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化进程”专题解析

“中国近代化进程”专题解析
“中国近代化进程”专题解析

“中国近代化进程”是近年来中考考查的热点,同时也因知识点多、史实纷繁复杂成为中考复习中的难点。为了帮助广大初三考生更好地复习这一热点难点,记者日前采访了唐山市友谊中学的王秀玲老师,请她就这部分内容向同学们作以分析和点拨。

-重点内容分析

中国的近代化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变化。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就是从鸦片战争开始,为了自己的生存,从被动防御西方国家的暴力征服开始,继而不得不主动学习西方,将自己融入到世界近代化的大潮之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都不断地发生着改旧换新的变化。

-学法指导点拨

1、运用发展的观点认识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及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

2、运用图示法将中国近代化的过程表示出来(如,从器物—制度—思想)。

3、运用对比分析方法分析历史知识,理解它们的相同点或不同点。

4、运用整合教材的方法,如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可以以“背景—代表人物—基本内容—发展—历史意义”为线索,提高梳理知识和驾驭知识的能力。

5、本主题涉及中国近现代史相关知识,复习时应联系史实,总结经验教训。

-中考命题透析

这是一个新的主题,也是近几年考试的热点。近年来,各地中考对本主题考查的知识点主要集中在:洋务运动的目的、内容,康梁的维新变法活动,辛亥革命的性质、进步性及局限性,新文化运动的口号、代表人物等。本主题是中考命题范围的重中之重,每年都有考题出现,同时热点问题也不回避,图表寓于其中,历史与现实在本主题中存在着最佳结合点。本主题应是今后中考的重点命题所在,有可能向考查学生综合能力方面发展,题目也将从知识型向综合型过渡。

-综合问题归纳

□制约中国近代化发展的不利因素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的近代化是一条坎坷之路。制约中国近代化发展的不利因素有:

1、先天不足:资金缺乏、技术落后、人才奇缺、思想僵化。

2、面临的政治障碍:外国资本主义的阻挠、破坏,封建专制统治的阻碍,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

3、缺乏正确的道路:外国是先轻工业后重工业,而中国却是先重工业后轻工业。

4、缺乏安全的政治环境: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

□从太平天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特点分析留给后人的历史教训

太平天国是伟大的反殖反封建的农民运动,它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戊戌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起到了启蒙思想的作用,大大推动了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这三次运动都未能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这说明,在近代中国,无论是农民阶级还是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都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只能由无产阶级来完成。

□比较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的异同点

相同点:

1、产生背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危机的加深。

2、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机。

3、影响: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具有爱国和进步意义。

4、实践结果:都失败了,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的民族危机依然严重。

5、失败原因:客观原因是封建势力的强大,都与袁世凯有关。主观原因是本阶级的阶级局限性和时代的局限性。

6、两者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运动,都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

不同点:

1、代表阶层:戊戌变法代表的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利益,辛亥革命代表的是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的利益。

2、变革的手段和目的:戊戌变法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建立君主立宪制的政体,辛亥革命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3、性质: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4、戊戌变法没有触及封建土地制度,辛亥革命主张用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取代封建土地所有制。

5、实际影响:戊戌变法的法令基本被废除,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中考热点示例

今年的考生应格外关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政治民主化的问题,注重中国近现代历史前后知识的联系。如,政治民主化是我国近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结合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有关史实回答:

1、列举中国近代史上推动政治民主化进程的重大事件,概括说明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特点。

答案: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特点:民主与专制的斗争激烈,民主化的进程艰难,逐渐由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向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化转变。

2、简述20世纪40年代中共为争取民主政治所做出的努力和斗争。

答案:召开七大并通过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提出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联合政府;赴重庆谈判并签订和平建国纲领《双十协定》;1949年9月召开政治协商会议,通过《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成为新中国的施政方针;成立新中国,人民当家做了国家主人。

3、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为实现政治民主化实行了哪些重要制度?

答案:实行多党合作的民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等

4、当前我国加快民主政治建设的意义是什么?

答案:有利于国家政权巩固和社会稳定;有利于党和国家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有利于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

5、通过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你有何认识?

答案:政治民主化历经了一个艰难曲折的历程,要不断发展、完善,不是一蹴而就的,由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命题分析:该问题的设置既注重了课本的基础知识,又注重了相关知识前后之间的联系和政史知识的渗透、融合,体现了一定的基础性和综合性。

王老师说,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归纳,尤其是对近两年河北中考试题的解析,不难发现中考试题追求的效果:稳定、连贯,既在“情理之中”,又在考生“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即试题紧扣教材重点,反映时政热点,既贴近生活和实际,加强了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又充分发挥了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引导了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试题稳中有变,变中求新。“意料之外”即着重考查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和现实社会的能力,增强了试题的思维含量;同时还从增加试题的开放性和探究性入手,发挥了考试的导向作用。“同学们明确了中考试题的设计意图和方向,在复习中做到知己知彼,那么在中考中定会稳操胜券。”

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蚌埠六中八(14)班段懿晨(A文)论文摘要:民国时期处在两次世界大战的大环境中,大国的激烈矛盾和 斗争不仅使国际局势复杂化,同时也对中国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从五大 方面,论述了中国近代化的是与非,体现出中国近代化进程的曲折道路。 正文: 一、不可逆转的时代 民国时期处在两次世界大战的大环境中,大国的激烈矛盾和斗争不仅使国际局势复杂化,同时也对中国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国际大环境既可给中国带来积极有利的因素,也可能造成灾难。孙中山早已讲过: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这个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任何国家和人民都不能背离。于是在这样浩荡的大时代背景之下,中国也进入了民主革命。 二、踏上现代化的梦与泪 至于现代性观念,则是中国近一百多年来历史发展的主题。近代中国的历史就是中国人民奋发图强,摆脱帝国主义欺凌压迫和甩掉贫穷落后,努力实现现代国家的斗争过程。现代化是民国史时期的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奋斗目标,中国人民试图启动、推进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以及在期中所遭遇的种种挫折或失败是永不可磨灭的。作为中国人民艰难追求的独立、自由、民主、统—和富强五大政治选项与我们强烈宣示的反帝、反封建,应该是近代中国历史运动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随着时代的变革、社会的进步、文化的不断推展和翻新、物质生活逐渐丰富,人类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起初只靠双腿行走的慢节奏、短距离的交通方式再也 无法满足人类的需求。于是,便诞生了——车。

据史料记载,公元前2000年,一个名叫奚仲的人发明了世界上的第一辆车。这种车由两个车轮架起的车轴,带辕的车架,车架附有的用来盛放货物的车箱构成。 最初的车,由人力来推动,即人力车。后来人们开始用牛、马拉车,即畜力车。传说,畜力车是商汤的先祖相土和王亥共同发明的。1839年,英国人麦克米伦发明了蹬踏式脚蹬驱动自行车。自行车灵巧方便,经过数十年乃至数百年的不断改进,因其独特的、不可被替代的优势,依然被人们沿用至今。第一次工业革命,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人类进入了“蒸汽机时代”。 许多发明家也纷纷把瓦特的发明应用到“自走式车辆”的设计中。第二次工业革命,卡尔本次等人发明了内燃机,告别了适用笨重的蒸汽机的历史,并将其用在了汽车上。从此,汽车变为现实。现在,汽车已经遍布各个城市,“有车”也成为了衡量一个家庭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科学家也从未停止对汽车进行改进,以节约能源、减少污染。 三、辛亥革命的功与过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它与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建立,共同标志着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第一个重要里程碑。 我们不能简单地说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了。我们分析一切革命的成功与失败,要观察它是否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使命。完成了,就是胜利的革命;反之,则为失败。历史赋予辛亥革命的任务有两方面,一是推翻清王朝的专制腐败统治;一是建立民主共和国。考察辛亥革命,这两项任务都完成了。至于当时深刻存在的更为复杂的社会改造任务,绝非武昌起义一声枪响,或革命党人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辛亥革命后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封建残留以及妄想复辟倒退的势力,这在任何一个翻天覆地改变国家民族历史命运的大革命面前都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对比一下l949年民主革命胜利后,中国政治、社会、思想领域中存在的大量旧传统遗留,已经走过了几十年,改革任务尚要深化,从中就不难理解辛亥革命胜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也就不会过分地苛求革命的先行者们了。

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化的含义 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为主要标志。 从过程来看,它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从内容来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取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场为主要标志,并引起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 在中国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要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封建社会转化为近代社会。完成这一任务必须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国家的独立和民族解放(政治),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经济)。 二、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1、1840-1895年,起步阶段。事件主要是洋务运动。 这一时期,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尚未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而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发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官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同时,近代化也开始从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2、1895-1927年,整体发展阶段。 此阶段中,学习西方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结合。 首先,是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分为甲午战争后的初步发展和一战期间的短暂春天)。 其次,政治体制的近代化也取得重大突破,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维新派领导戊戌变法、立宪派发动立宪运动和保路运动、革命派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再次,思想文化的近代化也有发展,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表现为“西学东渐”达到高潮。维新派以进化论为理论基础,主张变法维新实行君主立宪;革命派将西方的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激进派则大力提倡民主和科学;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思潮的主流。)(新的教育体制开始确立:1905年废除了科举制,为教育体制改革扫清道路;辛亥革命后,南京政府成立了教育部,对教育的内容和学制进行改革。)(产生了新型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的代表是新文化运动的干将。)(产生大量新的文艺作品,文学上有“诗界革命”和“谴责小说”,艺术上有京剧的形成和上海、岭南画派的出现;史学界出现了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史学革命”,发现了甲骨文。)

专题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

(一)起步阶段(1840-1895年),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 1、1840年发生鸦片战争以后,传统受到了现实的严峻挑战,中国人对近代化的探索开始了。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表明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清政府的近代化探索失败。 (1)经济上 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其间经历了从重工业到轻工业,从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商办的过程。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2)政治上 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未将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 (3)思想文化上 开始了“西学东渐”,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 2、阶段特征 这一时期,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域主要在经济领域,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政治体制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也是最重要的阶段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巨变 (1)经济(工业化) 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比较快速发展与清末新政、 (2)政治(民主化)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等,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民国(3)思想(理性化) 新文化运动的产生,民主、科学等思想广泛传播 2、阶段特征: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中坚力量是资产阶级;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整体发展”体现在近代化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全面展开,近代化内涵的全面体现和资产阶级在近代化过程中的主角地位的充分体现。最突出的领域是在政治领域; 3、阶段性的成果: 政治上,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有了重大突破,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经济上,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民族工业有较大发展,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 思想文化上化的近代化有了长足的进步,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开始由传统文化向近代化转型,向西方学习已从生产技术领域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新的教育体制开始确立。 1、经济现代化 在“实业救国”的浪潮下,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它分为两个时

中国近现代化历程艰难曲折的原因探索

中国近现代化历程艰难曲折的原因探索 姓名:张彬 班级:会计13—01 学号:541306050248

中国近现代化历程艰难曲折的原因探索 【摘要】: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的一些代表人物即开始了对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艰辛历程,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提倡“经世致用”,为“向西方学习”新思想的萌发奠定了思想基础。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太平天国领袖洪仁歼的《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19世纪60年代兴起的洋务运动则是中国人最早把对近代化的探索付之于实践。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则在不同层面上把对近代化的探索从经济上升到了政治,新文化运动中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激进派更是鲜明地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率领中国人民进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新中国,从而为在中国实现近代化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建国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历经曲折,终于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关键词】:新思想中国近代化中国近现代史探索历程封建制度洋务运动思想基础启示向西方学习 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其核心是工业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罗荣渠认为:“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的大趋势;具体来说,这是以现代化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的大转变,使工业文明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并引起社会组织和社会行为深刻变化的过程"。一般认为。现代化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文化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等。 在中国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要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中世纪社会转化为近代社会。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力从手工操作向机器生产的变化;二是生产方式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变化:三是政治体制由封建专制向资本主义民主共和的变化。在世界现代化潮流中,中国作为一个具有古老文化传统的东方国家,在西方近代文明的直接冲击下,与西方近代文明相汇合,并在本民族文化精神的支配下,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走上了独具特色的近代化发展道路。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一直贯穿着两大考点: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文化方面,中国的灿烂文化值得我们骄傲,但是往往骄傲的东西也是我们的拖累。因为我们的儒家文明,决定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道德观念,圣上的意思是不能违背的,再加上明朝开始的八股科举,一切的一切,将我们那时的年轻一代都束缚起来,思想僵化,没有了创新意思。自然我们的文明没有了前进的动力。还有明朝的倭寇侵袭,我们开始了漫长的闭关锁国,刚刚萌芽的资本经济毁于一旦。我们开始沉浸在我们的灿烂文明当中无法自拔,而那时的西方列强,开始他们的工业革命,开始了他们的强国之路。甚至在西方列强用坚船利舰轰开我们的国门后,我们的统治者还是没能有一点前进的思想。文化的牵绊使我们的的改革动力降到了无法启动的地步,我们的封建文明其实在唐朝已经到了顶峰,但是直到清朝我们的封建文明还是这样,没有得到过改革。没有进步的文明是不值得强大的,我们的文明在将近一千年的时间里没有进步自然要衰落。天朝上国的梦终究要在别人是坚船利炮下破碎的。所以文明可以是我们的骄傲但也可能是

中国近代历史探索的过程及其特征

近代中国,鸦片战争以来,面对列强的侵略和瓜分,中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一百多年间,先进的中国人为谋求国家独立和社会进步进行了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的抗争与探索,探索过多种救国道路,实践过多种救国方案,走过了最艰苦、最复杂、最激烈的探索道路。由于其阶级立场与时代背景各有所异,其救国方案、实施过程与结局后果也大为迥异。虽然这些的探索最终均不没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但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幅幅感人至深的历史画卷,依然闪烁着不朽的光芒。 在近代中国的特殊时期,中国的根本任务是维护民族独立和主权完整,促进经济发展,实现政治进步。在为了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在伴随中国艰难的近代化历程中,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既有政府运动,又有新生阶级代表,既有地方大员,又有思想精英。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先进的中国人初步认识到西方的现代化,以林则徐、魏源等人以经世务实的态度,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承认落后和不足,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辱之道,产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清政府作为中国的合法政府,在历经浩劫后,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镇压是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一批务实且有政治经验的权力重臣,开始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在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前提下,倡导富国强兵运动,创办军事、民用工业,筹划海军,设立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洋务运动在中央以弈欣为首,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督抚为首,尽管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但是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加剧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在洋务运动中,还出现了冯桂芬、郑观应、王韬等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知识分子,为以后的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创造了一些条件。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华民族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 维新派通过办报刊、建学会、和顽固派论战,传播了维新思想,领导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人民的觉醒,尽管不足百日,以失败告终,但在中国人民救国图强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后期,洪仁玕提出了《资政新篇》,最早在中国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 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在中国走资产阶级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经过一系列的武装起义和革命斗争,终于在1911年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使中国走向民主共和道路,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但辛亥革命的果实被窃取,最终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辛亥革命的失败再次告诉国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也行不通。 中国的民主革命取得了胜利。 大革命失败后,1919年中华民族又爆发了爱国的五四运动,以后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革命焕然一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列主义结合中国具体实际的原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取得革命胜利的道路。在这一路线的指引下,拓以农村包围城市、建立统一战线等新的革命战中国人民找到了探索的正确方向,终于在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领土、主权完整,并不断开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历史已经证明也永远昭示,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中国人民是勇于探索和进取的人民,中国必将在21世纪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 无论中国革命,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只有走适合自己国情的道路才能走向成功。中国人民的探索史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1980至2050年的中国现代化进程(doc20)

1980--2050年的中国现代化进程 按照“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我国已经实现了前两步,进入21世纪开始走第三步,2001~2020年的发展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国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规划是: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向为工业化、城市化、开放型经济;增进全体人民的福利;推进制度创新。中国的现代化要实现三个根本性的转变: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从二元经济结构到现代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性转变。中国的现代化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还包括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等各方面制度的改革和健全。中国经济具备持续增长的诸多有利条件,2020年以后,中国将按照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逐步地从小康社会走向现代化。 一、2000年发展目标的重新定位和实践结果 中国在1964年提出20世纪末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1975年重申这个目标,这反映了当时对中国现代化的认识。实际发展进程证明,这是做不到的,虽然在当时人民迫切希望集中力量进行国家建设的历史背景下,这样的号召曾经起过积极作用。 中国从1979年开始实行新的政治路线,即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同时对经济发展战略作了重大调整,放弃20世纪末实现现代化的要求,改而实行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这就是:第一步,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到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社会的水平;第三步,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

经济发展战略的这种重大调整,是基于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发展很不平衡的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的重新认识。这种重新认识,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对历史经验进行总结的重要成果之一。在当时尚未摆脱贫困的中国,把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作为走向现代化的起点,是正确的选择。从温饱到现代化,时间跨度很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重大差别,把实现小康社会(注:“小康社会”的英译文是“a well-off society”,直译是“宽裕或者富裕的社会”;俄译文是 “среднезажиточноеобщество”,直译是“中等殷实或者富足的社会”;法译文是“société au niweau de vie relativement aisé”,直译是“生活水平相对宽裕的社会”;德译文是“Eine Gesellschaft mit bescheidenem Wohlstand”,直译是“具有低标准富裕程度的社会”;西班牙译文是“sociedad modestamente acomodada”,直译是“适度的或者有节制的富裕的社会”;是“小康(ぃくらかゅとりのぁゐ)社会”,直译是“稍有富裕的社会”。由于翻译上的困难,往往不容易找到准确的对应概念,其他文字译成中文也有类似情况。小康和小康社会,是典型的中国化的概念。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和语言的隔阂,外国朋友不大容易准确理解,但在中国并不存在理解上的困难。“小康”一词,源自中国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总集《诗经》。把小康作为一种社会形态,出自公元前1世纪成书的儒家著作《礼记·礼运》,是和他们所想像的远古时代“大同”乌托邦相联结和对应的一种现实的社会形态,是虽然不能做到“天下为公”,但政治比较清明、生活比较安康的社会局面。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小康”从书斋走向民间,其含义发生变化,指的是家有余粮剩米的比较殷实的生活。中国是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的国度,历代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往往从古代典籍中吸取思想营养而又为现实目的而加以改造。康有为、孙中山和毛泽东都把“大同”思想改造成为向前看的未来理想社会状态。邓小平则借鉴传统思想,吸取人民语言的精华,赋予小康和小康社会以全新的意义,即温饱有余、日子比较好过、但还不富裕这样的社会状态,并且把它作为贫穷落后的中国走向现代化的一个必经阶段。这不仅有重要的现实社会经济意义,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也是值得研究的。)作为必经的中间过渡阶段符合经济成长的一般规律。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这种重新定位,引发了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也是促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 复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列举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兴办的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能够正确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3)了解孙中山的革命事迹,知道武昌起义,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4)列举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认识其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了解中国的各个阶级、各种政治力量为挽救民族危亡所做的努力。 (2)以表格形式为主,教师讲授,学生回答。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习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所做的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使学生对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有更深刻的认识,由此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国近代化的四次探索活动 难点:近代化的探索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授课过程 导入: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国以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清政府战败。随后,列强纷至沓来,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为了使中国独立富强,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积极探索救国方案,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了。 一、知识梳理: 学生朗读本部分内容,知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即:中国近代化探索包括的主要历史事件:洋务运动、百日维新、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本节内容主要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完成。过程设计如下:1. 学生快速浏览本节知识,并结合教材完成表格内容;2.教师抽查、补充及疏导。 (一)洋务运动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洋务运动》,完成本内容的知识梳理表格。

记洋务运动的内容和评价,然后抽查学生速记情况。 (二)戊戌变法 1、据表格提示,学生采用口述方式,自主完成。然后学生阅读,巩 (四)新文化运动 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 器物技术(洋务运动)------政治制度(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 三、归纳总结 学生先自我归纳,然后教师加以完善,共同总结出中国近代化探索 的特点:

2020历史中考:《近代化探索专题》

2020历史中考:《近代化探索专题》 中国近代化的含义及探索历程 1、含义:是指中国由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的过程。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思想文化 和社会生活上的近代化。核心是经济上的工业化和政治上的民主化。2、探索历程:即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 过程。共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洋务运动侧重学习西方技术;第二阶段: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侧重学 习西方的政治制度;第三阶段:新文化运动侧重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3、特点:从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到学 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或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不断深入。 【线索梳理】线索1:冲击与反应

线索2:近代化转型1.政治民主化 2.经济工业化 3.思想科学化

线索3:近代化转型近现代社会发展的缩影——城市1.北京北京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主要扮演着政治、文化中心的角色,见证了中国从民主革命到新中国的诞生再到中国开启改革开放,走向富强的历程。 2.上海上海的变迁是中国近现代以来社会发展的缩影。上海不仅是引领中国近代革命的一面旗帜,而且顺应了中国由封闭走向开放的潮流,是近现代中国与世界联系的桥头堡,并最终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 3.南京南京长期是中国近现代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见证了中国近代的屈辱与抗争、民主法治的伟大探索和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终结,是中国近代化的缩影。

4.广州广州是近代中国开放的第一批通商口岸之一,中国国民革命的大本营,对外开放起步较早的地区,推动了中国近(现)代化进程。 5.重 庆重庆是近代中国开放的第一批内地商埠之一,是抗战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中心,也是现代我国改革开放时期内地开放较早的地区,是中国从近代衰败到现代崛起的缩影. 线索4:不同国家近代化路径的比较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复习导航——《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姓名 一、【走进历史,整理史实】(认真回忆,提取有效信息) 经过 性质 (地位) 影响 二、【感知历史,评价史实】 1、先进的中国人在近代化的探索之路上(即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哪些变化?分别举出事例。。 2、对比西方国家的近代化历程,中国的近代化变革有何不同? 3、学习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你有何启示?

4、学习了先辈们在近代化探索中的事迹,作为中学生的你有哪些精神值得学习? 三、【中考再现,巩固知识】 1、1. 19世纪末,中国近代化的核心内容是() A.学习西方军事技术 B.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C.学习西方经济技术 D.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2、“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想一想,这是哪个派别的主张() A、顽固派 B、洋务派 C、资产阶级维新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3、19世纪60、70年代,在中国经营的外国轮船公司因为洋务运动的兴起,生意大受影响,中国海关进口的洋布等数量也大大减少。这说明洋务运动() A.吸引了私人资本投向近代民用工业 B.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D.洋务运动达到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目的 4、洋务派举办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A、自强新政 B、发展资本主义 C、抵制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D、利用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5、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根本原因是() A、顽固派的阻挠、破坏 B、洋务运动未彻底变革封建制度 C、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 D、未真正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 6、中日甲午战争失败以后,李鸿章伤感地反省,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对这句话的理解最为正确的应当是()A.洋务运动一无是处B.洋务运动劳而无功 C.洋务运动的目的在于表面做做样子D.洋务运动没有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7、践行了自己“各国变法,都是经过流血才成功的。中国还没有人流血,让我来作第一个吧!”的豪言壮语,为变法图强甘愿流血牺牲的爱国志士是() A.邓世昌 B.康有为 C.梁启超 D.谭嗣同 8、康有为、梁启超作为伟大的历史人物永载史册,主要是因为他们() A、发起了洋务运动 B、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C、领导了辛亥革命 D、参加了新文化运动 9、下列不属于百日维新变法内容的是()

中国现代化进程

中国的现代化历程 现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其核心是工业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罗荣渠认为:“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的大趋势;具体来说,这是以现代化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的大转变,使工业文明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并引起社会组织和社会行为深刻变化的过程"。一般认为。现代化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文化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等。 在中国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要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中世纪社会转化为近代社会。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力从手工操作向机器生产的变化;二是生产方式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变化:三是政治体制由封建专制向资本主义民主共和的变化。在世界现代化潮流中,中国作为一个具有古老文化传统的东方国家,在西方近代文明的直接冲击下,与西方近代文明相汇合,并在本民族文化精神的支配下,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走上了独具特色的近代化发展道路。 (一)产生(1 9世纪60、70年代): 鸦片战争后,在中国封建经济分解和商品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在外商企业的刺激、示范和洋务派军用工业尤其是民用工业的诱导下.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兴起,这是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开始。早期著名的企业主要有“三厂一坊"。到甲午战争前,实存的商办近代企业260家,大部分是轻工业,主要分布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近代商办企业的投资者主要是一些官僚、地主、商人,他们已转化为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虽然是一种先进的生产方式,但它毕竟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实力薄弱。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也不可避免地具有两重性。 (二)初步发展(1 9世纪末):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出现兴办工业的浪潮,19世纪末,中国民族工业有了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其上层维新派发动领导了维新变法运动,其中下层革命派发动和领导了辛亥革命。 (三)短暂繁荣(1 91 2~1 91 9年): 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处于夹缝中的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一次发展的机会,中国经济近代化出现了一个高潮。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实业救国"与民主共和并存,一起成为两大思潮。但好景不长,世界大战的结束打断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势头。这说明帝国主义侵略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因素(特别是在近代前期)。 (四)日益萎缩(1 927—1 937年): 国民政府统治肘期,由于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的压迫,中国民族工业日益萎缩。 (五)走向崩溃(1 937.1 949): 抗日战争时期,随着官僚资本的形成和垄断的加强,四大家族在国统区加强对工业的垄断,尤其是钢铁工业的官僚资本占有明显优势.再加上日本的侵略战争,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被打断。原有的工业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下受到严重摧残,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遭到破产。 抗日战争后,国民党为了进行内战,出卖国家主权,同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导致美国货充斥中国市场,民族工业受到沉重打击。国民政府发动内战,军费激增,造成通

“中国近代化进程”专题解析

“中国近代化进程”是近年来中考考查的热点,同时也因知识点多、史实纷繁复杂成为中考复习中的难点。为了帮助广大初三考生更好地复习这一热点难点,记者日前采访了唐山市友谊中学的王秀玲老师,请她就这部分内容向同学们作以分析和点拨。 -重点内容分析 中国的近代化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变化。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就是从鸦片战争开始,为了自己的生存,从被动防御西方国家的暴力征服开始,继而不得不主动学习西方,将自己融入到世界近代化的大潮之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都不断地发生着改旧换新的变化。 -学法指导点拨 1、运用发展的观点认识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及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 2、运用图示法将中国近代化的过程表示出来(如,从器物—制度—思想)。 3、运用对比分析方法分析历史知识,理解它们的相同点或不同点。 4、运用整合教材的方法,如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可以以“背景—代表人物—基本内容—发展—历史意义”为线索,提高梳理知识和驾驭知识的能力。 5、本主题涉及中国近现代史相关知识,复习时应联系史实,总结经验教训。 -中考命题透析 这是一个新的主题,也是近几年考试的热点。近年来,各地中考对本主题考查的知识点主要集中在:洋务运动的目的、内容,康梁的维新变法活动,辛亥革命的性质、进步性及局限性,新文化运动的口号、代表人物等。本主题是中考命题范围的重中之重,每年都有考题出现,同时热点问题也不回避,图表寓于其中,历史与现实在本主题中存在着最佳结合点。本主题应是今后中考的重点命题所在,有可能向考查学生综合能力方面发展,题目也将从知识型向综合型过渡。 -综合问题归纳 □制约中国近代化发展的不利因素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的近代化是一条坎坷之路。制约中国近代化发展的不利因素有: 1、先天不足:资金缺乏、技术落后、人才奇缺、思想僵化。 2、面临的政治障碍:外国资本主义的阻挠、破坏,封建专制统治的阻碍,官僚资本主义的压制。 3、缺乏正确的道路:外国是先轻工业后重工业,而中国却是先重工业后轻工业。 4、缺乏安全的政治环境: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 □从太平天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特点分析留给后人的历史教训 太平天国是伟大的反殖反封建的农民运动,它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戊戌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起到了启蒙思想的作用,大大推动了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这三次运动都未能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这说明,在近代中国,无论是农民阶级还是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都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只能由无产阶级来完成。 □比较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的异同点 相同点: 1、产生背景: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危机的加深。 2、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机。 3、影响: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具有爱国和进步意义。 4、实践结果:都失败了,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的民族危机依然严重。

最新专题二: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

专题二: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 【专题解读】 中国近代史有两条基本线索:一是“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即外国列强不断地对中国进行侵略,企图把中国变为它们的殖民地;同时,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地反抗外来侵略者,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争取民族独立。这些斗争是要解决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问题。二是“近代化探索”,中国人民不断探索和推动中国迈向现代化,这主要是解决富强问题。这两条线索之间的关系是:要实现国家富强,就必须赢得民族独立,民族独立是国家富强的前提。民族独立的任务在新中国成立时解决了,国家富强的任务现在仍在继续。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就是中国经济近代化、政治民主化、思想西方化的过程,同时也给中国的教育体制、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这也是古老中国在付出沉重代价之后迈向新生的重大转机。在这个过程中既是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又是探索强国道路的过程。其中重大事件有: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经历了“器物—制度—思想”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过程。从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的结果来看,无论是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命题展望】 关于中国近代化问题是近几年中考热点。复习时应注意整合近代化探索活动四个事件代表的主张、主要活动、历史作用等,同时要注意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与早期的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结合。 【考点导学】 仔细阅读《掌控中考》PA61—62,圈、点、批、画出重要的知识点并识记。时间8分钟 【梳理点拨】 易混知识点: 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区别: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戊戌变法: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开启性事件。 辛亥革命:中国近代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 新文化运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近代化探索历程的感悟

近代化探索历程的感悟: 近代化的探索是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救亡图存的探索。中国近代化探索的最终结果怎样?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答:没有使中国走上近代化道路。 启示:①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 ②资本主义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走不通。 ③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 ④只有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才能成功。 ⑤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不会向帝国主义低头。 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一、五四爱国运动(爆发于1919年5月4日) (1)导火线: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根本原因:因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对内专制统治和对外出卖国家主权,社会矛盾空前激化。 (3)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校3000多名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讲演、游行示威。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等人。 (4)最能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口号是:“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5)领导人:李大钊、陈独秀 (6)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学生为主,运动中心在北京,斗争方式是集会讲演、游行示威、罢课等;第二阶段是6月3日以后,斗争中心由北京移到上海,工人阶级成为运动的主力,斗争方 式是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等。 (7)结果: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五四爱国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8)历史意义: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性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标志)。 (9)五四精神: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敢于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921年7月) ⑴历史条件:

中国现代化进程论文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课题:儒家思想的“守护” 姓名:刘宇 系科:马克思主义学院 班级:10历史教育 学号:1019033113

儒家思想的“守护” 摘要:世界在快速的发展,不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个人,它们都在以较快的速度发展。在得到物质满足的同时对精神层次也有较高的追究,特别是对人类历史进程的研究也越来越多,西方的现代化理论开始于二站后,逐步发展并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研究在改革开放后兴起和发展,但是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很迟缓的。究其根源是思维方式的特殊性导致的。 英文摘要:I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regardless of economic, political, cultural, social and individual, they are at a relatively high speed of development. Material meets spiritual also a higher degree of accountability, in particular the study of human history more and more Western modern theory started in the second station, progressive development of theoretical system for the formation and maturation of China's modernization after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process of growth and development, but China's modernization process is very slow. Caused by particularity of its root causes is the way of thinking. 关键字:思维模式束缚中西文化 理论无国界,各国的理论成果均可借鉴与参考。中国现代化进程研究的过程中就借鉴和采用西方的有益部分,但是对于不同的理论也引进,正因为有不同的思想相碰撞,才有可能产生火花。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缓慢的,有着曲折性。但它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儒家的思想。儒家的传统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几千年,直到现在它的影响依然存在,我相信以后也是如此。只是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影响力会稍微的削弱。 一、东西方现代化的途径 东西方进入现代化的方式和途径是不一样的,这也越来越引起专家学者的关注和研究。特别是近代的地理大发现,使得东方从属与西方。东方的国家中的中国和日本都是被打开国门的国家,美国的佩里叩关使得日本打开国门,派遣使团周游西方世界,学习西方,一次明治维新使得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成为亚洲强国。中国被打开国门后也学习西方。西方国家是最早进入现代化的。 1.【1】中国,一个拥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古老国度,在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用自己独有的文化魅力向世界展示中国古代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中国拥有灿烂的古代文明,中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中国文明是全世界独立发展起来的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大约在170万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已经开发神州大地;八千多年前,中华民族的先民就已经在黄河、长江、淮河等流域的广袤疆土上,创造出了古代中国农业的雏形;四千多年前,中国就有了文字记载的历史,开始由史前文明阶段逐渐进到她的文明阶段。夏、商、周三代是中国上古社会最早出现的三个依次演进的文明阶段。约在公元前21世纪,中国就进入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阶级社会,就是奴隶社会,比欧洲著名的文明古国希腊进入奴隶社会早了一千多年。综观世界文明史,任何一种古代文明形态都没有像中国古代文明那样,有着如此数千年绵延不断、独立发展的历史。比如与中国并称四大文明古国的埃及、巴比伦、印度三国都出现过历史长期中断的历史。相比而言,中国古代文明历史悠久而灿烂。但是在世界范围内的封建社会形成和上升时期,中国一直处于世界前列,但在封建社会的末期,中国却落伍了。在康乾盛世之后的是落日的余

试析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

试析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夏克传邮码:528100 一、近代化含义 1、含义:中国近代化,也称现代化,是指19世纪中期以来,在各种因素影响下,中国的思想、经济、政治等方面开始摆脱封建桎梏,向大机器生产下的社会形态迈进的历程。包含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思想文化上的近代化、先进化。经济工业化是核心,政治近代化是保证,思想近代化是前提。 2、时间范围: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改革开放的今天。 3、任务:一是民族、国家独立;二是实现工业化,使中国走上繁荣富强之路。 二、近代化阶段性特点 1、起步阶段:(1840年—1895年) 中国近代化限于“器物”层面。 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林则徐、魏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批人。洋务运动是中国大规模近代化开始的标志。核心内容是经济领域的近代化。地主阶级洋务派发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兴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同时又促进了文化和军事领域近代化的起步。在它的诱导下,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2、整体发展阶段(1895年—1927年) 由“器物”层面发展到“制度”层面,再上升到“观念”层面。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掀起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不仅要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更要建立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使政治体制的近代化实现了重大突破。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有了长足的发展,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进行了新文化运动,把矛头对准封建正统思想。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新思潮的主流。 3、曲折前进阶段:(1927年—1949年) 中国近代化步履维艰。在官僚资本主义、日本帝国主义压迫下,在战争的破坏下,民族工业纷纷破产。但在同时,中共根据地、解放区的新民主主义经济产生,出现了近现代化进程的新曙光。 4、新中国的现代化:(1949年至今) 新中国成立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外交、社会生活等各方面获得了全方位的发展。政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逐步健全。经济:1953年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起步。由于“左”的错误等影响,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遇到挫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 三、近代化阶级(阶层)性特点 1、洋务运动(地主阶级) (1)鸦片战争中抵抗派 中国第一个放眼看世界的人是林则徐;魏源在他编的《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2)洋务派:代表人物:奕讠斤、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作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大,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2、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农民阶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