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文言文常识总结剖析

合集下载

初三语文复习文言文篇章剖析

初三语文复习文言文篇章剖析

初三语文复习文言文篇章剖析文言文作为语文课程的一部分,是初中学生必须要学习的内容之一。

本文将对初三语文复习文言文篇章进行详细的剖析和总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特点和技巧。

一、文言文的特点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与现代汉语有着较大的差异。

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词汇丰富多样:文言文中使用了许多汉字,这些字的含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需要学生去理解和掌握。

2. 语法结构复杂: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包括"主谓宾"、"定状补"、"并列状"等不同形式,需要学生通过不断的练习来掌握这些结构。

3. 修辞手法丰富:文言文中使用了很多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等,这些手法能够增强语言的表达力,但也增加了学习的难度。

二、篇章结构分析在复习文言文篇章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和剖析:1. 篇章主题:了解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题是理解文言文的重要一步。

通过阅读篇章的标题、导言和结尾部分,可以初步确定篇章的主题。

2. 篇章结构:分析篇章的结构有助于了解篇章的发展和层次。

通常,篇章可以分为引子、承接、发展、高潮、转折等部分,通过理清篇章结构,对文意的理解将更加准确。

3. 重点段落:在篇章中,有一些关键的段落对发展和阐述主题至关重要。

学生应该有意识地进行标注和分析,确保对这些段落的理解和把握。

4. 语言技巧:文言文篇章通常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和语言技巧,如比喻、拟人、借代等。

学生需要注意这些技巧的使用,对文意的理解有所帮助。

三、解析示例以下是一段文言文的片段,我们来进行详细的解析:```予,亦舍尔乎。

女安得无僻哉!以予责而避之,岂敢专是狗彘之忧?予善射。

既得三环之誉,则科头部以自决。

跽弗跃则投之渊一泄。

系弗履则松之。

有射者终必中焉。

故意无接者,故无适。

如有拨者,为君不得活,吾自当 之;拨者为人不得活,亦吾自当 之。

几时,君于中山有疾,疑予有术者三。

文言常识知识点总结

文言常识知识点总结

文言常识知识点总结文言常识是指对古代汉语文言文字的基本知识和理解。

文言常识的掌握对于理解古代文学作品、掌握古代历史、文化和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们就从文言的音韵、词汇、语法和修辞等几个方面总结文言常识的基本知识点。

一、音韵古代汉语的音韵是文言常识的重要内容之一。

古代汉语主要分为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其中上古汉语的音韵为古韵,中古汉语的音韵为近韵。

在古代汉语的音韵中,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的知识点:1. 声母:古代汉语的声母较现代汉语要多,例如:“尚”在古代音韵中的声母为“ㄕㄤ”,而现代汉语中的声母为“sh”。

2. 韵母:古代汉语的韵母也有一些变化,例如:“言”在古代音韵中的韵母为“元”,而现代汉语中的韵母为“yan”。

3. 声调:古代汉语的声调有平上去入四个,而现代汉语只有平上去三个。

需要注意古代文言中的声调搭配以及读音规则。

4. 入声:古代汉语的入声在声母和韵母的搭配上有一些特殊的规律,需要熟记。

二、词汇古代文言的词汇较现代汉语来说要复杂丰富,而且许多词汇的意义和用法有所不同。

古代文言的词汇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词义:很多古代文言的词汇在意义上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需要熟悉其原始的含义。

2. 词缀:古代文言的词缀较多,例如“之、乎、吾、尔”等,对于理解文言文的意思有一定的帮助。

3. 惯用词:古代文言中有很多惯用词,例如“不胜其烦”、“何谓”等,需要掌握其固定的用法。

三、语法古代文言的语法是文言常识中的重要内容,其语法规则和用法较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

文言的语法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语序:古代文言的语序有主谓宾、状状宾的倒装,需要了解其用法和规则。

2. 助词:古代文言中的助词较多,如“之、乎、者、所”等,需要了解其作用和用法。

3. 结构:古代文言的句子结构较为复杂,需要掌握其常见的句式和结构特点。

四、修辞文言修辞是文言常识中的重要内容,古代文言以其丰富的修辞手法著称。

文言修辞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 比喻:古代文言中常用的比喻手法有“典、比、叠、喻”等,需要了解其用法和表达方式。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

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文学语言,是汉语演变过程中的一个历史阶段。

研究文言文语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文学作品。

下面将对文言文的语法知识进行总结。

一、句子结构古文句子通常由主谓宾构成,但有时会省略主语或宾语。

主谓宾的顺序比较固定,常为主语在前,谓语在中,宾语在后。

例如:夫子曰。

古文中的主谓宾还经常用“以”字结构来表示目的、手段、原因等关系。

例如:以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之志。

二、动词古文动词的变化较多,主要有体、STAT和动等形式。

其中体分为主动体和被动体,主动体表示主动的动作,被动体则表示被动的动作。

动词的时态变化主要有三种:完成时、进行时和未完成时。

完成时表示过去的动作已经完成,进行时表示正在进行的动作,未完成时表示过去的动作尚未完成。

古文中还常用倒装来表示强调或修辞的目的。

例如:吾心与汝心同也。

三、名词古文名词词义丰富多样,常用来表示人、事、物等概念。

名词分为数词和量词两类,数词用来表示数量,量词用来表示度量单位。

名词还可以通过加词缀来表示一种关系。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杨万里)四、代词古文中的代词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和反身代词等。

它们的用法和现代汉语有一定的差异。

古文中的人称代词分为一、二、三三种,分别对应现代汉语的“我/我们”、“你/你们”和“他/她/它/他们”。

指示代词有“此”、“彼”等,用来指示两个事物之间的位置关系或文中的事物。

疑问代词有“谁”、“何”等,用来表示疑问或不确定的事物。

反身代词用来指示行为的主体与受体是同一个人或物。

五、连词古文的连词用法比较丰富,主要有并列连词、递进连词、转折连词和因果连词等。

这些连词可以连接句子、短语和词组,使文句更加流畅和连贯。

六、副词古文中的副词通常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和其他副词,增强句子的修辞和表达效果。

常见的副词有“大”、“极”、“甚”等。

七、虚词古文中的虚词主要包括助词、介词、连词、叹词等。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要点解析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要点解析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要点解析文言文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对于许多初中生来说,文言文阅读常常是一个难题。

本文将为大家详细解析初中文言文阅读的要点,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

一、积累文言词汇文言词汇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

首先,要掌握常见的实词和虚词。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虚词则有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

例如,“之”“而”“以”“于”等虚词在文言文中使用频繁,其用法多样,需要我们逐一理解和记忆。

积累实词时,可以通过多义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方面进行。

以“走”为例,在古代汉语中是“跑”的意思,“夸父与日逐走”中的“走”就是这个意思;而在现代汉语中,“走”则是“行走”的意思。

古今异义词如“妻子”,古代指妻子和儿女,现代仅指妻子。

通假字如“说”通“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就是“悦”,表示高兴。

此外,还可以通过分类记忆的方法来积累词汇,比如将表示官职升迁、人物称谓、时间等的词汇分别归类,有助于提高记忆效率。

二、理解文言句式文言文中有许多特殊的句式,如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

了解这些句式的特点和用法,对于正确理解文意至关重要。

判断句通常以“……者,……也”“……,……也”“……者,……”等形式出现,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省略句在文言文中很常见,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都可能省略,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补充。

倒装句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何陋之有”就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

被动句常以“为……所……”“于”等表示被动。

三、把握文言文的语法规则文言文的语法规则与现代汉语有一定的差异。

比如,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动词等词类活用现象。

“驴不胜怒,蹄之”中的“蹄”本是名词,在这里用作动词,意为“用蹄子踢”。

在文言文中,句子的成分和语序也有其特点。

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等成分的位置和现代汉语不完全相同,需要我们在阅读时仔细分析。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丰富的表达方式使得它一直受到人们的推崇和喜爱。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文言文,下面将对文言文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文言文基本概念文言文是古代汉民族用来书写文学作品的文字,它的形成可追溯至公元前500年左右。

文言文具有严肃、庄重、繁复的特点,使用者多为社会上层人士。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二、文言文的特点1. 语言繁复:文言文使用的词汇较多且结构复杂,句子长度较长,需要耐心细致地品读才能理解。

2. 主语省略:文言文中常常省略主语,需要通过上下文来推测。

3. 修辞手法丰富:文言文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排比等,以增强表达的效果。

4. 字词用法独特:文言文中有许多独特的字词用法,如多音字、多义字的使用,需要通过上下文来确定其含义。

三、文言文的常见句式1. 主谓结构:文言文中的主谓结构较为简单直接,多采用主谓宾的句式。

例如:“夫人劳而不伐者,吾友也。

”2. 并列句式:文言文中常用并列句式来表达复杂的情感或观点。

例如:“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四、文言文的常用修辞手法1. 比喻:通过运用生动的比喻来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增强表达的效果。

例如:“佳人在堂,美酒载妾。

”2. 夸张:通过夸大事物的特点或情感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例如:“天地之间,莫若玉女之容也。

”3. 排比:通过并列使用相同或相似的词语或短语,以增加修辞效果。

例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五、文言文的典型体裁1. 诗歌:古代的文学作品大部分以诗歌形式存在,其中最为代表性的是唐诗。

2. 散文:古代的散文作品多以散文形式表达人物的思想和感情,如《红楼梦》。

3. 文言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的重要形式,如《西游记》、《水浒传》等。

六、常见的文言文知识点1. 古代汉字的读音和用法:文言文中常用的汉字读音和用法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需要掌握其读音及使用场景。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

初中必背文言文总结知识点一、文言文的语法知识点1. 名词:文言文的名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有人名、地名、物名、抽象名词等,虚词有量词、处所词、指示代词等。

2. 动词:文言文的动词包括实词和虚词,实词有行为动词和状态动词,虚词有助动词、系动词等。

3. 形容词:文言文的形容词包括形容词和量词,形容词用于修饰名词,表示名词的性质、状态或特征,量词表示事物的数量或范围。

4. 代词:文言文的代词包括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不定代词等,用于代替名词或其他代词,起到替代作用。

5. 数词:文言文的数词包括基数词和序数词,用于表示数量或顺序。

6. 介词:文言文的介词用于表示名词或代词与其他词语之间的关系。

7. 连词:文言文的连词用于连接并列或从属的词语或句子,起到承接、转折、因果、条件等连词作用。

8. 助词:文言文的助词用于表示语气、时态、语态等,起到辅助主谓或宾补谓等作用。

9. 句法:文言文的句法包括主谓宾、从句、状语从句、补语等,用于构成句子和语言表达。

10. 阳春白雪:认识、阅读和理解古代文言文文学作品,包括诗歌、词、赋、曲等,了解其中的表达手法和意境。

二、文言文的阅读策略知识点1. 善于运用词典,查找生词和词义,积累词汇和语境。

2. 注重阅读理解,掌握上下文的逻辑关系、隐含意义和篇章结构。

3. 关注句式结构,理解文言文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包括对偶、排比、借代等。

4. 熟悉古代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加深对古代文言文的理解和感悟。

5. 领会文言文的审美意蕴,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和人文情怀,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三、文言文的写作技巧知识点1. 控制语言表达:文言文的写作要求简练明了、句式平稳流畅、逻辑清晰,避免冗长啰嗦、语言累赘。

2. 注重修辞手法:文言文的写作要适当运用排比、对偶、借喻、比喻、比兴等修辞手法,提升文采和意境。

3. 原汁原味:文言文的写作要遵循古人的表达风格和思维方式,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文言文知识点归纳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其语法、词汇、句式等方面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

要熟练掌握文言文,首先需要了解和掌握其基本知识点。

以下是文言文的一些基本知识点归纳,详细介绍。

一、文言文的词汇1. 实词:文言文中的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

实词在文言文中往往具有多个义项,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确定其具体含义。

2. 虚词:文言文中的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

虚词在文言文中没有实在的意义,主要用于构成句子的语法结构。

3. 通假字:通假字是指在文言文中,由于发音相近或形状相似,而可以互相替换使用的字。

掌握通假字是理解文言文的重要手段。

4. 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具有多个义项。

在阅读文言文时,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确定词的具体义项。

二、文言文的语法1. 语序:文言文的语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主谓宾结构,另一种是宾主谓结构。

在宾主谓结构中,宾语位于主语之前,谓语位于宾语之后。

2. 省略:文言文中常常省略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

在阅读文言文时,需要根据上下文来补充省略的成分。

3. 倒装:文言文中常见的倒装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

倒装是文言文的一种重要语法现象,需要掌握。

4. 对仗:文言文中常常使用对仗的修辞手法,使句子更加优美。

对仗是指两个句子的结构、意义、语气等方面相互呼应。

三、文言文的句式1. 疏散句:疏散句是指句子结构松散,没有明显的连接词。

疏散句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需要根据上下文来理解句子的意义。

2. 紧凑句:紧凑句是指句子结构紧凑,各个成分紧密相连。

紧凑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需要掌握。

3. 对仗句:对仗句是指两个句子的结构、意义、语气等方面相互呼应。

对仗句在文言文中具有很好的修辞效果。

四、文言文的阅读技巧1. 诵读: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之一。

通过诵读,可以熟悉文言文的语音、语调、语气等,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2. 串讲:串讲是指将文言文中的字、词、句等串联起来,进行讲解。

文言文实词知识点解析

文言文实词知识点解析

文言文实词知识点解析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学习文言文实词是理解文言文的基础。

实词具有实在的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解析一下文言文实词的相关知识点。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

名词是表示人、事物、地点或抽象概念的名称。

比如“吾日三省吾身”中的“身”,指的是自身;“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友”,指的是朋友。

在文言文中,名词有时会活用为动词,例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原本是名词“军队”,在这里用作动词“驻军”。

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等的词。

像“愿为市鞍马”中的“市”,意思是“买”;“传不习乎”中的“传”,指“传授的知识”。

动词也有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渔人甚异之”中的“异”就是意动用法,“认为……奇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则是使动用法,“使……活下来”。

形容词是用来描写或修饰名词或代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特征或属性的词汇。

比如“芳草鲜美”中的“鲜美”,形容花草鲜艳美丽;“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坚”和“锐”,分别指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兵器。

形容词也能活用为动词,像“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意思是“使……变绿”。

数词是表示数目和次序的词。

在文言文中,数词有时不表示确切的数量,而是表示“很多”“几”等概数,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的“三”,不是确指三个人,而是几个人。

量词是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

在文言文中,量词的使用相对较少,常常省略。

代词是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副词的词。

常见的代词有人称代词(吾、汝、其等)、指示代词(此、彼、斯等)和疑问代词(谁、何、焉等)。

例如“吾与汝毕力平险”中的“吾”和“汝”分别是“我”和“你”;“彼竭我盈”中的“彼”指“对方”。

要准确理解文言文实词,需要掌握一些方法。

多阅读经典的文言文作品是基础。

通过广泛阅读,积累常见实词的用法和意义。

同时,结合上下文来推断实词的含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文言文常识总结(节录)作者:陕西王亚其编审:赵怀兵发布:公众号yuwenyuekan字:1.古今字2.通假字3.异体字词:1.实词2.虚词而、何、乎、乃、其、若、所、为、焉、也、以、矣、因、于、与、则、者、之。

3.古今异义词(1)词义扩大。

(2)词义缩小。

(3)词义转移。

(4)感情色彩发生变化。

4.一词多义5.固定搭配所以…者、所+动词(…的原因)动词+者(…的人)6.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使动意动作状语(2)动词活用为名词使动意动(3)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动词使动意动(4)数词活用为动词(表示数目多少的基数词临时可活用为动词)例:六王毕,四海一;统礼仪,一制度;句:1.判断句:“…者,…也”、“…,…也”、“…者,…”、“…,…”、2.否定句:“非”3.省略句:4.被动句:“为…所…”、“为…”、“所…”、“见…于…”、“见…”、“于…”、“被”5.倒装句:(1)主谓倒装(2)状语后置“于”(3)定语后置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4)宾语前置A:疑问代词“谁、何、奚、安”作宾语,宾语要前置;例:大王来何操。

B:否定代词“不、毋、未、莫+动词+宾语”,宾语要前置;例:未之有也。

C:用指示代词“之、其”指复的句子,宾语要前置6.固定句式“如……何?“不亦……乎”“何其……”” “孰与” “以……为” “是故”、“是以” “不亦……乎”“得无……乎”“与其……孰若……” “宁……无”。

一、古字通假指文言文中音同、音近而形体不同的字互相通用和假借的情况。

中学教材还包括古今字。

A:通用。

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词,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

如:“雷鼓大震”(《赤壁之战》)中“雷”和“擂”B:假借。

读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不同的词有时可以借代。

本无其字,借用一个同音字代替。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本有其字,前人写了别字,后人跟着写,别字和本字通用了。

“甚矣,汝之不惠”C:古今字。

古时只有某个字,后来为了区别这个古字所表示的几个不同的概念,就造出了另一个或几个今字。

如“莫”的义项有日落的时候,没有人,没有,步,不要等,后来另造一个“暮”表日落的时候,古人有时今字不用而用古字,“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中的“暴”与“曝”,“益----溢”“受---授”“孰---熟”“说----悦”等。

D:异体字。

音同义同形不同。

“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俛同“俯”)要学会识别常见的通假字,当一个字按照他的一般义项讲不通的时候,可试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词来解释;一个字与那个字相通,要根据上下文文意来判断;能不解释为通假字的尽量不要解释为通假字,因为古人用通假字毕竟是特殊情况。

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做文字“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借用)。

“通假”是“本有其字”却弃而不用,临时借用了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别字。

一般认为,通假字的产生可能是由于书写或抄书的人一时笔误,写了音同或音近的别字,或是因地方习惯而写了另一个字。

后人见古人有先例,便跟着写,约定俗成,别字和本字就通用了,学会辨识通假字,对学习文言文是很重要的。

通假字与本字的联系上有以下几种情况:(1)读音完全相同。

如:故不错意也《唐睢不辱使命》“错”(cuò)通“措”(2)声母或韵母相同。

如: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如: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bān)通“攀”(3)形旁或声旁相同。

如: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唱通“倡”如: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xìn)“伸”(4)读音相近。

如:身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yǒu)同“又”检测项为之强《童趣》诲女知之乎《〈论语〉十则》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公输盘不说《公输》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选贤与能《大道之行也》答案:“强”通“僵”(jiāng)“女”同“汝”(rǔ)“反”通“返”(fǎn)“被”通“披”(pī)“属”通“嘱”(zhǔ)“要”通“邀”(yāo)“畔”通“叛” (pàn)“说”通“悦” (yuè)“乡”通“向” (xiàng)“与”通“举”(jǔ)二、古今异义词现代汉语由古代汉语发展而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词的意义古今有很大差别。

我们把古义和今义不相同的词叫古今异义词。

概括起来,古今异义主要有这样几种:①词义扩大,即今义大于古义。

A:原单指某事物的词,扩大到兼指特征、性质或功能相似的事物。

如:皮(兽皮——皮肤,表皮——包在外面的东西,封皮)雏(小鸡——幼小的动物或诱饵,以及未定型前的最初形式形状,雏鸟,雏形)B:由感觉性质相通,从原意扩大到其他感情相似的意义。

如:甘(味美,味道甜——味美,心理乐意)病(重病——病)C:由专名扩大为通名。

如:江、河(长江、黄河——一切河流)匠(专指木工,其他工匠另有名称,铁匠叫“冶”,瓦匠叫“陶”—泛指各种有专门技艺的人)好(与“丑”反义,一般专指女子相貌漂亮——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与“坏”反义,对一切人事物都可以修饰)中国(中原地区——全中国)D:由原只表示某事物一部分的词,扩大到表示这一事物的整体。

如:秋(秋季——一年,一日不见,如隔三秋)②词义缩小,即今义小于古义。

A: 词义程度的减弱。

如:饿(严重的饥饿,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一般的肚子饿)怨(恨。

“屈平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不满意,责备,任劳任怨)B: 词义表示范围的缩小。

谷(各种谷物——专指稻谷)丈夫(专指成年男子或男子“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生丈夫,二壶酒,一犬”——女子的配偶)金(金属——金子)臭(各种气味“其臭如兰”——难闻的气味)丈人(老人——岳父)子(孩子——儿子)亲戚(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古代除了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外,通指自己家庭中的成员,现代汉语中则不能用于自己家庭中的成员。

) C:词义义项的减少。

劝(鼓励、劝说、规劝“劝学”,“肃劝权召瑜海”——劝说,规劝)迁(迁移、变换,调任、升职,贬谪、流放。

“战、守、迁皆不及施”“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太史令”“顷襄王怒而迁之”——迁移,变换)让(责备,谦让——谦让)怜(爱,怜悯,爱惜——怜悯)③词义转移。

即一个词由表示某事物变为表示另外的事物。

A: 由表示甲事物转变为表示乙事物。

涕(眼泪——鼻涕)币(礼物“置币遗单于”《苏武》——钱)B: 由表示甲动作转移为表示乙动作。

走(快步跑,逃跑。

“窃计欲亡走燕”《廉颇》——一般步行)去(离开——到某地去)勤(辛苦,与“逸”相对。

勤而无所,必生悖心”《崤之战》——做事尽力,不偷懒) C:由表示甲义的范围转移到表示乙义的范围。

牺牲(作祭品的牲畜。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为正义事业献身)假(借。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劝学》——假期,真假)偷(苟且——偷窃)④感情色彩变化。

A:褒义词变为贬义词。

明哲保身(聪明有智慧,善于适应环境“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诗经》——不坚持原则,只顾自己的处世态度)爪牙(勇士,武将——坏人的党羽)衣冠禽兽(官服上绣的禽和兽的图案——道德败坏的人)B: 贬义词转为褒义词。

乖(偏执、不驯顺“行为偏僻性乖张”——听话,安顺)锻炼(玩弄法律、陷人入罪“上奏畏却,则锻炼而周内之”,却,批驳退回,内通纳《汉书》——锻炼身体,褒义)C: 中性词变为褒义或贬义。

卑鄙(地位低,见识浅,表谦虚的中性词,“先帝不以臣卑鄙”——品行不端,不道德,贬义词)谤(公开批评别人的过失,“能谤讥于市朝者”——无中生有的诬蔑,贬义词)钩心斗角(形容阿房宫的形制——各用心机,互相排挤)祥(预兆,有吉有凶“是何祥也,吉凶焉在”——吉兆)⑤名称说法改变。

“目”改为“眼睛”,“日”改为“太阳”⑥注意单音词和复音词的辨析。

注意单音词不能与现在的复音词混淆。

古代汉语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复音节词为主。

如:痛恨(痛心,遗憾——非常恨)地方(土地方圆——与中央相对的某一地区)妻子(妻子儿女——男子的配偶)中间(“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其中夹杂——方位名词)注意不要把双音词误认为两个单音词。

现代汉语中有些双音节词,在古代汉语中是由两个单音节词组成的短语,这类词不是太多,但一定要引起特别重视。

如:“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无论”就是两个词:无,不要;论,说。

“无论”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起关联作用的连词,而文言文里却是两个词。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妻子”原来是两个词,“妻”指妻子,“子”指儿女。

现代汉语是一个双音词,指男子的偶。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秋水》“望洋”指仰视的样子,不能理解为“看着大海”“匍匐以进”《中山狼传》“匍匐”指伏地而行,是一个双音节词。

注意古文中的同义词、近义词连用的现象。

如: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出师表》“和睦”是同义连用,都是“和好”的意思。

登即相许和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注意偏义复词。

偏义复词就是古汉语中有的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词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如:逼迫兼弟兄昼夜勤作息《孔雀东南飞》以上所说只是一般情况,其实某些词语的意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往往不同,要根据具体语境分析,防止以“今义”解释“古义”。

三、一词多义。

根据语境正确推断实词词义语境,即上下文。

上下文对词义具有制约和提示作用。

一般地说,不管一个词有多少义项,在具体的语境中只能有一个确定的含义。

因此,必要的知识储备与较强的语境意识结合起来,就是我们“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关键。

所以,平时要注意做必要的知识积累,阅读文言文篇段时要细心体察语境(上下文)的意思。

要力戒孤立、片面。

由于文言文单音词居多,这一现象特别突出。

它们中有一个是本义,其余为引申义,要注意从本义推断引申义,结合上下文确定词的正确含义。

①本义。

指最初造字时表示的意义。

如:朝,本义是“早晨”。

(朝令夕改)②引申义。

指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相类似、相对立或相关联,如:朝,早晨是大臣朝见国君的时间,故由“早晨”引申为“朝见”(率天下诸侯而朝周);朝见的地方也叫“朝”,故引申为“朝廷”(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再引申为“朝代”(改朝换代)现代汉语中也有,如“深山”--道理很深(深刻、深奥);友谊很深(深厚,深刻);夜深人静(时间久);颜色太深(浓、重)③比喻义。

用比喻的方法形成的词义。

如:爪牙,比喻武臣(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现代汉语中也有如“乱扣帽子”(坏名义或罪名)冻结资金(阻止流动或变动)④了解词义的两种引申方式。

A:连锁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