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廉江市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限时训练(5)语文试题

合集下载

2019-2020学年广东省湛江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

2019-2020学年广东省湛江市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

湛江市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级语文科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8分)(一)论述文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在中国古典美学中,“丽”的范畴处于较高位置,并在其自身的历史流变中积淀了深厚的美学内涵,具体而言,可分为三个层面:文辞之丽、情思之丽和生命之丽。

文辞之丽是“丽”范畴的最基本特征,它是“丽”的表层内涵,古典文论中的“丽”多取此义。

如《汉书•艺文志》云:“汉兴,枚乘、司马相如,下及扬子云,竞为侈丽闳衍之词,没其风谕之义。

”此“丽”即文辞的华丽,但因西汉诸家之赋多缺乏真情实感,固其文侈丽,实为文病。

情思之丽是“丽”范畴的深层内涵,它决定着文辞之丽的成败。

《文心雕龙•情采》云:“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本于情性。

”作家之文只有本乎真情,发乎性灵,其文才能美丽自然。

故北宋范温的《潜溪诗眼》云:“巧丽者发之于平淡,奇伟有余者行之于简易。

”文辞的巧丽正是情感自然而然流露的结果,虽看似平淡却美丽无比。

然而,无论是文辞之丽还是情思之丽,都是人的生命之丽的外化。

生命之丽才是文学艺术具有审美价值,并得以长久流传的内在根源。

中国古人因信奉“天人合一”,多注意从自由的生命活动的基点上考察文学,从而为自己建构起一个整体的、本体空灵的且先于逻辑的生命世界。

“丽”正是这个生命世界的审美表征。

《易经》云:“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

”虽然我们从词义的角度讲“丽”是附着、依附的意思,但如果我们从审美形象上看,日月星辰悬挂于天,百谷草木植被于地,这不正是天地万物的生命状态之所在吗?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云:“体貌闲丽,所受于天也。

”人的体貌之丽不也正是人的生命力之充盈流溢的表现吗?当古人把“丽”引入文艺批评领域时,“丽”实质上正是主体驰骤扬厉的生命精神的艺术显现。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丽”范畴会成为魏晋六朝美学的核心范畴。

“丽”正是魏晋士人在自我觉醒后高扬的个体生命力的审美表现,是人的精神的艺术化。

广东省2019-2020学年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广东省2019-2020学年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广东省2019-2020学年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们经常用“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来强调经验积累的重要性,但“操千曲”“观千剑”还只是限于某一生活领域,对于文艺工作者来说还远远不够。

老舍曾说,“我以为写小说最保险的方法是知道了全海,再写一岛..........”任何艺术作品的创作都不是孤岛行为,( ),即要修炼学识学识首先来源于火热的人民生活“关在象牙塔里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道听途说....。

只有走进生活....,作品必然是隔靴搔痒....或闭门造车深处,体悟生活本质,吃透生活底蕴,才能把真实的生活变成感人的故事、丰满的人物、优美的旋律,作品也才能打动人心。

学识的获得还需要艺术工作者多读书识理,多向其他知识领域扩展、突围。

陆游说:“诗岂易言哉!一书之不见,一物之不识,一理之不穷,皆有憾焉。

”但凡艺术莫不如此....。

艺术工作要“专”,“专”可以让我们立足于某一领域站稳脚跟,但要使作品形成质的飞跃,艺术家学问要博,见识要广。

如鲁迅所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会非常有限”。

1.依次替换文中加点处的成语或俗语,不恰当...的一项是()A.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B.捕风捉影或向壁虚构C.蜻蜓点水D.概莫能外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必须知道小岛置于一片怎样的大海之中B.必须知道小岛是不能脱离大海而独立存在的C.必须先全面了解与小岛相连的整片大海D.必须清楚整片的大海之中才有小岛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专”可以让我们在某一领域站稳脚跟,但要使作品形成质的飞跃,艺术家学问要博,见识要广。

B.“专”可以让我们立足于某一领域站稳脚跟,但要使作品形成质的飞跃,艺术家见识要广,学问要博C.“专”可以让我们立足于某一领域站稳脚跟,但要使作品产生质的飞跃,艺术家学问要博,见识要广。

广东省湛江市廉江实验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广东省湛江市廉江实验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广东省湛江市廉江实验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12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古代社会条件恶劣,交通不便,出行者常常三年五载不得回归,甚至在出行中出现问题,因而中国古代人特别重视离别,对离别有一种特殊的感受。

三年五载乃至更长时间的离别,不知中间会发生多少故事,会有多少凶险,于是,一种祭祀路神、祈求平安的仪式出现了,这就是路祭,古人称之为“祖”或“道”,或“祖饯”。

祖饯活动的形成,据东汉崔寔记载,与黄帝之子有关。

《文选》李善注:“崔寔《四民月令》曰:“祖,道神也。

黄帝之子,好远游,死道路,故祀以为道神,以求道路之福。

”祭祀路神的仪式是比较复杂的。

第一步是“委土为山”,第二步“伏牲其上”,第三步“酒脯祈告”,最后“乘车躐之”。

这四步的意思分别是:面对障碍,供奉牲醴、祷告平安、毁掉障碍。

祭祀的目的在于对前行路途上的障碍进行清扫,祈求行人的平安。

从这个意义上说,古代社会最初的送行侧重于“祖道”,也就是祭祀路神。

在这一活动中供奉牲醴也即“酒脯祈告”是必备的重要形式。

“酒脯祈告”活动之后,释酒祭路,饮酒壮行。

在这一活动中,出行者成为祖道活动中的重要角色,而对出行者的关切也就成为祖道活动中的重要内容,由此,引发了祖道活动中的另一功能:饯送。

《诗经》中具有完整意义上的祖饯诗,应推《邶风》中的《泉水》。

这首诗为饯别而作,其内容侧重于“祖”,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祖饯”诗含义并不完全相同。

那时的人们,纵使言“饯”,也重在“祖”的意义。

毛传在《泉水》篇的传文中说:“祖而舍鲅,饮酒于其侧曰饯,重始有事于道也。

”元人许谦在《诗集传名物抄》卷二中对《邶风·泉水》进行疏解,解释魏晋之前的人在进行祖道活动时的心态:“鲅,谓祭道路之神。

鲅,本山行之名。

道路有险阻,故封土为山象,伏牲其上。

天子用犬,诸侯羊,卿大夫酒脯。

既祭,处者于是饯之,饮于其侧,礼毕,乘车轹之而去,喻无险难也。

”可见,祖道的意义确实重在“祖”。

2019-2020学年廉江一中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9-2020学年廉江一中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9-2020学年廉江一中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

作为《意见》的配套文件,近日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更重点针对劳动教育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等问题,对学校提出了细化要求和专业指导。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要让学生在系统学习文化知识外,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参加日常生活、生产和服务性劳动,即在将教育与生产劳动作为两个独立系统的基础之上,通过科学技术将二者有机结合,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具有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的时代新人。

(摘编自吕晓娟、李晓漪《新时代劳动教育:全面育人的助推器》,《中国教育报》2020年7月17日)材料二:从普遍意义看,劳动是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必要手段,既是人的生存生活之本,也是社会不断进步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提出的“劳动创造了人”成为大众常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学会生存”成为国际共识。

劳动教育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从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社会积累的生产生活知识技能,着重培养自食其力的本领、尊重劳动人民的情感和劳动创造的精神。

在这个意义上说,劳动教育属于一种高级的社会实践,是了解与服务社会不可缺少的教育活动,是强国富民的大事。

而一般意义上的知识学习、科学实验、研学旅行和社会实践等,主要解决认识深化、知行统一问题,单纯的职业技术教育侧重技能培养,都不属于劳动教育的范畴。

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展劳动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方面要看到,勤劳节俭是中华民族的宝贵基因,重视劳动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光荣传统,培养时代新人对劳动教育的要求极为迫切。

广东省廉江市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广东省廉江市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广东省廉江市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9高三上·蚌埠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明不仅是倡导、教育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

中外社会文明史就能发现,()。

去日本旅游的人,往往会感慨于其公共文明:一丝不苟的垃圾分类,不留一片垃圾在体育赛场,井然有序的公共场所……究其源头,1948年出台的《轻犯罪法》。

即便如此,上世纪80年代,富起来的日本人在走出国门也产生过大声喧哗、不守秩序,以至于日本媒体写社论提示国民文明出游。

可见,约束是压舱石,一旦脱离执法环境、缺少了刚性约束,已经提升的文明素质也可能又倒退回去。

又比如,许多人羡慕欧美国家立法保护小动物,殊不知养犬人身上背负的义务条款:上保险、打疫苗、戴口套,攻击性犬的主人还需在庭院明显处竖立标牌,等等。

在现代社会,法律规则就是在权利与义务之间的那条绳子,松紧适度、两头不落,才能让更多人知边界、明事理、懂规矩、不逾矩。

正是因为醉驾入刑,“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在中国社会___________;正是因为“失信者黑名单”制度持续发力,欠债故意不还的老赖开始减少。

“一时不文明,时时受约束;一处不文明,处处受阻碍”,只有形成这样的鲜明导向,才能让文明的举止始于自发、成于自觉。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分析功德无量数不胜数风靡一时B . 梳理功不可没数不胜数蔚然成风C . 分析功不可没擢发难数风靡一时D . 梳理功德无量擢发难数蔚然成风(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如果要提高社会的文明素养,就必须加大持续管理的力度B . 只有加大持续管理的力度,才能不断提高社会的文明素养C . 一个社会的文明素养,既是持续管理的结果,也是历史演进的结果D . 一个社会的文明素养,既是历史演进的结果,也是持续管理的结果(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上世纪80年代,富起来的日本人在走出国门时也现过大声喧哗、不守秩序.以至于日本媒体写社论提示国民文明出游。

广东省湛江市2019-2020学年中考五诊语文试题含解析

广东省湛江市2019-2020学年中考五诊语文试题含解析

广东省湛江市2019-2020学年中考五诊语文试题一、选择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去年4月5日,蒙自市出现短时间强对流天气,瞬间,天空中未雨绸缪....,电闪雷鸣,白昼如夜。

B.许多网友转载了《用微波炉烹调食物会致癌》的文章,专家指出,这种骇人听闻....的传言没有科学依据。

C.在这场演讲比赛中,有一位选手引经据典....,口若悬河,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D.王宝森之流贪污腐化,挥霍浪费国家财产,他的人格可说是不名一文....。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一项是A.这一派奇美令人眩目,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B.在成绩面前,他也会经常鞭策..自己,不断提升业务能力。

C.白从儿子离家出国留学后,她每天都望眼欲穿....,盼望他能早日学成回来。

D.在这次演讲比赛中,他才华出众,夸夸其谈....,赢得了大家的好评。

3.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成语“教学相长”“宁静致远”“三顾茅庐”分别出自《礼记》、诸葛亮的《诫子书》、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B.《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儒家经典《论语》。

C.《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诗经》里经常使用比、兴手法。

比,即比喻;光,指先说别的事物,引出所吟咏的对象。

D.古人讲究礼节,对对方或对方亲属用敬称,如“令郎”“家君”“贤弟”,对自己一方则用谦辞,如“尊君”“舍妹”“小儿”等。

4.下列句子中,表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谈论岭南文化及影响力,我们既要有文化自信,不妄自菲薄,又要有全国视野,不盲目乐观。

B.在今年的女排亚锦赛上,中国女排辉煌地取得了八战全胜的战绩,荣获冠军。

C.《抗战胜利七十周年》这部纪录片对我非常有兴趣,是一部具有深刻意义的大片。

D.在酷热的夏季,雪碧、冰红茶、农夫山泉等是深受考生喜爱的夏季饮料之一。

广东省名校初中五校联考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

广东省名校初中五校联考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

广东省名校初中五校联考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荆轲之死夏一刀荆轲从秦武阳手中的托盘里取过地图,身子前倾,双手举过头顶。

”“秦王,这是我们燕国地图,从此以后,燕国将俯首称臣,如大秦之属县,岁岁纳贡,不敢有半点异图。

”秦王喜不自禁,俯身来看。

地图一点儿一点儿展开,一点点展开,末了,寒光一闪,一柄锋利的匕首出现在眼前。

荆轲突地执匕朝秦王猛刺,秦王情急中躲开利刃,荆轲奋力追赶……“停停停停,”台下赵团长击着手掌,示意台上停下来,“金科,你演荆轲演了多少年?三十年。

三十年一直都这么演?”“这是历史正剧,当然这么演!”“啧啧啧!”赵团长不停地摆头,“难怪我们剧团濒临倒闭,三十年啊,一成不变!时代不同了,金科,老戏要演出新意,要融入时代元素嘛!这戏要改,一定要改!”怎么改?赵团长经过一个星期的编写,终于拿出了一个自己十分满意的剧本,剧情是这样的:荆轲并不是什么义士,而是一个无赖,整天好酒贪杯爱色敛财,一心想着飞黄腾达。

于是买通关系,混骗到了燕王身边。

后来见秦国势力强大,燕国岌岌可危,便假托刺秦,携燕国地图、奇珍异宝投靠了秦王……金科开始认真地看了两页,看着看着,脸色大变,一抬手将剧本扔出了窗外。

“狗屁!”金科愤怒地说。

赵团长心痛地捡回剧本,赶紧收回公文包里。

“我说金科,现在不是流行戏说吗?不是流行穿越吗?不是流行搞笑吗?你那什么什么义薄云天,忠肝义胆,狗屁!谁信?谁看?没人看,哪来钱?没钱哪来房?哪来车?金科呀金科,你不能再固执下去了,好好想想吧!”赵团长痛心疾首地说。

“要演你演!”金科剑眉倒竖,黑着脸甩手走了。

赵团长还真想演,但他演得好吗?金科是县剧团的台柱子,金科饰演的荆轲神形毕肖,唱念做打,无不精彩绝伦。

只是这金科演荆轲久了,出不来,总以为自己就是荆轲,他耿直,敢怒敢言,这不,连赵团长他都不给一点面子。

赵团长只得强忍着,低下身价去求金科,“金科啊,我初来乍到,您是老革命,一定要支持我的工作啊!如果我们把这个戏演好了,到省里拿个一等奖什么的,奖金可是两万呢!”赵团长软磨硬泡了几天,金科才心一软,勉强默认了下来。

2020届廉江一中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届廉江一中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0届廉江一中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纪实摄影以其真实性和直观性发挥着直击现场、传播真相的巨大威力。

纪实摄影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优秀的作品必然尊重人性,体现对生命的终极关怀。

在这个图像泛滥的高科技数码年代,我们见过太多体现高超摄影技巧的作品,它们固然是美的,但真正具有精神内核的纪实摄影作品还需具备某种超越美的内容,那就是唤醒社会良知,发掘人性之美。

这种美并非取决于夸张的视效、绚丽的光影,而是来自画面本身的深邃内涵和情感张力,体现出“充实之谓美”“人生之大美”。

这些影像诉说着人类生存中的美好、苦难和艰辛,以平凡而又发人深省的力量引来人们的深情注视。

纪实摄影的本质是以真代美,它的魅力和立足点,在于真实呈现事物的本来形态,向人们提供一种确凿无疑的图像证言。

与纯美的风景摄影所不同的是,纪实摄影崇尚的是师法自然、朴实无华的风格,且具有一定指向性,需要摄影师本着对人类生存及命运的体恤、关切和共情,以人道主义精神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如实记录,在表明立场的同时揭示拍摄事物的内在价值和时代意义,因此不宜对客观事物进行夸大、粉饰和虚构,也切勿形式大于内容。

纪实摄影的真实性一方面取决于客观呈现未加修饰的现实,揭示出矛盾和问题,做到不煽情、不冷漠、不取悦;另一方面则需要通过细节来表现。

细节就好比影像的细胞,它最具真实性和说服力。

在文学界,没有一个有才能的作家不重视细节描写。

摄影也是如此。

好的摄影人善于对生活中的琐碎事物进行细致入微的影像捕获,通过局部和小切口展示人们常常视而不见的丰富细节。

比如这次疫情中被摄影师拍摄的含泪的眼、粗糙的手、疲倦的面容和贴着创可贴的脸,它们构成了影像的血肉和肌理,成为最具典型化的象征性符号。

若干年后,也许人们会淡忘这场疫情,但白衣天使脸上的美丽印记却依然令人记忆深。

纪实摄影的精神内核在于展现时代精神和思想深度,这是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也是艺术家的最高追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廉江市实验学校高一年级语文限时检测(五)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

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

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

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1.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

B. 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C. 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D. 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 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

C. 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

D. 认为乡村与人情感、记忆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的前提。

3.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

B. 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是呵护乡村记忆的一种方式。

C. 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D. 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

二、课内文言知识(每题3分,共30分)4.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①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遑:闲暇,空闲②匪我愆期,子无良媒愆:拖延B. ①乘彼垝垣,以望复关垝:高大的②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贿:财物C. ①于嗟女兮,无与士耽耽:耽搁②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徂:往D. ①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渐:溅湿,浸湿②老使我怨老:年老5.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自我徂尔,三.岁食贫②士也罔极,二三.其德③三岁为妇,靡.室劳矣④王事靡.盬,不遑启处A. 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也相同。

B. 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不同。

C. ①与②意思不同,③与④意思相同。

D. ①与②意思不同,③与④意思也不同。

6.下列句中全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于嗟鸠兮,无食桑葚②芳菲菲其弥章③女也不爽,士贰其行④淇则有岸,隰则有泮⑤缅规矩而改错⑥信誓旦旦,不思其反A.①②④⑤ B.①③④⑤C.②③⑤⑥ D.②③④⑥7.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是()A.士也罔极,二三其德B.今我来思,雨雪霏霏C.言既遂矣,至于暴矣D.岂不日戒,狁孔棘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送子涉淇,至于..顿丘B.昔我往矣,杨柳依依..C.不见复关,泣涕..涟涟D.宁溘死以流亡..兮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哀民生之.多艰B.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以.尔车来,以我贿迁C.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兄弟不知,咥其.笑矣D.静言.思之,躬自悼矣总角之宴,言.笑晏晏10.下列的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有( )A.《离骚》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叙事诗,由屈原创作。

屈原另有《九歌》《九章》《天问》等作品。

B.《诗经》为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滥觞,汉代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列为“五经”之首;“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以《离骚》为代表,因此又称“骚体”诗。

C.《诗经》依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又称为《国风》,艺术成就最高;《诗经》的形式以四言为主,普遍采用赋、比、兴的手法,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

D.《雅》分《大雅》和《小雅》,作者多属贵族阶级;诗作以歌颂和维护其统治为基本倾向。

《采薇》是《大雅》中的一篇。

三、语言文字运用(每题3分,共9分)近年来,外卖已成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业,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使得“舌尖上安全”的问题愈益凸显和关注。

无数事实证明,在一个没有规则、监督又缺位的市场环境里,商家的“良心”往往是靠不住的。

()。

谁来担此重任?诚然,政府及主管部门。

作为社会秩序的维护者与裁判,及时制定外卖业的运行规则、行业标准、质量要求等。

近年来,外卖业的快速崛起,导致监管法规及游戏规则建设滞后,《网络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管理办法》直到今年1月1日起才实施,外卖提供者须有实体店和食品经营许可证等规定也才得以明确。

此后,相关的法规与监管也还需进一步完善。

相较于政府及主管部门的监管,外卖平台无疑更为接近“守门员”的角色。

外卖平台虽也是“利益攸关方”,但它并非食品的直接生产制作者,而是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或牵线人,其麾下成千上万的外卖送餐员更是直接接触食品的运送者,对商家有无实体店、卫生条件等,因此,作为外卖平台,在整个产业链上,其天生具备监督员的角色定位。

1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不可或缺义不容辞迫在眉睫一览无遗B. 不可或缺责无旁贷迫在眉睫一目了然C. 司空见惯责无旁贷迫不及待一目了然D. 司空见惯义不容辞迫不及待一览无遗1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使得“舌尖上安全”的问题愈益凸显和受到关注。

B. 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舌尖上安全”的问题愈益凸显和关注。

C. 发展壮大的行业,使得“舌尖上安全”的问题愈益凸显和受到关注。

D. 伴随行业的发展壮大,“舌尖上安全”的问题愈益凸显和受到关注。

13.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显然,人们需要给外卖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与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一样。

B. 显然,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与外卖一样,急需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

C. 显然,外卖与任何餐饮食品领域一样,急需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

D. 显然,不仅任何餐饮食品领域需要监管,而且外卖也急需一位尽职尽责的食安“守门员”。

四、默写(每空1分,共6分)14.《诗经·氓》中用“斑鸠”来作比,劝告女子不要迷恋爱情的两句是15.《诗经·采薇》中写士兵采集野生的薇菜充饥的场面,其中两句写了夏天刚长出来的薇菜的叶片肥嫩的样子。

五、翻译下面句子(每题5分,共10分)17.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18.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廉江市实验学校高一年级语文限时检测(五)答题卡班别:姓名:得分:四. 默写(6分)14. ,。

15. ,。

16. ,。

五、翻译(10分)17..。

18..。

廉江市实验学校高一年级语文限时检测(五)答案1、B【解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

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

题中B项,“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错误,偷换概念。

由原文第三段可知,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说明应是故乡“已呵护了乡村记忆”而不是“活化了乡村记忆”。

故选B。

2、C【解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题中C项,“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错误,原文没有这方面的信息。

故选C。

3、B【解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

题中A项,表述过于绝对,由第一段末句可知在新型的城镇化建设中,不让乡愁变乡痛的一个重要举措是“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C项,“必须完好保存”以偏概全,由第二段中可知要“进行综合甄选”;D项,“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曲解文意,原文是“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

故选B。

【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

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

4、A【解析】B项,垝:倒塌的;C项,耽:沉溺;D项,老:相伴到老的心愿。

5、C【解析】①句的“三”是虚指,“三岁”是多年②句的“三”是实指,“二三”意为反复无常,感情不专一。

③④两句的“靡”意思都是“无,没有”。

6、A【解析】①“于”通“吁”,叹息声。

②“章”通“彰”,明显,显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