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静夜思 (覃先江)
《静夜思》备课教案(通用10篇)

《静夜思》备课教案作为一名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静夜思》备课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静夜思》备课教案篇1课时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入情入境的背诵古诗《静夜思》,达到朗读是内心的表达。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思念、热爱故乡的感情。
3、会默写《静夜思》,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背古诗—懂诗意—知作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复习生字词意思故乡举头怀疑一首古诗思念唐代听懂背书一层白霜二、讲授新课1、背古诗师:《英英学古诗》,是怎么学习的呢?我们来读课文。
找出英英所说的话,来揣摩一下。
英英说了几次话?谁找出来,请举手。
(挑三个学生来读)师:我们来读英英第一次所说的话(齐读)找出英英学的是哪首古诗?出示古诗,我们也像英英那样,把古诗的内容先来试着背一背吧(板书:背内容)2、讲意思(1)、(个别字的意思)师:其实古诗呀,很好理解。
如果你把关键几个字的意思弄懂了,那这首古诗的意思你也就明白了。
我们来读一读英英第二次说的话,看看这几个字的意思你能不能读明白。
(静、思、疑、霜、举头、明月)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2)、整首诗的意思接下来,我们来理解诗的意思吧。
学生结合课本来叙述。
我们也像英英一样会讲古诗的意思了。
让我们带着诗人的感情,来读一读这首古诗吧?(3)、诵古诗教师出示插图,学生叙述画面的意境。
教师渲染,创设情境学生再次朗诵《静夜思》4、说作者从英英的第三次话里,你明白了什么?学生回答,师板书(说作者)多媒体出示,李白的简介,回忆学过的李白的诗《古朗月行》师:学习古诗就是这么简单,(指着黑板)背古诗——懂诗意——知作者。
5、默写古诗练习册13页第2题三、整体感知分角色读课文。
教后反思:备课时,我针对“你要把学生带到哪里?你怎么把学生带到那里?你如何如确定把学生带到了那里?”的教学思想而备了此课。
《静夜思》的课文

《静夜思》的课文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作者简介】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726年)九月十五日的扬州旅舍。
当时李白26岁,他远离家乡,在异乡漂泊,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
【诗句赏析】
-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
- 描写了客居他乡的主人公在深夜无法入眠、短梦初回的情景。
前一句写月光洒在床前,一片洁白,给人以清冷的感觉。
后一句中“疑”字用得极妙,生动地表达了诗人恍惚中将床前的月光误认为是地上的霜,这种错觉的产生一方面是因为月光的皎洁,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诗人在异乡的孤独和迷茫。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 承接上句,诗人从错觉中清醒过来,抬起头来看到那一轮明月,不禁联想到故乡。
“举头”“低头”这两个动作,将诗人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在这一抬头一低头之间自然地流露出来。
明月成为了诗人与故乡联系的纽带,触动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思乡之情。
【主题思想】
【在教材中的地位与意义】。
《古诗静夜思》课件

CONTENTS
• 引言 • 古诗《静夜思》的内容解析 • 《静夜思》的创作背景 • 《静夜思》的艺术特色 • 《静夜思》的影响与评价 • 《静夜思》的现代意义与启示
01
引言
主题简介
主题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 首脍炙人口的诗作,表达了作者 在寂静的夜晚对家乡和亲人的思 念之情。
整首诗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如“ 床前明月光”与“地上白霜”形成对 偶,使诗歌的形式更加整齐美观。
结构布局
层次分明
《静夜思》的结构布局层 次分明,从月光、霜、思 等角度展开,逐步深入, 情感逐渐升华。
过渡自然
整首诗的过渡自然流畅, 从写景到抒情,没有突兀 之感。
结尾含蓄
诗歌的结尾含蓄蕴藉,给 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使诗歌的意蕴更加深远。
的独特性和价值,创造公平、包容的社会环境。
谢谢您的聆听
THANKS
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文化传承
该诗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交流
《静夜思》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 之一,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发挥了 重要作用,成为外国了解中国文
化的重要窗口。
文化价值
该诗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观念,如 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思考,对 于启迪人们的心灵、弘扬社会主
意境分析
总结词:深度解读
详细描述:分析古诗中描绘的场景,以及诗人通过这些场景所传达的意境。例如,《静夜思》中的月 夜、床前、明月光等元素共同构建了一个宁静、清冷的夜晚画面,表达了诗人的孤寂和思乡之情。
情感表达
总结词:诗人情感
详细描述:深入挖掘诗人通过诗句所表达的情感,如思乡、孤独、忧郁等。例如,《静夜思》中诗人通过月光、霜等元素, 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孤独感。
静夜思简析

静夜思简析一、诗歌原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二、创作背景1. 李白出生于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一生游历四方。
这首诗创作于他客居他乡之时,具体地点难以确切考证,但可以确定的是诗人身处远离故乡的地方,在某个静谧的夜晚,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三、诗句解析1. “床前明月光”- 这一句描绘了一个极为常见却又充满诗意的场景。
诗人在床前看到明亮的月光洒下,“明月光”点明了时间是夜晚,而且是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
这个场景的描写非常简洁,却一下子把读者带入到一个静谧、清冷的氛围之中。
2. “疑是地上霜”- 诗人因为月光的皎洁,恍惚间觉得地上像是铺了一层霜。
这里的“疑”字用得十分精妙,它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在恍惚之间的错觉。
这种错觉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月光的清冷洁白,与霜的颜色和质感有相似之处;另一方面也暗示了诗人当时的心境,孤独寂寞使得他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带有一种淡淡的哀愁,霜在传统文化中往往象征着寒冷、孤寂,诗人的这种错觉也是他内心思乡之情的一种潜意识的外化。
3. “举头望明月”- 当诗人从恍惚的错觉中清醒过来,他抬起头望向明月。
月亮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它常常与思念、团圆等情感联系在一起。
对于远在他乡的游子来说,看到明月就仿佛看到了故乡,因为同一轮明月照耀着自己和故乡的土地。
诗人举头望月的这个动作,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情感驱使,他试图通过仰望明月来寻找情感的慰藉,或者说是在明月中寻找故乡的影子。
4. “低头思故乡”- 在抬头望月之后,诗人又低下头陷入了对故乡的思念之中。
这个低头的动作,与前面的举头相对应,从动作的转换中深刻地表现出诗人的情感波动。
“思故乡”直接点明了诗歌的主题,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在这一低头之间达到了高潮。
故乡的山水、亲人、朋友等一切熟悉的事物都涌上心头,虽然诗歌到此戛然而止,但留给读者的是无尽的遐想和对诗人思乡之苦的深切感受。
四、艺术特色1. 语言简洁明快- 整首诗用词简单质朴,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够准确地传达出诗人的情感。
《静夜思》PPT优质课件

壹 静夜思
静夜思 唐·李白
床 前 明 月 光, 疑 是 地 上 霜。 举 头 望 明 月, 低 头 思 故 乡。
壹 识字
生活中识字: 夜——夜晚 光——月光 举——举手 举重
熟字加偏旁: 田——思 木——床 古——故
形近字比较:忘——望 底——低 凝——疑贰Βιβλιοθήκη 猜谜语床低头
谜语一
此木虽宽,供人卧躺
古朗月行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 飞在青云端。
月下独酌 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 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 对影成三人。
静 夜 思李
白
壹 人物生平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 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 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 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分,杜甫与 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壹 静夜思
静夜思 唐·李白 床 前 明 月 光, 疑 是 地 上 霜。 举 头 望 明 月, 低 头 思 故 乡。
谜语二
他是何方人氏,老爱脚 踢石子
谜语三
大字左上有两点,像人 把头点又点
壹 识字 好像
静夜思 唐·李白
床 前 明 月 光, 疑 是 地 上 霜。 举 头 望 明 月, 低 头 思 故 乡。
贰 主要成绩-词赋
床前光
贰 主要成绩-词赋
疑是地上霜
贰 主要成绩-词赋
举头望低头 思故乡
贰 主要成绩-思想
《静夜思》ppt课件(完整)PPT学习教案

dī
低下
xiānɡ
乡下
第4页/共23页
静(青) 夜( ) 床(广) 光( ) 举(丶) 头(丶) 望(王) 低(亻)
故(攵) 乡(乙)
第5页/共23页
安静 夜晚 木床 光明
举 手
低头 看 望
故乡
第6页/共23页
作者简介 李白 、唐 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 人有诗仙之夜思》ppt课件(完整)
会计学
1
jìnɡ yè sī
静夜思
李白
chuánɡ qián mínɡ yuè ɡuānɡ
床前明月光,
yí shì dì shànɡ shuānɡ
疑是地上霜。
jǔ tóu wànɡ mínɡ yuè
举头望明月,
dī tóu sī ɡù xiānɡ
低头思故乡。
第1页/共23页
第9页/共23页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第10页/共23页
静夜思
第11页/共23页
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第12页/共23页
第13页/共23页
古朗月行 李白
小时不识月 , 呼作白玉盘 。 又疑瑶台镜 第14页/共23页
明月出天山, 苍茫云海间。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第15页/共23页
静夜思
李白
chuáng qián míng yuè guāng
床 前 明 月 光,
yí shì dì shàng shuāng
疑 是 地 上 霜。
jǔ tóu wàng míng yuè
举 头 望 明 月,
dī tóu sī gù xiāng
低 头 思 故 乡。
第8页/共23页
《静夜思》-优质精选PPT

皎洁明亮的月亮,使我忍 不住低下头來思念我可愛 的故乡。
各位小朋友,请你仔细想一想,回答下 面的问题。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他是一位怎样的人? 诗中的时间是什么時候? 从哪些字词可以看得出來? 作者在床前看到什么? 他原来以为那是什么? 作者为什么会把月光误以为是霜?
继续接受 挑战吧!
诗中分別出現两次「明月,它们的意思一样吗? 看見明月,作者心中想起了故乡,为什么? 你有想家的经验吗?说说当时的心情。 晚上睡觉前,你都想些什么?或利用这段时间做什么事?
8.靜夜思
小朋友,你欣赏 过美丽的夜景吗?
夜思 床 光 疑举 望 低 故前 乡
夜晚 思念 大床 月光 怀疑 高举 远望 低下
故事 乡下
各位小朋友,请你仔细想一想,回答下面的问 题。(一组一题)
你有过一个人在外面过夜的经验吗? 那是怎么样的感觉?
想想看,安静的夜晚最适合做什么事? 说说看,欣赏月亮时,会联想到什么事? 说说看,你思念朋友或亲人时的心情如何?
想不想知道 [霜]是长什 么样子的呢?
静夜思
在安静的夜里思念着。
李白在夜 里思念的 会是谁呢?
明月
明亮的月亮。
地上霜
地上结了一层白色的霜。
还记得霜是长什 么样子的吗?
举头
就是抬头起來向上看。
[举头]或[抬 头]
哪个好听呢?
低头
在这首诗里是指放下原本抬 起头的动作。
听清楚,是[低 头] 喔!
各位小朋友,学到这里,相 信你对「静夜思」这首诗已 经相当熟悉,接下來让我们 来背背看吧!
1.针锋相对,比喻双方在策略、论点 及行动 方式等 方面尖 锐对立 。势不 两立: 指敌对 的双方 不能同 时存在 ,比喻 矛盾不 可调和 。语境 是“学好 汉语就 得弱化 英语” ,这不 是敌对 的双方 ,也不 是“不能 同时存 在”, 而是人 们对这 两者的 学习方 面存在 严重分 歧,故 选“针锋 相对” 较好。 2.学富五车,形容读书多,知识丰富 。学贯 中西: 形容学 问贯通 了中国 和西方 的种种 知识。 语段中 所举的 钱钟书 、林语 堂和胡 适的事 例都是 说明“他 们的国 学功底 异常深 厚,他 们的英 语水准 堪称世 界一流 ”,而 非单纯 指他们 的学问 大,故 选“学贯 中西” 更合适 。 3.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 指自身 的行动 与自己 的目的 相反。 背道而 驰:比 喻彼此 的方向 和目标 完全相 反,是 指某人 的做法 和应遵 循的大 众化的 目标相 反。语 境是“与 时代的 发展” 相反, 据此应 该选“背 道而驰 ”。 4、合作学习的培养。合作学习既是一 种方法 也是一 种能力 ,未来 社会的 人没有 合作的 态度是 不行的 。这节 课我要 求学生 合作学 习,培 养学生 的合作 意识。 5.分小组讨论是合作,表演课本剧更 是合作 的高级 形式, 在短短 的时间 内,同 学们要 把课文 内容以 课本剧 的形式 表演出 来,没 有合作 的精神 是不可 能完成 的。演 课本剧 不是一 件简单 的事情 ,这里 有导演 、演员 的分工 ,道具 的使用 ,等等 。 6.因为文中说,白兔原本是快乐的, 自从拥 有了月 亮以后 ,她便 产生了 无穷的 得失之 患,所 以她放 弃了, 求诸神 之王撤 销那个 慷慨的 决定。 7.文章的结尾还说,和人类不同的是 ,我们 的主人 公毕竟 慧心未 泯。言 外之意 是肯定 白兔的 做法, 希望人 类也像 白兔一 样要学 会放弃 。 8.这是这堂课最精彩的部分,不论学 生的质 疑,还 是探究 ,都热 情高涨 ,高潮 迭起。 由于课 堂气氛 宽松、 和谐, 教学双 方对教 材有深 入的理 解,所 以能全 身心地 投入。 9.特别是学生思维异常活跃,常常迸 射智慧 的火花 ,出现 精彩的 对答。 在这一 环节中 ,教者 的点拨 、引导 ,学生 的质疑 与解疑 ,师生 之间思 想的碰 撞,语 言的交 流,课 文内容 与表达 形式的 交融无 不令人 赏心悦 目。 10教者在其中并没有越俎代庖,而是 让学生 当主角 ,根据 课文脉 络层层 推进, 剥茧式 的教学 提升了 学生要 洞悉底 细的情 绪。在 不断探 究研讨 的过程 中,学 生充分 享受了 学习的 乐趣和 成功的 喜悦。 11.课文小结所以说我们认识和评价一 个人应 该一分 为二, 华歆不 专心读 书,追 求富贵 ,但也 有可取 之处, 就像我 们今天 所学文 中他救 人救到 底的态 度十分 令人敬 佩。 12.而我们的同学们在学校的学习也应 该是一 分为二 的,纪 要学习 文化知 识,也 要学习 做人的 道理。 希望同 学们做 到重诺 守信, 言行必 果!
儿童必背古诗《静夜思》原文赏析及作者介绍唐诗宋词

儿童必背古诗《静夜思》原文赏析及作者介绍唐诗宋词今年小一年级新生就会用上新教材了,新教材中加大了古诗文的比例,所以为了让宝贝更好的适应小学生活,幼儿园期间,家长们就要有意识的培养孩子学习古诗文了,下面分享小学期间必背的古诗词给大家,爸爸妈妈可以带着孩子一起学习。
静夜思
李白
chu ng qi n m ng yu guāng
床前明月光,
y sh d sh ng shuāng
疑是地上霜。
jǔ t u w ng m ng yu
举头望明月,
dī t u sī g _iāng
低头思故乡。
作者背景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
作品极富浪漫色彩,感情强烈,善用比兴、夸张的表现手法,形成了豪放纵逸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诗仙。
注词释义
静夜思:宁静的夜晚所引起的乡思。
疑:好像。
以为。
举:抬,仰。
古诗今译
床前有明亮的月光,好像地上寒冷的清霜。
抬头望着天上的明月,低头思念着自己的家乡。
名句赏析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本诗是首千古传诵的名篇。
平实朴素的语言,生动地表现出游子的思乡之情,全
诗仅20个字,已从时间、环境、气氛及对人物的细微动作的描绘,写出了游子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语言明白,音韵流利自然,似信手拈来,毫不费力,但却含蓄深沉,引人深思。
相关链接:
____小升初备考:古诗积累天天练(更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举手 低头
jì ng yè sī
静夜思
(唐) 李白
chuáng qián
mí ng yuè guāng
床 前 明 月 光,
yí jǔ dī shì dì shàng shuāng
疑 是 地 上 霜。
tóu wàng mí ng yuè sī gù xiāng
举 头 望 明 月,
tóu
低 头 思 故 乡。
静夜思
jì ng
yè chuáng guāng jǔ wàng dī gù xiāng
静 夜 床 光 举
tóu
头 望 低 故 乡
静 (青) 夜(
)
床(广) 光 (
)
(丶) 头(丶) 望(王) 低 举 (亻)
故(攵)
安静 光明 远望
夜晚 举手 低下
木床 抬头 故乡
Hale Waihona Puke 安静夜晚木床 光明 看望 故乡
静夜思
6.静夜思
jì ng yè sī
静夜思
李白
chuáng qián
mí ng yuè guāng
床 前 明 月 光,
yí jǔ dī shì dì shàng shuāng
疑 是 地 上 霜。
tóu wàng mí ng yuè sī xiāng
举 头 望 明 月,
tóu gù
低 头 思 故 乡。
细心的小朋友发现了这首古 诗里哪个韵母的字最多?
床 光 霜 望
上 乡
ɑng
押 韵
静夜思
李白
床 前 明 月 光, 疑 是 地 上 霜。 举 头 望 明 月, 低 头 思 故 乡。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静夜思
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想一想:
李白为什么想自己的故
乡? 低头想故乡的什么呢? 你看到月亮,会想些什 么呢?
各位小朋友,请你仔细想一想,回答下 面的问题。
• • • • • • •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他是一位怎样的人? 诗中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从哪些字词可以看得出来? 作者在床前看到什么? 他原来以为那是什么? 作者为什么会把月光误以为是霜?
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 飞在青云端。
古朗月行 李白
mù
ěr
tóu
mǐ
目
耳 头 米
mù (目光) 目 (耳目)
识字(一)
识字(一)
ěr (耳机) 耳
(木耳)
(耳目)
识字(一)
tóu 头 (头发)
(人头)
识字(一)
mǐ 米
(大米)
(一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