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及预防对策
2024年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置预案范文

2024年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置预案范文____年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应急处置预案一、背景介绍2020年底至2021年初,全球爆发了一场新冠疫情,给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为了控制疫情的传播,各国纷纷开展了疫苗研发工作,并投入大量资源和人力去推动疫苗的研制和生产。
2023年,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终于研发成功并投入使用。
为了保证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各国在疫苗上市前进行了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并发布了严格的疫苗接种方案。
然而,由于个人体质和免疫系统的差异,少数人在接种疫苗后可能出现异常反应,可能会给个人带来健康风险和生命威胁,甚至可能出现传染病暴发的风险。
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制定一份全面的应对疫苗异常反应的应急处置预案。
二、目标和原则目标:制定预案,提前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发生,确保接种活动的顺利进行,并能及时、有效地处理异常情况,保障公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原则:科学性、及时性、灵活性、全面性、公平性、透明性。
三、预防与控制措施1. 疫苗研发和生产阶段: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疫苗的研发和生产质量控制,确保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 临床试验阶段:选取足够多样化的试验对象,对可能发生异常反应的人群进行特别关注和监测,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和处理。
3. 疫苗接种前的健康评估:在接种前,对接种者进行详细的健康评估,特别关注有过敏史、免疫系统异常等高风险人群,确保接种者的健康状态符合接种要求。
4. 接种现场的安全管理:接种现场要符合卫生要求,严格执行消毒措施,确保疫苗的无菌状态;接种现场应配备专业医生和护士,进行接种操作,并设立急救设备和药品。
5. 接种后的监测和评估:建立完善的接种后监测系统,对接种者进行观察和记录,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反应。
四、应急处置流程1. 现场处置(1)一旦发现疫苗接种者出现异常反应,立即停止接种,将接种者转移到安全区域,做好隔离和护理工作。
(2)在现场开展必要的检查和处理工作,包括测量体温、观察呼吸、心跳等生命体征,及时处理呼吸困难、血压升高、休克等紧急情况。
百白破疫苗接种时发生的不良反应与预防分析

百白破疫苗接种时发生的不良反应与预防分析【摘要】目的:分析百白破疫苗接种常见的不良反应,并提出预防措施,观察预防效果。
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接诊的百白破疫苗接种儿童作为观察对象,将符合研究的200例儿童分入常规组及风险管理组,常规组按照常规接种流程管理,风险管理组明确接种不良反应,并给出风险防范措施,分析不同干预方法的不良反应率、家属对接种工作的满意度。
结果:风险管理组的不良反应率低、家属对接种工作的满意度高,p<0.05。
结论:百白破疫苗接种过程中做好风险管理可预防不良反应,提升预防接种的安全性。
【关键词】百白破疫苗;不良反应;满意度百白破疫苗是百日咳、破伤风、白喉混合型疫苗,接种的群体是儿童,一般是3—24个月的婴幼儿,接种疫苗可对抗上述百日咳及白喉、破伤风疾病。
但部分婴幼儿注射后发生不良反应,影响疫苗接种的效果[1]。
为提升婴幼儿接种的安全性,防治不良反应具有必要性,应结合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特点,采取风险管理措施,达到安全管理的目标。
本研究针对百白破疫苗接种儿童作为观察对象,分析不同管理模式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接诊的百白破疫苗接种儿童作为观察对象,将符合研究的200例儿童分入常规组及风险管理组,常规组及风险管理组各有100例。
常规组:男女依次为56例、44例,年龄在3—24个月,平均年龄(16.54±6.21)个月;初次接种33例、二次接种53例、三次接种14例。
风险管理组:男女依次为55例、45例,年龄在3—23个月,平均年龄(16.32±6.03)个月;初次接种31例、二次接种51例、三次接种18例。
两组婴幼儿一般资料对比,p>0.05。
1.2方法常规组:采取常规接种流程,在接种前向家属说明注意事项,包括过敏反应及身体反应,让家属心理上有所准备,等待家属进入接种中心后,按照序号带领婴幼儿等待接种。
预防接种的不良反应及接种后的护理

预防接种的不良反应及接种后的护理预防接种是由专业人员或经过培训的医疗卫生人员,根据疫苗说明书,掌握疫苗的性能及特点,采用预防接种方法,将合格的疫苗直接在受种者体内接种。
目前我国儿童必须要接种的一类疫苗: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灭活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等等,通过接种这些疫苗可以使儿童获得一定抵抗乙型病毒性肝炎、结核病、小儿麻痹症等疾病,提高儿童对传染病的抵抗能力。
一般来说,在给孩子接种的过程中,家长要注意孩子在接种后出现的不良反应,预防接种后要注意哪些事项呢?一起来看看吧。
一、要观察孩子有无不良反应1、局部红肿(1)局部红肿的程度在0.5-l cm之间,多见于上臂外侧。
接种后2—3天内,红肿逐渐消失,然后再形成硬结,局部可出现硬结周围红肿。
个别小孩可在接种部位出现暂时性硬结,2—3天内消失。
(2)接种部位出现的硬结是暂时性的,一般1周左右可自行消退,如果硬结处有压痛,经数天后可自行消退。
在接种部位有化脓性感染也是局部红肿的原因之一,这种情况必须到医院诊治。
(3)如果局部出现红肿疼痛、硬结较大等现象应及时到医院处理。
2、发热(1)轻度发热一般无任何不适,但在接种后24—48小时内,如果患儿体温达38.5℃以上时可以吃退热药。
如果高热不退者可适当选用物理降温或应用退烧药物(如物理降温无效时应及时就医)。
需要注意的是在接种疫苗后的24小时内一般不要给宝宝洗澡,以免受凉导致感冒、肺炎等疾病的发生。
(2)如果孩子持续发热或体温超过38.5℃,可采用物理降温或服用退热药的方法。
也可用退热贴或冰枕等物理降温方法进行降温,但降温过程中要注意观察体温变化,防止因过度降温而发生体温过低等情况。
(3)接种疫苗后应多给孩子喝水,以保证血液循环畅通、预防出汗过多而造成虚脱或休克。
但不要吃得太多、太饱,以防食物进入血管或发生呕吐。
3、全身不适(1)一般反应:发热、头痛、乏力、恶心、呕吐等。
这类反应一般持续1—2天可自行消失,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
疫苗接种不良反应原因及预防对策分析

疫苗接种不良反应原因及预防对策分析目的:探究疫苗接种不良反应原因及预防对策。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月103例疫苗接种者的相关资料,通过资料分析找寻疫苗接种不良反应原因及预防对策。
结果:103例疫苗接种者中有31例接种者出现了不良反应,其中A群及C群脑膜炎多糖疫苗与百白破疫苗接种不良反应人数居多,而疫苗接种不良反应最常见临床症状表现为头痛、恶心。
结论:产生疫苗接种不良反应原因有病毒学原因、医院感染、未对禁忌者进行排查、接种操作不规范、心理作用、接种针数、外界环境因素等七个方面。
而笔者所在医院采取的应对方法就是从疫苗接种前、中、后三个方面进行预防。
标签:疫苗接种;不良反应;原因;预防对策疫苗接种就是指将疫苗制剂接种到人体内的一种技术,从而使被接种的人群能够获得与疫苗相近病原的免疫力。
疫苗接种的研究最早起源于我国,最早可以追述到公元前200年的北宋年间,已有医者尝试种天花痘,以对天花疾病进行防治,但是由于技术水平落后,接种成功率比较低,只有千分之一的概率。
其后,路易·巴斯德于1881年成功研发绵羊的霍乱疫苗,这是人类史上第一剂注射疫苗,而在三角肌注射成为最常见的疫苗接种方式,这在疫苗接种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疫苗品种出现在了临床医学之中,这极大地抑制了病毒疫情的传播,但是也产生了一些疫苗接种不良反应,且对接种对象的身体造成伤害,为此笔者针对疫苗接种不良反应原因及预防对策进行了一次资料调查,希望能够找寻出预防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的良策,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在本次临床研究中,主要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103例疫苗接种者作为本次临床调查研究资料,其中男53例,女50例,年龄2~13岁,平均(6.0±1.3)岁,接种者性别、年龄、药物不良反应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疫苗接种不良反应的类型及应急处置

疫苗少见的不良反应
疫 苗 过敏性 过敏性 过敏性 Arthus 血管性 血清病 剥脱性
皮疹休克紫癜反应水肿
皮炎
脊灰疫苗 +
麻疹疫苗 + + +
百白破 + + +
破类+ + + + +
乙肝疫苗 + + + +
甲肝疫苗 +
+
流脑疫苗 + + +
+
+
乙脑疫苗 + + +
狂犬疫苗 + + +
+
疫苗少见的不良反应
严重过敏反应的诊断及处置
严重过敏反应
A 严重过敏反应诊断及分级 B 严重过敏反应急救要点
过敏的临床表现
过敏的临床表现(皮肤过敏)
过敏性休克
是由致敏原引起的血管张力下降,毛细血管通透性升高,有效循环循血 量不足导致组织、器官灌注不足、缺血缺氧、功能障碍的一种病理生理 改变。
严重过敏反应诊断
诊断:严重过敏反应(Ⅱ-Ⅲ级)
肌肉注射肾上腺素0. 5mg 转抢救室行心电、血压、呼吸、血氧监护、建立静脉通道 高流量吸氧、面罩加压给氧、准备气管插管 上述措施效果不佳时果断环甲膜穿刺 肌注异丙嗪25mg~50mg(或其它抗组胺药) 静脉推注甲强龙40~120mg(或其它糖皮质激素)
小结
➢ 及时识别各类型疫苗不良反应 ➢ 掌握严重过敏反应的诊断及处置; ➢ 脱离过敏原至关重要 ➢ 肾上腺素是严重过敏反应治疗的基石,首选药物,尽早使用 ➢ 糖皮质激素和抗组胺药不作为抢救的一线药物
➢ 激动α受体,收缩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括约肌,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 激动β1受体,改善心功能 ➢ 激动β2受体,缓解支气管痉挛,并能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等过敏性物质,
常见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处理原则

皮下多次注射异种血清或类毒素等可溶性抗原后,血液已有高滴度的相应抗体,当疫苗(抗原)再次接种于局部时形成不容性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引起白细胞浸润,出现炎症或组织坏死。
属第Ⅲ型变态反应
临床表现
以重复多次注射的病例易于发生
在注射局部发生急性炎症或消退后7-10天重新发生
一种局部反应,表现为局部组织变硬,并有明显红
偶合内科疾病
患儿有内科慢性疾病,但症状不明显,或有明显禁忌症,因体检草率未能发现,或因问诊不够而疏忽。患儿经预防接种后不久急性发作,个别严重者发生死亡。
偶合神经精神疾病
偶合婴儿窒息或猝死。
⑵常见偶合症鉴别与处置
接种灭活疫苗,不可能引起相应疾病
接种活疫苗,需结合临床资料、病原学及其它检查
原因不明或多因素,由调查诊断专家组进行诊断
疫苗可以初冻结过;
接种部位不正确、注射过浅、计量过大、使用前未充分摇匀疫苗等。
临床表现:注射局部红晕,形成硬结;局部肿胀、疼痛;轻者针眼处流脓,重者形成溃疡,溃疡未破溃前有波动感,轻者自行吸收,重者破溃排脓,有时深部溃烂形成脓腔,长期不愈。
处置原则:干热敷,促进脓肿吸收;
脓肿未破溃:可用注射器抽取脓液,切忌切开排脓,以防久不愈合,。
发生原因
受种者在接种疫苗时,由于过度精神紧张,而造成暂性脑缺血引起的短时间失去知觉和行动能力的现象。
由于情绪紧张、恐惧心理造成;受种者在接种时适逢空腹、疲劳,注射地点气温高,空气不流通
临床表现
发病突然,持续时间短,恢复完全,预后良好
临床表现多样。轻者有心慌、虚脱感,轻度恶心或胃部不适,手足麻木等,一般短时间可恢复正常
1.不良反应: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后,发生的与预防接种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包括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
儿童水痘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分析及对策

儿童水痘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分析及对策摘要:目的分析儿童水痘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情况,并提出对策。
方法收集2019年10月至2022年10月我院接种水痘疫苗的儿童3000例,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水痘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接种水痘疫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0%,其中过敏反应1例,发热1例,皮疹9例。
结论水痘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主要表现为过敏反应、发热和皮疹,对症处理后均无后遗症。
建议加强水痘疫苗接种宣传,提高儿童家长的接种意识,同时加强接种后不良反应的监测,及时处理,以保障儿童健康。
关键词:水痘疫苗;儿童;不良反应;对策引言: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自限性出疹性传染病,以发热、皮疹为主要临床表现,主要发生在5岁以下儿童。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主要通过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后可发生水痘、带状疱疹和无症状感染,其中以水痘最常见。
水痘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发病率高,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肺炎、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肝炎、出血性坏死性结肠炎等,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水痘疫苗于1974年首次在美国上市,目前已成为预防水痘最有效的方法。
我国于1997年开始全面实施儿童水痘疫苗接种,但由于水痘疫苗属于非免疫规划疫苗,儿童水痘疫苗接种率较低,导致水痘发病率较高。
水痘疫苗接种后可出现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发热、皮疹等,但发生率较低,一般对症处理后均可恢复。
水痘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与疫苗种类、剂量、接种部位、接种时间、接种前健康状况等因素有关。
本研究对我院儿童水痘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目的:分析儿童水痘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情况,并提出对策。
方法:收集2019年10月至2022年10月我院接种水痘疫苗的儿童3000例,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水痘疫苗接种后不良反应情况。
病例组:接种水痘疫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儿。
对照组:接种水痘疫苗后无不良反应的患儿。
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不良反应分级标准指导原则

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不良反应分级标准指导原则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不良反应分级标准指导原则1. 引言在全球范围内,疫苗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关键工具。
疫苗的临床试验是确保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必要步骤。
然而,在进行疫苗临床试验的过程中,不良反应是不可避免的。
为了对不良反应进行评估和防范,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不良反应分级标准指导原则被广泛采用。
本文将探讨这些指导原则的重要性,并提供个人观点和理解。
2. 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不良反应分级标准的定义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不良反应分级标准是一种对疫苗接种后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进行系统分级的方法。
这些分级标准为疫苗临床试验的监测和评估提供了框架,确保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标准中通常包括了轻微、中等、严重等级,以及对于严重反应的详细描述。
3. 指导原则的重要性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不良反应分级标准指导原则对于以下几个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安全性评估:分级标准的使用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和监管机构了解疫苗接种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并对疫苗的安全性进行准确评估。
- 数据可比性:标准化的分级方法确保了不同试验数据之间的可比性,这对于合理比较不同疫苗的安全性和效果至关重要。
- 风险通报:分级标准能够帮助研究人员快速、准确地报告疫苗临床试验中的不良反应,从而提供给监管机构和公众及时的风险信息。
- 研发进展:通过分级标准,研究人员可以更好地评估疫苗的安全性和效果,有助于在研发过程中及早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
4. 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一个撰写文章的写手,我认为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不良反应分级标准指导原则在疫苗研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些指导原则不仅保障了疫苗的安全性评估,也为公众提供了可靠的风险信息。
然而,标准的设计和应用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不同试验间可能存在的差异性、对于严重反应的准确定义等。
标准的修订和更新是非常必要的,以便更好地适应疫苗研发的需求和最新发展。
5. 总结预防用疫苗临床试验不良反应分级标准指导原则在疫苗研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疫苗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及预防对策
摘要】目的:探讨疫苗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及预防对策。
方法:选取我院2008
年1月-2012年12月24304次接种剂次,对其进行有效预防保健措施,探讨其不
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24304次接种产生123次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6例/十万
剂次,经有效预防保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论:在进行疫苗接种时,通过良
好预防保健工作,针对容易发生不良反应的疫苗,在注射过程中,需提高预防保
健水平,避免其出现大量不良反应。
【关键词】疫苗不良反应预防对策
【中图分类号】R1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5-0199-02
本文选取24304次接种剂次进行分析,并给予针对性预防保健措施,探讨其
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1月-2012年12月24304次接种剂次,其中男13067例,女11237例,所有接种均符合国家标准。
1.2方法
所有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其中包括:接种前对接
种对象进行严密筛查;使接种儿童家长了解疫苗接种后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并
明确相关处理方法;疫苗接种后应大量并多次饮水增加新陈代谢防止出现不良反应。
注射前确保注射环境良好。
核对接种对象及正确疫苗,且于接种前进行均有
摇晃。
正确选择接种位置[1]。
接种后半小时注意观察其不良反应,及早进行湿热敷,并使家长了解注意事项。
2 结果
(接种剂次=n),08年,百白破n=673,不良反应4;白破n=488,不良反
应3。
09年,百白破n=1631,不良反应13;白破n=488,不良反应5;A群流脑
n=1940,不良反应1。
10年,百白破n=1857,不良反应8;白破n=390,不良反
应2;A群流脑n=145,不良反应1;麻疹疫苗n=2377,不良反应2;惠氏7价肺
炎n=83,不良反应1。
11年,百白破n=2074,不良反应1;白破n=453,不良反
应13;乙脑n=1084,不良反应2;AC流脑n=186,不良反应1;麻疹疫苗n=548,不良反应1。
12年,百白破n=2133,不良反应19;白破n=456,不良反应9;麻
风腮n=1970,不良反应9;甲肝n=1114,不良反应1;乙脑n=1129,不良反应2;麻风n=1260,不良反应2;五联n=221,不良反应4;AC流脑n=279,不良反应3;乙肝n=1076,不良反应1;流感n=233,不良反应1。
经过对24304次接种分析,共产生123次不良反应,其发生率为506例/十万
剂次。
通过研究发现,百白破接种疫苗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93例/十万剂次
(58/8368),白破接种疫苗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52例/十万剂次(8/2275),麻
风腮接种疫苗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57例/十万剂次(9/1970),甲肝接种疫苗不良
反应发生率为90例/十万剂次(1/1114),乙脑接种疫苗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1
例/十万剂次(4/2213),麻风接种疫苗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9例/十万剂次
(2/1260),五联疫苗不良反应发生率1810例/十万剂次(4/221),AC流脑不
良反应发生率860例/十万剂次(4/465),乙肝接种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3例/十
万剂次(1/1076),流感接种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29例/十万剂次(1/233),麻
疹疫苗接种不良反应发生率103例/十万剂次(3/2925),A群流脑接种不良反应发生率96例/十万剂次(2/2085),惠氏7价肺炎接种不良反应发生率1205例/十万剂次(1/83)。
3 讨论
导致接种发生不良反应因素较多,主要有:婴幼儿体质原因,因为婴幼儿自身血液循环低,致使疫苗接种药物无法及时吸收,而且局部肌纤维组织手动针刺和药物刺激出现快速增生现象,容易于注射局部出现硬结,若反复多次会使得局部肌纤维出现损伤,甚至萎缩。
有的疫苗注射前没有进行均匀摇晃,推注太快致使注射后局部组织浓度太高,很难渗进毛细血管内导致局部组织发生肿胀,出现局部硬结[2]。
为降低疫苗不良反应,在过程中需进行有效预防保健,医务人员应详细了解预防保健知识,操作技术熟练,而且明确接种疫苗相关禁忌证以及注意事项,熟练并及时处理接种中发生的不良反应。
在接种注射时需根据规定严格执行进针正确的角度及深度,通常进针深度是刺进皮肤1-1.5cm。
身体发育瘦弱儿童可选取1mL注射器,身体过胖儿童在疫苗接种室可选取2.5mL注射器,且注射器针头要细且短,方便把握进针角度及深度[3]。
总之,在预防接种过程中,医务人员应明确疫苗接种时会产生的不良反应,而且能够掌握处理方法。
接种对象给予严格筛选,注意其禁忌证并实施规范性操作,以合理的针对性预防保健,在疫苗接种过程中避免其出现不良反应,确保预防工作获得积极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麻红梅.接种疫苗后41例不良反应原因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6):3510-3511
[2]刘妙仪.护理干预对预防接种百白破疫苗不良反应的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2,10(32):651-653
[3]陈静静,翁幼辉.不同温度条件下疫苗接种不良反应探讨[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11,23(12):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