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第十三课:空城计(教学实录)
空城计课文教学教案

空城计课文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准确朗读课文《空城计》;(2)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人物及故事情节;(3)分析并掌握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通过课文中的描述,培养想象力,感受故事氛围;(3)学会通过成语和典故,拓展知识面,丰富语言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2)学习诸葛亮智勇双全的品质,培养学生的聪明才智;(3)懂得诚实守信、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空城计》的准确朗读;(2)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的理解与运用;(3)对故事情节的深入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 教学难点:(1)成语和典故的含义及用法;(2)古代战争策略的理解;(3)对诸葛亮智勇双全品质的感悟。
三、教学准备1. 课文录音带或视频;2. 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3. 成语和典故的资料卡片;4. 教学PPT或黑板。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录音带或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故事氛围;(2)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对故事情节进行简单复述。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主学习课文,理解故事情节,了解历史背景;(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3)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课文中的成语和典故,理解其含义。
3.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成语接龙游戏,巩固所学成语;(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运用典故知识回答,拓展知识面。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加强语气、节奏的把握;2. 收集与课文相关的历史故事或成语,进行阅读分享;3.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诸葛亮智勇双全品质的短文。
六、教学策略1. 情景再现:通过多媒体手段,如历史剧片段或音频故事,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古代战场,增强学生的代入感。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通过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空城计》教学实录

《空城计》教学实录教学实录:《空城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空城计》故事的基本情节和内涵;2. 学会分析《空城计》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智慧表现;3. 培养学生思维逻辑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准备:1. 课件、教材、活动课表;2. 学生小组,每组5~6人;3. 黑板、粉笔、投影仪。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用投影仪播放一段《空城计》的动画片,引起学生的注意。
然后,教师询问学生对这个故事的印象。
2. 导入问题引导学习(10分钟)教师让学生合作小组讨论以下问题,并记录下回答:a. 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b. 为什么曹操以为城内有伏兵?学生完成讨论后,教师有选择地请几个小组分享自己的答案,并进行解释、补充。
3. 探究《空城计》(15分钟)教师再次播放《空城计》动画片,学生需要密切观察动画片中的细节。
播放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a. 诸葛亮为什么选择放空城?b. 诸葛亮成功利用了什么心理战术?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再次提问,引导学生再深入思考:c. 故事中还有哪些地方体现了诸葛亮的智慧和计谋?学生可以结合动画片中的情节和对历史背景的了解进行分析。
4. 创设情景,角色扮演(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其中包括曹操、诸葛亮和其他重要人物。
每个小组有一次机会进行表演,演员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原著情节进行发挥。
5. 思考与讨论(1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a. 如果你是诸葛亮,你会如何应对曹操的进攻?b. 除了空城计,还有哪些心理战术可以在现实生活中使用?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和见闻给出自己的答案。
6. 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帮助学生总结《空城计》故事的主要内容和意义,并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这个故事中的表现。
同时,教师也让学生提出自己对这个故事的疑问和想法。
四、教学反思: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学生在动画片观看、问题探究、角色扮演和思考讨论中全面了解了《空城计》的故事情节和内涵。
空城计课文教学教案

空城计课文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空城计”这一成语及其含义。
(3)了解中国古代战争策略和智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内容,理解空城计的含义和应用。
(2)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
(2)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勇于探索,培养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理解并运用“空城计”这一成语及其含义。
三、教学难点1. 中国古代战争策略和智慧的理解。
2. 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意识。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空城计》。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教学课件或教案。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空城计》的背景和故事梗概。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生僻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空城计的含义和应用。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空城计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学生举例说明,分享自己的见解。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空城计的含义和应用。
6.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知识点。
(2)运用“空城计”这一成语,写一段话或一个小故事。
7.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知识点。
如有需要,调整教学方法,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理解并运用“空城计”这一成语及其含义。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能够分析课文内容,理解空城计的含义和应用,并能够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兴趣,对中华民族的智慧感到自豪,培养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空城计》教学实录

计 了 , 幸 自 己 的 惊 险 之 举 获 得 了 字 。 ) 庆
成 功 , 于 保 住 了西 城 县 和 全 城 的 终
了 , 笑 了。 就 ( 幕上 显示。 ) 屏
如释 重 负
老 百 姓 , 心 里 悬 着 的 石 头 落 下 来 现 了他 怎样 的性 格 特 征 ? 是 从 哪 赞 不 绝 口 , 语 连 珠 , 师 可 不 及 你 妙 老
空 《 城计》
。
一
诸葛亮弹琴是在施展 他的空城计
3
。
第
“
一
次是 在司 马懿的十
,
对
呢?
国
今天 我们就来学 习节选 自
(讲 第
”
三
个 画 面 ) :司 马 懿
五 万 大军来夺西 城 县 时
诸 葛亮坐
”
(
-
演 义 >的 课 文
—
—
以为诸 葛亮设下 了埋 伏 j 就 下 命令
在城 楼上
,
笑容可 掬 焚香 操琴
画面 所 反 映 的是 小说 中的
。
我 会 向他 身边 的人 打 听
的准 备
,
只 等着 司 马 懿送 上 门来
,
,
哪 个情节
他的
,
一
些 事情。
:
一
让 司 马 懿 被 他 的 阵势 所 吓 退
,
这样
(生看 图 练 习
。
)
:
师
反映了
其实 同学们 的回答集中
,
他就 可 以守住西 城 县 所 以就 故意
生
课堂实录空城计(最新整理)

课堂实录空城计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教学目的: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对文学名著的鉴赏力。
教学重点:理解孔明的“三笑”和他的“空城计”得以施计成功的重要原因。
教学难点:学生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
教学课时:《空城计》第二课时 教具:录音机、磁带、网上下载的《三国演义》电视剧孔明在城楼上弹琴的剧照(剧照人物有:孔明、两个书童) 教学流程: (上课) 老师:首先,我们来听一首歌曲,请同学们认真听,听完之后告诉老师,这是一首什么歌呢? (全班学生静静地听歌曲,并有个别同学随着音乐的节拍轻轻地哼唱) 老师:刚才我们听的歌曲是什么歌呢? 学生: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老师:这首主题曲是《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开篇词,词牌名是什么呢? 学生:调寄《临江仙》。
老师:现在我们一起来诵读这首调寄《临江仙》。
学生(诵读):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老师:刚才我们诵读的是《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三国里面发生的一段故事《空城计》,请各个小组讨论这篇故事的梗概,我叫一位同学复述故事。
(小组讨论,并请一位同学复述故事) 学生:这篇故事讲了魏国的司马懿率十五万大军压进孔明的西城下,蜀国的众百官大惊失色,唯独孔明不动声色。
他叫军士把军旗收藏起来,叫部队的将士们不能大声喧哗,同时大开城门,每个城门叫二十个士兵扮作百姓打扫街道,然后自己带了两个书童在城门上弹琴。
司马懿到了西城门下,发现孔明的城门大开,并且看见他悠闲弹琴的样子,以为有埋伏,就不听儿子司马昭的劝告,赶紧叫部下退兵。
孔明等司马懿退兵后,拍手大笑,笑司马懿无能。
《空城计》教案-教学教案

《空城计》教案-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本课的生词和重点句型;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了解《空城计》这个故事所蕴含的智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掌握生词和重点句型,理解课文内容。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对故事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 分钟)
通过播放一段关于《空城计》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空城计的含义,从而引出本课主题。
2. 词汇学习(10 分钟)
教师讲解生词,学生进行跟读、拼写和造句练习,以加深对生词的理解和记忆。
3. 课文学习(15 分钟)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以理解课文内容。
4. 角色扮演(10 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在表演中体验故事中的人物情感和决策过程。
5. 总结与评价(5 分钟)
教师对本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学生自我评价在本课中的学习表现。
四、教学延伸
布置学生课后阅读相关的历史故事,了解更多关于空城计的应用。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表达。
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空城计的语文教案

空城计的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空城计》的故事背景、作者以及作品的基本情节。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能够顺畅地朗读和翻译课文。
帮助学生掌握成语“空城计”的含义和用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故事中领悟智慧与勇敢的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空城计》的故事背景、作者以及作品的基本情节。
解释成语“空城计”的含义和用法。
2.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理解课文的大意。
2.3 课文翻译:引导学生逐句翻译课文,理解课文中的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第三章:人物形象分析3.1 诸葛亮形象:分析课文中诸葛亮的智慧与勇敢,引导学生从故事中领悟诸葛亮的品质。
3.2 司马懿形象:分析课文中司马懿的谨慎与机智,引导学生从故事中领悟司马懿的品质。
第四章:情节发展分析4.1 空城计的策划:分析课文中诸葛亮策划空城计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诸葛亮的智谋。
4.2 空城计的实施:分析课文中诸葛亮实施空城计的细节,引导学生理解诸葛亮的勇敢。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互动: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5.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如翻译课文、写人物形象分析等,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5.3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的方法。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空城计》的故事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6.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讨论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方面的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6.3 小组分享:各小组代表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促进全班学生的共同思考和讨论。
《空城计》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空城计》教学实录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空城计》教学实录教案教学设计1《空城计》教学实录教案教学设计序言《空城计》作为一部始终受到广大读者喜爱的古代小说,其在文学和历史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空城计是被广泛运用的一种军事策略,因此,通过教授《空城计》这一文学作品,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以及军事策略,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阅读和思考能力。
本文主要介绍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教案和教学设计,以期可以对对文学教学感兴趣的教师和学生提供参考。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城计》的故事情节,加强对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
2. 通过分析《空城计》中所体现的军事策略,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军事文化。
3.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本课程以《空城计》为主要教学内容,教学涵盖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介绍《空城计》的作者、作品主要情节及背景。
(2)分析小说中所体现的吴国大军围攻蒋城的情景,了解古代军事策略的应用。
(3)分析诸葛亮使用空城计的过程以及成功的原因,掌握空城计这一古代军事策略的基本要点。
(4)探讨小说所展现的国家忠诚和民族精神。
2. 教学方法课程将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1)讲解故事情节和历史背景。
(2)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故事、观察图片和视频来巩固知识点。
(3)以讨论、辩论等形式展开教学,帮助学生深度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4)提供足够的阅读资料,以供学生自行研究。
(5)通过观察、听录音、写作等方式来评估学生学习成果。
三、教学流程1. 引入通过谈论《空城计》的作者和背景,引导学生了解故事背景,并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分析小说中所描述的吴国大军围攻蒋城的情景,介绍古代军事策略的应用,并引导学生思考作战时的各种策略。
(2)重点介绍诸葛亮使用空城计的过程,让学生了解空城计的基本思路和要点,并比较空城计和其他古代战争策略的异同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标准教材
高三语文第十三课:空城计(教
学实录)
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高三语文第十三课:空城计(教学实录)
张村田
罗贯中
导学平台
[课标要求]
1、概括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2、分析人物思想性格。
3、理解文中对比映衬的写法。
4、揣摩细节描写的妙处。
5、欣赏《三国演义》的语言特点。
[学法点悟]
阅读小说应从情节入手,抓住情节发展各阶段中人物的神态、
动作、心理分析人物形象,本文三次写到诸葛亮的“笑”,细细揣摩,可见人物性格之一斑。
[整体感知]
读完课文,我们可以看出,课文通过扣人心弦的情节,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
课文虽然是节选,但情节相对完整,情节发展脉络清晰。
文章运用了对比映衬和细节描写突出了主要人物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情节的几部分,应怎样概括?诸葛亮的三次“笑”各反映了他怎样的心理?
[疑难解析]
质疑:如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情节的四个阶段?
解惑:先按照情节发展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将文章分成四部分,然后用尽量简短、准确的语言概括,即兵临西城(第一段)、临危施计(第二段)、司马中计(第三、四段)、孔明释计(第五、六段)。
质疑:课文如何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的?
解惑:第一部分通过魏蜀双方军力的对比突出西城之险;用众
官“尽皆失色”衬托诸葛亮临危不惧。
第三部分以司马昭的年轻气盛衬托司马懿的老谋深算和多疑自负。
第四部分司马军尽去,众官“尽皆骇然”而孔明“抚掌而笑”,众官“必弃城而走”的愚见与孔明的一番高见的对比,突出了孔明的足智多谋。
全文写司马懿也是为了衬托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司马懿狡诈多端,诸葛亮更是技高一筹。
司马懿善“识人”,而诸葛亮不仅善“识人”更能“治人”。
司马懿也谨慎,但却比诸葛亮少了几分灵活变通的智慧。
质疑:文中几次写到诸葛亮的“笑”?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解惑:文中三次写到诸葛亮的“笑”。
第一次,写诸葛亮在城头“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此时,诸葛亮故作坦然,诱司马中计,内心不免有些紧张。
第二次,见魏军远去,诸葛亮“抚掌大笑”,这是如释重负,是轻松的笑,也是侥幸的笑,毕竟太危险了。
最后一次是诸葛亮向部下解释完计策后“抚掌大笑”,并说“我若为司马懿,必不便退”,这是自豪的笑,也是嘲笑司马懿退兵过于草率,到底比自己略逊一筹。
“笑”的细节描写,生动地反映了诸葛亮的
心理。
[语言揣摩]
1、“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做百姓,洒扫街道。
”
这是为了造成城中没有军队的假象,迷惑敌军。
就是让司马懿看到一座空城,产生疑惑,不敢进军。
2、“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
一座空城,并不能吓退司马懿,但在加上诸葛亮城头操琴,就不能不令司马懿生疑了:孔明一生谨慎,不曾弄险,若西城为空城,诸葛亮在城头操琴等于束手就擒,这不可思议!所以西城必不是空城,诸葛亮之所以这样是诱司马中计。
[研究课题]
《三国演义》用浅显的文言写成,古人说它“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课文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表现力,通俗而不失典雅,请诵读课文,加以体会。
用课余时间阅读这部书,给同学们讲述你认为精彩的片段。
自主探究
[探究前期导引]
掌握本课涉及的生字词,顺畅地朗读课文,做到有声有色地复述。
在熟悉故事的前提下,理清情节。
揣摩文中的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文章写法,并谈谈你最欣赏的地方。
[基础巩固集练]
一、字音字义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司马懿()城铺()鹤氅()纶巾()笑容可掬()麈尾()言讫()
2、掌握下列形近字的字形
蜂拥隐匿纶巾骇然远遁分拨
泪如泉涌稳妥伦理言简意赅遵循选拔
3、掌握下列词语的含义
失色:
妄行出入:
笑容可掬:
抚掌:
骇然:
言讫:
二、简介人物
罗贯中:
诸葛亮:
司马懿:
司马昭:
关兴:
张苞:
三、关于小说阅读
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安排情节、描写环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
阅读小说,应能够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
小说中的人物有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次要人物往往是用来衬托主要人物。
如,本文的主要人物是:,用
以衬托的次要人物是:。
小说的情节有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要逐渐学会发现问题并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如概括情节,分析主题,评价人物等。
四、问题探究
1、诸葛亮施用空城计的背景是什么?交代背景有何作用?
[提示:可从课文节选之前的情节谈起,从课文第一段中的相关内容谈也可。
诸葛亮失了街亭、柳城,又失了内应,急忙准备退回汉中。
司马懿夺了街亭,率十五万大军来夺西城。
而诸葛亮只有五千兵,还有一半去运粮草,城中仅余二千五百人。
且“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以至于敌兵来至,众官早已“尽皆失色”。
交代背景,突出了一个“危”字,惊心动魄,不仅使故事的开端就扣人心弦,而且有利于突出主要人物的形象。
就在大兵压境,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诸葛亮却临危不惧,表现得异常镇定,正所谓危难之时方显出名相风范。
]
2、写司马懿对表现诸葛亮形象有什么作用?
[提示:次要人物对表现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
司马懿也不是平庸之辈,课文不是以弱衬强,而是以强衬强,以司马懿的狡诈写诸葛亮的智慧。
具体剖析见“疑难解析”第一个问题。
]
3、敌军统帅换了司马昭,诸葛亮的空城计还会成功吗?
[提示:空城计的成功,缘于诸葛亮对敌方统帅的深入了解和准确分析。
司马懿对诸葛亮是非常了解的,他知道诸葛亮一向谨慎,此刻他不相信诸葛亮如此弄险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诸葛亮一反常态,出奇制胜。
司马昭年轻气盛,无所畏惧,猜出孔明可能是“故作此态”,如果敌军统帅换了司马昭,空城计不一定能成功。
]
五、欣赏评价
1、诸葛亮足智多谋,处变不惊,请结合课文的情节加以简析。
答:
2、司马懿老谋深算,请结合文中情节加以简析。
答:
六、拓展阅读
三人回至新野,过了数日,玄德使人探听孔明。
回报曰:“卧
龙先生已回矣。
”玄德便叫备马。
张飞曰:“量一村夫,何必哥哥自去,可使人唤来便了。
”玄德叱曰:“汝岂不闻孟子云:‘欲见贤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
’孔明当世大贤,岂可召乎?”遂上马再往访孔明。
关、张亦乘马相随。
时值隆冬,天气严寒,彤云密布。
行无数里,忽然朔风凛凛,瑞雪霏霏。
山如玉簇,林似银妆。
张飞曰:“天寒地冻,尚不用兵,岂宜远见无宜之人乎?不如回新野以避风雪。
”玄德曰:“吾正欲使孔明知我殷勤之意。
如弟辈怕冷,可先回去。
”飞曰:“死且不怕,岂怕冷乎!但恐哥哥空劳神思。
”玄德曰:“勿多言,只相随同去。
”
(选自《三国演义》)
[探究建议]
1、稍有中国古典文学常识的同学,一看便知以上文段所讲的故事,其中“三人”应指哪三人?对,当然是刘备、关羽、张飞。
由这个片段我们可以想起哪个成语?故事的内容是“三顾茅庐”,而刘备的言行可以用“礼贤下士”来形容。
这两个成语现在常用来形容什么?
教案文本 | Chinese Lesson Plans
语文教案
2、写天气,写张飞的话,目的是什么?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起什么作用?请围绕“衬托刘备的真诚”这一写作目的口头阐述。
作者邮箱:
[1]
XXX图文设计
本文档文字均可以自由修改
第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