浸润。PCNSL是一种罕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3%,占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1%,病理类型90%以上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50%·70%BCL-6高表达,90%以上MUM-1高表达,具有高度侵袭性,预后差。该病中位发病年龄60岁左右,且近年来在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中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由于PCNSL的发病部位特殊及血脑屏障的存在,对于该病的诊断及治疗均存在困难,目前暂无标准治疗方案。由于眼球组织侵犯,以局部治疗为主,不在此讨论。PCNSL的影像学诊断PCNSL由于发病位置特殊,活检困难,影像学早期诊断十分重要。目前标准的影像学诊断及疗效评估主要依赖T1加权增强磁共振成像(MRI)。尽管免疫正常PCNSL患者中约50%在T1加权MRI上可见增强病灶,但有约25%的患者表现为T2/FLAIR上的高密度非增强病灶,因此 T2/FLAIR有助于检测出一些无症状非增强的中枢神经淋巴瘤。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放化疗及退行性变导致的脑白质病变亦可导致T2/FLAIR的脑白质变性,因此亟待新的影像学手段进一步提高诊断水平。弥散加权是目前研究较多的一种影像学检测手段,有助于区分细胞较多弥散受限的PCNSL和少细胞的肿瘤如胶质瘤,也与预后相关。Wieduwilt等发现低弥散系数患者预后更好。代谢影像学如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MRI、波谱分析亦是新的研究方向。 PCNSL诊断标志物早诊断早治疗对于提高PCNSL患者预后至关重要,但由于PCNSL侵犯部位多为深部脑实质,活检较为困难。研究人员对于PCNSL协诊标志物进行了研究,发现一些驱化因子(如CXCL13)和细胞因子(如IL-10)可以与影像学结合协助诊断。同时也可在脑脊液中检测microRNA(21、19b、92a)等协助诊断。但目前这些研究仍处于临床前阶段,需要大规模临床试验进一步证实。

恶性淋巴瘤诊断和治疗指南(2009年)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淋巴瘤多学科综合治疗组 恶性淋巴瘤诊断和治疗指南(2009年) 参加本指南制定的人员(按汉语拼音排列): 曹君1、曹军宁1、陈治宇1、郭海宜1、郭晔1、胡夕春1、洪小南1、吕方芳1、刘晓健1、 李小秋3、罗志国1、马学军2、潘自强2、孙慧1、王碧芸1、王惠杰1、王佳蕾1、王磊苹1、王中华1、吴向华1、印季良1、应江山1、张文1、赵欣旻1、郑春雷1、朱晓东1、朱雄增3、左云霞1。 注:1化疗科、2放疗科、3病理科 2009年9月(第二版) 1

霍奇金淋巴瘤 一.WHO分类: 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NLPHL) 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结节硬化型(NSHL) 混合细胞型(MCHL) 淋巴细胞削减型(LDHL) 富于淋巴细胞型(LRCHL) 二.分期 I期:病变累及单个淋巴结区 I 期:病变局限侵犯单个淋巴结外器官或部位 E II期:病变累及横膈同侧2个或以上的淋巴结区 II 期:病变局限侵犯单个淋巴结外器官或部位和它的区域淋巴结, E 伴或不伴横膈同侧的其它淋巴结区受累 ) *注明受累的淋巴结区数目(如II 3 III期:病变累及横膈两侧淋巴结区 期:病变局限侵犯单个淋巴结外器官或部位,加横膈两侧淋巴结区受累III E III 期:病变累及脾脏,加以横膈两侧淋巴结区受累 S 期:病变局限侵犯单个淋巴结外器官或部位和脾脏,加横膈两侧淋巴结III E+S 区受累 IV期:弥漫性(多灶性)侵犯1个或以上淋巴结外器官,伴或不伴相关淋巴结受累;或侵犯单个结外器官伴远处(非区域)淋巴结受累 另外根据有无全身症状分为A、B。 A 无全身症状 B 有以下一个以上症状:不能解释的发热>38℃;盗汗;体重减轻>10% 三.霍奇金淋巴瘤的病理诊断和免疫亚型 1.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nodular lymphocyte predominant Hodgkin lymphoma, NLPHL)

恶性淋巴瘤诊疗规范(2015年版)

恶性淋巴瘤诊疗规范(2015年版) 一、概述 恶性淋巴瘤(也称为淋巴瘤)是我国最常见的十大肿瘤之一。根据《中国肿瘤登记年报》公布的数据,2003年至2013年,恶性淋巴瘤的发病率约为5/10万。由于淋巴瘤病理类型复杂,治疗原则各有不同,为进一步规范我国淋巴瘤诊疗行为,提高诊疗水平,改善患者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委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制订我国常见病理类型恶性淋巴瘤的诊疗规范。 二、淋巴瘤的诊断 应当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结果等进行诊断。 (一)临床表现 淋巴瘤的症状包括全身症状和局部症状。全身症状包括不明原因的发热、盗汗、体重下降、皮肤瘙痒和乏力等。局部症状取决于不同的原发和受侵部位,最常见表现为无痛性的进行性淋巴结肿大。 (二)体格检查 应特别注意不同区域的淋巴结是否增大、肝脾的大小、伴随体征和一般状态等。 (三)实验室检查 应完成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β2微球蛋白、血沉、乙肝和丙肝病毒检测,以及骨髓穿刺细胞学和(或)活检等。对于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受侵危险的患者应进行腰穿,予以脑脊液生化、常规和细胞学等检查。对NK/T细胞淋巴瘤患者,应进行外周血EB病毒DNA滴度检测。

(四)影像学检查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为CT、核磁共振成像(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超声和内窥镜等。 1.CT:目前仍作为淋巴瘤分期、再分期、疗效评价和随诊的最常用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于无碘对比剂禁忌证的患者,应尽可能采用增强CT。 2.MRI:对于中枢神经系统、骨髓和肌肉部位的病变应首选MRI 检查;对于肝、脾、肾脏、子宫等实质器官病变可以选择或者首选MRI 检查,尤其对于不宜行CT 增强者,或者作为CT 发现可疑病变后的进一步检查。 3.PET-CT:除惰性淋巴瘤外,PET-CT 推荐用于有条件者的肿瘤分期与再分期、疗效监测、肿瘤残存及复发时的检查;PET-CT 对于疗效和预后预测好于其他方法,可以选择性使用。 4.超声:一般不用于淋巴瘤的分期。对于浅表淋巴结和浅表器官(如睾丸、乳腺)病变的诊断和治疗后随诊具有优势,可以常规使用;对于腹部、盆腔淋巴结可以选择性使用;对于肝、脾、肾、子宫等腹盆腔实质性器官的评估,可以作为CT 和MRI 的补充,尤其是不能行增强CT 时。超声可用于引导穿刺活检、胸腹水抽液和引流。 (五)病理诊断 病理诊断是淋巴瘤诊断的主要手段。病理诊断的组织样本应首选切除病变或切取部分病变组织。如病变位于浅表淋巴结,应尽量选择颈部、锁骨上和 腋窝淋巴结。粗针穿刺仅用于无法有效、安全地获得切除或切取病变组织的患者。初次诊断时,最好是切除或切取病变组织。对于复发患者,可以通过粗针或细针穿刺获取的病变组织来诊断。淋巴瘤的病理诊断需综合应用形态学、免疫组化、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技术,尚无一种技术可以单独定义为金标准。

恶性淋巴瘤诊治指南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恶性淋巴瘤多学科综合治疗小组 恶性淋巴瘤诊断和治疗指南 (2006年) 2006年12月

霍奇金淋巴瘤 一.WHO分类: 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结节硬化型(NDHL) 混合细胞型(MCHL) 淋巴细胞削减型(LDHL) 富含淋巴细胞型(LRHL) 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NLPHL) 二.分期(COTSWALDS) I期:病变累及单个淋巴结区 I 期:病变局限侵犯单个淋巴结外器官或部位 E II期:病变累及横膈同侧2个或以上的淋巴结区 II 期:病变局限侵犯单个淋巴结外器官或部位和它的区域淋巴结, E 伴或不伴横膈同侧的其它淋巴结区受累 ) *注明受累的淋巴结区数目(如II 3 III期:病变累及横膈两侧淋巴结区 期:病变局限侵犯单个淋巴结外器官或部位,加横膈两侧淋巴结区受累III E 期:病变累及脾脏,加以横膈两侧淋巴结区受累 III S III 期:病变局限侵犯单个淋巴结外器官或部位和脾脏,加横膈两侧淋巴结E+S 区受累 IV期:弥漫性(多灶性)侵犯1个或以上淋巴结外器官,伴或不伴相关淋巴结受累;或侵犯单个结外器官伴远处(非区域)淋巴结受累 另外根据有无全身症状分为A、B。 A 无全身症状 B 有以下一个以上症状:不能解释的发热>38℃;盗汗;体重减轻>10% 三.霍奇金淋巴瘤的病理诊断和免疫亚型 1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nodular lymphocyte predominant Hodgkin lymphoma, NLPHL) 肿瘤细胞(L&H细胞)表达CD45、CD20、CD79a、BCL6,Oct2+/BOB.1+,不表达CD15、CD30(少数病例CD30弱阳性),大多数病例肿瘤细胞还表达EMA、J链、CD75、及免疫球蛋白轻、重链。肿瘤细胞常被CD3+、CD57+的反应性小T细胞所围绕而形成花环样结构。但肿瘤细胞所在的淋巴样大结节基本由反应性小B细胞(CD20+、CD79a+)所构成。 临床实践中,石蜡切片免疫组化辅助诊断NLPHL常用抗体组合及典型免疫表型:肿瘤细胞CD45(LCA)+、CD20(L26)+、CD79a+、EMA+/-、CD15-、CD30-/+、CD3-、CD45RO(UCHL1)-、CD68(KP1)-、Ki-67+(检测瘤细胞增殖活性),背景细胞多为CD20+的小B细胞和散在分布的CD57+的T细胞。 2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lassical Hodgkin lymphoma, CHL) 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包括富于淋巴细胞的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LRCHL)、结节硬化型霍奇金淋巴瘤(NSHL)、混和细胞型霍奇金淋巴瘤(MCHL)、和淋

滤泡性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滤泡性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一、诊断要点 (一)病理分级诊断 滤泡性淋巴右(FL)的治疗与其病理分级密切相关,因此,在病理检查时应该仔细观察所有的切片,其中至少包括一张代表肿瘤组织的石蜡包埋切片,如果这些材料不能确诊,则必须重新活检。滤泡性淋巴瘤的WHO分级诊断标准如表所示。 1 级:O-5中心母细胞/hpf 2级:6-15中心母细胞/hpf 3级:大于15中心母细胞/hpf 3a:大于15中心母细胞/hpf,但仍存在中心细胞 3b:中心母细胞成片浸润,无中心细胞 (二)免疫表型检查 免疫表型检查是目前淋巴瘤分型诊断的必备项目,Fl的典型免疫表型为:CD20(+)、CD10(+/—)CD23(+/—), CD43(—), CD5(—), cydinD(—), bcl-2(+)(~90%)。当怀疑FL时,需检查下列项目以确诊。 1.石蜡包埋切片:检查CD20 (L26/Pan B )、CD3, CD5, cyclin Dl, CD10和bcl-2等表型即可确立诊断CD43-和k/入为备选项目. 2流式细胞仪细胞表面标志分析:检查k/入、CD19, CD20, CD5, CD23,

CD43和CD10等标志即可确立诊断。 3冰冻切片免疫组化检查:在某些情况下,在冰冻切片上检查K/入,CD5, CD23, CD10, CD43和bd-2等表型有助诊断。 (三)细胞和分子遗传学检查 t(14; 18) (q32; q21)和BCL-2重排均见于80%FL病人,在某些情况下有助FL诊断。 (四)临床分期检查 同其他惰性淋巴瘤的常规检查。由于治疗方法在不同病期FL病人之间显著不同,因此要特别重视骨髓活检、骨髓涂片和腹部、盆腔CT 等检查。 二、治疗 FL (3级)的治疗同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FL(1、2级)的治疗方法决定于就诊时疾病累及的范围. (一)无腹部巨大肿块的I/II期(Ann Arbor) FL的治疗 以病灶局部放射治疗(RT,30-40Gy)为主。扩大部位RT或R丁加化疗是二种备选方法,它们可以改善无失败生存期(FFS),但并不能改善总的生存期(OS)。如果考虑到病灶部位RT的副作用大于临床益处,可不治疗而观察。持续完全缓解(CR)或部分缓解(PR)的病人可继续观察直至复发,也可鼓励病人加入临床试验。 (二)I/II期FL复发后、伴腹部巨大肿块的II期FL及Ⅲ、Ⅳ期FL 病人的治疗

淋巴瘤病理规范化诊断专家共识

淋巴瘤病理规范化诊断专家共识

————————————————————————————————作者:————————————————————————————————日期: ?

淋巴瘤病理规范化诊断专家共识 李小秋汝昆陈刚林素暇周小鸽高子芬刘卫平姜文奇朱雄增 恶性淋巴瘤(以下称“淋巴瘤”)是一组B、T或NK细胞起源、类型复杂的肿瘤总称,广义的淋巴组织肿瘤还包括组织细胞 和树突细胞来源的肿瘤。近年来,淋巴瘤临床诊治与基础研究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推动着淋巴瘤病理分类不断向前演进,也对淋巴瘤的病理诊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适应淋巴瘤现代诊疗模式的需求,促进国内不同层次的病理科对淋巴瘤诊断水平的提高,本文作者于2013年11月9日和2014年2月22日先后两次召开会议,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淋巴病理诊断相关流程与规范,现将与会专家达成的共识总结如下。一、淋巴瘤病理诊断总则目前,淋巴瘤的类型区分和诊断标准主要是依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 的造血和淋巴组织肿瘤分类。WHO分类认为不同类型或亚型的淋巴瘤在其形态、免疫表型、遗传学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各自具备独特的特征。对这些疾病的识别,因此也应建立于对上述参数全面评估、综合判断的基础之上。淋巴瘤病理诊断整合了组织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流式细胞分析、细胞遗传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多种辅助检测技术。当前,对于绝大部分病例而言,经典的组织病理学检查仍然是诊断淋巴

瘤最主要的方法,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则是判断肿瘤免疫表型以及检测部分遗传学异常的重要手段。所以,几乎所有淋巴瘤病例均需接受包括免疫组化在内的组织病理学检查之后方能确诊,部分病例的诊断和鉴别,还需辅以其他必要的检测技术。淋巴瘤首次病理诊断必须依据切除或切取活检所获得的组织标本做出。一般而言,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不宜作为淋巴瘤确诊(特别是首诊)和分型的可靠依据,但可用于淋巴瘤疑似病例的初筛以及确诊病例的其他可疑受累灶或复发病变的确认,在某些特定情形下(例如:白血病等非实体性肿瘤、体液标本或获得病变组织较为困难时),细胞学检查亦可用于疾病诊断,但通常需辅以细胞块制作、免疫组化、流式细胞或细胞遗传学分析等辅助检查。独特的临床特点也是某些类型淋巴瘤确诊的重要依据,因此,申请病理检查的临床医师有义务通过填写病理检查申请单向病理医师提供必要的信息: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活检部位等一般信息以及临床表现、影像学、内镜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的主要阳性发现、既往病理检查记录等。病理医师亦可通过查阅电子病历、直接与相关临床医师沟通或参加淋巴瘤病例临床多学科讨论等多种形式获得相关信息。二、标本获得、组织处理与切片制作足量、合格的诊断性组织是对淋巴瘤进行形态观察以及开展免疫表型和遗传学研究的物质基础。标本获得、组织处理和切片制作等环节也因此直接影响到淋巴瘤

淋巴瘤诊疗规范(2018年版)

淋巴瘤诊疗规范(2018年版) 一、概述 淋巴瘤(lyphoma)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公布的数据,2014年我国淋巴瘤的确诊发病率为10万,2015年预计发病率约为10万。由于淋巴瘤病理类型复杂,治疗原则各有不同,为进一步提高淋巴瘤诊疗能力和规范化水平,配合抗肿瘤药品供应保障有关政策调整,保障医疗质量与安全,现对《中国恶性淋巴瘤诊疗规范(2015年版)》进行修订和更新。 二、淋巴瘤的诊断 应当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等进行诊断。 (一)临床表现 淋巴瘤的症状包括全身和局部症状。全身症状包括不明原因的发热、盗汗、体重下降、皮肤瘙痒和乏力等。局部症状取决于病变不同的原发和受侵部位,淋巴瘤可以原发于身体的任何器官和组织,通常分为原发于淋巴结和淋巴结外两大类。最常见表现为无痛性的进行性淋巴结肿大。如有以上述症状的患者在基层医院就诊时,应予以重视,并尽早转诊至上级医院或肿瘤专科医院。 (二)体格检查 应特别注意不同区域的淋巴结是否增大、肝脾的大小、伴随体征和一般状态等。 (三)实验室检查 应完成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β2微球蛋白、红细胞沉降率、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病毒检测以及骨髓穿刺细胞学和活检等,还应包括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筛查在内的相关感染性筛查。对原发胃的黏膜相关边缘带B细胞淋巴瘤,应常规进行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染色检查;对NK/T 细胞淋巴瘤患者,应进行外周血EB病毒DNA滴度检测。对

中国淋巴瘤病理规范化诊断专家共识-修订稿

中国淋巴瘤病理规范化诊断专家共识 李小秋汝昆陈刚林素暇周小鸽高子芬刘卫平姜文奇朱雄增 作者单位:200032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李小秋、朱雄增);300041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病理中心(汝昆);350014 福建省肿瘤医院(陈刚);510060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病理科(林素暇);100050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病理科(周小鸽);100191 北京大学医学部病理学系(高子芬);610041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病理科(刘卫平);510060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肿瘤内科(姜文奇) 执笔人单位:200032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肿瘤学系[李小秋(E-mail:leexiaoqiu@https://www.360docs.net/doc/601998020.html,)、朱雄增(E-mail:xiongzengzhu@https://www.360docs.net/doc/601998020.html,)];300041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病理中心(汝昆,E-mail:kunru@https://www.360docs.net/doc/601998020.html,);350014 福建省肿瘤医院(陈刚,E-mail:naichengang@https://www.360docs.net/doc/601998020.html,) 恶性淋巴瘤(以下称“淋巴瘤”)是一组B、T或NK细胞起源、类型复杂的肿瘤总称,广义的淋巴组织肿瘤还包括组织细胞和树突细胞来源的肿瘤。近年来,淋巴瘤临床诊治与基础研究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推动着淋巴瘤病理分类不断向前演进,也对淋巴瘤的病理诊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更好适应淋巴瘤现代诊疗模式的需求,促进国内不同层次的病理科对淋巴瘤诊断水平的提高,本文作者于2013年11月9日和2014年2月22日先后两次召开会议,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淋巴病理诊断相关流程与规范,现将与会专家达成的共识总结如下。 一、淋巴瘤病理诊断总则 目前,淋巴瘤的类型区分和诊断标准主要是依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造血和淋巴组织肿瘤分类。WHO分类认为不同类型或亚型的淋巴瘤在其形态、免疫表型、遗传学以及临床表现等方面各自具备独特的特征。对这些疾病的识别,因此也应建立于对上述参数全面评估、综合判断的基础之上。淋巴瘤病理诊断整合了组织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流式细胞分析、细胞遗传学以及分子生物学等多种辅助检测技术。当前,

淋巴瘤指南

恶性淋巴瘤在我国是发病率增速最快的肿瘤之一,已逐步居于各类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前10位。18F- 2-氟-2-脱氧-D-葡萄糖(FDG) PET 显像已用于淋巴瘤患者的初始分期、再分期、疗效评价及随访。2007年美国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发表了恶性淋巴瘤疗效评价的修订标准[1],对国际工作组(IWG)淋巴瘤疗效评价标准(1999年版)进行了修订,在淋巴瘤疗效评价的标准中融入了免疫组织化学(IHC)、流式细胞术以及18F-FDG PET显像。修订的淋巴瘤疗效评价标准被推荐用于霍奇金淋巴瘤(HL)和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其他分类中的应用尚需进行验证。

为了规范18F-FDG PET/CT在淋巴瘤中的临床应用,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订了淋巴瘤18F-FDG PET/CT显像临床应用指南。相关应用推荐见表1。 1.淋巴瘤的诊断和最初分期。淋巴瘤患者初治方案的确定依据包括淋巴瘤的组织学亚型、治疗前是否伴有危险因素以及准确的疾病分期等。18F-FDG PET及18F-FDG PET/CT检查在淋巴瘤的初始分期中显示出很高的诊断灵敏度及特异性,高于常规的CT显像[2]。研究[3]显示,18F-FDG PET/CT检查在淋巴瘤分期中的作用高于18F-FDG PET 及增强CT显像。目前,18F-FDG PET显像是HL以及多数侵袭性NHL 治疗前评估的一部分,尤其是针对HL和DLBCL(强力推荐),对其他组织学类型的部分患者也有助于诊治[4,5]。研究[5]结果还显示:治疗前18F-FDG PET显像可检测出部分常规显像未显示的病灶,改变了

套细胞淋巴瘤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套细胞淋巴瘤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套细胞淋巴瘤(mantle cell lymphoma, MCL)是一种B细胞淋巴瘤亚类,占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6%~8%[1]。由于其独特的组织形态学、免疫表型及细胞遗传学特征而广受关注。随着研究的深入,MCL 的生物学行为、诊断标准、治疗原则等均已较成熟。由于临床少见,国内对MCL的研究尚处于初期阶段,对其诊断和治疗存在认识的不统一性和不规范性,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以及中国抗淋巴瘤联盟组织国内相关的血液肿瘤与血液病理学专家经过多次讨论,制订本版中国MCL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供相关医务工作者临床应用参考。 一、定义 MCL是起源于淋巴结套区的B细胞淋巴瘤,细胞遗传学t (11;14)(q13;q32)异常导致Cyclin D1核内高表达是其特征性标志;患者以老年男性为主,结外侵犯常见,兼具侵袭性淋巴瘤的侵袭性和惰性淋巴瘤的不可治愈性特点。 二、诊断、鉴别诊断、分期和预后 (一)诊断 1.MCL的临床特征: 中位发病年龄约60岁,男、女比例为2~4∶1。80%以上的患者诊断时处于疾病晚期(Ann Arbor Ⅲ~Ⅳ期),表现为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及骨髓受累,其他常见的结外受累部位为胃肠道和韦氏环,部分患者有

明显的淋巴细胞增多,类似于慢性(或幼)淋巴细胞白血病。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则几乎所有患者均有外周血/骨髓受累。 2.组织形态学特征: MCL主要发生于淋巴结或脾脏滤泡的套细胞区。典型的MCL常由形态单一、小到中等大小淋巴细胞构成,核不规则,染色质浓聚、核仁不明显,胞质较少。10%~15%的MCL细胞形态呈"母细胞样变" ,母细胞变异型又可分为经典性母细胞变异型和多形性母细胞变异型,这些患者临床侵袭性较高,预后差。 组织病理学表现为淋巴结呈弥漫性、结节状、套区型或少数的滤泡性生长模式。少部分患者仅仅侵犯淋巴结套区的内套层内或仅表现为套区变窄,称之为原位套细胞肿瘤(ISMCN)。 3.免疫表型特征: 瘤细胞为单克隆性B淋巴细胞,表达成熟B细胞相关抗原。典型的免疫表型为CD5、CD19、CD20阳性,CD23和CD200[2]阴性或弱阳性,CD43阳性,强表达sIgM或IgD,但CD10、CD11c和BCL6常阴性。我国MCL患者CD23阳性率近50%,高于国外报道,而sIgM阳性率仅50%,低于国外报道[3]。免疫组化染色几乎所有患者均Cyclin D1和BCL2阳性(包括少数CD5阴性MCL)。Cyclin D1核内强阳性是MCL特异性的免疫标志,少部分患者Cyclin D1阴性,但Cyclin D2或Cyclin D3阳性,SOX11阳性。 值得注意的是Cyclin D2、Cyclin D3在其他B细胞淋巴瘤中也表达,不具有特异性,SOX11在其他类型的惰性B细胞淋巴瘤中不表达,故其

低级别滤泡性淋巴瘤如何诊断呢

低级别滤泡性淋巴瘤如何诊断呢 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22%的低级别滤泡性淋巴瘤,想必到如今您还是不熟悉。而它可是一种还比较严重的病,患有它的病人就知道它能给人体带来多大的灾难。而您知道吗,诊断出低级别滤泡性淋巴瘤对于能及时治疗是十分有用的。那么,低级别滤泡性淋巴瘤如何诊断呢?马上就来为您介绍! 低级别滤泡性淋巴瘤的诊断: 血液病理学专家评估一个合适的活检足以作出滤泡性淋巴 瘤的诊断。该肿瘤由小裂细胞和大细胞以不同比例构成滤泡型生长。证实B细胞免疫表型,存在t(14;18)和BCL-2蛋白异常表达可以肯定诊断。大多数鉴别诊断是淋巴瘤和反应性滤泡增生之间。滤泡性淋巴瘤病人经常被再分类为小细胞为主型,大小细胞混合型,和大细胞为主型。而这种区分不能简单或很正确地做出,这些分类有预后意义。大细胞为主型滤泡淋巴瘤病人有更高的增殖比例,进展更快,单独应用化疗方案有更短的总生存期。

知道了滤泡性淋巴瘤低级别滤泡性淋巴瘤的诊断,当然也不能缺少对低级别滤泡性淋巴瘤的治疗。以下就是详细的介绍。 它是对化疗和放疗最有效的恶性肿瘤之一。另外约25%的病人可以发生自发缓解——经常是暂时的。对于一个无症状的老年病人,开始观察等待可能是一个合适的处理方案。对于极少数局限性滤泡性淋巴瘤,受累野的放疗将会产生极好的治疗效果。对于需要治疗的病人,以前单药瘤可宁或环磷酰胺或联合化疗方案CVP或CHOP最经常被应用。最近几年多个临床试验已证明利妥昔单抗联合含氟达拉滨方案或R-CVP或R-CHOP方案更有效,已作为一线治疗方案。年老或体弱患者的一线方案可选择单药烷化剂(瘤可宁或环磷酰胺),但更推荐利妥昔单抗单药应用。而且已经证明利妥昔单抗维持治疗能显著延长无病生存期。标记放射性同位素的单克隆抗体的疗效也得到肯定。肿瘤疫苗的试验是令人鼓舞的。自体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使复发的滤泡性淋巴瘤病人产生高的完全缓解率,可以产生长期缓解。 低级别滤泡性淋巴瘤的介绍就好了,您不懂的话,就好好细读里面的意思。而您一旦真的患上的话,建议您要及时的治疗,

中国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诊断与治疗指南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3-10-14分享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成人淋巴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并且是一组在临床表现和预后等多方面具有很大异质性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占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31%~34%,在亚洲国家一般大于40%。 我国2011 年一项由24 个中心联合进行、共收集10 002 例病例样本的分析报告指出,在中国DLBCL占所有NHL的45.8%,占所有淋巴瘤的40.1%。 作为一种侵袭性NHL,DLBCL的自然病程相对较短,但一定比例的患者可以在接受恰当治疗后得到治愈。既往,DLBCL的治疗以化疗为主,患者在接受包含蒽环类药物的联合化疗后,约1/3 患者生存期在5 年以上。 利妥昔单抗联合化学治疗方案的出现进一步将DLBCL患者的长期生存率明显提高。而PET-CT引入疾病评估体系后,能更精确地指导临床的治疗和判断疾病的预后。现参照《ESMO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诊断、治疗和随访的临床推荐》以及《NCCN肿瘤学临床实践指南非霍奇金淋巴瘤分册》,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我们制订了本指南。 一、定义 DLBCL 是肿瘤性大B淋巴细胞呈弥漫性生长,肿瘤细胞的核与正常组织细胞的核大小相近或大于组织细胞的核,通常大于正常淋巴细胞的2 倍。 在WHO 的2008 年分类中,根据组织形态学改变将DLBCL分为中心母细胞型、免疫母细胞型以及间变型,特殊的少见亚型如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和富于T细胞/组织细胞型等。 二、诊断、分期及预后 1.诊断: DLBCL依靠活检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化分析明确诊断。需要针对CD20、CD3、CD5、CD10、BCL-2、BCL-6、GCET1、FOXP1、IRF4/MUM1、Ki-67 及CD21 进行检测。某些病例可选做cyclin D1、κ/λ、CD138、EBV、ALK、HTLV1等。 疑有病变的淋巴结应尽量完整切除行病理检查,细针穿刺或粗针穿刺活检一般不适用于初发淋巴瘤的诊断。 在特定情况下,无法对可疑淋巴结进行切除活检时,细针或粗针穿刺活检联合其他辅助技术[免疫组化,流式细胞术,PCR技术扩增克隆性免疫球蛋白轻、重链基因(IgL、IgH)和T 细胞受体(TCR)基因重排,针对t(14;18)、t(8;14)、t(3;v)FISH 检测等]可以对淋巴瘤进行诊断(参照2012 版NCCN指南的建议)。

123滤泡性淋巴瘤(初诊)临床路径

滤泡性淋巴瘤(初诊)临床路径 一、滤泡性淋巴瘤(初诊)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滤泡性淋巴瘤(FL) (ICD-10:C82)并具备治疗指征需要治疗的患者。 (二)诊断依据。 根据《血液病诊断和疗效标准》(张之南、沈悌主编,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三版),《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lassification of Tumors.Pathology and Genetic of Tumors of Haematopoietic and Lymphoid Tissue.》(2008年版),《NCCN非霍奇金淋巴瘤指南(2016》。 主要诊断依据有: 1.临床表现:无痛性淋巴结肿大是主要临床表现之一,常见于颈部、腋窝、腹股沟等表浅淋巴结肿大,但也可原发于深部淋巴结及淋巴结以外的淋巴器官或组织。肿大的淋巴结有时可自行缩小,极少数可消失。淋巴结肿大有时被患者忽视,经多年后才发现。就诊时淋巴结多为轻度到中等度大。有时患者由于深部淋巴结的缓慢肿大造成相应压迫症状而发病。

2.实验室检查:血清乳酸脱氢酶(LDH)、β2微球蛋白可升高。侵犯骨髓可造成贫血、血小板减少;涂片或可见到淋巴瘤细胞。 3.病理组织学检查:系确诊本病必需的依据。淋巴结活检是获取病理标本的主要手段,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在FL 中价值不大,一般也不作为确定诊断的依据。 普通病理学检查,其特征为正常淋巴结结构破坏,瘤细胞呈结节样或滤泡样生长,部分可以弥漫性生长。淋巴滤泡紧密相连,一般缺乏边缘区和套区,滤泡内细胞由中心细胞和中心母细胞组成,无星空样外观。小和中等大小细胞核不规则,有切迹,胞质少而淡染,大细胞核可呈泡状。 根据2008年WHO标准,按照每个高倍视野中中心母细胞的数量将FL分为3级。在不同的滤泡内观察10个不同的高倍视野,平均每高倍视野中心母细胞数0-5个为1级,6-15个为2级,>15个为3级。同时根据有无中心细胞将Ⅲ级分为3a(有中心细胞)和3b(无中心细胞)。病理学分级对预后有意义,3b级一般按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进行治疗。 免疫组织学病理检查对于确诊FL至关重要。采用的单抗应包括CD3、CD5、CD10、CD20、CD21、CD23、bcl-2、bcl-6、Ki-67等。 4.影像学检查:颈、胸、腹、盆腔CT。按照CT以及体检所发现的肿大淋巴结分布区域进行分期及评价疗效。分期

恶性淋巴瘤诊疗规范方案(2017版)

恶性淋巴瘤诊疗规(2015年版) 一、概述 恶性淋巴瘤(也称为淋巴瘤)是我国最常见的十大肿瘤之一。根据《中国肿瘤登记年报》公布的数据,2003年至2013年,恶性淋巴瘤的发病率约为5/10万。由于淋巴瘤病理类型复杂,治疗原则各有不同,为进一步规我国淋巴瘤诊疗行为,提高诊疗水平,改善患者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委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制订我国常见病理类型恶性淋巴瘤的诊疗规。 二、淋巴瘤的诊断 应当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结果等进行诊断。 (一)临床表现 淋巴瘤的症状包括全身症状和局部症状。全身症状包括不明原因的发热、盗汗、体重下降、皮肤瘙痒和乏力等。局部症状取决于不同的原发和受侵部位,最常见表现为无痛性的进行性淋巴结肿大。 (二)体格检查 应特别注意不同区域的淋巴结是否增大、肝脾的大小、伴随体征和一般状态等。 (三)实验室检查 应完成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β2微球蛋白、血沉、乙肝和丙肝病毒检测,以及骨髓穿刺细胞学和(或)活检等。对于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受侵危险的患者应进行腰穿,予以脑脊液生化、常规和细胞学等检查。对NK/T细胞淋巴瘤患者,应进行外周血EB病毒DNA滴度检测。

(四)影像学检查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为CT、核磁共振成像(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超声和窥镜等。 1.CT:目前仍作为淋巴瘤分期、再分期、疗效评价和随诊的最常用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于无碘对比剂禁忌证的患者,应尽可能采用增强CT。 2.MRI:对于中枢神经系统、骨髓和肌肉部位的病变应首选MRI 检查;对于肝、脾、肾脏、子宫等实质器官病变可以选择或者首选MRI 检查,尤其对于不宜行CT 增强者,或者作为CT 发现可疑病变后的进一步检查。 3.PET-CT:除惰性淋巴瘤外,PET-CT 推荐用于有条件者的肿瘤分期与再分期、疗效监测、肿瘤残存及复发时的检查;PET-CT 对于疗效和预后预测好于其他方法,可以选择性使用。 4.超声:一般不用于淋巴瘤的分期。对于浅表淋巴结和浅表器官(如睾丸、乳腺)病变的诊断和治疗后随诊具有优势,可以常规使用;对于腹部、盆腔淋巴结可以选择性使用;对于肝、脾、肾、子宫等腹盆腔实质性器官的评估,可以作为CT 和MRI 的补充,尤其是不能行增强CT 时。超声可用于引导穿刺活检、胸腹水抽液和引流。 (五)病理诊断 病理诊断是淋巴瘤诊断的主要手段。病理诊断的组织样本应首选切除病变或切取部分病变组织。如病变位于浅表淋巴结,应尽量选择颈部、锁骨上和 腋窝淋巴结。粗针穿刺仅用于无法有效、安全地获得切除或切取病变组织的患者。初次诊断时,最好是切除或切取病变组织。对于复发患者,可以通过粗针或细针穿刺获取的病变组织来诊断。淋巴瘤的病理诊断需综合应用形态学、免疫组化、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技术,尚无一种技术可以单独定义为金标准。

滤泡性淋巴瘤

病例分析 女性,42岁 因“发现浅表淋巴结肿大一年余,腹胀一月余”入院。 患者一年前发现颈部淋巴结肿大,到武汉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就诊,经检查诊断考虑为淋巴结炎,未予特殊处理。今年七月初,患者开始出现腹胀,当地医院检查提示有腹水,随后患者来我院消化科住院治疗。入院后发现存在多浆膜腔积液,颈部淋巴结肿大,转至武汉市结核病院,后经检查排除结核病。17/8我院行颈部淋巴结活检,诊断为滤泡性淋巴瘤,为求进一步治疗入院,门诊以“滤泡性淋巴瘤”收治。 起病以来,患者精神饮食可,大小便如常,体力体重没有明显减轻。 查体:T36.5℃,P80bpm, BP130/85mmHg, R21bpm, 神清,皮肤巩膜无黄染,颈部腹股沟可扪及肿大淋巴结,其中左颈部淋巴结鸡蛋大小,质韧,边界不清。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罗音,HR80bpm, 律齐,无杂音。腹稍膨隆,无压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腹水征(-),双下肢轻度水肿。病理征(-)。 辅检: 血常规:WBC 3.93G/L, RBC 3.81T/L, Hb 117G/L, Plt 107G/L 凝血四项:PT 13 s, APTT 27 s, Fbg 2.1 g/L, TT 12.8 s 肝肾功能电解质:ALT 20 U/L, AST 40 U/L, BUN 3.7 mmol/L, Cr 47.8 mmol/L, Na 136.5 mmol/L, Ka 4.65 mmol/L, LDH 143 mmol/L 浅表淋巴结B超:双侧颈部、腋窝、腹股沟多个淋巴结肿大,双侧滑车上淋巴结肿大。 左右 颈部19.7*9 mm 21.4*9.3 mm 腋窝36.2*13.6 mm 28.7*12.7 mm 腹股沟38.9*22.3 mm 34.7*17.5 mm 滑车上9.9*5.1 mm 10.5*4.8 mm 肝胆胰脾腹膜后B超:腹膜、肠系膜可见肿大淋巴结,腹膜后可见肿大淋巴结。 骨髓细胞学:骨髓有核细胞增生活跃;粒系占29.5%,比值偏低;幼红细胞占12%,比值偏低;淋巴细胞比值偏高,占56%,成熟淋巴细胞为主,形态尚好;巨核细胞易见,血小板散在,成丛可见。血片:红细胞轻度大小不等,血小板散在易见。 淋巴结活检病理:(左侧淋巴结)滤泡性淋巴瘤I II级,免疫组化:CD10+,CD20+,Bcl-2+,Bcl-6+,Ki67<5%。 问题: 1. 初步诊断(分型分期) 2. 诊断依据 3. 鉴别诊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