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小论文09698

合集下载

小学数学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小学数学论文(通用5篇)在学习、工作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

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论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数学论文篇1摘要:小学教育中,数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基础学科,但是由于这门学科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因此很多小学生在对这门学科的学习中会比较容易出现各种问题。

小学数学学困生这一问题也对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并且直接影响到了学校整体的教育教学质量。

当前阶段对于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已经成为学校和教师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

本文针对小学数学学困生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此提出转化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随着近些年来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阶段的教育中也明确的提出:在学习过程中要让小学生得到全方位的发展,不出现偏科的现象。

目前小学阶段的教育中,语文和数学还是最主要的两门学科,相对于数学课程来说,小学语文因为有较强的故事性,所以更容易被小学生所接受。

很多小学生会认为学习数学很枯燥,除了背加减乘除法的口诀就是背一些数学公式,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给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增加了诸多困难。

实际教学中,学困生的问题或多或少存在于每个班级,然而学困生的形成大多数都不是因为学生智力的问题。

如何转化学困生,是当前我们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1小学数学学困生的成因1.1学生缺乏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小学生难以学好数学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学生在学习数学时的态度,大多数学困生会因为觉得数学学科枯燥乏味,因而在学习数学时会比较随意,往往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遇到难题就会丧失学习的兴趣。

此外,还有的学生因为在其他学科的学习成绩也比较落后,从而导致自信心的缺乏,认为自己不够聪明,学什么都学不好,面对数学更是产生了畏惧心理[1]。

这些都是造成学困生不能学好数学的主要因素,同时也让很多小学数学教师大感头疼。

小学四年级数学论文 (2)

小学四年级数学论文 (2)

小学四年级数学论文引言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也是人类思维的一种表达方式。

在小学四年级,数学教育起着关键作用,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论文将探讨小学四年级数学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并结合实例进行详细解析。

一、加减法加法和减法是小学四年级数学的基础,也是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应用的运算。

在学习加减法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使用拆分法解决加减问题。

例如,当遇到52+17时,可以将 17 拆分为 10 和 7,然后分别与 52 相加,再将结果相加,即可得到最终答案。

2.利用逆运算解决问题。

对于减法问题,可以通过加法的逆运算来解决。

例如,当遇到63-28时,可以求出 28 + ? = 63 的问号部分的数值。

二、乘法与除法乘法和除法是小学四年级学习的较难的数学内容。

在学习乘法和除法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理解乘法是加法的简便形式。

乘法可以被看作是多个相同数值的加法运算。

例如,3 x 4 可以看作是将 3 加了4 次。

2.使用倍数概念进行解题。

例如,当求解10 x 6时,可以利用倍数的概念,找出10的倍数。

在这个例子中,10 的倍数为10, 20, 30, …,因此 10 x 6 = 60。

3.利用分配律进行乘法运算。

分配律指的是将一个数与一组数字的和相乘,等于将这个数与每个数字分别相乘之后再求和。

例如,2 x (4 + 3) = (2 x 4) + (2 x 3) = 8 + 6 = 14。

三、面积和周长面积和周长是小学四年级数学中重要的概念。

下面我们来详细讨论这两个概念:1.面积:面积是一个平面图形所占的空间大小。

常见的图形面积公式有:正方形的面积为边长的平方,矩形的面积为长乘以宽,三角形的面积为底乘以高的一半等等。

2.周长:周长是一个平面图形的边界长度。

常见的图形周长公式有:正方形的周长为边长的四倍,长方形的周长为两倍长加两倍宽,圆的周长为2πr 等。

四、实际问题的数学解决方案在小学四年级的数学学习中,我们需要学习将数学方法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论文范文3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论文范文3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论文范文3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想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其前提和基础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和实践,探索多种解题思路,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论文范文篇一: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实践一、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的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是秉持“以人为本”的基本设计思想来设计编排的,其实现了将数学知识点由难到易的排版,让学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

教材在教学内容上与生活实践相联系,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

比如,在三年级下册的教材中,就有“制作年历”和“校园设计”这两个实践活动,这两个实践活动能够锻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数学算法的要求上更是多样化,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多方面思考问题的能力,避免学生学得的知识范围过于狭隘。

二、教学实践的具体要求1.结合教材要求,站在学生的立场进行教学安排教师对教材的使用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主要因素。

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更多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动向,结合本班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制订有效的实践教学方案。

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学习的薄弱点,然后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帮助学生完成小学数学学习。

比如,在第二册数学实验教材中,要求学生学会认识时间,而一些学生在对时间的学习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在进行时间认识的教学前,教师可以先问学生:“同学们知道现在是第几节课吗?”树立起学生的时间观念,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时,可以先讲解时针的转动规律,接着介绍分针与秒针,由难及易,步步深入。

2.将课堂作为教学实践基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小学数学的教学形式主要是课堂教学,教师应当充分地利用课堂教学的时间,指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学生学好小学数学的关键,教师可以进行教学方式多元化的教学,结合教材要求,开展一些与数学学习相关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数学论文四篇

小学生数学论文四篇

小学生数学论文四篇“数学小论文”是让学生以文字的形式描述他们发现的数学问题及其解决,是学生数学学习经历的一种书面写作记录。

下面是关于小学生数学论文四篇的内容,欢迎阅读!今天是我舅公家的儿子俞勇舅舅的结婚大喜日子,我妈妈带我去海鸥大厦吃喜酒。

我心里乐开了花。

一大早,妈妈就在家说:“我们今天要去理发店洗头做头发,还要洗车,都很费时间,要抓紧时间。

”我想:“怎么样才能节省时间呢?”我动脑筋一想,有了,洗车不是就在理发店对面的街上吗,我们可以先把车开到店里,然后把车交给店里的人后,我们去洗头,洗完头再来提车。

这样两件事情同时进行,时间不是就可以节省了吗?我把这个办法告诉了妈妈,结果,我们真的节省了不少时间。

晚上,妈妈笑嘻嘻的对我说:“你今天动脑筋了,那你想想,平时我们还有什么时候可以用这个办法来节省时间?”“早上起床,可以一边微波炉里转早饭,一边刷牙洗脸;还有奶奶锅子里煮菜时,可以先把用过的碗收拾掉等。

”我结合自己看到的事情,回答妈妈。

“歆歆,妈妈告诉你,这个办法叫做统筹方法,就是让几件事情在可以的情况下一起进行来节省时间,而且这是一种数学方法。

”今天我十分高兴,知道了什么是统筹方法,并节约了时间,希望自己以后学好数学,运用到生活中,让生活变得轻松又自在。

单位斤和千克是一样的,但是他们的用处却是不一样,今天我问了奶奶,奶奶高诉我告诉我了斤和千克的互化方式。

我简单地再这写一下;1斤=0·5千克=10两=500克而且告诉我“千克”是国家法定计量单位,1千克=1000克。

“斤或两”应为“市斤或市两”,俗称“斤或两”是国家废除的计量单位,1市斤=10两或1市斤=500克。

因此,千克和克,斤,两在量值上的换算关系为:1千克=1000克=2市斤=20两而且我上网查了资料知到了《千克的认识》是培智学校数学教科书第九册中第四章《千米、千克的认识》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千克虽是生活中常用的重量单位,但由于斤在生活中还未完全消失,学生并不十分熟悉千克,因此建立千克的概念对弱智学生来讲更加困难。

四年级数学小论文(有3篇)[范文]

四年级数学小论文(有3篇)[范文]

四年级数学小论文(有3篇)[范文]第一篇:四年级数学小论文(有3篇)[范文]连乘的简便运算今天,我做完作业,打开妈妈让我做的一册练习本。

一翻开要做的那一页,就看见许多简便运算题。

看到一题是这么写的:25×125×32。

我看了看,回忆起老师讲过的方法:25和125无论哪一个乘32都不好算,而且把这两个数拆开来和32去乘也不是很好算,这样做肯定不对的,那只能把32拆开来,拆成什么呢?我想:老师教过,25×4=100,125×8=1000,这样算起来最好算,而且32也是由4乘8得过来的,所以只要把32拆开来,变成25×125×(4×8),然后再把小括号去掉,把数字换一下位置,就成了(25×4)×(125×8),这样就好算多了,25×4=100,125×8=1000,100×1000=100000,这应该就是这题的简便方法了。

看来学习数学必须深入思考啊。

巧用高斯定律在这个星期天,我过得很快乐,因为我学会了用高斯定律。

这天,妈妈看我整天在看电视,就出了一道题给我:0.1+0.4+0.7+……+3.7+4,还告诉我,不能用计算器,而且要用简便方法。

这不是刁难人吗,我发起了牢骚。

妈妈提醒到,你可以参考数学书32页的高斯定律。

我一看,从1加到100,真难呢,不过我发现了规律:1、头加尾的和,乘以所有个数的一半,最后是正确答案,就是:(1+100)×(100÷2)。

2、头加倒数第二个数正好等于最后一个数时,可以把它们加起来乘所有个数的一半,最后加上中间的数,也是正确答案,就是:(1+99)×50+50。

依照这些结论,我把妈妈出的那道题的头和尾,即0.1和0.4加起来,再乘以个数的一半14÷2,最后答案是28.7。

那天,妈妈奖励我去看书。

装灯问题那天,徐老师叫我们做数学书的122页,我翻开来先看了看,目光停留在第四题上。

数学小论文

数学小论文

数学小论文数学小论文(15篇)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

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数学小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数学小论文1西瓜是夏天中最爱欢迎的水果。

今天,妈妈买回了一个又大又圆的西瓜。

于是,我们准备吃西瓜了!小妹妹问我:”嘉嘉姐姐,你要吃多少呀!“我想了想说,”我吃这个西瓜的1/2吧。

“”1/2是什么?“她问。

”1/2是分数,是把一个东西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1份。

“我说。

”哦。

“小妹妹似懂非懂地说。

”我吃这个西瓜剩下的1/2。

“妈妈插话道。

小妹妹问:”剩下的1/2是不是嘉嘉姐姐留下的全部吃掉啊?那我没得吃了?“”哈哈!“我和妈妈哈哈大笑。

”不是这样的。

“妈妈笑着说。

我接话道:”剩下的1/2就是把我吃剩的那部分看作一个整体,再把这部分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1份。

“”是这样啊!那我还是有西瓜吃的了!“小妹妹恍然大悟。

小妹妹调皮地说:”以后我要先吃1/2,这样我的1/2比你的多,这次不划算!“”骗你的,我哪吃得了这么多?你想吃多少就吃多少!“我们都笑了!你现在认识分数了吗?分数还有很多哦!等着你去发现。

让我们一起踏上寻找数学的旅程吧!数学小论文2数学中的规律时时刻刻都在我们生活中,只要用心去体会,就能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外婆家的院子里有一棵很大的橘子树,今年长了很多的桔子,妈妈问我一共有多少个桔子,我数了好多遍,得数都不一样。

我围着桔子树转了几圈。

忽然,我想到了!树上有三个分枝,我把它们分别编号1号、2号、3号。

我点了1号枝上的桔子有10个,2号14个,3号18个,10+14+18=42个,我终于数清啦!一年级的时候我学会了加法,二年级一开学,老师就教会了我乘法。

其实,乘法比加法还简单呢!妈妈带我到超市去买QQ糖,一袋2双,我拿35袋,妈妈问我几元钱?我说:“2×5=10(元)。

”妈妈又接着问我:“那6袋、7袋呢?”我说:“二六十二、二七十四。

小学数学小论文范文

小学数学小论文范文

小学数学小论文范文
数学是一门极具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学科,它不仅仅是一种学科,更是一种思维
方式。

在小学阶段,数学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篇小论文中,我将从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首先,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数的认识、数的运算、数的应用等方面。

在数的认识方面,学生需要学会认识0-100以内的数,学会数数、认识数字的大小
关系等。

在数的运算方面,学生需要学会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等基本运算,掌握简单的算术技巧。

在数的应用方面,学生需要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计算时间等。

这些内容既是数学学习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其次,小学数学的学习方法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至关重要。

首先,学生需要培养
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按时完成作业、认真听讲、积极思考等。

其次,学生需要注重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如通过做题、解决实际问题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

再次,学生需要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如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探索、善于总结等。

最后,学生需要注重数学学习的方法,如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数学知识、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等。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学习内容丰富多样,学习方法多种多样。

学生在学习数学
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注重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注重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小学阶段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小学生们都能够热爱数学,勇于挑战数学,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水平。

四年级数学的小论文

四年级数学的小论文

四年级数学的小论文“数学小论文”是让学生以日记的形式描述他们发现的数学问题及其解决,是学生数学学习经历的一种书面写作记录。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四年级数学的小论文,欢迎大家的阅读。

四年级数学的小论文一今天,妈妈在做家务而我在做家庭作业。

我发现有一道数学题不会做,于是,我就空在那儿。

哈,试卷做完了,我便开始慢慢思考这道题。

题目是:“一间教室长8米,宽6米,用边长是4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地砖铺地,需要这样的地砖多少块?”我想了一会儿,便明白了,在卷子上刷刷地写了几笔,可妈妈摇了摇头,缓慢地说:“不对,再想。

”我绞尽脑汁,还是想不出来,于是便说:“妈妈,你就饶了我吧!”妈妈便开始认真地教我:“你说1米与1平方米能互相比较吗?”“不能啊!”我说。

“这和题目有什么关系呢?”“那你除出来的就不对了,你看,你没有求出这块地砖的面积呀!不是吗?”我点点头,仿佛是明白了。

于是,我又刷刷地在试卷上写着。

原来做数学题目不是光看数字的,它跟我们写作文是一样的,先要审题,再核题,把整个题目彻底搞清楚了,才能下笔去做题,这就是我在做数学题中的一点小发现!四年级数学的小论文二今天,我在一本书中看到一个数学小问题:“小明一共有10个气球,如果一分钟放一个气球,他放10个气球一共用了几分钟?”我故意考考妹妹,刚上四年级的妹妹不假思索地说:“这个简单,10分钟呗。

”我大笑一声,喊到:“错!” “嗯?为什么呢?”我耐心地解释着:“答案是9分钟,因为先放第一个气球,一分钟后,放第二个气球,一直放到第9个气球,所以,第九分钟后放第10个气球。

”妹妹听了恍然大悟,说到:“原来如此,我上当了!”细心地妈妈在一旁听到了我们这番有趣的对话,笑着说:“其实,生活中还有好多像这样的问题,比如爬楼梯、排队、坐座位……,我来考你一个吧!妹妹从一楼到二楼用了9秒钟,那么她从1楼走到15楼要多少秒呢?”我拿出笔和约,认真地做了起来:妹妹从一楼到二楼用了9秒,妹妹走到十五楼,也就是走了十四层,14*9=126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明白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了
黄梅中心小学四(2)班巫桐宇
老师在教你做除法计算时,肯定强调过:0不能做除数,这个算式是没有结果的,这是为什么呢?当被除数不是0而除数是0时,比如:1÷0,2÷0,3÷0等,根据被除数=除数×商,那么1=0×(),2=0×(),3=0×(),而任何数与0相乘都不可能是一个非零的数,此时商不存在,故0作除数无意义。

当被除数是0而除数也是0时,,根据被除数=除数×商,那么0=0×(),而任何数与0相乘都是0,此时商不是唯一的,故0作除数无意义。

再比如“2÷0”假如让0作除数,设2÷0=A,那么根据乘、除法互为逆运算,可以看出2=0×A,任何数与0相乘都的0,不可能得2的,此数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这样的A是不存在的,对0÷0怎么办呢?同样可以设0÷0=A,根据同样的道理,0=B×0,在这个式子里B可以等于1,2,3,4,5……当中的任何一个数,因此0÷0等于多少还是不能确定,所以,0不能当作除数。

哦!现在我明白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了。

指导老师:朱小军
巧用运算规律
黄梅中心小学四(2)班杨琳
今天,数学老师教我们新的知识———运算律,它让我们的计算更简便。

晚上,我回到家,打开数学作业,打开练习题满眼都是让我简便计算的题目,我回忆起老师讲的方法,于是,我开始在脑海里想第一题怎么写,第一题的题目是这样的:25×7×2,我想,25×14不是整十数,这样就不简便,而25×2却是整十数,于是我先利用乘法交换律交换了7和2的位置,然后再把25×2用小括号括起来,写在前面,再乘14,接着,我又往下看第二题,第二题的题目是这样的:3×8×25,我认为,8和25应该在一起乘,所以又利用乘法结合律把8×25用小括号括起来,3写在(8×25)的前面,这样就简便多了。

我再往下看,看到了25×16这道题,我就想,16可以分成4×4,而25×4正好是100,于是我就把25和4先相乘放,再乘4,这样是不是简便多了?
通过做这两道小题目,我又学会了一个解题方法。

做数学只要细心、肯动脑筋,发现数学规律,还是很有乐趣的!
指导老师:朱小军
数学的奥秘
黄梅中心小学四(2)班常博文
今天,我们上数学课时,老师教我们学用计算器计算这一课。

大家都乐翻了天,因为这不用自己计算。

在学习这课前,老师让大家做了一个小小的游戏,游戏的规则是在计算器上按自己最喜欢的数字,按9次,然后再除以1、3、5、7、8、9,我按了9个2,所以结果得18。

我把结果告诉了岁老师,谁知,岁老师竟一口说出我按的是2。

我觉得老师就是老师,非常聪明。

于是我就想:老师怎么知道我按的是2呢?于是就随便用了18除以9,结果还真是得2。

然后我又用5、6、7、8试了一下,果然只要用所得的结果除以9,就是一开始所按的数字。

于是我便告诉了岁老师,岁老师说我猜对了。

我想:没想到学数学竟然有这么多奥秘。

就游戏规则看,按了9个2后显示的是222222222,它除以1、3、5、7、8、9绝对不可能得到18。

至于学生后面用5、6、7、8是怎么试的,也没看明白。

老师告诉我们,现在这个阶段学习数学主要训练我们手算、心算的能力,学习中还不能使用计算器,但生活中它可以又快又准地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复杂的计算问题。

还有计算器上那些我现在看不懂的按键后面,还隐藏着许许多多数学的奥秘等着我去学习呢!
指导老师:朱小军
数学要跟生活相联系
黄梅中心小学四(2)班尹天琪
今天,我做完了数学作业,便拿给了爸爸看。

爸爸看了,皱起了眉头,说:“你再联系生活把最后一道题看看!”那一道题是这样的:一根长20分米的木头要锯成5分米长的木棍,每锯一次要4分钟,锯完一次休息3分钟,那全部锯完要多少分钟?我是这样做的:20÷5=4(段),4-1=3(次),4×3=12(分钟),3×3=9(分钟),12+9=21(分钟)。

我仔细地看呀看呀,还是没看出什么毛病,只好硬着头皮问爸爸。

爸爸笑着说:“傻孩子,每锯完一次,要休息3分钟,这根木头共要锯三次,三次中间只有两个间隔,也就是说,锯三次只要休息两次,是不是呀?”我恍然大悟:中间休息时间不是3×3=9(分钟),而是2×3=6(分钟),这样,锯完这根木头总共要花12+6=18(分钟)。

从今天这个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生活里就蕴藏着有趣的数学,数学是要跟生活相联系的呀!
很显然,文中“三次中间只有两个间隔”不准确。

正确的表达应该是,第三次锯后,这根木头就被锯成“5分米长”的一些小段了,这时,就不需要考虑“锯完一次休息3分钟”了。

指导老师:朱小军
正确理解平行线的意义
黄梅中心小学四(2)班李沁园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要正确理解平行线的意义,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1 . 平行线必须具备两个条件:①“在同一平面内”;②“不相交”的两条直线。

两者缺一不可。

“在同一平面内”是确定平行线的重要前提,因为不在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虽然不相交,但不一定是平行线。

如教室中前后黑板的两条边,虽然延长后永不相交,但由于它们不在同一平面内,所以他们不是平行线。

另外,有些直线在同一平面内,表面上看是不相交的,但把它们延长后却是相交的,这样的两条直线也不是平行线。

同学们,请你拿出一个数学书数一数,数学书上一共有多少对平行线(每对是两条平行直线)。

2 . 平行线是指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相互位置关系。

如上图火柴盒中的a与c是两条平行线,就应说直线a平行于直线b,或说直线b平行于直线a,而不能单独地说直线a是平行线,直线b是平行线。

指导老师:朱小军
连乘的简便运算
黄梅中心小学四(2)班周艳文
今天,我做完作业,打开妈妈让我做的一册练习本。

一翻开要做的那一页,就看见许多简便运算题。

看到一题是这么写的:25×125×32。

我看了看,回忆起老师讲过的方法:25和125无论哪一个乘32都不好算,而且把这两个数拆开来和32去乘也不是很好算,这样做肯定不对的,那只能把32拆开来,拆成什么呢?我想:老师教过,25×4=100,125×8=1000,这样算起来最好算,而且32也是由4乘8得过来的,所以只要把32拆开来,变成25×125×(4×8),然后再把小括号去掉,把数字换一下位置,就成了(25×4)×(125×8),这样就好算多了,25×4=100,125×8=1000,100×1000=100000,这应该就是这题的简便方法了。

看来学习数学必须深入思考啊。

指导老师:朱小军
巧用高斯定律
黄梅中心小学四(2)班罗景康
在这个星期天,我过得很快乐,因为我学会了用高斯定律。

这天,妈妈看我整天在看电视,就出了一道题给我:0.1+0.4+0.7+……+3.7+4,还告诉我,不能用计算器,而且要用简便方法。

这不是刁难人吗,我发起了牢骚。

妈妈提醒到,你可以参考数学书32页的高斯定律。

我一看,从1加到100,真难呢,不过我发现了规律:1、头加尾的和,乘以所有个数的一半,最后是正确答案,就是:(1+100) ×(100÷2)。

2、头加倒数第二个数正好等于最后一个数时,可以把它们加起来乘所有个数的一半,最后加上中间的数,也是正确答案,就是:(1+99) ×50+50。

依照这些结论,我把妈妈出的那道题的头和尾,即0.1和0.4加起来,再乘以个数的一半14÷2,最后答案是28.7。

那天,妈妈奖励我去看书。

指导老师:朱小军
恍然大悟
黄梅中心小学四(2)班王心语
那天,朱老师叫我们做数学书上的习题,我翻开来先看了看,目光停留在第四题上。

第四题的题目是这样的:圆形滑冰场的一周全长是150米。

如果沿着这一圈每隔15米安装一盏灯,一共需装几盏灯?我想:圆形应该怎样求出段数呢?因为朱老师在教这些内容,特地给了我们一句口诀,叫做:封闭路线求段数。

只要求出段数,就可以求出东西的数量了。

我在草稿纸上画了一个圆形,先求出了大概可以装10盏灯,然后再在圆形的边上画了10个小圆圈,一数,正好有10个间隔。

我这才知道,原来圆形中盏数和间隔是一样的。

最后,我就列了一步算式:150÷15=10(盏)。

后来,朱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讲到:“在做这种圆形路线的题目时,可以在一盏灯的旁边剪一刀,再把它拉直,就是一条直线了。

因为是末尾端没装灯,所以每一盏灯对应的就是后面一段路,因此盏数和间隔才会相同。

”我恍然大悟。

指导老师:朱小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