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全套导学案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人教A版必修1全册导学案及答案

高中地理人教A版必修1全册导学案及答案

高中地理人教A版必修1全册导学案及答案第一章:地理学科概述导学案- 研究目标:了解地理学科的定义、特点和发展历程。

- 研究内容:1. 地理学科的定义与特点2. 地理学科的发展历程3. 地理学科的研究内容与方法4. 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研究步骤:1. 让学生自主研究教材第一章内容,了解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分组讨论,探讨地理学科发展的历程,并展示研究成果。

3. 教师总结地理学科的研究内容与方法,并与其他学科进行比较。

- 研究评价:- 学生讨论与展示的质量和深度- 学生对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关系的理解答案1. 地理学科的定义与特点- 地理学科是研究地球表层和人类在其上活动的学科,具有综合性和系统性特点。

- 地理学科研究地理现象、地理要素和地理规律,关注地球环境与人类社会的相互关系。

2. 地理学科的发展历程- 古代地理学:主要以地球形状和地理位置的测量为主。

- 近代地理学:主要以地形地貌和地理区划的研究为主。

- 现代地理学:主要以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的综合研究为主。

- 当代地理学:主要以地理信息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等研究为主。

3. 地理学科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环境、地球物理现象和自然灾害等。

- 人文地理学:研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口迁移和城市发展等。

- 地理信息科学:应用计算机技术和遥感技术研究地理现象的获取、处理和分析方法。

4. 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地理学科与生物学、化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学科有密切联系。

- 地理学科与历史、政治、经济等社会科学学科有重要结合点。

第二章:地球物理环境系统导学案- 研究目标:了解地球物理环境系统的组成和相互关系。

- 研究内容:1. 地球物理环境系统包括的主要要素2. 不同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制3. 地球物理环境系统的演化和变化规律- 研究步骤:1. 学生自主研究教材第二章内容,理解地球物理环境系统的组成和要素的作用。

2. 教师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讨论不同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列举实际例子。

高中地理全套导学案

高中地理全套导学案

必修一导学案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一)一、读课标,找考点——明确学习方向1.天体系统、太阳系概况,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二、读课文,查地图——突破重点难点(一)宇宙1.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是和;2.天体系统:宇宙中的天体相互,相互,构成天体系统。

[难点探究1] 读P4图1-1-6:天体系统的级别从小到大举例依次为:、、、。

河外星系是银河系外许多星系的总称,它和属同一级别。

[难点探究2] 读图1-1-11:(1)太阳系行星的运动特征:、、。

(2)太阳系有八大行星,地球处于第个轨道上,日地距离约为亿千米。

(3)行星的分类:类地行星包括、、、,巨行星包括、,远日行星包括、。

(4)哈雷彗星公转方向与八大行星,运行周期是76年。

(二)地球[难点探究3] 地球上能够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1)外部原因:①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②稳定的太阳光照。

(2)自身原因:①适中,②适中,③适中。

三、读生活,找热点——体验学科意义1.月球到太阳的距离与地球差不多,但月球表面的白天最高温度可达127℃,夜晚最低温度-183℃。

请分析月球表面温度昼夜变化大的主要原因?年7月出现了百年一遇的日全食景象。

日全食发生的最基本条件是什么?四、研高考题,找出发点——感悟命题思路[例1](2007年上海) 2007 年4月,欧洲天文学家首次发现一颗有生命迹象的太阳系外行星。

该行星可能适宜生命存在的主要依据是()A.行星上有岩石B.行星上有液态水与适宜的温度C.行星的表面比较平坦D.行星接受来自恒星的辐射能量[例2](2008江苏)读“示意图”,回答:与①、②行星相比,地球具备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之一是()A.适宜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B.强烈的太阳辐射和充足的水汽C.复杂的地形和岩石圈D.强烈的地震和火山活动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二)一、读课标,找考点——明确学习方向1.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地理必修3人教版全册导学案(54页)

地理必修3人教版全册导学案(54页)

第一章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开展的影响【学习目标】1.了解区域的含义。

2.通过读图分析,初步掌握分析两个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差异的根本方法,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能举出实例,比拟说明区域的不同开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4.学会根本的区域分析方法。

【自学探究】一、什么是区域:1、区域是地球外表的单位,它是人们在的根底上,按一定的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2、区域具有一定的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和边界。

3、不同区域由于的差异,人们的生活特点有许多的不同,区域开展水平、开展等也存在差异。

二、地理环境的差异对区域开展的影响:1、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都是平原地区,且都位于东部季风区,但地理位置、、和矿产资源条件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2、长江三角洲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部,长江的;松嫩平原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

3、长江三角洲是气候,松嫩平原是气候;长江三角洲以土为主,而松嫩平原以土为主。

4、长江三角洲是耕作业,松嫩平原是;长三角是性工业基地,而松嫩平原是基地。

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地理环境的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三、区域的不同开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1、开发早期,长江中下游平原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土壤使人们的开垦困难,这一时期长江中下游平原耕作农业。

2、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农业生产得到迅速的开展,成为我国重要的、和生产基地。

3、随着工商业的开展,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人口、城市,人均耕地,生产规模,商品率,农业生产在全国中的地位下降。

【能力提升】分析区域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第一章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学习目标1、了解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一般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

2、举例说出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地理导学案高中

地理导学案高中

地理导学案高中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任务以“地理导学案高中”为主题,旨在通过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培养他们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形成地理思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包括:引导学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掌握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观察、分析、综合和评价能力;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与责任感。

2、教学对象本教学设计针对的是高中阶段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一步提高地理学科素养。

此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与探究欲望,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地理学科上取得更好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如地球运动、气候形成、地貌类型等;(2)学会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分析地理现象,解决实际问题;(3)掌握地理研究方法,如野外考察、数据分析、文献查阅等;(4)提高地理思维能力,能从空间、时间、地域等多角度分析问题;(5)具备一定的地理创新能力,能对地理现象进行合理的推测和解释。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独立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2)通过合作探究,提高地理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3)运用比较、归纳、演绎等方法,掌握地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4)学会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技术手段,辅助地理研究;(5)通过实践活动,如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等,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热爱,激发学习兴趣;(2)培养学生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关注国家地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3)培养学生具备全球视野,认识世界各地的地理差异和联系;(4)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地理观念,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关爱地球;(5)培养学生具有批判精神,敢于质疑,勇于探索,追求真理;(6)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倾听、沟通、分享。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全册全套导学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全册全套导学案

第一章行星地球本章考点:1.掌握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以及宇宙探测的意义. 2.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地理意义.3. 能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并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本章重难点: 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地理意义.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课标解析(1)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有特殊的行星。

(2)能够运用有关资料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二、主干知识点的梳理(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概念:中各种物质的存在形式。

常见的天体:、、、、、等。

2.天体系统概念:宇宙中运动着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形成天体系统。

系层次:总星系系系系系系(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1.九大行星的位置:距太阳由近到远依次为、、、、、、、、。

2.运动特征:、、。

3.按、、等特征,通常将九大行星分为、、三类。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是中唯一具有生命物质的行星。

原因有:1.适中:温度适宜,利于生命过程发生和发展。

2.、适中:形成适合生物呼吸的。

3.内部物质的运动:不断产生:逸出、凝结,形成:汇集到地表低洼地带,形成了。

三、典题解析1、1994年7月苏梅克—列维(SL-9)彗星撞击木星,与该行星相邻的是()[1998年全国]A.地球、火星B.地球、木星C.火星、土星D.木星、金星答案:C解析:该题所选材料并非教材所提供的资料,要求学生注意课外有关读物所提供的天文地理知识信息。

此题考查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排列顺序。

2、仰望晴朗的夜空,北极星周围各星座的视运动状况是()A.静止不动B.部分有位移C.绕北极星作顺时针方向转动D.绕北极星作逆时针方向转动答案:D解析:该题考天球视运动的的规律。

观察天球上所有天象变化都为天体的视运动,并非真正的运动轨迹;地球自西向东运动,人们视觉感受到的天体运动都是东升西落;面对北极星,所有的天体都围绕北极星作逆时针方向运动。

3.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与其他行星相比较,地球的条件是非常优越的.首先,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加上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适当,使得全球能够接受适量的太阳光热.整个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约为15℃,适于万物生长,而且能够使水在大范围内保持液态,形成水圈.而水星和金星离太阳太近,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分别为地球的6.7倍和1.9倍,表面温度达350℃和480℃;木星、土星距太阳又太远,所获得的太阳辐射的能量仅为地球的4%和1%,表面温度是-150℃和-180℃;更远的三颗行星的表面温度则都在-200℃以下,环境条件十分严酷。

高中地理必修一导学案全册

高中地理必修一导学案全册

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高考预测本节知识常以天文现象和航天工程为载体,考察地球的普通与特殊性。

重点放在利用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来分析问题。

二、自学自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宇宙的物质组成、、、、等天体组成。

2.天体系统(1)概念:运动中的天体、的现象,形成天体系统。

(2)天体系统的层次地球其他行星系总星系其他恒星系河外星系(二)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1.太阳系图(1)八颗行星分类: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2)运动特征:性、性、性。

(3)结构特征:与其他类地行星有相同之处。

2.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1)外部条件:的宇宙环境,的太阳光照。

(2)自身条件:适宜的、适合生物呼吸的、的存在。

三.考点讲解考点一: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及成因分析(1)外部条件:外部条件主要是就地球所处的天体系统的宇宙环境而言。

在太阳系中,太阳及大小行星的运动特征为生命的出现提供了可能。

具体表现如下:(2)自身条件:自身条件主要指适宜的温度条件、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和液态水的存在。

四、堂内练习1.夜空里的点点繁星,大多都是()A.星空 B.恒星 C.行星D.彗星2.下列不属于天体的是()A .人类的家园---地球 B.天空中飘动的云朵C.轮廓模糊的星云D.已发射到宇宙中的人造卫星2001年7月18日、19日黎明,东方天空上演了一幕“众星捧月”的天文奇观——肉眼可见的土星、金星、木星和火星,依次由高到低排列。

由于天文学家对这一奇观作了预测,许多天文爱好者大饱了眼福。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3~5题3. “众星捧月”这一天文奇观中,能体现出______级天体系统。

()A.1B.2C. 3D. 44. 天文奇观“众星捧月”中的四颗行星中,与地球相邻的是()A.金星和火星B.土星和金星C.木星和土星D.火星和木星5. 天文奇观“众星捧月”中的四颗行星中,属于巨行星的是()A.金星和火星B.土星和金星C.木星和土星D.火星和木星6.近日,欧洲天文学家宣布在太阳系外发现了一颗类地行星,该行星可能适合生命居住,与地球相比,该行星()①质量与地球相似②公转方向与地球一致③有卫星环绕④离中心恒星的距离适中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7. 下列对宇宙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宇宙是物质的,但物质之间没有任何联系B.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任何物质之间都有相互吸引和绕转的关系C.宇宙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但物质运动没有规律可循D.宇宙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和联系是有规律和层次的五、课后练习1.地球不同于太阳系中的其它天体,它的特殊性在于()A.与太阳的距离合适 B.体积大小适中C.有生物的生存和繁衍 D.有厚厚的大气层保护2.下列属于天体的是()①陨星②恒星③正常运行的人造卫星④蟹状星云⑤哈雷彗星⑥狮子座流星雨⑦总星系A.①④⑥⑦B.④⑤⑥⑦C.①②④⑤D. ②③④⑤3.液态水的存在是地球生命起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下列叙述中与地球“液态水存在”有密切关系的是①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②地球上昼夜更替的周期比较适中③地球上大气层白天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晚上对地面有保温效应④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较适中A.②④ B.②③④ C.①④ D.②③北京时间2009年12月17日消息: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天文学家发现一颗绕昏暗恒星运转的类地行星,距地球仅40光年。

2023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套导学案(全册)

2023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套导学案(全册)

2023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套导学案(全册)2023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套导学案(全册完整版)导言这份文档是关于2023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套导学案的完整版。

它旨在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套全面的研究导引,以便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学的相关知识。

目标通过使用这份导学案,学生可以实现以下目标:- 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掌握地理学中的常见术语和表达方式- 了解地球的构造和地壳运动的原理- 研究不同地理地区的特点和特征- 探索地理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结构这份导学案分为多个单元,每个单元都包含以下内容:1. 单元概述:介绍本单元的主题和研究目标2. 关键概念:列出本单元中涉及的重要概念和定义3. 研究任务:指导学生完成相关的研究任务,如阅读教材、进行实地考察等4. 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与本单元相关的问题5. 小结与复:总结本单元的重要内容,并提供相关的复资源和练题使用方法教师可以按照以下步骤使用这份导学案:1. 首先,教师应预先了解每个单元的内容,并熟悉相关的教材和资源。

2. 在每个单元开始之前,教师可以简要介绍本单元的主题和研究目标,以便学生能够对即将研究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3. 在研究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完成相应的研究任务,并鼓励他们思考和讨论与本单元相关的问题。

4. 在单元结束时,教师可以对本单元的重要内容进行总结,并提供相关的复资源和练题,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注意事项在使用这份导学案时,教师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确保教材和资源的准备和使用符合学校和地方的教学要求。

-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研究活动,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 根据学生的研究情况和进展,适当调整教学进度和内容。

结束语这份2023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套导学案的完整版将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有序、系统和全面的学习框架。

希望通过使用这份导学案,学生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学的核心概念和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2020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套导学案(全册完整版)

2020年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套导学案(全册完整版)
A.地球上形成了适宜生物生存的温度条件、大气条件和液态水
B.地球恰好位于太阳系的中心位置
C.地球处在一个比较稳定和安全的宇宙环境中,利于生命形成和发展
D.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卫星绕转的大行星
答案:1.A2.B3.C4.A
【思维导图】
【教学反思】
第二节
【学习目标】1.能够说出太阳辐射的特点,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3.太阳系和地月系
(1)太阳系
(2)地月系
①主要天体:_________和月球。
②同级别的天体系统:________及其卫星组成的天体系统。
③月球的运动特征:月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与其公转的方向和周期________________。
4.天体系统的层次
三、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1.普通型:在太阳系行星中,就和所处位置而言,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2)在界面A~B地震波波速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界面B以下地震波波速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能够说出太阳活动的特点,并分析其对地球的影响
【课前预习】
一、太阳辐射
1.概念:太阳以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
2.波长:范围在之间,分、、三部分。
3.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5.对地球的影响
⑴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能源:(直接利用),(间接利用)。
⑵是地球、的主要动力。
二、太阳活动
1.概念:太阳释放能量的性导致的一些明显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一导学案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一)一、读课标,找考点——明确学习方向1.天体系统、太阳系概况,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二、读课文,查地图——突破重点难点(一)宇宙1.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是和;2.天体系统:宇宙中的天体相互,相互,构成天体系统。

[难点探究1] 读P4图1-1-6:天体系统的级别从小到大举例依次为:、、、。

河外星系是银河系外许多星系的总称,它和属同一级别。

[难点探究2] 读图1-1-11:(1)太阳系行星的运动特征:、、。

(2)太阳系有八大行星,地球处于第个轨道上,日地距离约为1.5亿千米。

(3)行星的分类:类地行星包括、、、,巨行星包括、,远日行星包括、。

(4)哈雷彗星公转方向与八大行星,运行周期是76年。

(二)地球[难点探究3] 地球上能够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1)外部原因:①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②稳定的太照。

(2)自身原因:①适中,②适中,③适中。

三、读生活,找热点——体验学科意义1.月球到太阳的距离与地球差不多,但月球表面的白天最高温度可达127℃,夜晚最低温度-183℃。

请分析月球表面温度昼夜变化大的主要原因?2.2009年7月出现了百年一遇的日全食景象。

日全食发生的最基本条件是什么?四、研高考题,找出发点——感悟命题思路[例1](2007年)2007 年4月,欧洲天文学家首次发现一颗有生命迹象的太阳系外行星。

该行星可能适宜生命存在的主要依据是()A.行星上有岩石B.行星上有液态水与适宜的温度C.行星的表面比较平坦D.行星接受来自恒星的辐射能量[例2](2008)读“示意图”,回答:与①、②行星相比,地球具备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之一是()A.适宜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B.强烈的太阳辐射和充足的水汽C.复杂的地形和岩石圈D.强烈的地震和火山活动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二)一、读课标,找考点——明确学习方向1.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二、读课文,查地图——突破重点难点(三)太阳1.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它的质量占整个太阳系99.86%。

2.太阳的能量来源:太阳部物质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反应。

太阳向地球提供大量光能和热能,维持生物的繁洐。

3.太阳大气层由里往外:、、。

肉眼可见的是层。

4.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太阳活动强烈时可扰乱地球层,影响地面通信。

②太阳活动能使地球受到扰动,产生“磁暴”现象。

③来自太阳的带电粒子流(太阳风)使地球两极上空大气发光,形成现象。

[难点探究] 读P6图1-1-12:(1)太阳活动中:太阳黑子位于层,耀斑位于层。

(2)耀斑与黑子相伴而生、同步增强,其变化周期大约都是年。

三、读生活,找热点——体验学科意义1.人们接打手机有时发生信号断续现象,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四、研高考题,找出发点——感悟命题思路[例1](2007年)2007 年4月,美国宇航局的太空探测器拍摄到太阳三维图像,人类首次可从三维视角观测太阳活动。

目前,人们对太阳活动的正确认识之一是()A.黑子增多增大时耀斑也频繁爆发B.太阳活动会引发极光、流星雨、磁暴C.太阳风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D.光球层到日冕层依次出现黑子、太阳风、耀斑五、冲A+高峰(一)选择题1.目前,人类能够观测到的最远天体距地球约有( )A.8万光年B.1.5亿千米C.100亿光年D.150亿光年2.与地球上存在生命无关的因素是( )A.日地距离适中,地球表面温度适宜B.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C.地球附近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于扰D.地球自西向东绕日公转(二)综合题3.读右“太阳系模式图”,完成下列要求:(1)图中字母所代表的行星名称是:A ,C ,G 。

(2) 用箭头在公转轨道上表示地球的公转方向。

(3)小行星带在星和星(填字母)轨道之间。

第二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一、读课标,找考点——明确学习方向1.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2.理解昼夜更替及晨昏线。

3.了解地转偏向力对地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的影响。

二、读课文,查地图——突破重点难点(一)地球自转的一般规律1.地球自转的方向从三个方面来把握:从赤道方向看,是;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呈方向旋转。

2.地球自转的周期地球自转一周360°,所需要的时间为23时56分4秒,称为一个“恒星日”。

3.地球自转的速度(1)角速度:地球表面除点外,任何地点都,大约是。

(2)线速度:因的不同而不同。

最大,向两极。

[难点探究1] 读P11图1-2-2:北纬60°、北纬30°和赤道处相同的两条经线间的纬线长度等不等?有什么规律?(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产生昼夜交替(1)昼夜与昼夜交替昼夜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地球是个、的球体;昼夜交替的原因是。

(2)晨昏线:也叫晨昏圈,是地球上与的分界线,它是一个大圆。

(3)昼夜交替的周期:小时,称为一个“太阳日”,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一天”。

[难点探究2] 读图1-2-3:(1)晨昏线是一个大圆。

晨线上各地在日出;昏线上各地在日落。

(2)晨线和昏线的判别:东面为昼的是晨线,东面为夜的是昏线。

(3)晨昏线有以下几个特点:①晨昏线平面始终与太线垂直,晨昏线(圈)永远平分赤道。

②晨昏线只在春分日和秋分日时与经线重合,其他时间与经线相交。

③晨昏线在地球上自东向西移动,与太阳东升西落的方向相同,地球自转方向相反。

2.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1)地转偏向的基本规律:北半球向偏,南半球向偏,赤道上。

(2)北半球河流的岸侵蚀严重,南半球河流的岸侵蚀严重。

(3)地转偏向力: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向的力。

[难点探究3] 读P13图1-2-5:(1)判断地转偏向时关键是物体“前方”运动。

我们可以用左右手定则来判别:展平手掌(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掌心朝上,使四指指向物体初始运动方向,则大拇指方向为物体实际运动方向(偏转四、读生活,找热点——体验学科意义1.纬度相同的地区,高山顶上与山下相比,地球自转的速度相同吗?2.我国已有四个卫星发射基地(、、、),基地有什么优势?四、研高考题,找出发点——感悟命题思路[例1] (2008)下图标注的北半球某河流两岸六地中,在自然状态下侵蚀较重的是A. ①③⑤B. ①④⑤C. ②③⑥D. ②④⑥第二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二)一、读课标,找考点——明确学习方向1.理解地方时产生的原因。

2.了解时区的划分,理解区时和日界线的含义。

3.能进行简单的区时换算。

二、读课文,查地图——突破重点难点(三)产生时差1.地方时的概念:因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时刻。

经度相同,地方时。

2.两地相比,相对在面的地点地方时较早。

经度每隔,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分钟。

3.时区的划分:(1)全球共划分为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

(2)中时区也叫零时区,以经线为中央经线。

在中时区以东,每隔15°依次划分为东1区至东12区;中时区以西,每隔15°依次划分为西1区至西12区。

4.区时:每个时区都以其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标准时间。

5.国际日界线:为了避免日期的混乱,国际上规定以经线作为国际日界线。

并规定其西侧(东12区)为“今天”,东侧(西12区)为“昨天”东12区比西12区早一天。

由西向东过日界线,日期要减一天,由东向西过日界线日期要加一天。

6.时间:我国统一采用所在的区的区时,也就是 E 经线的地方时。

7.国际标准时:(格林尼治时间)以零时区区时为各国调整时间标准。

[难点探究] 读P12图1-2-4:(1)知道某地经度如要换算其所在时区,就是将其经度除以15°,再对其得数进行四舍五入取整。

如的经度为116°E,116°÷15°=7.7≈8。

因此属于东8区。

(2)夜半球的中央经线即为0时经线,昼半球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正午12点。

地球上时刻最早的时区是东12区,最晚的是西12区,东12区比西12区早一天。

三、读生活,找热点——体验学科意义1.时间就是的地方时吗?2.有一对双胞胎,人们从出生时间上看,发现弟弟比哥哥还大一天。

这种情况可能吗?四、研高考题,找出发点——感悟命题思路[例1]关于地方时,正确的说法是()(双选)A.地方时是因地理纬度而变化的时刻B.地方时是因地理经度而变化的时刻[例2](2003年高考题)读北半球图,若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则甲地的时间为( ) A.8时B.9时C.15时D.16时[例3](2007)3 月21 日6 时整,甲地(40ºN ,45ºE)日出。

10 分钟后轮船越过日界线,这时轮船所在地的区时可能是()A. 3月21日14时50分B. 3月22日14时50分C. 3月22日15时10分D. 3月21日15时10分五、做模拟题,找冲刺点——攀登A+高峰(一)选择题1.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2.一架飞机由我国(东8区)于10月1日17时飞往美国旧金山(西8区),飞行14小时,到达时当地时间是()A.10月2日15日B.10月2日3时C.10月1日15时D.10月1 日3时3.地球上经度相同的地方()A.季节相同B.自转角速度相同C.昼夜长短相同D.地方时相同(二)综合题4.读“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图”,完成下列各题:(1)地球表面的自转角速度,除外,其余各地都。

(2)请在图右下角弧线一端添画箭头以表示地球的自转方向。

(3)地球表面各地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变化规律是。

(4)图示各点中,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的分别是、、。

5.读右图回答问题:(1)A点所在地的经度是,此时A点地方时是点。

(2)图中B点位于线上,目前正在(日出或日落)。

(3)A点向B点运动时,先是向偏,后又向偏。

(4)自转一周后,A比B所经路程,A的线速度比B 。

6.读右“太照示意图”,分析回答:(1)①和②中是晨线,是昏线。

(2)经线①为度,②为度。

间为时。

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一)一、读课标,找考点——明确学习方向1.掌握地球公转的方向、轨道、周期、速度。

2.理解黄赤交角及其地理意义。

3.绘制太阳直射点移动轨迹示意图,掌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二、读课文,查地图——突破重点难点(一)地球的公转1.公转方向:自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

2.公转轨道:(1)形状:接近正圆的,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上。

(2)近日点和远日点:每年1月初,地球距离太阳最近,这个位置被称为;每年7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最远,这个位置被称为。

3.公转速度:位于近日点附近时,地球公转速度较;位于远日点附近时,地球公转速度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