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三个半圣人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中外历史纲要上)

性质
受众
生命力
玄学
思想
士大夫
魏晋
道教
宗教
民众
东汉末至今
三教合一一团和气——核心素养落实
一、思想宗教多元 小结:指出儒学、道教和佛教的发展历程并总结其特点
时期
概况
汉朝 儒学独尊 汉武帝时期,儒学在统治者的倡导下呈现繁盛之势
思想特点: 道教传播 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东汉末兴起)
①思想多元;
三教合一 一团和气——核心素养落实
一、思想宗教多元
梳理儒学的发展历程
◎
韩
春秋: 创立
愈
战国: 蔚然大宗
秦朝: 焚书坑儒,遭受重创
汉武帝: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光武帝:延续
为什么唐中期韩愈提出复兴儒学?
三教合一一团和气——核心素养落实
一、思想宗教多元 1、儒学危机
思考:儒学独尊地位受到挑战?
魏晋 南北朝
佛教盛行 儒学新发展
②佛三教教在合中一国的盛历行史,趋也势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 ③儒儒学学开吸始收吸道收教佛、、佛道教精的神精,神有不了断新发的展发完展善,
隋朝 “三教合归儒”虽受以挑儒战学但为始主终,在调中和国并封吸建收社佛会、占道据论主导地位;
唐朝 三教并行 道教最受尊崇 武则天时佛教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
佛教 儒学
在民间广为传播,主 张“贵儒”和“尊道”
在中国盛行,也吸收儒、道的 思想,渐趋本土化
开始吸收佛、道理论,有新发展
正统地位
诗书画刻 争奇斗艳——核心素养落实
二、文学艺术
社会动荡战乱频繁—— 人生哀伤与建功业交织
偏安江左玄学官场—— 逃避现实,归隐田园, 追寻理想人格
创新的历史人物素材

创新的历史人物素材历史典故素材篇一乾隆六十年(1795),乙卯恩科会试上演了戏剧性的一场某某,不过还好,最后总算没有出现严重后果。
但这场科考争斗,是一个官场内部派别斗争明显的典型事例。
在当年的会试中,主考官是左都御史、山东诸城人窦光鼐。
窦光鼐在地方为官时曾经长期浙江全省的“学政”,主管和考试等事宜。
他脾气耿直、办事认真,还曾揭发过富勒浑、陈辉祖、王亶望等地方官员的贪腐罪行。
这些人都是和珅的爪牙,因此和珅一直嫉恨窦光鼐,总想找个机会将其致于死地而后快。
而朝廷中的另一重臣纪晓岚却十分欣赏窦光鼐,对他多有维护。
因此窦光鼐没有受到和珅的陷害。
窦光鼐在这次会试中,坚持以文取士、公平竞争,结果发榜时发现头两名皆为浙江人且为亲兄弟。
第一名(会元)是弟弟王以铻,第二名是哥哥王以衔。
二人在通过了浙江省的童子试和乡试后结伴来到京城参加会试。
此次兄弟二人联名高中,引起了社会舆论的一片哗然。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按康熙皇帝1712年的圣旨规定,每省二十八名举子录取一名(台湾省每十人录取一名)。
一直以来,在科举考试中搞省际平衡的配额制已经是个惯例。
第一名(会元)如果出自浙江省的话,那么第二名就绝对不应该出自浙江省了。
由于当时的南北地域之争,社会舆论对兄弟两人同时高中意见很大,而且王氏兄弟又是窦光鼐任浙江学政时所赏识的门生。
在发榜前,副主考官怕引起不必要的麻烦,主张调一下,第二名换别的省份的考生。
但是,窦光鼐坚持名次不用顾及籍贯,力主按原批阅意见发榜。
为了平息全国省区的斗争矛盾,纪晓岚会同相关诸位官员,经过反复逐字逐句进行评点,从鸡蛋里面挑骨头,觉得王以铻的试卷“语句多有瑕疵”,取消了他的会元和参加殿试的资格。
但王以衔可以继续参加殿试,王以衔的会试排名由第二降至第四、主考官窦光鼐降级为四品官员,并强令他立即退休。
不管怎么说,从当时中国的教育水平来说,南方各省还是要高出其他地区一大截的,因此还要继续维持省际平衡的原则。
2023年《曾国藩》读书心得(15篇)

2023年《曾国藩》读书心得(15篇)《曾国藩》读书心得1有句话说:“若觉中年无作为,劝君重识曾国藩。
”要我说学知识不问年少,想知事故也不必等到中年。
尤记得第一次翻开《曾国藩家书》时,还是17年的一个盛夏,最近实在书荒,不由得再翻起这本收录了半个圣人的书信故事,更得来了不一般的感受,再随记一下在书中得来的感悟。
曾国藩说:“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其所述意思是不要因为别人所显现出来的一些小缺点,而忽视了他身上其他更大的优点,也不要因为与他人有了一些小过节就忽略了别人以往帮忙过你的大恩。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只要做事就会犯错。
这两句话都是告诫我们,不要因为别人的一些小错误,一点道德或人事上的小瑕疵,与你产生了一点小恩怨以后,就全盘否定别人的好,忘记别人带给你的恩惠。
《礼记》:“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这句话我是深有体会的,因为看重一个人于是发现了他身上更多的缺点,因为厌恶一个人最终反而发现了他身上不少的优点。
所以说在与人相处的时候,必须不要凭第一感官去定义一个人。
而是要深入了解以后客观、公正地看待他的缺点和不足。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从古至今,没有什么成就的人唯一“懒”字罢,不管你学识多高,家境如何,懒惰的人,终成不了大事。
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天下有大才大识的人,最终失败无非是因为一个“傲”字,这种人自认高人一等,不懂谦虚,最终昙花一现,消失在历史的滚滚车轮下。
刘邦有一次问韩信:“你说我最多能带多少兵?”“主带兵无非十万尔。
”刘邦又问那你带兵能带多少?“多多益善。
”不久后,韩信被杀。
不能否认韩信是有大才之人,后世也尊称他为兵家四圣其一,可是落的个不能善终的下场,也并非就不是我上头所述之因。
很多名家评论说中国有四个半圣人。
孔孟朱王四大圣,唯曾国潘只占了半个,因为他没有创立自我的理论,他所述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以前面四个圣人为标杆,自身奋进。
中国历史上十大傲骨,罪人,圣人,冤案

中国历史上十大傲骨,罪人,圣人,冤案一、中国历史上十大傲骨十,不食周粟:傲骨指数:★伯夷、叔齐都是殷代孤竹国国君之子。
国君死后,兄弟二人互相推让,谁也不肯继承王位,最后双双弃国而逃。
后来姜子牙告诉他们商亡周立,伯夷、叔齐当时掩面大哭,遂进入首阳山隐居,决心不食周粟,以野菜为粮。
后有一妇人对他们说:“子义不食周粟,此亦周之草木也,”兄弟二人听后什么也不吃,后来活活饿死在首阳山。
九: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傲骨指数:★★中国古代有不少因维护人格,保持气节而不食的故事。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例。
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
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
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
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
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
”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
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
他这次弃职而去,便永远脱离了官场。
陶渊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尊严,写出了一代文风并流传百世的诗文。
在为后人留下宝贵文学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他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成为中国后代有志之士的楷模。
八:苏武牧羊傲骨指数:★★★在中国有一个流传广泛的故事,就是苏武牧羊的故事。
这个故事讲述苏武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不畏强权,仍然保持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苏武是公元前一世纪中国汉朝人。
当时中原地区的汉朝和西北少数民族政权匈奴的关系时好时坏。
公元前100年,匈奴政权新单于即位,汉朝皇帝为了表示友好,派遣苏武率领一百多人,带了许多财物,出使匈奴。
不料,就在苏武完成了出使任务,准备返回自己的国家时,匈奴上层发生了内乱,苏武一行受到牵连,被扣留下来,并被要求背叛汉朝,臣服单于。
......单于知道无论软的,还是硬的,劝说苏武投降都没有希望,但越发敬重苏武的气节,不忍心杀苏武,又不想让他返回自己的国家,于是决定把苏武流放到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一带,让他去牧羊。
江西省吉安市八校联盟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历史试题(含答案)

吉安市八校联谊考试七年级历史试卷(2023年11月)一、单项选择题(2分*20=40分)1.历史学教授张锋在《石灰吟》中写道:“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
”这表明()A.张教授对化石情有独钟B.化石像人一样是有生命力的C.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依据D.古代神话传说多来源于化石2.下面这些对北京人生活的描述,正确的是()A.一群北京人用石块打下树上的果实充饥B.一个青年在森林中用弓箭射死了一头野兽C.大家钻木取火把得到的猎物烤熟了食用D.大家把吃剩下的野兽放在陶罐中保存起来3.《白虎通》记载:“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
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下列早期人类与材料中的“神农”最有可能同处一个时期的是()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河姆渡人4.习近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观念,中国最早体现民主的选举制度是禅让制,它的选举标准是看()A.财富多少B.品德才能C.年龄大小D.地位高低5.《百家姓》是一部记录姓氏的童蒙读物。
姓氏及其附着的文化内涵是打通古今交流通道的最好载体,它以一种血缘文化的特殊形式记录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史。
寻根问祖,追根溯源是人的天性。
你认为“寻根问祖”应追溯到什么时期()A.元谋人B.尧舜禹C.炎帝黄帝D.夏商周6.同学们在国学经典诵读中阅读了《礼记·礼运》,其中记载道:“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
”这一记载反映了分封制的对象是()A.有血缘关系的亲属B.灭商后的商朝旧部贵族C.周朝地方的奴隶主D.立有不同功劳的新贵族7.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一。
下列四个选项中,哪个事件发生在图①所示朝代()A.郡县制度的确立B.世袭制代替禅让制C.司母戊鼎的铸造D.诸子百家学说兴起8.《左传》中说:“多行不义必自毙。
中国古代圣人一览表及24节气

中国古代圣人一览表旧指品德智慧极高的人。
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
如孔子在汉以后被封建统治者推崇为圣人。
又如:画圣——吴道子医圣——张仲景书圣——王羲之草圣——张旭武圣——姜子牙,关羽,岳飞,项羽(姜太公作为中国韬略鼻祖、千古武圣,其文韬武略、经国治军,理民化俗之论、之策、之术,都为后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为华夏民族所称颂、效法。
古代祭祀的战神本是“兵主”蚩尤。
就官方的祭祀言,唐初开始便有武庙,但主祀的是周朝名将姜子牙,而关羽则为从祀。
至迟宋朝末年,民间供奉关羽的庙宇已经“郡国州县、乡邑间井皆有”其实中国人在清朝以前真正最崇拜武圣人是关羽和岳飞,但因为什么岳飞一直属于民间武圣人,主要是明朝小说三国演义把大部分关羽事件夸大,而且明政府就一直加封关羽职位,到了清朝忌讳岳飞是抗金名将,更大肆宣扬,加封关羽为武圣人.在岳飞之前最崇拜的武圣人是项羽).酒圣——杜康史圣——司马迁文圣——欧阳修乐圣——李龟年茶圣——陆羽棋圣——黄龙士曲圣——关汉卿诗圣——杜甫词圣——苏轼佛家圣人——释迦牟尼道家圣人——老子(李耳)儒家五圣:至圣——孔子(孔丘)复圣——颜渊(颜回)宗圣——曾子(曾参)述圣——子思亚圣——孟子历史上说中国古代有"十圣",但说法不一,一般认为以下十位:至圣孔子孔子名孔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南)人。
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汉以后,孔子的学说逐渐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后世一直把他尊为“圣人”,号称“至圣先师”。
亚圣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今山东邹县东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著有《孟子》一书,是儒家的经典之一。
他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正宗继承者,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尊为“亚圣”。
诗圣杜甫杜甫字子美,号少陵,河南巩县人。
我国唐代伟大诗人。
他一生写了许多反映社会矛盾和现实生活的诗歌。
因为他的诗比较真实地反映出一个复杂、动荡的历史时代,所以尊为“诗史”、“诗圣”。
中国历史上的圣人

文圣——孔子孔子,字仲尼。
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兵圣——孙武孙武,字长卿,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汉族,他出生于公元前535 年左右,春秋时期齐国乐安,具体的生卒年月日不可考。
曾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受任为将。
领兵打仗,战无不胜,与伍子胥率吴军破楚,五战五捷,率兵6万打败楚国20万大军,攻入楚国郢都。
北威齐晋,南服越人,显名诸侯。
所著《十三篇》是我国最早的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
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
道家圣人——老子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画圣——吴道子吴道子(约680~759年)唐代画家。
画史尊称吴生。
又名道玄。
汉族,阳翟(今河南禹州)人。
约生于永隆一年(680) ,卒于乾元元年(758)前后。
少孤贫,初为民间画工,年轻时即有画名。
曾任兖州瑕丘(今山东滋阳)县尉,不久即辞职。
后流落洛阳,从事壁画创作。
开元年间以善画被召入宫廷,历任供奉、内教博士、宁王友。
曾随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通过观赏公孙大娘舞剑,体会用笔之道。
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鸟兽、草木、楼阁等,尤精于佛道、人物,长于壁画创作。
医圣——张仲景张仲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称为医圣。
王明夫 知行合一 内圣外王 王阳明漫谈

二、王阳明生平
王阳明生平四件事:悟道、讲学、做官、平治(平叛勘乱、治世济民)。 悟道和讲学是他的内道和工夫,做官和平治是他的外用和事功。
读书要读传习录,打仗需学王阳明。
政治上,王阳明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两广、湖广、江西四省总督。生 前封新建伯,身后谥文成公。 军事上,王阳明赤手空拳、无兵无饷,抚剿并用、平叛戡乱,将兵家权 谋上升到了“此心不动即为术”的化境。 思想上,王阳明心学,天下耸动、弟子影从,嗣往圣、开来哲、发天理、 正人心,把宋明理学推上了最高峰,百代宗师,登峰造极。
知行合一、内圣外王
王明夫/20150419
课前秀:知&行
佛印是宋朝高僧,主持庐山归宗寺。苏东坡其时住湖北黄州,与归 宗寺的佛印隔江而望。苏东坡和佛印皆才华过人、风趣善辩,二人 喜相互盘道和辩论,每每佛印禅师胜,苏东坡自愧弗如。
有一次,苏东坡突然开悟,诗兴乍来,做了一首赞佛的好诗: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王阳明一生历尽坎坷,在困顿与绝境中幡然觉悟,在非议和险恶中毅然 前行,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的文治武功兼备、立德立功立言三俱的儒家 知识分子。
他传奇的一生,证成了“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
诗词 散文 书信 文告 檄文 杂文 书法
三、王阳明文学
四、王阳明军事
奇智大勇建奇功、出神入化一军神:南赣剿匪、平定宁王、广西戡乱 王阳明打仗:一切战斗,都是心战。 审时度势,运筹帷幄 攻心,兵未发,已然八分定胜负。 以道御术、道术一,才是真正的强大,强大于千军万马。
汉没,三国魏晋南北朝复入乱世,适合治世的儒家虽保官方统治思想的地位,但 学统道统无继,儒学几近销声匿迹,魏晋玄学把道家推上新高峰,佛家入中土而 大兴,道佛繁荣。