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易混淆近义词

合集下载

文言文中易混淆近义词

文言文中易混淆近义词

高考语文文言文中极易混淆的近义词古汉语中的一些常见近义字,由于字义颇为相近,因此极易混淆,给学生文言文的阅读理解造成一定困难。

下面略作阐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一、“讽、谏、谤、讥、说”“讽”:意思是用委婉的言语暗示或劝告。

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应指出的是在古汉语中,“讽”字大多不含贬义。

“谏”:意思是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

一般用于下对上,用言语纠正君王或尊长的过失,如《召公谏历王弭谤》。

又如《触龙说赵太后》:“太后不肯,大臣强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谤”:意思是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一般不作贬义词用。

例如《召公谏历王弭谤》中“历王虐,国人谤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上赏。

”不过有时也用作贬义词,即指说别人坏话。

如《屈原列传》中“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讥”:也是指责别人的过失,但与“谤”的意义稍有差别。

“谤”是公开指责。

而“讥”是微言讽刺。

例如《岳阳楼记》中“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有时也作讥笑讲。

如《左传·隐公元年》中“称郑伯,讥失教也。

”“说”:音shuì,意思是用话语劝说别人,使之听从自己的意见。

如《触龙说赵太后》。

二、“军、师、士、卒、兵”“军”和“师”都是集体名词,指军队。

如《左传·庄公十年》中“十年春,齐师伐我。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中“引军北还。

”同时,“军”和“师”又可用作军队的编制。

“军”是春秋以后军队最大的编制单位。

“师”是西周以前军队最大的编制。

据《司马法》载,一万二千五百人是一军。

而《周礼·地官·小司徒》载,一师是二千五百人。

所以,一般说来,“师”比“军”小。

“士”是武士、甲士。

上古用战车的时代,“士”是指战车上的披甲之士。

“卒”是指步兵。

如《史记·陈涉起义》中“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同时“卒”也可以用作军队的编制单位。

指一百人以内。

中考语文复习 易混淆的近义词语(包括近义成语)辨析

中考语文复习 易混淆的近义词语(包括近义成语)辨析

易混淆的近义词语(包括近义成语)辨析1.声明——①公开表示态度和说明立场。

如:声明立场。

②声明的文告。

如:发表联合声明。

申明——郑重说明。

如:申明理由。

2.时势——某一时期的客观形势。

如:时势造英雄。

时事——最近一段时间的国内外大事。

如:时事政治。

3.施行——指法令、法规等发生效力。

如:《广告法》从即日起施行。

实行——用行动来实现(纲领、政策、计划等)。

如:实行责任制。

4.实验——实地验证。

为了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而进行某种操作或从事某种活动。

试验——试探观察。

为了察看某事的结果或某物的性能而从事某种活动。

5.不和——不和睦,侧重于关系处理得不好。

如:夫妻不和、家庭不和。

不合——合不来,侧重于性情不相投,不能相处。

如:我俩脾气不合。

6.查访——侧重于通过打听进行调查,其对象一般是与案情有关的人,其目的是弄清案情,为断案结案做准备。

如:查访有关人证物证。

察访——调查手段除访问之外,还有观察,也不限于对案情的调查,其调查对象自然要广泛得多。

如:经过长期察访,终于弄清了这一事件的真相。

7.处世——泛指人在社会上活动,跟人往来。

如:人心不古,处世不易。

处事——处理事务的意思,一般是指对具体事务的处理。

如:他处事不力。

8.出生——胎儿从母体中分离出来。

如:甲子年出生。

出身——指个人早期的经历或家庭经济情况属于(某阶层);指个人早期的经历或由家庭经济情况所决定的身份。

如:工人出身。

9.篡改——指用作伪的手段改动或曲解(经典、理论、政策等)。

窜改——改动(成语、文件、古书等)。

如:他将“望洋兴叹”窜改成“望山兴叹”。

10.度过——通常用于时间方面。

如:度过美好的春天(青春时代、岁月)。

渡过——常用于通过江河等,或通过困难、难关、危机等,侧重于空间方面。

如:渡过难关。

11.恶运——侧重指坏的、带有凶险的运气。

如:交了恶运。

厄运——侧重指不幸的遭遇。

如:想不到他中年丧妻,遭此厄运。

12.遏制——侧重于“制”,压制住、控制住,不使发作,对象通常是情绪、敌人或某种力量。

文言文中最容易被误解本意的词高中语文教和学

文言文中最容易被误解本意的词高中语文教和学

文言文中最容易被误解本意的词高中语文教和学文言文中最容易被误解本意的50词1.官人疑策爱也,秘之。

【爱】误:喜欢正:吝啬【译文】过路的官人怀疑陈策舍不得骡子,便把它藏了起来。

2.有功故出反囚,罪当诛,请按之。

【按】误:按照正:审理【译文】徐有功特意开脱谋反的人,论罪应当处死,请审理他。

3.高祖遣使就拜东南道尚书令,封吴王。

【拜】误:拜见正:授予官职【译文】高祖派来使者授予(杜伏威)东南道尚书令的官,封他为吴王。

4.府省为奏,敕报许之。

【报】误:报告正:回复【译文】有关部门为此上奏,(后主)下诏回复同意了这件事。

5.齐孝公伐我北鄙。

【鄙】误:轻视正:边境【译文】齐孝公进攻我国北部边境。

6.大败李信,入两壁,杀七都尉。

【壁】误:城墙正:军营【译文】大败李信的军队,攻下两座军营,杀死七名都尉。

7.尧民之病水者,上而为巢,是为避害之巢【病】误:生病正:担心,忧虑【译文】尧的百姓担心水患,因而在水上筑巢,这就是避免灾害的巢。

8.焕初除市令,过谢乡人吏部侍郎石琚。

【除】误:免除正:(被)授职【译文】刘焕刚被授职市令,拜访同乡吏部侍郎石琚。

9.师进,次于陉。

【次】误:依次正:临时驻扎【译文】诸侯的军队前进,驻扎在陉地。

10.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

【卒】误:完毕正:通“猝”,突然【译文】天下真正有大勇的人,灾难突然降临也不会惊恐。

11.王趣见,未至,使者四三往。

【趣】误:高兴正:通“促”,赶快【译文】楚王赶快接见(尊卢沙),(尊卢沙)没有到,(楚王派)使者多次前去(邀请)。

12.存诸故人,请谢宾客。

【存】误:安置正:问候【译文】问候那些老朋友,邀请拜谢宾朋。

13.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

【贷】误:借给正:宽恕【译文】如果再不赡养母亲,我就不宽恕你了。

14.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

【逮】误:捉拿正:及,达到【译文】楚庄王谋划事情很得当,群臣没有人能比得上。

15.使裕胜也,必德我假道之惠【德】误:恩德正:感激【译文】假如刘裕取胜,一定会感激我们借道给他的好处。

文言文中易混淆近义词

文言文中易混淆近义词

高考语文文言文中极易混淆的近义词古汉语中的一些常见近义字,由于字义颇为相近,因此极易混淆,给学生文言文的阅读理解造成一定困难。

下面略作阐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一、“讽、谏、谤、讥、说”“讽”:意思是用委婉的言语暗示或劝告。

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应指出的是在古汉语中,“讽”字大多不含贬义。

“谏”:意思是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

一般用于下对上,用言语纠正君王或尊长的过失,如《召公谏历王弭谤》。

又如《触龙说赵太后》:“太后不肯,大臣强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谤”:意思是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一般不作贬义词用。

例如《召公谏历王弭谤》中“历王虐,国人谤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上赏。

”不过有时也用作贬义词,即指说别人坏话。

如《屈原列传》中“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讥”:也是指责别人的过失,但与“谤”的意义稍有差别。

“谤”是公开指责。

而“讥”是微言讽刺。

例如《岳阳楼记》中“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有时也作讥笑讲。

如《左传·隐公元年》中“称郑伯,讥失教也。

”“说”:音shuì,意思是用话语劝说别人,使之听从自己的意见。

如《触龙说赵太后》。

二、“军、师、士、卒、兵”“军”和“师”都是集体名词,指军队。

如《左传·庄公十年》中“十年春,齐师伐我。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中“引军北还。

”同时,“军”和“师”又可用作军队的编制。

“军”是春秋以后军队最大的编制单位。

“师”是西周以前军队最大的编制。

据《司马法》载,一万二千五百人是一军。

而《周礼·地官·小司徒》载,一师是二千五百人。

所以,一般说来,“师”比“军”小。

“士”是武士、甲士。

上古用战车的时代,“士”是指战车上的披甲之士。

“卒”是指步兵。

如《史记·陈涉起义》中“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同时“卒”也可以用作军队的编制单位。

指一百人以内。

30个文言近义词,对比记忆,赶紧保存

30个文言近义词,对比记忆,赶紧保存

30个文言近义词,对比记忆,赶紧保存文言学习,常用字词要识记,今献锦囊妙计---对比识别,在比中巧记!1爱:吝惜,舍不得。

“不爱珍器重宝肥腴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怜:爱怜,惜。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战国策·赵策》2走:跑。

~马。

不胫而~。

行:走。

日~千里|步~。

亡:逃跑。

亡命之徒。

3安:平静,稳定;使平静,使安定(多指心情);疑问词,哪里:~能如此?治:安定:~世。

~安(社会的秩序)。

天下大~;管理,处理,整治。

宁:níng,1. 平安,安定:~静。

~谧。

息事~人。

2. 已嫁的女子或在外子女回家省视父母:~亲。

归~。

nìng,岂,难道:王侯将相~有种乎?4多:赞许,推崇。

此诚雕虫之戏,不足为多也。

——唐·白居易《与元九书》少:shǎo,轻视:“我尝闻~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如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5厚:重视,推崇:~此薄彼,厚古薄今。

薄:bó,轻视:鄙~。

厚今~古;迫近。

日~西山。

6稍:渐渐。

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少:shǎo,稍稍,稍微。

愿大王稍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战国策·燕策》渐:jiān,浸:~渍。

淇水汤汤,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诗经·氓》7害:妒忌:“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其能”。

贼:害,伤害:戕~。

“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也”。

残:害,毁坏:~害。

摧~。

8疾:1.一般的痛苦。

2.疼痛:~首蹙额。

3.恨:~恶如仇。

4.古同“嫉”,妒忌。

病:1.重病;伤痛严重。

2.忧虑,担心。

君子病无能焉。

--《论语·卫灵公》9白:禀报,报告,一般用于下级对上级。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孔雀东南飞》报:1.回答,答复。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 2.报告,告诉。

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鸿门宴》 3.报答,报酬。

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

-- 《苏武传》10克:1.能够:~勤~俭。

中考语文复习之易混近义词梳理

中考语文复习之易混近义词梳理

中考语文复习之易混近义词梳理甄别:通过考核来辨别真伪。

强调认真慎重的鉴别。

例如:近几年我国出土了大量先秦时期的典籍,使我们有可能对过去被判为伪书的作品重新加以甄别。

鉴别:一般用来指判别事物的好坏。

例如:在选择读书时,我们首先要鉴别书的好坏。

震荡:指外力引起的动荡,也指精神上受到的重大影响,不能平静。

振荡:主要是物理学用语,指物体运动的一种形式或电流的周期性变化。

狡辩:狡猾地强辩。

例如:虽然人证物证俱在,但是他还在为自己狡辩。

诡辩:主要指-一种论证方法,貌似合理。

例如:“白马非马论”是种诡辩的论调。

捉摸:猜测,预料。

例如:这位老人精神很好,但脾气越来越古怪,令人难以捉摸。

琢磨:思索,考虑。

例如:你应该仔细琢磨下应对措施。

暴发:突然猛烈地发生:如山洪暴发。

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贬义),如暴发户。

爆发:由于爆炸而突发或发生重大事变。

例如,爆发战争、火山爆发、爆发大笑。

长年:一年到头,整年。

例如,“长年劳作”。

“长年”的“长"指长期、长远,含连续意。

常年:终年、长期、如常年坚持体育活动”。

平常年份,例如,“常年产量200斤“骨年”的“常"指经常、常常,含断续意。

鞭策:用鞭和策赶马,重在“策”,比喻督促。

一般使用其比喻义,督促鞭挞:鞭打,正在"挞”,比喻抨击。

一般使用其比喻义。

分辩:辩白、解释,用语言解释、说明。

例如,“不由分辩””不和你分辩”分辨:区分辨别,指通过观察,调查等手段分析一件事物的真伪、好坏等。

诘问:书面语,追问,责问。

突出了问的持续,追问。

诘责:责问。

突出了批评、责备。

开辟:打开通路,创立(从无到有)。

开拓:开辟拓展(从小到大)。

把戏:花招,蒙蔽人的手法。

伎俩:不正当的手段。

取消:使原有的制度、规章、资格、权利失去效力。

取缔:明令取消或禁止。

品位:文艺创作所达到的水平。

品味:物品的品质和风味。

大抵:表示数量范围,有“大半”“大部分”之意,“大抵”重在肯定。

大概:表示约数“大概"重在猜测。

高中易错近义词大全

高中易错近义词大全

高中易错近义词大全常见易错近义词说明:1、此表按近义词组中相同语素的音序编排;2、若无相同语素,则按照近义词组中相同的音素编排。

3、若无相同音素,则按照近义词组中相近的音素编排。

A1、安置安顿安置:着重指使工作、生活等有适当的位置。

多是处理人事工作的活动。

安顿:着重指安排妥当,使有确实的着落。

B1、包含包涵包含:包容含有。

包涵:原谅、宽恕。

2.不齿不耻不齿:不愿意提到,表示极端鄙视。

不耻:不顾羞耻不以为有失体面;不以为耻。

3、本义本意本义:词的本来意义,与引申义、比喻义相对。

本意:心里本来的想法、目的。

4、必须必需必须:副词,后跟动词,表示“一定要”。

必需:动词,“一定要有”;①可作谓语,如“阵地战也必需”;②多作定语,如“必需的素质”,后跟名词或名词性的短语。

5、编辑、编撰、编纂编辑:主要指对资料或现成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

编撰:编纂、编写。

编纂:编写(多指资料、篇幅较大的著作)。

6、变换变幻变换:指事物的一种形式和内容转换成另一种。

变幻:后者指不规则的改变(多指抽象、概括性事物)。

7、辨正辨证辩证辨正:辨明是非,纠正谬误。

如“辨正发音”,可写作“辩正”。

辨证:辨析考证,如“经学者多方辨证”。

亦为中医术语,“辨证医治”。

辩证:哲学术语,如“辩证唯物主义”。

亦同“辨证”第一义。

8、申辩声辩申辩:申诉理由,加以辩解;声辩:公开辩解。

9、个别各别个别:单个,极少数。

如“个别现象”、“个别处理”。

各别:各不相同,有分别或特别。

如“各别对待”、“形式各别”。

10、甄别鉴别甄别:审查辨别;考核鉴别。

鉴别:通过仔细观察加以辨别。

C1、苍茫苍莽苍茫:多指夜色、水域、大地等旷远、迷茫。

引申为模糊不清。

苍莽:多指树林、山岭、大地等广阔无边。

引申为意境心胸开阔。

2、善于擅长都指某方面有特长。

“善于”的宾语通常不能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擅长”则可以,如“擅长水墨、丹青”。

3、成绩成就成绩:指工作或学习的收获;成就:指事业上的成绩。

文言文学习中常见的易混淆字辨析

文言文学习中常见的易混淆字辨析

文言文学习中常见的易混淆字辨析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字词非常相似甚至容易混淆的情况。

这些字词的形状和发音相近,但却具有不同的意义。

正确理解和使用这些易混淆字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也是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的关键。

本文将对文言文学习中常见的易混淆字进行辨析,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这些字词的用法。

一、與/与與与略字續通,皆爲介詞,跟“和、同、并”意思相合。

但在使用上有所區別。

“與”通作同音介詞“與”,表示并列後,主次相等的關係,如:“君子之道,與人也差矣。

”“与”通作同音介詞“与”,表示主次不等的關係,如:“君子懷德不怠,與人何必親?”又如:“与其侯也,不如典也。

”二、乃/奈乃作连词,意思是“就、于是”,表示原因、结果、时间顺序等,如:“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岂庸置疑,自古乃然。

”奈作副词,意思是“怎样、如何”,用于转折、迁就、表示不能等情况,如:“惭愧之至,无地自容。

奈何无力改变现状?”三、以/已以是介词,在句中表示手段、理由、条件等,如:“以言申之。

”表示用言语来申述;“以诚守之。

”表示用真诚来保守。

已是动词或助动词,意思是“已经、早已”,用于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完成或发生,在句中作谓语或助谓语,如:“已吾愈与之言矣。

”表示已经与他说过了。

四、之/之之作介词,用来引导名词或代词之后的定语,表示所属关系,如:“吾之所爲者。

”表示我的所做的事情。

之作连词,表示“并且、而且”的关系,用于承接并列对等的内容,如:“小心行事,不可马虎之,否则后悔莫及。

”五、從/从從是介词,常用来表示“依据、由于、从事”的意思,如:“從吾所知。

”表示依据我所知道;“從易者校之。

”表示由简到繁进行校对。

从是介词,常用来表示“从、自、经过”的意思,如:“从前有座山。

”表示从过去的时候;“从门而入。

”表示从门口进入。

六、者/之者作名词,有表示“人、物”的意思,能引导句子,表示主语、宾语,如:“天下之无敌者。

”表示天下没有敌手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文言文中极易混淆的近义词
古汉语中的一些常见近义字,由于字义颇为相近,因此极易混淆,给学生文言文的阅读理解造成一定困难。

下面略作阐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讽、谏、谤、讥、说”
“讽”:意思是用委婉的言语暗示或劝告。

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应指出的是在古汉语中,“讽”字大多不含贬义。

“谏”:意思是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

一般用于下对上,用言语纠正君王或尊长的过失,如《召公谏历王弭谤》。

又如《触龙说赵太后》:“太后不肯,大臣强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谤”:意思是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一般不作贬义词用。

例如《召公谏历王弭谤》中“历王虐,国人谤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上赏。

”不过有时也用作贬义词,即指说别人坏话。

如《屈原列传》中“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讥”:也是指责别人的过失,但与“谤”的意义稍有差别。

“谤”是公开指责。

而“讥”是微言讽刺。

例如《岳阳楼记》中“去国怀乡,忧谗畏
讥。

”有时也作讥笑讲。

如《左传·隐公元年》中“称郑伯,讥失教也。


“说”:音shuì,意思是用话语劝说别人,使之听从自己的意见。

如《触龙说赵太后》。

二、“军、师、士、卒、兵”
“军”和“师”都是集体名词,指军队。

如《左传·庄公十年》中“十年春,齐师伐我。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中“引军北还。

”同时,“军”和“师”又可用作军队的编制。

“军”是春秋以后军队最大的编制单位。

“师”是西周以前军队最大的编制。

据《司马法》载,一万二千五百人是一军。

而《周礼·地官·小司徒》载,一师是二千五百人。

所以,一般说来,“师”比“军”小。

“士”是武士、甲士。

上古用战车的时代,“士”是指战车上的披甲之士。

“卒”是指步兵。

如《史记·陈涉起义》中“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同时“卒”也可以用作军队的编制单位。

指一百人以内。

如《孙子·谋攻》中“全卒为上,破卒次之。


“兵”指兵器。

上古时代,“兵”一般不当兵卒讲。

战国以后,“兵”也可以当军队讲。

如《触龙说赵太后》中“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汉代以后,“兵”逐渐与“卒”同义,可以用来指士兵。

三、“征、伐、侵、袭、攻”
“征”的词义是褒义词,最初用于“上(天子)”攻“下(诸侯)”,“有道”攻“无道”。

“伐”是中性词,指公开宣战的正式战争,如《左传·庄公十年》中“十年春,齐师伐我。

”在这里,齐与鲁都是诸侯国,也不是上对下,有道对无道。

不过后来,因“征”“伐”经常连用,“伐”也逐渐用于褒义。

“侵”是不宣而战,不要借口,不用钟鼓,直接侵犯别人的国土,与“袭”一样是贬义。

《左传·齐桓公伐楚》:“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


“袭”是袭击,偷袭,比“侵”更富于秘密性质,是乘人不备而偷偷地突然进攻。

如《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太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这就是说郑庄公的弟弟公叔段准备偷袭郑国的国都。

“攻”是进攻、攻打。

如《左转·齐桓公伐楚》:“以此攻城,何城不克?”但“攻”往往偏重在军事上的攻打,是军事上进攻的泛称,不像“征”、“伐”、“侵”、“袭”各有明显的特点。

四、“青、苍、碧、绿、蓝”
“青”在上古主要是指蓝色,不作黑色讲,如,《庄子·逍遥游》:“负青天,然后图南。

”中古以后,“青”就有黑色的意思了。

如李白《将
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苍”指深蓝色。

如《庄子·逍遥游》:“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碧”本指玉名,《庄子·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

”后来指浅蓝色(即清白色)。

“绿”指绿颜色,与今义相同。

但要注意的是古时的绿草指嫩草。

“蓝”字在古代不表示颜色,而是指一种染色的植物(即蓼蓝)。

《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在这里要提出的是,人们对颜色的分辨,有时并不是整齐划一的,因此“青”、“苍”、“碧”三个词虽然表示蓝色深浅有别,但人们有时通用。

如“青天”也叫“苍天”,“青草”又叫“碧草”,“青苔”又叫“苍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