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medicalmicrobiology
武汉大学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绪论微生物(Microorganism):自然界中一些个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到的微小生物。
微生物学(Microbiology):用以研究微生物的分布、形态结构、生命活动、遗传与变异、在自然界的分布与环境相互作用以及控制它们的一门科学。
医学微生物学(Medical microbiology):主要研究与人类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对人体感染和致病的机理、特异性诊断方法以及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措施,以控制甚至消灭此类疾病为目的的一门科学。
病原微生物(pathogenic microbes):能引起人类和动、植物致病的少数微生物。
细菌学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肽聚糖(Peptidoglycan):是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壁的特有成分,G+主要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和五肽交联桥构成,G-仅由聚糖骨架和四肽侧链两部分组成。
细菌L型(细菌细胞壁缺陷型bacterial L form):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细胞壁受损后仍能在高渗环境下存活的细菌。
专性厌氧菌(obligate aerobe):缺乏完善的呼吸酶系统,利用氧以外的其他物质作为受氢体,只能在低氧分压或无氧环境中进行发酵的一类细菌。
磷壁酸(teichoic acid):为大多数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的特有成分,约占细菌细胞壁干重的20-40%,有2种,即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
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是革兰阴性菌外膜的组成成分,包括脂质A、核心多糖和O特异性多糖三部分,又称为内毒素。
中介体(Mesosome):细菌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物。
拟线粒体(Chondroid):中介体的形成,有效地扩大了细胞膜面积,相应的增加了酶的含量和能量的产生,其功能类似于真核细胞的线粒体,故称为拟线粒体。
异染颗粒(metachromatic granule,又称迂回体volutin、极体polar body):因嗜碱性较强,用美蓝染色着色深,可染成与细菌其他部位不同的颜色,故称异染颗粒。
01章 医学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的形 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的形 态结构、生命活动和规律以及与人类、动 植物、自然界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医学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它 医学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它 主要研究与人类疾病相关的致病菌与条件 致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机体的抗 感染免疫、检测方法及防治原则的一门科 学。
发展简史
微生物的发现:
17世纪荷兰人 17世纪荷兰人 列文虎克 Antony Van Leeuwenhoek
微生物学奠基人
法国科学家 巴斯德 Louis Pasteur (1822-1895)发现微生 (1822-1895)发现微生 物与人、 物与人、动物和植物 疾病的关系。 疾病的关系。
德国细菌学家郭霍 德国细菌学家郭霍 Robert Koch
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
二、现状 将新发现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称为新现传 将新发现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称为新现传 染病,如SARS冠状病毒引起的SARA、 染病,如SARS冠状病毒引起的SARA、 H1N1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流感; H1N1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流感; 将由过去己被基本控制的微生物重新流行 所致的传染病称为再现传染病,如霍乱弧 所致的传染病称为再现传染病,如霍乱弧 菌引起的霍乱、结核杆菌引起的结核病, 疟原虫引起的疟疾等。
电镜下细菌形态
8
肠道杆菌(G—)
葡萄球菌(G+)
真 菌
安徽医科大学微生物学教研室
10
三、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自然界存在的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类和动 植物的生存是有益无害的,有些甚至是必 需的。 微生物中有一小部分可引起人类与动植物 的疾病,将这些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为 病原微生物
四、医学微生物学的概念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名词解释

1.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形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2.微生物学microbiology: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微生物的类型、分部、形态结构、生命活动及其规律、遗传、进化,以及人类、动物、植物等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3.医学微生物学medical microbiology:主要是研究与医学和疾病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免疫性,以及特异性诊断和防治措施的学科,目的是操纵和消灭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以保证和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
4.细菌L型bacterial L form:细菌在体内外受到各种直接或间接的理化或生物因素影清脆导致细胞壁肽聚糖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进而形成一种细胞壁缺失或缺陷的细菌。
5.☺原生质体protoplast:细菌变成为L型后,细胞壁完全缺失,细菌仅被一层细胞膜包裹。
6.原生质球spheroplast:源于革兰阴性菌的L型。
7.中介体mesosome:细菌细胞膜可内陷形成一种特有的结构,是局部胞膜折叠形成的泡囊状、管状或薄层状结构,在电子显微镜下方能看到。
8.☺质粒plasmid: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是小的双股闭合环状DNA分子,可独立于染色体存在并复制,也可整合到染色体上。
9.芽孢:很多革兰阳性菌在肯定条件下可在菌体内部形成具有多层膜包裹的原型或卵圆形的小体,是细菌代谢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维持生存、具有特别抵抗力的休眠结构。
10.热原质pyrogen: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的的物质。
11.☺噬菌体bacteriophage or phage:是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和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只能在活的宿主菌内复制,噬菌体的DNA不仅随着它的感染可在宿主菌之间及宿主菌与噬菌体之间传播,而且还能给予宿主菌某些生物学性状。
医学微生物学

绪论1.微生物(microorganism/microbe)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群体积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看不见的生物。
2.微生物学(microbiology)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的形态、结果、生命活动规律、进化、分类以及与人类、动物、植物、自然界相互关系等问题的一门科学。
3.病原微生物(pathogenic microbe)能引起人类、动物、植物发生疾病的微生物。
4.医学微生物学(medical microbiology)是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和医学基础课程,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感染与免疫机理、特异性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科学。
医学微生物学的目的是控制和消灭传染性疾病和与之有关的各种(免疫性)疾病以保障和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
5.非病原性微生物:不能引起人类、动物、植物发生疾病的微生物。
6.根据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可将微生物分为真菌、细菌、放线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病毒8类。
7.医学微生物学是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学习的基本要求是了解与医学有关的病原性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感染与免疫的机理、特异性诊断、特异性防治。
目的是控制和消灭传染性疾病以及与之有关的免疫性疾病。
8.根据微生物的结构、组成、分化程度等分为三类:非细胞型微生物:无典型细胞结构,仅有核心和蛋白质衣壳或RNA或蛋白质组成,是最小的一类微生物,必须在活细胞内增殖。
包括病毒以及亚病毒、阮粒。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仅有原始核质,无核膜和核仁,除核糖体外,无其他细胞器。
包括细菌、放线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
其中需要活细胞培养的是衣原体、立克次体。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和核仁,细胞质内有内质网,线粒体等细胞器。
包括真菌、藻类。
9.细菌的形态与结构1.细菌(bacterium)是一类形体微小、结构简单的原核单细胞微生物、具有肽聚糖细胞壁、以无性二分裂方式繁殖、除核糖体外无其他细胞器。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重点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绪论1.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2.微生物学(microbiology):是生命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主要研究微生物的种类、分布、形态、结构、代谢、生长繁殖、遗传和变异及其与人类、动物、植物、自然界的相互关系。
3.医学微生物学(medicalmicrobiology):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机体的抗感染免疫、特异性检测方法以及相关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等,以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达到保障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目的。
4.朊粒(prion):传染性蛋白因子,只含蛋白质,无核酸组分,引起海绵状脑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1.细胞壁(cellwall):位于菌细胞的最外层,包围在细胞膜的周围。
是一种膜状结构,组成复杂,革兰染色法可分为阳性菌与阴性菌,共有组分是肽聚糖。
2.肽聚糖(peptidoglycan):原核细胞特有的细胞壁的主要组分,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键和五肽交联桥构成。
3.磷壁酸(teichoicacid):是革兰阳性菌的特有成分,是由核糖醇或甘油残基经磷酸二酯键互相连接而成的长链多聚体,穿插于肽聚糖中,按其结合部位不同,分为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两种。
4.脂多糖(LPS):格兰阴性菌细胞壁外膜伸出的特殊结构,即细胞内毒素,由脂质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组成。
5.L型细菌(L-form)细菌缺陷型,有些细菌在体内外环境及抗生素等作用下,可部分或全部失去细胞壁。
6.青霉素结合蛋白(PBP):与肽聚糖合成有关的酶类,是青霉素作用的主要靶位。
7.中介体(mesosome):细菌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物,有效地扩大了细胞膜面积,相应地增加了酶的含量和能量的产生,功能类似于真核细胞的线粒体,亦称拟线粒体。
医学微生物学 概论

存在于自然界的除了动物、 植物之外的一群微小生物, 体积微小、结构简单、肉眼 直接看不见,只能借助光学 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至 数百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 生物。
体积微小
微生物的大小与显微镜观察范围
4
微生物的分类
非细胞型:病毒(virus)、亚病毒(subvirus)、朊粒(prion)
原核细胞型: • 细菌(bacteria) • 支原体(mycoplasma) • 衣原体(chlamydia) • 螺旋体(spirochete) • 立克次体(rickettsia) • 放线菌(actinomyces)
德国人郭霍(Robert Koch)
郭霍法则
1.特殊病原菌应在同一种疾病中查见,在健康者
中不存在; 2.该特殊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得纯种; 3.该纯培养物接种至易感动物,能产生同样病症; 4. 自人工感染的实验动物体内能重新获得该病原
菌纯培养。
染色技术
• 德国病理学家Weigert首先用苯胺染色剂进行细 菌染色
食品
应用
微生物 与人类
医药
疾病
病原微生物
11
病原微生物
致病性微生物 机会致病性 环境及人体正常菌群
微生物与人类疾病
• 烈性传染病:鼠疫、霍乱、天花、流感…… • 重大传染病:结核病、乙型肝炎、脊髓灰质炎、麻疹… • 新现感染性疾病:艾滋病、SARS、… • 感染性疾病:腹泻、败血症… • 癌症相关:胃癌、肝癌、宫颈癌… • 慢性病:胃炎、冠心病、抑郁症…
免疫学兴起
• 英国琴纳用牛痘预防天花 • 巴斯德研制出鸡霍乱、炭疽和狂犬病疫苗 • 德国科学家贝林格用白喉抗毒素血清治愈白喉 • 对感染免疫现象本质的认识 • 澳大利亚学者Burnett提出抗体生产的克隆选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重点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绪论1.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2.微生物学(microbiology):是生命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主要研究微生物的种类、分布、形态、结构、代谢、生长繁殖、遗传和变异及其与人类、动物、植物、自然界的相互关系。
3.医学微生物学(medical microbiology):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机体的抗感染免疫、特异性检测方法以及相关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等,以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达到保障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的目的。
4.朊粒(prion):传染性蛋白因子,只含蛋白质,无核酸组分,引起海绵状脑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1.细胞壁(cell wall):位于菌细胞的最外层,包围在细胞膜的周围。
是一种膜状结构,组成复杂,革兰染色法可分为阳性菌与阴性菌,共有组分是肽聚糖。
2.肽聚糖(peptidoglycan):原核细胞特有的细胞壁的主要组分,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键和五肽交联桥构成。
3.磷壁酸(teichoic acid):是革兰阳性菌的特有成分,是由核糖醇或甘油残基经磷酸二酯键互相连接而成的长链多聚体,穿插于肽聚糖中,按其结合部位不同,分为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两种。
4.脂多糖(LPS):格兰阴性菌细胞壁外膜伸出的特殊结构,即细胞内毒素,由脂质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组成。
5.L型细菌(L-form)细菌缺陷型,有些细菌在体内外环境及抗生素等作用下,可部分或全部失去细胞壁。
6.青霉素结合蛋白(PBP):与肽聚糖合成有关的酶类,是青霉素作用的主要靶位。
7.中介体(mesosome):细菌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物,有效地扩大了细胞膜面积,相应地增加了酶的含量和能量的产生,功能类似于真核细胞的线粒体,亦称拟线粒体。
临床微生物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大群形体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镜放大数百倍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医学微生物学(medical microbiology):主要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学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以及特异性诊断与防治措施的一门学科,其目的是控制和消灭感染性疾病和与之有关的免疫性损伤等疾病,从而达到保障和提高人类健康水平。
正常菌群(normal flora)是指寄居于正常人体内的一系列细菌。
条件致病微生物(conditionalmicroorganism):是指机体免疫力下降、寄居部位改变和微生态失调时影响人类健康的微生物。
病原微生物(pathogenic microorganism):少数能引起人与动植物致病的微生物,影响人类健康,是医学微生物研究的主要对象。
临床微生物学(clinical microbiology):属医学微生物学的范畴,与临床医学密切结合,因侧重研究感染性疾病快速、准确诊断病原体的策略与方法,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故又名诊断微生物学(diagnostic microbiology)。
临床微生物学是从事检出微生物和研究微生物与宿主相互作用的一门医学应用学科。
任务:1. 研究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特征:不仅对传统的病原体进行研究,而且要重视对新出现病原体的研究2. 为临床提供快速、准确的病原学诊断3. 指导临床医师合理使用抗生素4. 对医院感染进行监控地位:临床微生物学是临床检验诊断学(clinical laboratory diagnosis)的一门重要亚专业课程。
微生物分类: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菌、放线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和螺旋体。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菌.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亚病毒、朊粒.简述对临床感染性疾病的实验室诊断的要求。
(一)明确诊断的对象和诊断的要求1.以疾病病原学诊断为目的:一般只需鉴定到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入侵病原体的数量
具有毒力的病原菌侵入机体后,有足够的数才
能引起传染。
毒力越强,需要量越少;毒力弱,需要量越大。 例如鼠疫杆菌只需几个细胞侵入抵抗力低的机体, 就会引起鼠疫;而伤寒沙门氏菌引发伤寒症则需摄 入108-109个细菌。
3.侵入门径
具有一定毒力和相当数量病原菌,还要通过适当的
途径,才能侵入机体,使其致病。
3)抵抗宿主防御功能的能力
葡萄球产生的SPA,杀白细胞素。
(2)毒素 toxin
外毒素 内毒素
exotoxin endotoxin
①外毒素 exotoxin
定义:主要由革兰阳性菌和少数革兰阴性菌合 成并分泌至菌体外的毒性蛋白质产物。 特性:
蛋白质成分,具有一般蛋白质的理化特性
毒性强,具有选择性
性菌生长繁殖时,或病灶中的细菌释放大量
内毒素进入血循环时,宿主机体可出现内毒 素血症。可引起微循环衰竭和低血压为特征 的内毒素休克。
检测内毒素的方法
家兔发热试验法
费时(2-3d)、灵敏度低(~2ng/mL)
鲎试剂法
简便快速(1h)、灵敏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0-20pg/mL)
作用机制
内毒素 Ca 2+ LAL中的B因子 活化的B因子 可溶性蛋白(凝固原)
特异多糖: G-菌的菌体抗原(O抗原)
核心多糖
脂质A:内毒素生物活性主要组分 脂质双层
内毒素的生物学作用:①发热反应:
IL-1 内毒素
TNF-α
IL-6 巨噬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 体温升高
②白细胞反应:血循环中进入内毒素时,中性 粒细胞先急剧减少,后增多。 ③内毒素血症与休克:当血液中有大量革兰阴
抗原性强,可制成类毒素(toxoid)
种类繁多、作用机制复杂多样
类毒素(toxoid):用0.3%-0.4%甲醛溶液对外毒
素进行脱毒处理,可获得失去毒性但仍保留其原
有抗原性的生物制品,称作类毒素。
若将类毒素注射机体后,可使机体产生对相应外 毒素具有免疫性的抗体——抗毒素。常用的类毒 素有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和肉毒类毒素等
内毒素 外毒素
侵入数量 侵入门径:呼吸道、消化道、皮肤伤口
1.毒力
毒力 virulence (量)
表示病原菌致病性的强弱程度
半数致死量 median lethal dose,LD50 半数感染量 median infective dose,ID50
(1)侵袭力invasiveness
定义:指细菌突破机体的防御机制进入生理内
环境中,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吸附和侵入能力
繁殖和扩散能力
抵抗宿主防御功能的能力
1)吸附和侵入能力 ①黏附素
菌毛黏附素:主要存在于革兰阴性菌,如大肠 埃希菌的定植因子抗原、淋病奈瑟菌菌毛等。
非菌毛黏附素:多存在于革兰阳性菌,如A群链
球菌的LTA-M蛋白复合物、肺炎支原体的P1蛋白
等。
传染(infection):又称感染或侵染,指外源或内 源性病原体突破其宿主防线后,在宿主特定部位定 植、生长繁殖,产生酶及毒素,引起一系列病理生 理性反应的过程。
传染病(infectious disease):是一类由活病原体 的大量繁殖所引起,可从某一宿主个体直接或间接 传播到同种或异种宿主另一些个体的疾病。 人畜共患病(zoonosis)
⑴消化道——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甲肝病毒、 ⑵呼吸道——结核分枝杆菌、肺炎链球菌 ⑶皮肤伤口——金黄色葡萄球菌、破伤风梭菌 ⑷泌尿生殖道——淋病球菌、梅毒密螺旋体
⑸其他途径——结核分枝杆菌、炭疽芽孢杆菌
(二)宿主免疫力
是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一种保护性功能
免疫功能包括免疫防御、免疫稳定和免疫监视。
宿主的免疫力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又分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
(三)环境因素
先天 宿主环境 环境因素 外界环境 社会环境
后天
自然因素
三、传染的3种可能结局 隐性传染
带菌状态
显性传染
(一)隐性传染
宿主的免疫力很强,而病原菌的毒力相对 较弱,数量又较少,传染后只引起宿主的轻微 损害,且很快就将病原体彻底消灭,基本上不 出现临床症状者。
第九章 传染与免疫
第一节
传 染
一、传染与传染病
疾病(disease):生物体在一定条件下,由体内
或体外致病因素引起的一系列复杂且有特征性的病
理状态。按病因分为非传染性和传染性疾病两大类。
病原体(pathogen):能引起传染病的各种微生物 和其他生物称病原体(pathogen)或致病菌/病原 菌
外毒素
蛋白质,由两个亚单位组成
A亚单位为活性蛋白 B亚单位为结合蛋白
结合单位
活性单位
A
B
细胞
②内毒素 endotoxin
定义: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LPS) 组分,只有当细菌死亡裂解或用人工方法破坏 菌体后才释放出来。 特性: 主要由革兰阴性菌产生 化学组分是脂多糖(LPS),对理化因素稳定 毒性作用较弱,无选择性,无组织特异性。 抗原性弱,不能人工处理为类毒素。
凝固酶原
凝固酶
凝固蛋白(凝固素)
凝胶
外毒素与内毒素的比较
区别 产生菌
外毒素
G+菌为主
内毒素
G -菌 细胞壁组分,菌裂解后释出 脂多糖 160℃,2~4小时 刺激细胞分泌细胞因子、血 管活性物质 较弱,引起发热、白细胞增 多、微循环障碍、休克、DIC 弱,抗体作用弱,不形成类 毒素
存在部位 活菌分泌到菌外 化学成分 蛋白质 热稳定性 60~100℃,30分钟 作用方式 与受体结合 毒性 抗原性 强,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 引起特殊临床表现 强,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 脱毒形成类毒素
传染病流行现状
近30年新现病原M:40余种
例如:AIDS、SARS、肝炎、流感、禽流感
肺出血热、埃博拉病毒、猪链球菌
再现传染病
我国37种法定传染病
二、决定传染结局的三大因素
病原体
感染
宿主免疫力
抗感染免疫
环境因素(宿主、外界)
(一)病原体
吸附、侵入、定居、 繁殖和扩散
毒力 病原菌
侵袭力 毒素
②荚膜和微荚膜
荚膜具有抗吞噬、抗有害物质的杀伤和黏附作
用,从而增强细菌的侵袭力。例如肺炎链球菌
荚膜。
A群链球菌的M蛋白、伤寒沙门菌的Vi抗原、大
肠埃希菌的K抗原等都是构成微荚膜的组分。
2)繁殖和扩散能力
侵袭性酶类 抗吞噬、助扩散。如葡萄球菌凝固酶、A群链 球菌透明质酸酶、IgA蛋白酶、DNA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