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中览古教案

合集下载

《越中览古》教案

《越中览古》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越中览古》。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领会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3)了解作者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文的历史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越中古迹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解读,理解诗文的意境和情感。

2. 掌握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了解作者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文的历史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文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 诗文的意境和情感的体会。

3. 对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文的朗读和背诵录音。

2. 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如作者陆游的生平介绍、诗文的历史背景等。

3. 准备黑板、投影仪等教学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诗文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文的韵律和情感。

(2)引导学生简单介绍作者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理解诗文的大意。

(2)学生合作探讨,解决诗文中的一些生僻字词的含义。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诗文的内容,解释关键词语和句子。

(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文的意境和情感,理解诗文的历史背景。

4. 实践活动:(1)学生进行诗歌朗诵,表达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和感受。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2)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6. 布置作业:(1)要求学生背诵诗文。

(2)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诗文内容的心得体会。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文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学生对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程度。

《越中览古/李白》教学设计(湖北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越中览古/李白》教学设计(湖北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越中览古/李白》教学设计(湖北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越中览古》的诗句。

学生能够分析李白的诗歌风格和特点。

学生能够解释诗歌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对诗歌的理解能力。

学生通过写作和表达,培养对诗歌的欣赏和创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略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学生能够培养对文学和历史的兴趣,提高综合素质。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李白及其诗歌创作的背景。

简述《越中览古》的内容和主题。

2.2 诗歌分析分析《越中览古》的韵律、节奏和意象。

解释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2.3 历史背景介绍越中地区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分析诗歌中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李白和《越中览古》的背景。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3.2 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越中览古》,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诗歌的意义和主题,解答学生的疑问。

3.3 分析与欣赏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欣赏李白的诗歌风格,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

评估学生在讨论和回答问题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2 作业完成评估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包括诗歌背诵和写作练习。

评估学生的作业质量和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深度。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湖北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教材。

5.2 辅助材料李白的诗集和其他相关文学作品。

历史资料和图片,以丰富教学内容。

5.3 技术设备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诗歌和相关材料。

音响设备,用于播放诗歌的朗读录音。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诗歌中的主题和意象。

学生通过合作和交流,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

6.2 创意表达学生选择一种艺术形式(如绘画、音乐、舞蹈等),表达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越中览古》《石头城》比较阅读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越中览古》《石头城》比较阅读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越中览古》《石头城》比较阅读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越中览古》《石头城》比较阅读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1《越中览古》《石头城》比较阅读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作为阅读教学的一种形式,比较阅读的实际应用越来越广泛,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也能够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

本文将以《越中览古》和《石头城》作为比较阅读的文本,探讨如何编写教学设计,有效地进行比较阅读教学。

一、教学目标在编写教学设计之前,首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以充分体现比较阅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可分为语言目标和阅读目标。

1.语言目标(1)提高学生阅读的语言水平(2)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2.阅读目标(1)理解文本(2)归纳总结文本主题、人物、情节等内容二、教学内容《越中览古》和《石头城》均属于文学类文本,围绕历史、爱情、友情等主题展开。

可以通过对两个文本的对比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和思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步骤1.导入环节在开始比较阅读之前,可以通过简短的导入环节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要求学生就问题进行小组讨论。

2.阅读环节教师将学生分为不同小组,让每个小组阅读一篇文章,并要求在阅读之后填写读后感及个人笔记。

3.比较环节教师要求选定一些内容进行对比分析,每个小组针对这些内容进行分析比较,并记录下自己的分析结果。

接下来,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讨论相同点和不同点,以此来加深对两篇文章的理解。

4.归纳总结环节在比较分析之后,教师要求学生归纳总结两篇文章的主题、人物、情节等内容,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整个故事。

并要求学生将比较分析和总结写成一个文章。

5.分享环节每组挑选一名代表,将自己的分析结果和总结发表出来,全班学生听其他小组的分析,同时也能够了解其他同学的思路和方法。

四、教学方式比较阅读教学法将学生引导到深层次的阅读思维,因此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越中览古》教学设计A 教案教学设计

《越中览古》教学设计A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越中览古》。

(2)理解《越中览古》的诗意,掌握生字的写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感受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历史,珍惜现在,努力创造未来。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翻译。

2. 诗歌意境的感悟和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 诗歌意境的深入领悟。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诗歌内容、生字词、相关图片等。

2. 准备《越中览古》的原文和译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越中览古》的作者及背景。

(2)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学习诗歌内容(1)学生自读诗歌,注意生字的认读和理解。

(2)教师讲解生字词的含义,解释诗中的意象。

3. 感悟意境(1)学生讨论诗歌的意境,分享自己的感受。

(2)教师引导分析诗歌的意象,讲解诗歌的意境。

4. 欣赏与拓展(1)学生欣赏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5. 小结与作业(2)学生回家后背诵诗歌,深入理解诗中的意境。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今后的教学质量。

七、作业设计:1. 背诵《越中览古》。

2. 写一篇关于《越中览古》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八、评价建议:1. 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朗读、讨论和回答问题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文学素养。

2.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检查,评价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九、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古代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 组织诗歌朗诵活动,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妙。

十、课后服务:1. 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个别辅导,帮助其理解诗歌内容,提高学习成绩。

越中览古说课稿[5篇范文]

越中览古说课稿[5篇范文]

越中览古说课稿[5篇范文]第一篇:越中览古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及该课所处的地位作用《越中览古》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推荐作品中的一篇。

本本册选修教材的前三个单元都是诗歌单元,旨在集中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本课在第二单元末尾,对于巩固之前的学习内容和继续后一单元的诗歌学习有重要的作用。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绝句,内容比较简单,李白漫游中国时南游吴越,到了古吴国的旧地,见到此刻衰败,遥想当年繁盛,不胜感慨,写下这样一首怀古之作。

2 教学目标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有机整体,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应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前面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

借此,我将三维目标进行整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知识目标:、首先学习通过诗歌的意象分析本诗的情感和写作手法。

其次通过与《苏台览古》的对比,帮助学生掌掌握高考古代诗歌比较阅读的角度和解答方法。

能力目标:通过下发导学案,以及课堂小组的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完成对诗歌的分析,并且分组展示,由组内讨论引导至组间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诗歌的能力和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能力。

情感目标:怀古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分类。

期望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尝试为怀古诗分类。

体会怀古诗中蕴含的千古兴亡之叹,反求于己身之伤怀。

本课的重点在于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诗歌内容难点在于通过与《苏台览古》的对比鉴赏,并且总结对比鉴赏的方法。

二.说教法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我根据自己对研究性学习“启发式”教学模式和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认识,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本课我主要用了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下发导学案和分组,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欲,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

《越中览古/李白》教学设计(辽宁省市级优课)

《越中览古/李白》教学设计(辽宁省市级优课)

《越中览古》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观点分析诗歌,理解诗人情感。

2、学习通过多种途径表现诗人情感的方法,了解咏史怀古诗。

3、掌握高考古代诗歌比较阅读的角度和解答方法。

【教学重点】1、分析本诗的情感和写作手法。

2、掌握高考古代诗歌比较阅读的角度和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1、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观点分析诗歌,理解诗人情感。

2、掌握高考古代诗歌比较阅读的角度和解答方法。

【教学步骤】一、自主学习1、知人论世(1)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它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

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2)背景: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历史事件而写下的。

2、怀古咏史诗就是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是非,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或借古以喻今,或借古以讽今之作。

思想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抒发感慨,感伤兴衰,怀古咏史,别有寓意,感慨身世,关照自我。

鉴赏这类题材的诗歌首先要弄清史实,其次要体悟感情,再次要分析技巧。

3、知识链接(1)以意逆志:在解说、欣赏诗歌的时候,不能就表面意思去理解字词,更不能拘于个别字眼去理解诗句,而应该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揣测作者的本意。

(2)知人论世: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二、自主探索,独立思考1、自由诵读诗歌。

《越中览古/李白》教学设计(湖北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越中览古/李白》教学设计(湖北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

《越中览古/李白》教学设计(湖北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越中览古》。

理解诗歌中的历史典故和地理知识。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越王勾践的敬仰之情,对历史的思考和对古迹的惋惜。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越中览古》的字词理解。

2. 诗歌中的历史典故和地理知识的掌握。

3. 诗歌的意象分析和表现手法的鉴赏。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一些生僻字词的准确理解。

2. 对诗歌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的深入了解。

3. 诗歌意境的感悟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诗人李白及其创作背景。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越中览古》,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理解字词意思。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歌中所提到的历史典故和地理知识。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诗歌鉴赏:教师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学生分享对诗歌的感悟和欣赏心得。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越中览古》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提醒学生注意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意象,为课后学习做准备。

五、课后作业:1. 准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越中览古》。

2. 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写一篇短文分享自己的感悟。

3. 深入了解诗歌中所提到的历史典故和地理知识,结合现实生活,思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3. 诗歌鉴赏:评估学生在诗歌鉴赏环节的表达能力和对诗歌意境的理解深度。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考虑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

《越中览古》教学设计A 教案教学设计

《越中览古》教学设计A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越中览古》。

(2)理解《越中览古》的历史背景、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分析诗中的意象、抒情的线索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越中览古》。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越中览古》。

(2)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文结构。

(3)分析诗中的意象、抒情的线索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诗中历史事件的背景理解。

(2)杜甫创作风格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杜甫及其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越中览古》,感知诗歌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结合诗文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抒情的线索和艺术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品鉴:(1)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2)分析杜甫创作风格的特点,讨论其艺术价值。

5. 情感升华:(1)引导学生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越中览古》。

2. 结合课下注释,用自己的话复述诗文内容。

3. 分析诗中的意象、抒情的线索和艺术特色,写一段鉴赏性文字。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如何,教学过程中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越中览古》的教学内容,了解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如PPT、诗文注释、相关的历史资料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诗歌选修《越中览古》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通过意象、意境来表现情感的写法。

2.学习通过对比,表达情感的写法。

3.通过与《苏台览古》比较阅读,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把握意象。

2.难点:学习对比手法。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卧薪尝胆”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当李白南游吴越想起这段历史的时候,他的感情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越中览古》。

二、作者信息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于唐武后长安元年(公元701年)出生在西域的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

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

从二十五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

其间曾因吴钧等推荐,于天宝初供奉翰林。

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

又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政治抱负未能实现,使他对当时政治腐败,获得较深认识。

天宝三载,在洛阳与诗人杜甫结交。

安史之乱中,怀着平乱的志愿,曾为永王幕僚,因兵败牵累,流放夜郎。

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途。

李白诗歌散失不少,今尚存900多首,内容丰富多采。

其七绝作品语言明朗精练,声调和谐优美,写景抒情,深入浅出。

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赠汪伦》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三、教师范读,学生背诵。

四、诗歌讲解
1.提问:一般的绝句,一、二句为一组,或写景或叙事,三、四句为一组,或议论或抒情,用现代汉语的方式去划分层次的话,一般是一、二句为一层,三、四句为一层,本诗在结构上与以前学过的绝句有何不同?诵读时应注意些什么?
明确:这首诗前三句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

在诵读时,本诗二、三两句间的停顿宜短一些。

最后一句,“只今惟有”四字要重读,其后应作一顿,然后徐徐吐出“鹧鸪飞”三字,以示其中含无限感慨之意。

2.提问:作者选取了哪两个镜头?
明确:镜头一,战士凯旋,大家都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

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出来。

镜头二,越王回宫,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样的美人,就站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侯着他。

都城中到处都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
3.提问:可是这样的镜头现在都没有了,“只今惟有鹧鸪飞”,诗人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流露出对人事变化、盛衰无常的慨叹。

师问:所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
生答:对比写作手法。

4.与《苏台览古》比较,两诗在主旨、写法上的异同是什么?
《越中览古》是一首怀古之作,亦即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著名事件而写下的。

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

越王勾践于公元前四九四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

公元前四七三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

诗写的就是这件事。

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件中他感受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

他选取的不是这场斗争的漫长过程中的某一片断,而是在吴败越胜,越王班师回国以后的两个镜头。

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具体内容。

二、三两句分写战士还家、勾践还宫的情况。

消灭了敌人,雪了耻,战士都凯旋了;由于战事已经结束,大家都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

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其战士得意归来,充满了胜利者的喜悦和骄傲的神情烘托了出来。

越王回国以后,踌躇满志,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于是,花朵儿一般的美人,就占满了宫殿,拥簇着他,侍候着他。

“春殿”的“春”字,应上“如花”,并描摹美好的时光和景象,不一定是指春天。

只写这一点,就把越王将过去的卧薪尝胆的往事丢得干干净净表达得非常充分了。

都城中到处是锦衣战士,宫殿上站满了如花宫女。

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然而结句突然一转,将上面所写的一切一笔勾消。

过去曾经存在过的胜利、威武、富贵、荣华,现在还有什么呢?人们所能看到的,只
是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

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出之。

过去的统治者莫不希望他们的富贵荣华是子孙万世之业,而诗篇却如实地指出了这种希望的破灭,这就是它的积极意义。

诗篇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

一般地说,直接描写某种环境,是比较难于突出的,而通过对比,则获致的效果往往能够大大地加强。

所以,通过热闹的场面来描写凄凉,就更觉凄凉之可叹。

如此诗前面所写过去的繁华与后面所写现在的冷落,对照极为强烈,前面写得愈着力,后面转得也就愈有力。

为了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诗人对这篇诗的艺术结构也作出了不同于一般七绝的安排。

一般的七绝,转折点都安排在第三句里,而它的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句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

这种写法,不是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挥洒自如的。

另一首怀古诗《苏台览古》可资比较:
苏台即姑苏台,是春秋时代吴王夫差游乐的地方,故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

此诗一上来就写吴苑的残破,苏台的荒凉,而人事的变化,兴废的无常,自在其中。

后面紧接以杨柳在春天又发新芽,柳色青青,年年如旧,岁岁常新,以“新”与“旧”,不变的景物与变化的人事,作鲜明的对照,更加深了凭吊古迹的感慨。

一句之中,以两种不同的事物来对比,写出古今盛衰之感,用意遣
词,精炼而又自然。

次句接写当前景色。

青青新柳之外,还有一些女子在唱着菱歌,无限的春光之中,回荡着歌声的旋律。

杨柳又换新叶,船娘闲唱菱歌,旧苑荒台,依然弥漫着无边春色,而昔日的帝王宫殿,美女笙歌,却一切都已化为乌有。

所以后两句便点出,只有悬挂在从西方流来的大江上的那轮明月,是亘古不变的;只有她,才照见过吴宫的繁华,看见过象夫差、西施这样的当时人物,可以作历史的见证人罢了。

此两诗都是览古之作,主题相同,题材近似,但越中一首,着重在明写昔日之繁华,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结句写今日之荒凉抹杀之,转出主意。

苏台一首则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日之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见出今昔盛衰之感,所以其表现手段又各自不同。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诗人变化多端的艺术技巧。

四、小结
五、板书设计
越中览古苏台览古
(对前三句昔日的繁盛前三句今日之荒凉,今古常新的自然之景
比)末句今日的凄凉末句昔日之繁华
主旨:感慨世事沧桑,物是人非;人事变化,盛衰无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