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旗银行兼并旅行者公司

合集下载

花旗集团概述

花旗集团概述
Page 6
本案例给我们的启发: 了解花旗企业的发展史,使我们明白了以下几点: 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细观经济建设发展的道路, 懂得与时俱进,而不是墨守成规。 二、拥有创新力固然是好事,但是要在人民的现生 活的需求基础上寻求创新,突破创新,达到更高的境界。 三、发展企业必要有企业文化,要秉持服务人民的 理念,与人民共进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措施。 四、即使是拥有了安定的企业业绩和稳定的企业收 支,也要懂得居安思危,要在时代进步的道路上不断寻 求新路,走出新的辉煌。别安于现状,因为每迈出一个 脚印,便是旧成就的完结,新挑战的开端,新辉煌到来 之前的预兆。
二.花旗公司
由于美国银行法对银行与证券业务实行严格的分业管理,规定 商业银行不许购买股票,不允许经营非银行业务,对分支行的开设 也有严格的限制。为了规避法律的限制,1968年花旗银行走出了 公司战略决策的重要一步——成立银行控股公司,以其作为花旗银 行的母公司。花旗银行把自己的股票换成其控股公司即花旗公司的 股票,而花旗公司资产的99%是花旗银行的资产。数十年来,花旗 银行一直是花旗公司的“旗舰银行”,20世纪70年代花旗银行的 资产一直占花旗公司资产的95%以上,80年代以后有所下降,但 也在85%左右。花旗公司共辖13个子公司,提供银行、证券、投 资信托、保险、融资租赁等多种金融服务(按照当时法律要求,非 银行金融业务所占比例很小)。通过这一发展战略,花旗公司走上 了多元化金融服务的道路,并在1984年成为美国最大的单一银行 控股公司。
Page 4
三.花旗集团

1998年4月6日,花旗公司与旅行者集团宣布合并,合并组成 的新公司称为“花旗集团”,其商标为旅行者集团的红雨伞和花 旗集团的兰色字标。旅行者集团前身旅行者人身及事故保险公司 (The Travelers Life and Accident Insurance Company)成 立于1864年,一直以经营保险业为主,在收购了美邦经纪公司 (Smith Barney)后,其经营范围扩大到证券经纪、投资金融服 务领域。1997年底又以90亿美元的价格兼并了美国著名的投资银 行所罗门兄弟公司,成立了所罗门〃美邦投资公司,该公司已居 美国投资银行的第二位。

花旗银行兼并旅行者公司的财务分析

花旗银行兼并旅行者公司的财务分析

花旗银行兼并旅行者公司的财务分析摘要:世界并购上许多企业由于忽视了并购的财务风险管理而导致失败,企业并购后的财务风险问题成为普遍关注的焦点。

本文阐述了花旗银行兼并旅行者集团的原因,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的策略。

花旗银行通过兼并旅行者公司,集银行、保险与证券等金融服务于一身,成为世界上资产价值最大的金融公司。

实现垄断,优势互补,减少竞争。

合并为花旗集团带来了不同的收入来源,也使其面临着诸多风险。

不同的经济规模、经营方式以及不同的企业文化,都是新的花旗集团面临的新挑战。

关键词:原因问题策略启示正文:1.花旗银行兼并旅行者公司的经过1998年4月6日,美国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宣布合并。

合并组成的新公司——花旗集团,其商标为原旅行者集团的红雨伞。

合并后的花旗集团,其总资产当时达到近7 000亿美元,集银行、保险与证券等金融服务于一身,成为世界上资产价值最大的金融公司。

新集团拥有分布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亿多客户以及162 000名职工。

至此,花旗集团正式成为世界超级金融百货公司,名副其实的金融“巨无霸”。

1998年4月6日,花旗银行和旅行者公司正式公布双方战略合并的意向书,组建全球金融服务业的旗舰。

合并后的公司经营范围包括:传统的银行业务、客户融资、信用卡、投资银行、证券经营、资产管理、财产保险和人寿保险业务等。

4月7日,两家公司正式宣布并购意向,宣布主要的收购计划的主要内容及两家公司股票转换规则。

花旗银行的股票以1:2.5的比例兑换成未来花旗集团的股票,旅行者公司以1:1的比例兑换成未来花旗集团的股票。

花旗银行的优先股将自动转为条件与原条件相同的未来花旗集团的优先股。

此次合并是在照顾大多数股东利益的基础上进行的。

在完成合并后不久的2000年,花旗集团又进行了一次新的收购。

2000年9月,花旗集团出资311亿美元收购了美国最大的上市财务公司——第一联合资产公司。

通过这次收购,花旗集团的资本总额扩张到8 400亿美元。

花旗银行兼并旅行者集团的原因、问题、应对的策略

花旗银行兼并旅行者集团的原因、问题、应对的策略

题目:花旗银行兼并旅行者集团的原因、问题、应对的策略合并概况:花旗集团是当今世界资产规模最大、利润最多、全球连锁性最高、业务门类最齐全的金融服务集团。

1998年4月6日,美国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宣布合并。

合并组成的新公司——花旗集团。

合并后的花旗集团,其总资产当时达到近7 000亿美元,集银行、保险与证券等金融服务于一身,成为世界上资产价值最大的金融公司。

1、国际银行业并购的动因1.金融自由化浪潮和合业经营之势是银行业并购的基本外因。

随着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提高,顾客对多样化和综合性服务的需要不断增加。

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以发达国家为代表的金融自由化全面展开,政府放松了对金融领域特别是银行业的管制,打破了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之间的界限,制订了新的推动金融自由化的法律。

2.信息科技的突飞猛进成为银行业并购的基本保障。

一方面,日益激烈的全球金融竞争需要银行获得和保持技术领先优势。

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银行业的应用,银行业务的电子化、网络化发展迅猛,为银行获得和保持技术领先优势提供了可能,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银行业进入电脑化和自动化时代,为银行业提高工作效率和竞争力提供了保证,为金融业的并购提供了物质和技术保障。

3.企业并购推动了金融业并购。

近年来,国际范围内的企业并购猛增——波音和麦道、奔驰和克莱斯勒、埃克森和美孚、英国石油和美国石油等巨型并购层出不穷。

产业界并购加快了国际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重组与整合,经济实力的消长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金融资本的配置格局。

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相互依存、互相推动的特性客观上要求金融业进行配套性调整,产业界并购促进了金融业并购。

4.政府为并购创造良好的法律、政策环境。

为增强本国金融机构在全球的竞争力,一些国家的政府不仅修订法律,而且积极出台各种政策措施,鼓励、扶持银行并购。

如在日本的银行并购过程中,为处理好不良债权问题,日本政府注入公共基金,支持银行并购。

花旗合并

花旗合并

浅谈企业并购中信息系统资源整合花旗集团是由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于1998年通过对等合并的形式组建而成,并于同期换牌上市。

上市之后,花旗集团通过增发新股、定向股权置换等方式进行了大规模的股权运作与扩张,并对所收购的金融机构按照“花旗摸式”进行战略输出和业务整合,从而实现了花旗集团并购后资产规模、股东权益、资本实力、收入和利润等主要业绩指标的大幅度增长。

花旗集团之所以在并购之后能够继续保持高速发展,成为全球公认的最成功的金融控股集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该集团在并购完成之后,对整个集团进行了有效的整合。

本文通过分析花旗银行与旅行者并购的企业经营战略来提出影响花旗集团成功资源整合的关键因素的策划方案。

花旗集团的企业经营战略是通过并购来提高市场占有率的。

花旗与旅行者的合并给财政经营带来巨大改变。

通过企业并购,花旗集团明显的扩大了客户源并且拓展了国内外分销渠道。

通过并购扩展公司的业务领域和服务范围、并交叉销售,进行全球化业务整合,为顾客提供一站式金融超市服务,使顾客在花旗可以办理任何金融业务,从而提高公司业务量和收入,实现全球的扩张。

旅行者集团是著名的保险公司,在投资服务、资产管理、客户贷款、生活保险、不动产保险业务方面非常专长,而这些恰好又是花旗集团较为薄弱的业务,因此合并可以提升花旗集团这些方面的业务水平。

建立一个金融服务超市需要整合信息系统、客户数据库、服务流程和多种交易类型,而花旗和旅行者公司的信息系统结构差别很大,应用软件、数据库和流程也是基于很不相同的商业模式。

因此,如何整合信息系统是一个巨大的障碍,否则就很难实现交叉销售、整合金融业务,更谈不上实现花旗的战略了。

实现交叉销售,实现数据信息共享是前提,而信息共享就必须通过信息技术来实现;整合信息系统、实现兼容是花旗和旅行中公司信息系统整合的关键。

一个选择是:模仿摩根士丹利和添惠金融公司,合并时不整合两家公司的业务和服务,而是保持原有的交易员、推销员、自营业务。

花旗集团:全球规模最大的全能金融集团之一

花旗集团:全球规模最大的全能金融集团之一

花旗集团:全球规模最大的全能金融集团之一1998~2003年,花旗进行了100多次并购,花旗的股价也累计暴涨了27倍。

截至2003年,花旗集团的股东权益已达到了980亿美元,几乎是当时汇丰银行的2倍,利润额则是汇丰的2倍多……对于花旗银行的知名度,无论是金融从业者,还是其他经济工作人员,甚至就连普通的老百姓,一般情况下对花旗银行基本上都不陌生。

花旗银行以其悠久的历史、遍布全球的分支网络、周到全面的服务而享誉全球。

目前花旗银行业务除了本土美国以外,还覆盖到了拉丁美洲、亚太、欧洲、中东和非洲。

它是全球公认的国际化程度最高、规模最大的银行,多年来一直位居世界银行业的头把交椅。

花旗银行总部位于美国纽约派克大道399号,它是最古老的商业银行之一。

1812年,华盛顿政府的第一任财政总监塞缪尔·奥斯古德上校与纽约的一些商人合伙组建了纽约城市银行——花旗集团的前身。

当时,该银行还是一家在纽约州注册的银行,主要办理一些与拉丁美洲贸易有关的金融业务。

1865年7月纽约城市银行改为“纽约国民城市银行”。

1955年3月,纽约国民城市银行与“第一国民银行”合并为“纽约第一国民城市银行”,1962年又改为“第一国民城市银行”。

1968年,“第一国民城市公司”成立,而第一国民城市银行改组为第一国民城市公司的子公司。

1974年,持股公司的名称改为“花旗公司”,“第一国民城市银行”也相应地改成了“花旗银行”。

1998年4月花旗公司与旅行者集团合并为花旗集团。

花旗银行的发展历程并非一帆风顺,在近两个世纪的沧桑岁月里,它历经了多次战争、多次危机和恐慌,也曾多次遭遇过灭顶之灾。

花旗银行最为自豪的就是它的全球扩张史。

海外市场是花旗银行最重要的业务领域,也是它能够获取巨大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花旗银行在海外的利润占整个集团利润的50%以上,其海外机构的资产与员工则分别占整个集团的56.1%和45.6%。

1955年末,花旗银行有61家海外分行,而当时的美国大通曼哈顿银行的海外分行仅有19家。

国际投资学案例分析

国际投资学案例分析

国际投资学案例分析第一篇:国际投资学案例分析案例分析1 1998年4月6日,在全球金融界享有盛誉的花旗银行宣布同专长与保险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的旅行者集团合并,合并涉及的资本总额高达820亿美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金融合并案。

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合并后,将新公司定名为花旗集团,但沿用旅行者集团的商标,因为这是美国保险服务行业最有信誉的商标之一。

用花旗之名,用旅行者之商标,这样的结构安排体现出两大公司的合并是平等的合并。

合并后的花旗集团的总资产为7100亿美元,年净收入为500亿美元,年营业收入为750亿美元,股东权益为440亿美元,股票市值超过1400亿美元。

其业务遍及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客户达到10000万个以上,成为全球规模最大,服务领域最广的全能金融集团。

这次合并并未受到美国司法、法院和国会的反对,这对美国银行业务范围的进一步拓展,开展实质性的混业经营具有开创性的重大意义。

试根据以上案例分析近年来跨国银行购并趋势的背景和动因。

案例分析2IBM,西门子和东芝公司在1992年为在20世纪末开发256兆位芯片而结成战略技术联盟。

来自3个公司的200位工程师在IBM高级半导体技术中心共同工作,并向东芝的管理人员汇报,所有开发芯片所需的基本投入先由IBM公司投资,然后把发票寄给西门子和东芝,账单和支出由每一公司安排在其他两家公司的雇员控制。

这3家公司共同研制新产品的机构包括IBM技术中心和西门子,东芝在美国的总部。

试结合所学国际投资学的知识,对此案例作简要分析。

案例分析3斯洛文尼亚的经验:斯洛文尼亚在1991年独立后的两年中,没有颁布对外直接投资具体政策。

1993年政府开始对国际资本移动包括对外直接投资,严加监管,因为正在进行的市场改革和自由化引起人们对国际资本移动不加控制的潜在不稳定影响的关注。

另外,野蛮私有化不规范地将公有公司的生产能力转移到以私营为目的而组建的私有公司手中,使得人们怀疑此类公司是资本抽逃的根源。

花旗公司和旅行者集团的合并

花旗公司和旅行者集团的合并

花旗公司和旅行者集团的合并背景资料1998 年4 月6 日,美国花旗银行(Citi bank)的母公司花旗公司(Citi corp)和旅行者集团(Travelers Group)宣布合并,这一消息给国际金融界带来了极大的震动。

这次合并之所以引入注目,不仅仅是因为其涉及1400亿资产而成为全球最大的一次合并,更重要的在于,一旦这次合并得到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批准,合并后的实体将成为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和保险业务于一身的金融大超市,从而使“金融一条龙服务”的梦想成为现实。

花旗公司原为全美第一大银行,1996 年美国化学银行和大通曼哈顿银行合并后,屈居次席。

旅行者集团是—家总部设在纽约的老字号保险金融服务公司,是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中的一员。

早期以经营保险业为主,在收购丁美邦经纪公司后,其经营范围扩大到投资金融服务领域。

1997 年底又以90 多亿美元的价格兼并了所罗门兄弟公司,成立了所罗门--- 美邦投资公司,该公司已居美国投资银行的第二位。

至此,旅行者的业务已包括投资服务、客户金融服务、商业信贷和财产及人寿保险业四大范围。

合并后的新公司将命名为“花旗集团”(Citi group)。

旅行者集团首席执行官斯坦福·韦尔和花旗公司董事长约翰·里德同时担任花旗集团董事会主席。

根据协议,旅行者集团的股东将以l股换新公司1股,花旗公司的股东将以l股换新公司2.5股的方式获得新公司的股份。

合并完成后,原来的两家公司特务持新公司股份50%。

根据两家公司原来的财务及业绩计算,新组成的花旗集团1997年的资产为7000亿美元,流通股市值超过440亿。

以市值而言,是全球最大的金融服务公司,新组成的花旗集团将集中于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消费者信贷、信用卡业务、投资银行业务、证券经营业务、资产管理业务及地产保险和人寿保险等业务。

韦尔说,新集团将成为一家经营全球多元化消费者金融服务的公司,一家杰出的银行,一家全球性资产管理公司,—家全球性投资银行及证券交易公司,一家具有广泛经营能力的保险公司。

花旗银行案例框架整理

花旗银行案例框架整理

花旗银行案例作业框架整理1、花旗银行的沿革(时间截至1998年与旅行者集团合并)这一部分的意义:通过回顾梳理花旗银行的发展历程进一步了解美国银行业的监管历史与变革。

2、1998年花旗与旅行者集团合并的背景与原因(建议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1)客户需要银行提供更为广泛的服务(对混业经营的需求)(2)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发展分流了银行的存款和贷款(金融脱媒在负债端和资产端的体现),美国的商业银行在与国内非银行金融机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3)利率市场化导致银行单位资金的利润趋薄,由此产生两个方面的影响:第一,银行需要增加规模(Q)来保证利润(通过混业经营提供多元化服务挽回因金融脱媒流失的客户和市场份额);第二,银行需要拓展表外业务和非利息收入保证利润。

(以上两点都形成对于混业经营的驱动力)(4)欧洲银行业已经实施混业经营,美国的商业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处于竞争的劣势地位3、花旗集团拆分大事记第一,花旗集团由三业混业经营缩减为两业混业经营大事记:(1)2002年3月出售原旅行者集团的财产和意外保险部门。

(2)2005年1月31日,大都会保险公司以115亿美元收购花旗子公司旅行者的人寿保险和年金业务、以及花旗的全部国际保险业务。

至此,花旗分拆了其全部的保险业务,从三业缩减为两业。

第二,花旗集团由两业混业经营向传统银行业回归(拆分证券与投行部门的过程)(1)2001年11月2002年6月,安然、世通财务丑闻事件。

投资者集体诉讼,认为在1999-2000年期间花旗等几大投行违规承销了安然、世通约200亿美元的债券和股票。

2004年5月花旗集团向世通公司支付26.5亿美元的赔偿金。

2005年6月向安然公司支付了20亿美元的赔偿金。

(2)2006年开始投行业务有所起色,2007年达到顶峰。

(3)2007年下半年,金融危机爆发,花旗集团由于证券投行部门深陷危机泥潭而蒙受巨额损失。

(4)2009年1月13日,花旗集团与摩根斯坦利旗下经纪业务部门合并为摩根斯坦利美邦公司,摩根向花旗支付27亿美元现金拥有51%的股份,并根据双方协议,5年后摩根斯坦利可100%控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花旗银行兼并旅行者公司一、事件始末冷战结束后,经济全球化趋势使商业银行面临前所未有的金融环境:一是银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二是金融业风险的不断高涨;三是产业资本的不断集中,国际跨国集团的形成;四是金融混业的全球化趋势,导致银行兼并,打造出全能的商业银行,使商业银行成为“百货公司”的金融集团。

银行之间的兼并加剧银行资本的集中,使商业银行无论是在资本规模上,还是在资产规模上,都是金融业的“巨无霸”,加快了商业银行资本的集中。

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商业银行购并案例,既有商业银行之间的兼并,也有跨行业的兼并。

之所以形成90年代这股银行兼并浪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①银行竞争的日益加剧,促使银行通过银行之间或跨行业兼并,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②金融创新的大量出现,导致金融风险剧增,促使银行通过兼并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③有些银行受到业务经营范围限制,于是通过兼并以实现经营业务范围扩张,获取更多的行业经营利润;④银行通过兼并,业务范围扩张,可为客户提供更加丰富的服务,提高金融服务质量。

从根本上分析,90年代这一股几乎席卷全球的商业银行兼并浪潮,最根本的动因还是为了保持银行利润。

因为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目标。

80年代的金融自由化风潮加剧了银行之间的竞争,非银行金融机构及众多的工商企业纷纷进入传统的银行业领域,银行在吸收存款、发放贷款方面的垄断地位受到动摇,盈利性也受到挑战。

因此,大部分银行购并的深层动机主要有以下三个:(1)追求规模发展。

银行规模扩大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增加资本投入,扩大资产总额和金融产品规模;二是通过购并向外扩张,迅速扩大银行资本及资产规模。

银行购并是效率较高的方法,它具有两大优点:一是尽快满足资本充足性的要求,二是减少破坏性,通过购并可避免竞争导致的两败俱伤的局面。

(2)追求协同效应。

协同效应是指银行购并后,其总体效益要大于两个独立银行效益的算术总和,购并优化了并购后银行的一系列竞争性指标。

协同效应有经营协同效应和财务协同效应之分。

经营协同效应是指并购给银行经营活动的效率方面带来的变化及效率提高所产生的效益,如产生规模经济、实现优势互补、增强综合实力。

财务协同效应是银行并购后,在税收、会计处理、投资理念等方面会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可帮助银行取得某些效益,如合理避税、产生预期效应等。

(3)管理层利益驱动。

银行管理层为了显示对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力,同时为了追求高收入,也往往具有扩张的动机。

1998年4月6日,美国花旗银行与旅行者集团宣布合并。

合并组成的新公司——花旗集团,其商标为原旅行者集团的红雨伞。

合并后的花旗集团,其总资产当时达到近7 000亿美元,集银行、保险与证券等金融服务于一身,成为世界上资产价值最大的金融公司。

新集团拥有分布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亿多客户以及162 000名职工。

至此,花旗集团正式成为世界超级金融百货公司,名副其实的金融“巨无霸”。

1.合并前两家公司简介(1)花旗银行由纽约政府批准创立于1812年,当时银行的全称为纽约城市银行(City Bank of NewYork)。

其注册资本只有200万美元,实收资本为80万美元。

到1902年,该银行的业务发展到了上海,称花旗银行(由于习惯,在我国的名称一直沿袭至今)。

花旗银行为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户提供各种金融服务,拥有全球最大的银行信用卡发行量,还利用其国际网络系统为跨国公司提供融资和计算服务。

花旗银行合并前是美国第二大银行。

(2)旅行者集团(Travelers Group INC.)是一个提供多种非银行金融服务的、先进的财务公司。

其业务范围包括:投资服务、资产管理、人寿保险和财产保险,以及向客户提供贷款等。

旗下拥有:所罗门公司(Salomon Smith Barney)、所罗门资产管理公司(Salomon Smith Barney Asset Management)、旅行者人寿养老保险公司(Travelers Life & Annuity)、Primerica金融服务公司(Primerica Financial Services)、旅行者财产伤亡保险公司(Travelers Propety Casualty Corp.)及商务信贷公司(Commercial Credit)。

这两家公司的总部都在纽约,文化背景十分相似。

花旗银行的专长在于消费金融,是当时世界上信用卡发行量最大的银行;而旅行者公司的专长在于投资、保险、资产管理。

合并后两家公司可以互补,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包罗丰富的综合金融服务和保险集团。

两家巨大金融企业的兼并,使花旗银行摆脱了世界上,尤其是瑞士、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银行业并购浪潮所带来的竞争压力,也使旅行者公司进一步实现世界范围内保险和金融服务的销售战略。

2.合并过程花旗银行与旅行者公司的整个购并的谈判过程十分保密,历时仅一个月,参与商讨的仅限于少数高层领导、律师以及有关投资银行家。

由于保密工作的成功,合并公开公布之前,两家公司股票价格十分稳定。

1998年4月6日,花旗银行和旅行者公司正式公布双方战略合并的意向书,组建全球金融服务业的旗舰。

合并后的公司经营范围包括:传统的银行业务、客户融资、信用卡、投资银行、证券经营、资产管理、财产保险和人寿保险业务等。

4月7日,两家公司正式宣布并购意向,宣布主要的收购计划的主要内容及两家公司股票转换规则。

花旗银行的股票以1:2.5的比例兑换成未来花旗集团的股票,旅行者公司以1:1的比例兑换成未来花旗集团的股票。

花旗银行的优先股将自动转为条件与原条件相同的未来花旗集团的优先股。

此次合并是在照顾大多数股东利益的基础上进行的。

5月4日,向美联储纽约部提出正式并购申请。

6月13日,作为上市公司之间的合并,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预备报告。

6月25-26日,美联储为并购一事举行公开会议,公众对并购进行详细的讨论。

7月22日,两家公司召开股东大会,通过了700亿美元的并购方案。

其中,旅行者公司94%的股东及花旗银行98.1%的股东同意该方案。

在未来的集团中,董事会由16个成员组成,出于增加效益的考虑,兼并后的银行集团人员比原来有所减少。

7月23日,美联储给两家公司的律师35个问题的答卷,其中包括从跨市场经营到私人问题,外界看来,这些问卷只不过是例行程序问题。

9月底,参议院银行委员会讨论银行及改革事宜。

10月8日,美联储附条件同意合并申请,花旗集团正式成立并在华尔街挂牌。

附加条件为花旗集团在两年内出售或转让其保险承销业务。

合并后的公司使用花旗集团公司(Citi Group Inc.)名称,但仍然使用旅行者公司的红雨伞作为公司徽记。

花旗银行董事长兼总经理约翰·瑞德(John S.Reed)和旅行者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桑福德·威尔(Sanford Weill)出任花旗集团的联合董事长兼联合总经理。

1998年5月6日,约翰·瑞德和桑福德·威尔向两个公司宣布了合并后的各部领导班子成员名单和公司的经营目标。

新合并产生的花旗集团,拥有总资产7 000亿美元,经营收入为75亿美元,并拥有世界范围内最大的服务网,拥有员工1.62万人,服务于100多个国家的1亿多客户,此时的花旗集团可称得上是世界上最大的金融帝国。

合并后的花旗集团在管理方面出现了许多问题,如过分强调对等的双总裁制导致管理层意见不统一,引起股东们的不满,结果约翰·瑞德只好告老还乡,所有花旗集团的事务由桑福德·威尔管理。

合并后,花旗集团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2001年第一季度,花旗集团就成为世界上最有盈利能力的企业。

在完成合并后不久的2000年,花旗集团又进行了一次新的收购。

2000年9月,花旗集团出资311亿美元收购了美国最大的上市财务公司——第一联合资产公司。

通过这次收购,花旗集团的资本总额扩张到8 400亿美元。

这些收购无疑进一步促进了银行资本的集中,使花旗集团成为更大的金融超级企业。

合并为花旗集团带来了不同的收入来源,也使其面临着诸多风险。

不同的经济规模、经营方式以及不同的企业文化,都是新的花旗集团面临的新挑战。

二、事件评析银行购并是实现银行资本集中最重要的途径。

近年来,由于银行的大量购并,使银行资本出现前所未有的集中,形成超大银行集团;同时,由于银行购并,不仅使美国银行规模越来越大,而且使美国银行的数量也在减少。

如:美国的商业银行数已从1980年的14000多个下降到1995年的12067个,1997年进一步减少到8 910个。

银行之间的购并形成超大银行,并使这些大银行在该国银行业中的垄断地位更加巩固,从而逐渐形成了以超大银行为核心的银行体系。

这种购并形成的大银行体系对于金融业发展而言,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

银行之间的购并形成的超大银行体系,对金融业发展有利的一面主要表现为:(1)合并有利于银行取得规模效益,这是因为通过合并银行可以在技术上形成内部互补,提供更多的金融产品并降低边际成本,从而也可以为市场提供价格更加优惠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2)合并有利于提高银行整体的内在价值,因为银行兼并对其股票的市场表现有极大的利好作用,使股票价格上扬,给股东带来经济效益。

(3)银行购并后,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经营范围上都得到较大的扩张,从而有利于银行参与全球范围内的金融竞争,结合更大范围的经营领域,提供更多的创新金融产品,有利于当地消费者。

(4)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大银行抗风险能力强,资金实力雄厚,可以积极支持高科技产业。

当然,银行购并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合并后的银行规模巨大,本身的管理难度加大了,政府对其的监管能力被削弱,一旦缺少自律,金融风险就会大增。

这种购并的不利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1)银行以及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大量购并,减少了金融机构的数量,从而导致市场竞争的弱化,破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有垄断经营的嫌疑。

(2)合并使大银行形成强大的信用创造能力。

在市场发展较快的时候,会出现大规模的信用扩张,大银行基于自身的利益驱动,违背中央银行的逆向货币政策,有可能抵消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效果。

(3)由于购并使金融机构规模巨大,宏观金融政策难以对其进行有效的约束,经营风险的控制基本靠其自律,一旦自律不够严格,就有可能出现金融风险或金融动荡,甚至是引发金融危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