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科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不过那时的管理还没有被系统化为一门
科学。
Yanan University
●罗伯特· 欧文
◎ “纽兰纳克”、“新协和村”试验
◎他关心工人的工作和福利条件,注重对
工人的行为教育
◎他的实践与思想对管理学的形成产生了一
定的影响
◎被称为“现代人事管理之父”
Yanan University
第二节 科学管理理论
●对工人的看法是不全面的。
●科学管理仅重视技术因素及效率的提高,不重视人群
社会的因素。
●“泰勒制”仅解决了个别具体工作的作业效率问题,
而没有解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如何经营和管理的问题。 ●分工过细往往会引起工人们对工作的厌倦之感,进而 影响工人的身心健康,必然导致工作效率降低。
Yanan University
第二阶段为科学管理理论,产生于19世纪末到1930年
之间。以泰勒与法约尔等人的思想为代表。 第三阶段为中期的管理理论,产生于1930年到1945年 之间。以梅奥与巴纳德(Chester I· Barnard)等人的思想 为代表。
Yanan University
第四阶段为现代管理理论,产生于1945年到20世纪70
4.其他效率主义者对科学管理做出的贡献
●吉尔布雷斯(Frank Gilbeth,1868—1924)在动 作研究方面做出了显著贡献
◎ 用照相的方法研究了砌砖工人的动作
◎ 将原来砌一块砖的18个动作,减少到5个动作 ◎ 生产效率提高了2.7倍。
Yanan University
●甘特(Henry L. Gantt,1861—1919)发明了运用 线条图制定生产作业计划和控制计划执行的管理方法,即 著名的“甘特图”。
管理思想与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的

2.3 古典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一般管理理论 企业经营的六种活动
①技术活动—主要指企业所从事的、制造和加工活动。 ②商业活动---主要指企业的采购、销售和交换活动。 ③财务活动---企业所从事的资本筹划活动、 以及对已筹集的资本的有效运用。 ④安全活动---指企业所从事的保护企业资产、保障企业人员人身安全的种种活动。 ⑤会计活动---指企业所从事的存货的盘点、资产负债表的制作、成本核算、统计等活动。 ⑥管理活动---主要指企业所从事的计划、组织、命令、协调和控制。
2.3 古典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一般管理理论
管理的五项职能
计划:就是探索未来、制定行动计划; 组织:就是建立企业的物质和社会的双重结构; 指挥:就是使其人员发挥作用; 协调:就是连接、联合、调和所有的活动及力量; 控制:就是注意是否一切都按已制定的规章和下达的命令进行
2.3 古典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2.3 古典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一般管理理论
法约尔(Henry Fayol):一般管理理论的奠基人
法国的亨利·法约尔(Henri Faayol)是和泰罗并驾齐驱的古典管理理论的创 始人之一。他的研究与泰罗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关注的焦点是整个组织。
代表著作:《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
1860年从圣艾帝国立矿业学院毕业后进入康门塔—福尔香堡采矿冶金 公司,成为一名采矿工程师,并在此度过了整个职业生涯。从采矿工程 师晋升矿井经理直至公司总经理,由一名工程技术人员逐渐成为专业管 理者,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
2.4 行为科学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
生理的需要: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需要,如对衣、食、住、结婚生子等。 安全需要:生活保障、就业、医疗、养老金、退休工资。 社交的需要:需要朋友、爱人,并与上级、同事保持良好的关系,对别人 帮助并帮助别人。 尊重的需要:自尊心、自信力、对能力、知识、成就和名誉地位的需要, 渴望得到承认和尊重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韦伯的管理组织理论的主要内容
• 概括了理想的行政组织的结构 • 归纳了组织的权力类型 • 分析了官僚制组织的基本特征 由于官僚制能有效地克服组织中的个人独裁、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管理过程学派
• 管理过程学派是在法约尔一般管理理论的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该学派又称为经营管 理学派或管理职能学派。
• 这个学派主张按照管理职能建立一个作为 研究管理问题的概念框架。
• 实际上,到目前为止,一些比较流行的管 理学教科书都是按照管理过程研究的方法 为基础来编排的。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核心能力理论
• 1990年,普拉哈拉德和哈梅尔 (C.K.Prahalad & Gary Hamel)在《哈佛 商业评论》上发表了一篇具有广泛影响的 论文《公司的核心能力》,一下子把众多 学者、实践家的目光吸引过去。
• 组织管理理论寻求适用于一般组织的普遍规律, 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法约尔(Henri Fayol, 1841~1925)和德国的韦伯(Max Weber, 1864~1920)。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泰罗及其科学管理理论
• 低层次的管理分析主要关注于找到完成任务的 “最好方法”,即通过改进工作以使任务更好地 完成。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形同一时代,在法国也有一位管理学者为管 理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就是被后人尊称 为“经营管理之父”的亨利·法约尔。
• 在漫长而卓有成绩的管理生涯中,他积累了丰富 的管理经验。1916年,他著书《工业管理与一般 管理》
管理学发展史

第一阶段:古典管理理论阶段(19世纪初到30年代)这一阶段是管理理论最初形成阶段。
其间,在美国、法国、德国分别活跃着具有奠基人地位的管理大师,即"科学管理之父"——泰罗(F. W. Taylor)、"管理理论之父"——法约尔以及"组织理论之父"——马克斯韦伯(M. Weber)。
泰罗重点研究在工厂管理中如何提高效率,代表著作是《科学管理原理》(1911年),科学管理的理论要点具体包括: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此必须配备"第一流的工人",并且要使他们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对工人的激励采取"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工人和雇主双方都必须来一次"心理革命",变对抗为信任,共同为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努力;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相分开,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方法为科学工作方法;实行职能工长制;在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
泰罗的追随者们依其理论进行了动作与工时等效率问题的研究;傅勒还首先提出领导的权力要与员工共享,而非加诸于员工,并把这个想法叫做参与式管理。
法约尔的理论贡献体现在他的著作《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1916年)当中,他从四个方面阐述了管理理论:企业职能不同于管理职能,后者包含在前者之中;管理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分工、职员与职权、纪律等管理十四条原则;管理五要素问题,其中,关于管理组织与管理过程职能划分理论,对后来的管理理论研究具有深远影响。
马克斯韦伯则主张建立一种高度结构化的、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他认为这是对个人进行强制控制的最合理手段,是达到目标、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最有效形式,而且在精确性、稳定性、纪律性和可靠性方面优于其他组织。
他的这一套思想体现在其著作《社会和经济理论》之中.上述三位及其他一些先驱者创立的古典管理理论被以后的许多管理学者研究和传播,并加以系统化。
管理理论的演变及发展

二、管理理论萌芽阶段
时间:18C后期~19C末期 经济情况: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资本主义从工厂制度阶段发展到自由竞争阶段。 管理特点:管理没有摆脱手工操作小生产经营方式的影响: 1.管理者、所有者、生产者和领导者不分; 2.管理者主要依靠个人主观经验和直观判断进行管理; 3.生产没有统一操作和劳动者培养一般是家长世袭制和师带徒办法; 5.缺乏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系统的管理理论。
四、行为科学理论阶段
时间:20C40-60年代 经济特点:企业规模迅速扩大,出现跨国公司;技术更新速度 比30年代提高3倍;工人队伍结构出现显著变化;工人斗争此 起彼伏。 管理特点: 1.古典科学管理理论难以满足经济发展要求; 2.管理运用相关学科如心理学、运筹学、社会学等的理论; 3.管理从注重提高效率转向研究人的行为。
一、科学管理理论 二、一般管理理论 三、行政组织理论
一、科学管理理论
1、代表人物 ❖ 泰罗(Frederick W.Taylor)(1856——1915),被称为
“科学管理理论之父”,代表作:《科学管理原理》(1911) 2、科学管理理论的重要内容
(1)工作定额原理(定额制度的基础);(2)标准化原 理;(3)职能工长制;(4)“大饼原理”;(5)实行 新的奖励制度;(6)贯彻“例外管理” 3、发展:甘特 基尔布雷斯夫妇 埃默森、 福特 4、评价:贡献与不足
2、人际关系理论(学说)要点 (1)人有物质和金钱上的需求,还有精神和社会上的需求 (工人是“社会人”,而非“经济人”) (2)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3)管理者要树立新型的领导方式,注重提高职工的满足感
简述管理理论的演进与发展脉络

简述管理理论的演进与发展脉络
管理理论的演进:一般来说,管理学形成之前可分成两个阶段:早期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阶段(从有了人类集体劳动开始到18世纪)和管理理论产生的萌芽阶段(从18世纪到19世纪末)。
管理学形成后又分为三个阶段:古典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行为科学学派出现前)、现代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主要指行为科学学派及管理理论丛林阶段)和当代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管理理论发展脉络
1、古典管理理论阶段
19世纪末、20世纪初。
代表人物:泰罗、法约尔、韦伯。
“泰罗制”的产生。
管理科学正式产生,由经验管理转向科学管理。
解决了技术先进,管理落后问题。
2、行为科学理论阶段
20世纪20年代以后。
代表人物。
梅奥、马斯洛,等。
行为科学的产生。
由人是“经济人”转向人是“社会人”。
发展、丰富了管理的人本原理
3、现代管理理论阶段
二战以后。
代表人物:麦格雷戈、西蒙、德鲁克。
等。
二战以后,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及计算机技术等应用,是管理理论更加完善。
4、文化管理、学习型组织理论阶段(新阶段)。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
代表人物:威廉.大卫、彼得圣吉。
企业文化、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兴起。
对人的认识更加深刻,强调文化管理,强调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学习力。
《管理学》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西方现代管理理论)

行为科学理论(一)行为科学理论产生背景1、古典管理理论大多注重于生产过程、组织控制方面的研究,较多地强调科学性、精密性、纪律性,而忽视了对人这个关键因素的研究,甚至把工人当做机器的附属物看待。
2、人并非是纯粹的“经济人”,他们追求的不仅是物质上的满足,也存在着不断增强的心理上的需要。
正是在此背景下,一些管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开始从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研究企业中有关人的问题,试图找出影响生产率的因素,进而创建了行为科学理论。
行为科学理论始于20世纪20年代,早期被称为人际关系学说,后来发展为行为科学,即组织行为理论。
(二)早期的人际关系学说人际关系学说的创立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学者梅奥负责的霍桑试验。
该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1、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工人具有复杂的社会和心理方面的需要,而不是单纯地追求金钱收人和物质条件的满足,社会和心理因素等形成的动力对效率有更大的影响。
管理者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重视满足人们的这些非物质需要。
2、企业中除了“正式组织”之外,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正式组织是管理当局为了实现企业目标的需要而规定的企业成员之间职责范围的一种结构,非正式组织是企业成员在共同工作的过程中,由于具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共同的社会感情而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群体。
这种组织以其特殊的感情、规范和倾向,左右着成员的行为。
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相互依存,对生产率有很大影响。
管理者应善于引导和发挥非正式组织对正式组织的正面作用。
3、领导者应通过提高员工的“满足度”来激励“士气”工人是“社会人”,且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领导者应该通过满足员工的心理需求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人际关系学说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引发了人们对生产中的人的因素的兴趣和重视,对改变当时流行的“人与机器没有差别”的观点产生了深刻影响,开辟了管理理论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古典管理理论的不足,为行为科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管理学形成与发展的几个阶段

管理学形成与发展的几个阶段
1)古典管理理论阶段;20世纪初泰罗科管管理理论出现到20世纪30年代行为科学理论出现这一阶段.
2)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理论;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这一阶段时间,主要执行为科学理论的形成发展
3)管理理论丛林;在此阶段形成了各种管理理论学派,全面性.系统性和精确性等该阶段管理理论的特点,
4)战略管理;由于外部环境和市场的激烈变化,要求企业进行长远思考以便求得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考虑外部变化并制定战略是战略管理的特点
5)全面质量管理;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日本企业的竞争力受到世界瞩目,由此日本企业所推行的管理模式—全面质量管理在世界范围被推广和学习,持续改进等是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
6)学习型组织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运筹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 1、规划问题 • 2、排队问题 • 3、对策问题 • 4、决策问题 • 5、库存问题 • 6、搜索问题
(四)、运筹学的主要特点
1、从系统观点出发研究各种功能关系 2、应用多种学科交叉配合的方法 3、应用模型化和定量化来解决问题 4、随情况的变化而修改模型,求出新的最优解
控制论
控制论是在上世纪40年代由美国著名的数学家诺伯特· 维纳(Norbert Wiener) 开创的。
控制论一经产生,不仅与量子论、 相对论以同等的荣誉被载入史册, 而且以强大的活力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形成了包括管理、经济、工程、社 会、生物等领域的庞大的学科群。控制论的产生和发展所带来的影响甚至 导致了世界学科图景的改观,它也使管理思维方式发生改变,使得当代管 理思想进一步深化。控制论思想有着深刻的管理哲学意义,它不仅引导管 理主体在管理科学研究中开拓新领域,而且促使他们对整个管理世界的认 识产生新的飞跃。
体化,管理人员具有的系统观念是管理主体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
分。
信息论
•
信息论已成为现代管理思想的重要的科学方法论之一。 信息价值、信息量、信息反馈,信息的时效性、真实性, 信息处理、信息传递等概念贯穿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始终, 信息论与信息科学成为现代管理活动的命脉。事实上信 息已成为现代管理思想的载体,并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管 理形态——信息管理系统。
系统论
系统论是20世纪20年代由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Ludwig
von Bertalanffy)创立的一门新学科,是研究一切综合系统或子 系统的一般模式、原则和规律的理论体系。目前它的方法已被广 泛应用于各种科学理论研究与现实社会实践中,尤其在现代管理 理论发展史中,系统论的广泛应用具有方法论普遍意义。 系统论归纳了管理整体和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管理系统与 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管理系统的构成及其规律是系统规律的具
(三)系统分析的准则
• 1、在对各种备选方案进行分析和选择时,应紧密围绕建立系统的目的来进 行 • 2、要从系统的整体利益出发,使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 • 3、在进行系统分析时,既要考虑到 当前利益,又要考虑到长远利益 • 4、要做到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以达到选优的目的 • 5、在进行系统分析时,必须抓住关键
二、运筹学
• (一)、运筹学的定义 运筹学是一门应用科学的方法、技术与工具来研究有 组织的系统,解决其中的管理问题,使有组织系统中的 人、财、物和信息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使系统的产出最 大的科学。 系统导向性 多科学性 重视效益与费用的比较
主要特征
(二)、运筹学 研究的目的
• 1、库存管理 • 2、资源分配 • 3、服务问题 • 4、运输和订货问题 • 5、预防性控制和替换问题 • 6、通过合理的寻找各种可供选择的可能法案做出决策 • 7、竞争性问题或博弈问题
系统管理学与管理科学的演变关系
2、主要代表人物
一 般 系 统 贝达朗菲 →一般系统理论 维纳 →控制论 申农 →信息论 普利高津 →耗散结构理论
理
论 系统
哈肯 →协同论
托姆 →突变论 约翰逊、卡斯特、罗森茨韦克 →管理系统理论
管理
理论
米勒 →生存系统论
萨洛维奇 →数学系统理论
一、系统理论基础
(1)贝塔朗菲——一般系统理论创始人
统的工作,提出负反馈概念,应用功能模拟法,对控制论的诞
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1943年维纳与别格罗和罗森勃吕特合写 论文《行为、目的和目的论》,从反馈角度研究了目的性行为, 找出了神经系统和自动机之间的一致性。这是第一篇关于控制
论的论文。
(3)申农——信息论创始人
申农(C.E.Shannon),美国贝尔电话研究所的数学家。 他为解决通讯技术中的住处编码问题,突破老框框,把发 射信息和接收信息作为一个整体的通讯过程来研究,提出 通讯系统的一般模型;同时建立了信息量的统计公式,奠 定了信息论的理论基础。1948年申农发表的《通讯的数
一、管理科学理论 的产生和特点
(一)管理科学理论的产生
管理科学学派理论的产生
系统学派理论的产生
(二)管理科学理论的主要特点
• 1、将数学应用到组织管理中 • 2、在管理中应用电子计算机技术 • 3、将系统观念引进到管理方法中 • 4、生产和经营管理各个领域的各项活动都以经济效果好 坏作为评价标准
贝塔朗菲(Ludwig von Bertailanffy),奥地利籍生物 学家和哲学家。1937年在芝加哥大学的一次学术讨论会上 最早提出“一般系统理论”的概念。1945年以后,他陆续 发表文章和著作,介绍一般系统理论的基本原理。1954年, 美国成立了“一般系统学会”,并出版《一般系统年鉴》。 1968年,贝塔朗菲在《一般系统理论的基础、发展和应用》 一书中把“系统”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系统而全面地阐
学理论》一文,成为信息论诞生的标志。
二、系统分析思想及其理论
(一)系统分析的含义 系统分析就是对一个系统内的基本问题,用逻辑推理和分析 计算的方法,在确定条件或不确定条件下,找出各种可能的 备选的方案,加以分析比较,进而选出一种最优方案。
(二)系统分析的目的 系统分析的首要目的是根据特定系统的特定目的进行研制。
述了动态的开放系统的理论。
(2)维纳——控制论创始人
维纳少年时是一位神童,11岁上大学,学数学,但喜欢物理、 无线电、生物和哲学,14岁考进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学动物学, 后又去学哲学,18岁时获得哈佛大学数理逻辑博士学位。 维纳在1919年研究勒贝格积分时,从统计物理方面萌发 控制论思想。二战期间,他参加美国研制防空火力自动控制系
三、系统管理学 派
1、概述
系统管理学派是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范畴及一般原 理,全面分析组织管理活动的理论。系统管理学派的主要 理论要点是:组织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组成的人 造系统;组织是一个为环境所影响,并反过来影响环境的 开放系统 。 系统科学也是20世纪形成的新型学科。它是一门理论 深刻、严谨而又有着强烈技术实践能力的科学学科,其发 展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管理科学理论的
形成与发展
管理科学理论的学和技术科学的最新成果(如先进的
数学方法、电子计算机技术以及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为手段,运 用数学模型,对管理领域中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系统的定量分析,并 作出最优规划和决策的理论。 数学 • 三大基础 系统思想 计算机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