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导学案参考答案
2020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灯笼》导学案答案

《灯笼》导学案答案一、sóng yù wó mù mù xī tuì wǎng二、合作探究:1、(1)叙写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
(2-11)抒写了“我”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历史文化及个人情感上表达了灯笼对于“我”及整个民族的重要意义。
(12)抒发作者的爱国情怀。
2、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情趣,避免叙述的呆板和结构的单调,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做铺垫。
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
将“灯笼”的光与“太阳”的光、“月华”“繁星”的光相提并论,强调了“我”对“灯笼”的情有独钟。
夸张与比喻,形象地表达出了“我”与“灯笼”之间结下的缘分之多,使表达显得形象生动,突出了“我”对灯笼的喜爱。
①挑着灯笼接祖父;②接过母亲递给的纱灯上下灯学;③乡俗还愿时,村口红灯高照;④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⑤族姊远嫁,宅第红灯高挂;⑥在纱灯上描红;灯笼映照着长幼情笃。
灯笼宣照着母子情深。
灯笼慰藉着孤行客的心。
灯笼记录着岁月的沧桑。
灯笼显示着主人的地位和权势。
对宫灯进行想象,体验深长的历史况味。
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从历史文化及个人情感上表达灯笼对于“我”及整个民族的重要意义。
三、个性展示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④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⑤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3.11《灯笼》导学案(二)答案

《灯笼》导学案(二)-答案学习目标:1、通过习题巩固上一课所学。
2、适当拓展,帮助学生阅读积累。
答案在习题后面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神龛( kǎn) 溺炕(nì) 斡旋(gàn)B.争讼( sòng) 锵然(jiāng) 怅惘(chàng)C.吠声(fèi)焚声(fén) 恐吓(hè)D.源亨( hēng) 裴公(pèi)马前卒(zú)2.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 )虽然敌我众寡悬殊,但敌军时不时地我军,使我军义愤填膺。
(2)你胆子太大了,竟然如此妄为。
(3)没想到一向优秀的他,居然做出这种事情,真让人。
(4)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凭借的故事情节和细腻深刻的人性描摹赢得观众一致好评。
A.挑衅恣意大失所望扣人心弦B.挑战随意大喜过望触目惊心C.挑衅随意大失所望触目惊心D.挑战恣意大失所望扣人心弦3.下列句子中,加线成语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A.不法分子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实施诈骗,手段不断翻新,令人叹为观止,防不胜防。
B.眼前的一切都被浓浓的大雾笼罩着,混沌一片,扑朔迷离,什么都看不清。
C.对于作文中出现错字和病句,很多同学不以为然,认为这些问题不必太较真。
D.传统的古筝乐被分为南北两派,现一般分为九派,其曲目及演奏方法各有千秋。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中国民间,最深广的文化,莫过于“年文化”了。
中国人过年,与农业关系较大。
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
年,实际是一种努力生活化的理想,一种努力理想化的生活。
①所以,对于中国人来说,过年是非要强化不可的了②这生活与迷人的理想混合在一起,便有了年的意味③年在农闲时,便有大把的日子可以折腾④一切好吃好穿好玩以及好的想法,都要放在过年上⑤在过年的日子里,生活被理想化了,理想也被生活化了⑥年又在四季之始,生活的热望熊熊燃起A.②⑤④③⑥①B.⑤③④②⑥①C.③⑥①④⑤②D.①④③②⑥⑤5.班上举办“民风民俗知多少”知识竞赛,为此,语文课代表收集了四首诗,各涉及了我们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
《灯笼》导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理清思路,了解灯笼的对于那个年代人的重要意义与灯笼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2.品读语言,感受作者的语言风格。
3.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
【相关链接】
1.走近作者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是我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
1906年3月13日出生于山东省莱芜市吴花园村。
抗战前,还在山东省教育厅担任过高
等教育股主任科员、莱阳简易师范学校校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满怀报国之志,毅然放
弃了优裕的生活,于1938年4月投奔革命圣地延安,先在抗日军政大学第四期一大队
政治班学习四个月,后到晋东南前方工作,写了《潞安风物》、《冰州行》、《响堂铺》、《路罗镇》等大量作品。
2.文学常识
“朱门”――古代王侯贵族的住宅大门漆成红色以示尊贵,古以“朱门”为贵族邸第的代称。
“雪夜入蔡”――李。
3.11《灯笼》导学案(二)

《灯笼》导学案(二)学习目标:1、通过习题巩固上一课所学。
2、适当拓展,帮助学生阅读积累。
完成下面的问题作业:A、完成1-8、14-15、17-21题。
B、完成1-8、14-15题。
C、完成1-8题。
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神龛( kǎn) 溺炕(nì) 斡旋(gàn)B.争讼( sòng) 锵然(jiāng) 怅惘(chàng)C.吠声(fèi)焚声(fén) 恐吓(hè)D.源亨( hēng) 裴公(pèi)马前卒(zú)2.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 )虽然敌我众寡悬殊,但敌军时不时地我军,使我军义愤填膺。
(2)你胆子太大了,竟然如此妄为。
(3)没想到一向优秀的他,居然做出这种事情,真让人。
(4)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凭借的故事情节和细腻深刻的人性描摹赢得观众一致好评。
A.挑衅恣意大失所望扣人心弦B.挑战随意大喜过望触目惊心C.挑衅随意大失所望触目惊心D.挑战恣意大失所望扣人心弦3.下列句子中,加线成语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A.不法分子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实施诈骗,手段不断翻新,令人叹为观止,防不胜防。
B.眼前的一切都被浓浓的大雾笼罩着,混沌一片,扑朔迷离,什么都看不清。
C.对于作文中出现错字和病句,很多同学不以为然,认为这些问题不必太较真。
D.传统的古筝乐被分为南北两派,现一般分为九派,其曲目及演奏方法各有千秋。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中国民间,最深广的文化,莫过于“年文化”了。
中国人过年,与农业关系较大。
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
年,实际是一种努力生活化的理想,一种努力理想化的生活。
①所以,对于中国人来说,过年是非要强化不可的了②这生活与迷人的理想混合在一起,便有了年的意味③年在农闲时,便有大把的日子可以折腾④一切好吃好穿好玩以及好的想法,都要放在过年上⑤在过年的日子里,生活被理想化了,理想也被生活化了⑥年又在四季之始,生活的热望熊熊燃起A.②⑤④③⑥①B.⑤③④②⑥①C.③⑥①④⑤②D.①④③②⑥⑤5.班上举办“民风民俗知多少”知识竞赛,为此,语文课代表收集了四首诗,各涉及了我们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
第4课《灯笼》导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灯笼》导学案一、了解学习目标1.把握文章的线索,梳理与“灯笼”相关的记忆脉络。
2.感受作者典雅蕴藉的语言风格,体会以小见大的写法。
3.体会作者在“灯笼”中寄寓的不同情感,感悟作者的家国情怀。
二、字词检测1.标注正确的读音争讼()领域()斡()旋静穆()思慕()怅()惘()锵()然褪()色燎()原熙熙()然暖融融()马前卒()恐吓()神龛()犬吠()磷()火司马懿()乡绅()姊()妹幽悄()2.解释词语的含义熙熙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马前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堂学习任务(一)创设情境,布置任务学校拟举办“物微情浓”民俗物品展,我们班将展出的物品是“灯笼”,请结合吴伯萧的《灯笼》一文,化身为展会工作人员,介绍“灯笼”中蕴含的情缘。
任务如下:任务一:提灯笼·忆灯缘任务二:点灯笼·悟灯情任务三:挂灯笼·写灯语请大家做好充分准备,展会马上开始。
(二)任务一:提灯笼·忆灯缘在文章的第二段的结尾,作者这样写道:“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一串灯笼便有一个故事。
1.请结合阅读提示,为前来观展的同学们讲述与灯笼有关的美好故事。
(温馨提示:带灯字的10字以内短语)故事一祖父夜行,提灯相迎故事二故事三故事四故事五故事六故事七故事八2.了让前来观展的同学更清晰地了解灯笼的故事,展览区划分了不同板块,请你为以上事件分类。
预设:板块事件板块一:板块二:板块三:板块四:(三)任务二:点灯笼·悟灯情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灯笼却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须品,是生活和情感的纽带,记录着亲情,抒写着繁华,以及对往昔岁月的怀念……一串灯笼便有一段情缘。
1.展会上拟为每一串灯笼贴上标签,每个标签上都有一段文字,展现灯笼情缘。
《灯笼》表格式导学案及答案【部编版八下第4课】

3.品味文章线索的贯穿,体会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4.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品味传统文化中寄寓的爱国之情。
重点难点
品味文章线索的贯穿,体会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一、作者简介: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于1938年4月投奔革命圣地延安,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曾担任边区政府教育厅中等教育科科长。解放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兼总编辑。
【未始】未必。
【幽悄】幽深寂静。
补充:
【静穆】安静庄严。
【思慕】思念(自己敬仰的人)。
【怅惘】惆怅迷惘;心里有事,没精打采。
【锵然】形容声音响亮有力。
【人情世故】为人处世的道理。
三、整体感知:
1、文章为什么以《灯笼》为题?
答:“灯笼”是文本的线索,作者正是通过描写有关灯笼的事情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2、找到文本围绕“灯笼”记叙事情的段落,并说说围绕“灯笼”具体写了哪些事。
答:昔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保家卫国,其英雄事迹与日月同辉,激励着后人,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
五主题思想:
这篇文章由点及面,由小时候喜欢的火、光自然过渡到灯笼,又由灯笼联想起亲人的关爱,再又想到历史上英雄人物的壮烈事迹。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也寄托了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
答:总结自己和灯笼的关系,领起下文。
3、灯笼和祖父有什么关联?
答:祖父晚年去城里说事,回来晚的时候,“我”和长工李老五带着灯笼去接他,到
家时,家里的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
4、第5段作者由灯笼想起了关于母亲的哪些事?
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灯笼》导学案

王平【学习目标】1.识记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了解灯笼,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合作探究,理清课文思路,学习作者以散文的自由笔法叙写有关灯笼的记忆,借以抒发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灯笼的特殊情感,激起对民俗文化的关注,热爱现在和平幸福的祖国。
目标达成:理清作者思路,学习文中以散文的自由笔法叙写对有关灯笼的回忆。
难点体会作者对灯笼的多样情感,并上升到家国情怀。
【创境激趣】在今天人们看来灯笼只不过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普及的时代,灯笼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
手中灯笼点亮,指引人们返回温暖的家中;村口红灯高照,慰藉着孤行客“四面虚惊”的心;宅第红灯高挂,则显示着主人的地位和权势……灯笼也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
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吴伯箫的散文《灯笼》。
【自学导航】1、作者介绍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
他的散文《南泥湾》《一坛血》《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我没见过长城》等,作为范文收入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早》被编入小学语文教材,其数量之多在同代作家中首屈一指。
这些作品以其真挚深厚的情感,朴实动人的描绘,严谨缜密的结构,清丽洗炼的语言,赢得了广大师生的喜爱。
2、文本链接灯笼,一种笼状灯具。
其外层多以细篾或铁丝等制骨架,而蒙以纸或纱类等透明物,内燃灯烛。
供照明、装饰或玩赏。
中国的灯笼综合了绘画艺术、剪纸、纸扎、刺缝等工艺,在中国古代制作的灯彩中,以宫灯和纱灯最为著名。
中国有灯是秦汉以后的事,有纸灯笼又是在东汉纸发明之后。
中国的灯笼,不仅是用以照明,还有其他意义。
唐开元年间,为了庆祝国泰民安,人们扎结花灯,借着闪烁不定的灯光,象征“彩龙兆祥,民阜国强”,花灯风气从此广为流行。
旧时每年正月私塾开学时,家长会为子女准备一盏灯笼,由老师点亮,象征学生的前途一片光明,称为“开灯”。
又由于“灯”字音和[添丁]相近,所以灯笼也用来祈求生子。
课文灯笼导学案带答案

课文灯笼导学案带答案《课文灯笼导学案带答案》课文内容导学灯笼,作为传统节日元素之一,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的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
本课文以灯笼为主题,描述了人们如何在元宵节制作和挂灯笼的过程,展现了节日的欢乐气氛。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可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感受节日的喜庆和热闹。
课文理解及答案探究1. 课文中提到的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一个重要节日,请谈谈你对元宵节的了解。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中国农历正月十五的节日。
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猜灯谜、吃元宵的活动,家家户户都会挂灯笼,增添节日气氛。
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春节的最后一个节日,象征着新的一年正式开始。
人们在这一天祈求团圆、幸福和平安。
2. 请根据课文内容,简要描述一下人们如何制作和挂灯笼。
在元宵节这一天,人们会提前准备红纸、黑线、针等材料,将红纸按照一定的图案和造型剪裁好,然后用黑线将其串联起来,制作成各种各样的灯笼。
最后,将制作好的灯笼挂在房屋门前、窗前或者公共场所,点亮蜡烛,让灯笼发出明亮的光芒。
3. 课文中提到了两个孩子的对话,请你模仿这段对话,和你的伙伴讨论一下你们如何准备过一个温馨的元宵节。
A: 你知道元宵节要怎么过吗?B: 当然啦!我们可以一起制作漂亮的灯笼,然后挂在家门口。
A: 对呀,我们还可以一起吃元宵,猜灯谜,过一个温馨的节日。
B: 哇,很有趣呢!我们一定要准备好各种节日的活动,让元宵节更加有意义!4. 请根据个人的理解,谈谈你对课文中“灯笼”代表的意义及文化内涵。
灯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象征、祈福的意义。
挂灯笼不仅仅是为了照明,更是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灯笼的形制多样,造型美丽,可以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除此之外,灯笼还可以作为一种艺术品,展示中国工艺技艺和审美情趣,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
总结通过本课文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元宵节的风俗习惯,还领略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独特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灯笼》导学案参考答案
目标导学二: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hè kān sòng wò wǎng qiāng shǎi rāng
2、解释下面词语。
争讼:因争论而诉讼。
斡旋:调节周旋。
怅惘:因失意而心事重重。
锵然:形容金宝珠玉等声音清脆。
燎原:火延烧原野。
比喻气势旺盛。
熙熙然:温和欢乐的样子。
马前卒:比喻没有目的地为人奔走效劳的人。
人情世故:指为人处世的方法、道理和经验。
不甚了然:不太了解,不怎么清楚。
幽悄:幽深寂静。
目标导学三: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灯笼”是文章的线索,作者正是通过描写有关灯笼的事情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2.第③段,挑灯迎祖父回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第⑤段,母亲接过纱灯,递给消夜食品;第⑥段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第⑦段元宵节看灯;第⑧段,进士第的官衔灯高照朱门;第⑨段,纱灯上描红;第⑩段,由宫灯、唱词联想汉献帝;第○11段,联想到“挑灯看剑的名将”,表达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3.情感上:①挑着灯笼,迎回祖父,长幼情笃;②接过纱灯,上下灯学,母子情深;
③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绽放着飞扬的青春;④族姊远嫁,进士第的官衔灯映照着褪色的朱门,是对岁月沧桑的感慨;⑤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是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
文化上:①在纱灯上描红,爱的是那份雅致;②对宫灯的想象,体验的是深长的历史况味。
目标导学四:结合材料背景,深度解读爱国情感
结尾虚写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是为后面的直抒胸臆做铺垫:“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
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几句皆借灯笼表达自己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此时的情感早已不再沉浸于回忆,而超脱出来,表达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表现出自己要同时代共呼吸的担当精神。
结合链接材料中的写作背景看,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目标导学五:赏析文本,体会文本写作特色
一: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以第③段和第○11段为例,第③段写“我”去接祖父和祖父讲故事是记叙,“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吗?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是抒情。
第○11段“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是抒情,其他的句子主要是描写。
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既创设了感人的意境,又抒发了强烈的情感。
二、文白相间,善用诗词典故
本文语言文白相间,既通俗,又雅致,生动活泼。
比如“唐明皇在东宫结绘彩为高五十尺的灯楼,遍悬珠玉金银而风至锵然的那种盛事太古远了……”句中的“锵然”“古远”等词的运用,使得文章耐人寻味。
而大量诗词典故的运用,也使得文章的文学色彩更加浓厚。
比如“最壮的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一句,就化用了宋朝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里的诗句。
课后作业
1、(1)父亲给人家做灯笼,一视同仁,有求必应。
(2)父亲一丝不苟地制作每一盏灯笼。
(3) 父亲将自家的灯笼送给了拴柱。
(意思对即可)
2、(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以及“骤然附到”“挥之不去”等词语,写出了灯笼有了灵魂,充满喜气的特点,赞美了父亲的劳动成果。
(2)“微醉”“荡漾着笑意”的神态描写以及语言描写,(或:以大红灯笼的喜气映衬父亲的喜悦)写出了父亲无比欣慰的心情,表现了父亲的善良。
(意思对即可)
3、“灯笼”是全文叙事线索;“灯笼”也是父亲这一形象的象征,作者着力描写灯笼,突出了父亲把自己也做成了一盏灯笼,表达出作者对父亲的崇敬、赞美之情。
(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