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易混淆近义词

合集下载

文言文中易混淆近义词

文言文中易混淆近义词

高考语文文言文中极易混淆的近义词古汉语中的一些常见近义字,由于字义颇为相近,因此极易混淆,给学生文言文的阅读理解造成一定困难。

下面略作阐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一、“讽、谏、谤、讥、说”“讽”:意思是用委婉的言语暗示或劝告。

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应指出的是在古汉语中,“讽”字大多不含贬义。

“谏”:意思是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

一般用于下对上,用言语纠正君王或尊长的过失,如《召公谏历王弭谤》。

又如《触龙说赵太后》:“太后不肯,大臣强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谤”:意思是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一般不作贬义词用。

例如《召公谏历王弭谤》中“历王虐,国人谤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上赏。

”不过有时也用作贬义词,即指说别人坏话。

如《屈原列传》中“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讥”:也是指责别人的过失,但与“谤”的意义稍有差别。

“谤”是公开指责。

而“讥”是微言讽刺。

例如《岳阳楼记》中“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有时也作讥笑讲。

如《左传·隐公元年》中“称郑伯,讥失教也。

”“说”:音shuì,意思是用话语劝说别人,使之听从自己的意见。

如《触龙说赵太后》。

二、“军、师、士、卒、兵”“军”和“师”都是集体名词,指军队。

如《左传·庄公十年》中“十年春,齐师伐我。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中“引军北还。

”同时,“军”和“师”又可用作军队的编制。

“军”是春秋以后军队最大的编制单位。

“师”是西周以前军队最大的编制。

据《司马法》载,一万二千五百人是一军。

而《周礼·地官·小司徒》载,一师是二千五百人。

所以,一般说来,“师”比“军”小。

“士”是武士、甲士。

上古用战车的时代,“士”是指战车上的披甲之士。

“卒”是指步兵。

如《史记·陈涉起义》中“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同时“卒”也可以用作军队的编制单位。

指一百人以内。

中考语文复习 易混淆的近义词语(包括近义成语)辨析

中考语文复习 易混淆的近义词语(包括近义成语)辨析

易混淆的近义词语(包括近义成语)辨析1.声明——①公开表示态度和说明立场。

如:声明立场。

②声明的文告。

如:发表联合声明。

申明——郑重说明。

如:申明理由。

2.时势——某一时期的客观形势。

如:时势造英雄。

时事——最近一段时间的国内外大事。

如:时事政治。

3.施行——指法令、法规等发生效力。

如:《广告法》从即日起施行。

实行——用行动来实现(纲领、政策、计划等)。

如:实行责任制。

4.实验——实地验证。

为了检验某种科学理论或假设而进行某种操作或从事某种活动。

试验——试探观察。

为了察看某事的结果或某物的性能而从事某种活动。

5.不和——不和睦,侧重于关系处理得不好。

如:夫妻不和、家庭不和。

不合——合不来,侧重于性情不相投,不能相处。

如:我俩脾气不合。

6.查访——侧重于通过打听进行调查,其对象一般是与案情有关的人,其目的是弄清案情,为断案结案做准备。

如:查访有关人证物证。

察访——调查手段除访问之外,还有观察,也不限于对案情的调查,其调查对象自然要广泛得多。

如:经过长期察访,终于弄清了这一事件的真相。

7.处世——泛指人在社会上活动,跟人往来。

如:人心不古,处世不易。

处事——处理事务的意思,一般是指对具体事务的处理。

如:他处事不力。

8.出生——胎儿从母体中分离出来。

如:甲子年出生。

出身——指个人早期的经历或家庭经济情况属于(某阶层);指个人早期的经历或由家庭经济情况所决定的身份。

如:工人出身。

9.篡改——指用作伪的手段改动或曲解(经典、理论、政策等)。

窜改——改动(成语、文件、古书等)。

如:他将“望洋兴叹”窜改成“望山兴叹”。

10.度过——通常用于时间方面。

如:度过美好的春天(青春时代、岁月)。

渡过——常用于通过江河等,或通过困难、难关、危机等,侧重于空间方面。

如:渡过难关。

11.恶运——侧重指坏的、带有凶险的运气。

如:交了恶运。

厄运——侧重指不幸的遭遇。

如:想不到他中年丧妻,遭此厄运。

12.遏制——侧重于“制”,压制住、控制住,不使发作,对象通常是情绪、敌人或某种力量。

文言文中最容易被误解本意的词高中语文教和学

文言文中最容易被误解本意的词高中语文教和学

文言文中最容易被误解本意的词高中语文教和学文言文中最容易被误解本意的50词1.官人疑策爱也,秘之。

【爱】误:喜欢正:吝啬【译文】过路的官人怀疑陈策舍不得骡子,便把它藏了起来。

2.有功故出反囚,罪当诛,请按之。

【按】误:按照正:审理【译文】徐有功特意开脱谋反的人,论罪应当处死,请审理他。

3.高祖遣使就拜东南道尚书令,封吴王。

【拜】误:拜见正:授予官职【译文】高祖派来使者授予(杜伏威)东南道尚书令的官,封他为吴王。

4.府省为奏,敕报许之。

【报】误:报告正:回复【译文】有关部门为此上奏,(后主)下诏回复同意了这件事。

5.齐孝公伐我北鄙。

【鄙】误:轻视正:边境【译文】齐孝公进攻我国北部边境。

6.大败李信,入两壁,杀七都尉。

【壁】误:城墙正:军营【译文】大败李信的军队,攻下两座军营,杀死七名都尉。

7.尧民之病水者,上而为巢,是为避害之巢【病】误:生病正:担心,忧虑【译文】尧的百姓担心水患,因而在水上筑巢,这就是避免灾害的巢。

8.焕初除市令,过谢乡人吏部侍郎石琚。

【除】误:免除正:(被)授职【译文】刘焕刚被授职市令,拜访同乡吏部侍郎石琚。

9.师进,次于陉。

【次】误:依次正:临时驻扎【译文】诸侯的军队前进,驻扎在陉地。

10.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

【卒】误:完毕正:通“猝”,突然【译文】天下真正有大勇的人,灾难突然降临也不会惊恐。

11.王趣见,未至,使者四三往。

【趣】误:高兴正:通“促”,赶快【译文】楚王赶快接见(尊卢沙),(尊卢沙)没有到,(楚王派)使者多次前去(邀请)。

12.存诸故人,请谢宾客。

【存】误:安置正:问候【译文】问候那些老朋友,邀请拜谢宾朋。

13.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

【贷】误:借给正:宽恕【译文】如果再不赡养母亲,我就不宽恕你了。

14.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

【逮】误:捉拿正:及,达到【译文】楚庄王谋划事情很得当,群臣没有人能比得上。

15.使裕胜也,必德我假道之惠【德】误:恩德正:感激【译文】假如刘裕取胜,一定会感激我们借道给他的好处。

文言文中易混淆近义词

文言文中易混淆近义词

高考语文文言文中极易混淆的近义词古汉语中的一些常见近义字,由于字义颇为相近,因此极易混淆,给学生文言文的阅读理解造成一定困难。

下面略作阐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一、“讽、谏、谤、讥、说”“讽”:意思是用委婉的言语暗示或劝告。

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应指出的是在古汉语中,“讽”字大多不含贬义。

“谏”:意思是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

一般用于下对上,用言语纠正君王或尊长的过失,如《召公谏历王弭谤》。

又如《触龙说赵太后》:“太后不肯,大臣强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谤”:意思是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一般不作贬义词用。

例如《召公谏历王弭谤》中“历王虐,国人谤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上赏。

”不过有时也用作贬义词,即指说别人坏话。

如《屈原列传》中“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讥”:也是指责别人的过失,但与“谤”的意义稍有差别。

“谤”是公开指责。

而“讥”是微言讽刺。

例如《岳阳楼记》中“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有时也作讥笑讲。

如《左传·隐公元年》中“称郑伯,讥失教也。

”“说”:音shuì,意思是用话语劝说别人,使之听从自己的意见。

如《触龙说赵太后》。

二、“军、师、士、卒、兵”“军”和“师”都是集体名词,指军队。

如《左传·庄公十年》中“十年春,齐师伐我。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中“引军北还。

”同时,“军”和“师”又可用作军队的编制。

“军”是春秋以后军队最大的编制单位。

“师”是西周以前军队最大的编制。

据《司马法》载,一万二千五百人是一军。

而《周礼·地官·小司徒》载,一师是二千五百人。

所以,一般说来,“师”比“军”小。

“士”是武士、甲士。

上古用战车的时代,“士”是指战车上的披甲之士。

“卒”是指步兵。

如《史记·陈涉起义》中“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同时“卒”也可以用作军队的编制单位。

指一百人以内。

文言文学习中的常见易混淆字辨析

文言文学习中的常见易混淆字辨析

文言文学习中的常见易混淆字辨析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文言文对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学的理解非常重要。

然而,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字词的混淆和辨析问题,这些字词容易让人误以为它们的意思相同或者使用方法相似,但实际上它们有细微的差别。

本文将围绕文言文学习中常见的易混淆字进行辨析,帮助广大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一、"之"与"之一"在文言文中,“之”是一个非常常见的代词,意为“的”、“之一”等;而“之一”则用于列举中,表示“其中之一”。

这两个字在封建社会科举考试中应用频率极高,因此容易混淆。

举例来说,如果我们要说“他是十多个候选人中的一个”,应该写作“其处诸候者之一”,而不是“其处诸候者之”。

二、"言"与"云"“言”和“云”都是文言文中的表示说话的动词,但用法又有所差别。

“言”表示具体的言辞,表示具体的内容或者精确的引述;而“云”则表示一种典型的说法、发言的原型或者引用他人的话。

“言”可以用于句首或者句中,而“云”通常用于句首。

比如“孔子言,友者如集市朝。

”,“云”则常用于出处,例如“孔子云:君子之言,志也。

”三、"士"与"仕"在文言文中,“士”和“仕”都是与读书人,学者相关的词语,容易让人混淆。

然而它们的意义是不同的,“士”是指读书人、知识分子;而“仕”则是指进入官府,成为公务员。

举个例子,“士者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而“仕”则常见于句型“仕宦”、“仕途”等,例如“仕宦之路不易”。

四、"寡"与"夸"“寡”与“夸”在文言文中容易混淆,因为它们的音近字形相似,但意义却截然不同。

“寡”是指夫妻中的一方丧偶,或者指少,缺少的意思;而“夸”则是指夸耀、吹嘘。

例如,“黄鹤在原青霞浦,想人生而寡欢嗉。

正确区分文言文中古今容易混淆的字,轻松学好文言文

正确区分文言文中古今容易混淆的字,轻松学好文言文

正确区分文言文中古今容易混淆的字,轻松学好文言文文言文阅读在中考高考阅读题中所占的分值越来越不容我们忽视。

如果掌握得不好它就成了语文成绩拉分的“问题”。

在文言文中,实词又是最难的,尤其是一些古今容易混淆的词(字),它们在书写上甚至跟现代文一模一样,但是很多时候意思却不是一样的。

老师一般都是让我们积累,主要掌握课文下面的注解。

其实,在这些容易混淆的实词中有很大一部分字是有规律可寻的,只要我们掌握了它,学习起来就事半功倍啦。

它们除了书写相同,词义完全相同的外,还有另外三种情况的词是我们最容易混淆的。

第一,词义相近,而又有差别的词。

比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中的“再”是是确定指第二次,不是今天的“再一次”。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中“牺牲”是一个名词,指祭祀用的牛羊,而现代语中的“牺牲”是一个动词,指人们为了一种目标而舍弃生命或利益。

第二,字相同,而古今意义完全不同。

比如,“我决起而飞,抢榆枋……”中“抢”是作“突过”讲,与今天的“抢劫”、“争夺”意思,完全没有联系的。

再比如“去”字,在文言文中是“离开”的意思。

“去国怀乡”则是离开国都,怀念家乡的意思。

今天,我们说“去”则是“走向那里”的意思,如“去上海”是“到上海去”的意思。

这样一来一往,意思正好完全相反。

第三,文言文中有时的两个单音节词,在今天却是一个双音节词。

比如“昨日入城市”中“城”是城市的意思。

“市”是买卖东西的意思。

一句话的意思是“昨天进城去做买卖。

”“可以一战”中“可”是可以的意思。

“以”是表凭借介词。

也就是说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中“种”是种植庄稼。

“树”是栽培树木。

……在这些两个单音节词中,现代汉语中在书面语言时,有时还保留了古代的用法。

各种情况下的例子很多,这里我们不再一一举例,比如我们最常见的“走”等等,只要我们平常的文言文阅读中,多注意去体会这些容易混淆的字(词),注意区分它们在文言文中的准确意思,就能读懂文言文,像理解现代文一样理解文言文,从而做到有效答题。

中考语文复习之易混近义词梳理

中考语文复习之易混近义词梳理

中考语文复习之易混近义词梳理甄别:通过考核来辨别真伪。

强调认真慎重的鉴别。

例如:近几年我国出土了大量先秦时期的典籍,使我们有可能对过去被判为伪书的作品重新加以甄别。

鉴别:一般用来指判别事物的好坏。

例如:在选择读书时,我们首先要鉴别书的好坏。

震荡:指外力引起的动荡,也指精神上受到的重大影响,不能平静。

振荡:主要是物理学用语,指物体运动的一种形式或电流的周期性变化。

狡辩:狡猾地强辩。

例如:虽然人证物证俱在,但是他还在为自己狡辩。

诡辩:主要指-一种论证方法,貌似合理。

例如:“白马非马论”是种诡辩的论调。

捉摸:猜测,预料。

例如:这位老人精神很好,但脾气越来越古怪,令人难以捉摸。

琢磨:思索,考虑。

例如:你应该仔细琢磨下应对措施。

暴发:突然猛烈地发生:如山洪暴发。

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贬义),如暴发户。

爆发:由于爆炸而突发或发生重大事变。

例如,爆发战争、火山爆发、爆发大笑。

长年:一年到头,整年。

例如,“长年劳作”。

“长年”的“长"指长期、长远,含连续意。

常年:终年、长期、如常年坚持体育活动”。

平常年份,例如,“常年产量200斤“骨年”的“常"指经常、常常,含断续意。

鞭策:用鞭和策赶马,重在“策”,比喻督促。

一般使用其比喻义,督促鞭挞:鞭打,正在"挞”,比喻抨击。

一般使用其比喻义。

分辩:辩白、解释,用语言解释、说明。

例如,“不由分辩””不和你分辩”分辨:区分辨别,指通过观察,调查等手段分析一件事物的真伪、好坏等。

诘问:书面语,追问,责问。

突出了问的持续,追问。

诘责:责问。

突出了批评、责备。

开辟:打开通路,创立(从无到有)。

开拓:开辟拓展(从小到大)。

把戏:花招,蒙蔽人的手法。

伎俩:不正当的手段。

取消:使原有的制度、规章、资格、权利失去效力。

取缔:明令取消或禁止。

品位:文艺创作所达到的水平。

品味:物品的品质和风味。

大抵:表示数量范围,有“大半”“大部分”之意,“大抵”重在肯定。

大概:表示约数“大概"重在猜测。

文言文学习中的常见易混字辨析

文言文学习中的常见易混字辨析

文言文学习中的常见易混字辨析在学习文言文时,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字词的混淆,它们在形态上相似,容易引起混淆。

本文将介绍文言文学习中常见的易混字,并对其进行辨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词语。

一、邪、斜邪(xié)和斜(xié)在字形上相似,但在意义上有所不同。

邪常常表示邪恶、不正,也有违法乱纪之意;而斜则表示倾斜、不正。

例如《红楼梦》中描述宝黛婚姻的一段:“宝玉已是成人,不过十七八岁而已,性情邪佞,父母教训已尽。

”这里使用了邪来形容宝玉的性情不正。

而在《西游记》中,有这样一句话:“行者道:‘那大虫今朝跟我斜咬,也在路边三尺处打草退出,看他如何。

’”这里使用了斜来描绘大虫的咬击动作。

二、浊、濁浊(zhuó)和濁(zhuó)在形态上非常相似,都含有“水”的意思。

浊常用来形容水质不纯,不清澈;而濁则用来指水质浑浊、不清。

例如《史记·商君列传》:“文章一书,虽今年陈遗失,然颇浊而不见所失。

”这里使用了浊来描述文件的质量不纯。

而在《红楼梦》中,有这样一句话:“众人情急,着人先捞出来瞧时,黛玉只见一个请字,心中一濁。

”这里使用了濁来描述黛玉心中的困惑和不安。

三、郡、县郡(jùn)和县(xiàn)都是古代行政区划的名称,虽然在字形上有些相似,但在地域和行政级别上有所不同。

郡是古代行政区划的上级单位,相当于现在的省级单位;而县是在郡下面的行政单位,相当于现在的县级单位。

例如《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有:“至仲尼,迄乎竟陵,凡八世十五公。

”这里的“竟陵”即为春秋时期郡名。

而在《红楼梦》中,贾府的所在地就是“贾府(贾汝鲤为爷者)亦在府籍之列。

”这里的府指的就是县级行政单位。

四、兢、肯兢(jīng)和肯(kěn)在形态上相似,但在意义上有所区别。

兢表示害怕、警惕,形容恐惧的样子;而肯则表示愿意、做好准备。

例如《史记·魏公子列传》中有:“如是者十馀年,世称光武英明兢兢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文言文中极易混淆的近义词
古汉语中的一些常见近义字,由于字义颇为相近,因此极易混淆,给学生文言文的阅读理解造成一定困难。

下面略作阐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讽、谏、谤、讥、说”
“讽”:意思是用委婉的言语暗示或劝告。

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

应指出的是在古汉语中,“讽”字大多不含贬义。

“谏”:意思是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

一般用于下对上,用言语
纠正君王或尊长的过失,如《召公谏历王弭谤》。

又如《触龙说赵太后》:“太后不肯,大臣强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谤”:意思是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一般不作贬义词用。

例如《召公谏历王弭谤》中“历王虐,国人谤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上赏。

”不过有时也用作贬义词,即指
说别人坏话。

如《屈原列传》中“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讥”:也是指责别人的过失,但与“谤”的意义稍有差别。

“谤”是公开指责。

而“讥”是微言讽刺。

例如《岳阳楼记》中“去国怀乡,忧谗畏
讥。

”有时也作讥笑讲。

如《左传·隐公元年》中“称郑伯,讥失教也。


“说”:音shuì,意思是用话语劝说别人,使之听从自己的意见。

如《触龙说赵太后》。

二、“军、师、士、卒、兵”
“军”和“师”都是集体名词,指军队。

如《左传·庄公十年》中“十年春,齐师伐我。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中“引军北还。

”同时,“军”和“师”又可用作军队的编制。

“军”是春秋以后军队最大的编制单位。

“师”是西周以前军队最大的编制。

据《司马法》载,一万二千五百人
是一军。

而《周礼·地官·小司徒》载,一师是二千五百人。

所以,一
般说来,“师”比“军”小。

“士”是武士、甲士。

上古用战车的时代,“士”是指战车上的披甲
之士。

“卒”是指步兵。

如《史记·陈涉起义》中“车六七百乘,骑千余,
卒数万人。

”同时“卒”也可以用作军队的编制单位。

指一百人以内。

如《孙子·谋攻》中“全卒为上,破卒次之。


“兵”指兵器。

上古时代,“兵”一般不当兵卒讲。

战国以后,“兵”也可以当军队讲。

如《触龙说赵太后》中“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汉代以后,“兵”逐渐与“卒”同义,可以用来指士兵。

三、“征、伐、侵、袭、攻”
“征”的词义是褒义词,最初用于“上(天子)”攻“下(诸侯)”,“有道”攻“无道”。

“伐”是中性词,指公开宣战的正式战争,如《左传·庄公十年》中“十年春,齐师伐我。

”在这里,齐与鲁都是诸侯国,也不是上对下,
有道对无道。

不过后来,因“征”“
伐”经常连用,“伐”也逐渐用于褒义。

“侵”是不宣而战,不要借口,不用钟鼓,直接侵犯别人的国土,
与“袭”一样是贬义。

《左传·齐桓公伐楚》:“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


“袭”是袭击,偷袭,比“侵”更富于秘密性质,是乘人不备而偷偷
地突然进攻。

如《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太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

”这就是说郑庄公的弟弟公叔段准备偷袭郑国的国都。

“攻”是进攻、攻打。

如《左转·齐桓公伐楚》:“以此攻城,何城不克?”但“攻”往往偏重在军事上的攻打,是军事上进攻的泛称,不像“征”、“伐”、“侵”、“袭”各有明显的特点。

四、“青、苍、碧、绿、蓝”
“青”在上古主要是指蓝色,不作黑色讲,如,《庄子·逍遥游》:“负青天,然后图南。

”中古以后,“青”就有黑色的意思了。

如李白《将
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苍”指深蓝色。

如《庄子·逍遥游》:“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碧”本指玉名,《庄子·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

”后来指浅蓝色(即清白色)。

“绿”指绿颜色,与今义相同。

但要注意的是古时的绿草指嫩草。

“蓝”字在古代不表示颜色,而是指一种染色的植物(即蓼蓝)。

《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在这里要提出的是,人们对颜色的分辨,有时并不是整齐划一的,因此“青”、“苍”、“碧”三个词虽然表示蓝色深浅有别,但人们有时通用。

如“青天”也叫“苍天”,“青草”又叫“碧草”,“青苔”又叫“苍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