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圆的认识(2)教学教案

合集下载

《圆的认识》第2课时教案

《圆的认识》第2课时教案
6.教师指着圆中扇形的另一边空白部分问学生:这个图形叫什么图形?为什么它也是扇形?(这个图形也是由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的两端的两条半径围成的图形,所以,也应该是一个扇形。)
7.用圆设计图案。
准确认识扇形
准确认识圆心角
认识扇形和圆的关系
通过操作,切实体会弧的概念
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学生能很快接受扇形,并建立起扇形的表象,
画一个像扇子形状的平面图形。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类图形称为“扇形”。
对扇形你想了解哪些知识呢?
感知扇形
知道扇形在生活中常见从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中导入,直观形象,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产生探索新知的欲望。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下图,圆中的涂色部分与圆有什么关系?
小结:它们是圆条线段和一段弧(曲线)围成了扇形。
1.认识圆心角。
教师在扇形图上标出∠1,指出:像∠1这样,顶点在圆心上的角叫做圆心角。
问:圆心角是由什么组成的?顶点在什么上?使学生认识到:圆心角是由两条半径和圆心组成的,所以圆心角的顶点在圆心上。
2.认识弧。
教师拿出圆规和直尺,先画一个虚线圆,在圆上取A、B两点,再用实线画A、B两点间的部分。
指出:圆上A、B两点之间的部分叫做弧,读作“弧AB”。
课题
圆的认识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二课时
学习
目标
1.认识扇形,理解和建立扇形的概念。
1.2.认识圆心角和弧。
教学重点
认识扇形以及圆心角和弧,知道扇形与圆的关系。
教学难点
认识扇形以及圆心角和弧,知道扇形与圆的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
教 学 活 动
教学阶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第2课时圆的认识(二)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第2课时圆的认识(二)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第2课时圆的认识(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圆,掌握圆的周长及圆的周长与半径之间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并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学内容1. 圆的周长2. 圆的周长与半径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圆的周长与半径的关系。

2. 教学难点:理解圆周率的含义,记住圆周率的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圆的模型、圆规、直尺、绳子、计算器。

2. 学具:每人一个圆规、直尺、绳子、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复习圆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到的圆的性质。

2. 新课:介绍圆的周长,讲解圆的周长与半径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实验验证这一关系。

3. 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利用学具测量不同圆的周长,计算圆周率,并讨论圆周率的含义。

4. 应用: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如计算自行车轮胎的周长等。

5.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圆的周长与半径的关系,以及圆周率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圆的周长2. 圆的周长与半径的关系3. 圆周率的含义与计算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回家后测量家中圆形物品的周长,计算圆周率,并记录下来。

2. 设计一些关于圆的周长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解答。

八、课后反思1. 学生对圆的周长与半径的关系的理解程度如何,是否需要进一步巩固?2. 学生在实验中是否能够正确测量圆的周长,计算圆周率?3. 学生是否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解决实际问题?4.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如何改进?以上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能对学生掌握圆的周长与半径的关系有所帮助。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重点关注的细节:圆的周长与半径的关系一、圆的周长与半径的关系圆的周长(C)与半径(r)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数学公式表示为:C = 2πr。

北师大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2课时 圆的认识(二)

北师大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2课时  圆的认识(二)

课后反思:一、六年级数学上册应用题解答题1.佳惠超市按商品标价的80%进行促销。

光明小学在此超市按促销价购买了200支钢笔,共付2040元。

(1)每支钢笔的标价是多少元?(2)如果每支钢笔超市的进价是8.5元,问超市是在进价基础上加价百分之几将这200支钢笔卖给光明小学的?2.如图是光明小学的运动场的示意图,阴影部分为跑道.求跑道的占地面积.3.如图,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图1是在长方形内所作的最大半圆,图2是长方形外的最小半圆。

我们知道:①图1中,长方形的面积与半圆的面积比为 4π 。

②图2中,半圆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面积比为 2π。

请从上面两个结论中选择一个,写出你的证明过程。

4.图中两个正方形的面积相差400平方厘米,则圆A 与圆B 的面积相差多少?5.列出综合算式,不计算。

一根电线先截去它的40%,还剩下12米,再截去多少米后,这时正好剩下这根电线全长的1?46.工程队挖一条水渠,第一天挖了全长的20%,第二天比第一天多挖72米,这时已挖的部分与未挖部分的比是4∶3,这条水渠长多少米?7.一辆快车与一辆慢车分别从甲、乙两站同时相对开出,在距中点5千米处相遇.已知快、慢车的速度比是3:2,甲、乙两站相距多少千米?(用方程解)8.一玩具商从批发行购进两种大小不同的玩具熊100个,共花了3600元。

在零售时,其中70个大号玩具熊以每个54元卖出。

(1)如果余下的小号玩具熊以每个15元售出,求玩具商在这次买卖中的盈利率。

(2)如果在大号玩具熊卖完后,每个小号玩具熊应定价多少元,才能使盈利率达到25%。

9.如图所示,大圆不动,小圆贴合着大圆沿顺时针方向不断滚动。

小圆的半径是2cm,大圆的半径是6cm。

(1)当小圆从大圆上的点A出发,沿着大圆滚动,第一次回到点A时,小圆的圆心走过路线的长度是多少厘米?(2)小圆未滚动时,小圆上的点M与大圆上的点A重合,从小圆滚动后开始计算,当点M 第10次与大圆接触时,点M更接近大圆上的点()。

北京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时《圆的认识(二)》教案设计

北京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时《圆的认识(二)》教案设计

2 圆的认识(二)上课解决方案教案设计设计说明本课时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圆的轴对称性,创设一个“找圆心”的活动,引导学生借助折纸活动,找出这个圆的圆心,进一步理解同一个圆的半径都相等的特征。

1.动手实践是重要的学习方式。

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教材中并没有给出对圆的对称特征的描述。

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动手操作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通过“折一折、剪一剪”等活动,逐步感知和体会圆是轴对称图形且有无数条对称轴。

2.增强学生对圆的感性认识。

初步感受圆的特征以及圆与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的不同,学生在折纸及小组交流合作中发现圆是轴对称图形,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的策略。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直尺学生准备圆规剪刀白纸圆形纸片教学过程⊙复习导入回忆以前学过的轴对称图形。

1.举例说出轴对称的物体。

如:蝴蝶、飞机、门窗、圆形的钟面、月饼等。

想一想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

小结: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侧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作对称轴。

2.引入: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圆的奥秘——圆的认识(二)。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回忆以前学过的轴对称图形,让学生感受对称美,对有关轴对称的知识进行了回顾,为下面学习圆的对称知识打下基础。

⊙动手操作,探究新知一、折一折。

1.自主探究发现圆是轴对称图形。

(1)在折纸中发现圆是轴对称图形。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圆形纸片,动手折一折,你发现了什么?(将圆形纸片对折,折痕两侧正好完全重合,每一条折痕都是圆的直径,而且这样的折痕有无数条)小结:将圆形纸片沿直径对折,折痕两侧正好完全重合,说明圆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继续折一折,体会圆的对称性。

(2)找出圆的对称轴。

师:刚才我们发现圆是轴对称图形,那么你们能找到它的对称轴吗?引导学生发现圆的直径所在的直线就是圆的对称轴。

师:圆有多少条对称轴呢?(无数条)为什么?(圆有无数条直径)师小结:圆是轴对称图形,直径所在的直线是圆的对称轴。

六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第5单元第二课时《圆的认识(2)》教案

六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第5单元第二课时《圆的认识(2)》教案

六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第5单元第二课时《圆的认识(2)》教案一. 教材分析《圆的认识(2)》是六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第五单元第二课时的一节课程。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圆的认识,主要包括圆的周长和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对圆的特征有更深入的了解,并能运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对圆的基本概念和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着理解上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对数学产生兴趣,并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2.难点:理解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原理,并能运用这些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通过实践体验,加深对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的理解。

3.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圆的模型、圆规、直尺、剪刀等。

2.教学素材: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的相关例题和练习题。

3.教学环境:教室布置成数学实验室,以便于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和交流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一个生活情境,如车轮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引发学生对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教案(精选7篇)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教案(精选7篇)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教案(精选7篇)圆的认识教学设计教案(精选7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由给大家带来的圆的认识教学设计教案内容7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圆的认识教学设计教案篇1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圆,知道并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了解圆的特征,理解直径和半径的关系;学习用圆规画圆,初步能按要求画圆。

2、在数学活动中让学生经历知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完成知识的意义赋予,从中培养探究意识、发现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享受成功的喜悦。

3、体验圆的美,同时感受数学是一种过程、一种文化。

教法学法:教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法: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抢答:根据教师的描述说出是什么图形?(三角形、梯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正方形。

)二、直接导入、揭示课题1、教师出示圆:这是什么图形,认识吗?2、揭示课题:圆的认识。

(板书)三、探究新知1、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圆形的?2、引导比较:圆和其它平面图形相比,有什么区别?得出: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

3、探究圆的特征。

师:你知道老师这个圆是怎么画出来的吗?①、画:学生自己画比较方法的优劣指名上台画谈画圆的体会。

到黑板上画学生评价感悟定点、定长的重要性②、说:知道有关圆的哪些知识?在探底中动态生成:(根据学生回答板书)(a)圆心。

(o)(b)半径(r);直径(d)画(c)同圆(或等圆)中直径是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的1/2。

(d=2r,r=d÷2)(d)有无数条半径、直径。

注意:尽量让学生说,顺着学生思路引导,在动态中把握。

③、引导验证:让学生结合图形进行验证。

④、按要求画圆:在黑板右面画一个更大的圆、独立思考、组织讨论、指名画目标:〈1〉、知道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定点)〈2〉、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决定圆的大小。

(定长)按要求画圆。

(r=3厘米;d=4厘米)让学生说画法、教师小结方法并板书进一步掌握画圆的方法四、教学小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五、巩固练习1、找出圆中直径和半径。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第2课时 圆的认识(2)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第2课时 圆的认识(2)人教版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第2课时圆的认识(2) 人教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学的重要性在于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

下面是我根据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五单元第2课时“圆的认识(2)”所准备的教学方案。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97页至第99页的圆的周长和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

学生将学习如何利用圆的周长公式和面积公式进行计算,并理解其背后的原理。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我也希望学生能够培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掌握,难点则是理解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我准备了一些教具和学具,包括圆的模型、绳子、尺子、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我会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圆形物体,如硬币、轮子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圆的特征。

2. 讲解与演示:我会利用圆的模型和绳子,现场演示圆的周长的测量方法,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圆的周长。

然后,我会介绍圆的周长公式,并解释其推导过程。

3. 随堂练习:我会给出一些有关圆的周长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场练习,并及时给予指导和解答。

4. 讲解与演示:我会继续讲解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并利用学具进行现场演示。

然后,我会介绍圆的面积公式,并解释其推导过程。

5. 随堂练习:我会给出一些有关圆的面积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场练习,并及时给予指导和解答。

六、板书设计七、作业设计1. 请计算下面圆的周长和面积:半径为5厘米的圆。

答案:周长=31.4厘米,面积=78.5平方厘米。

2. 请计算下面圆的周长和面积:直径为14厘米的圆。

答案:周长=43.96厘米,面积=153.平方厘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方案中,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需要特别关注的。

它们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至关重要。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圆《圆的认识(二)》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学习任务单)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圆《圆的认识(二)》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学习任务单)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圆《圆的认识(二)》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圆《圆的认识(二)》学习任务单
〔2〕沿着任意一条()对折,两侧的图形都能()。

圆的直径所在的()都是圆的对称轴。

〔3)圆有()条对称轴。

〔4〕在同一个圆里,直径总是半径的( ),半径总是直径的( )。

环节三:找组合图形的对称轴。

1.回忆学过的轴对称图形有
2.折一折、做一做、填一填(表格)
3.画一画组合图形的对称轴,填写、组内交流。

环节四:练习归纳
1.判断
(1)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
(2)圆的直径就是圆的对称轴。

()
(3)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

( )
2.画一画组合图形的对称轴
作业设计4.P6:1、3题整理在数学书上
5.P5:2题实践活动,回家再次测量后完成。

6.按要求画圆。

(1)在正方形内画一个最大的圆
(2)在正方形外画一个圆,使正方形的四个顶点在圆上。

学后反思1.我在具体情境中解决问题时应注意什么?
2.我在本节课中表现得最好的是:
(☐观察☐操作☐思考☐倾听☐合作☐提问☐答问☐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时圆的认识(2)
教学内容:教材第59页及相关题目。

教学目标:1.在前面所学轴对称图形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圆的轴对称特性。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加深对所学平面图形的对称轴的认识。

3.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提高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圆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用圆设计图案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圆规、直尺等。

在讲述过程中要重点说出:圆心的位置在哪里,是如何找到的?半径是如何找到的?
学生讲述,教师在黑板上画。

小结:画图时首先要找出图中包含的各个圆或半圆,找到它们的圆心、半径。

2.设计美丽的图案——风车图。

(1)观察图案,想一想如果画这个图案,应按怎样的步骤。

(2)在小组内交流后动手完成。

展示自己画出的图案,并说一说画图步骤:
①先画一个圆,在圆内画两条互相垂直的直径。

②分别以这4个半径的中点为圆心,以大圆半径的一半为半径向同一方向画半圆。

③把所画半圆涂上颜色。

3.设计美丽的图案——太极图。

指名说一说画太极图的步骤:
(1)画一个圆,在圆内画一条直径。

(2)分别以组成这条直径的两个半径的中点为圆心,以大圆半径的一半为半径,分别向上、下两个方向画半圆。

把大圆分成上、下两部分。

(3)把圆的一半涂上颜色,如图所示。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十三第6题。

2.完成教材练习十三第8题。

3.完成教材练习十三第9题。

五、拓展提升
观察图案,说一说下面两个图案的画法。

六、课堂总结 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的收获。

七、作业布置
教材练习十三第7题和第10题的第1、4个图案。

流后再汇报。

观察图案,找到各个圆、半圆的圆心和半径。

观察图案,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
首先要对图案进行“分解”,知道每一部分是怎么来的。

难度较大,可在课下完成。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本节课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思考、交流、讨论等一系列活动,主动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