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中览古教案

合集下载

《越中览古》教案

《越中览古》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越中览古》。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3)了解作者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文的历史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越中古迹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解读,理解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2. 掌握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了解作者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文的历史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 诗文的意境和情感的体会。

3. 对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文的朗读和背诵录音。

2. 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如作者陆游的生平介绍、诗文的历史背景等。

3. 准备黑板、投影仪等教学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诗文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文的韵律和情感。

(2)引导学生简单介绍作者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理解诗文的大意。

(2)学生合作探讨,解决诗文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含义。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诗文的内容,解释关键词语和句子。

(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文的意境和情感,理解诗文的历史背景。

4. 实践活动:(1)学生进行诗歌朗诵,表达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和感受。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2)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6. 布置作业:(1)要求学生背诵诗文。

(2)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诗文内容的心得体会。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文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学生对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程度。

《越中览古/李白》教学设计(湖北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越中览古/李白》教学设计(湖北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越中览古/李白》教学设计(湖北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越中览古》的诗句。

学生能够分析李白的诗歌风格和特点。

学生能够解释诗歌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学生通过写作和表达,培养对诗歌的欣赏和创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略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学生能够培养对文学和历史的兴趣,提高综合素质。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李白及其诗歌创作的背景。

简述《越中览古》的内容和主题。

2.2 诗歌分析分析《越中览古》的韵律、节奏和意象。

解释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2.3 历史背景介绍越中地区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分析诗歌中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李白和《越中览古》的背景。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3.2 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越中览古》,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诗歌的意义和主题,解答学生的疑问。

3.3 分析与欣赏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欣赏李白的诗歌风格,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

评估学生在讨论和回答问题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2 作业完成评估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包括诗歌背诵和写作练习。

评估学生的作业质量和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深度。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湖北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教材。

5.2 辅助材料李白的诗集和其他相关文学作品。

历史资料和图片,以丰富教学内容。

5.3 技术设备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诗歌和相关材料。

音响设备,用于播放诗歌的朗读录音。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诗歌中的主题和意象。

学生通过合作和交流,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

6.2 创意表达学生选择一种艺术形式(如绘画、音乐、舞蹈等),表达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越中览古》教学设计A 教案教学设计

《越中览古》教学设计A 教案教学设计

《越中览古》教学设计A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越中览古》。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的意境和主题。

(3)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认识唐代的诗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越中览古》。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越中览古》。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的意境和主题。

(3)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认识唐代的诗歌特点。

2. 教学难点:(1)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诗的意境和主题的深入领会。

(3)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杜甫及其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中的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艺术美感。

(2)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祖国。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越中览古》。

2. 写一篇关于《越中览古》的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

2.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3. 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情况,确保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越中览古》。

越中览古》教学设计

越中览古》教学设计

越中览古》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研究诗歌通过意象、意境来表现情感的写法;研究通过对比表达情感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把握意象,赏析重点字词;研究对比、虚实结合、借古讽今手法。

教学难点怀古诗的一般特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步骤一、窥一斑1.导入他曾高呼“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他曾宣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曾自言“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他是谁?他就是伟大的诗人XXX。

2.解题越中:指会稽,春秋时代越国曾建都于此。

故址在今浙江省绍兴市。

览:游览。

古:古迹。

这是一首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游览越中(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

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

从公元前510年吴正式兴兵伐越起,吴越经历了XXX、夫椒之战,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以及进攻姑苏的反复较量,终于在公元前473年越灭了XXX。

此诗写的就是这件事。

3.赏析⑴朗读:学生个人朗读诗歌;教师范读。

⑵思考:诗歌不是汗青小说,绝句又分歧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汗青事件中他感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

我们来看看诗人写了哪部分,同学们思考并会商:①诗歌的前三句作者选取了哪两个镜头来描述?各自表现了什么?②前三句极写得胜之盛,与第四句有什么关系?③从第四句中你读出了什么样的感慨?④诗歌中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⑶解析:①作者选取了哪两个镜头来描述?各自表现了什么?明确:镜头一,战士凯旋,卧薪尝胆二十载,终究得雪前耻,XXX上到将领、下到士兵,所有给予奖赏,不穿铠甲穿锦衣(华美的衣裳)。

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的喜悦和自满的神气烘托出来。

《越中览古》教学设计A 教案教学设计

《越中览古》教学设计A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越中览古》。

(2)理解《越中览古》的诗意,掌握生字的写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感受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历史,珍惜现在,努力创造未来。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翻译。

2. 诗歌意境的感悟和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意境的深入领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诗歌内容、生字词、相关图片等。

2. 准备《越中览古》的原文和译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越中览古》的作者及背景。

(2)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学习诗歌内容(1)学生自读诗歌,注意生字的认读和理解。

(2)教师讲解生字词的含义,解释诗中的意象。

3. 感悟意境(1)学生讨论诗歌的意境,分享自己的感受。

(2)教师引导分析诗歌的意象,讲解诗歌的意境。

4. 欣赏与拓展(1)学生欣赏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5. 小结与作业(2)学生回家后背诵诗歌,深入理解诗中的意境。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今后的教学质量。

七、作业设计:1. 背诵《越中览古》。

2. 写一篇关于《越中览古》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八、评价建议:1. 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朗读、讨论和回答问题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文学素养。

2.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检查,评价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九、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古代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组织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妙。

十、课后服务:1. 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个别辅导,帮助其理解诗歌内容,提高学习成绩。

越中览古说课稿[5篇范文]

越中览古说课稿[5篇范文]

越中览古说课稿[5篇范文]第一篇:越中览古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及该课所处的地位作用《越中览古》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推荐作品中的一篇。

本本册选修教材的前三个单元都是诗歌单元,旨在集中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本课在第二单元末尾,对于巩固之前的学习内容和继续后一单元的诗歌学习有重要的作用。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绝句,内容比较简单,李白漫游中国时南游吴越,到了古吴国的旧地,见到此刻衰败,遥想当年繁盛,不胜感慨,写下这样一首怀古之作。

2 教学目标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应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前面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

借此,我将三维目标进行整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知识目标:、首先学习通过诗歌的意象分析本诗的情感和写作手法。

其次通过与《苏台览古》的对比,帮助学生掌掌握高考古代诗歌比较阅读的角度和解答方法。

能力目标:通过下发导学案,以及课堂小组的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完成对诗歌的分析,并且分组展示,由组内讨论引导至组间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诗歌的能力和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能力。

情感目标:怀古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分类。

期望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尝试为怀古诗分类。

体会怀古诗中蕴含的千古兴亡之叹,反求于己身之伤怀。

本课的重点在于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诗歌内容难点在于通过与《苏台览古》的对比鉴赏,并且总结对比鉴赏的方法。

二.说教法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我根据自己对研究性学习“启发式”教学模式和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认识,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本课我主要用了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下发导学案和分组,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欲,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

《越中览古/李白》教学设计(辽宁省市级优课)

《越中览古/李白》教学设计(辽宁省市级优课)

《越中览古》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观点分析诗歌,理解诗人情感。

2、学习通过多种途径表现诗人情感的方法,了解咏史怀古诗。

3、掌握高考古代诗歌比较阅读的角度和解答方法。

【教学重点】1、分析本诗的情感和写作手法。

2、掌握高考古代诗歌比较阅读的角度和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1、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观点分析诗歌,理解诗人情感。

2、掌握高考古代诗歌比较阅读的角度和解答方法。

【教学步骤】一、自主学习1、知人论世(1)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它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

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2)背景: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历史事件而写下的。

2、怀古咏史诗就是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之作。

思想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抒发感慨,感伤兴衰,怀古咏史,别有寓意,感慨身世,关照自我。

鉴赏这类题材的诗歌首先要弄清史实,其次要体悟感情,再次要分析技巧。

3、知识链接(1)以意逆志:在解说、欣赏诗歌的时候,不能就表面意思去理解字词,更不能拘于个别字眼去理解诗句,而应该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揣测作者的本意。

(2)知人论世: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二、自主探索,独立思考1、自由诵读诗歌。

《越中览古/李白》教学设计(湖北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越中览古/李白》教学设计(湖北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越中览古/李白》教学设计(湖北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越中览古》。

理解诗歌中的历史典故和地理知识。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越王勾践的敬仰之情,对历史的思考和对古迹的惋惜。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越中览古》的字词理解。

2. 诗歌中的历史典故和地理知识的掌握。

3. 诗歌的意象分析和表现手法的鉴赏。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准确理解。

2. 对诗歌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的深入了解。

3. 诗歌意境的感悟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李白及其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越中览古》,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理解字词意思。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歌中所提到的历史典故和地理知识。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鉴赏:教师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学生分享对诗歌的感悟和欣赏心得。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越中览古》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提醒学生注意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意象,为课后学习做准备。

五、课后作业:1. 准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越中览古》。

2. 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写一篇短文分享自己的感悟。

3. 深入了解诗歌中所提到的历史典故和地理知识,结合现实生活,思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3. 诗歌鉴赏:评估学生在诗歌鉴赏环节的表达能力和对诗歌意境的理解深度。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考虑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越中览古》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解诗句含义,领悟诗的意境。

2、学习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体会景物描写所蕴涵的深层含义3、了解咏史怀古诗的有关知识及其鉴赏要点。

4、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探索作品丰富意蕴。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诵读,整体感知作品的内涵和意蕴。

2、通过涵咏、品味作品语言,体会景物描写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丰富意蕴。

3、通过探究,把握此类诗歌主旨表达的一般方法。

4、归纳总结,积累诗歌鉴赏经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诗人所处的背景,理解诗人对时代的反思和生不逢时的感慨。

2、通过对咏史怀古诗的学习,学会对历史事件进行评说。

3、感受我国古代文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意识,继承其优秀的文化传统,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4、感受诗歌的魅力,接受文学艺术的熏陶,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1、了解咏史怀古诗的有关知识及其鉴赏要点。

2、学习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体会景物描写所蕴涵的深层含义。

3、归纳总结所学知识。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欣赏、感悟诗词语言的能力,体会景物描写和典故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探索作品丰富意蕴。

●学法指导在阅读过程中理解诗歌;学会归纳总结,积累诗歌鉴赏经验;借景抒情的诗歌要抓住景物特征体会情感,借事抒情诗歌根据事的内容理解主旨。

●教学方法阅读法、合作探究法、分析归纳法、拓展探究法●教材分析本课题选自于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之《诗歌之部》,选修课教法不同于必修课,我们以专题的形式组织课堂教学。

●学情分析学生有一定的诗歌阅读经验,但零散不系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他们进行系统归纳总结。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对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成舟,百二秦关终属楚(项羽)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

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

公元前473年,他终于灭掉了吴国。

李白南游越中、凭吊古迹,这段历史引发了他怎样的感想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越中览古》。

二、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于唐武后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在西域的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

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

从二十五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

其间曾因吴钧等推荐,于天宝初供奉翰林。

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

又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政治抱负未能实现,使他对当时政治腐败,获得较深认识。

天宝三载,在洛阳与诗人杜甫结交。

安史之乱中,怀着平乱的志愿,曾为永王幕僚,因兵败牵累,流放夜郎。

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途。

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它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

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赠汪伦》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三、解题:越中:指会稽郡治(今浙江绍兴),春秋时越国建都于此。

古:这里指越宫遗址。

这首绝句是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

什么是怀古诗?怀古诗是由作者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

怀古诗的几个常见特点主题:多为吊古伤今,借古讽今。

即借咏古以表达盛衰之感、身世之叹、讽喻之意等。

选材:1、多选恒定不变之物(关山、明月、潮水、花草、林木、鸣禽等)2、多写寂寞荒凉之景。

手法:多用对比反衬之法风格:多含沉郁悲凉之气。

四、教师范读,1.师问:一般的绝句,一、二句为一组,或写景或叙事,三、四句为一组,或议论或抒情,用现代汉语的方式去划分层次的话,一般是一、二句为一层,三、四句为一层,本诗在结构上与以前学过的绝句有何不同?诵读时应注意些什么?答:这首诗前三句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

诵读提示1、首句叙述历史事件,“破吴”要重读。

2、二、三两句属于“承”须连读,中间停顿应短一些。

3、最后一句写诗人眼前的景象,在章法上是“转”。

“只今惟有”四字要重读,其后应作一顿,然后徐徐吐出“鹧鸪飞”三字,以示其中含无限感慨之意。

五、整体感知阅读诗歌,理解字面意思译文:越王勾践把吴国灭了之后回来,,战士们回来时都身穿着鲜艳华美的衣服。

如花宫女站满了宫殿,(可惜)如今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了。

五、合作探究文本1、探讨这首诗写了什么:提问1、怀古诗多为吊古伤今,这首诗“古”写什么了,“今”写什么了?前三句写历史之事。

第一句写勾践破吴(三千越甲吞吴),第二句写越胜吴后战士衣锦还乡的得意(不穿铁甲穿锦衣),第三句,写越胜吴后吴王回宫生活(夜夜笙歌,歌舞升平)。

第四句写现今之景。

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飞来飞去。

(一片凄凉)2、探讨这首诗怎么写:提问2、怀古诗多用对比反衬之法,这首诗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诗人着重渲染的是昔日的繁荣(前三句),而以今日的凄凉反衬(末句)。

3、探讨作者为何写这首诗:提问3:怀古诗多为吊古伤今,借古讽今。

即借咏古以表达盛衰之感、身世之叹、讽喻之意等。

作者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呢?主题揭示:对比手法。

古越的热闹、繁华与现在的荒凉、衰败形成鲜明的对比,抒发了一种世事变化无常的感慨。

借古讽今。

通过揭示越国由繁华至衰败的原因——从下至上的奢侈,借此了讽谏当朝者不要重蹈古人覆辙李白在他22岁至46岁期间,曾以湖北安陆为中心漫游各地,吴、越一带山川形胜、历史悠久,自然也是他不可或缺的目的地。

越中,指会稽,春秋时代越国的国都,就是现在浙江省的绍兴市。

年富志昂的诗人即此,自然会想到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生聚教训二十年,最终消灭吴国,一雪前耻的历史:“隐忍以行铸伟业”的传奇,正是深具游侠气质的李白所向往和追求的,诗人一定早就在心中有了一幅异彩纷呈、酣畅淋漓的“越中图”。

然而,眼前鹧鸪乱飞的景象却给了诗人一个巨大的意外。

历史和当下的对照,想象与现实的落差,激活了蛰伏于诗人内心深处的道家思想,于是,诗人写下了这首览古抒怀之作,仿佛在自言自语地说:宏图伟业转眼成空,再怎么折腾也没用……板书:古今战士:尽锦衣惟有鹧鸪飞宫女:满春殿(繁华奢侈)(冷落荒凉)人事变化、盛衰无常六、鉴赏诗歌“炼字”题解题步骤:1、解释该字的意思。

2、描绘该句的景象3、分析该字的表达效果(1)“破”字体现出了越军斗志昂扬、摧枯拉朽的气势;“归”字隐含着得胜还朝、扬眉吐气的自豪和喜悦。

(2)“尽”在句中意为全部。

那些忠心追随越王艰苦奋战的将士,如今凯旋之后,成了复国功臣,个个都受到了奖赏,他们脱下厚重的战甲,穿上华美富贵的衣服,兴高采烈地回家了。

只“尽锦衣”三字体现越王雪耻复国之时的狂喜,更能体现他挥霍豪奢的本性,犒赏三军,概莫能外,连普通小兵都重重有赏,这是何等喜极欲狂的帝王气势?烘托出越王及其战士得胜归来的喜悦和骄傲神情(3)“满”字意为布满、占满。

像花一样的美人布满了整个宫殿。

“满春殿”描绘越王志满意得、开始沉溺声色的情景,“春殿”不是春天的宫殿,而是时时都富丽堂皇、美女成群的繁华宫殿。

越王回国以后,踌躇满志,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般的美人,就占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

写出了勾践的什么特点?明确:这一句写的是如花似玉的宫女充满了宫殿,日日簇拥着勾践,时时陪侍在身旁。

“春”字在于表现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的气氛,不一定就是指春季。

对宫女的描写、渲染,侧面烘托了勾践骄奢淫逸的形象特点。

什么卧薪尝胆的忧劳,什么励精图治的艰辛,此时都已经抛到了九霄云外了,享乐才是最重要的。

“尽”字、“满”字,写出了凯旋之后越国从士兵到君王之间的奢侈享乐生活。

(4)“鹧鸪”其实是诗人精心挑选的意象,绝不是信手实录当时的所见。

鹧鸪形似雌雉,鸣声如“行不得也哥哥”,哀怨而凄切,诗文中常用以表示思念故乡。

而且,常飞不止,雄性还非常好斗,常因争夺母鹧鸪而发生激烈的啄斗,直到头破血流。

诗人应该是用鹧鸪的声音来烘托哀伤凄婉的气氛,用鹧鸪好斗但又无法高飞的特性来隐喻“劳而无用”的人生真相,契合了深远影响诗人的“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

“鹧鸪飞”点出凄凉之境。

昔日的宫殿故址上,如今只有几只鹧鸪在漫无目的地飞来飞去……凄凉萧条的景象与前面繁盛欢乐的场景形成鲜明的对比,加强了人事代谢、盛衰无常的历史沧桑感,虚实相照,情景交融。

过去曾经存在过的胜利、威武、富贵、荣华,现在还有什么呢?人们所能看到的,只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

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出之,过去的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子孙万世之业,而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这种希望的破灭,这就是它的积极意义。

●课堂总结余秋雨先生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咏史诗就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或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

怀古诗则是由作者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

这类作品内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

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